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5:1-7 葡萄園之歌

葡萄園之歌

2024.6.23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5:1-7


大段落 5:1-10:4 的序曲(5:1-7)

● 5:7-8:25 六個哀嘆:「你們要遭殃了!」、「慘啊!」


主題經文:以賽亞書5:25


審判敘事插入:自身經歷

對學徒的指示:審判的信息(8.16-22)、更新的期望(9:1-7)


現在我們來認識這一段序曲:


一、葡萄園主失望了!(5.1-2)


詩歌體裁 5:1b-2


動詞:挖土、清除、種植、竹高塔、挖葡萄池


期待付出的代價,會有好的回報

「不料」,結果卻是酸澀,野葡萄


二、你們評評理吧!(5.3-4)


關係陷入危機

「評評理」,公道自在人心?


三、失去存在的價值(5.5-6)


負面的動詞:拔除、拆掉、糟蹋、不修剪、不挖鬆土

「蒺藜荊棘」描述以色列的毀滅,亞述帝國的侵略


四、流無辜人的血在控訴(5:7)


解碼、深層意義

以賽亞的神學:應結出的甜葡萄公平、公義


雙關語的對比:

正義(מִשְׁפָּט , mishpat) vs. 殺人(מִשְׂפָּח, mispach, 不斷流出)

正直(צְדָקָה, tsa`daqah) vs. 喊冤(צְעָקָה, tsa`aqah)


稱義:與上帝的關係、良知

公平、公義:與人的關係


一、我們以什麼信仰態度來「評評理」?

● “Vox Populi, Vox Dei.” 人民的聲音,就是(反映)上帝的聲音。


沒有討論、就沒有民主


二、關心政治是先知的呼召,是基督徒實踐上帝國的使命


對壞人最大的愛,不要讓他再犯罪,制止他繼續流無辜人的血


三、我們是否失去存在的價值?被稱義的人,是為了去行公義


我們蒙召的使命是什麼?

能否上帝國度的果子


問題討論:

1.上帝對當時以色列人的「期待」與「失望」為何落差極大?那時的社會是怎樣的光景?

2.基督徒因信稱義、蒙救贖,是為了行公義。我們如何參與轉型正義?

3.關心政治是先知的呼召,是基督徒實踐上帝國的使命。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來促進上帝國?



葡萄園之歌

2024.6.23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5:1-7


今天的經文開啟了以賽亞書的新段落 5:1-10:45:1-7是這大段落(5:1-10:4)的序曲。接著,帶出失敗、拒絕、審判的主題。

5:8-8:25 是一系列六個哀嘆:「你們要遭殃了!」、「慘啊!」。

其中五章25節是宣判的判決,也是主題經文。

因此,上主要向他的子民發烈怒;他要伸出手來責打他們。山要震動,死屍堆在路旁,像垃圾一般。到那時,上主的怒氣仍未消除,他還要伸手責打他們。(以賽亞書5:25)

在上一講的信息裡,牧師有說到:先知的信息,不是為了讓人絕望與放棄,上帝差派先知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打擊以色列,而是為了敲醒,而是為了選民能夠從罪惡中悔改,尋求及倚靠上帝。

同樣地,在新的段落 5:1-10:4,如果只是看到六個哀嘆,也會令人充滿挫折、失望、絕望。但先知在哀嘆信息中,插入幾段敘述,似乎讓人看到轉折:先知蒙召敘述(6.1-13)亞哈斯王的會遇(7.1-8.15),及更新的期望(9:1-7)

現在我們來認識 5:1-10:4 新段落的開頭序曲(5:1-7)


一、葡萄園主失望了!(5.1-2)

5:1 聽我為我所親愛的唱一首歌, 

一首關於我所愛的和他的葡萄園的歌: 

在肥沃的小山上, 

我所愛的開闢了一個葡萄園。 

5:2 他挖泥土,清除石頭; 

他種植了品種優良的葡萄。 

他造了一座高塔做瞭望臺; 

他挖了一個踩踏葡萄的池子。 

他期待葡萄的成熟, 

不料,一顆顆葡萄又酸又澀。


序曲的開始「聽我為我所親愛的唱一首歌」。經文開始沒有說明「我」是誰?「他」是誰?直到讀到第七節,就可以知道,「我」是指詩人、先知,也可以說是憂心國家未來,同樣感受的人,為了「我所親愛的」唱一首歌。「我所親愛的」是指上主,因為「我所愛的開闢了一個葡萄園。」(5:1b)「他的葡萄園」,「他」是指上帝,上帝是葡萄園主。

5:1b-2 是詩歌體裁。以五個動詞來描述上帝對以色列的關愛,勤奮的農夫,並以不斷地行動去付出,這五個動詞:挖土、清除、種植、築高塔、挖葡萄池。

1.挖土:是為了深根,使根基穩固。

2.清除石頭:是要除去生長的障礙。

3.種植優良品種:強調主人特別篩選過,是特別揀選。

4.築高塔:是為了守望保護,抵禦盜賊入侵。

5.挖葡萄池:是為了收成、醞釀高價值的葡萄酒。

我們可以同理一下,我們也會期待,當我們付出的代價,會有好的回報。而且不是一次的行動,在此詩人用「五個動詞」來描述上帝的付出,期待收成的到來。

但在第二節,劇情突然急轉直下。原本的情歌,卻變調成為哀歌。

「不料」,原本預期的甜葡萄卻是酸澀的野葡萄。葡萄園主失望了!上主付出越大,結果卻失望更大。


二、你們評評理吧!(5.3-4)

3 於是,我所親愛的說:「耶路撒冷猶大的居民哪,你們對葡萄園和我的事評評理吧。4 是不是我沒有好好地照顧?為什麼它出產酸葡萄,而不出產我所期望的甜葡萄?


我所親愛的」即「上主」說話了!

上主要「耶路撒冷猶大的居民」評評理。上主不是要第一章至第四章裡面所批判的統治者、貴族評評理,他們不公不義,欺凌弱勢,上主不要他們評評理,而是要「居民」特別是要受壓迫的底層人民評評理。

以色列這個葡萄園、這個國家為何令人感到酸澀,這個國家走向毀滅的處境,無法帶給人民甜美的盼望。

前面五個動詞(挖土、清除、種植、築高塔、挖葡萄池)來說明上帝不斷的付出。但是,這一切的努力,卻被貴族、掌握權力者、貴族摧毀。如今,自嚐苦果酸葡萄。

葡萄園主付出熱情、代價,結果期待落空。今日的民主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努力付出,促進民主、自由、人權,但被作惡者破壞,使社會變成苦澀,使人無法感受到甜美的生活。

上帝在此邀請人民說:「你們評評理」。上帝的目的是要建設甜美的葡萄園,我們有看到上帝的行動嗎?是上帝沒有好好照顧葡萄園嗎?不,是作惡者破壞了葡萄園,而人民也放任掌握權力者的「匪類」行徑!


三、失去存在的價值(5.5-6)

5 「看吧,我要這樣處理我的葡萄園:我要拔除四周的籬笆,拆掉保護它的圍牆,讓野獸來吃園子裡的果實,並糟蹋它。6 我要讓地上長滿野草;我不修剪葡萄藤,也不挖鬆土地;我要讓地上長滿蒺藜荊棘。我甚至要禁止雲降雨水。」 


前面五個動詞「挖土、清除、種植、築高塔、挖葡萄池」是建設性的。但在此 5.5-6,則是五個負面的動詞:「拔除」、「拆掉」、「糟蹋」、「不修剪」、「不挖鬆土」。這五個負面動詞,表達出這樣極大的轉變將帶來毀滅性的審判。

地上長滿「蒺藜荊棘」,是描述以色列的毀滅,亞述帝國的侵略。為何會發生毀滅性的審判?因為,整個葡萄園以色列「失去存在的價值」。


四、流無辜人的血在控訴(5:7)

5:7 以色列就是上主—萬軍統帥的葡萄園; 

猶大人民就是他細心栽培的葡萄樹。 

他盼望他們實行正義, 

但殺人流血之事有目共睹。 

他盼望他們行為正直, 

但喊冤叫屈之聲到處可聞。


第七節「解碼」前面的譬喻,直接說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在上帝以不斷地行動栽種,為何以色列沒有結出甜美葡萄,反倒結出苦澀的酸葡萄?

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裡先知用二組對比,希伯來語相近發音:

「正義、公平」(מִשְׁפָּט , mishpat),對比「殺人」(מִשְׂפָּח, mispach, 不斷流出)

「正直、公義」(צְדָקָה, tsa`daqah, righteousness),對比「喊冤」(צְעָקָה, tsa`aqah)

上帝的本意要讓社會、國家,成為甜葡萄,帶給人民甜美、盼望的生命。但是,當貴族、掌握權力者濫權時,社會、國家將淪為酸葡萄,令人民的生活深陷痛苦、酸澀。

先知關心政治,關切社會國家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上帝的目的是要我們的社會國家結出甜美的果子,即「公平、公義」。但是,邪惡者與腐敗的治理,使得社會國家結出的卻是酸澀的果子,即是殺人、令人民喊冤叫屈。

上主要聽到的聲音是公平、公義,但如今卻是聽到流人血、喊冤叫屈的聲音。以賽亞書的神學:強調公平、公義(正義、正直)。在往後的經文裡,還會不斷的出現。這也讓我們看到先知對社會、國家的政治關懷。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信息呢?


一、我們以什麼信仰態度來「評評理」?

上帝為何要人民來評評理?我們可以對上帝評評理嗎?這裡的經文顯示,當然可以啊!是上帝發出邀請人民「評評理」的聲音。

「評評理」現代台語譯本譯為「主持公道」。但是,人民的聲音能反映出上帝的聲音嗎?

我在5月28日的晚禱講道有提到:

在公元767年有一個英格蘭的學者阿爾琴(Alcuin,約735年~804年5月19日),他是一位詩人、神職人員。他說一句很有名的話“Vox Populi, Vox Dei.”,就是「人民的聲音反映上帝的聲音」或是說「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人民的聲音是什麼?

阿爾琴所講的是一個經過反思、經過邏輯的辯論之後,這樣的聲音可以反映出人民心裡面,特別在基督信仰裡面說「人是用上帝的形象所造」、上帝的靈在我們裡面,帶有「神性」的聲音

人的心裡面有「神性」以及「魔性」的拉扯(Paul Tillich的用語),我們要如何讓我們內在的神性能夠高過於魔性?甚至不被魔性給吞噬呢?其實,我們看到許多人用他的自我中心,或者是在政黨競爭之下,不擇手段掠奪利益,這就是人彰顯魔性,彰顯自我中心高過於神性。

上帝的心意是要讓這世界充滿公義、愛與和平,但是人往往以自我中心、以世俗慾望為中心,就會去壓迫、掠奪眾人的利益,或者對他者缺乏愛。所以,阿爾琴提出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去反思、去辯論,「人民的聲音」才能夠有理性、有規律的表達出美善、公義、慈悲的價值。再來反省我們的處境,這一個月來,我們看到立法院裡面,沒有辯論、沒有充分的討論,其實就沒有辦法反映出上帝的聲音。

按照神學家阿爾琴所講的,如果我們要讓人民的聲音反映出上帝的聲音,我們就必須透過討論、辯論,共同尋求良善、公義、慈悲,我們才能夠做出合神心意的決定,此時人民的聲音才能反映出上帝的聲音。

但現實的社會裡,人民的聲音真的能夠反映出上帝的聲音嗎?

現實社會往往卻不是這樣。古老的「投票主義」,簡單地投票真的是民主嗎?多數決真的是民主嗎?恐怕很難。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雅典人民他們透過投票公決來處死蘇格拉底,把蘇格拉底判死刑這是哲學史上的悲劇,一群被視為文明的雅典人,他們是用投票來處決一個人。今天沒有經過法庭的審問,沒有充分的辯論、辯護,就裁罰一個人,或者將人判刑、判罪,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發生的事情,但現今的立法院卻通過這樣的法條。

“Vox Populi, Vox Dei.”要告訴我們人民的聲音,之所以能夠反映出上帝的聲音,是因為我們知道人是不完全的,可能有人的魔性高過於神性,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去辯論、說服,好使人民能夠看見什麼是合乎上帝純良美善的旨意。

今天的經文裡,上帝要人民「評評理」。我們真的有能力去為上帝評評理嗎?「評評理」的標準在哪裡?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裡,已經清楚地說到,上帝栽種的葡萄園應該要結出甜美的果子,即是公平、公義。是邪惡的掌權者,使社會成為酸澀的果子,他們殺人、令人民喊冤叫屈。

先知的信息要喚醒我們促進上帝國的價值,要使社會國家結出甜美葡萄,就是要落實公平、公義。甚至進一步除去獨裁壓迫,透過轉型正義、修復正義,使人民嚐到上帝國葡萄園的甜美。


二、關心政治是先知的呼召,是基督徒實踐上帝國的使命

有人問我「如何愛壞人呢?」除了為其祈禱之外,對壞人最大的愛,就是不要讓他再犯罪,制止他一再流無辜人的血,讓社會中喊冤叫屈之聲得以伸張。

基督徒的天職之一就是「入世」關懷政治、社會、環境、文化,實踐「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6:10)在舊約中我們看到摩西,曾在西奈曠野四十年後,返回埃及力抗法老的獨裁,帶領以色人埃及。士師們反抗統治者的壓榨。先知拿單指責大衛王犯殺人與姦淫的罪。先知以利亞挑戰亞哈王與耶洗別王后的權柄。舊約的先知們都是在挑戰當時王室貴族的濫權自肥,在此以賽亞也是進行政治關懷。

在新約中我們也看到社會的良心施洗約翰,他指責罪惡不遺餘力,甚至因指責希律王的不倫婚姻,而身首異處。耶穌挑戰當時的宗教領袖們的權柄:祭司、法利賽人、律法主義等,又批評他們是「粉飾的墳墓」。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承襲基督信仰的改革精神,致力成為上帝的管家,在自身處境下做光、做鹽,關心種族、人權、環境、政治種種問題,總能提出許多信仰的反省,以及本於信仰所發出的先知性呼籲。正如二十世紀靈修大師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一書說到:「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一位真正靈修者也必定關注政治、社會正義與弱勢關懷。

倫理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用「城邦(polis)」來比喻教會,因為教會是真正的政治團體,以此來凸顯教會的另類性質。無論是猶太會堂,或初代教會都是「一個處理社群事務的公共聚集的地方」。《新約》作者更刻意用「教會」(ekklesia,公民集會)來形容基督徒的上帝國國民身份,意味著基督徒是某種國度觀的政治團體。

教會並不是要取代任何政權,但教會卻是特殊的政治團體,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政治團體,為了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上帝用五個行動(動詞)來建立葡萄園,但換來的卻是失望,因此用五個行動(動詞)來審判,或是來敲醒我們。


三、我們是否失去存在的價值?被稱義的人,是為了去行公義

上帝的目的是要我們結出甜美的果子,即是公平、公義。但當時的掌權者、貴族,卻是殺人、令人民喊冤叫屈,所結出的是酸澀的果子。

我們的人生短暫,人生是要有使命的。

我們蒙召的使命是什麼?是要結出上帝國度的甜美的果子,使世界成為公平、公義的社會。

我們若綜覽聖經,可以看到摩西帶領奴隸的解放運動、先知運動、耶穌運動,乃至於上帝國,都是在同樣在落實上帝國的大傳統裡面。知道上帝國的大傳統,可以幫助我們走在上帝的旨意,落實行公義、好憐憫的信仰實踐,落實新的誡命的使命。

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愛被惡化」,即以愛之名去粉飾太平,叫受壓迫者「安靜」。

基督徒是被耶穌基督救贖的人,是「因信稱義」的人。被稱義的人,是為了去行公義。被上帝所愛的人,是為了去好憐憫。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上帝對當時以色列人的「期待」與「失望」為何落差極大?那時的社會是怎樣的光景?

2.基督徒因信稱義、蒙救贖,是為了行公義。我們如何參與轉型正義?

3.關心政治是先知的呼召,是基督徒實踐上帝國的使命。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來促進上帝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