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馬可福音 12.28-44最大誡命如何落實

最大誡命如何落實

2023.3.5臺北濟南教會主日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馬可福音 12.28-44


● 馬可福音記載直到耶穌在傳道生涯的最後一週,才來到耶路撒冷。

● 用「又」、「及」、「立刻」、「隨即」呈現時間的迫切性。


一、以愛鄰舍來詮釋「最大的誡命」(12:28-34)


● 當時猶太人每日唸誦經文(申命記6:4-911:13-21;民數記15:37-41),都是以「示瑪」(שמע, Shema)即「聽啊!」作為開頭語

● 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7)


● 耶穌加上一句話:「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利未記19:18)

● 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意思是說「你已經很好了」


二、基督是誰?揭露基督超越大衛(12:35-37)


● 耶穌挑戰猶太人對於「大衛之子」的觀念

● 猶太觀念大衛是最偉大的受膏者,是軍事、政治的君王


● 幾個世紀的聖經難題:「主對我主說(詩篇110:1)

● 在當時的文化中,父親不會稱呼自己的兒子為主。

● 既然稱「主」,就不會比大衛地位低的子孫。

● 耶穌的詮釋被神學家視為「基督」的自我揭露。


● 大衛自己並沒有升到天上,可是他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屈服在你腳下。『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使徒行傳2:34-36)


三、負面例子,批判部分宗教徒信仰如表演(12:38-40)


● 「特別座位」俗稱「摩西的位(馬太福音23:2)


● 經學教師透過律法來斷定糾紛,管理寡婦的遺產或解決糾紛

● 濫用宗教,來粉飾、化妝邪惡之事


四、正面例子,基督完全奉獻與捨己(12:41-44)


● 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把她整條命都丟進去了

● 照顧寡婦及弱勢者,目標是「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申命記15:4)

● 聖殿有十三個投幣奉獻箱,一般稱之為「號角」


● 為何知道她是寡婦?(創世記38:14)

● 為何知道寡婦奉獻兩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是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以愛鄰舍來落實最大的誡命

● 耶穌將猶太人每日需要背誦的「示瑪」,又加上一句話:「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利未記19:18),而成為「新的誡命」。


● 那麼誰是我們的「鄰舍」呢?

1.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鄰舍,沒有限制」

2.卡爾巴特(Karl Barth):聖經裡面也有許多「隱藏的鄰舍」

3.利未記19:10-18,鄰舍包括窮人、外僑、身障、底層階級。

4.約翰一書第四章:對於愛鄰舍的提醒


● 你喜愛正義,憎恨邪惡(希伯來書1:9)

●  以愛鄰舍來落實最大的誡命,但不要去認同「不公義與邪惡」


二、在最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  寡婦的「最後一餐」,耶穌的「最後晚餐」,成為最重要的類比

●  安息日過後,寡婦或許可以再次獲得會堂的供應,而「重生」


●  奉獻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

●  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馬太福音6:21)

● 你們的捐助是出於甘心樂意,而不是出於勉強。(哥林多後書9:5)


● 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出埃及記23:15, 34:20;申16:16)


問題討論:

1. 誰是我們的鄰舍?

2. 不要去認同極權獨裁「不公義與邪惡」的作為。我們可以如何效法耶穌所做的?

3. 寡婦的奉獻,為何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https://www.youtube.com/live/ZUjk5aOO2VY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最大誡命如何落實(台語)

馬可福音12:28-44

1、經學教師問誡命

      耶穌用厝邊闡明

      當疼上帝疼厝邊

      最大誡命就完整


2、是誰是咱的厝邊

      聖經記載常提醒

      貧賤弱勢及外客

      勿得認同不公義


3、疼厝邊當學耶穌

      擔當眾人的罪惡

      超越大衛的君王

      犠牲家己來受苦


4、新誡命實踐無難

      甘心奉獻有幫助(chān)

      經學教師重形式

      寡婦獻最後一餐


5、教會需要靠奉獻

      當學寡婦的表現

      金錢時間及恩賜

      甘心樂意無耽延


講道篇


最大誡命如何落實

2023.3.5臺北濟南教會主日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馬可福音 12.28-44

前天三月三日世界公禱日,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的教會一同為臺灣祈禱,七星中會也在我們教會舉行世界公禱日。福音的事工是要使人從不公義得到釋放,要致力憐憫、美善的工,也因此,我們渴望普世同心為促進上帝國的新世界做出努力。

在馬可福音的記載裡,耶穌主要的福音事工都發生在加利利,甚至耶穌在加利利也進入到外邦人地區,也向被猶太人看輕的外邦人傳福音。直到耶穌在傳道生涯的最後一週,才來到耶路撒冷,一來就察看聖殿像賊窩,隔日就潔淨聖殿,就在這最後一週裡,耶穌被捕、受苦、釘十字架、復活。這與馬太福音、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出來傳福音後,每年都會上耶路撒冷的記載很不同。

作者似乎沒有要按著時間來寫作,這是因為在羅馬皇帝尼祿迫害的緊急情況下,作者努力要趕快將耶穌拯救的信息描述出來。他用很多次的「又」、「及」、「立刻」、「隨即」等迫切的字眼來呈現時間的迫切性,讓讀者感受到事情的發生是一件接一件地接踵而來。就連受難週所發生的事情,也是一件接著一件,令人喘不氣來。現在,我們就趕快來看今天的經文內容:


一、以愛鄰舍來詮釋「最大的誡命」(12:28-34)

28( 太 22:34-40 路 10:25-28 )有一個經學教師聽見他們的辯論,覺得耶穌給撒都該人的回答很好,就上來向耶穌提出一個問題:「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重要的?」29耶穌回答:「第一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主。30你要全心、全情、全意、全力愛主—你的上帝。』31第二是:『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沒有其他的誡命比這些更重要的了。」32那經學教師對耶穌說:「老師,你說得對!正像你所說的,上帝是唯一的,他以外沒有別的。33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上帝,又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比在祭壇上獻燒化祭和其他的祭物給上帝重要得多了。」34耶穌看出他的回答滿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向耶穌問難。


經學教師來向耶穌提出一個問題:「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重要的?」耶穌的回答,其實是猶太人的標準答案,因為這是當時猶太人每日都會誦讀的經文。

在當時猶太人每日需唸誦三段經文(申命記6:4-911:13-21;民數記15:37-41),因為這三段經文開頭都是以「示瑪」(שמע, Shema)即「聽啊!」作為開頭語,因此統稱「Shema」。

按著申命記第六章第七節的吩咐:「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和合本)後來發展出將這段經文抄寫在「經文匣」(תפליןTephillin)內,比較保守的猶太人會按照字面解釋將「經文匣」掛在額頭上、綁在手上,好使他們行在路上時,也能夠不忘記「שמע」的教導。而「躺下,起來」就是指睡前及起床時,都要唸誦這段經文。這傳統迄今,在猶太會堂聚會結束時,也是以唸誦「שמע」作結束。直到今天,正統派猶太人臨終前也會唸誦「שמע」一遍「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申命記6:4-9),作為對獨一真神的信仰告白。

耶穌回答經學教師:「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申命記6:511:13),但又加上一句話:「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利未記19:18)

耶穌很清楚地將當時猶太人所背誦的經文整合起來成為「新的誡命」,又說這新的誡命是律法和先知教訓的總綱(參考馬太福音22:40),律法是指摩西五經,先知是指其他的先知書,也就是說整本舊約聖經都可以用這「新的誡命」來包括。

馬可福音則是描述耶穌對這位經學教師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意思是說「你已經很好了」,換言之耶穌對這人表達很高的善意或是肯定。因為這位經學教師完全掌握耶穌教導的重點:「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上帝,又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比在祭壇上獻燒化祭和其他的祭物給上帝重要得多了。(馬可福音12:33)從這一點來看,這位經學教師確實有反省的能力。


二、基督是誰?揭露基督超越大衛(12:35-37)

35 ( 太 22:41-46 路 20:41-44 )耶穌在聖殿裡教導人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經學教師怎麼能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

36 大衛曾受聖靈的感動說: 

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使你的仇敵屈服在你腳下。 

37 大衛自己稱他為『主』,基督又怎麼會是大衛的子孫呢?」


這一段是耶穌挑戰猶太人對於「大衛之子」的觀念。

猶太人因為亡國的經驗,因此使他們加倍想念大衛王朝過去輝煌的時代。因此,一直盼望有一位君王就像大衛那樣,不但文武雙才,還能在苦難中蒙上帝的看顧。因此,他們一直在盼望有一位拯救者會來自大衛的子孫,將成為偉大的君王,甚至要帶領以色列人擊垮羅馬帝國。

眾人認為基督必定像大衛一樣是最偉大的受膏者,是軍事、政治的君王。也因此,「大衛的子孫」這稱號,代表軍事、政治的強權統治者。但他們將「大衛之子」等同「彌賽亞」來理解。

經學教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等宗教領袖,都在挑戰耶穌,現在換耶穌問他們關於爭論幾個世紀的聖經難題,也就是詩篇一百一十篇第一節的問題「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以色列人因怕妄稱上帝的名諱,故常隱諱不讀出上帝的名諱(參考出埃及記20:7),在翻譯希臘文舊約時,猶太人就將上帝的名字直接翻譯成「主」,耶穌和新約的作者引用希臘文舊約聖經也是直接將上帝稱為「主」(12:36;路20:42;徒2:34;林前15:25;來1:1310:13)。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更進一步說,這是「大衛曾受聖靈的感動」而說出來的。(參考馬太福音22:43;馬可福音12:36)

在當時的文化中,父親不會稱呼自己的兒子為主。反倒,兒子會稱呼父親為主,以示尊重。所以,耶穌問他們關於爭論幾個世紀的聖經難題,詩篇一百一十篇第一節的問題「主對我主說」怎麼說得通呢?

彌賽亞擁有權力和權威,坐在上帝的右邊。因此,大衛會理所當然地稱彌賽亞為「主」。既然是「主」,就不會比大衛地位低的子孫。因此,第卅七節說:「大衛自己稱他為『主』,基督又怎麼會是大衛的子孫呢?

耶穌挑戰猶太人對於「大衛之子」的觀念,挑戰當時猶太人期待一位政治與軍事的「基督」(彌賽亞)。甚至,耶穌是指的他自己,表明他是在上帝的右邊,權威地位超越大衛,而且大衛也稱呼他為「主」。耶穌這裡的詮釋也被神學家視為「基督」的自我揭露。

使徒彼得第一篇講道,同樣是引用詩篇一百一十篇第一節,來論證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基督,彼得說:「大衛自己並沒有升到天上,可是他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屈服在你腳下。『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使徒行傳2:34-36)

看到前面,耶穌以愛人如己來詮釋「最大的誡命」,以及向眾人揭露基督超越大衛王、超越大衛的子孫之後。又講了二個例子,一個是負面例子(12:38-40),批判部分宗教徒信仰如表演;另一個是正面例子(12:41-44),寡婦的奉獻,就像基督完全奉獻與捨己。


三、負面例子,批判部分宗教徒信仰如表演(12:38-40)

38 ( 太 23:1-36 路 20:45-47 ) 在教導他們的時候,他說:「要提防經學教師;他們喜歡穿著長袍招搖過市,喜歡人家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致敬問安,39 又喜歡會堂裡的特別座位和宴會上的首座。40 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然後表演長篇的禱告。他們一定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耶穌要群眾防備那些經學教師,他們喜歡穿著代表著仕紳階級的「長袍」招搖過市。他們喜愛坐在會堂裡「特別座位」,這座位俗稱「摩西的位(馬太福音23:2),這座位象徵摩西律法的繼承人,這樣的人在當時是全村鎮的信仰領袖,他們所講的話被受人民敬重,甚至人遇到紛爭時,會去找經學教師排解。

經學教師有時還有類似今日律師的身份,要透過律法來斷定糾紛。他們藉由管理寡婦的遺產或解決糾紛時,將人的財產佔為己有,或是索取高額的手續費。當時,不公平作惡的經學教師一定不少,而人民敢怒卻不敢言,所以耶穌嚴禁他自己的門徒,絕對不可有「吞沒了寡婦的家產」這樣的惡劣行徑。

耶穌又指出當時的經學教師內心貪婪,卻又表演長長的祈禱。他們以虛偽的敬虔,為了博取更多人的信任。也就是將濫用宗教,來粉飾、化妝邪惡之事。就像我以前說過,長期以來俄羅斯的宗教領袖鮮少為了不公義的事情站出來,甚至還為武器、軍人播灑聖水祝聖(Consecration),小至步槍,大至導彈、蘇愷-35戰鬥機等在出廠前,都會舉行的宗教儀式,由東正教神父對所有武器播灑聖水祝聖。某些俄羅斯的神職人員平時不講神學,卻大談擁護極權統治者,他們搞錯了自己的本職,似乎也搞錯了應該敬拜與服事的上帝是誰?

就像在中國境內根本沒有宗教自由,所謂的宗教儼然都成為中共統治的工具。三月一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臺灣高雄假藉弔唁,希望佛光山幫忙促進和平統一,但如果無視中共邪惡極權的統治,以及軍事威脅臺灣,就是濫用宗教,來粉飾、化妝極權入侵的邪惡之事。


四、正面例子,基督完全奉獻與捨己(12:41-44)

41(路 21:1-4 )耶穌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很多有錢人投進許多錢;42 後來一個窮寡婦上來,投進兩個小銅板,約等於一文錢。43 耶穌把他的門徒都叫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進奉獻箱的比其他的人都多。44 別人是從他們的財富中捐出有餘的;可是她已經很窮,卻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


經學教師利用律法來斷定糾紛,他們藉由管理寡婦的遺產或解決糾紛時,將人的財產佔為己有,或是索取高額的手續費。耶穌剛說完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之後馬上就有一個寡婦「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馬可福音12:44),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把她整條命都丟進去了」。

按經學教師的身份,他們對於《申命記》上的律法一定很清楚,但是他們對律法背後的價值又認識嗎?

《申命記》對於照顧寡婦及弱勢者,其背景是安息年的豁免條例,上帝要債主在第七年安息年豁免債項,目標是「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申命記15:4)。換句話說,豁免只是方法,「沒有窮人」才是最終極的目標。

聖殿有十三個投幣奉獻箱,一般稱之為「號角」,因為箱子形如號角,上尖下闊。十三個奉獻箱,除了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之外,另外一個是專門為聖殿祭司奉獻的。古時候因為沒有紙幣,只有硬幣。且硬幣是用銅、銀、金等鑄造,所以投入奉獻箱的時候,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

一般來說,大額奉獻不會在投幣箱奉獻,而會到聖殿的庫房那邊交給祭司。經文說到「很多有錢人投進許多錢」在投幣箱奉獻,可能他們是換了許多的錢幣投入,目的無非是要引起人的注意,因為錢幣碰撞銅製的投幣箱時,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而藉此炫耀自己奉獻的能力和敬虔的舉動。

但是,耶穌卻是叫門徒注意「窮寡婦」的奉獻。為何知道她是寡婦?因為當時守寡的婦人,她們會穿著寡婦的衣服,人一見,即可識別她們是寡婦(創世記38:14)

耶穌為何知道寡婦奉獻兩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而且是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可能寡婦奉獻時出現兩個聲響,於是耶穌才知道她投了兩個小銅板。但為何耶穌知道寡婦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當時許多會堂都會照顧寡婦的生活,在安息日過後,會堂會給一週的基本餐費約十四個銅板給寡婦。那天可能是安息日前,這位寡婦將自己僅存在安息日的生活費全部都獻上。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以愛鄰舍來落實最大的誡命

耶穌將猶太人每日需要背誦的「示瑪」(שמע, Shema)這最大的誡命:「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申命記6:511:13),又加上一句話:「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利未記19:18),而成為「新的誡命」。總之,耶穌很清楚地表達,以愛鄰舍來落實最大的誡命。

那麼誰是我們的「鄰舍」呢?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說:「鄰舍,沒有限制」,不設限的對象,包括陌生、不認識、不好的人、對立的人。

二十世紀著名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提醒我們,聖經裡面也有許多「隱藏的鄰舍」,就是被猶太人所看輕的「外人」,例如:麥基洗德、外邦先知巴蘭(民數記22:3-7)摩押女子路得(路得記1:4)波斯塞魯士(古列,歷代志下36:22)

利未記19:10-18,鄰舍包括窮人、外僑、身障、底層階級。總之,「鄰舍」是開放的、包含任何的可能對象。

在約翰一書第四章裡,對於愛鄰舍是這樣提醒我們的:「7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20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

我們可以去愛任何的人,但要注意不要去認同「不公義與邪惡」。出埃及記裡,上帝給法老悔改的機會是愛,但上帝不是要讓我們去認同極權、壓迫者的不公義與邪惡。希伯來書提醒我們:「你喜愛正義,憎恨邪惡(希伯來書1:9)

以愛鄰舍來落實最大的誡命,但記住,不要去認同「不公義與邪惡」的極權或壓迫者。


二、在最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耶穌向眾人揭露基督超越大衛王、超越大衛的子孫之後,講了一個負面例子(12:38-40),一個正面例子(12:41-44)。特別是寡婦的奉獻,就像基督完全奉獻與捨己。

寡婦的奉獻,不在於她擁有任何的豐富,而是將她「最後一餐」奉獻出去。寡婦的「最後一餐」,耶穌的「最後晚餐」,成為最重要的類比。安息日過後,寡婦或許可以再次獲得會堂的供應,而「重生」,但也有可能她被遺忘,而沒有領到安息日隔日分發給寡婦的十四個小銅板。這十四個小銅板,僅夠她在七天裡,每天吃二餐的大餅麵包,使她不餓死而已。

寡婦的奉獻,為何更顯得真誠與可貴?是因為她在困難中先想到上帝,先求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最困難的處境下,越能考驗我們對主的信心與真誠的奉獻。就像耶穌在受難週裡,面對猶太議會(三合林)及各方來的攻擊、試探,在受迫害的處境下,更凸顯信仰的堅定。

回想我們教會歷經困境,從禮拜堂屋頂的大整修,再到教會產權的收回,這一路上都可以看到上帝奇妙的帶領,讓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真是太奇妙了,這是我們所歷經上帝的恩典供應。

我想奉獻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上帝不想要你的財富;他要的是你的心。正如耶穌所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馬太福音6:21)這一點,使徒保羅很清楚。因此,保羅說:「你們的捐助是出於甘心樂意,而不是出於勉強。(哥林多後書9:5)奉獻金錢需要甘心樂意,是「心的問題」,甚至奉獻時間、恩賜來服事也是如此,以弗所書第六章第七節就這樣說:「你們要甘心樂意地盡奴僕的本份,像是在服事主,不是服事人。

我看到我們教會主日學校長、老師,青少年輔導非常認真的規劃、教導、陪伴孩子們成長與學習。看到長老親自磨除型鋼的鐵鏽,塗上防鏽漆,等二天乾燥在塗上外層油漆。也看到許多同工認真的奉獻恩賜、時間在我們的屬靈的家。我們的教會需要大家一起來參與,使教會更臻朝向上帝國的美善。

在新約時代裡,奉獻是「心的問題」、「全人奉獻」,大家由心而發,奉獻給教會,奉獻給社會弱勢、窮困者,甚至奉獻自己成為福音的義工。特別在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出我們對上帝的信心。

聖經說: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出埃及記23:15, 34:20;申16:16)是「禮拜奉獻」主要的依據,聖經這樣的教導,一直延續到初代教會迄今。奉獻的神學根據:耶穌道成肉身是上帝犧牲的恩典、給人最大的禮物,所以我們沒任何理由推辭不報答。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 誰是我們的鄰舍?

2. 不要去認同極權獨裁「不公義與邪惡」的作為。我們可以如何效法耶穌所做的?

3. 寡婦的奉獻,為何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