快樂無法滿足生命 (2005/6/19主日講道)
傳道書2:1-11
黃春生牧師
當人都在想:如果能成為君王,生命會是多麼地貴重,可以享受無窮盡的榮華富貴。但是,這位「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的君王,卻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有智慧,也不能解開人生命的憂愁,相反的,是愁上加愁。
上主日(2005/6/12),我們知道在以色列做王的傳道者以自己追求知識的經驗來看生命的問題。收集、歸納、分析、結論。他的查考,非常有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精神。結果是知識和智慧無法滿足日光之下人的心靈,因此更感空虛。
今天這段經文中,傳道者以三方面來解釋人在尋找生命的內涵,包括了:(1)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2)為自己積聚財寶(2:4-8)。(3)要有甚麼就有甚麼(2:9-10)。結果發現,即使是這三樣也無法滿足或是使生命的內涵飽足。
現在我們就先來認識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
1我自言自語:「來吧!試一試享樂!來享享福!」可是,這也是空虛。
2我發覺嬉笑是狂妄,享樂毫無益處。
3為追求智慧的心願所驅使,我決心藉酒自娛,尋求快樂。我想,也許這是人生在世的短暫歲月中最好的生活方式。
「自言自語」指內心的思索。「來吧!」是「有煽動的意味」。「試一試享樂!」這句話很像是,蛇引誘夏娃時所說的:「上帝真的禁止你們吃園子裏任何果樹的果子嗎?」「試一試沒有關係」,這是許多吸毒者或犯罪者第一次受引誘時常聽到的話。
「嬉笑」是外在的快樂,指戲耍(箴10:23),筵席(傳10:19)等的「好玩」,或是像耶利米所遭的「戲弄」(耶20:7)。
「享樂」是指內在的喜樂,或高尚的喜樂。如宗教節期的歡欣(民10:10;士16:23),對主樂意的事奉(申28:47),或是宣告王登基的喜樂(王上1:40)。
無論如何,傳道者要問:低俗或高尚的喜樂,它究竟成就了什麼?它有否帶來生命的改變,得到任何答案或任何滿足?傳道者得到的結論是:所有的喜樂,無論是高尚或低俗,都無法滿足那些只在「日光之下」的人的需要。
第三節。傳道者進一步說明。他的研究態度是持續的(心裏察究,我想),察看人生在世的情況,最後認為,與其禁慾,不如「藉酒自娛,尋求快樂」。但是,當人試著用歡樂來滿足自己時,卻發現生命仍然空虛。
Ex.台灣文化,酒國文化。不喝酒談不出生意。心情鬱悶,酒後才可吐真言(或酒後亂性,酒後駕車)。
二、為自己積聚財寶(2:4-8)
4我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房屋,栽種葡萄。
5我修造庭院果園,種植各種果樹。
6我挖掘水池,灌溉樹木。
7我買來男女奴隸,也有生在家裏的。我擁有許多牛羊,比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都多。
8我為自己積聚君王的金銀,各省的財寶。我有許多歌唱的男女,有無數的妃嬪,隨心所欲。
積聚財寶,這是一般人所努力的方向。這位作者可說是很能幹的,他知道怎樣從事生產、做生意買賣,也知道怎樣累積萬貫財富,甚至強盛到比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還多,且富貴到足以「隨心所欲」的境界,即便如此,結果還是一樣,和沒有得到上述這些的人沒有兩樣。
第四節「大興土木」,興建些甚麼?
首先興建的是「房屋」,此字和「聖殿」一樣,也用來指「宮殿」。
第二項興建的是「葡萄園」。在聖經中葡萄曾被比喻為猶大國(賽5:1)、天國(太20:1-16)與基督(約15:1),也以葡萄樹象徵猶太民族(結17:5-10,詩80:8)。也是生養眾多、平安與福樂的表徵。擁有美麗的葡萄園就像生活在人間天堂一樣。
第三項是興建「庭院」,裡面栽種各種果樹(5節)。光有宮殿還不夠,還要有庭院作為「夏宮」別墅以便度假。從舊約現有的資料中可看出它們的特色為:精選的植物(歌5:1,6:2,11),可能包含一幢避暑夏宮(王下9:27),並築圍牆以確保隱私(歌4:12)。
Ex.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2.9平方公里)。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
2005/6/15新聞: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他自己的西班牙夏宮度假,平均一次的花費就用掉2億台幣。他的前妻「哈布」向英國法院提出告訴,要法赫德國王要求贍養費220億美元,合台幣六千九百億(約台灣今年9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1兆4,027億元的一半)。
第四項是興建「挖掘水池,灌溉樹木」。猶太地乾旱,一年下雨約200公釐,我們這裡隨便下一天就超越這個數字。在當地擁有「水池」是權勢的象徵,不僅如此還可用來「灌溉樹木」。這樹木所指的是森林的大樹。就好像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所開發的人工森林一樣。
除「大興土木」之外,他的財富也極多。有「男女奴隸,也有生在家裏的」, 「有許多牛羊,比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都多」。也有「君王的金銀,各省的財寶」指所統治各地的稅收,「有許多歌唱的男女」指樂團、戲團,「有無數的妃嬪」隨心所欲。
三、要有甚麼,就有甚麼(2:9-10)
9不錯,我強大,勝過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並且,我始終大有智慧。
10我要甚麼,就有甚麼;我盡情享受,不受拘束。我從自己的辛勞得到快樂;這就是我的酬報。
第9節,這位做王的傳道者極為自信肯定地說「我始終大有智慧」意思是「仍然保持理性客觀」,而不會為非作歹。
傳2:10(和合本)「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
第10節「眼」和「心」指他內在與外在的快樂。凡是能賞心悅目的事,與內在的滿足都絲毫不予保留。
第10節說,「我要甚麼,就有甚麼」。這並不是貪污所得到的,而是靠自己的勞力得到的,也就是真實用功才有這樣的成果。就算是如此,還是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路加福音12:16-21,記載耶穌基督舉例說明一個「糊塗」的巨賈,財富甚多,且認為從此不必愁惱了。但耶穌基督卻說這個人是很糊塗的,因為他忘了,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生命,一切的勞碌都將化為烏有。
四、結論: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
11可是,當我回顧自己的成就,思想所付出的辛勞,我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世上的一切都沒有益處。
最後傳道者「回顧」他勞力和勞心所得的成就。但回顧之下,所領悟到的是「空虛」、「補風」、「世上的一切」(日光之下)、「都沒有益處」。這些名詞堆砌起來,表明心靈仍就幻滅和痛苦。換言之,用酒來使肉體舒暢、用家業、享受、財物、音樂、妃嬪來滿足自己。雖然內心的確稍有快樂,然而當傳道者(智慧的王)回顧細查這一切成就,發現仍然沒有意義,仍然是空虛。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讓我們回顧自己的成就,再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俗話說:「五子登科,萬年富貴」,雖然平凡的人比不上帝王的奢華生活,但是若能「五子登科」也算是富貴。五子登科:錢子、房子、車子、妻子、兒子。
但就算有這一切生命就可以滿足嗎?人一生所努力的目標就只是為了這些嗎?有了這一些就可為心靈帶來滿足嗎?這五項「目標」都是「日光之下」,都沒有「日光之上」的永恆價值。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指出許多人的生命價值是如此的,若人的一生只是為了財富,那人生是短視,無意義的。
作者將焦點放在「太陽底下」這個基礎上。太陽,這是日光之意,也就是指可以攤開來看的一切事物,沒有隱藏的地方,人清楚地看到所擁有的是甚麼。其實,即使是富貴如君王,富有如大財主,生命貴重的本質和這些都扯不上關係。
耶穌曾經說過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2:16-21)
16耶穌又對他們講一個比喻:「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17他心裏盤算著:『我沒有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榖物,該怎麼辦呢?』18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一座更大的,來存放五榖和別的貨物,19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
20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21耶穌結論說:「那些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
正如耶穌基督對那位「糊塗」的財主所下的結論說:「你這個糊塗的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
耶穌基督還提醒跟隨祂的人所說的話「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或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沒有!」(路加福音9:25)他也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富。」(路加福音12:15)
知識無法解決空虛的問題,而尋求歡樂、財富也無法抒解心靈的飢渴。生命的第一順位:與上帝和好。然後,一切的歡樂、財富才會有意義。屬靈層次豐富,才會為物質層次帶來祝福和意義。
二、悟「空」真可以得到解脫嗎?
傳道者在第11節說,他「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說到「空」,這是佛教教義的主題之一。
領悟到「諸法皆空」,看破世上一切的人,印度人會尊稱他為「佛陀Buddha」,這個尊稱是「悟者」、「覺者」、「圓滿」之意。只要你認為某人有智慧、看破世上的一切,就可以尊稱那人為「佛陀」。按此來看,傳道書的作者也可被尊稱為「佛陀」,因為他「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
說到「佛教」就需要來看它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要從釋迦牟尼說起。他有印度人的天性,因為他們到某一年歲階段,就會熱衷於宗教生活,追求人性的解脫,這也暗指釋迦牟尼在此特有文化中出家。此外,印度處於酷熱疾病流行的環境,人生極易感受到生命的艱辛,釋迦牟尼看到人生不外是「生、老、病、死、苦」,引起他想尋找一種解脫之道,好使他得以解脫人生痛苦。就像傳道書所說的,釋迦牟尼在日光之下體察到人生的空虛。
釋迦牟尼嘗過苦行,也加入僧團,但這些磨練對於出身貴族的他,可說是苦不堪言,不得不放棄這種修道方式。
在嘗試苦行失敗後,他開始以冥想為中心的修煉,這種追求神祕經驗的冥想可說是受到亞利安人的影響。釋迦牟尼後來悟出來的教理就是:「萬物都依其『業』而轉變」的輪迴宿命;萬物都有業,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人生要終止生命在輪迴中受苦,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到「放下我執,悟得解脫全容」。
「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才得以成為一位「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但是,真正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不是「一死百了」的心態,真正領悟是看透,而不是看破。生命是充滿盼望,而不是將生命視為「一場空」。
悟「空」很重要,一位能看透日光之下都是空虛、都是捕風的人,是對生命有深刻反省和體會的人。但這樣不夠。「悟空」是悟到日光底下是空虛,但不能藉此推論日光之上也是空虛。對基督徒來說,倒「空」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讓聖靈來充滿,就是要讓我們在基督裡面成為新造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