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以賽亞書4.2-6 耶路撒冷的重建

 耶路撒冷的重建

2024.6.9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4.2-6


經文結構:

2:2-5 盼望的信息:與列國的關係

2:6-4:1 審判的信息:有五次審判的信息

4:2-6 盼望的信息:人民、土地,聖殿成為避難所


以賽亞書的歷史橫跨二百多年


盼望的信息是後來所做的歷史回顧而添加的文獻


上帝差派先知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以色列,而是為了敲醒


羅馬書5:3-5

上帝已經先將「未來的盼望」向我們「揭露(啟示)


一、死無去的人(4:2)


「新芛」(צֶמַח, tsemach,苗):看見生命的契機

「新芛」是指什麼?

1.「大衛後裔」的符號(11:1)

2.「彌賽亞」的期望

3.回歸的領袖所羅巴伯(代上311-19)

4.「死無去的人」:殘存的群體(61:11)


二、「死無去的人」是誰?(4:3-4)


1.殘存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人


2.「受揀選」:市民造冊

「受揀選」原文意思是「名字被記錄在冊」

「生命冊」(詩篇69:28)


3.洗除罪惡,被潔淨的人

洗除「垃墋」、洗清「血跡」轉型正義

「審判的神、焚燒的神」:「靈」與「風」


三、上主再創造(4:5-6)


新的出埃及:舊的歷史經驗,延續上主的救恩

新的創造:第五節的「造」

新的聖殿:上帝的榮光籠罩

上主的聖殿成為人民的「避難所」


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可以帶給我們今日處境下什麼教導:


一、讓每個「神聖的殿堂」恢復它存在的目的

對你來說「神聖的殿堂」在哪裡?

當時的聖殿是什麼光景呢?(1:12-13)

當時的國家、首都的光景是什麼?(1:21)


耶穌潔淨聖殿,恢復「神聖殿堂」該有的目的

先知以賽亞也是在潔淨「神聖的殿堂」


今天的處境裡,什麼是「神聖的殿堂」?

你的「神聖的殿堂」在哪裏?


二、上主聖殿的本質,成為人民的「避難所」

● 521日中午過後,我們教會「被物資站」

敞開教會的大門:避難所?避雨所?

教會沒有出錢,看到的是「五餅二魚」


佈道會要到處「拉人」,5/21, 5/24, 5/28 大家都自己進來


教會的新圖像:避難所

約翰加爾文:擁抱難民的改革者,接納難民

日內瓦:難民之都


三、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是讓我們心存盼望仰賴上帝的帶領


上帝為何不要立即出手,將罪惡的人一次掃除?

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


德國著名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

《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

「上帝與我們一起哭泣,以便有一天我們能與他一起歡喜」


問題討論:

1.為何審判與盼望的信息彼此交織?盼望為什麼帶有力量?

2.教會的新圖像「避難所」,今日處境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

3.你的「神聖的殿堂」是什麼?要如何使其潔淨?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耶路撒冷的重建 (台語)

     以賽亞書4:2-6

1、盼望

      先知宣審判信息

      續接傳盼望那日

      敲醒死無去的人

      上帝中心作第一

2、重建

      耶路撒冷著重建

      新的出埃及再現

      創造光雲來保護

      望主帶領施恩典

3、死無去的人

      死無去的人是誰

      殘留錫安合做堆

      受掠歸回的子民

      基督救贖新族類

4、神聖殿堂

      神聖殿堂是什麼

      上帝榮光照布棚

      充滿公義及平安

      期望彌賽亞新芛

5、避難所

      建造教會新圖像

      清氣聖潔愛無量

      人民苦難避難所

      社會國家也跟從


講道篇


耶路撒冷的重建

2024.6.9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

以賽亞書4.2-6


今天所讀的經文只有短短五節,如果我們回顧看第一節,還在描述宮廷貴婦在戰爭後的淒慘景況,「七個女子,徵求名義上的丈夫」。沒料想第二節卻有大的轉變,彷彿是撥雲見日。

我們先來回顧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內容:

2:2-5 盼望的信息:與列國的關係「萬國攏會溢倚來歸伊(2:2),靈性首都「咱來上上主的山...上主的話會對耶路撒冷傳開(2:3),戰爭都要止息「上主會佇列國中施行審判,佇萬民中排解紛爭。𪜶會將刀拍做犁頭,將槍拍做鐮刀。此國𣍐閣攑刀攻擊彼國,𪜶嘛免閣學戰爭。(2:4)

2:6-4:1 審判的信息:有五次審判的信息,批判政治、經濟、宗教腐敗與墮落,上主要「拿走」統治者的一切,就連統治集團的共犯宮廷貴婦都要「剃光頭」,從頭到腳一切的裝飾與衣服都要被扒光。

4:2-6 盼望的信息:焦點集中在耶路撒冷的人民、土地、聖殿,要緊密結合,「上帝的榮光會親像大布篷搭佇全城頂面(4:5),成為狂風暴雨時的避難所。

以賽亞書的歷史橫跨二百多年,無法單單由一個人來寫成。聖經學者大致認為以賽亞書是由一個學派或是先知以賽亞的傳統(門徒與再傳門徒),對一本書持續編輯增添寫成的。

聖經學者也大致上認為今天所讀4:2-6,這段盼望的信息是後來所做的歷史回顧而添加的文獻。如果把這些盼望的信息拿掉,讀者在諸多審判的信息裡,看到的都是悲劇、悲慘的審判,最後導致絕望而徹底放棄。

先知的信息,不是為了讓人絕望與放棄,上帝差派先知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打擊以色列,而是為了敲醒,而是為了選民能夠從罪惡中悔改,尋求及倚靠上帝。到了以賽亞書的後半部,第39章以後,我們將要看到被擄歸回者的見證。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這樣說:「3佇患難中,咱猶原歡歡喜喜,因為咱知,患難生出忍耐,4忍耐生出老練,老練生出向望,5向望𣍐致到見笑,因為上帝通過賜互咱的聖神將伊的疼灌入咱的心。(羅馬書5:3-5)

我們今日也是一樣,無論是經過多大的困苦、磨練,忍耐到底的終必得救。因為,上帝已經先將「未來的盼望」向我們揭露,在啟示錄已經向我們「揭露(啟示)」,新天新地必定來臨,上帝國終必實現。上帝讓我們看到,在上帝的攝理裡面,有著超越一切苦難的可能性,我們也不會因為苦難與死亡而陷入無止盡的絕望。


一、死無去的人(4:2)

2 佇彼日,上主的新芛會媠閣茂盛;土地出產的果子,會成做以色列死無去的人的誇耀及榮光。


「佇彼日」,現在中文譯本「時候快到」(on that day)即指不久的將來,上帝應許之日將來到。

那一日來到時,「新芛」(צֶמַח, tsemach,苗)會「媠閣茂盛」,土地萬物將看到繁榮的景象。三章廿六節才說「城門要號咷痛哭;城市要像被剝光了衣服的女人,坐在塵土中。」但在這裡,卻讓我們看到恢復榮景的盼望,就像森林大火之後,燒得一乾二凈,但過了幾年之後,卻要看見生命的契機。

猶大國在公元前586年亡國後,「新芛」就成為「大衛後裔」的符號,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一節就這樣說:「耶西的老樹頭會茁芛,對伊的根會發幼枝。(11:1)早期的猶太解經家及基督教釋經家都認為「新芛」是指向「彌賽亞」的期望。

也有人認為,是帶領猶太人回歸的領袖所羅巴伯(猶大約雅敬的曾孫,代上311-19)。也有學者依據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抵親像土地互種籽茁芽,田園互所撒的生長,至高的上主會互勝利及讚美佇萬國的面前開花結籽。(61:11)認為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處境裡,是指殘存的群體,就像這裡所說的「死無去的人(殘存的人),一群戴著盼望的人。「死無去」,活著就有盼望。


二、「死無去的人」是誰?(4:3-4)

3 許個留佇錫安,就是所有徛起佇耶路撒冷,受揀選猶活啲的人,𪜶攏會受分別作聖。4 上主一定會用審判的神及燒毀的神,洗除錫安住民的垃墋,對𪜶中間洗清耶路撒冷刣人的血跡。


這些「死無去的人」是誰,有哪些特色?

1.殘存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人

原本的「不潔」之地,不適合上主的居住,既然上帝要居住在其中,上主就要加以潔淨。「死無去的人」,就是指殘存在耶路撒冷的人民。

2.「受揀選」:市民造冊

「受揀選」,原文意思是「名字被記錄在冊」。在戰爭後,還活著的市民被造冊,被記載在冊子上。詩篇69:28,開始發展出「生命冊」這個詞。

3.洗除罪惡,被潔淨的人

耶路撒冷不再是之前被宮廷統治階級剝削的城市,敗壞後的王公貴族被擄巴比倫,「死無去的人」、殘存在耶路撒冷的人,上主「會用審判的神及燒毀的神」,來潔淨人民。

「審判」原文的意思是「公平、正義」,即使人民秉公行義。「燒毀的神」要將,殺人的血跡燒掉,對於「血跡」最好的潔淨方式是焚燒,意味著流無辜人的血,上帝必定追討,這是種轉型正義。洗除「垃墋」、洗清「血跡」。

審判的『神』、焚燒的『神」中文翻譯為「靈」與「風」,希伯來文意思是一樣的。

死無去的人」被聖靈所潔淨、焚燒、轉化,成為潔淨;使得殘存的人有盼望、有復興,這一切都是上主的作為。聖靈是潔淨我們的靈,叫我們脫離罪,得著釋放,成為上主的「新芛」,得著上主的祝福。


三、上主再創造(4:5-6)

5 後來,上主會佇歸座錫安山及所有的會眾頂面,佇日時造雲,佇暝時造有煙及火焰的光;上帝的榮光會親像大布篷搭佇全城頂面。6 按呢,日時通遮太陽的炎熱;狂風暴雨的時通做避難所。


佇日時造雲,佇暝時造有煙及火焰的光」,雲柱、火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流浪的經驗,透過舊的歷史經驗,延續上主的救恩。似乎在表達「新的出埃及」。

第五節的「造」與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天地,同一個字。似乎在表達這是一個「新創造」。

不僅是新的出埃及、新的創造,更有上帝的榮光籠罩,「親像大布篷搭佇全城頂面」,就像搭起新的聖殿、聖幕。在上主的聖殿更要成為人民的「避難所」。


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可以帶給我們今日處境下什麼教導:


一、讓每個「神聖的殿堂」恢復它存在的目的

對你來說「神聖的殿堂」在哪裡?「神聖的殿堂」是什麼?教堂、學校、法院、立法院、警局、政府、機構,還是什麼?

對於現代人來說,宗教和世俗是完全分開的。個人修養、敬拜祈禱純屬於宗教範疇;政治、經濟、社會等均屬世俗之事。屬靈和屬世,有如河水不氾井水。但是,在聖經時代,宗教、經濟和政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一體,聖殿不是純宗教性的建築物,而是宗教、經濟和政治的中心。

當時的聖殿是什麼光景呢?

上主說:「恁來朝見我,是啥人叫恁帶諸個牲生來踐踏我聖殿的埕?毋通閣提無路用的祭物來;香的味我真厭惡。初一、安歇日、召集的聚會,我忍𣍐牢。 我𣍐當容忍恁犯罪閣守嚴肅會。(1:12-13)

先知指責國家、首都耶路撒冷:「本來忠誠的城竟然變做娼妓!以前城內充滿正直,公義佇內面徛起;今仔日住佇遐的是刣人的兇手!(1:21)

在耶穌的時代,耶穌也潔淨聖殿,他不單單是趕出做買賣的商人,而是打破整個共犯結構,而是挑戰貪婪、欺騙、不公、不義的統治結構。耶穌所做的是,恢復「神聖殿堂」原本應該有的目的。從個人「聖靈的殿」開始恢復,再到社會,再到統治結構。

今天,我們也聽到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也是在潔淨「神聖的殿堂」,上帝不僅要讓殘存的人經歷到新的出埃及、新的創造,更要有上帝的榮光籠罩「神聖的殿堂」。

今天的處境裡,什麼是「神聖的殿堂」?

有人稱國會是「神聖殿堂」,但2014318日太陽花學運,佔領國會「神聖的殿堂」。「神聖的殿堂」為何被佔領,為何需要被潔淨?因為,它已經失落原來的本質與目的。這也就是耶穌為何要潔淨神聖的聖殿的起因。上個月在我們教會周圍有三天(5/21, 5/24, 5/28)也聚集了三萬、十萬、七萬的人民,抗議立法院濫權、擴權。青年、人民在意「神聖的殿堂」的潔淨。

你的「神聖的殿堂」是什麼?

看重你的呼召,你的服事,你的工作處所,它是你「神聖的殿堂」。此外,還有什麼是你「神聖的殿堂」,使徒保羅說:你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願主耶穌幫助我們。


二、上主聖殿的本質,要成為人民的「避難所」

524日深夜,中央社記者在群賢樓九樓拍攝我們教會的大禮拜堂相片,夜夜光中,大禮拜堂四周閃閃發亮,被許多人稱為充滿「聖光」並大量轉發。上帝的榮光籠罩「神聖的殿堂」,大禮拜堂成為「避難所」。這一切都要從521日說起。

521日中午過後,有五百多輛外送機車來到教會。我剛好在教會側門,看到許多外送機車送貨到教會。我問幹事,是誰訂那麼多東西?到底發生什麼事?

我們教會「被物資站」,因為無法到場且關心國家未來的公民朋友,他們自發的請外送員送來許多輕便雨衣、飲水、餅乾、拖鞋、泡麵等等東西。我聯繫主辦單位,對方說他們預估最多三千人,但現場超過他們預期,物資也是大家自動訂購送來,他們沒有人力可以派送物資,希望我們協助發送,就這樣我們找了現場的年輕人,有許多個教會的年輕人來協助派發。總會教社委員會助理劉嘉芬主責外部的工作,我們教會幹事劉嘉芳主責教會內部的工作。就這樣井然有序進行。

當日下午人潮湧入中山南路、濟南路,下著大雨,我們敞開教會的大門,成為人民的「避難所」,正確來說是「避雨所」。

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牧師也過來教會。我們在想,關心國會濫權的學生,早上就到青島東路,又下著雨、又沒有吃東西。從主辦單位早上預估大概有三千人,我就與林偉聯牧師討論,我們來預備三千人的十分之一來煮三百碗鹹粥「民主麋」。

越晚人越多,超過三萬人集會。後來我們也持續煮到晚上十點,也煮了上千碗鹹粥,再加上送來的食物,幾乎都讓大家在雨中不會冷到、餓到。

我們沒有動用教會的錢,我只有拿出之前朋友送的米。其他都是「五餅二魚」,大家提供的。

我問現場有誰會煮?一位媽媽舉手可以煮,我請松江路陳明輝牧師坐鎮廚房指揮調度。煮鹹粥還缺什麼東西?有青年告訴我,課金(贊助)阿公、阿嬤有設一個「許願池」群組,欠什麼東西,就在上面「許願」。廚房希望二罐胡椒粉,沒有寫數量,結果送來十罐,所以要越清楚越好。這是521日的情形。

我的朋友也從彰化送了五百多公斤的米過來,他說是自己家所種的米。這位朋友來我們當中禮拜好幾次。他曾是慈祐宮的爐主,他經常背著媽祖像的書包,他正在我們教會慕道。

5/21, 5/24, 5/28 三天晚上,我們都舉行祈禱會,幹事問我有多人參加,需要登週報,大禮拜堂坐滿280人?300人?無法算了,中央走道擺椅子,川堂站滿了人,就連外面也架喇叭。如果是辦佈道會要到處「拉人」來,但在這三天,大家都自己進來。

5/21,我臨時請鄭仰恩牧師講道。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來教會的人,簡短的講道,帶著力量,有人告訴我他第一次來到教會,在晚禱中牧師的講道讓他「回血」(年輕人電玩用語)、重新得力。

5/24的晚禱,由台神、南神,神學院校長、老師帶隊,師生主理。5/28 晚禱,由我們教會社青、長執組成詩班帶領,我講道。

我深深感受到,在雨中、在飢餓裡,上主的聖殿是人民的「避難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出生沒多久就成為難民,由約瑟馬利亞帶著逃往埃及。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他也是一位擁抱難民的宗教改革者,十六世紀的日內瓦人口有一萬二千人,但這城市接納了六千位難民,日內瓦也被稱為「難民之都」。

為保護二戰後的難民,《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後簡稱日內瓦公約)於195172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特別大會上通過,1964年起生效。

公約規定禁止在邊界阻止難民進入,禁止將難民遣送回人的生命安全受威脅的國家,即迫害國。另一項重要規定要求,不得制裁尋求保護和避難者、受迫害威脅者。當事人通常以非法手段抵達,公約就此規定,不得因此對當事人採取法律懲罰措施。在聖經裡面,我們知道教會存在的本質是「成為難民、人民的庇護所」。願上帝幫助我們。


三、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是讓我們心存盼望仰賴上帝的帶領

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從恐怖、審判的場景,急轉成為盼望的信息。這是我們在讀以賽亞書時,會不斷出現的情況。但我們要知道,審判的背後主要原因是為了「洗淨」、「潔淨」,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

上帝為何不要一下子就出手,將罪惡的人一次掃除?

一次掃除罪惡的人,還會有新的行惡之人出現。

上帝的方法不是將人解決掉,而是讓我們在其中知道什麼是罪惡、什麼是良善。而選擇謙卑與上帝同行,選擇良善、對抗罪惡,選擇上帝中心,對抗自我中心。

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在苦難中,心存盼望仰賴上帝的帶領。

德國著名的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63日在德國杜賓根安息主懷,旅世98歲。他是林鴻信老師的指導教授,來過台灣許多次。

二次世界大戰時,1943年,莫特曼16歲時被徵召入伍,參與前線。在英國反擊德國的大空襲中,與他同營數千人皆喪生,他說:「當數千人在我周圍的大火中喪生時,我第一次向上帝吶喊:上帝啊!你在哪裏?」那一天,他沒有得到答案。但二年後,他在前線被擄,被送往蘇格蘭的戰俘營關押三年。

期間,一位蘇格蘭牧師給他一本附有詩篇的新約聖經,他開始每晚閱讀聖經,有一天他讀到詩篇第39篇:

上主啊,求你聽我的祈禱,俯耳孔聽我的懇求;我流目屎,求你毋通無出聲。(詩篇39:12a)

深深觸動他,發覺人是何等的軟弱。當他讀完馬可福音時,發現自己深深被耶穌所吸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擊潰他的心。他說:「我沒有找到基督,是他找到我。」「在蘇格蘭的戰俘營裡,在我靈魂黑暗的深淵,耶穌尋找我,找到了我。『人子來是欲追尋閣拯救失落的人(19:10),所以,他來找我了。」

這段經歷對他的神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後,他開始攻讀神學。26歲完成博士學位,擔任教會牧師,並到多所大學任教。其著作《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廣為人知,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新教神學家之一。莫特曼神學帶著向前看的盼望特色,他告訴大家說:「上帝與我們一起哭泣,以便有一天我們能與他一起歡喜。」因他所認識的上帝是藉著受苦而表現愛的上帝,也是認同世上受苦的人而與他們同在的上帝。

以賽亞書讓我們知道,上帝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是讓我們心存盼望仰賴上帝的帶領。願聖靈幫助我們,存著盼望不斷朝著標竿奔跑。


問題討論:

1.為何審判與盼望的信息彼此交織?盼望為什麼帶有力量?

2.教會的新圖像「避難所」,今日處境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

3.你的「神聖的殿堂」是什麼?要如何使其潔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