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創世記50:1-26我不能替代上帝

我不能替代上帝
2021.6.13台北濟南教會亞洲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50:1-26

● 6月第二主日「關懷亞洲紀念主日」

● 約瑟堅守和父親之間的約,將雅各的遺體送回迦南地安葬

 

一、愛裏沒有懼怕(50:1-3)

 

●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

 

●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約公元前484年~前425)

●  《歷史》 “Ἱστορίαι”意思是「調查」,不是 His+story

 

● 約瑟吩咐醫生,而非祭司

● 他要運用那使萬有歸服於他的大能,來改變我們這脆弱必死的身體,使我們跟他一樣,有榮耀的身體。(腓立比書3:21)

 

二、埃及的國葬(50:4-9)

 

● 二段式的喪禮,一段是埃及的國葬,一段是以色列人的喪禮。

 

● 約瑟為何用「傳話」的方式告知法老?

● 尊重對方的習俗與感受

 

● 喪禮有必要如此的鋪張、華麗嗎?

● 為何到了雅各就不同了?

 

三、以色列人的喪禮(50:10-14)

 

●  坐七:“שבעה”(英語:Shiva),就是數字「七」

●  「坐七」最後一天的第一餐稱作「慰問餐」

● 「活人之家」(Bet Hayyim, House of the living)

 

四、我不能替代上帝(50:15-21)

●  雅各還活著的時候,他成為「中保」

 

●  我不能代替上帝:我不能扮演上帝,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  我要像上帝一樣:伊甸園、巴別塔、神子咨意妄為...

 

●  既然上帝能夠化惡為善,人是否可以因此作惡?

●  21節,仁慈的話帶有力量,使人得到安慰

 

五、履行族群認同的遺志(50:22-26)

 

●  兄長們看來比約瑟還來得長壽

●  立誓:凝聚族群認同、承襲信仰

 

我們要從創世記最後一章,來省思二項要緊的信仰功課:

 

一、哪裡是我們安息之處?我們又該如何向台灣人分享信仰的價值?

 

●  喪禮,第一時間就是聯絡牧師,聽牧師和小會的建議來安排

 

●  有耶穌的地方就是安息之處

 

二、信仰的基本認識是「人不能替代上帝」

 

●  約瑟沒有因為權勢、地位,而暈頭轉向

 

●  約瑟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有時會通過這種「苦難」的經驗來提昇我們的信仰層次。

 

問題討論:

1.創世記中有哪些故事記載「人想替代上帝」?

2.今天的社會裡,你看到哪些情況還在上演「人想替代上帝」?而我們又該如何實踐「人不能替代上帝」的教導?

3.哪裡是我們安息之處?我們又該如何向台灣人分享信仰的價值?

The burial of Jacob in Egypt , Jan Luyken (1649-1712) 版畫 

6/13講道回應詩

我不能代替上帝(台語)

作者:劉榮主

創世記50:1-26

     1、約瑟信仰的路程

           上帝中心過一生

           兄弟有愛有赦免

           尊主作大導頭前


     2、心內有愛就免驚

           老父喪事照信行

           無從祭司請醫生

           盼望安息佇天城


     3、有權有勢有一切

           無掠家己替上帝

           萬事效力殆變好

           促進和睦福氣多


     4、現今社會當包容

           學習約瑟大原諒

           看無家己看耶穌

           愛的福音得宣揚


講道篇

我不能替代上帝

2021.6.13台北濟南教會亞洲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創世記50:1-26

這幾天是防疫的關鍵時刻,政府呼籲五月節(端午節)待在家避免外出,原本連續假期搭乘鐵路、高鐵返鄉的人潮從近三十萬人驟減到二萬多人,高速公路車流也明顯減少。這場防疫需要全國團結一致,發揮愛人如己的精神,加上近日疫苗的施打,相信很快就能夠有效控制疫情。

昨天(6/12)下午,在教會有一場線上演講,邀請德國古倫神父與陳建仁前副總統對談。古倫神父提到去年德國全國因為疫情完全封城一年多,最近施打疫苗,才能稍稍降低封鎖的限制。透過古倫神父的分享,幫助我們待在家度過疫情時,也能有積極的心靈態度。臺灣這一個多月來三級警戒,沒有進入所謂的「封城」,這都靠人民的自制與主動配合,接下來更是考驗我們的團結與愛心。

歐美疫苗的施打比較快,亞洲國家取得有效疫苗比較慢,亞洲疫情就顯得緊張,特別是印度疫情更顯嚴重。六月第二主日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關懷亞洲紀念主日」,我們也要為亞洲疫情控制代禱。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在二十世紀中葉之發展,東亞基督教議會(East Asia Christian Conference EACC)隨即在一九五七年於印尼創立,並在一九七三年更名為亞洲基督教議會(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一九九三年始,該會總部設於香港,並於二零零六年遷往泰國清邁。亞洲基督教議會現有九十五個會員教會以及十六個會員基督教協進會,分佈於十七個亞洲國家,總計超過五千五百萬信徒。亞洲基督教議會旨在成為亞洲教會合一的團契,共同促進基督徒見證與行動。亞洲教協將今年(2021)的主題訂為「我是醫治你們的上主(出埃及記15:26),邀請普世教會為經歷武漢肺炎(COVID-19)的受苦者祈禱,祈求上帝的憐憫與醫治,並結合一切良善的力量抵禦這場瘟疫。

歷經一年多傳講創世記五十章的信息,在今日將告一段落,下主日起牧師團將傳講「使徒信經的信息」。使徒信經是歷代基督教會(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及今日普世教會共同宣認的信仰告白,通過「信經」一起來學習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創世記最後一章的內容,也就是約瑟堅守和父親雅各之間的誓約,將雅各的遺體送回迦南地安葬的事。


一、愛裏沒有懼怕(50:1-3)

1約瑟伏在父親身上哀哭,親吻他。2然後約瑟吩咐醫生用藥物保存父親的屍體,醫生就照辦了。3他們按照規定,用四十天時間完成這防腐工作。埃及人為他舉哀七十天。


臺灣傳統信仰者來說,喪葬的禁忌很多,例如,就有人認為將淚水滴到過世者的身上是非常不好的,那會讓逝者的靈魂不願離開,也會影響死者投胎。但是,我們看到第一節說「約瑟伏在父親身上哀哭,親吻他。」這讓我想到新約聖經的一句話:「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約瑟對父親親情的流露,讓我們通過文字都可以感受到那股愛的力量。

接著,約瑟吩咐醫生處理父親的遺體,就是照著埃及人製作木乃伊(Mummy, 臘屍)的方式來處理。我們今天,對於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Herodotus, 約公元前484年~前425)的記載,希羅多德是一位熱愛旅行的人。當時的東方,他基本跑遍了,義大利希臘馬其頓敘利亞,當然還有埃及,走過之後,他留下一部著作,就叫《歷史》希臘文 “Ἱστορίαι”,意思是「調查」、「探究」。要提醒大家,不要將英文的“History”,再誤解為「祂的故事/神的故事」。希羅多德的貢獻,影響後來的史學家也採取「調查」的態度,從事歷史的記錄,古羅馬作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年~前43年)就把希羅多德尊稱為「歷史之父」。

根據這位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記載,描述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程序,嚴謹的需要用掉三十至四十天,可見約瑟很慎重在處理父親的喪葬。他們會將死者的腸、胃、肺、肝放在四個罐子(卡諾皮克罐, Canopic jar),而心臟被視為靈魂與智慧的居所,會保留在體內,埃及人認為大腦是沒有用途的,因此從鼻腔把大腦弄糊之後流出丟掉。用鹽醃三十天,使身體脫水後,再塞入防腐的香料,裹上亞麻布、香膏、樹脂。

在此,約瑟的作法和埃及人不太一樣。埃及人會找埃及的祭司將遺體製成木乃伊,並且作「法事」,更何況約瑟的岳父是埃及法老的祭司,他應該有很大的「宗教壓力」,但是約瑟僅找來自己的醫生。這樣的作法就好比臺灣的基督徒不會找「司公」將他宗教的作法、譴損帶入喪葬的禮儀上。換言之,約瑟這樣的作法就是要與埃及宗教分清楚。

埃及人認為,屍體必須妥善保存,因為有一天人將會復活,若是屍體不完全,復活就會有所殘缺。而約瑟吩咐醫生用藥物保存父親的遺體,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因為要舉行喪禮又要帶回迦南地,中間還有一大段時間。總之,猶太信仰與埃及信仰非常不同,甚至對於復活的觀念也不同。猶太信仰對復活的概念,直到新約時代就更完整了,使徒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就這樣說:「他要運用那使萬有歸服於他的大能,來改變我們這脆弱必死的身體,使我們跟他一樣,有榮耀的身體。(腓立比書3:21)

通常以色列人為死去的人舉哀只有七天(參撒母耳記上31:13),就連以色列人為亞倫摩西舉哀,也只有卅天。根據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記載,法老過世的國喪是七十二天。但在第三節說埃及人居然為雅各舉哀七十天,會舉哀如此的久,可能是法老特別感謝與尊崇約瑟埃及的貢獻,讓身為首相的約瑟用七十天來為父親雅各舉行「埃及的國葬」。


二、埃及的國葬(50:4-9)

4過了哀悼的期間,約瑟對王的臣僕說:「請你們把下面的話稟告王:5『我父親臨終的時候要我發誓,把他歸葬迦南他為自己準備的墳裏。所以,求你准我去埋葬我父親;喪事辦完,我就回來!』」6王回答:「你去吧,照你所發的誓去葬你父親。」7於是約瑟去埋葬父親。王所有的臣僕、宮廷的長官,和埃及的顯要都陪約瑟去。8約瑟全家、他的兄弟們,以及他父親的眷屬,也都跟他一起去;只有他們的小孩子們和牛羊留在歌珊地區。9跟他一道去的還有車輛和騎兵。整個行列浩浩蕩蕩。


這一章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雅各的喪禮是二段式的喪禮,一段是埃及的國葬,一段是以色列人的喪禮。七十天的埃及國葬哀悼結束後,就是出殯安葬。

在出發之前,約瑟透過臣僕向法老請假要回迦南地,為何約瑟不自己去向法老說呢?而要用「傳話」的方式告知法老?因為以色列人守喪期間沒有剔除毛髮、修邊幅,因此約瑟用「傳話」的方式,就是為了要避開可能的不潔淨,或是說埃及的禁忌。這也讓我們看到,約瑟做事情很細膩,很尊重不同信仰者的習俗與感受。

以前我在新北市三重牧會時,教會在巷子內,如果教會要舉行告別禮拜之前,都會向鄰居打聲招呼。有鄰居比較有忌諱時,我們就在他們家的門柱上貼一張「紅紙」,後來進一步跟鄰居說「以祈禱代替貼紅紙」。當我們尊重、體貼鄰居時,就能一步步地與他們建立鄰里好的關係。約瑟在此,他不是攻擊、排斥埃及人的宗教,而是採取尊重的態度,所以透過臣僕轉達。

第三節裡面,我們看到「埃及人為他(雅各)舉哀七十天」,在第七節和第九節,我們看到送葬的隊伍非常浩蕩,王所有的臣僕、宮廷的長官,以及埃及顯要都參加這場喪禮,不僅如此,他們還走了好幾天才能到迦南地。

看到這裡,我們來想想,喪禮有必要如此的鋪張、華麗嗎?亞伯拉罕以撒的喪禮,有鋪張、華麗嗎?沒有!亞伯拉罕的安葬,只有以撒以實馬利兩兄弟辦理;而以撒的喪禮,也只有以掃雅各兩兄弟辦理。

為何到了雅各就不同了?因為,埃及法老看重約瑟埃及所帶來的貢獻,約瑟的事等於是埃及國家的事,因此採取「國葬」的規格。這就像去年(2020),我們的會友前總統李登輝兄弟的告別禮拜、安葬禮拜一樣,因為他曾任臺灣國家的總統。在安排喪葬事宜時,我被通知去總統府開會,第一次會議時,我就詫異總統府第三局典禮科所安排初步程序都按照過去威權時期的程序,府院機關行禮弔唁的方式,開放瞻仰遺容等等。這不能怪他們,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只能參考過去的作法。

我在當場就提出,應該尊重李前總統的信仰來安排,更何況李前總統是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不要以過去威權時期的方式來進行。我當場說,英國美國等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國家總統、首相的告別禮拜,都是以教會禮儀進行,而教會禮儀就是由牧師安排。在總統府與家屬的支持下,屬於禮拜的部分就讓我以長老教會禮拜程序來安排,禮拜堂以外的儀節就由總統府安排,因為總統也是三軍統帥,所以國防部三軍儀隊等部分,就尊重國家的安排。也真感謝聖樂小組召集人姚貴玲、聖歌隊指揮黃菁菁老師,一起進去總統府開會。完成整個禮拜的安排,當時也回報給小會、總會知悉,經過各方的協力合作,才能完成前總統喪禮的儀節安排。


三、以色列人的喪禮(50:10-14)

10他們來到約旦河東岸的亞達禾場,在那裏號咷大哭一陣;約瑟舉哀七天。11迦南人看見這一大群人在亞達禾場哀悼,就說:「埃及人的哀悼多嚴肅啊!」因此這地方叫亞伯‧麥西(「亞伯‧麥西」有「埃及人的哀悼」的意思。)。12雅各的兒子們遵照父親的吩咐,13把他的屍體運到迦南,葬在幔利東邊的麥比拉洞裏;這洞是在亞伯拉罕以弗崙買過來作墳地的田間。14約瑟埋葬父親後就跟兄弟們和所有參加葬禮的人回埃及去。


第十至十四節,所描述的是以色列人的喪禮。第十節說「舉哀七天」,猶太人守喪稱為 “שבעה”(英語:Shiva),就是數字「七」,因為在這段期間內,家屬不可以坐在高於三十公分的椅子上,所以被稱為「坐七」。這七天內,由身邊最親近的三等親之內的人,如配偶、兒女、親父母、兄弟姐妹,進行七天的守喪,在守喪期間遺族從共同回憶中得到安慰。如果遇到安息日,則是敬拜上帝,不用守喪。

「七」是完整的數字,表明喪家內心完全的痛苦和親情的不捨。過去許多人對基督教誤解,就謠傳「入教,死無人哭」,意思是說入基督教之後,死後就沒有人哭喪。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到約瑟的兄弟們對於老父親的安息極度的悲傷。只是我們是自己哀哭,不是花錢請「孝女團」來幫忙哭。

這七天,猶太人會朗讀經文、祈禱,認識的親友會從各地前來慰問,第七天「坐七」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葬禮結束後的第一餐稱作「慰問餐」(希伯來語 סעודת הבראה),是由鄰居及朋友來準備,分擔與減輕哀傷。今日的猶太社群會組成治喪義工委員會(Chevra Kadisha)幫忙安排守喪者的餐點,及「慰問餐」。

不過,對猶太人而言,喪葬禮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敬虔的猶太人深信,在猶太教裡並沒有所謂的「死亡」,因為他們相信,生命是永遠的。因此,在猶太人的墓園入口時常會懸掛著「活人之家」(Bet Hayyim, House of the living)的標語。

這七天的哀悼,迦南人看到之後也受到感動,才將舉哀的地方稱為「亞伯‧麥西」,意思是「埃及人的哀悼」。

在十二、十三節裡,讓我們看到雅各的孩子是守約的,既然他們答應父親的遺言和吩咐,他們就將父親的遺體運回迦南地和列祖同葬。


四、我不能替代上帝(50:15-21)

15父親死後,約瑟的兄弟們想:「如果約瑟懷恨在心,照我們從前對他所做的報復我們,我們怎麼辦呢?」16於是他們請人轉告約瑟,說:「父親臨終的時候17交代我們告訴你一句話:『你哥哥們得罪了你,求你饒恕他們的罪過。』我們是你父親的上帝的僕人;所以,求你赦免我們所犯的過錯。」約瑟聽到這話就哭了。18後來,他的哥哥們親自來見他,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都是你的奴僕。」19約瑟告訴他們:「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20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為的是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由於從前所發生的事,今天才有這許多人活著。21你們用不著害怕,我一定照顧你們和你們的兒女。」約瑟用仁慈的話安慰他們,使他們放心。


雅各還活著的時候,他成為約瑟與哥哥們中間的「中保」。如今,雅各離開了,約瑟的兄弟們怕父親死了之後,約瑟會報復前仇。我想父母死後,兄弟之間的鬩牆,可能在當時時有所聞,故此,他們打發人去見約瑟,用雅各臨終前所說的話提醒他,求約瑟不要記恨,饒恕他們。

十九節,約瑟告訴他的兄弟「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這句話要傳達「我不能扮演上帝」、「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約瑟以上帝為中心,他就經歷上帝的拯救,他雖被賣到埃及當奴隸、被關進監獄裡面,但在約瑟以上帝為中心,上帝就沒有讓兄長們的「邪惡計謀」得逞。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和合本)

我不能替代上帝」也是創世記很重要的一句話,是人類經過長久的歷史所得到重要的反省。因為從創世記一開始,在伊甸園裡面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目的就是要像上帝一樣,即想取代上帝。巴別塔的事件裡,人蓋通天高塔的目的,就是要榮耀自己,傳揚自己的名。甚至接下來罪的擴散,原因也是人想取代上帝,或是將上帝放在一邊,不遵守上帝的命令。現在,到了創世記最後一章,我們看到人類終於學會了一項要緊的教導,反省到「人不能替代上帝」的真理。創世記這一前一後的呼應,正是在凸顯人的罪乃是想要「取代上帝」,但是對於蒙上帝拯救的人,他會告白說「我不能替代上帝」,這正是約瑟給我們最要緊的信仰模範。

此外,我們來想想,既然上帝能夠化惡為善,人是否可以因此作惡?當然不可去作惡。我們來看看約瑟的選擇,因為他以上帝為中心,因此他選擇做良善的事、走正義的道路,因此,才成就上帝化惡為善的旨意。如果約瑟以自我為中心,選擇利用權勢去報復,他就無法成為上帝化惡為善的僕人。

約瑟的表現正如耶穌對我們所說的:「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要原諒傷害你的人確實不容易,但是一位以上帝為中心的人,他的生命必定表現出饒恕與愛心。約瑟就是被上帝更新的人。不僅如此,約瑟更體會出上帝將人的惡化作善的美意。

第廿一節約瑟說:「你們用不著害怕,我一定照顧你們和你們的兒女。」這讓我們看到仁慈的話是帶有力量的,能夠使焦慮、憂愁的人得到安慰,在關懷探訪的事工,更是需要以仁慈的話、造就的話來服侍。


五、履行族群認同的遺志(50:22-26)

22約瑟和他父親的家族繼續住在埃及。他死的時候是一百一十歲。23他活著見到以法蓮的孫兒,也抱過瑪拿西的孫兒─瑪吉的孩子們。24約瑟對他的兄弟們說:「我快要死了,但是上帝一定照顧你們,帶你們離開這地,到他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那片土地去。」25約瑟又叫以色列人發誓;他說:「你們要向我發誓。當上帝帶你們往那片土地去的時候,要把我的骸骨一起帶走。」26約瑟一百一十歲的時候死在埃及。他們用藥物防腐,把屍體安放在棺材裏。


最後,我們看到約瑟對他的兄弟們說:「我快要死了...」,看來兄長們看來比約瑟還來得長壽。既然以色列人在埃及有良好的照顧,就留在埃及就好,為何要離開呢?因為約瑟以上帝為中心,聽從上帝的旨意與帶領,同時也是遵守信仰的誓約,也就是上帝向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約。

第廿五節,約瑟以色列人發誓。「發誓」是要繼承父志,完整履行族群認同的遺志,也是凝聚族群認同。約瑟死後的四百年,上帝喚起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就帶走約瑟的遺骨出埃及。如果不發誓,人很可能就忘記了,也很困難一代傳一代。

猶太人後來有個習俗,死後都要回到巴勒斯坦安葬,但哪有那麼多地方好讓他們安葬呢?於是,後來發展出,在棺木裡撒一把來自以色列的泥土(Eretz Yisroel),象徵與聖地保持某種關連性。我以前去以色列時,我就裝了一瓶耶路撒冷的泥土,帶了一堆死海附近的石頭要回臺灣,結果在機場行李過磅時超重,僅留一顆石頭,無奈把其他的泥土、石頭都拿出來丟掉。後來搬家,那顆石頭也不知道丟到哪裡去!


我們要從創世記最後一章,來省思二項要緊的信仰功課:


一、哪裡是我們安息之處?我們又該如何向臺灣人分享信仰的價值?


臺灣一般人遇到喪葬的事宜,通常都會聽「土公」或「司公」的話,他們一下子要喪家爬,一下子又跪,有時又說,沖到、生肖、生辰相剋,不能送親人,他們所說的話或要求喪家大都不會反駁。甚至信仰未深的基督徒也被嚇得不知所措,遇到這些事情最好是請教牧師才好。

由於人對死亡的驚恐,和對死後要去哪裡存在不確定,因此都無法坦然面對死亡。也因此,埃及人期待將遺體製成木乃伊,盼望有一天能夠復活。在臺灣的民間宗教裡則期待,做功德來換取下輩子投胎能夠出生在富貴宅第。因此,「司公」、「土公」要求喪家做甚麼、說甚麼,喪家大都傻傻的照做,而不會去想做這些有何意義。

特別這十幾年以來,殯葬業已經「商品化」,甚至也有上市櫃公司。既然是「商品」應該可以議價,但臺灣人遇到這種一生只花費一次的事,往往不會「殺價」,很多就這樣花了很多冤望錢。

約瑟是一位以上帝為中心的人,也是一位明理的人,從他對父親喪禮的安排就可以知道。約瑟不會讓埃及祭司帶著耍,而是找來醫生處理父親遺體的防腐。古代沒有冰箱,因此防腐就顯得重要。

臺灣,未信者認為死後到陰間沒錢怎麼過日子,因此會將銀紙、錢幣,或其他去世者生前所用的物品做為陪葬品。也有人燒紙糊的「靈厝」,婢女,甚至紙糊的信用卡、大哥大、飛機等。也有司公會吩咐喪家要爬、要跪或要哭來迎棺,或唸一些譴損的話。這些在教會裡都是不可以的。

在基督教的葬式中也不可拈香、不可跪拜,也免設子孫釘、免封釘(娘家驗屍),一切他宗教的作法、譴損要絕對避免。一般人都會送罐頭塔這也不可收,因為這是祭拜過世者。所以,在訃文上就要清楚表示我們是基督徒,也婉謝罐頭塔等祭品。總之,關於喪事的禮儀,最好是請教牧師,聽牧師和小會的建議來安排最好。

哪裡是我們安息之處?現代猶太人在棺木內,撒一把來自聖地的泥土,表達與應許之地的連結。但對對基督徒而言,有耶穌的地方就是安息之處。耶穌曾告訴他的門徒:「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2)不僅如此,耶穌又說:「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翰福音14:3)這也是我們向臺灣人分享基督信仰的生命觀與永生的盼望。


二、信仰的基本認識是「人不能替代上帝」


十九節,約瑟告訴他的兄弟「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這一節是創世記很重要的一句話,是人類經過長久的歷史所得到重要的反省。約瑟擁有權勢、地位、財富與名聲,但約瑟卻沒有因為擁有權勢、地位等,而自我中心作祟,也不會驕傲自高、暈頭轉向,這是很不簡單的。

前面我也說到,創世記一開始,在伊甸園裡面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目的就是要像上帝一樣,即想取代上帝。巴別塔的事件裡,人蓋通天高塔的目的,就是要榮耀自己,傳揚自己的名。甚至接下來罪的擴散,原因也是人想取代上帝,或是將上帝放在一邊,不遵守上帝的命令。

但是,人往往看到自己,而不懂得謙卑。若是人懂得謙卑,很多的怨恨、誤解都可以平靜來化解。在創世記裡,經過漫長的歷史,到了創世記最後一章,我們看到人類終於學會了一項要緊的教導,反省到「人不能替代上帝」的真理,這項功課要學習確實不簡單。

19791213日,林義雄先生因參與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次年228日,發生震驚全台灣的「林宅血案」,林義雄的母親及一對雙胞胎女兒在家中被殺害,大女兒林奐均身中七刀重傷倖存。後來林奐均被送到美國,在那裡認識耶穌接受洗禮。林奐均作見證時,她說歷經殘暴的血案,她告訴自己再怎麼苦難下,也不再流淚,甚至她一度想要報弒親之仇,但在美國認識上帝而化解,願意原諒那殺死他家族的壞人。

原諒別人過去對你的傷害確實是很不容易的,有人受到傷害可能一輩子都懷恨在心,至死也不休止。但是,約瑟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有時會通過這種「苦難」的經驗來提昇我們的信仰層次。雖然人有壞念頭,但是上帝會有美好的旨意在信祂的人身上。因此,做為基督徒不可記恨,也不可計算別人得罪我們多少,反而必須學習寬恕、赦免和接納。特別對於家庭內的衝突,或弟兄姊妹之間的磨擦,我們都必須盡力與人和睦。因為我們要知道「人不能替代上帝」。更何況耶穌也告訴我們「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9)

盼望我們每一位上帝的兒女,都要致力與人和睦。特別是家庭建立和好的關係,在教會內兄弟姊妹之間要有愛,這樣才能見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願上帝的話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創世記中有哪些故事記載「人想替代上帝」?

2.今天的社會裡,你看到哪些情況還在上演「人想替代上帝」?而我們又該如何實踐「人不能替代上帝」的教導?

3.哪裡是我們安息之處?我們又該如何向台灣人分享信仰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