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32:1-20 上主統治的新時代

上主統治的新時代 

2025.4.6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32:1-20


「彌賽亞國度的預言」:理想國度,對比腐敗的國度

「下去埃及」、「上耶路撒冷」

哪一個行動,才能帶給我們更美的未來呢?


一、公義王的來臨與領袖更新(32:1-8)


公義統治者的來臨:和平君王(9章、11)

詩篇72篇:合乎上帝心意的君王該有的作為

君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務型的(10:43-45)


理想君王的屬性:不在於權勢與拳頭,而是「公義、公平、保護、供應、遮蔽」


在彌賽亞統治下,人的屬靈眼睛與耳朵均被打開,得到啟蒙

講出來的言論:使原本失能的社會,重新動起來

新的社會是人人皆得到啟蒙,有新國度的「公民意識」


「愚頑人」對良善的價值無感,無道德、無正義

高尚、君子:會謀求有永恆價值的事工,並堅持在善事上存留


二、對麻痺的社會、耽於安逸者的警告(32:9-14)


清閒的婦仁人」:自我中心、安於現狀、不警醒的群體,並不只限於性別,象徵「受益於當前制度,卻不為義與公正發聲的人」


對罪與審判的無感本身就是罪,選擇對惡沈默、忽視邪惡,也是一種不義

先知就是「為了...發聲」(pro+phanai)

● “שתיקה”(Shtika)希伯來文「沈默」與「癱瘓」是同字根


著赤身露體,腰縖麻布」:痛悔


● Walter Brueggemann:制度化的不公與對上帝的遺忘,不是天災而是「人心遠離上帝」(沒有上帝國的價值)


三、上帝的靈澆灌後的新創造與祝福(32:15-20)


● John Oswalt 整章的神學核心:上帝的靈降臨是更新社會、公義、自然與人心的唯一來源

公義的功效是和平(שָׁלוֹם shalom)」:整全、安穩、與上帝和好


● Walter Brueggemann:上帝國社會理想的畫面


這一章帶給我們在今日處境下的有什麼反思?


一、現代政治的理想圖像:公義的治理與彌賽亞國度的盼望


1.政治權力不是自我榮耀的工具,而是守護弱勢、維護公義的責任

2.公職人員不只是行政執行者,更是應該成為社會穩定與庇護的磐石

「你是人民的避風港?還是他們的風暴來源?」


二、對公民的提醒:不要成為沈默、愚昧、道德無感的人


1.在民主社會中,人民是主權者,是上帝權柄的託付者,也是社會正義的守望者

2.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對不義無感,是一種屬靈與道德的麻木


學習如何作為「上帝國的公民」:信仰不該只停留在談個人得救,不是只在教會裡敬拜,也是在社會中實踐公義與憐憫


三、政治領袖與立法者該如何保障正義與秩序


1.真正的社會安定,不是來自強力鎮壓,而是來自制度化的公義

2.治理者若追求公義,可以為社會帶來長遠的平安與秩序


◎你心中的王,是怎樣的王?

如果祂是公義之王,那我們是否活出公義?

如果我們盼望和平的國度,是否願意在荒地中撒下公義的種子?

在罷免、選舉、政策與公共事務,我們是否有勇氣發聲、不作沈默之人?


願上帝的靈「對頂面摒落來


問題討論:

1.我們今天是否也「過於安逸」,無視邪惡帝國的威脅與社會的不義嗎?我們為破碎的世界「捶胸哀哭」過嗎?

2.面對邪惡中共的武力威脅,我們是否沈默、無感?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來促進上帝國的價值?

3.在現今社會中,我們是否是活出「公義與公平」的人?我們的選擇是否帶來平安?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上主統治的新時代(台語)
以賽亞書32:1-20
1、預言
      先知早時就預言
      彌賽亞國度出現
      錫安冷淡受警告
      當盡力公義實踐
2、錫安麻痺
      耶路撒冷眾女子
      奢華宴樂不願除
      面對不義無出聲
      審判災禍的確有
3、上主靈灌沃
      上主施恩靈降落
      祝福社會新創造
      充滿公義及和平
      新國度人神和好
4、新國度
      彌賽亞國度來臨
      公義和平入人心
      失能社會重起造
      屬靈耳聽目睭金
5、選一邊
      新時代台灣處境
      上主中國選一邊
      棄拺邪惡與極權
      依靠彌賽亞進前

講道篇

上主統治的新時代 

2025.4.6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32:1-20


以賽亞書第32章的背景是在公元前8世紀,以色列(北國)和猶大(南國)面對亞述帝國的威脅。當時的猶大王國政治腐敗、領袖不公、社會不義充斥,人民在錯誤的安全感中迷失(例如倚靠邪惡帝國埃及結盟)。以賽亞身為先知,呼籲人民悔改,並對未來的審判與復興提出預言。

這一章屬於以賽亞書中「彌賽亞國度的預言」之一,和第11章類似,描繪了一位公義君王與改變人心的新時代。這種理想王國的圖像,是對當時政治敗壞的強烈對比。

一個社會、國家的領導者,必須要有「理想性的期待」,社會才會進步。領導者要將國家帶到哪裡?在上一章裡面,我們看到以「下去埃及」、「上耶路撒冷」作為語境的對比,「下去埃及」與邪惡帝國結盟代表墮落,而「上耶路撒冷」去親近上帝,以上帝的價值為國家社會的理想。哪一個行動,才能帶給我們更美的未來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一、公義王的來臨與領袖更新(32:1-8)

1 恁看,有一個王用公正治國,

有官長照正直治理;

2 𪜶每一個攏會親像避風港,

暴風雨中的避難所;

親像沙漠中的溪水,

荒埔中大石磐的蔭影。

3 彼時,目光的人會金金看;

耳孔有聽著的人會注意聽。

4 匆碰的人有好判斷;

嘴舌鈍的人講話順閣清楚。

5 無人會閣講戇人是高尚;

無人會稱小人做君子。

6 戇人講戇話,

心只有想欲做歹。

伊做褻瀆的事,講歹話攻擊上主;

伊互枵餓的人無物通食,

放嘴焦的人無水通飲。

7 奸鬼的人用的方法詭詐;

𪜶計謀邪惡,

雖然困苦人要求公正,

𪜶猶用偽證毀滅散赤人。

8 毋拘君子計劃高尚的事,

堅持做高尚的代誌。


第一節:「恁看,有一個王用公正治國,有官長照正直治理」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對彌賽亞君王的預言,象徵一位公義統治者的來臨。這與以賽亞書第9章、第11章對「和平君王」的描繪互相呼應。不只是君王以公正治理,連帶治理的官長也會依循公義與公平治理。

這樣的政治圖像,正義公平的治理,也在詩篇72篇呈顯出來,學者將這首皇家登基的詩歌,視為「大衛王朝的神學」,也就是合乎上帝心意的君王該有的作為。

對比當時腐敗的王室與貴族,這位上帝所立的君王,帶來真正的正義與安全。若按照耶穌的提醒來看,這位君王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服務型的:「43恁中間愛做大的著做恁的差用;44 愛做第一的著做眾人的奴僕。45 因為人子來,是欲互人服事,反轉是欲給人服事,甚至犧牲家己的性命來贖回真多人。(馬可福音10:43-45)也因此,極權與集權的統治者,欺壓、壓迫的官長,都是上帝所不喜悅的。

第二節描繪這位君王與領袖帶來的結果:像避風的地方、遮蔭的磐石、水源與清涼的影子——這些都是對當時乾旱與危機中的人民來說非常具象的安全與盼望的象徵。

這二節,強調理想君王的屬性——不在於權勢與拳頭,而是「公義、公平、保護、供應、遮蔽」。用這二節來檢視今日政權的領導者,也很合宜。中共國的極權剝削迫害,對比民主自由人權的台灣,何者更接近上帝國的理想呢?

3-4節「3 彼時,目光的人會金金看;耳孔有聽著的人會注意聽。4 匆碰的人有好判斷;嘴舌鈍的人講話順閣清楚。是指人民的心眼被打開,愚頑人被識破。真理不再被遮蔽,虛假不再被尊崇。這是內在屬靈的恢復,象徵在彌賽亞統治下,人的屬靈眼睛與耳朵均被打開,得到啟蒙。在新約中,耶穌也醫治結巴、與不能言語的人(參考馬可福音7:31-37),預表上帝國更新人的話語與表達。以今日的處境來看,就是「言論自由」,過去台灣二二八事件後,統治者進行清鄉打壓言論與人權,接著實施白色恐怖統治,但我們看到上帝會扭轉邪惡的社會與統治。有一日在彌賽亞式的君王出現後,人民講出來的言論是能夠使原本失能的社會,重新動起來,所做的判斷、所說的言論,都能夠促進理想的彌賽亞國度。這是上帝應許的理想國度,新的變化、新的社會、新的治理。對比舊社會的政治腐敗、人性的貪婪自私,新的社會則是人人皆得到啟蒙,皆能有好的判斷、皆能有清晰的論述,就是有新國度的「公民意識」。

5-8節,對照愚頑人與高尚人,強調品格與行為的分別。這反映出希伯來文化中「義」不僅是道德,也是一種對上帝忠誠與實踐社會公義的生命態度。

第五節,「無人會閣講戇人是高尚」,這是對當時社會價值顛倒的批判。「愚頑人」對良善的價值無感,無道德、無正義,同時第七節接著指出「奸鬼的人用的方法詭詐」。先知以賽亞指出這些都是「高尚人」的對立面,也就是與「彌賽亞國度」對立的。

「彌賽亞國度」,這新社會、新國度裡的人是「高尚人」。高尚的內容是什麼?和合本翻譯為「高明人」(台語:高尚、君子),指真正有智慧的人(noble, generous)會謀求有永恆價值的事工,並堅持在善事上存留。

「君子」原文字根「נָדִיב (nadiv)」可翻為高尚的人、貴族、有恩典的人。這代表不僅身份尊貴,更是品格上的高貴。以賽亞指出,在彌賽亞國度裡,真正有上帝國價值的特質將被認出來,而且在這新國度裡的人都看重「有永恆價值的事」、「堅持在良善的價值」這一點就帶給我們今日社會有一個政治觀念,要制定有永恆價值、良善的制度,施政也需要以此為目標。更要培養上帝國的公民素養,成為「君子」才配成為新時代的人。


二、對麻痺的社會、耽於安逸者的警告(32:9-14)

9 清閒的婦仁人啊,起來,

來聽我的話;

無掛無慮的查某囝仔啊,

著注意聽我講的話。

10 恁諸個無掛無慮的查某囝仔啊,

閣過一年外,恁會驚惶,

因為無葡萄通挽,

無果子通收成。

11 清閒的婦仁人啊,著皮皮惙;

無掛無慮的查某囝仔啊,著驚驚惶惶!

著赤身露體,

腰縖麻布。

12 著為著好的田地,

為著結一葩一葩的葡萄樹搥胸哀哭。

13 我子民的土地會發莿及雜草,

快樂的城市,歡喜的家園嘛會按呢。

14 王宮會互人放拺,

鬧熱的城市無人住,

城堡及守望塔攏會

永遠變做洞穴,

成做野驢及牛羊歡喜的草埔。


9-14節話鋒一轉,批判舊時代,或是說當時代的罪惡。

先知批判的對象:「清閒的婦仁人、無掛無慮的查某囝仔(32:9)

這裡的婦女是象徵性的用法,代表耶路撒冷社會中自私與自我中心、安於現狀、不警醒的群體,並不只限於性別,而是反映一種「麻木不仁、對靈性與國家現狀無感(靈性麻痺)」的心態,是「自滿的群體」。學者如 John Oswalt 指出,這些婦女象徵「那些受益於當前制度,卻不為義與公正發聲的人」,她們是社會中享有安逸卻不顧人民痛苦的人。

這些人自滿、沈溺在舊世界,對於新世界要來了,但他們卻看不到、嗅不到。先知在警告那些對現狀麻木、不覺得危機的人。他們以為自己平安,但實際上災難將至。第十節,「閣過一年外,恁會驚惶」,先知以賽亞發出即將來臨的審判警告:安逸的日子不會長久,不久之後,收成將失落,經濟崩潰將臨。總之,第9-10節指出「對罪與審判的無感本身就是罪」,雖然不作惡,但選擇對惡沈默、忽視邪惡,也是一種不義。

先知就是「為了...發聲」(pro + phanai = “to speak on behalf of”),為人民的需求倡議(to advocate for people’s needs)、為了上帝的公義發聲。而不是沈默、無感、麻木。

“שתיקה”(Shtika)希伯來文「沈默」與「癱瘓」(半身不遂,poàn-sin-put-sūi)是同字根,打破沈默,我們的社會才不會癱瘓。如果繼續麻木不仁、無感,先知說:「閣過一年外,恁會驚惶」。

在患難來的日子,「清閒的婦仁人啊,著皮皮惙」,屆時好土地的沒有好收成,甚至「土地會發莿及雜草」,原本快樂的城市,也將落魄。到時候,他們將要「著赤身露體,腰縖麻布」這在古代代表哀悼與悔改的行動,象徵痛悔自己的行為或為即將來臨的災難哀哭。

14節:「王宮會互人放拺」,預言將來臨的審判,可能指的是亞述帝國的攻擊,或是巴比倫帝國所帶來的毀滅,將使耶路撒冷變為荒涼。這是以賽亞對社會與經濟中心的「末日式語言」,指出當社會追求繁榮卻忘記公義與敬畏上帝的崇高價值時,上帝會介入使土地也承受咒詛。

舊約學者 Walter Brueggemann 指出,先知以賽亞對城市的描繪充滿反諷,他挑戰當時社會制度化的不公與對上帝的遺忘,不是天災而是「人心遠離上帝」(沒有上帝國的價值)所造成的災難。


三、上帝的靈澆灌後的新創造與祝福(32:15-20)

15 到上帝差伊的神對頂面摒落來互咱,

彼時,曠野會變做肥的園,

肥的園會親像樹林。

16 彼時,公平欲住佇曠野,

公義欲歇佇肥軟的土地。

17 公義的功效是和平,

公義的效果是平靜安穩,直到永遠。

18 我的子民會住佇和睦的家,

安穩的厝宅,

通歇睏無受攪擾的所在。

19 雖然樹林受冰雹毀壞,

城市受拆毀變做平地,

20 毋拘恁諸個佇溪邊撒種,

互牛驢會當自在食草的人,實在有福氣!


經過9–14節對「安逸婦女、清閒的婦仁人」選擇對惡沈默、忽視邪惡、對不公義無感的人,發出城市荒涼的警告與審判。從第15節開始,以賽亞轉而描述直到「上帝的靈」降臨所帶來的更新、轉化與公義的果效。

在此我們不宜將「上帝的靈」直接等同於「聖靈」,因為「聖靈論」,在舊約中尚未清晰或完整。

15節「對頂面摒落來、澆灌」一詞(tūsakh)是灌注、澆灑的意思,帶有豐富與充滿的概念。這裡強調創造與更新的力量、真正的轉化皆來自「頂面」(上帝所在)的能力,不是人手所能造作。

聖經學者John Oswalt 認為,這是整章的神學核心——上帝的靈降臨是更新社會、公義、自然與人心的唯一來源。

16-18節,公義與和平同時實現,人民得著安穩、安息與安居。這是一幅理想國度的圖像,強烈對比前面因罪與敗壞而來的混亂與荒涼。

公義的功效是和平שָׁלוֹם shalom)」——和平、平安不只是沒有戰爭,而是整全、安穩、與上帝和好的狀態。意思是說:不是和平帶來公義,而是公義帶來真正的平安與穩固的生活,即先有公義才有真正的和平。Walter Brueggemann 提出這是「上帝國社會理想的畫面」,上帝的靈不僅恢復自然,更重建社會結構,使人能在公義中得到真正的平安與安穩的生活。而且不是短暫的平靜,而是「直到永遠」的平穩(穩定不搖動的秩序),顯示這是末世性的上帝國的描述。

19節話鋒一轉,延續對「審判」的提醒:雖然有上帝的靈澆灌的盼望,但上帝仍要對驕傲與抵擋者的審判(冰雹與城毀,是上帝憤怒的象徵,參以賽亞書28:2)。

20節「毋拘」這字眼做出區別,謙卑尋求上帝、與上帝同行者,將有上帝國臨在的祝福,居住在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代表和平與穩定,牲畜可以自由吃草,不再有戰爭與混亂。


這一章帶給我們在今日處境下的有什麼反思?


一、現代政治的理想圖像:公義的治理與彌賽亞國度的盼望

這段經文雖寫於二千多年前的古代以色列,但它所描繪的「公義君王」、「真正領袖的樣式」、以及「對社會與政治冷感者的警告」,在今日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啟示與公共神學價值。

全章描繪了彌賽亞國度下理想政治的藍圖。在民主體制下,台灣沒有封建的君王,但我們有民選的總統、立委與各級首長。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今日政治理想的提醒:

1.政治權力不是自我榮耀的工具,而是守護弱勢、維護公義的責任。

二年前某位台北市議員在光復南路的巷弄違停,警察到場處理,她居然嗆警察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政治人物的「大頭病」,還真多啊!

也是國民黨立委,某位台中立法委員某日行文到台大醫院,叫副院長當日下午五點前到他的辦公室,副院長門診忙碌派人先前往立委辦公室,居然也被嗆:「你不知道我是誰嗎?」

國民黨板橋某立委深夜遇到警察臨檢,也是很跋扈嗆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結果分局長出門擺桌道歉。就是這些舊時代的大頭病,阻礙我們走向上帝國的新時代。

2.公職人員不只是行政執行者,更是應該成為社會穩定與庇護的磐石。

我們也可以藉此來檢驗今日的政治領袖:「他們是人民的避風港?還是他們的風暴來源?」但很顯然的,此時台灣許多立委帶給台灣社會是風暴,要將國家推向極權的中共邪惡帝國裡。但我們也看到公民覺醒的力量,期待透過罷免來汰除惡質的立委。


二、對公民的提醒:不要成為沈默、愚昧、道德無感的人

9-10節的經文呼籲的不是單指女性,而是一群對社會、政治、道德狀態沈默、冷漠的群體,他們享受成果卻不思責任,沉浸在安逸卻不察危機。

先知的信息給現代台灣公民的提醒:

1.在民主社會中,人民是主權者,是上帝權柄的託付者,也是社會正義的守望者。

2.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對不義無感,是一種屬靈與道德的麻木。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安逸生活、不關心國家安全、選舉與立法、不願追求真相,就會成為「愚笨者」。

這就會像「清閒的婦仁人、無掛無慮的查某囝仔(32:9)

「上主統治的新時代」,我們都在學習如何作為「上帝國的公民」:信仰不該只停留在談個人得救,不是只在教會裡敬拜,也是在社會中實踐公義與憐憫。


三、政治領袖與立法者該如何保障正義與秩序

17節,這一節經文揭示一個屬靈的政治真理:

1.真正的社會安定,不是來自強力鎮壓,而是來自制度化的公義。

2.治理者若追求公義,可以為社會帶來長遠的平安與秩序。

立法委員必須將「公平正義」內化為立法標準,特別關注國家安全、弱勢群體、移工、原住民、青年與老年人的處境。

上帝國倫理下的政治工作者應該是:「君子計劃高尚的事,堅持做高尚的代誌。」(32:8)不是求票數、個人利益,而是尋求永恆價值的治理原則,渴望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來想想:你心中的王,是怎樣的王?

如果祂是公義之王,那我們是否活出公義?

如果我們盼望和平的國度,那我們是否願意在荒地中撒下公義的種子?

在罷免、選舉、政策辯論、公共事件中,我們是否有勇氣發聲、不作沈默之人?記住!「沈默」最後會導致「癱瘓」!

最後要再次提醒,「人」都很有限,我們需要上帝的靈來澆灌我們。在舊約中,「上帝的靈」的出現常與更新、創造與能力有關(參創世記1:2、以西結書37章)。在此,上帝的靈的澆灌不僅是個人經歷的改變,更是整個社會與自然秩序的更新。願上帝的靈「對頂面摒落來」,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帶領台灣、世界各國走向上主統治的新時代。


問題討論:

1.我們今天是否也「過於安逸」,無視邪惡帝國的威脅與社會的不義嗎?我們為破碎的世界「捶胸哀哭」過嗎?

2.面對邪惡中共的武力威脅,我們是否沈默、無感?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來促進上帝國的價值?

3.在現今社會中,我們是否是活出「公義與公平」的人?我們的選擇是否帶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