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22:31-62從天上來的力量

從天上來的力量
(2019.2.17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講道大綱)
路加福音22:31-62

● 大齋節期(Lent):效法耶穌的受苦,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精神,也幫助信徒在受難週來臨前,過著警醒與悔改的生活。

一、耶穌預言彼得不認他(22:31-34)
● 在初代教會,承認基督是最大的美德。
● 我告訴你們,凡在人面前認我的,人子在上帝的天使面前也要認他(路加福音12:8)
● 我告訴你們,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詛咒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

二、為何要去買刀?(22:35-38)
● 你們在路上的時候,甚麼東西都不用帶:不帶手杖,不帶旅行袋,不帶食物或錢,也不需要有兩件內衣。(路加福音9:3)
● 不要帶錢包;不要帶旅行袋;不要帶鞋子(路加福音10:4)
● 「但現在那有錢包或旅行袋的,要帶著;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路加福音22:36)

● 門徒說:「主啊,你看,這裏有兩把刀。」耶穌說:「夠了!」

三、從天上來的力量在扶持我們祈禱(22:39-46)
● 耶穌帶著門徒從錫安山走到橄欖山。跨過汲淪溪,充滿獻祭羔羊所流出的血。
在那天,他要站在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上。橄欖山將被一個大山谷從東到西隔成兩半,半邊的山向北移,另半邊向南移。(撒迦利亞書14:4)
「客西馬尼園」意思是榨橄欖油之地。
● 四本福音書所載的面向稍有微妙之處,所以要閱讀這四種記錄(馬太福音26:36-56;馬可福音14:32-52;路加福音22:39-53;約翰福音18:1-11),才能看到那一晚的全貌。
● 在馬太福音的記載裡,強調耶穌祈禱的心情是「我的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26:38)
● 在路加福音則是強調有一個天使從天上向他顯現,加強他的力量。(路加福音22:43)

四、耶穌被捕(22:47-53)
● 近東文化裡,「親吻」是表達友善,在初代教會中更是聖徒相通的聖潔表現。
● 到底多少人來抓耶穌?猶大引了一隊羅馬(約翰福音18:3)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他抽出刀來,向大祭司的奴僕馬勒古砍去,砍掉他的右耳。(約翰福音18:10)
● 聖殿當局不敢當著眾人的面證明耶穌有罪,只敢在夜裡偷偷摸摸地來捉他,因此耶穌責備他們是黑暗掌權。

五、彼得不認耶穌(22:54-62)
● 除了彼得之外,其他的門徒跑到哪裡去了?
● 彼得就出去,痛哭起來,這舉動就是一種悔改、覺醒。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反省:

一、不要怕失敗、跌倒,也不要拒絕曾經迷失的人
耶穌知道彼得會軟弱,但對他說: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掉信心。你再回轉歸我以後,就要激勵你的弟兄們。(路加福音22:32)
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些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哥林多後書11:29-30)
 
二、耶穌以愛與非暴力,積極面對不義的政治與司法
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路加福音22:36)
別再動武!(路加福音22:51)
● 耶穌的話是否前後矛盾?

● 溫克(Walter Wink)《耶穌與非暴力:第三條路(Jesus and Nonviolence: A Third Way):基督徒是可以反抗不公義的惡法或政權的,只是要以愛與非暴力的方法。
● 印度國父人權運動者甘地(Gandhi)「非暴力」(A-himsa)
● 甘地在自傳《我對真理的經歷》(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中,曾提到自己深受耶穌感動。
● 高俊明牧師《莿芭互火燒》收錄在聖詩第604首。

問題討論:
1.你認識聖經中哪些軟弱、跌倒,又重新站起來的人嗎?
2.耶穌「積極非暴力」的衝突,如何改變當時的猶太人、外邦信徒?
3.耶穌哪些教導與行動,在之後每個時代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

講道篇
從天上來的力量
2019.2.17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講道篇
路加福音22:31-62
今天的經文談到最後晚餐之後,耶穌與門徒離開城內去到客西馬尼園祈禱。為了幫助信徒警醒祈禱,早期教會在第四世紀就開始,在復活節前的四十日舉行大齋節期(Lent),在這段期間會鼓勵信徒效法主耶穌的受苦,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精神,也幫助信徒在受難週來臨前,過個警醒與悔改的生活。在大齋節期這段期間必須潔淨、齋戒,以撒灰懺悔的態度紀念基督的受苦,等待復活節的來臨。今日,在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及許多長老教會、衛理公會仍會在大齋首日(聖灰日,Ash Wednesday)舉行塗灰禮,在信徒的額頭上塗灰,作為悔改的記號,每年能夠有機會認真為自己的過犯悔改也該算是一樁美事。以前,我曾邀請弟兄姊妹在大齋節期做一項自己想做的「齋戒」決志,有位弟兄有菸癮,他決志在大齋節的四十天「齋戒」,他履行他的決志,最後也真的完成戒菸。牧師也鼓勵個人可在大齋節期裡,決志進行「齋戒」來戒癮,或立志靈修來親近上帝。
今年(2019)大齋節期是從3/6(三)大齋首日起,到復活節前共46天,扣除六個主日,則是四十天。雖然今日長老教會不要求信徒禁食嚴守四十日的大齋節期,但牧師邀請兄姐至少在4/14-20耶穌基督受難週靜默靈修,這段期間也避免參加喜慶宴樂及旅遊,和普世教會一起守節。
大齋節期是從受難週延伸出來的,這也是早期教會所看重的節期。因為,若是沒有注意到耶穌的受難,就無法了解耶穌降生和復活之信息的意義。基督徒要重視受難週,是因為透過認識耶穌的受難,我們才能明白耶穌復活對我們生命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有苦難,上帝才會差遣耶穌到世界上來。也因為生命有苦難,我們才會盼望上帝超越的權能、拯救的恩典降臨在我們身上。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耶穌在受難日前一晚所發生的事。

一、耶穌預言彼得不認他(22:31-34
31耶穌又說:「西門西門!撒但已得到准許來試探你們,要像農夫篩麥子一樣來篩你們。32但是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掉信心。你再回轉歸我以後,就要激勵你的弟兄們。」33彼得說:「主啊,我願意跟你一起坐牢,一起死!」34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天雞叫以前,你會三次說你不認得我。」 

耶穌預言彼得三次否認,但彼得說:「主啊,我願意跟你一起坐牢,一起死!」在初代教會,承認基督是最大的美德,因為在人的面前承認耶穌基督,在上帝的天使面前也要被承認。
耶穌就曾告訴門徒說:「我告訴你們,凡在人面前認我的,人子在上帝的天使面前也要認他」(路加福音12:8)。
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也這樣說:「我告訴你們,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詛咒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
彼得在這次否認耶穌之後,但往後,他確曾為耶穌坐牢(參考使徒行傳12:1-6),也曾為基督殉道。可見一次的失敗並不是永久的失敗,往後的勇敢可能是從失敗中記取經驗。

二、為何要去買刀?(22:35-38
35耶穌又對他們說:「從前我差遣你們出去,叫你們不帶錢包,不帶旅行袋或鞋子,你們缺少了甚麼沒有?」他們回答:「沒有。」36耶穌說:「但現在那有錢包或旅行袋的,要帶著;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37我告訴你們,聖經所說『他被列在罪犯中』那句話必須在我身上實現。其實,有關於我的一切記載已經在應驗了。」38門徒說:「主啊,你看,這裏有兩把刀。」 耶穌說:「夠了!」

在第九章記載耶穌差派十二門徒的時候說:「你們在路上的時候,甚麼東西都不用帶:不帶手杖,不帶旅行袋,不帶食物或錢,也不需要有兩件內衣。」(路加福音9:3)在第十章記載耶穌差派七十個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也類似吩咐他們:「不要帶錢包;不要帶旅行袋;不要帶鞋子」(路加福音10:4
但是在路加福音第廿二章第卅五至卅六節,則記載耶穌吩咐門徒出去時,卻是都要帶錢、鞋子、旅行袋,甚至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刀:
耶穌又對他們說:「從前我差遣你們出去,叫你們不帶錢包,不帶旅行袋或鞋子,你們缺少了甚麼沒有?」他們回答:「沒有。」耶穌說:「但現在那有錢包或旅行袋的,要帶著;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路加福音22:35-36
我們可以想像,早期教會的宣教,隨者耶穌被構陷、被捉,進入受難、釘十字架的階段,傳福音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因此,耶穌要門徒隨時要有被逼迫、被捉拿的心裡準備。只要看主後六十五年,羅馬皇帝尼祿焚燒羅馬城,並嫁禍給基督徒,然後大肆逮捕基督徒釘十字架的事件就可窺知情形的嚴重性。我認識一位牧師在中國宣教,他必須隱藏自己的身份,在一位基督徒台商的公司裡面掛名,藉此身份才能長期在中國宣教。但去年,他們的台商團契全部都被禁止聚會。過年期間他回到台灣,問他還要回到中國嗎?他肯定的說:「羊不能沒有牧者,我仍要回去,即使會有生命危險。」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中國傳出來的消息,河南省中華福音團契150名牧者、長老相約舉辦年終會,2019115日早上,年終會才剛剛開始,統戰部副部長帶著150多個特警突襲而至,將150名牧者全部遭到抓捕。與會一位牧師說:「信主的人沒有做啥壞事,就是在一起聚餐、禱告神、敬拜神。」中共查不到他們有什麼非法,羈押一日就放了,並警告他們不可以再奉耶穌基督的名聚會。
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會有不同的挑戰。第卅八節,門徒說:「主啊,你看,這裏有兩把刀。」耶穌說:「夠了!」意思是自我保護即可,而不是要訴諸暴力。即使在獨裁邪惡者的迫害之下,秉持耶穌的愛與非暴力,不斷的改革,是基督信仰重要的精神。

三、從天上來的力量在扶持我們祈禱(22:39-46
39耶穌出城,照常往橄欖山;門徒們跟著他去。40到了那地方,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陷於誘惑。」41於是耶穌離開他們,在約扔一塊石子的距離,跪下禱告,42說:「父親哪,若是你願意,就把這苦杯移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43有一個天使從天上向他顯現,加強他的力量。44在極度傷痛中,耶穌更懇切地禱告,他的汗珠像大滴的血滴落在地上(有些古卷沒有43-44節。)。45禱告後,耶穌起來,回到門徒們那裏,發現他們因憂傷過度沉睡了。46他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著呢?起來,禱告吧,免得陷於誘惑。」 

錫安山的聖殿正門面對著橄欖山,也就是東方日出的地方。橄欖山約八百公尺高,比錫安山還高八十公尺。因此,耶穌時代的人喜歡在日出時,從較高的橄欖山看向聖殿,因為聖殿被鑲坎黃金、城牆石材金黃色澤,日出太陽照射下,整個聖殿「金光閃閃」非常的燦爛奪目。
在最後的晚餐之後,耶穌帶著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從錫安山走到橄欖山。獻祭用的羔羊所流出的血,經由城裡的排水溝流進汲淪溪,耶穌帶領門徒在黑暗中淌過這條血水滙成的小河流(實際上大約是我們教會門口的水溝寬),聞著血腥的味道,你能想像那個畫面、那個味道嗎?
他們跨過注滿血水的汲淪溪,來到橄欖山下的客西馬尼園祈禱。在這裏祈禱有個重要意義,因為先知撒迦利亞在預言末日時,說:「在那天,他要站在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上。橄欖山將被一個大山谷從東到西隔成兩半,半邊的山向北移,另半邊向南移。」(撒迦利亞書14:4)先知預言末日時,彌賽亞要降臨橄欖山,因此,耶穌帶門徒來到橄欖山祈禱似乎也在表明末日近了。
有地質專家發現橄欖山下的確有東西向的斷層。因此,橄欖山的信仰意義不只有耶穌的祈禱和教導,也包括末日的啟示與彌賽亞的再來,因此,很多猶太人都爭相死後埋葬於此,以便彌賽亞降臨時第一時間得著救恩。今日橄欖山大部分已經成為墳場,是猶太人死後的「熱門」安葬地。
「客西馬尼園」意思是榨橄欖油之地,耶穌和門徒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到此祈禱,在祈禱中耶穌充滿抉擇的掙扎。從此事可以看出耶穌面對重大抉擇時,都經過努力、掙扎、用心祈禱後才決定。這樣的態度至少讓門徒以後也可以學習到警醒祈禱,免得他們陷入誘惑中。
客西馬尼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耶穌被賣的那一晚。四本福音書的作者都有記載那天晚上的事件,所載的面向稍有微妙之處,所以要閱讀這 四種記錄(馬太福音26:36-56;馬可福音14:32-52;路加福音22:39-53;約翰福音18:1-11),才能看到那一晚的全貌。
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耶穌帶著核心的三位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到達一處,與其餘人分開一段距離。耶穌吩咐門徒警醒祈禱,免得入了迷惑(馬太福音26:41),而耶穌自己再往前「扔一塊石子的距離」,跪下來祈禱。但在半夜裡門徒累得睡著了。耶穌曾兩次叫醒他們,提醒他們祈禱,免得他們陷入試探。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三次向天父上帝祈禱,第一次求上帝挪去苦杯,但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第二次與第三次祈禱都一樣「父親哪,若是這苦杯不可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願你的旨意成全吧!」(馬太福音26:42,44)在馬太福音的記載裡,強調耶穌祈禱的心情是「我的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26:38),但是在路加福音則是強調「有一個天使從天上向他顯現,加強他的力量。」(路加福音22:43
對於「天使」的強調,是路加福音的重要特色。天使向馬利亞報喜訊(路加福音1:28),天使向曠野的牧羊人報佳音(路加福音2:9-14),取名字叫耶穌,是上帝透過天使啟示的(路加福音2:21)。在客西馬尼園內心極為掙扎的時刻,內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是天使向他顯現,加強他的力量(路加福音22:43)。
今天的經文前後各是,預言彼得不認主,到事情真的發生。這中間的中心經文,就是四十三節。這也是我將今日講題定為「從天上來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相較於門徒睡著,而耶穌能夠有清醒的心祈禱,在路加福音的描述之下,讓我們知道是從天上來的力量在扶持著耶穌。我們與彼得一樣,有人的軟弱,也會有跌倒的時刻,但耶穌給了我們榜樣,在肉體軟弱,苦難來臨時刻,他不斷警醒祈禱,就得著天上來的力量扶持著他。

四、耶穌被捕(22:47-53
47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有一群人來了。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帶著他們,他上前去要親耶穌。48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吻來出賣人子嗎?」49跟耶穌在一起的門徒看見這情形,就說:「主啊,我們可以用刀砍嗎?」50其中一個人揮刀向大祭司的奴僕砍去,削掉了他的右耳。51耶穌說:「別再動武!」就伸手摸那個人的耳朵,治好了他。52於是,耶穌對那些來抓他的祭司長、聖殿警衛官,和長老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抓我,把我當作暴徒嗎?53我天天和你們在聖殿裏,你們並沒有下手;但現在是你們橫行的時刻,黑暗掌權了。」 

近東文化裡,「親吻」是表達友善,甚至是很親密的關係(創世記27:26-27;路加福音15:20),在初代教會中更是聖徒相通的聖潔表現(羅馬書16:16;彼得前書5:14)。而猶大卻將這樣聖潔、親密的象徵當成出賣耶穌的記號。耶穌並沒有與他親吻,因為耶穌在講話,而以此是來責問猶大說:「猶大,你用親吻來出賣人子嗎?
到底多少人來抓耶穌?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猶大引了一隊羅馬」(約翰福音18:3)羅馬軍事單位最小的「一隊」(一營)約有二百人的士兵,換言之,羅馬當局派出二百名兵力配合祭司長、聖殿警衛官的逮捕行動。在這樣武裝緊張的場面下,馬上發生暴力衝突。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他抽出刀來,向大祭司的奴僕馬勒古砍去,砍掉他的右耳。」(約翰福音18:10
耶穌祈禱的目的是要順服上帝的旨意。當他看到所發生的暴力,他不僅斥責彼得,還醫治那傷者的耳朵。耶穌始終不改自己一貫的立場,以仁愛來款待人。但耶穌也嚴正的對來抓他的祭司長、聖殿警衛官,和長老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抓我,把我當作強盜嗎?我天天跟你們在聖殿裏,你們並沒有下手;但現在是你們橫行的時刻,黑暗掌權了。」確實,聖殿當局不敢在陽光之下、當著眾人的面證明耶穌有罪,只敢在夜裡偷偷摸摸地來捉他,因此耶穌責備他們是黑暗掌權。
同樣地,一旦司法不公,拘提和審判就會暗地裡進行,因為一旦攤在陽光之下,那是極端醜陋的惡行。1982414日當台灣第一件銀行搶案發生時,就發生王迎先被警方逼供,後來跳新店溪自殺,也有說是被警方「加工自殺」。警方也以畏罪自殺結案。不久後真搶匪李師科被逮捕,才爆出這件司法的醜陋事件。不要以為只有這件醜陋的事,江國慶冤殺案,求刑逼供,1997813日他被槍決時年僅21歲。再來談1977年選舉舞弊的中壢事件,這次民眾第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被視為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當司法不公時,那就是黑暗掌權。作一個基督徒,我們有義務去關心司法人權的問題,更期待一個陽光的司法制度。
被親密的人出賣是很痛苦的事,耶穌卻被猶大以「親吻」給出賣。凡有信仰良知的人,都不可作假見證出賣、陷害他人(第九誡)。此外我們也有個信仰責任,就是關心政治與司法,除去黑暗的掌權。

五、彼得不認耶穌(22:54-62
54這時候,他們抓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府邸去;彼得遠遠地跟著。55他們在院子裏生了火,大家圍著火坐著,彼得也混在他們中間。56有一個婢女看見彼得坐著烤火,就盯著他看,說:「這個人跟他是一夥的!」57彼得否認說:「你這個女人,我不認識他!」58過了不久,又有人注意到他,說:「你也是他們一夥的!」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是!」59大約再過了一個鐘頭,另一個人一口咬定說:「毫無疑問,這個人跟他是一夥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60可是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懂得你在說些甚麼!」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雞叫了。61主轉過身來,注目看彼得彼得記起主說過的話:「今天在雞叫以前,你會三次說你不認識我。」62彼得就出去,痛哭起來。 

在客西馬尼園時,彼得拿刀將大祭司的奴僕右耳削掉,但是在這裏卻讓我們看到他三次不認主。我們都看到彼得三次不認主,卻忘記了,除了彼得之外,其他的門徒跑到哪裡去了?看來,彼得還是門徒當中比較勇敢的,他尾隨進到大祭司的府邸。
人確實很軟弱,但要緊的是「悔改」。當彼得三次否認耶穌之後,看到耶穌轉過身,注目看他時,彼得就出去,「痛哭起來」,這舉動就是一種悔改,是一種覺醒。一個懂得悔改的人,他需要有更大的勇氣,而他的悔改正表明他的心還有上帝。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反省:

一、不要怕失敗、跌倒,也不要拒絕曾經迷失的人
今天這一段經文,前面記載耶穌預言彼得不認他(22:31-34),最後記載彼得不認耶穌(22:54-62)。
彼得在這次否認耶穌之後,但往後,他確曾為耶穌坐牢(參考使徒行傳12:1-6),也曾為基督殉道。可見一次的失敗並不是永久的失敗,往後的勇敢是從之前的失敗中記取經驗。耶穌警告彼得不可過份自信而要謙卑,因為太自信的地方,正是人最沒準備之處,也是撒但最喜歡攻擊的地方。
不要怕失敗、跌倒,也不要拒絕曾經迷失的人。雖然知道彼得會軟弱,但耶穌基督告訴他說:「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掉信心。你再回轉歸我以後,就要激勵你的弟兄們。」(路加福音22:32
使徒保羅說到關於軟弱時,這樣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些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哥林多後書11:29-30
就連使徒保羅也自認為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參考提摩太前書1:15),因為他曾經逮捕、迫害基督徒。不要怕失敗、跌倒,也不要拒絕曾經迷失的人,就像巴拿巴去大數找保羅到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擔任他的「副牧」一般,如果沒有巴拿巴的接納,保羅也就沒有機會從安提阿教會出發對外宣教。
另外,這也讓我們看到聖經最真實的地方,就是將人的失敗或軟弱的一面寫出來,就像在聖經中我們會看到亞伯拉罕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可以宣稱自己與妻子是兄妹,差點使得莎拉成為別人的老婆;而大衛王犯了姦淫,謀害烏利亞等罪惡。聖經通過這些故事讓我們知道,人是軟弱的,容易犯罪的。聖經記載罪惡的事,是要成為我們的「借鏡」;聖經記載良善的事,是要成為我們的「典範」。
看到彼得不認主,我們也要警醒自己,我們有可能也會如此,不敢認主、不敢表明自己是基督徒。不是很多基督徒在職場上不敢或是不願表明自己的信仰嗎?甚至,深知不合乎基督信仰價值的事也去做。
記住!「主轉過身來,注目看彼得」(路加福音22:61),耶穌也會注目看著我們每一個人。彼得記起主說過的話,就出去,「痛哭起來」。人確實很軟弱,但要緊的是「悔改」。彼得「痛哭起來」,這舉動就是一種悔改,是一種覺醒。一個懂得悔改的人,他需要有更大的勇氣,而他的悔改正表明他的心還有上帝。耶穌會接納一位悔改的人,同樣,我們也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接納曾經迷失的人。

二、耶穌以愛與非暴力,積極面對不義的政治與司法
耶穌親自面對自由、人權受剝奪,司法不公。這些人世間的罪惡,最後必定會受上帝的審判。而我們也要一同致力爭取司法的公義和人權的自由。
這段經文中最困難理解的是,耶穌吩咐門徒說:「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路加福音22:36)而當門徒拿刀削掉別人的耳朵時,耶穌卻說:「別再動武!」(路加福音22:51)馬太福音更記載耶穌說:「把刀收起來!因為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馬太福音26:52)耶穌的話是否前後矛盾?
有一本書在探討這個問題,美國衛理公會出身的神學家溫克(Walter Wink)所寫的《耶穌與非暴力:第三條路 》(Jesus and Nonviolence: A Third Way)。作者提到,基督徒並非不能反抗,基督徒是可以反抗不公義的惡法或政權的,只是要以愛與非暴力的方法。
當我們使用「非暴力」一詞時,我們只不過在暴力之前加上「非」字,並無法傳達耶穌的積極行動,也就是一種富建設性的革命力量。
非暴力一詞,是由印度國父人權運動者甘地(Gandhi)慣用之字A-himsa翻譯過來,意思是「不用毀滅對方」、「不用報復暴力」的抗爭。既然摒棄暴力手段作為革命的方式,就得採取另一種力量來替代它。對於甘地來說,這力量就是「真理」,甘地最初引用「堅持真理」(Satyagraha)這個名詞是在南非,作用在區別當時盛行的消極、不配合。
甘地在自傳《我對真理的經歷》(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中,曾提到:「新約聖經使我得著一種奇特的異象,尤其是『登山寶訓』使我深深地受到感動,耶穌這樣說:『你們聽過有這樣的教訓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我告訴你們,不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有人拉你上法庭,要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給他吧!』」(馬太福音5:39-40;路加福音6:29-30
甘地認為這樣的教導不是消極的叫人寬容或以德報怨,而是帶有不屈服於強權、拒絕當邪惡政權的順民、絕不被打倒的意志。此後,甘地認為宗教最高的形式就是秉持真理從事「積極非暴力」,有主張真理、行動非暴力,才是對抗不義政權的真正力量。
「積極非暴力」是建設性的革命,不是被動、溫馴、無奈地不抵抗,而是積極參與抵抗暴力、暴露威權體制和掌權者運用法律的荒謬,讓對方在愛的非暴力感召之下,也能轉變鐵石心腸的心。同時,也喚醒更多人性的覺醒,積極加入愛與非暴力的革命行列。
愛與非暴力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帶領黑人破除種族隔離法案的一大武器,是甘地帶領印度人終結英國殖民政權的武器,其根源其實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教導。
上週四(2/14)下午五點多,前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安息主懷。高俊明牧師在黨國威權時代裡秉持信仰,帶領長老教會在驚濤駭浪的年代裡行公義、好憐憫,也促進台灣民主的發展。這也是他令許多人敬重與懷念的地方。
2006610日的第1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高俊明牧師意外獲得「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詞人獎座,在星光閃閃之中,越加顯得聖潔而平靜。然而,比起他在1980年代四年政治牢獄的代價,這份獎座似乎又顯得微不足道了。獲獎的歌詞《莿芭互火燒》收錄在聖詩第604首,歌詞呈現出1970年之後教會受壓迫的處境,歌詞如下:
《莿芭互火燒》
「莿芭互火燒,燒到真厲害;總是無燒去,猶原的倚在。
炎火一下過,伊就閣發芽,春天一下到,伊就閣開花。
莿芭互火燒,總是無燒去;聖徒受苦楚,猶原無餒志。
莿芭互火燒,總是無燒去;教會受迫害,反轉愈興起。
咱著愛勇敢,為主來前進,苦難若愈大,咱著愈堅信。」
1970年代,當時的政府大力打壓長老教會,1970727日,高俊明牧師被選為長老教會總會議長,8月中旬,擔任總幹事的鍾茂成牧師辭職,被提名的繼任人選也一一推辭,沒有人敢在獨裁政府的壓迫下擔任總幹事。當時主持會議的高俊明牧師便說:「如果這是苦杯,受提名者,請勿推辭」,因為這句話,高俊明牧師反倒成為新任總幹事,也無意中開始踏入了險境。
「上帝透過這些需要,表達對我的呼召,叫我去做別人不做的事」,高俊明牧師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如同過去擔任原住民巡迴傳道、開闢玉山神學院一般,領導被國民黨政府強硬要求退出「普世教協」的長老教會(因當時普世教會曾建議聯合國允許中國入會),並擔任總幹事長達十九年。後來也在美麗島事件中,以人道救助施明德而被捕坐牢四年多。
在高俊明牧師任內,長老教會分別在1971年、1975年、1977年提出《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我們的呼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等三次重要聲明,並因此成為國民黨政府的眼中釘,教會發行的台語聖經與原住民語聖經也被查禁。
而擔任總幹事的高俊明牧師,更成為情治單位跟監的對象,數次面臨被逮捕的危機,也常收到署名「一群愛國的人」的恐嚇信。發表主張「讓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人權宣言當天,高俊明牧師甚至抱著為台灣、為主犧牲的心情而寫下遺書,包括我們教會翁修恭牧師那時也是。
世界上,就是有很多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以愛與非暴力積極參與抵抗暴力、暴露威權體制和掌權者的邪惡,才使這我們在當下的處境不斷朝向進步與良善的價值。盼望上帝也差遣天使,讓我們領受從天上來的力量,得以繼續在世上警醒,為上帝國的實現來努力。

問題討論:
1.你認識聖經中哪些軟弱、跌倒,又重新站起來的人嗎?
2.耶穌「積極非暴力」的衝突,如何改變當時的猶太人、外邦信徒?
3.耶穌哪些教導與行動,在之後每個時代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