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óa-khui chio̍h-thâu:Tùi bô-siaⁿ, kàu chhut-siaⁿ)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經文:約翰福音20:1-10
◎墳墓清晨的吶喊
● 復活,是對死亡的抗議,是對沉默的顛覆,是對無望的反擊
● 復活的改變:如何從無聲,到出聲;從哭泣,到宣告
一、清晨的墳墓:誰挪開了那塊石頭?
(1)時代的轉變:「七日的第一日」
● 第八日—也是「新的第一日」
● 從死亡中生出生命,從絕望中生出盼望
(2)屬靈的光暗:「天猶未光/天還黑的時候」
● 在黑暗中奔向墳墓:即使無望,我仍尋找
(3)無聲的馬利亞,如何成為第一位出聲者?
● 抹大拉的馬利亞:「七鬼所附」的女人(路8:2)
● 上帝使用的不總是強者,而是那渴望、願意尋求的人
二、上帝的手已經作工:石頭被挪開的神學
● 「墓口的石已經徙開」(被動語態ἠρμένον)
◎石頭的三重象徵:
1. 死亡的封鎖:死亡被擊敗
2. 信仰的困惑:信心將甦醒
3. 歷史的沉默:歷史將重寫
● 復活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而是上帝主動的作為
三、從無聲的哭泣到宣告的見證:馬利亞的呼喚
● 耶穌親自喚她:「馬利亞」
● 上帝用「微小的聲音」(列上19:12),使以利亞甦醒過來
● 歷史性的宣告:「我已經見著主」(約20:18)
四、從無聲到出聲,是復活的召命
● 女性的證詞在法庭上是不被接納
● 耶穌故意揀選馬利亞為第一位復活見證人,這是對權力體系的挑戰,也是對「無聲者」的肯定
◎復活的三重意義:
1. 個人身份的恢復
2. 宣講使命的交託(約20:17)
3. 群體使命的轉化
在今天的信息裡,我們要來反省的台灣處境:如何從無聲中出聲?
一、如何讓台灣在國際中「出聲」?
● 台灣像是那墳墓前的馬利亞,被忽略、被不信任、甚至被視為不合法的存在
● 出聲不是依靠地位,而是出於召命;不是靠話語權,而是靠真理與愛
二、如何讓台灣社會的「無聲者」出聲?
● 台灣社會中,有許多長期被壓抑的群體:
● 復活節的好消息是:上帝親自呼喚馬利亞的名字
❖ 呼召:出來,站在山上
● 上帝對以利亞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列上19:11)
● 主對馬利亞說:「你著去給我的兄弟講」(約20:17)
● 復活不是終點,而是差遣的起點
● 你生命中是否仍有「石頭」尚未被挪開?
● 耶穌從墳墓中出來,也要你從無聲中出來,成為復活的見證者
問題討論:
1.在你生命中,有哪一塊「石頭」似乎封住了盼望與聲音?是不是有某些創傷、罪咎、懼怕、失敗,像馬利亞面對的墳墓石頭一樣,讓他們沉默、不敢發聲?分享出來,這是進入復活盼望的第一步。
2.台灣在國際與社會上的「無聲」狀態,教會如何扮演「復活見證者」的角色,在公義、人權、愛的行動上勇敢發聲?
3.復活的耶穌對馬利亞說「你去告訴門徒」,今天祂對我們每個人也有使命與呼召。讓組員彼此祝福與代禱,回應復活主的差遣。
講題:徙開石頭:對無聲,到出聲
(Sóa-khui chio̍h-thâu:Tùi bô-siaⁿ, kàu chhut-siaⁿ)
2025.4.20 台北濟南教會復活節讚美禮拜 黃春生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20:1-20
「願你們平安!」
主復活後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我們也要彼此請安:願你們平安。
在復活節的早晨,聖歌隊與樂團吟唱《從靜默到歡聲》(From Silence to Song)帶領我們從安靜聚集,在寂靜的地方預備我們的心,進入頌讚耶穌基督的復活。
在耶穌基督復活的早晨,我們再次站在歷史的轉捩點,與馬利亞、彼得、與約翰一同奔向空墳墓,聆聽那穿透死亡、沉默與恐懼的聲音。
復活,是一件打破歷史慣性的大事;是對死亡的抗議,是對沉默(恬恬無聲)的顛覆(打破),是對絕望的反擊(反抗)。在第一個復活節的那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一塊大石頭被挪開了,不只是封住墳墓的石頭,更是壓在人心、社會、歷史與靈魂上的石頭。今天,我們要從約翰福音20:1-20,來思考復活的改變力量:如何從無聲,到出聲;從哭泣,到宣告。
一、清晨的墳墓:誰挪開了那塊石頭?
「禮拜日透早,天猶未光,末大拉的馬利亞去墓地,看著墓口的石已經徙開。」(約 20:1)
(1)時代的轉變:「七日的第一日」
現代台語譯本「禮拜日」,在希臘文是「七日的第一日」不只是時間的描述,也帶有神學的意義。《創世記》記載上帝用六日創造天地,第七日安息。而如今,主耶穌在第八日——也是「新的第一日」復活,象徵新的創造開始了。基督復活的日子,成了信仰的重啟,是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新創造」。
因此,復活不是舊事的延續,而是新生的誕生。從死亡中生出生命,從絕望中生出盼望。
(2)屬靈的光暗:「天猶未光/天還黑的時候」
約翰福音特別擅長用「光與暗」描繪屬靈的狀態。「天猶未光」不只是自然時辰,更映照末大拉的馬利亞心中的哀傷、迷惘與失落。這是一段看不見出路的時刻,是人性的極限,是信仰與理性的邊界。
在黑暗中奔向墳墓,這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即使無望,我仍尋找;即使看不到,我仍前往。這是信仰的步伐,也是每一個願意在黑夜中等候黎明的人,所經歷的屬靈旅程。
(3)無聲的馬利亞,如何成為第一位出聲者?
末大拉的馬利亞原是「七鬼所附」的女人(路8:2),象徵靈性破碎、社會邊緣、心靈被擄的生命。然而她卻成了復活第一位見證人——這是上帝國次序的翻轉。
上帝使用的不總是強勝者,而是那渴望、願意尋求的人。
復活的清晨,末大拉的馬利亞從「哭泣的女人」成為「傳揚的使女」,這樣的轉變不是一夕之間,而是因為上帝的呼喚。
二、上帝的手已經作工:石頭被挪開的神學
「石頭被挪開了」,原文是被動語態(希臘文ἠρμένον, irménon),說明這不是人手所為。約翰沒有交代細節,其他福音書則說是天使挪開(太28:2),其重點是:上帝已經行動。
石頭的三重象徵:
1. 死亡的封鎖:石頭是墳墓的封口,是死亡的印記,象徵世人無法跨越的終結。人人都有一次的死。
2. 信仰的困惑:門徒與馬利亞當時尚未明白復活的真義,石頭也象徵著信仰上的蒙蔽與懷疑。
發生在今年的受難週,4/16 國民黨青年軍宋建樑身穿共產黨毛服、戴納粹符號「卐」臂章,手比納粹敬禮手勢,拿著希特勒著作《我的奮鬥》,進入地檢署複訊,藍委葉元之、羅明才、廖先翔、林德福更舉著「正義青年加油」的手舉牌在旁應援。這是非常離譜的!如果對邪惡不懂得警惕,邪惡就會回來。期待蒙蔽心靈的石頭被挪開,靈性能夠甦醒。
3. 歷史的沉默: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待破滅,耶穌受死如同希望的熄滅,這塊石頭就像壓在人類歷史上的絕望記號。
但主復活的清晨,上帝親手挪開了石頭——這是一個宣告:死亡被擊敗、信心將甦醒、歷史將重寫。
有時候,我們也站在自己生命的墳墓口,看見那巨大、沉重的石頭仍封住出路;但我們必須記住:復活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而是上帝主動的作為。這不只是耶穌從死裡復活的證據,更是信徒每一個人都可以經歷的生命釋放。
三、從無聲的哭泣到宣告的見證:馬利亞的呼喚
「馬利亞越轉身,看著耶穌徛佇遐,毋拘毋知伊是耶穌」(約20:14)
「耶穌給伊叫:「馬利亞!」 馬利亞越轉身,用希伯來話叫耶穌:「拉波尼!」意思就是「老師」。」(約20:16)
整段最感人之處,就是耶穌親自喚她:「馬利亞」。
這不僅是呼喊她的名字,更是呼喚她的身份——耶穌在告訴馬利亞:「妳不是一個迷失者、哀傷者,而是我所愛的門徒、我要使用的見證人。」
這與舊約先知以利亞在洞中經歷上帝相似的時刻。在以利亞被耶洗別皇后追殺,逃跑到何烈山,上帝沒有用風、地震、火顯現,而是用「微小的聲音」(列上19:12),使以利亞甦醒過來。
上帝用聲音——一個呼喚、一句溫柔的語氣——把馬利亞從無聲的世界中喚醒,讓她重新站起來,馬利亞開口說出那句歷史性的宣告:
「我已經見著主」(約20:18)
四、從無聲到出聲,是復活的召命
馬利亞的見證在當時是革命性的。按當時猶太社會,女性的證詞在法庭上是不被接納的,耶穌卻故意揀選馬利亞為第一位復活見證人,這是對宗教傳統、權力體系的挑戰,也是對「無聲者」的肯定。
這是復活的三重意義:
1. 個人身份的恢復:復活的主重新定義我們,不以過去的傷痛、罪惡來認定我們。
2. 宣講使命的交託:主說:「你著去給我的兄弟講」(約20:17)——從見證轉為傳揚。
3. 群體使命的轉化:教會的本質是「復活的群體」,必須持續為無法出聲的人出聲。
在今天的信息裡,我們要來反省的台灣處境:如何從無聲中出聲?
一、如何讓台灣在國際中「出聲」?
在國際社會中,台灣常被邊緣化。無論在外交、政治、宗教自由或人道救援上,台灣像是那墳墓前的馬利亞,被忽略、被不信任、甚至被視為不合法的存在。
去年(2024)在日本東京棒球賽舉行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台灣棒球隊在棒球三大國際賽的首座世界冠軍,我們看到球員在「胸前比框」,表達台灣雖然冠軍,球衣上面卻不能寫上國家名字—TAIWAN。我們的球員為無法發聲的台灣,在國際出聲。
今天復活的信仰給予我們啟示:
出聲不是依靠地位,而是出於召命;不是靠話語權,而是靠真理與愛。
教會在此可扮演先鋒角色:
- 透過國際援助、災難應變與人道關懷,見證台灣的行動愛。
- 參與國際宗教對話,宣揚和平、公義與自由。
- 培育信徒成為公共神學的見證人,不只是講台上的聲音,更是生活中、工作中,在社會上行公義的運動中,在好憐憫的見證中。
二、如何讓台灣社會的「無聲者」出聲?
台灣社會中,有許多長期被壓抑的群體:
- 外籍移工被歧視、超工、低薪;
- 原住民的土地與文化權利持續被忽略;
- 心智障礙者無法自主參與公共生活;
- 政治受難者、家暴倖存者、邊緣家庭無力發聲。
復活節的好消息是:上帝親自呼喚馬利亞的名字,教會也應當學習這樣的聆聽與呼喚。
我們要:
- 建立陪伴與倡議的文化,讓無聲者得見尊嚴;
- 投入社區、立法、教育、公共政策,使愛與真理成為實踐;
- 讓教會成為「出聲的地方」,而不是「沉默的溫室」。
呼召:出來,站在山上
上帝對以利亞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列上19:11)
主對馬利亞說:「你著去給我的兄弟講」(約20:17)
復活不是終點,而是差遣的起點。
每一位從墳墓中走出的見證人,都是宣教士。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復活的清晨,主也對你說:「你出來,站在我面前。」
你不要再無聲。你不再被石頭封住。你要出聲——在你的家中、職場、校園、社區、國際舞台上,勇敢宣告:「我已經看見主了!」
末了的呼召與回應
你生命中是否仍有「石頭」尚未被挪開?
- 是過去的傷痛?
- 是不被接納的身分?
- 是社會對你的標籤?
- 是信仰的冷淡與疲乏?
今天,復活的主正走近你,不帶責備,只帶著溫柔的聲音,呼喚你的名字:「馬利亞」、「以利亞」、「我的孩子」。
祂不只從墳墓中出來,也要你從無聲中出來,成為復活的見證者。
親愛的弟兄姊妹、濟南教會的每一位,
願我們不再是沉默的見證人,
而是被復活之光照亮的群體,
從無聲,到出聲,
從躲藏,到宣告,
與主一同站在高處,
向世界宣告那永恆的信息:
「祂已經復活了,正如祂所說!」(太28:6)
「我已經看見主了!」(約20:18)
阿們。
問題討論:
1.在你生命中,有哪一塊「石頭」似乎封住了盼望與聲音?是不是有某些創傷、罪咎、懼怕、失敗,像馬利亞面對的墳墓石頭一樣,讓他們沉默、不敢發聲?分享出來,這是進入復活盼望的第一步。
2.台灣在國際與社會上的「無聲」狀態,教會如何扮演「復活見證者」的角色,在公義、人權、愛的行動上勇敢發聲?
3.復活的耶穌對馬利亞說「你去告訴門徒」,今天祂對我們每個人也有使命與呼召。讓組員彼此祝福與代禱,回應復活主的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