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創世記26:1-25家族遺傳

家族遺傳

2020.11.15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26:1-25

 

亞伯拉罕享長壽,在高齡一百七十五歲的時候死了。(創世記25:7)

以撒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他的父親亞伯拉罕的翻版,就好像遺傳到父親的特質。

 

一、人的內心是最大的戰場(26:1-6)

 

以撒原本住在迦南的南部庇耳.拉海.萊,這個地名的意思是「看顧我的永生者之井(創世記24:6225:11)

嚴重乾旱迫使以撒必打算到當時世界的糧倉——埃及

 

以撒必須在「去埃及」與「聽上帝」之間做出抉擇。

 

於是,以撒居留在基拉耳(26:6)表明以撒做出他人生面臨生死存亡最重要的決定

 

大家都去埃及,你去不去?

沒有僕人能夠伺候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路加福音16:13)

人生是不斷的面對誘惑,也不斷地做出生命的抉擇。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

人的內心是最大的戰場,是善、惡的戰場,是魔性與神性相搏的角力場。

 

二、人生起起落落(26:7-16)

 

人生起起落落,就像從他的父親亞伯拉罕身上所看到的一樣。

創世記第二十章亞伯拉罕基拉耳發生類似事。

亞比米勒確實遵守當時「善待客旅/出外人」的美德,並警告人民說:「凡干擾這個人和他妻子的,必須處死。

 

以撒的財富不斷增加,卻引起非利士人的嫉妒。

 

我們也可以來想一想,在臺灣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善待客旅/出外人」的良善之邦?

 

三、學習先人的信仰腳蹤(26:18-25)

 

以撒不是選擇敵對、攻擊,而是很溫和地離開非利士人的地區。

 

以撒依循父親亞伯拉罕開挖過的水井,他依照先人的腳步去行。

 

一般來說,挖水井也不會特別為水井取個名稱,除非那關乎我們的生存。

別是巴亞伯拉罕用七隻小母羊換取亞比米勒王承認水井的地方,是誓約的井。在此,以撒也學習亞伯拉罕,以築壇獻祭來回應上帝的愛。

 

在這一段經文裡,給我們兩個很好的提醒:

 

一、有上帝同在,就不怕驚惶

以撒「內心」的掙扎,到底要不要去埃及,還是順服上帝的話語。

以撒「外在」的挑戰,面對非利士人及水井的事。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 the Great, 742~814)指在「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利益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不要為了生活上所需的飲食,或者身上所穿的衣服操心。難道生命不比飲食重要,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馬太福音6:25)

 

二、留下好模樣給子孫

以撒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他的父親亞伯拉罕的翻版,好像遺傳到父親的特質。

哪一個正經的父母希望留下壞榜樣給小孩呢?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小孩能有好的學習對象。

 

問題討論:

1.您認為亞伯拉罕留給以撒最好的遺產或產業是什麼?

2.以撒遇到哪些「內心」的掙扎,與「外在」的挑戰?他如何面對?

3.我們該留什麼樣的榜樣給教會與家中的下一代?




講道篇

家族遺傳

2020.11.15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26:1-25


第廿五章記載「亞伯拉罕享長壽,在高齡一百七十五歲的時候死了。(創世記25:7)這意味著以撒必須「獨立」面對沒有亞伯拉罕的時代,過去整個家族由父親亞伯拉罕在帶領,如今,他必須承擔整個家族的存活。

今天第廿六章的講題「家族遺傳」不是指家族的遺傳疾病。若是我們仔細一點,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好像在亞伯拉罕的身上也發生過(參考創世記12)。作者似乎有意思要表達以撒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他的父親亞伯拉罕的翻版,就好像遺傳到父親的特質。

例如以前亞伯拉罕曾對對埃及的國王法老說莎拉是他的妹妹,不是他的妻子(參考創世記12:10-20);也跟基拉耳亞比米勒莎拉是妹妹,不是妻子(參考創世記20:1-18)。過去發生在亞伯拉罕身上的事,現在也同樣發生在以撒的身上,以撒也是向亞比米勒王說,妻子麗百加是他的妹妹,不是他的妻子。

此外,亞伯拉罕遇到旱災、大饑荒,以撒也遇到。亞伯拉罕的族人和亞比米勒的僕人也曾發生過爭水井的事件(創世記22:25-31),而現在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以撒的身上,以撒的僕人也跟亞比米勒的僕人為水井起紛爭。這些情形都讓我們看到以撒簡直就是亞伯拉罕的翻版。


現在我們就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


一、人的內心是最大的戰場(26:1-6)

1在亞伯拉罕的時代,當地有過一次饑荒;這時又有另一次饑荒。以撒基拉耳投靠非利士亞比米勒。2上主向以撒顯現,對他說:「不要到埃及去,要留在我要你住的地方;3你住在這裏,我要與你同在,並且賜福給你。我要把這地賜給你和你的後代,堅守我與你父親亞伯拉罕所立的誓約。4我要給你許多子孫,像天空的星星那麼多,並且要把這土地賜給他們。地上萬國都要因你的後代蒙福,5因為亞伯拉罕服從我,遵守我所有的法律和命令。」6於是,以撒居留在基拉耳


第一節告訴我們,在亞伯拉罕的時代,迦南地也曾發生一次的飢荒。回顧第十二章的記載,在那一次的大飢荒裡,亞伯拉罕曾移居到埃及去。這一次則是發生在以撒的身上,他原本住在迦南的南部庇耳.拉海.萊(創世記24:6225:11),這個地名的意思是「看顧我的永生者之井」。顧名思義可知這井原本是很充沛的,有「永生者之井」之稱,在當地人看來應該是永遠不斷覺得水井,就連這樣的水井如今也因為久旱不雨而枯乾,可見這場乾旱非常、非常的嚴重。人生也是如此,看似充足豐富,但也可能乾枯。這場乾旱、飢荒,應該持續很久,這也迫使以撒必須繼續往南方去,甚至他的心裡打算到當時世界的糧倉——埃及,但此時,他帶領全部族走到半路的基拉耳,投靠非利士亞比米勒

這個亞比米勒不是亞伯拉罕時代的亞比米勒。「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的父是王」,亞比米勒也是基拉耳王、非利士王的敬稱,就像埃及王的敬稱是「法老」一樣,而非指某一個人。

第二節描述上帝向遇見族群存亡之際的以撒顯現,告訴以撒不可往埃及去。當人遇到困難之時,都是先想到哪裏可以「倚靠」,哪裏可以得著「安穩」,就像以撒可能也想前往當時世界的糧倉——埃及。但上帝向他顯現,對他說:「不要到埃及」;不去埃及會渴死、餓死,這是很現實的事,但上帝要以撒「依照上帝的話去行」,這樣上帝就應許說:「我(上帝)要與你同在,並且賜福給你」。去埃及是「眼前看得到的利益」,但是聽上帝的話卻是眼前看不到,是信心的挑戰。

上帝告訴以撒說祂是守約的上帝,因為上帝會「堅守我與你父親亞伯拉罕所立的誓約(創世記26:3),雖然去埃及是「眼前看得到的利益」,但是上帝提醒以撒不要忘了,在他成長過程裡,他的父親亞伯拉罕是如何經歷上帝的賜福,上帝從沒有忘記祂所立的誓約。如今上帝的誓約繼續有效,而且上帝要將祂與亞伯拉罕立約的福份,也延續在以撒的身上。但以撒必須在「去埃及」與「聽上帝」之間做出抉擇,去埃及可以立刻解決生存的困境;而聽上帝的話語可能會經歷他的父親廿五年的考驗才得到孩子的「應許」,在他的經驗裡子孫要像天空的星星那麼多,是很大的信心考驗。最後,以撒選擇他的父親同樣的選擇,相信上帝所立的約。正如第五節所說的:「因為亞伯拉罕服從我,遵守我所有的法律和命令。」如今作為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若要繼承亞伯拉罕所受的恩典,必須要親自認識上帝,必須要親自和上帝立約。表面看起來是「繼承」亞伯拉罕,但實質上上帝要以撒本人親自和上帝立約。換言之,信仰不是用「繼承」的,而必須自己發自內心的信靠上帝,一生遵守上帝的約。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可以說,每個基督徒都必須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因為信仰必須自己確認與上帝的關係,必須自己與上帝立約。就像在此,上帝遵守祂與亞伯拉罕的約,但還是需要以撒個人確認自已是否也和他的父親亞伯拉罕一樣,一生遵守上帝的約?

接著來看第六節「於是,以撒居留在基拉耳」這一節很短,卻很重要,表明以撒做出他人生面臨生死存亡最重要的決定,當時迦南地一有大飢荒,人人都會為了生存而遷往埃及。而以撒沒有選擇眼前看得到的生存利益而去埃及,而是選擇留在基拉耳,這必須要有勇氣,更需要有對上帝的信心。

大家都去埃及,你去不去?這也如同,大家都受誘惑去收賄,你要不要收?這確實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勇氣。因為上帝的話,和看得見的食物之間,確實會使人在做出決定時發生誤判。耶穌基督在曠野接受魔鬼試探時,魔鬼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耶穌基督在食物和上帝的話之間做選擇。耶穌就慎重地提醒門徒說:「沒有僕人能夠伺候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路加福音16:13)

人生是不斷的面對誘惑,也不斷地做出生命的抉擇。也如同使徒保羅所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人的內心是最大的戰場,是善、惡的戰場,是魔性與神性相搏的角力場。但聽從上帝的話語,將使你在每一場的戰役中,勝過邪惡、勝過魔性。如今,第六節「於是,以撒居留在基拉耳」告訴我們,以撒在這一回合的爭戰裡獲勝了。

但人生不是只有一回爭戰,而是有許多的挑戰,要堅持到最後,我們才能像使徒保羅所說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7,和合本)


二、人生起起落落(26:7-16)

7當地的人問起他的妻子,他就說麗百加是自己的妹妹;因為麗百加非常美麗,他怕當地的人殺害他,把麗百加搶走。8 以撒在那地方住了一段時間。有一次,非利士亞比米勒從他的窗戶往外看,看見以撒麗百加正在親熱。9 亞比米勒以撒來,問他:「原來她是你的妻子,你怎麼說是你的妹妹呢?」他回答:「我若承認她是我的妻子,我怕會因她的緣故被殺害。」10 亞比米勒說:「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如果我的人民中有人跟你的妻子睡覺,你就得替我們擔負罪過。」11 亞比米勒就頒佈命令,警告人民:「凡干擾這個人和他妻子的,必須處死。」12 以撒在那地區播種,那一年豐收百倍,因為上主賜福給他。13 他的財富不斷增加,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14 非利士人看見他有許多牛群、羊群,和奴隸,就很嫉妒他,15 把他所有的井都用土填起來;這些井是他父親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由僕人挖掘的。16後來,亞比米勒以撒說:「你離開我們吧,你已經比我們強盛!」17於是,以撒離開那地方,到基拉耳谷,在那裏紮營,住了一段時間。


前面才說到以撒選擇聽上帝的話沒有到埃及去,在這場人生的挑戰中靠主得勝。但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卻看到他的跌落。人生起起落落,就像從他的父親亞伯拉罕身上所看到的一樣。

這一段故事也和二十章亞伯拉罕基拉耳的故事類似。我們可以看到以撒和他的父親亞伯拉罕都有一樣的症狀,害怕人因為他太太美麗,而引起別人來搶奪,所以就對別人說:「她是我的妹妹」。其實,按照輩份來看,以撒還是麗百加的叔伯。在此我們看到,以撒從他的父親身上學到好的一面,也學到壞的一面。

如果我們將此段故事和創世記第二十章亞伯拉罕基拉耳所發生同樣的故事做比較,就會發現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亞伯拉罕的妻子莎拉是被「亞比米勒派人把莎拉接去」的(創世記20:2),而且亞比米勒之所以會知道莎拉亞伯拉罕的妻子,是因為上帝在夢中向他說明,他才知道的(創世記20:3)。但是,現在是以撒麗百加正在床上親蜜,剛好被亞比米勒看到,才揭穿這個騙局。好險,也因為這樣才避免可能的犯罪。

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面,亞比米勒確實遵守當時「善待客旅/出外人」的美德,並且發布命令,要所有人民對麗百加不可有任何不軌的行為。並警告人民說:「凡干擾這個人和他妻子的,必須處死。」我們可以看到基拉耳非利士人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很有倫理道德的族群,實踐「善待客旅/出外人」的美德。

在第十二節,我們看到上帝真的依照祂所說的承諾去行,祂賜福給以撒,使他在飢荒的年還可以收成百倍。當然這是要讓我們知道,上帝呼召一個人,不只會賜福給他,而且也賜福他四周的人。這也就是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時所說的應許:「祝福你的,我要賜福給他;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創世記12:3)因為亞比米勒收留了以撒,並且保護他的家人,因此上帝賜福給亞比米勒的土地,使飢荒的土地竟然可以有百倍的收成。這在那饑荒的年代更顯得可貴。 

以撒的財富不斷增加,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但是卻因此引起非利士人的嫉妒。前面才說,非利士人很有倫理道德的族群,實踐「善待客旅/出外人」的美德,但是,有些非利士人卻將亞伯拉罕留下來的水井用土填起來。換言之,有部分的非利士人想斷絕以撒的水源,來表達他們心中的嫉妒。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是因為上帝賜福給以撒,所以他們的土地才能生出五穀,飼養牲畜。

後來,亞比米勒發現以撒愈來愈強盛,對他和他的族群的生存就是一種威脅,所以要求以撒離開他的土地。這真是不智之舉,他不明瞭上帝通過以撒來祝福非利士人的族群。

我們也可以來想一想,在臺灣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善待客旅/出外人」的良善之邦。上個月(10/28)台南長榮大學一名馬來西亞24歲女大生晚間從學校返回宿舍途中後就失聯,後來被發現被一名年輕的臺灣男子姦殺,這件事情引發社會公憤!可見臺灣社會上對於「善待客旅/出外人」還是有一定的良善期待。

臺灣的出外人很多,外國移工、移民很多,就連我們教會就有韓國宣教師、香港牧師,也經常有受壓迫的香港朋友來到教會。今年來臺灣就學的港澳學生突破五千人,人數超過以往的一倍多,有些學生是來臺灣「避難」,且得到臺灣有志者協助學費,這都是落實愛人如己的信仰功課。想想,如果有一天他們像以撒蒙祝福,富足起來了,我們會像部分的非利士人一樣,趕走他們嗎?


三、學習先人的信仰腳蹤(26:18-25)

18 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挖了一些井,可是他死後,非利士人把他所有的井都用土填起來。以撒重新挖掘,仍沿用當初他父親所取的名。19 以撒的僕人在山谷裏挖了一口井,找到水源。20 基拉耳的牧人跟以撒的牧人爭論,都說:「這是我們的水。」所以以撒叫那口井埃色(「埃色」意思是「爭論」。),因為他們跟他爭論。21 以撒的僕人又挖了一口井,他們又為了這口井爭吵,所以以撒叫這口井西提拿( 「西提拿」意思是「仇恨」。)。22他離開那地方,又挖了另一口井。這一次沒有糾紛了,所以他叫這口井利河伯(「利河伯」意思是「寬敞」。)。他說:「上主終於讓我們有寬敞的地方可以自由發展,我們將在這裏繁盛起來。」23 以撒離開那裏,搬到別是巴。24 那天晚上,上主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你父親亞伯拉罕的上帝;我與你同在,你不要怕。為了我向我僕人亞伯拉罕許下的諾言,我要賜福給你和你的子子孫孫。」25 以撒就在那裏建造祭壇,敬拜上主,然後在那裏紮營。他的僕人在那裏又挖了一口井。 


亞比米勒趕人的情況下,以撒不是選擇敵對、攻擊,他很溫和地離開基拉耳、離開非利士人的地區。以撒依循他的父親亞伯拉罕開挖過的水井,他依照先人的腳步去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先人對上帝的倚靠。他的父親亞伯拉罕在上帝的帶領下,每到一地挖掘水井,就有水。今日有探測水脈的方法,但古代是沒有的,他們要找到可以挖水井的地方,真的要靠運氣。但是亞伯拉罕是靠上帝的帶領,而他的兒子以撒則是靠學習先人的信仰腳蹤。

在沙漠曠野中求生存,水是很重要的資源,如果在沙漠的地區有水井,對遊牧民族來說等於是在困苦、荒蕪的地方有希望,有生命的活力。換言之,水井就是生命的盼望。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以撒在哪裡鑿井哪裡就有水,這要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只有上帝同在,即使在乾旱的地區,還可以鑿出水井。上帝可以在沙漠開江河,帶給人存活下去的盼望水泉。

在二十三節裡,以撒可能不想在受到基拉耳人的干擾,所以就索性向南搬得更遠。在那裡愈南是愈乾燥,但是有上帝的同在,遇到困苦的環境,也將有盼望的水泉出現。依正常的情況下,要在曠野裡鑿出水井機會很渺茫,就像前幾天的新聞報導中油非洲查德(Chad)挖十七年才挖到油井,但中油前後在海外挖油井,挖了四十年,這一次才成功挖到石油。要在曠野、沙漠挖井是更為困難的。但是以撒卻接二連三鑿出井,這也讓我們看到以撒在上帝的祝福之下,鑿井成為一件很容易的事。雖然基拉耳的牧人一再地來干擾,但是上帝的賜福卻不曾斷絕。

一般來說,挖水井也不會特別為水井取個名稱,除非那關乎我們的生存。在此,我們發現以撒他們對每一口井都有個名稱,說明了井是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與他們的處境息息相關。

可能是為了不要再受到基拉耳人的干擾,第廿三節記載以撒乾脆就搬遷到更南部的地方——別是巴以撒曾經住過這裡,這裡有對父親的記憶,這地方是亞伯拉罕用七隻小母羊換取亞比米勒王承認水井的地方。亞伯拉罕將那地方取名為別是巴,用以表明那是經過誓約的井,是立過約的地方。

在二十四節,上帝再次對以撒顯現。上帝向以撒表明,無論他往哪裡去,上帝都是與他同行。不僅如此,這更是上帝堅守祂和亞伯拉罕之間所立的約。接著以撒也學習亞伯拉罕,以築壇獻祭來回應上帝的愛。


在這一段經文裡,給我們兩個很好的提醒:


一、有上帝同在,就不怕驚惶

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以撒「內心」的掙扎,到底要不要去埃及,還是順服上帝的話語;此外,我們也看到他「外在」的挑戰,面對老婆太漂亮,面對找水井的事,這對他來說都是考驗。

無論是面對「內心」的掙扎,或「外在」的挑戰,以撒選擇亞伯拉罕曾經走過的路,曾經尋求過的方法,就是倚靠上帝的帶領。雖然,以撒亞比米勒驅逐出境,面對無水、生命極大挑戰時,他不但沒有因此落魄,反而是越加的興旺。他尋找父親亞伯拉罕當年走過的路,學習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依靠,因此,無論他走到哪裡,只要鑿井,就會有水出現,使他的牲畜愈來愈多。最後,連亞比米勒也不得不承認上帝和以撒同在(參考創世記26:28)。甚至,亞比米勒還特地來找以撒,要求與他簽訂和平條約。

以撒亞伯拉罕給我們看到,他們取得迦南地,不是訴諸武力的侵略、佔領,而是通過買賣、立約。因為有上帝的同在,他們體會到不用懼怕來自強權的壓迫,也不用擔心生活上會有所缺乏。

公元八OO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 the Great, 742~814)建立法蘭克王國,統治了大半個歐洲,當時各國都要向祂稱臣。但是當他臨終的時,卻吩咐屬下安排了一個與傳統全然不同的葬禮。他的要求是:穿戴王服,坐在王位上,而且在膝蓋上放一本翻開的聖經,將他的指頭指在馬太福音十六章廿六節:「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利益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耶穌就勸勉跟隨他的人說:「不要為了生活上所需的飲食,或者身上所穿的衣服操心。難道生命不比飲食重要,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馬太福音6:25)耶穌基督要我們記得,時刻有上帝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才是最要緊的。

今天我們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用很多時間在擔憂生活上的吃、喝、穿的問題。為了吃和穿,可以花時間去尋找,花時間與人討論;但為了心靈的靈糧,我們卻很少去尋找與人分享。

以撒的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以撒亞比米勒驅逐出境,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因此落魄,反而日日興旺。因為,一個有上帝同在的人,他不用懼怕來自人為的壓迫,也不用擔心生活上會有所缺乏。


二、留下好模樣給子孫

一開始就講到,作者似乎有意思要表達以撒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他的父親亞伯拉罕的翻版。就好像遺傳到父親的特質。第五節所說,亞伯拉罕服從上帝,遵守上帝的法律和命令。從故事裡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以撒也在學習他的父親,當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哪一個正經的父母希望留下壞榜樣給小孩呢?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小孩能有好的學習對象。

我就認識一個人,他將他的奉獻或是慈善救助的收據黏貼成冊,打算將來留給小孩當的傳家之寶。他的用意是要小孩也要學他的精神,懂得分享給更需要的人。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學他的做法,但我們確實要想想孩子能夠從我們身上看到什麼樣的信仰態度。

如果我們要留下好榜樣給小孩,我們就要隨時去想這個問題。我知道我們教會過去有許多信仰很美的前輩,他們留下佳美的腳蹤給我們跟隨,所以也影響他們的子孫。下主日,我們教會就進入設教124週年,每到這個紀念日時,我們就要思考我們該留下甚麼信仰模範給下一代。再過十年,甚至五十年,我們留下甚麼給他們。

甚至,我們也可以想想看,有一天在我們蒙主恩召時,要在我們的故人略歷寫下什麼內容。以前,我在帶松年團契時,有一次邀請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經文、聖詩,分享最想跟孩子說的話,並請大家寫在一張紙上,我幫大家保管。其中有一位老媽媽她寫給孩子一句話「我最希望孩子能夠回到教會敬拜上帝」,在老媽媽安息後,我召開家庭治喪會議,將老媽媽寫的話拿出來,我按照她喜歡的經文講道,吟唱她喜歡的聖詩,當然也唸老媽媽寫給孩子的話。她二個兒子都已經六十多歲了,離開教會三、四十年了,我不知道老媽媽的話是否能喚起他們回到教會。告別禮拜後的主日,老媽媽二個兒子都回來教會禮拜,且穩定參加團契聚會。他們分享小時候,媽媽對他們的呵護、關懷,他們說在教會裡可以看到媽媽的身影。願上帝也幫助我們留下美好的信仰精神給下一代。


問題討論:

1.您認為亞伯拉罕留給以撒最好的遺產或產業是什麼?

2.以撒遇到哪些「內心」的掙扎,與「外在」的挑戰?他如何面對?

3.我們該留什麼樣的榜樣給教會與家中的下一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