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出埃及記37:1-29時刻同在的上帝

時刻同在的上帝

2022.6.1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三一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37:1-29


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紀念聖父、聖子、聖靈


三一節期:聖靈降臨後至下一個待降節前,有29個主日。


「重複、重述」(repetition)不斷地將信仰傳承下去


猶太拉比剛瑟.普拉特(Gunther Plaut):在會堂誦讀的經文


為何要不厭其煩地重述?


一、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37:1-9)


會幕的中心是聖所,聖所的中心是至聖所

至聖所乃以「約櫃」為中心,而約櫃是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


服事者以上帝為中心,來榮耀上帝。


約櫃蓋是「基路伯」,即「代求者」

基督並沒有進入人手所造的聖所;那不過是真的聖所的副本。…猶太人的大祭司每年帶著牲畜的血進到至聖所。但是,基督無須多次獻上自己,...基督也一次獻上,除掉了許多人的罪。(希伯來書9:24-28)


二、上帝的供應(37:10-24)


陳設餅提醒我們需要倚靠上帝的供給才能存活

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馬太福音4:4)


為什麼陳設餅桌要擺在聖所裡面?


三、上帝的光照(37:17-24)


「七」代表上帝神聖的光輝照耀著人民(民數記6:25)

杏花是以色列春天最早開的花

「杏樹」“שקד”(shaked),意思是「認真地觀注」


四、將最好的用來獻給上帝(37:25-29)


30章有提到「違禁的香」,這裡就沒有提到。

他們當時的用心,就是將最好的用來獻給上帝。


現在來看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時刻同在的上帝

1.可移動的約櫃:會幕時期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約翰福音1:14)


2.不可移動的約櫃:聖殿時期

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書31:33)


3.內在人心的約櫃:隨處移動

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裡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哥林多前書6:19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上帝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哥林多後書3:3)


4.信仰團體的約櫃:建造集體靈性、集體行動

這封信要告訴你,我們在上帝的家應該怎樣生活。這個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提前3:15

教會不是建設物質,乃是在建設靈性。


二、有上帝的約在人的生命裡,那樣的生命才有意義

人類根源問題就是靈性


為甚麼要把聖幕建造得這樣美麗?


禮拜堂最重要的是中心是「聖經」


問題討論:

1.為何要不厭其煩地重述前面已經提到的內容(25-30)

2.以色列民族用約櫃象徵時刻同在的上帝,為何演變成「心版」、「內在」?

3.我們如何讓世界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它可以展現在哪些層面?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時刻同在的上帝

          出埃及記37:1-29

1、重述會幕與約櫃

      上帝同在永相隨

      喚起選民守立約

      信仰傳承神訓誨


2、約櫃存放十誡版

      上帝話語為指南

      會幕時期隨民移

      聖殿時期刻心坎


3、新約身體靈的殿

      敬拜用靈用敬虔

      內心充滿上帝話

      行動見證神恩典


4、聖所擺設陳設餅

      日用飲食神供應

      燈台亮光不熄滅

      上帝注神看百姓


5、信仰團體的約櫃

      集體靈性神教會

      不重華麗唯聖經

      上帝同在最寶貴


講道篇


時刻同在的上帝

2022.6.1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三一主日禮拜

出埃及記37:1-29


今日是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是聖靈降臨後第一個主日,其代表顏色是白色,象徵三一上帝的至聖和光明。設立此節日的目的是為了教育信徒認識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

為何選定聖靈降臨節後第一主日作為紀念「三一主日」?要瞭解此問題,必須要先瞭解教會年曆。教會年曆的開始是以待降節第一主日開始,經聖誕節,一月六日主顯節,四十日的大齋節,受難週與復活節,接著再經七個主日後的聖靈降臨節。這一段節期含括聖父、聖子、聖靈的紀念,因此就選訂聖靈降臨節後的第一主日為「三一主日」,加以紀念三一上帝。

三一節期指的是,聖靈降臨後至下一個待降節止,這一段期間約有廿九個主日。三一節期強調上帝臨在普世,與教會和世人同在,因此又稱為「聖國節期」。「三一上帝」賜與能力、引導、關懷和鼓勵教會與祂同工興旺福音。並且醫治、帶領、扶持和安慰,使基督徒成為上帝美好的見證人。

三一上帝包括創造和拯救的聖父上帝,祂是愛的源頭,又差遣祂的獨生愛子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3:16)聖子上帝——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愛子,祂愛聖父上帝也愛世人,甘願順服屬天的旨意,獻上自己的生命做為贖回人類罪債的贖價;世人就在祂的救贖恩典中與祂同死同復活。聖靈上帝通過上帝的話和教會的聖禮典(洗禮、堅信禮、聖餐、禮拜等)感動人們的心,並住在人的心裡,改造人,使人轉化恢復上帝的形象。

教會節期不斷的重複,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重複、重述」(repetition)不斷地將信仰傳承下去,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受教。

今天我們所讀出埃及記第卅七章,就是重述第廿五、三十章的內容。過去的舊約學者,會認為重複的經文是來自不同的文獻資料的編輯。但有猶太聖經學家就以猶太傳統提出不同的見解,二十世紀著名猶太拉比也是猶太聖經學家剛瑟.普拉特(W. Gunther Plaut)指出,出埃及記第卅五至卅八章的重複經文,在猶太教三年一輪的經文表中是放在第一年的第廿二個安息日在會堂誦讀的經文,會眾是聆聽者,重述的經文對聆聽者而言是在增加熟悉,並作為傳達傳統的方式。[剛瑟.普拉特(W. Gunther Plaut),《律法》:現代註釋(The Torah: A Modern Commentary, Revised Edition)N.Y.: Union for Reform Judaism, 2006。第621頁。]

為何要不厭其煩地重述?ex.福音書裡面,也重複記載耶穌的教導

更重要的是提醒以色列民族要記住生命中要以上帝為中心,如果沒有上帝拯救的恩典,就沒有出埃及、就沒有解放得自由,更不會有後來的以色列民族的存在。

我曾提醒摩西律法(Torah)主要的文獻蒐集、編輯時間,是在主前586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巴比倫痛苦的奴隸生活下所激發出來的信仰反省。他們深深體會到,以色列民族之所以再次淪為奴隸的淒慘地步,是因為他們忘記上帝的話語、不以上帝為中心所導致的。

被擄巴比倫時期,當時最有學問、掌握知識的人主要是祭司、經學教師,他們的信仰反省帶動摩西律法的文獻蒐集、編輯,因此很強調遵守誡命、律例及對上帝的敬拜、禮儀。因為不斷透過對上帝的敬拜、遵守上帝的話,人才能不斷以上帝為中心,才能不斷聖化人的靈性。同時也喚醒信仰團體重新記起上帝始終不變的愛,以及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救恩。

現在我們來看今日所讀出埃及記卅七章的經文:


一、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37:1-9)

1(出25:10-22)比撒列用金合歡木造了約櫃,櫃長一百一十公分,寬六十六公分,高六十六公分。2他用純金把櫃的裡外都包裹上,周圍鑲著金邊。3他又做了四個扛抬用的金環,安在櫃的四腳上,一邊兩個。4他用金合歡木做了兩根槓子,用金包裹,5穿過櫃兩邊的金環。6他用純金做一個櫃蓋,長一百一十公分,寬六十六公分,7又用金子鎚出兩個基路伯,8蓋的兩端各有一個,跟蓋連在一起,合成一整塊。9兩個基路伯面對著面,張開翅膀,覆蓋著櫃蓋。


第一至九節談到造約櫃,這段經文是重述25:10-22。整個建造會幕的指示是先由最中心的至聖所的約櫃開始,然後逐漸向外描述;離開中心越遠,指示的細則越簡單。換言之,會幕的中心是聖所,聖所的中心是至聖所,而至聖所又以「約櫃」為中心,而約櫃是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總之,信仰的中心乃在於上帝的話語。

約櫃由比撒列負責製作,第卅一章說上帝用祂的靈充滿比撒列,賜給他聰明、才智、技巧,能夠做各樣工藝(出埃及記31:2-3),很清楚的在表明不是人有多大的能力,這完全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換句話說,一位服事者應該謙卑,即使就像比撒列如此有精巧的工藝,他也是表明一切出自上帝,他所做的乃是以上帝為中心。

不僅所做的服事要以上帝為中心,來榮耀上帝之外。我們更看到至聖所內放置約櫃,強調立約、誡命作為整個聖幕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約櫃不是人敬拜的對象,上帝才是我們敬拜的對象。同樣地,約櫃(代表律法)不能成為我們的神。

約櫃蓋是「基路伯」,即「代求者」,象徵為人民向上帝祈求。以色列人將基路伯看成是天使的一位,專門負責看守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約。在贖罪日,大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將獻祭的血彈在蓋上,表示上帝因為祭牲的血,使我們的過犯得以遮蓋,並領受上帝的恩典。

論到耶穌基督作為贖罪祭時,希伯來書說:「基督並沒有進入人手所造的聖所;那不過是真的聖所的副本。…猶太人的大祭司每年帶著牲畜的血進到至聖所。但是,基督無須多次獻上自己,...基督也一次獻上,除掉了許多人的罪。(希伯來書9:24-28)所以,人可以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來領受上帝的赦免與恩典。


二、上帝的供應(37:10-24)

10(出25:23-30)比撒列用金合歡木造了一張供餅桌,長八十八公分,寬四十四公分,高六十六公分。11他用純金包裹,並在周圍鑲上金邊。12桌子的周圍要加上七十五公釐寬的邊緣,邊緣要鑲上金邊。13他做了四個扛抬用的金環,安在桌子四角的腳上。14金環靠近邊緣,好讓扛抬桌子的槓穿過。15他用金合歡木做了槓子,用金包裹。16他又用純金造桌上的器具,就是盤子、碟子,以及奠酒用的壺和杯。


這段經文重述出埃及記第廿五章廿三至四十節的內容。「陳設餅」的桌子,桌上有十二個「陳設餅」(利未記24:6),象徵上帝供應以色列十二支派每日所需的飲食,也有奠酒用的壺和杯。

陳設餅一直擺設在上帝面前,不是說上帝要吃它,而是在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倚靠上帝的供給才能存活。

主耶穌教導我們一句很重要的祈禱文就是:「賜給我們每天需要的飲食。(路加福音11:3)所以陳設餅桌的餅是要每天擺在那裡,提醒我們,是上帝賜給我們食物,我們才得以存活。

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試探的時候,他說:「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馬太福音4:4)

上帝供應我們日用的飲食,除了每天肉體的食物以外,還供應心靈的米糧。所以,我們每一天要活的像人,活出上帝的形象,必須要每天從上帝那裡領受身體的食物以及靈魂的食物上帝的話。

我曾問過,為什麼陳設餅桌要擺在聖所裡面?因為上帝是住在至聖所,人是在外院獻祭。上帝是從至聖所出來到聖所,祭司(人的代表)則從外院進到聖所。因此,聖所是人和上帝見面的地方,在那裡有一個桌子,如同台語說:「做伙食飯」(chò-hóe chia̍h-pn̄g)就像我們今天從外面進來,來到聖所來親近上帝,也可說是與上帝同桌。加爾文時代,每主日都要守聖餐,美國長老教會守聖餐的頻率也比臺灣多,有次我去參加信仰與教制委員會時,大家就在談論教會應該增加聖餐的次數。

到聖所與上帝同桌,代表大家一起吃飯,來表達上帝與人的親近,上帝喜歡人親近祂,所以陳設餅桌上的餅是要每一天都擺著。


三、上帝的光照(37:17-24)

17(出25:31-40)他用純金造了一座燈臺;燈臺、座,和柱都用金子鎚造;裝飾的花朵、花萼、花瓣,都連成為一整塊。18燈臺兩邊伸出六根枝子,一邊三根。19每根都有三朵花,形狀像杏花,有萼和瓣。20燈臺的柱有四朵花,形狀像杏花,有萼和瓣。21三對枝子的每一對下面有一個萼。22花萼、枝子,和燈臺都是由一整塊純金鎚出來的。23他為燈臺造了七盞燈,又用純金造了燈花剪刀和燭盤子。24他用三十五公斤的純金鑄造燈臺和一切器具。


燈臺是用整塊精金錘成。金燈臺上有七盞燈,而且上帝規定七盞都要發亮,「你要告訴亞倫,他安放七盞燈在燈臺上的時候,要使燈光向前面照射。(民數記8:2)「七」象徵著「神聖」的意思,代表上帝神聖的光輝照耀著人民(民數記6:25)

燈臺是以杏花杯球與花為造型。杏花是以色列春天最早開的花,因此來臨看見杏花,就代表冬天已過,生命新興向榮。「杏樹」在希伯來文是“שקד”(shaked),這個字根,也有個意思是「認真地觀注」。換言之,七盞燈代表著上帝照亮著、關注著祂的人民。同時,也代表上帝在黑暗的時代裡與人民同在,而祭司必須讓燈火不滅,時常矗立在上帝面前警醒服事。


四、將最好的用來獻給上帝(37:25-29)

25(出30:1-5)他用金合歡木造一座燒香的壇。壇是四方形的,長四十五公分,寬四十五公分,高九十公分。壇那凸起的四角跟壇連接成一整塊。26他用純金包裹壇的頂端、四邊,和四角,周圍鑲上金邊。27他又為壇造了兩個扛抬用的金環,接在壇兩側的金邊下,好讓扛抬香壇的槓穿過。28他用金合歡木做槓子,用金子包裹。29(出30:22-38)他也調製聖油和芬芳的純香,像調製香水一樣。


這一段論到香壇、聖油的製造的記載,不比第三十章詳細。第三十章提到大祭司亞倫必須要在每天早晨起來時「在壇上燒芬芳的香。傍晚點燈時也必須燒香。世世代代要繼續這樣燒香,不可間斷。不可在這壇上燒違禁的香,或獻燒化祭或素祭,也不可在上面燒奠祭。」(出埃及記30:7-9

第三十章有提到「違禁的香」,這裡就沒有再提到。因為這是要在祭壇上獻的香,必須是很特別的香料製成(出埃及記30:34-38),並且很嚴格規定要求只有在祭壇上才可用,若私自在家裡用這種香的人,「必須從我的(指上帝)子民中被開除」(出埃及記30:38)。這種規定也用在聖油上。這是為了不讓人僭越上帝,或是造神,才有此規定。

很清楚的,無論是香油、燃燒的香,都只能用在敬拜上帝,人不能私用。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是,敬拜對象僅能是對上帝,而不是對人。今天製造更為精純精油的聖油、聖香的技術已經比古代更為先進,重點是我們看到他們當時的用心,就是將最好的用來獻給上帝。


現在來看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時刻同在的上帝

1.可移動的約櫃:會幕時期

會幕內的物件都是可以組裝、可以扛、可以抬,可以移動。這樣設計的目的,乃要表明上帝時刻伴隨著選民。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約翰福音1:14)

同樣地,我們的信仰也必須體認到,信仰是隨時伴著我們,隨時指引我們、安慰我們。而不是將信靠上帝的事擺在「教會」裡,而是需要實踐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使我們的生活成為敬拜。

2.不可移動的約櫃:聖殿時期

回顧以色列人民建立大衛王朝、建立聖殿,也就是約櫃在聖殿時期,這段時期反而是以色列民族最墮落的時期。將上帝鎖在聖殿內的約櫃,成為。

在先知耶利米的批判下,批判以色列人民光有聖殿約櫃的石版,卻無心於遵照上帝的話語。因此,上帝透過耶利米說:「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書31:33)

3.內在人心的約櫃:隨處移動

最開始的約櫃是移動的,表明上帝是行動的,而不是被限制的。但是在聖殿時期,將約櫃安置在固定的地方,無法帶來靈性的更新與提升。

約櫃回到出埃及記的曠野經驗,上帝是移動的、是時刻同在的上帝。在耶穌時代,耶穌面對敘加井邊與婦女談道的故事。耶穌說到真實的敬拜不在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乃是在靈裏。(約翰福音4:21,23)而是上帝在我們裡面,從內在而發的敬拜。

使徒保羅也重述說:「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裡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哥林多前書6:19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上帝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哥林多後書3:3)

倚靠他,你們也同被建造,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地方。」(以弗所書2:22

4.信仰團體的約櫃:建造集體靈性、集體行動

就團體而言,教會乃是上帝的家。

使徒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這封信要告訴你,我們在上帝的家應該怎樣生活。這個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提摩太前書3:15)故此,教會不是一個建築,也不是禮拜堂;教會不是建設物質,乃是在建設靈性。


二、有上帝的約在人的生命裡,那樣的生命才有意義

為甚麼要把聖幕建造得這樣美麗?為甚麼要用這樣繁複的手工來製造聖幕,和其中所裝飾的一切備品?我說過,這是因為有約櫃放置在聖幕裡。約櫃是以色列人民與上帝立約的記號,有法版放置在裡面。對以色列人民來說:約櫃的存在,表明的就是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永遠不改變。他們認為有約櫃在的地方,就要用最好的方式表明出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約櫃,他們不會這麼用心在聖幕的製造上。

看,在摩西還沒有上山去領受誡命之前,都沒有提到關於聖幕的事。作者將聖幕的製造故事編輯在摩西上山領受誡命之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乃是要突顯出誡命為先,聖幕為後,誡命在裡面,聖幕在外。

同樣的,今天的教會建築可以很漂亮,也可以裝飾得很堂皇,可以盡一切匠心之最,讓人看出精美、壯觀的建築集藝術之美,就像耶穌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聖殿(馬可福音13:1),或是今天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對建築稍有認識的人都承認,歐洲最好的建築就是禮拜堂。希臘的建築藝術舉世聞名,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據說是九千萬金鎊蓋成的,值十五億美金蓋造成的。但是,這些是外表的東西,如果在這些外表的建物裡面,沒有上帝的約存在突顯出來,這些看得見的禮拜堂都將成為和一般的建築物一樣沒有甚麼差別,更不會有甚麼信仰上的意義可言。

有次社區大學來教會參訪,大家都對教會的建築、歷史、彩色玻璃充滿極高的興趣,也對於改建的奇妙過程感到不可思議。但我告訴他們,整個教會最重要的物品或建設是在於聖餐桌上的「聖經」,接著就跟他們談起出埃及記中「約櫃」的核心意義。重點乃在於基督徒被呼召來遵守與實踐上帝的話,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也要提醒當我們有朋友來教會參訪時,或是我們在進行教會導覽時,記得告訴來參觀的人說,禮拜堂最重要的是中心是「聖經」。但注意,聖經不是擺設好看的,是在提醒我們讀聖經、遵行上帝的話語。有上帝的約在人的生命裡,那樣的生命才有意義。願上帝的話語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為何要不厭其煩地重述前面已經提到的內容(25-30)

2.以色列民族用約櫃象徵時刻同在的上帝,為何演變成「心版」、「內在」?

3.我們如何讓世界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它可以展現在哪些層面?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出埃及記36:1-38信心與合一

 信心與合一

2022.6.5台北濟南教會聖靈降臨節主日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36:1-38


聖靈降臨節:

像火焰的舌頭,多元語言的形式(使徒行傳第二章)

推倒巴比倫平原的帝國,語言分散(創世記第十一章)

「福音」(Ευαγγέλιο):在帝國裡vs.在耶穌身上


環境主日25週年(1997~2022),世界環境日50週年


尋求以上帝為中心:「放我的子民走,好讓他們去敬拜我。(出埃及記8:1)


一、按照上主的吩咐(36:1)


對那些有精巧技藝的人,我(上主)也賜給他們才智(31:6)

本書的書名在希伯來原文稱為《他們的名字》

施弗拉普阿的名字,摩西的名字,上帝的名字


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

比撒列亞何利亞伯的名字


二、奉獻禮物、財物(36:2-7)


摩西傳令全營,叫人民不必再為聖幕奉獻(36:7)


甘心樂意的奉獻,也顯示出他們悔改的決心(出埃及記35:29)


三、奉獻恩賜、才能(36:8-19)


聖幕的尺寸是以「五」、「十」的倍數來計算

奉獻恩賜、才能的匠師,不是為了人的居所而興建,他們是將極致的工藝獻給上帝,打造聖幕。


四、凡事按照上帝的說明書(36:20-38)


按照說明書,才能夠有秩序地完成。

「律法」也是一種標準、規矩,人剛開始學習以上帝為中心


整個聖幕以約櫃為中心

約櫃不是上帝本身



現在來看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建造教會需要信心的原則


信心的原則,不是齊備才開工。


信心的態度是「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


二、建造教會需要合一的態度


合一的態度:不計較,盡我們所能的去做


合一的態度:不吝嗇,分享神所賜的恩賜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


問題討論:

一、上主的聖幕在人民解放自由的旅程中象徵什麼意義?

二、從金牛事件到甘心樂意為會幕奉獻,甚至超過所需用的材料,以色列人內心經歷了什麼轉變?

三、教會領袖如何帶領人民/會友願意甘心樂意建造心靈與實體的神聖空間?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信心與合一

          出埃及記36:1-38

1、走出金牛的事件

      選民樂意來奉獻

      建造會幕照吩咐

      信仰經歷大轉變


2、所獻禮物與財物

      超出所需建會幕

      悔改奉獻心相稱

      恩典夠用不貪圖


3、奉獻工藝與才能

      獻給上帝即成聖

      恩賜技藝神所賜

      照主說明書完成


4、建造教會憑信心

      奉獻信仰循序進

      和主連結抗邪惡

      與人合一興福音


講道篇


信心與合一

2022.6.5台北濟南教會聖靈降臨節主日講道稿

出埃及記36:1-38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第一個聖靈降臨節是耶穌復活後第五十日的五旬節,聖靈如大風颳過並充滿基督跟隨者的聚會中,形狀像火焰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使徒行傳第二章)。被聖靈充滿的人,同時以各地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這便是第一個聖靈降臨節的由來。在傳統上教會也會用紅色如火焰來佈置。

聖靈以多元語言的形式出現在人的當中,不僅推倒人想要建造與天相比的巴別塔,更是象徵推倒巴比倫平原的帝國(創世記第十一章)。聖靈降臨在早期基督徒聚會中,創建教會的重要記號就是聖靈帶來語言的多元性,背後是要對抗羅馬帝國,因為羅馬帝國正在塑造拉丁語以利打造新型態巴別塔,而聖靈充滿之下,多元語言成為打破單一語言的霸權。

就像在傳講路加福音時,我有提到在當時,牧羊人都是受僱的底層人民。天使不是向凱薩、不是向統治者傳「好消息」,而是向一群底層的牧羊人宣布「好消息」(路加福音2:10)

「福音」(Ευαγγέλιο)這個希臘文意思是「好消息」,在當時這個詞是「專用語」,只用在凱撒家族成員出生,以及羅馬帝國戰勝的消息上。在當時一封小亞細亞總督的公函上,甚至說奧古斯都誕生之日為世界帶來了「福音」。但顯然的,作者路加用了這個專用語「福音」在耶穌的降生,似乎有意與帝國統治者的「福音」互相較勁。「福音」不是凱撒的出生,「福音」更不是戰爭的捷報。誰才是真正帶來「福音」的人?作者路加說,真正的好消息是天使所傳報的,而且是要帶給萬民極大的喜樂。

羅馬帝國統治下,凱撒(皇帝)被視為「世界的救主」,但路加福音的作者要告訴我們耶穌才是「拯救者」——基督。而且這一位拯救者,以認同底層人民的方式,用布包著,躺在馬槽裏,作為「記號」,而不是以「軍事武力」作為記號。

在第一次的聖靈降臨節裡,上帝透過眾人說起多元語言來傳講上帝的作為,對抗了當時羅馬帝國拉丁語,呈現上帝創造的多元與獨特性。(雖然後來拉丁語也成為教會的強勢語言,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才再次打破這種帝國式的壟斷)

今天65日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環境主日25週年(1997~2022),世界環境日50週年(197265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會議通過,1974年首次紀念),每年這一天很接近聖靈降臨節,也象徵著我們期盼聖靈帶來環境及萬物的更新。

期待聖靈持續感動我們,引領我們尋求上帝旨意,繼續在時代的處境下走向新天新地。就像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透過祂的律例教導以色列人民遵行祂的旨意,除去以法老為中心的生命,轉向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連續幾的禮拜下來,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悔改、信仰告白、重新立約,並付出行動建造聖幕,目的就是要決志尋求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回顧摩西埃及帝國法老之間的對話,摩西告訴法老說:「放我的子民走,好讓他們去敬拜我。(出埃及記8:1)看到出埃及記的最後,就是讓我們看到一個主題,就是:上帝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帝國的迫害,人得到解放與自由,使他們進一步認識上帝,學習以上帝為中心,去實踐上帝國的價值。

今天出埃及記第卅六章重複第廿六章的經文,這也加深我們的印象,就像上帝在此給予以色列人再次的機會來尋求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


一、按照上主的吩咐(36:1)

1「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其他靈巧的技工,就是所有蒙上主賜予技能才智、知道怎樣營造聖幕的人,都要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各項工程。」


第一節提到建造會幕與器具的匠師名字,就是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在第卅一章時,我有說明這麼大的建築,不可能僅有二個人來製作,他們二人應該是主要負責的人,所以在第卅一章第六節就提到「對那些有精巧技藝的人,我(上主)也賜給他們才智」,很清楚的還有許多精巧技藝的人參與整個聖幕的建造。他們都是蒙上主賜予技能才智、知道怎樣營造聖幕的人,都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各項工程。

這二人是主要負責的人,就像在出埃及記第一章裡,我們讀到有二位接生婆的名字,全部希伯來人不可能只有二位接生婆,這二位可說是代表者或是負責的主管。

在講出埃及記第一章的信息時,我有特別提到本書的書名在希伯來原文稱為《他們的名字》,因為希伯來聖經裡的書名乃是以這本書第一個字來稱呼的。

如果我們以《他們的名字》來看出埃及記時,會發現出埃及記提及的名字沒幾個,但都特別重要。就像摩西的名字,意思是從水裡拉出,表達出在水深火熱的壓迫下,上帝伸手拉出受苦的人。而上帝首次向人(摩西)啟示「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出埃及記3:14),就是在這本書中出現的。

在出埃及記第一章出現二名接生婆的名字,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裡,這就相當特殊。當時女性地位很低,而且接生婆還比一般的女性地位更加低賤,因為他們會碰觸當時被視為不潔淨的經血。但出埃及記卻留下這二位女性的名字,卻不是提高高在上法老的名字。這也讓我們看出這兩位接生婆在上帝眼中的地位。

這在說明,兩位接生婆的表現值得後人稱讚與學習。施弗拉普阿名字的意思是「美麗」與「光輝」,或許當我們學習她們的信仰態度時,我們的生命就會散發出美麗與光輝。

回顧一下,這二位接生婆的生命充滿美麗與光輝,到底她們做了什麼事?

即第一章第十七節所說:「接生婆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這句話也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中心思想「以上帝為中心」,即「聽從上帝的話語應高過聽人的命令」,這樣的信仰態度可以比較使徒行傳第四章,彼得約翰被捕送到猶太議會中受審判時的回答:「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到的,不能不說出來。(使徒行傳4:19-20)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聽從人的話,或許可以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也可以活得久一點;但是,真實的生命並不在於此,而是聽從上帝的話語。正如以色列人在西奈曠野的生命體驗:「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

無論是第卅一、卅二、卅六章,提到比撒列亞何利亞伯,這二人的名字也在表達出以上帝為中心的價值。「比撒列」名字的意義是「上帝的蔭下」(in the shadow of God)、「在上帝的保護下」(in the protection of God),因為上帝應許:「我的靈充滿他;我賜給他聰明、才智、技巧。」(出埃及記31:3)也就是說,比撒列在上帝的保護蔭下,使他得到上帝的靈充滿,並使他有聰明、才智、技巧等特殊恩賜去完成上帝的工作。

亞何利亞伯」是比撒列的助手,他的名字意思是「父親的帳篷」(Father's tent),似乎在表達他對建造聖幕的委身。

這二人的名字,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最好的才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在上帝的庇蔭下,透過委身建造聖幕、祭司服、聖所一切物件或其他服事來回應上帝的恩典。

我也一再說明,比撒列是屬最大的猶大支派(民數記1:27);而第一助手亞何利亞伯則屬較小的支派(民數記1:39)這在表明上帝所賜的恩賜或呼召,是不分出身高或低,甚至建造聖幕或上帝的工,是不分出身高或低都要來參與。

重點是這二人「都要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各項工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去做,不是依照人的喜好,也不是展現「自己」的才華,而是要按照上帝透過摩西給他們的吩咐去做,如此才能榮耀上帝。換句話說:建造聖幕的工作不是很隨便,也不是取悅人的心,更不是紀念人的偉大或是留下某某人的名字,而是完全為了榮耀上帝的名,回應上帝的愛而做的。因此,我們應當有一個信仰認知,我們越不凸顯人的名,上帝的名就越得榮耀。


二、奉獻禮物、財物(36:2-7)

2摩西召集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所有蒙上主賜予才能、願意協助工作的人,吩咐他們動工。3他們從摩西領去了以色列人民為建造聖幕所奉獻的一切禮物。可是,每天早上,人民繼續帶來禮物,交給摩西。4因此,那些負責建造的技工停止他們的工作,5去見摩西,說:「人民所獻的禮物已經超過了上主吩咐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6於是摩西傳令全營,叫人民不必再為聖幕奉獻。7因為所收到的禮物已夠完成全部工程而有餘。


第二節至第七節有一件很特別的記載,就是「摩西傳令全營,叫人民不必再為聖幕奉獻」。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但是比撒列亞何利亞伯,他們都有個共同想法,就是「已經超過了上主吩咐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因此報告給摩西裁決,摩西的想法與比撒列亞何利亞伯一樣,就是「不必再為聖幕奉獻」。這樣才攔住人民不再拿禮物來。

在此,讓我們看到人民的奉獻非常踴躍,而且是遠超過建造會幕所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甘心樂意的奉獻,也顯示出他們悔改的決心(出埃及記35:29)

這一點即使在我們今天富有的經濟生活中,也很難看得見。許多教會為了建堂,資金不夠,必須向向銀行或是互助社借錢。或是傳道者到其他教會去募款,很少聽到說有會友奉獻足夠到讓建造者說會已經超出所需要的。這樣一比對,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以色列人他們甘心樂意的心到什麼程度。

最為可貴的就是摩西的態度:他隨即叫以色列人民停止奉獻,因為奉獻所收入的遠遠超過所需要的而且有餘。這一點非常重要,不但說出摩西是誠實的上帝僕人,也說出上帝的恩典夠用就好,因為沒有節制會導致貪婪,陷入誘惑內。


三、奉獻恩賜、才能(36:8-19)

8(出26:1-37)在工作人員中那些靈巧的技工負責建造上主的聖幕。他們用十幅幔子做聖幕;這幔子是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織成,並且繡上基路伯的圖案,9每一幅大小相同,長十二公尺,寬兩公尺。10他們把五幅縫在一起,成為一組,另五幅也是一樣。11他們在每一組幔子末幅的邊緣縫上藍色的紐環。12他們把五十個紐環縫在第一組的首幅,另五十個紐環縫在第二組的末幅。13他們又做了五十個金鉤子,把兩組幔子連接在一起。14他們又用山羊毛織十一幅幔子來做聖幕的幕頂。15每一幅大小相同:長十三公尺,寬兩公尺。16他們把五幅縫在一起,成為一組,其他六幅另成一組。17他們在第一組幔子末幅的邊緣縫上五十個紐環,另一組邊緣也縫上五十個紐環。18他們做了五十個銅鉤子,把兩組幔子連接起來,成為一整塊幕頂。19他們另外又用染紅的公羊皮和另一種精美的皮料製成兩個幕頂,做聖幕的外層頂蓋。


第二至七節,描述以色列人民奉獻禮物、財物;第八至十九節,主要是在描述奉獻恩賜、才能,同時也描述聖幕建造的內容。同樣的經文也出現在前面我們已經讀過的出埃及記第廿六章一至十四節的地方。

靈巧的技工」就是第二節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他們兩人所訓練出來其他的巧匠,他們奉獻恩賜、才能來製造聖幕。

但是要注意的是,聖幕的尺寸是以「五」、「十」的倍數來計算,例如十幅幔子做聖幕、五幅縫在一起,五十個紐環...。這些數字都反映出猶太文化的習慣,就是一隻手五根手指、雙手十根手指可以算盡的數字,都是完整與完美的意思。

就像我們在獨創世記時所描述的,亞伯拉罕向上帝祈求能因「五十個義人」而不要毀滅所多瑪城,然後是四十五、四十,直到遞減至「十個義人」(創世記18:26-32);甚至在耶穌基督的比喻中,某人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路加福音15:4);在十個少女的比喻裡,說到五個聰明的、另五個是愚笨的(馬太福音25:1-2)

在聖幕的設計裡,也是顯示出「五」、「十」的倍數,表達完整與完美的意思,也就是照上帝的旨意來做才能完美。總之,奉獻恩賜、才能的匠師,他們不是為了人的居所而興建,他們是將極致的工藝獻給上帝,打造聖幕。透過獻上精巧的工藝、才能,來回應上帝的愛。


四、凡事按照上帝的說明書(36:20-38)

20他們用金合歡木做豎立聖幕的骨架。21每一骨架高四公尺、寬六十六公分,22各有兩個榫頭,用來連接骨架。所有的骨架都有這種榫頭。23他們在聖幕的南面立二十個骨架,24架底有四十個銀座,每一骨架由兩個銀座支持著。25他們又在聖幕的北面立二十個骨架26和四十個銀座,每一骨架底下有兩個銀座。27在聖幕的後部,就是聖幕的西面,他們立六個骨架;28拐角有兩個骨架。29兩個骨架下端相連接,一直連到上端,成為一環。形成兩拐角的兩個骨架都是一樣做法。30所以一共有八個骨架和十六個銀座,每一骨架底下各有兩個銀座。31他們又用金合歡木做了十五根橫木;聖幕一邊的骨架有五根橫木,32另一邊五根;聖幕的後部,就是聖幕的西面,也有五根。33中間的橫木安在骨架腰間,從聖幕的一頭通到另一頭。34他們用金包裹骨架,並裝上金環,好讓橫木穿過;橫木也用金包裹。35他們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織成一幅帳幔,上面繡著基路伯圖案。36他們又用金合歡木做了四根掛帳幔的柱子,柱子用金包裹;柱子上有金鉤子。他們又為柱子造了四個銀座。37他們又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為聖幕進口做一幅門簾,上面有刺繡。38他們為這幅門簾造了五根柱子,柱子上有鉤子。柱頂和柱子上的桿子都用金包裹,又為柱子造了五個銅座。


我以前買過一個櫃子,賣場說運費免費,組裝費用要一千五百元。我想就大概櫃子的一成費用,因此請賣場送來,自己組裝就好。裡面有說明書,我沒有看說明書,想說外觀的圖已經很清楚,就直接安裝,安裝到一半,結果拆掉重來。因為不是裝錯面,就是該放木栓的地方漏掉了,大小螺絲放錯。因此,我就乖乖的按照說明書的指示來安裝,首先將物品分類,再按照指示的順序安裝。這一次果然完成了組裝。

當我看到這裡的記載,就好像在看「說明書」,按照說明書,才能夠有秩序地完成。以色列的工匠們,他們不會因為收到更多禮物,而加大製作的尺寸,因為沒有按照「說明書」來製作,到時候就無法順利完成。最好旁邊有一位導師在引導我們來做,若是用屬靈的角度來說,聖靈就是我們生命的導師,在引導我們。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認識,「律法」也是一種標準、規矩,人剛開始才要認識上帝,學習以上帝為中心,上帝就是給他們信仰的最初步課程(Lesson one),但是我們的信仰不能老是停留在第一課。隨著時代,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到了新約時代,耶穌總結律法的總綱,給我們「新的誡命」,並讓我們知道透過耶穌基督來成全律法,並在聖靈的引領下使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

在整個聖幕的製作裡,特別凸顯約櫃的中心、神聖位置,因為約櫃乃是代表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生命之約的記號。如果失去以上帝話語為中心、價值核心,這個民族就只剩下軀殼,就像「行屍走肉」(魁儡)

但我們也不要忘了聖幕、約櫃都不是上帝本身,而且獻祭、敬拜若沒有實踐上帝國的價值,這樣的獻祭上帝也不會喜悅。先知阿摩司的信息就這樣說:

21我厭惡,拒絕恁的節期,嘛無愛恁的嚴肅會。22恁獻燒化祭及素祭互我,我毋接受;恁獻肥的牲生做平安祭,我嘛無欲接納。23著互恁唱歌的聲離開我;恁彈琴的調,我無愛聽。24著互公平親像大水長流,互公義親像江河直直流。(阿摩司書5:21-24,現代台語)


現在來看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建造教會需要信心的原則

上主日我們看到建造聖幕非常要緊的一項態度就是:甘心樂意。甘心樂意不是說人有到就好,而是要在所參與的服事上認真。除甘心樂意的態度之外,第卅六章第一至七節更提起以色列人建造聖幕另外非常重要的態度:信心與合一。

信心的原則,不是齊備才開工。

在這段經文裡面,建造聖幕有明確的目標、步驟,所以人民則有所依循,並帶來積極的行動。會幕的建造並不是等待所需的材料齊全才動工,而是一邊動工,一邊募集材料。這是聖工的信心原則:相信上帝是創始者,也是完成者,因此上帝必定會為了聖工來預備。因為事工的完成是上帝的作為,人只是被揀選來與上帝同工。

信心的態度,是「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

整個建造聖幕的過程裡,摩西以色列的匠師都是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其實靈性生命的建造也是如此,路加福音第五章記載耶穌呼召彼得時,彼得整夜捕魚都沒有得著,但耶穌吩咐彼得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彼得是捕魚的人,他比耶穌在捕魚的工作上更為有經驗、專業,但是因著他對耶穌的信心,或是說他聽耶穌的話,他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什麼都沒有打著;但你既然這麼說,我就撒網吧!(路加福音5:5)結果他們果然捕獲大量的漁獲,魚裝滿了兩條船,船幾乎要沉下去。

彼得不因此感覺他賺了大錢,反而是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請你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彼得的信心使他更認識自己與認識耶穌,他對耶穌的信心使他的靈性進一步被建造。

同樣地,要建造聖幕、建造靈性的內心,必須以信心來領受上帝的話語,必須更近一步查考聖經。同樣地,教會的建造是需要建立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上。


二、建造教會需要合一的態度

以色列人在建造聖幕時,我們看到除了信心之外,他們還有著合一的態度。

合一的態度是不計較、不比較自己出多少力,多少金錢,多少時間,盡我們所能的去做。無論是奉獻你的時間、恩賜、金錢、團隊服事。你是否盡心盡力,鑑察人心的上帝都清楚知道。

當我們愈計較(窮分,khêng-hun)時,我們就愈無法合一。我們必須要有更寬闊的心,去分享上帝的恩賜,而不是去計較自己做了多少。該計較的不是自己的聲望被看到多少,而是基督受到高舉了多少?要去計較的事,是對抗邪惡的事。我們是否與不公義計較?我們是否計較我們該行的善不夠呢?

合一的態度是不吝嗇,分享上帝所賜的恩賜。在此,我們也看到這些建造聖幕的工作者,他們都是「心裏有智慧做工的」,即指「靈巧」的技師。他們奉獻最好的技術、才能參與會幕的建造,一點也不會吝嗇。

上帝賜給我們才能、智慧,我們應該用這些最好的恩賜來服事上帝國的聖工,以感謝祂對我們的愛。合一就是不要吝嗇,一旦吝嗇貢獻你的才華、智慧,這是會感染的,導致其他人也會吝嗇貢獻他的恩賜。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財寶」也可以翻譯成「有價值的」,什麼是你看為最有價值的呢?你看重這價值,你的心就在那裡。如果你看重、委身分享時,教會就會因更多人願意分享恩賜,而建造得更加整全。願上帝幫助我們建造教會,興旺上帝國。


問題討論:

一、上主的聖幕在人民解放自由的旅程中象徵什麼意義?

二、從金牛事件到甘心樂意為會幕奉獻,甚至超過所需用的材料,以色列人內心經歷了什麼轉變?

三、教會領袖如何帶領人民/會友願意甘心樂意建造心靈與實體的神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