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傳道書 11:1-10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2017.6.18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 11:1-10

傳道者透過一連串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箴言,幫助讀者如何讓原本空虛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

一、信心的跳躍(11:1-6)
1.以信心面對冒險(11:1-2)
「糧食撒在水面」(和合本)在當時的處境是一句商業俚語。
和合本「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
當你收成豐富的時候,不要收回自己的手,而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人、去給予人。因為當我們遇見困境時,就會得著回饋與幫助。

2.以信心面對風險(11:3)

3.以信心付諸行動(11:4)
同樣不能等待一切都完備的時候,才出去撒福音的種子。

4.以信心認識奧秘(11:5)

5.以信心等候上帝(11:6)
千萬不要負債!只有彼此相愛是你們該負的債。那愛別人的,就是成全了法律。(羅馬書13:8)

二、喜樂的人生(11:7-10)
1.以喜樂經營生命(11:7-8)
約伯記12:22他使奧祕從黑暗中顯明出來;他使死蔭幽暗發出光明。
約伯記18:5邪惡人的光必然被熄滅;他的火燄不再燃燒。
約翰福音1:9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全人類。
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裡記載二種人,一位是來就瞎眼的人,另外是一群法利賽人。耶穌說:「我到這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審判,使失明的,能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約翰福音9:39)

2.以喜樂榮耀上帝(11:9)
約翰福音12:47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耶穌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馬太福音13:29)

3.以喜樂利益身心(11:10)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生命的思考:

一、我們一生在太陽底下,都在學習過信心的生活
信心的源頭是耶穌
學習因信而生(live by faith)

二、信仰提升價值的層次,使人在喜樂中實踐自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心理學和人生》(Psychology and Life):「生活中失去了喜樂導致精神官能症」(426)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五個層次,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信仰是哪個層次?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認為「信心」是什麼?哪些事需要憑著「信心」去做?
2.從經文中,你認為「喜樂」能帶給我們什麼祝福?
3.為何信仰不能停留在「生理」需求的層次?參考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動機理論。

講道篇

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2017.6.18主日講道稿)
傳道書 11:1-10

上主日我們看到傳道書第十章的主題「愚蠢人的諸多結局」,今天我們要來看另一個對比,就是智慧人知道上帝將來的審判,如何過著信心與喜樂的生活。第十一章是一連串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箴言,作者藉由商業或農業的經營來說明信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道者透過這些箴言,幫助讀者的我們讓原本空虛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甚至提升信仰的層次。
今天下午2:00在教會有一場演講「愛在公東~黃清泰長老與盧俊義牧師生命的對話」。台東公東高工的「公東教堂」,日前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評選為「世界30棟重要現代建築」。這棟建築物是瑞士籍錫質平神父(Hilber Jakob),邀請瑞士建築師達興登(Justurs Dahinden)建造,傳遞出基督信仰「安貧節儉」的精神。黃清泰校長也是延續錫質平神父的精神在辦校,雖然他已經卸任校長多年,但他看到台灣技職教育的失落非常憂心,希望透過上帝給他的餘生,盡所能來做,來榮耀上帝。同樣地,傳道者在最後這幾章的信息裡,也在提醒我們在空虛下,如何盡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至六節傳道者提醒我們該如何以信心來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及困境。

一、信心的跳躍(11:1-6)
1把你的錢投在對外貿易上,總會有贏利的一天。2要在不同的地方,或好些地方投資,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世上會遭遇甚麼惡運。3樹無論朝哪方向倒,就倒在那裏。雲的水氣飽和,雨就降下。4如果你要等待風調雨順,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5你不能了解新生命怎樣在孕婦腹中成長;你也無法明白創造萬物的上帝怎樣工作。6你早上晚上都要撒種;因為你不曉得所撒的種是不是都能生長,也不曉得早上撒的是不是比晚上撒的好。
1.以信心面對冒險(11:1-2)
第一至二節台語漢字本「著將你的米糧撒佇水面,因為過多多日就欲得著。份額著分做七抑八,因為你呣知將來有甚麼災禍到地上。」與和合本的翻譯「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都是從希伯來文直譯過來。如果我們按照經文字面去讀,很容易理解錯誤,以為作者要我們直接將糧食撒在水面,但這又不是在餵魚。
「糧食撒在水面」(和合本)在當時的處境是一句國際貿易俚語,「糧食」是指貨物,「水面」是指海洋,意思是說商船在國際貿易獲利之前,都需長時間航行,有時難免延誤船期或沉船的意外,因此,撒得多、分散多一點船,不僅可以降低風險,總有獲利的一天。現代中文譯本則將這一節經文翻譯得很明白:「錢投在對外貿易」。總之,第一節開始就呼籲我們投入「信心的冒險」。
所羅門王的商船帶回金、銀、象牙、猿猴、孔雀(列王紀上10:22),但三年才出航一次。同樣,傳道者呼籲我們將生命視為從上帝的手中而來,縱使有海上風暴、危險,仍能在信心中倚靠上帝。若進一步來體會這段經文,我們可以說,信心的生活包含面對冒險,撒或投出去,並且存著前瞻、盼望的態度耐心等候,因為「總會有贏利的一天」。
第二節,也是談到信心的冒險,正如商人對事業所付出的心力,且按照財力儘量投資。且投資不要放在一起,而要分成七、八份,來分散風險。這和我們的俗語很接近:「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意思是如果籃子破了,或是不慎倒在地上,整籃的雞蛋都會破掉,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按和合本的翻譯來看「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要將獲利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意思是說當你收成豐富的時候,不要收回自己的手,而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人、去給予人,而且超過七個。七是完全的意思,分給個八人,是指分享越多越好,因為在你有能力分享時,就要盡力去分享。因為,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有一天發生變化時,曾經受你幫助的人,反過來會幫助你。總之,傳道者提醒我們,在太陽底下人可能隨時面臨無法預測的苦難;就如生意人可能遇到事業的困境。我們都需要善用現有的豐富,慷慨的分享與幫助,因為當我們遇見困境時,就會得著回饋與幫助。今天我們幫助別人,改天別人扶持我們。
2.以信心面對風險(11:3)
第三節「樹無論朝哪方向倒,就倒在那裏。雲的水氣飽和,雨就降下」,這句話類似我們的俗語「天有不測風雲」。縱使今日我們的氣象預測都很準,但哪裡會發生土石流、災難,誰也無法完全掌握或改變,所以必須防範未然、未雨綢繆。
3.以信心付諸行動(11:4)
第四節「如果你要等待風調雨順,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傳道者提醒我們,農夫不可能耗費時日等待最有利的情況才來播種。同樣地,我們也不能等待一切都沒有阻力或困難才去做。福音的撒種也是如此,不能等待一切都完備的時候,才出去撒福音的種子。教會也不能等待人才造就好才出去傳福音,更不能等待有好的環境、空間才來計畫,而是要勇敢踏出去做。就像我們不能等待二年的改建期之後,才來做,即使有困難、有不方便,我們仍然要像傳道者在此所說:「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保守不是信心的方法,信心的方法是勇敢將計畫付之行動。永遠不撒種、不行動,就永遠不能收割。但有撒種,就會收割。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記載耶穌所說一則撒種的比喻,「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馬太福音13:3-8)在這四種環境下,「好土」只佔了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種子都浪費掉了。但是若不行動、不撒種,我們就永遠無法有收成的機會,要記住,「流淚撒種的,必要歡呼收割!」(詩篇126:5)
4.以信心認識奧秘(11:5)
第五節傳道者提醒我們,人類的起源和胎兒的孕育都是奧祕,面對生命的奧秘,人的知識是何等的有限。既然如此,人是多麼的無知和有限,那人還能做甚麼?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信心去認識上帝創造的奧妙。
5.以信心等候上帝(11:6)
在第六節傳道者做結論說:「你早上晚上都要撒種;因為你不曉得所撒的種是不是都能生長,也不曉得早上撒的是不是比晚上撒的好。」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對何種努力會帶來成功或導致失敗都沒有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你會做的、盡力於此時的責任,並以信心等候上帝的帶領。
總之,我們得時或不得時,不要找藉口拖延,總要盡心愛上帝、愛人如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縱使無法事先明白上帝的計劃,卻仍以信心積極去實踐「愛」的信仰價值,正如使徒保羅提醒我們的:「千萬不要負債!只有彼此相愛是你們該負的債。那愛別人的,就是成全了法律。(羅馬書13:8)

二、喜樂的人生(11:7-10)
7光令人愛慕,能夠享受陽光是多麼愉快!8要為每一年的壽命感恩。無論你活在世上多久,要記得,死是更長久的。將發生的事都是空虛的。9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0不要讓任何事使你煩惱,使你痛苦;因為青春不能長駐,是空虛的。
面對空虛的處境,我們除了要有信心的生活(參考11:1-6),也需要以喜樂的心去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參考11:7-10)
1.以喜樂經營生命(11:7-8)
聖經中常以「光」來代表生活的美善,也以「光」來表達生命中的喜樂、盼望,相對的「黑暗」往往代表憂傷、不幸、死亡。約伯記12:22說「他使奧祕從黑暗中顯明出來;他使死蔭幽暗發出光明。」約伯記18:5邪惡人的光必然被熄滅;他的火燄不再燃燒。
在約翰福音1:9則以「真光」來介紹耶穌基督:「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全人類。」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裡記載二種人,一位是來就瞎眼的人,另外是一群法利賽人。耶穌使這位生來就瞎眼的人得醫治看見光,使他得到重生的喜樂;但一群法利賽人卻是指責耶穌破壞律法規定在安息日醫治人。最後,耶穌說:「我到這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審判,使失明的,能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約翰福音9:39)
無論是太陽的光,還是可以照亮心靈的真光,對我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光」象徵喜樂、活潑的狀態,就像有些醫師會開給病人「陽光處方簽」,要病人到溫暖的陽光下度假,藉此來調解身心。就像精神科醫師要求憂鬱症病人,要常接觸陽光,包括接觸個性「陽光」的人,因為積極、光明的個性往往能夠激勵人心。
人生充滿虛空,生活並不容易產生喜樂、幸福。所以,第八節說,人要為活著的每一年來感恩。因此,要趁著有日光,趕緊享受生命的喜悅。更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刻。幸福的感覺,是需要去經營的。
2.以喜樂榮耀上帝(11:9)
第九節,快樂涵蓋內在的生命及外在的行為。「隨心所欲」台語漢字翻譯為「照你的心所愛的」,「心」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生命狀態,思想、感情、意志、品格的狀態。「隨心所欲」給人很大的彈性、自由,但是傳道者提醒說「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
上帝給人有隨心所欲的自由,但別忘了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審判者,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耶穌在約翰福音12:47說:「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在馬太福音13章,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中,耶穌的門徒問說:「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耶穌回答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馬太福音13:29)
3.以喜樂利益身心(11: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第十節和合本的翻譯可以清楚看到「心」、「身(肉體)」的問題,往往人的身心狀態常會妨礙人的喜樂、幸福。傳道者乃是勸我們要盡力除掉心靈的愁煩,也要攻克己身的壞習慣,好使我們的身心充滿喜樂。記住!「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生命的思考:
一、我們一生在太陽底下,都在學習過信心的生活
我們每天都在用「信心」。你很少早上出門以前會站到車子底下看看有沒有人放個炸彈,再去打開引擎。別人給你一杯飲料,你不會先去想沒有人會對你下毒。簡單說起來,我們每天的生活裏,都是憑著「信心」。 但是,嚴謹來說「信心的生活」與日常生活(daily life)中的「信心」是不一樣的。若要區分,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常理稱為「信任」,而將信仰上所講的稱為「信心」。
1. 信心的源頭是耶穌
與馬偕牧師同時代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曾說:「『信心』好像人在寄信一樣。很多人遲遲不敢把信寄出去,因為生怕寄出去遺失了。但是呢,卻又一天到晚在那裡好奇(wonder),在那裡埋怨、在那裡懷疑說:『為什麼沒有回信?』」他在說明「信心」與「交託」是分不開的。傳道者在11:1-6所分享的,就是希望在太陽底下、空虛的生活中,我們要以「信心」來交託給上帝。
「信心」是信仰的根基,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後基督徒從新認識「因信稱義」的救恩真理。可是你要知道嗎?「因信稱義」這個真理的恢復,幾乎是用馬丁·路德、加爾文、慈運理(Ulrich Zwingli)改革家們的命把這個真理給恢復過來。因為當時的教會(天主教),將救恩當成商品販售,人犯罪或是為死人贖罪,只要買贖罪券,神職人員就可以宣告那人的罪得以赦免。當時的教會收錢,名義上是為了整修聖彼得大教堂,但更多的收入是到了各地主教、教宗的庫房。
2003年上映的電影《路德傳》(Luther)考據的將當時的情況描繪出來。五百多年前,賣贖罪券的經理他們販售贖罪券的熱忱,遠超過今天任何的銷售員,他們當眾把手上抹了一點油,就拿火把點燃。那個手的焦味,痛得那個人就忍受、忍受,就當眾這樣表演。旁邊人都嚇死了。然後他就說:「你們不買贖罪券,將來就是要這樣在煉獄裏面、在火爐裏面,就是要這樣被燒。」所以,百姓就搶著買,為自己也為死去的家人買,好脫離煉獄裡的火刑。
五百年前改教家強調唯獨聖經,大家都可以讀到母語的聖經來認識真理。通過聖經,使人認識「因信稱義」的真理,使人認識「信心的源頭是耶穌」,讓信徒知道人之所以能夠得救、被上帝稱做義(justified),乃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為我們的生命付上贖罪的代價,使我們的罪得到赦免,成為上帝的兒女。
傳道者告訴我們在空虛的生活裡,信心很重要:以信心面對冒險、以信心面對風險、以信心付諸行動、以信心認識奧秘、以信心等候上帝。但是傳道者尚不知「信心的源頭是耶穌」,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生命永生的奧秘,是因為耶穌基督來的啟示。
2.學習因信而生(live by faith)
「因信稱義」是第一階段,「因信而生」是第二階段,也就是過著「成聖生活」(Sanctification)。羅馬書1:17,加拉太書3:11,希伯來書10:38,三次提到基督徒的生活是因著信心而活著(live by faith)。「稱義」受洗只需一次,而「成聖」
面對試煉、苦難、試探與挑戰,往往帶給我們痛苦、空虛。因此,成聖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不斷的仰望救贖主。我看到今天在我們當中,有一個我以前在重新教會的會友,今天她帶著她的哥哥、大嫂來到我們當中做禮拜。記得幾年前,她的姊姊腦幹出血中風昏倒在家,送到亞東醫院急救時已經重度昏迷,雖經過緊急手術,昏迷指數只剩下三,主治醫師也束手無策,要家屬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姊姊的生命隨時有可能會結束。她心想姊姊小時候與她都在教會出入,姊姊婚後就沒有去教會,她在姐夫及家人的同意下,請我去加護病房為姊姊祈禱、施洗。說也奇妙,受洗後,進去加護病房探視的親人說,姊姊的氣色似乎比之前還要好。之後,每天都有進步,轉到普通病房時,主治醫師還說,是神蹟、是你們的上帝救了她。說真的,我們在世上遭遇許多的試煉、苦難、試探,對我們來說都是信心的挑戰。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就做我們所能做的,之後的一切都交託給上帝。

二、信仰提升價值的層次,使人在喜樂中實踐自己
人類歷史乃是一部尋求生命意義的記錄。每一個人的歷史記錄也是這樣。當開始追尋的時候,人往往是充滿著希望和理想,但年輕時代所具有的美麗遠景,每當在最後獲得時,往往證實它的虛空!所遺留下來的,只是心靈的痛苦,猜忌,和幻滅。英國文壇巨子拜倫勳爵(Lord Byron,1788-1824)在三十歲時寫道:「我的日子像深秋枯乾的黃葉,生命之花與果盡都已成為過去了。」曾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青年告訴我說:「我認為金錢可以買到幸福,我需要金錢使我過著更舒適愉快的生活。」後來她離開教會,去追求金錢,很可惜的她當促酒的「公關小姐」,雖然小費及收入很高,但喝酒使她身體搞壞了,還好幾年後她有更多的反省,離開那樣的環境,回到主的面前。
面對空虛的處境,我們除了要有信心的生活(參考11:1-6),也需要以喜樂的心去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參考11:7-10)。生命少了喜樂,就不再有陽光的笑容和幸福的生命,箴言17:22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想不到三千多年前聖經的記載,竟和現代心理學的發現完全吻合。Floyd L. Ruch, Philip G. Zimbardo合著的《心理學和人生》(Psychology and Life, Brief 8th Edition 臺灣有翻印本)有一段話說:「生活中失去了喜樂導致精神官能症」(426),這句話簡單地告訴我們,精神狀態與喜樂息息相關。
上帝要我們喜樂、幸福,享受上帝所賜福的一切。快樂的追求因人而異,世俗的快樂不外乎:名、位、權、勢、財、色、物質享受等;精神上的快樂則有:知識、審美、理想的達成、情感的滿足、哲理的體認、自我實現等,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喜樂、幸福感的來源。但是它的優先順序、重要程度如何衡量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43年提出人類動機的理論,「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使用了「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五個層次,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按馬斯洛的看法,最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層面,這種看法與基督信仰所著重的順序不一樣,聖經說:聖經說:「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食物雖然重要,但生命中還有更高的價值等著我們去追求。
我們追求「信仰」是哪個層次?時下有些教會、傳道人很強調對「成功、豐富、豐收」的追求,看到某人「成功」才算是好見證。但是,我認為這類的成功神學將信仰的層次降低了,上帝成為有求必應的神,這與台灣民間信仰所求的很像。有時候,我們的祈禱也反映出我們的信仰層次,似乎停留在「生理」層次。但是,基督信仰並不是把「生理」層次當成人活著的基礎。耶穌教導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甚至,「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更不是主禱文的第一句祈禱。主禱文第一句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提醒我們信心及仰望的對象。各位,要提升我們的祈禱與信仰的層次,注意!「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和合本)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認為「信心」是什麼?哪些事需要憑著「信心」去做?
2.從經文中,你認為「喜樂」能帶給我們什麼祝福?
3.為何信仰不能停留在「生理」需求的層次?參考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動機理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