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馬可福音6:30-44 共享食物的團契

共享食物的團契
2022.10.23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馬可福音6:30-44

 

● 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留下十二籃(6:30-44)

● 七個餅、魚:餵飽四千人,留下七籃子(8:1-10,筐子)

 

● 二個神蹟有著類似的結構:

1.吃飽後:過湖、過湖(6:458:13)

2.與法利賽人辯論:都與食物有關(7:28:14)

3.接續的醫治:都是用口水(7:338:23)

 

一、耶穌對門徒的疼惜(6:30-32)

 

● 門徒回來工作報告

● 耶穌疼惜門徒又累又餓

 

● 偏僻的地方:曠野,三次提及

 

二、耶穌對群眾的憐憫(6:33-34)

 

● “compassion” 源自拉丁文:「共同」(com),「痛苦」(pati) 

● 耶穌:惻隱之心(1:416:34)、慈愛(5:19)、擔心(8:2)

● 好撒馬利亞人:慈心(路加福音10:33)

 

● 一個具有慈心、憐憫的人,不會對於世上的苦難不予理會

 

● 耶穌關切人民的需要,將自己與門徒的需要放在一旁

 

● 耶穌重視「教導」:生命帶來改變的可能

 

三、改變成分享的生命(6:35-44)

 

● 類比出埃及的恩典:嗎哪、鵪鶉;餅、魚()

「都吃飽」:「滿足」、「豐富」

 

● 愛與分享就是一種神蹟

● 眾人由「自我中心」改變成「分享」的生命

 

● 大麥餅:窮人的食物,是貧窮、低賤的象徵(何西阿書3:2)

● 基甸夢到米甸人譏諷他是「大麥餅」(士師記7:13-15)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彌賽亞的大筵席,是共享與分享的團契

 

● 最後的晚餐「四個動詞」:拿餅、祈禱、擘開、分餅

 

你們給他們吃吧(6:37):耶穌對門徒的信任,選長執,託付

● 受到耶穌“compassion”的感召,眾人由「自我中心」改變成「分享」的生命

 

 

二、好的君王(領導者)要像上帝國的好牧者

 

● 摩西、大衛:好牧者的角色

● 亞哈王:野心的君王(歷代志下第十八章)

 

● 先知米該雅:上帝國的使者、對權力的宣講者

 

問題討論:

1.耶穌如何對門徒、群眾顯出他的“compassion”

2.你們給他們吃吧(馬可福音6:37),耶穌對門徒的信任與託付,給我們什麼啟發?

3.好的君王會像耶穌好牧者的心腸,臺灣年底選舉,你覺得首長應該要有什麼特質,才能促進上帝國的價值?



講道篇

共享食物的團契

2022.10.23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馬可福音6:30-44


「五餅二魚」的故事太精彩了,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這也是初代教會信徒之間所熟悉的故事(馬太福音14:13-21;馬可福音6:30-44;路加福音9:10-17;約翰福音6:1-14),也是今日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我們教會的大禮拜堂裡,也可以看到「五餅二魚」作為主要的壁飾。

五餅二魚是餵飽五千人,眾人吃飽之後,還留下十二籃子(κόφινοι, Kophinos,手提的籃子)地點在猶太人地區伯賽大附近的曠野

另外,還有一個類似的神蹟,透過七個餅還有幾條魚,餵飽四千人,還留下七個籃子(σπυρίδες, sphuris,筐子,馬可福音8:1-10,驢子兩側的筐子,筐子可以裝下小孩)地點在外邦人地區的十城邑(低加波利)附近的曠野。餵飽四千人,這故事只有在馬可福音、馬太福音有記載。

在第八章時,耶穌將這二件神蹟做了對照,並且問門徒說:「那麼,你們還不明白嗎?(馬可福音8:21)不明白耶穌的身份,耶穌彌賽亞身份的揭露,在往後會越來越清晰。馬可福音從這個故事開始,耶穌越是呈現彌賽亞身份,越是呈現出「受苦僕人」的形象,預言自己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餵飽五千人、餵飽四千人,這二個神蹟有著類似的結構:

1.吃飽後:過湖、過湖(6:458:13)

2.與法利賽人辯論:都與食物有關(7:28:14)

3.接續的醫治:都是用口水(7:338:23)

二千年前猶太地區的處境,不像今日的臺灣的豐衣足食,當時的人民相當的匱乏,一天能夠吃一、二餐已經算不錯,而且大多數的人,只能吃大麥餅糊口。馬可福音的作者有意將這二個神蹟的大架構,做成對比。來說明耶穌可以餵飽猶太人,也可以餵飽外邦人。聖經描述所有人「都吃飽」,這字的意思是「滿足」、「豐富」,換言之,這位彌賽亞可以使得猶太人、外邦人的生命都得到滿足與豐富。

現在我們來看看餵飽五千人的故事:


一、耶穌對門徒的疼惜(6:30-32)

30( 太 14:13-21 路 9:10-17 約 6:1-14 )使徒們回來見耶穌,把他們所做、所傳的一切都向他報告。31因為來來往往的人太多,耶穌和門徒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所以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跟我私下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32於是他們坐船出發,悄悄地到偏僻的地方去。


第三十節描述耶穌的門徒回來向他做工作報告。因為之前耶穌派遣門徒兩個兩個外出傳揚上帝國的信息,特別是在施洗者約翰被砍頭之後。

門徒傳福音的工作成效很好,因為來來往往的人太多(6:31),都要來找耶穌與門徒,耶穌和門徒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耶穌疼惜門徒又累又餓,於是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來,跟我私下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6:31)這讓我們看到耶穌非常溫暖的一面,他關心門徒此刻的疲累,門徒需要休息、需要吃東西。

他們去到「偏僻的地方」,原文意思是「曠野」。在這一段經文裡,三次提及「曠野」,似乎有意連結到猶太人出埃及的傳統,在曠野裡經歷上帝豐富的餵養。


二、耶穌對群眾的憐憫(6:33-34)

33可是,好些人看見他們離開,立刻認出他們。群眾就從各城鎮出來,爭先恐後地趕路,比耶穌和門徒先到了那地方。34耶穌一登岸,看見這一大群人,就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第卅三節,描述民眾認出耶穌與門徒,群眾有如今日的粉絲團,關注耶穌的行蹤,甚至民眾還早一步抵達耶穌與門徒上岸的地方等候,這凸顯群眾對於耶穌的渴望。

耶穌是好牧者,他疼惜門徒又累又餓,帶他們退到曠野僻靜。但還沒有休息到,耶穌看到一大群人,就動了惻隱之心。耶穌先關切到人民的需要,門徒也沒有怨言。這也催促我們去學習耶穌的惻隱之心,先關切底層人民的需要。

這裡很重要的關鍵詞「惻隱之心」,英文譯本都翻譯為 “compassion” ,此字源自拉丁文,「共同」(com),「痛苦」(pati) 。在馬可福音裡,這個關鍵詞出現幾次都用來描述耶穌,中文翻譯成「惻隱之心」(馬可福音1:416:34)、「慈愛」(馬可福音5:19)、「擔心」(馬可福音8:2)。路加福音裡記載「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時,就描述好撒馬利亞人對被盜匪打傷倒在路上的傷者動了「慈心」(路加福音10:33),都是用了此字。

耶穌疼惜又累又餓的門徒,如今耶穌又看到群眾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都讓我們看到耶穌的“compassion”,共同受苦、感同身受。這也在說明一個具有慈心、憐憫的人,不會對於世上的苦難不予理會,而是會與苦難的人「一起受苦」。耶穌關切人民的需要,將自己與門徒的需要放在一旁。

耶穌看到群眾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羊群最需要的是什麼?不僅止於肉體的飽足。故事描述耶穌開始「教導」,因為羊群最需要的是上帝國的福音、上帝國價值的教導。耶穌重視「教導」,因為上帝國的教導、上帝國的價值,才能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改變的可能。


三、改變成分享的生命(6:35-44)

35傍晚的時候,門徒來見他,對他說:「天晚了,這裡又是偏僻的地方,36請叫大家散開,讓他們自己到附近村莊買食物吃。」37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他們問:「你要我們去買兩百塊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38耶穌對他們說:「去看看你們一共有多少個餅?」 他們查過後說:「五個餅和兩條魚。」39耶穌吩咐門徒叫群眾一組一組地坐在青草地上。40大家坐下來,有一百個人一組的,有五十個人一組的。41耶穌拿起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望天,感謝上帝,然後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就分給大家。同樣,他把兩條魚也分了。42大家都吃,而且都吃飽了。43門徒把剩下的餅和魚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4吃飽的人數,男人就有五千。


第卅五節再次出現「偏僻的地方」,此字原意也是「曠野」。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在這一段經文裡,三次提及「曠野」,作者似乎有意連結到猶太人出埃及的傳統,在曠野裡經驗上帝豐富的餵養。更要類比出埃及的恩典,上帝賜下「嗎哪、鵪鶉」,如今耶穌在這新的出埃及運動裡,同樣也在曠野,賜下「餅、魚()」來餵養人民。群眾「都吃飽」,而且是「滿足」、「豐富」。

在約翰福音裡記載,彼得的弟弟安得烈帶領一個小孩來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對耶穌說:「這裏有一個孩子帶來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可是哪裏夠分給這許多人呢?(約翰福音6:9)

小孩帶著「大麥餅」,這是窮人的食物,是貧窮、低賤或沒有價值的象徵(何西阿書3:2)。大麥也常作為餵牲畜的飼料,因此,猶太經典《米示拿》(Mishnah)規定犯姦淫的人如同牲畜,要為此獻上大麥餅為祭物(參考民數記5:15)。今日在中東的遊牧民族貝都因(Bedouin)仍稱他們的仇敵為「大麥餅」,以表示一種極度的藐視。在士師記第七章十三至十五節裡,基甸就做夢,夢到米甸人譏諷他是「大麥餅」,因為基甸的出身十分貧窮和卑微。

那二條魚,大小如小型吳郭魚(Tilapia, 鯛魚),也被稱為「彼得魚」(參考馬太福音17:26-27)。去過加利利旅遊的人就知道,在當地吃一條炸得乾扁的彼得魚要價十五塊美金,但在臺灣彼得魚大一倍的吳郭魚只要七、八十元新台幣。當時,加利利的腌魚是聞名於整個羅馬帝國的。在那個時代現撈的鮮魚是奢侈品,因為沒有辦法載運至各地而仍能保持新鮮。當地多的是像手掌大的腌鹹魚乾,這在當時算是常見的平民食物。這小孩有二條腌魚幫助他能嚥得下那又乾又粗的大麥餅。

總之,安得烈帶了一位貧窮人家的孩子來到耶穌的跟前,但是耶穌不會鄙視他,就像耶穌接納所有貧窮、病痛,甚至接納罪人來到他的面前。當然也有很多人講到這個小孩子,很謙卑的拿出五餅二魚給主使用,這觀察也是好的。不過神蹟的重點不在五餅二魚,也不在小孩子;而在耶穌。

二十世紀的新約學者有個特別的詮釋。在故事中的十二個「籃子」,這種籃子是猶太人常為遠行或是整日外出時攜帶乾糧食物之用。然而,基於自保或人性的自私,大家起初都在觀望保留;但在耶穌對於上帝國價值的「教導」,以及小孩子把他僅有的五餅二魚都奉獻出來的分享行動,而破除了群眾自保或自私的自我中心。每個大人都不再保留,願意像那小孩子單純地獻出,從而達成了彼此分享的「奇蹟」。神蹟的核心不單是要表達耶穌改變物質的能力,實是耶穌能改變人心本性,由自我中心轉向以上帝為中心的奇蹟。展現在眾人由「自我中心」改變成「分享」的生命。換言之,愛與分享就是一種神蹟。


我們來想想,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信息:


一、彌賽亞的大筵席,是共享與分享的團契

在餵飽五千人的故事裡,有「四個動詞」:拿餅、祈禱、擘開、分餅。這四個動詞與第八章餵養四千人,以及耶穌在最後晚餐時,作者所用的字都是一樣的。換言之,作者有意將此事連結到「彌賽亞的大筵席」。

「彌賽亞的大筵席」也將我們與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連結在一起,彷彿我們一同聆聽主的話語,一同領受主的聖餐,這聖餐藉著主的僕人分餅給我們每一個人。當我們一同守主的聖餐時,我們就參與彌賽亞恩典的大筵席。

在這場大筵席中,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馬可福音6:37)這句話表達耶穌對門徒的信任,他相信門徒有能力給予及餵養眾人,因此耶穌也將他的羊群託付給門徒。正如,我們上主日在聖靈裡召開會員和會選舉長老、執事,主也將教會的牧養、服事託付他的門徒,也會對受託付者說:「你們給他們吃吧」、「你們餵養他們吧」。

在這場大筵席中,除了門徒以外,我們還要注意到有一位貧窮、卑微的人的奉獻,就是奉獻五餅二魚的小孩。

這小孩有著「易感的心」,他感受到大家飢餓沒東西吃,他感受到耶穌充滿憐憫的信息,但這小孩沒有因為想到自己貧窮就不敢與人分享。或是擔心害怕自己已經不夠了,若是再拿出去,自己怎麼夠吃呢?

當這小孩感受到耶穌的呼召,知道大家欠缺食物後,趕緊將僅有的提供給耶穌,與大家分享。耶穌的“compassion”感召了小孩。

同樣地,群眾受到耶穌“compassion”的感召,也受到小孩子謙卑的奉獻所感動,因此眾人由「自我中心」改變成「分享」的生命。當我們每次與主耶穌同坐領受聖餐的筵席時,不也是在重述、想起耶穌的“compassion”嗎?進而與群眾一樣由「自我中心」改變成「分享」的生命,使教會成為共享與分享的團契。


二、好的君王(領導者)要像上帝國的好牧者

第卅九節,五千人坐在「青草地」,彷彿看到詩篇廿三篇的圖像「上主是我的牧者」。在此的圖像,耶穌自我揭露他是好牧者的彌賽亞身份,確實他也說過他就是「好牧人」(參考約翰福音10:11, 14)。馬可福音從這裡開始,我們會看到後來耶穌有更多彌賽亞身份的揭露,但是這位彌賽亞不像前面所看到的,醫病、趕鬼、行神蹟「全能上帝」的形象,反倒是「受苦的僕人」(以賽亞書52-53)的形象。這位好牧者,是與世人「共同受苦」的彌賽亞。

聖經裡面,有著「好牧者」與「惡牧者」(君王)角色對比的描述。

好牧者的角色,就像摩西大衛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與受苦的人民在曠野乾旱之地奮鬥生存四十年。大衛本是一位牧童,受到先知撒母耳膏立成為以色列王。

惡牧者(君王)的角色,就像亞哈王,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王,歷代志下第十八章,北國亞哈王想要落奪拉末,於是北國亞哈王問南國約沙法王:「你願意跟我一起去攻打拉末嗎?約沙法王說要問過先知的意見,於是亞哈王找來許多「聽話的先知」,這四百位先知都是遵奉亞哈王的意見,都認為二國聯軍一定會大勝。但是約沙法王心裡還是有疑慮,又說:「這裡不是還有上主的先知嗎?我們可以請他求問上主。(歷代志下18:6)結果就找來先知米該雅,他不遵奉君王的意思,只傳達上帝的旨意。先知米該雅說:「我看見以色列的軍隊四散在山野間,好像羊群沒有牧人。(歷代志下18:16)先知米該雅是上帝國的使者、是對權力的宣講者,而一位好牧者(君王)會懂得聆聽上帝的旨意,稟行上帝國的價值。

今日民主國家裡,也是如此,我們透過選舉選出地方與國家的執政官(總統、市長)、代議士(議員),我們期待他們是好牧者或者是惡牧者呢?

今年1126日九合一大選即將舉行,牧師鼓勵大家要踴躍去行使代議民主的責任,選出一位具有「好牧者」特質的執政官、代議士。

那麼好牧者應該有什麼的特質呢?我們選出的市長要有什麼特質呢?我想今天的經文裡,讓我們看到耶穌作為好牧者有著“compassion”的特質,他感同身受到人民的困境,他與人民共同受苦。

此外,我們也要考量到他是否有效法耶穌的樣式,取僕人的樣式來服事眾人,是否伸張公義、是否充滿憐憫與愛人如己的心,是否可以同心促進上帝國的新世界?在臺灣的選舉,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拒絕親近專制帝國獨裁者的惡魔,如此我們才能持續邁向上帝國的新世界。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耶穌如何對門徒、群眾顯出他的“compassion”

2.你們給他們吃吧(馬可福音6:37),耶穌對門徒的信任與託付,給我們什麼啟發?

3.最好的君王會像耶穌好牧者的心腸,臺灣年底選舉,你覺得首長應該要有什麼特質,才能促進上帝國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