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使徒行傳10:1-48外邦人領受聖靈

外邦人領受聖靈
2019.9.2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0:1-48

耶穌早已經接觸外邦人,並醫治羅馬軍官瀕死的僕人(路加福音7:1-10)
過去耶穌接納一位外邦軍官,現在彼得也接納一位外邦軍官。

一、虔誠人哥尼流的異象(10:1-8)
百夫長乃是羅馬軍隊中的中堅份子。
意大利營是羅馬皇帝的皇軍,也就是當時最精鍊的部隊。
哥尼流是一位敬虔的人,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又時常熱心向上帝禱告。

二、上帝改變彼得的既得觀念(10:9-16)
極端的猶太人很討厭外邦人,將他們視為不潔淨,用過、摸過都視為不潔淨。
在接納哥尼流進入教會之前,使徒彼得要先學習一個功課,就是從律法教條的束縛中得到釋放。
彼得打破偏見,逐漸勝過律法的束縛,而住在皮革匠西門的家裡。

利未記第十一章,猶太人有極為嚴格的飲食條例(dietary law)

三、一步一步超越猶太律法的束縛(10:17-23)
嚴謹的猶太人是不可能讓外邦人留宿,但是,上帝異象所傳遞的信息,已經讓彼得對「潔淨」與「不潔淨」有極大的轉變。
不僅彼得不畏懼接觸外邦人,甚至信徒也要陪同他去哥尼流的家。

四、上帝開啟外邦人的福音(10:24-33)
是上帝親自開啟外邦人的福音,不是靠人的努力。
彼得告訴哥尼流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這句話是基督信仰很重要的認知,就算人多麼有地位,多麼受人尊重,他還是一個人。
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些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哥林多後書11:30)
誰要誇口,就該誇耀主的作為!(哥林多後書10:17)

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使徒行傳10:28)
「四天前」中午那段時間,他們二個人都在祈禱。

哥尼流邀請彼得前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聽彼得傳講福音的信息。

五、彼得講道(10:34-43)
彼得承認他過去的確帶有猶太人對外邦人的偏見與錯誤的想法。如今,上帝讓他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

六、外邦人接受聖靈(10:44-48)
對猶太人而言,乃是上帝也把祂的聖靈賜給外邦人的絕對證明。
他們又要求彼得跟他們一起多住幾天。」是希望彼得多多教導他們。

這一章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祈禱帶來聖靈的能力
當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就會看到聖靈改變生命的能力。
O年代35歲的年輕牧師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接下了一間位於羅馬尼亞提米索阿拉市(Timisoara)小小的加爾文派(改革宗)教會的牧師職份,服事他的匈牙利同胞 

一位牧師起來向群眾講話:「讓我們一起祈禱。」這一大群農夫、教師、學生、醫生,和普通工人,不約而同的全都跪下來祈禱,並同聲背誦主禱文,一同實踐公民革命。
半個世紀來,1989年羅馬尼亞人第一次自由地慶祝耶穌基督聖誕節。
Romániai Forradalom Tőkés László 羅馬尼亞革命家拉羅斯.托克斯


二、不要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
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17)
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9)

問題討論:
1.上帝如何一步一步除去律法束縛,拓展彼得在種族、宗教上的寬容?
2.歷史上有哪些既有律法觀念、成見,使人彼此敵視,甚至禁止他人來親近上帝?
3.上帝為何聽一位外邦軍官哥尼流的祈禱?作者路加如何介紹哥尼流的信仰?

講道篇

外邦人領受聖靈
2019.9.2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稿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0:1-48

早期教會一開始,信徒幾乎都是來自猶太人,包括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及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但是,當門徒四散到各地之後,耶穌基督的福音也擴散出去,更有外邦人信主。外邦人最早信主的一個個案就是,使徒行傳第八章所載,腓利向衣索匹亞的太監講解以賽亞書,這個人是一位高級官員,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手下經管財務。(使徒行傳8:27)但是整體來說,早期教會傳福音的對象仍以猶太人為主,甚至留在耶路撒冷的門徒仍繼續照猶太人的方式敬拜。
雖說,早期教會的福音對象是猶太人,但早在耶穌的時代,耶穌早已經接觸外邦人,耶穌的行動也說明福音也要傳給外邦人,也就是說,全人類都需要福音。作者路加在寫《路加福音》時,就記載一位羅馬軍官為重病瀕死的僕人請耶穌醫治的故事:
耶穌向群眾說完了這些話,就到迦百農去。那裏的一個羅馬軍官,有一個他所器重的僕人患重病,快要死了。軍官聽見了耶穌的事,就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請求耶穌來治好他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懇切地求他說:「這個人的確值得你的幫助;他愛護我們猶太人,曾經替我們建造會堂。」於是耶穌跟著他們去,快到那裏的時候,軍官託幾個朋友來告訴耶穌說:「主啊,請不必勞駕。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我自己也不配跟你見面。只要你吩咐一聲,我的僕人就會好的。就像在我上面有指揮我的長官,下面有受我指揮的兵士;我命令這個人去,他就去,命令那個人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你做這個』,他就去做。」耶穌聽見這話,非常驚奇,轉身向跟隨著他的群眾說:「我告訴你們,像這樣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人當中,我也沒有見過!」那些被差派來的人回到軍官家裏,看見軍官的僕人已經好了。(路加福音7:1-10)
如今,同樣的例子發生在彼得身上,也是一位羅馬軍官渴慕福音。過去耶穌接納一位外邦的軍官,現在他的門徒彼得也接納一位外邦的軍官。作者藉由耶穌接納羅馬軍官,再到彼得接納羅馬軍官,要說明福音也給外邦人,同時也說明使徒的工作更是在仿效及延續耶穌所做的。
現在我們就來看這一段記載:

一、虔誠人哥尼流的異象(10:1-8)
1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羅馬軍「意大利營」的軍官。2他是一個虔誠的人;他跟他一家人都敬畏上帝,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又時常熱心向上帝禱告。3有一天下午,在三點鐘左右,他得了一個異象;在異象中他清楚地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叫他:「哥尼流!」4他注目看著天使,非常驚惶,就說:「主啊,甚麼事?」天使說:「上帝已經聽了你的禱告,也看見你所做賙濟的善事。5現在你要派人到約帕去,邀請那個名叫西門‧彼得的人來。6他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作客;西門的家就在海邊。」7那對他說話的天使離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僕和平常伺候他的一個敬虔的侍衛來,8把所遇到的事告訴他們,然後差他們到約帕去。

哥尼流是羅馬帝國駐紮在凱撒利亞的一個羅馬軍官,和合本翻譯為「百夫長」,即管理百名士兵,類似今日的「連長」。百夫長乃是羅馬軍隊中的中堅份子。古代羅馬史學家描述百夫長的資格是,「百夫長不要血氣之勇,不要鹵莽,要作良好的領袖,有穩定而又謹慎的心理,不輕易採取攻勢,不隨便發動戰事,但當挫敗和艱難來臨時,能以站立在他們的崗位上堅定不搖。」所以,哥尼流早已是一位勇敢和忠誠的人。第一節特別交代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軍官,意思是指哥尼流所帶的兵都是來自意大利營。意大利是羅馬皇帝的直轄區,換言之,這個軍營是羅馬皇帝的皇軍,也就是當時最精鍊的部隊,他們也是專門壓制各地叛亂的軍隊。
更加特別的是,第二節說哥尼流是一位敬虔的人,而且他一家人都是敬畏上帝,意思指他的全家都有上猶太會堂去敬拜上帝。若是根據第廿八節來看,彼得稱哥尼流還是一位「異族人」。雖然如此,哥尼流所做的一切卻非常的有信仰,他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又時常熱心向上帝禱告。看到了嗎?上帝也聽一位外邦人祈禱,因此,第四節記載天使說:「上帝已經聽了你的禱告,也看見你所做賙濟的善事。
很清楚的,上帝垂聽哥尼流的祈禱,不是因為他是否是猶太選民的種族,也不因他的身份與背景,上帝是垂聽敬虔人的祈禱,哥尼流的敬虔也展現在「賙濟的善事」,真實實踐出愛人如己的敬虔生活。
在第七節也讓我們知道,一個敬虔的人,在生活中必定會影響到與他在一起的人,其中這位「敬虔的侍衛」就是。
哥尼流對信仰是非常渴望的,當他領受啟示之後,隨即派敬虔的侍衛前往南方五十公里的約帕找彼得前來凱撒利亞。這也讓我們看到,彼得要去哪裡,都不是他所選擇的,他到約帕、再到凱撒利亞,都是上帝奇妙的帶領。很多基督徒也會體驗到,我們人生許多的階段,許多的選擇,都是上帝奇妙的帶領。

二、上帝改變彼得的既得觀念(10:9-16)
9第二天,他們趕路將近約帕。約在中午,彼得到屋頂上禱告。10他餓了,想吃東西。那家人在預備午飯的時候,他得了一個異象,11看見天開了,有一件東西降下來,好像一大塊布,布的四角綁住,縋到地上,12裏面有地上的各種飛禽走獸,又有爬蟲。13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4可是彼得說:「主啊,絕對不可!我從來沒有吃過任何污穢不潔的東西。」15那聲音第二次對他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16這樣一連三次,那件東西就被收回天上去了。

猶太人是內聚力很強的民族,對於外族人都會保持距離,極端的猶太人甚至很討厭外邦人,因為將他們視為不潔淨,用過、摸過都視為不潔淨。極其傳統的猶太人,受到教條傳統的束縛非常的大。更不用說要進入到外邦人的家裡。
所以,在接納哥尼流進入教會之前,使徒彼得要先學習一個功課,就是從律法教條的束縛中得到釋放。從猶太人的既得觀念、既得教條與禁忌中得到釋放。總之,在哥尼流進入教會之前,彼得必須學習用「耶穌愛世人」的眼光看救恩。
其實,有一點已經呈現彼得逐步勝過律法的束縛,就是彼得到皮革匠西門的家同住(參考使徒行傳9:4310:5)皮革匠的工作乃是接觸動物的屍體,所以他經常不潔淨(參考民數記19:11-13)。當時如果一位猶太女子不知道訂婚的對象是皮革匠,後來發現之後,可以因此來解除婚約。所以,極端傳統的猶太人絕對不會接受皮革匠的款待,更不用說住在他的家裡。經文裡記載,皮革匠西門所以要住在海邊上,離開市區,一方面處理皮革有腐臭味,另外就是會被猶太人視為不潔。
無疑地這位皮革匠是一個早期教會的信徒,而彼得已打破偏見,逐漸勝過律法的束縛,而住在皮革匠西門的家裡。但彼得的心裏仍然存著許多既得觀念、偏見,使他無法接納外邦人,所以上帝就進一步來教導他。
彼得仍然是遵守猶太教的信仰傳統,從他照時祈禱就可以知道。猶太人每天早、中、晚共有三次祈禱,彼得就在中午的祈禱看到異象。當時房頂是平的,因為房子小,房裡也擁擠,人們為了私隱,往往走到房頂安靜祈禱。
彼得祈禱時看見一個異象,有一塊大布降下。極有可能是房頂為了防止日曬所張開的帆布,出現在彼得的異象中,通過這個異象,上帝向彼得啟示祂的旨意。根據利未記第十一章的記載,猶太人有極為嚴格的飲食條例(dietary law),分別可吃與不可吃。簡要來說,猶太人可以吃的是反芻的和分蹄的動物,其他的一概不潔,也是禁吃的。此外,還有許多傳統上的禁忌,例如不可以吃外邦人拿過的食物,因為被外邦人拿過的食物,也屬於不潔淨。
作為一個猶太人,彼得確實很遵照傳統律法在行。當上帝要彼得拿起不潔淨的食物來吃的時候,彼得顯得很震驚,而且抗辯,他說他從來沒有吃過任何不潔淨的東西。但是上帝卻是一連三次的說,上帝所潔淨的,不可當作不潔淨。一連「三次」代表極為重要,就像「聖哉、聖哉、聖哉」用來形容上帝的至聖。這一連三次的表達,更說明了上帝的旨意,人沒有推託之詞。

三、一步一步超越猶太律法的束縛(10:17-23)
17彼得正在猜疑,不知道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這時候,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找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18高聲問:「有沒有一位名叫西門‧彼得的客人住在這裏?」19彼得還在尋思那異象究竟是甚麼意思的時候,聖靈對他說:「有三個人(「有三個人」有古卷作「有兩個人」﹔另有些古卷作「有一些人」)來找你呢!20你起來,下去,跟他們一道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遣他們來的。」21於是彼得下去,對那些人說:「我就是你們所要找的人。你們來是為著甚麼呢?」22他們回答:「是我們的長官哥尼流差我們來的;他是一位敬畏上帝的義人,一向受全體猶太人民的尊敬。有一位聖天使指示他,要他來請你到他家裏去,好領受你的教導。」23彼得就請他們進去,招待他們在那裏過夜。第二天,彼得動身跟他們一道去;從約帕來的幾位信徒也跟他同行。

這一段讓我們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因為祂可以在同時間在不同的地點顯現。就在彼得不明白所見的異象為何時,哥尼流的家僕已經來到彼得所居住的地方。
比較特別的是彼得招待哥尼流三位家僕在那裡住一晚。嚴謹的猶太人是不可能如此做的,彼得嚴守猶太教的傳統,應該也不會如此做才對。但是,上帝異象所傳遞的信息,已經讓彼得對「潔淨」與「不潔淨」有極大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就是聖靈的力量的展現。所以,彼得很自然的接待哥尼流的家僕跟他住一晚。原本是住在皮革匠的家裡,現在卻將外邦人留下來住,我們看到彼得是一步一步超越猶太律法的束縛。
另外,我們也看到當彼得要前往凱撒利亞時,在約帕也有幾位信徒要一同前往。不僅彼得不畏懼接觸外邦人,甚至信徒也要陪同他一同前往外邦人哥尼流的家。

四、上帝開啟外邦人的福音(10:24-33)
24再過一天,他們到了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邀請他的親朋好友在家裏迎候。25彼得剛要進去,哥尼流上前,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6彼得連忙扶他起來,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27彼得一邊跟哥尼流說話,一邊走進屋裏去。他看見裏面有許多人聚集,28就對他們說:「你們都知道,按照我們的規矩,猶太人是不許跟異族人密切來往的;但是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29所以,當你們差人來邀請我時,我沒有推辭就來了。現在請問,你們請我來是為著甚麼?」30哥尼流說:「四天前,大約下午三點鐘的時候,我在家裏禱告。忽然有一個穿著光亮衣服的人站在我面前,31說:『哥尼流!上帝垂聽了你的禱告,也記得你所做賙濟的善事。32你要派人到約帕去,邀請名叫西門‧彼得的那人來。他在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作客;西門的家就在海邊。』33因此,我立刻差人去請你;你肯光臨,真是再好沒有了。現在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吩咐你說的一切話。」

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彼得來到羅馬軍官哥尼流的家裡,這整個事件,絕不是一位傳統猶太人所會做的。我們看到是上帝親自開啟外邦人的福音。換言之,福音的工作不是靠人的努力,而是要靠上帝的帶領,特別是要順服上帝的旨意。新約的恩典時代裡,上帝的旨意是讓我們知道上帝的愛超越種族的隔閡,福音傳給猶太人,傳給撒馬利亞人,如今傳給羅馬外邦人。
當哥尼流看見彼得時,就馬上「俯伏在他腳前拜他」,但是彼得的反應是「連忙扶他起來」,接著彼得告訴哥尼流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或許彼得在約帕一帶所行的神蹟,以及使多加從死裡復活等事蹟,極有可能已經有人將他視為「神人」一般。所以,哥尼流一見到彼得就向他俯拜。彼得說「我自己也是人」,這句話是基督信仰很重要的認知,就算人多麼有地位,多麼受人尊重,他還是一個人;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而我們所敬拜的是上帝,唯有祂是創造宇宙萬物唯一的神。
我們的世界就是很容易將有權威的人當成神明來崇拜。而擁有權力的人也喜愛將自己神格化,甚至要求百姓將他視為神明一樣膜拜,從羅馬皇帝、古代中國皇帝,希特勒、毛澤東、蔣介石、習近平,北韓金氏王朝。
雖然彼得在當時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但是他很清楚這些能力都來自上帝,而且他也很清楚自己不過是人而已。這一項認知對基督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畢竟只是一個有限的人,受上帝呼召來參與上帝拯救的計畫,建造一個「新天新地」的上帝國。所以,我們一點都沒有什麼好誇口的。如果要誇口,使徒保羅就這樣說:「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些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哥林多後書11:30),又說:「誰要誇口,就該誇耀主的作為!(哥林多後書10:17)
第廿八節是這一章的主題,使徒彼得說:「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彼得解釋他為何不再忌諱猶太傳統的教條與律法,而願意隨著哥尼流的僕人到凱撒利亞的原因。這乃是因為上帝的旨意,要他不要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這一段話是彼得生命改變的見證,過去他是一位死守猶太律法的人,如今他知道上帝的愛大過於律法,上帝愛外邦人是超越律法的。
第三十節記載一件很奇妙的事,「四天前,大約下午三點鐘的時候,我在家裏禱告。」「四天前」,是彼得在屋頂祈禱的時間,二位都是虔誠人,中午那段時間,他們二個人都在祈禱。彼得經歷異象,而同時哥尼流也看到異象,哥尼流說:「有一個穿著光亮衣服的人站在我的面前」,這人就是天使。
在第卅三節,我們看到哥尼流邀請彼得前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聽彼得傳講福音的信息,雖然哥尼流還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的事,但是他很清楚上帝奧秘的啟示必定要通過彼得的嘴傳出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教會已經養成一個傳統,就是聆聽「講道」。耶穌在各地講道,如今使徒彼得也在各地講道。早期在台灣教會裡,如果信徒要去參加主日禮拜,都會說「聽道理」,後來才有「做禮拜」、「敬拜」的說法,甚至後來也有用「崇拜」的稱呼。無論什麼稱呼,聆聽「講道」,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一直是早期教會以來重要的信仰傳承。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哥尼流的身上看到一項很重要的信仰態度。不僅他要聽上帝的信息,而且還邀請親朋好友在家裡等待彼得的到來。因為他不將福音佔為私有,而願意邀請親友分享上帝的話語。這樣的信仰態度是很美的。

五、彼得講道(10:34-43)
34彼得開始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35只要是敬畏他、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哪一種族,他都喜歡。36你們知道,他藉著萬人之主耶穌基督傳給以色列人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37約翰宣講洗禮的福音以來,那從加利利開始傳遍猶太全境的大事你們都知道。38你們也知道拿撒勒人耶穌;上帝怎樣以聖靈和大能傾注在他身上,使他走遍各地,廣行善事,治好一切受魔鬼控制的人,因為上帝與他同在。39我們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和其他猶太人的地方所做一切事的見證人。他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40但是,第三天,上帝使他復活,而且向人顯現;41不是顯現給大家看,只是顯現給我們這些被上帝揀選來作見證的人看。他從死裏復活之後,我們曾跟他同吃同喝。42他命令我們把福音傳給人民,證明他就是上帝所立、作為活人和死人的審判者的。43所有的先知也都為他作見證;他們都說,凡信他的,都可以藉著他的名蒙赦罪。」

第卅四至四十三節是彼得講道的重點。一篇講道會很長的,若全部記載下來,所需的皮革是很昂貴的,作者路加僅能簡要的記載下來。彼得毫沒有隱瞞的承認,他過去的確帶有猶太人對外邦人的偏見與錯誤的想法。如今,上帝讓他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這句話正表明出基督教基本的「人觀」,就是世界各民族都一律平等。也因為這樣,耶穌基督的拯救也不分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凡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藉著他的名得到赦免,而這正是福音的中心。

六、外邦人接受聖靈(10:44-48)
44彼得還在講道的時候,聖靈降臨在所有領受信息的人身上。45那些跟著彼得約帕來的猶太信徒,看見上帝把聖靈的恩賜也傾注給外邦人,都很驚訝;46因為他們聽見了這些人說靈語,並且頌讚上帝的偉大。於是彼得說:47「這些人已經領受了聖靈,跟我們一樣,有誰能阻止他們領受水的洗禮呢?」48因此,他吩咐他們奉耶穌基督的名領受洗禮。他們又要求彼得跟他們一起多住幾天。

最後來看第四十四至四十八節的內容。就在使徒彼得還在說話的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這事情連同行的猶太基督徒也不能爭辯,那就是聖靈降臨到哥尼流和他的家人身上。這對猶太人而言,乃是上帝也把祂的聖靈賜給外邦人的絕對證明。這一段的記載在教會歷史上,非常的重要。因為,若有人懷疑外邦人是否能夠承接救恩,那麼聖靈的降臨就是最好的見證。特別可以讓那些受猶太律法教條束縛的信徒,得到理解。
最後的一句話說:「他們又要求彼得跟他們一起多住幾天。」這句話很有意義,他們請彼得住了幾天。為甚麼呢?當然是希望彼得多多教導他們。這也讓我們知道,當我們受洗加入教會成為信徒,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一個不斷學習的起點。

這一章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祈禱帶來聖靈的能力
從哥尼流身上我們看到,當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認真看待福音時,就會看到聖靈改變生命的能力。無論是任何人,只要你願意謙卑自己,親近上帝的話語,奇妙的恩典將臨到你的身上。若是,我們都願意委身謙卑自己,通過祈禱,我相信聖靈也將拜訪我們的教會。而且上帝奇妙的帶領,總是超越人所能想像到的。就以三十年前的東歐羅馬尼亞來說。
一九八O年代35歲的年輕牧師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接下了一間位於羅馬尼亞提米索阿拉市(Timisoara)小小的加爾文派(改革宗)教會的牧師職份,服事他的匈牙利同胞,這一群人是住在羅馬尼亞邊境內,屬於被壓迫的少數族裔。他上一任牧師是公開支持所謂的在上掌權者——羅馬尼亞共產政府,甚至還在他的聖袍上帶著一顆紅星托克斯正好相反,他如同先知一般指責不公平之事,抗議政府的行動。他放膽傳講福音,過不多久有祖籍分別是羅馬尼亞或匈牙利,失志反對在上掌權不義政權的人,都齊聚一堂。兩年之內,會友從四十多人增加到五千人。 
這位勇敢的年輕牧師放膽傳講福音的公義,但這在共產國家裡,卻是十分危險的。每個星期日,當局都會派遣帶著槍械的警察站在教堂前面;他們也僱用暴徒攻擊托克斯牧師;他們還沒收他的糧票,不讓他購買食物或燃料,但是教會會友持續支持並供應他。1989331日當局下令禁止他講道,教區主教則為他提起民事訴訟。1020日法院下令將托克斯牧師驅逐出境,上訴也被駁回,且1215日前必須自動離境。
直到1215日的寒冬夜晚,羅馬尼亞共產黨當局派出警察,要逮捕托克斯牧師並將他驅逐出境到匈牙利。沒想到警察抵達時,驅離工作竟遭到全面的攔阻。一道人牆環繞著教堂入口,包括加爾文派的改革宗、浸信會、五旬節靈恩派、東正教、天主教等信徒,全都聯合起來把托克斯牧師的教會和宿舍包圍起來。也許是受到東德蠟燭革命,柏林圍牆在119日倒塌的激勵,子夜剛過,一位在浸信會聚會的19歲學生丹尼爾.賈伏拉(Daniel Gavra)拿出一包蠟燭,點燃一根後遞給身旁的人。接著他又點燃另一根,一根根點燃的蠟燭在人群中傳遞著。很快地,漆黑的寒冬深夜就被數百根蠟燭照亮。托克斯牧師由窗戶望出,溫暖的光芒映照出數百位守望者的面容,這些人都是基督的肢體,為了他而聯手抵禦,完全無視宗派的差異。群眾夜以繼日守護在那裡,手持蠟燭,一同唱著聖詩,通宵祈禱。 
隔日,警察終於突圍衝進教堂,打得托克斯牧師滿臉是血,他和妻子被拉出示眾,接著消失在黑夜裡。事情沒有因此結束,群眾湧進市區廣場,前往警察局要求釋放托克斯牧師,他們展開大規模示威,反抗共產政府。丹尼爾再一次傳遞他的蠟燭。起初他們是為了基督徒的合一而點燃;現在他們則是為了自由而點燃。人群也不斷的增加至二十萬人,幾乎是那地區的所有人口。1217日禮拜日,羅馬尼亞政府不再容忍,派軍隊前來鎮壓。部隊向群眾開火,釀成流血鎮壓,1216-22日約有73人喪命。年輕的丹尼爾感到一陣燒灼的痛苦,他的腿被打斷了。但提米索阿拉市的百姓勇敢地站著,對抗子彈的火網。 
當地的一位牧師起來向群眾講話,平息群眾高張的怒氣,避免衝突擴大成全面性的屠殺。他以這幾個字開始說話:「讓我們一起祈禱。」這一大群農夫、教師、學生、醫生,和普通工人,不約而同的全都跪下來祈禱,並同聲背誦主禱文,一同實踐公民革命。他們的榜樣激勵了全羅馬尼亞人,1220日舉國相偕反抗,抗議行動蔓延至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1222日,以鐵腕血腥統治羅馬尼亞的獨裁者西奧賽斯古(Ceausescu)被迫下臺。半個世紀來,羅馬尼亞人第一次自由地慶祝耶穌基督聖誕節。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牧師在20105月獲選為14位歐洲議會的副主席之一。
從哥尼流身上我們也看到,當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認真看待福音時,就會看到聖靈改變生命的能力。又加上,對上帝的話語的渴慕時,就會發生奇妙的事情。

二、不要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
猶太教雖然是基督教的根源,但是後來偏離上帝的意念。所以,耶穌才在馬太福音第五章十七節說:「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猶太人偏離上帝的旨意,其中一項就是對外邦人的偏見。認為外邦人是次等的,不潔淨的。其實偏見就是一種驕傲,認為自己都優人一等。
二十世紀剛剛過去,有許多的人都在反省過去的一百年。其中有社會學家舉出,二十世紀人類最大的災難乃是世界大戰,因為戰爭而喪生的人超過三千萬。而引發戰爭的原因最主要乃在於「偏見」。
不用說太遠,過去台灣就發生許多偏見的衝突。清朝時,泉州與漳州人的衝突。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等等都是。甚至,過去平地人稱呼原住民為「山胞」,還有稱之「番仔」,不僅如此還稱之為「青番」。其實這些都是一種偏見,也是一種驕傲。
其實,住在台灣超過六代的人,都是平埔族的後裔。因為清朝禁止漢人婦女來台灣,所以當時就流傳一句話「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所以,從唐山來的「羅漢腳」就入贅嫁給平埔族的女子,好取得平埔族的土地來耕作。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的研究指出,若是父母有一方住在台灣六代者,他就會具有平埔族的血統。所以,我也有平埔族的血統,我不會因此就覺得很丟臉,反而我要感謝上帝。
當上帝要彼得「不要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就是要彼得對「偏見」的罪惡中釋放出來。我不僅有漢人、平埔族的血統,而且還有荷蘭的血統。我要感謝上帝使我有「國際觀」,而沒有「偏見」。
過去二十世紀,人類因為偏見造成互相殘殺。今天廿一世紀,我們必須消除彼此的偏見,如此廿一世紀才有可能是充滿希望的。耶穌在山上寶訓中向我們說:「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9)也盼望兄姊致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消弭彼此的偏見,在教會中是如此,在社會中也是如此。
願上帝的話幫助我們!求主用聖神來充滿我們的心。

問題討論:
1.上帝如何一步一步除去律法束縛,拓展彼得在種族、宗教上的寬容?
2.歷史上有哪些既有律法觀念、成見,使人彼此敵視,甚至禁止他人來親近上帝?
3.上帝為何聽一位外邦軍官哥尼流的祈禱?作者路加如何介紹哥尼流的信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