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參與基督的憐憫

參與基督的憐憫
2019.5.24玉蘭莊/講道黃春生牧師/日本語翻譯龔昭勲
路加福音7:1-17
1耶穌向群眾說完了這些話,就到迦百農去。2那裏有一個羅馬軍官,他所器重的僕人患重病,快要死了。3軍官聽到耶穌的事,就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請求耶穌來治好他的僕人。4他們到了耶穌那裏,懇切地求他說:「這個人的確值得你的幫助;5他愛護我們猶太人,曾經替我們建造會堂。」6於是耶穌和他們去。他快到那裏的時候,軍官託幾個朋友來告訴耶穌說:「主啊,請不必勞駕。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7我自己也不配跟你見面。只要你吩咐一聲,我的僕人就會好的。8就像在我上面有指揮我的長官,下面有受我指揮的兵士;我命令這個人去,他就去,命令那個人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你做這個』,他就去做。」9耶穌聽見這話,非常驚奇,轉身向跟隨著他的群眾說:「我告訴你們,像這樣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人當中,我也沒有見過!」10那些被差派來的人回到軍官家裏,看見軍官的僕人已經好了。 

工業迅速發展之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近三十年來,地球溫度升高使海平面加速上升,地層下陷加劇,若沒有具體減碳、降溫,12年後氣候將失控。印尼首都雅加達已經下沉2.5公尺,預計2050年超過95%土地被淹沒。5/7印尼政府宣布放棄雅加達,啟動10年遷都計畫。而太平洋33個島嶼徹底沉沒,吉里巴斯、吐瓦魯、斐濟將消失。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推估,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將有三分之一國土被淹沒。
今日(5/24)全世界有一場大串連的活動Fridays For Future(週五護未來),是為了喚起各國政府關心氣候變遷的問題,並採取有效的行動來減緩地球溫度的升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社、青委會、原宣)鼓勵青年學生加入氣候變遷之關懷運動Fridays For Future。濟南教會的青年從三月十五日起,每週五下午五點都會在立法院、行政院、總統府一帶進行街頭祈禱,也會拿著標語倡議。
為何要關注這議題?因為我們是上帝派在世上的管家,在氣候變遷激烈的環境下,首當其衝的是底層的人,他們沒有資源對抗惡劣的氣候與環境。就像低窪處淹大水,有能力的人早就遷走了。為底層受苦的人發聲,正像耶穌及路加福音的作者一樣,特別關注受苦的人。
路加福音裡對外邦人、被排斥的人、窮人、婦女等社會邊緣人的描述特別多,並且對這些人抱持較正面、開放的態度,也因為這樣的特色,就有新約學者稱路加福音為「為外邦人所寫的福音書」。在一九六O年代社會福音被重視之後,「關懷社會邊緣人的福音書」更是成為路加福音的另一個名稱。其中也包括「宗教邊緣人」,特別是福音書裡被法利賽人稱為「罪人」的那些人,也是耶穌最常接近的人。
今天所讀的經文第七章第一到十節,就是作者路加所關注外邦人及社會邊緣人的記載。記載耶穌醫好一位羅馬軍官家裡的僕人,羅馬軍官與僕人都是外邦人。
作者路加的眼光,特別描述耶穌對於社會底層的人民,對於社會邊緣人有著憐憫的心。或許這與路加本身是外邦人有關,也許也和他作為一位醫生對人有一份特別的仁醫心腸有關。

首先我們來了解這段經文的背景,路加福音第六章記載耶穌向門徒、向跟隨他的百姓講道、教導之後,他就來到迦百農。
迦百農是加利利省的城鎮,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北方,它的西邊屬於希律安提帕管轄區,它的東邊是希律腓力的分封地,所以迦百農設有稅關收取出境及入境稅,耶穌就在迦百農呼召稱為利未的馬太來跟隨他(參考路加福音5:27-32)
加利利不是在羅馬帝國時代才有外邦人,早在所羅門王的時代,他就把加利利二十座城市送給外邦國泰爾(舊稱推羅)的希蘭王(參考列王紀上9:11),因此加利利也常被稱為「外邦的加利利」。通常自認為「純正」的猶太人會避免住在這樣的區域,會居住在這地方的猶太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與外邦人接觸,也因為常與外邦人接觸他們的視野、包容也比較開闊。
故事中這位羅馬軍官,和合本譯為「百夫長」,在羅馬軍隊編制上,是駐防城鎮中最高的指揮官。作者路加清楚的描述這位羅馬軍官託人來請求耶穌基督的原因,是「他所器重的僕人患重病,快要死了」。羅馬軍官為何如此器重這位僕人,他們的關係如何,有很多元的推論,但重點是,這位高高在上的指揮官,可以放下他的身段,出面去請求被統治的猶太長老協助。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位羅馬軍官對於部屬的關懷與疼愛,都值得每一位主管學習。
這位羅馬軍官不是那種作威作福的軍人,不是那種只會使喚下屬的官,他對自己的僕人充滿憐憫與愛,他對猶太人的治理不是採取高壓獨裁手段,而是用「愛」去對待被統治者,這種態度在二千年前的世界實在是很難得,或許他也是猶太信仰的慕道友,因此為迦百農建造猶太會堂。在1905年一隊德國考古學家在迦百農發現一個古老會堂的遺址,證明是主後第四世紀所建築的,在它的地板下方又發現一個更古老的猶太會堂,可以追溯自耶穌的時代,也被認定就是這位羅馬軍官所建造的迦百農會堂,甚至三十多公尺外,還有彼得岳母家的遺址。
這位憐憫、有愛的羅馬軍官為猶太人「建造會堂」,光憑著這一點,他就得到猶太長老的敬重,甚至願意為他出面請求耶穌基督。不要小看這位羅馬軍官的心胸寬廣,在當時這樣的氣度與胸襟非常難得。今天,我們看看,中國的統治者如何在強壓基督教,施以宗教迫害、禁止宗教活動,不僅拆十字架,更拆除教堂。例如四年前2014428日中國浙江溫州的三江教會被拆除,這教會的建築比台北雙連教會的大樓還大,硬生生被中國政府拆除。
這二、三年開始,中國也在拆除清真寺的圓頂。去年(2018)四月廿四日我看到「對華援助協會」的一則報導,有一位五十歲新疆女醫師努爾古麗,只是問一家肉鋪老闆說:「為何將羊肉、豬肉混合一起賣?」結果就被身後三個便衣警察抓走,後來她被以煽動罪判刑十六年,但是監禁三個月後,這位女醫師就不明不白地死去。
今天我們看到二千年前的這位羅馬軍官非常的不簡單,他愛不同種族、不同族群的猶太人,甚至尊重猶太人的宗教信仰,為他們建造會堂,不論他的動機是否是為了統治上的利益或是什麼理由,就這一點來說,已經遠遠超越今日許多的掌權者。
為什麼這位羅馬軍官不親自去求耶穌,而要請猶太的長老去呢?而且既然已託人去請耶穌基督了,為什麼又再託人去說「不必勞駕」呢?我想這位羅馬軍官必定很清楚猶太信仰的規定,並對猶太生活習俗非常熟悉;猶太人自認是上帝神聖的選民,看不起外邦人,甚至有信仰「潔癖」,就是外邦人碰過的食物,他們就不再碰。甚至,他們禁止進外邦人的家,以免使自己因為碰觸外邦人而變成不潔的人,當然更不能接受外邦人跑到自己的家(參考使徒行傳10:28)
第六節說「於是耶穌和他們去」,耶穌沒有任何猶豫,他二話不說隨即和他們去羅馬軍官的家。這讓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沒有猶太傳統的「潔癖」或是道德的優越感,耶穌與迦百農的長老,他們正在突破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種族隔閡,也表明上帝是一位「神愛世人」的上帝。
當羅馬軍官得知耶穌要到他家時,他派人向耶穌說:「主啊,請不必勞駕。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因為羅馬軍官尊重猶太人的規矩與文化,同時,也表達他對耶穌的崇高敬意。
接著,傳達的人又說:「7我自己也不配跟你見面。只要你吩咐一聲,我的僕人就會好的。8就像在我上面有指揮我的長官,下面有受我指揮的兵士;我命令這個人去,他就去,命令那個人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你做這個』,他就去做。
第九節描述耶穌基督對於羅馬軍官的信心是「非常驚奇」,相對的,當耶穌基督在故鄉拿撒勒被鄉親拒絕時,他的反應也是「非常詫異(馬可福音6:6),這二處的希臘文都是同一個字。這讓我們看到,令耶穌感到「驚奇」的是外邦人的信心,反倒感到「詫異」是猶太人的不信。這二者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對比啊!難怪,耶穌告訴身旁的猶太人說:「我告訴你們,像這樣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人當中,我也沒有見過!
然而,僕人得著醫治,不是因為羅馬軍官奉獻錢蓋會堂,也不是因為他有哪些好品德,而是因為他的信心,更精確來說是他為人「代禱、代求」的信心,使他的僕人得著醫治。這一點也在提醒我們,有信心的代禱是重要的服事。

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仰反省:基督徒必須體認到自己是一個卑微的人、是一個需要憐憫的人
迦百農會堂長老跨出文化的隔閡,與這位外邦羅馬軍官建立好的關係,這在二千年前的猶太社會是很難得的事。這與耶穌超越猶太律法的做法也很像。另外很難得的是,這位羅馬軍官沒有獨裁者高高在上的高傲,反而是很謙卑的尋求耶穌的幫助,他不僅謙卑,而且對底下的部屬生病很憂心、很憐憫。這位羅馬軍官尋求耶穌,算是耶穌的跟隨者了。
憐憫更具體地說,就是願意將自己從「高高在上」的位置向下挪,能「低低在下」地傾聽別人的嘆息;將自己置於與受苦者相同的地位,耐心地去經歷別人的痛苦、貼近地去感受別人的心情。
基督徒必須體認到自己是一個卑微的人、是一個需要憐憫的人、是一個並不比別人優越的人,我們願意敞開胸懷領人一同來到耶穌的面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更加的憐憫。與憂傷的人同憂傷,同情、同理、共同付出、共同承擔、共同受苦的生命態度。
今年台灣要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又被中國阻擋。外交部為了爭取今年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特別製作了一支微電影《阿巒的作文課》,這支短片得到廣大共鳴,美國國務院亞太局(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也在其推特上轉發,外交部在其官方臉書上特別感謝美國國務院亞太局的分享,並請更多的人一起觀看這個感人的故事。
(看影片https://youtu.be/9UHZ9SKl9PE)

《阿巒的作文課》描述的是一個越南小女孩阿巒的故事,她的左腳罹患畸形血管瘤,所謂的象腿症,導致她無法行動,父母為她賣掉了房子與地仍無法籌措醫藥費,當地的醫院建議整隻腳必須進行截肢。最後在台商的資助下,來到台灣就醫,終能免於截肢,手術後她可以走路了。而這堂作文課,老師出了一道題目是「最棒的一對」,阿巒就以她曾因左右腳不對稱,而十分羨慕旁人有健康的雙腳,可以穿上漂亮的運動鞋的心路歷程,寫下她的作文。她寫著:「我雖有兩隻腳,卻很難說他們是一對,他們無法穿上同一雙鞋!」文字十分觸動人心。
今年(2019)台灣參加雖然得到美國、歐盟等十四國的支持,卻仍被中國買通的國家阻擋下來。基督在安息日對底層人的醫治憐憫,也曾受法利賽人攔阻與責備,我們對這樣的惡質不陌生。同樣,在台灣對於少數族群的歧視,這樣的惡質,我們也不陌生。但願,我們都能離棄惡質的心態,謙卑自己,參與基督的憐憫。

能夠感動人的是開放的愛,而不是用排斥、武力的方式。迦百農長老的憐憫,突破猶太律法的限制;羅馬軍官的憐憫,使他放下身段懇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耶穌的憐憫,使外邦的僕人得醫治、使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活。耶穌所做的正如他後來教導門徒新的誡命是一樣的,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當我們越有憐憫,我們的生命越能彰顯出基督的愛,越能參與基督對苦難世間的憐憫與救贖。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主禱文系列6-免我們的債

主禱文系列6-免我們的債
2019.5.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馬太福音6:12)

什麼是「債」?
「債」希臘原文ὀφειλέτης,意思是「債務」(debt)
台語漢字翻譯為「辜負」(ko͘-hū)

「債」也指信仰與道德上的「罪惡」或「得罪」,亦作為「罪債」。
路加福音用「罪」(ἁμαρτία)這個字:「饒恕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饒恕所有得罪我們的人。(路加福音11:4)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甚麼是「罪債」?
一、「罪債(辜負)」是甚麼?
罪的字面意思就是「偏差」。
沒有達到目標、沒有進洞,有二種情況:打太長、打太短。
1. 打太長、射過頭:
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馬太福音6:14)「過錯」是「越界」的意思。
在那裏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萎了。有些人想找耶穌的錯處,就問他:『在安息日治病是不是違法的?』(馬太福音12:9)
他們捆紮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膀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馬太福音23:4)

2. 打太短、射不夠:
就是沒有用力,未盡本分,也稱為「虧欠」。
馬太福音25:14主人按照僕人的才幹分配管理的金錢的比喻。
主人對他說:「你這又壞又懶的僕人!
至於這個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的黑暗裏去;在那裏,他要哀哭,咬牙切齒。(馬太福音25:30)
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參考路加福音10:25-37)
因為我餓了,你們沒給我吃,渴了,你們沒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沒收留我;赤身露體,你們沒給我穿;我害病或坐牢,你們沒照顧我。(馬太福音25:42-43)

二、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債
1. 超過界線,則要悔改
界線是會改變的,隨著時代在改變。
鄭仰恩教授《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不斷「轉大人」。
「悔改」,意思就是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

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
耶穌說:「好,我也不定你的罪。

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的過錯。(馬太福音14-15)

2. 未盡本分,則要去愛上帝、愛人
什麼是跟隨基督的人的本分?(馬太福音22:37-40)
耶穌透過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激勵現場的猶太人,說出血統、種族、膚色、國籍都不能當作「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的界線。
三、我們赦免別人的罪債 
1.從赦免到愛仇敵

2.免除窮人借的債及釋放弱勢者得自由
免除債務的禧年(Jubilee),利未記25:10
● U2合唱團的主唱波諾(Bono)提倡兩個運動1.One(合一),此運動的使命是“Make Poverty History”(讓貧窮成為歷史)2.DATA(Debt, AIDS, Trade for Africa 解除非洲的債務、愛滋、貿易)

結論:怨恨帶來捆綁,饒恕才能帶來釋放,讓人重新開始。
井上伊之助為父親井上彌之助的「復仇」。
五隻麻雀固然用兩個銅錢就買得到,可是上帝一隻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他也都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要貴重多了!(路加福音12:6-7)
人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恩牧師:「黑暗不能驅逐黑暗,只有光明可以;仇恨不能趕走仇恨,只有愛可以。」

問題討論:
1.「免我們的債」是有條件的,上帝要我們怎麼做?
2. 你可以如何實踐「赦免」的功課?
3. 我們個人如何在信仰與社會裡,與時俱進的「轉大人」?

主禱文系列6-免我們的債
2019.5.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馬太福音6:12
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
黃春生牧師
上主日(5/12)母親節奉獻珍愛建堂義賣,很多兄姐奉獻珍愛品讓大家欣賞,願上帝紀念大家參與義買及義賣。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主禱文》第五個祈求「免我們的債」(和合本),這一個祈求比較特別,它是帶有條件的。第四個祈求「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是沒有條件的,上帝就賜給我們日常所需的。但是,第五個祈求「免我們的債」是有條件的,那個條件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免了人的債,上帝就不必免我們的債。
什麼是「債」?
在佛教因果輪迴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一句台灣諺語「夫妻相欠債」。最常聽到夫妻吵架時說:「都是我上輩子欠你的!」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反正遲早都要還,倒不如趁這輩子趕快還了吧!
在這種輪迴「相欠債」的觀念下,將夫妻視為對敵、仇人,是一件很不健康的想法,這更不是《主禱文》裡面所說的「債」。《主禱文》所說的「債」不是輪迴業障的債,更不是人情的債。
「債」在希臘原文ὀφειλέτης(opheilétēs),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債務」(debt)。但是,「債」在猶太人的觀念中,看犯罪如同欠債一般,因此「債」比較適用來指「罪惡」或「得罪」傷害他人。為表達這一個字的雙面意涵,有時在聖經翻譯上就會表現出來,和合本翻譯「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現代中文譯本則譯為「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即「免除債務」與「饒恕虧負」。台語漢字翻譯為「辜負」(ko͘-hū),意思比較接近《主禱文》的意思。
《主禱文》的「債」指信仰與道德上的「罪惡」或「得罪」,即對上帝和對人的過犯、虧負,亦作為「罪債」。路加福音則很直接地用「罪」(ἁμαρτία, hamartia)這個字:「饒恕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饒恕所有得罪我們的人。(路加福音11:4),路加福音就直接將猶太人對「罪債」的理解呈現出來。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甚麼是「罪債」?
一、「罪債(辜負)」是甚麼?
罪的字面意思就是「偏差」,就是沒有打中目標(missing the mark)。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桿進洞(Hole in one)很困難的事。有次禮拜後,有個人向我分享他昨天破費請客,因為他打球「一桿進洞」,得到獎金,卻花更多錢請客。「罪債(辜負)」的意思就是沒有一桿進洞,想想看「人生能有幾次一桿進洞呢?」換言之,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沒有「罪債(辜負)」。我們僅能盡力向著標桿直跑,努力達到目標。
打高爾夫球時,果嶺只有一個球洞(Hole)。人生的問題是,我們的目標、球洞,或是靶心,是誰設定的?標準在哪裡?對信仰上帝的人而言,標準在於耶穌基督。
沒有達到目標、沒有進洞,簡單來說有二種情況:打太長、打太短。
1. 打太長、射過頭:
「打太長」也就是太用力,太過頭,超過界線。在靈性上,就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做了「過錯」。耶穌說:「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馬太福音6:14)其中「過錯」這個字在希臘文有「越界」的意思。標靶、球洞就在那裡,為了表示自己非常的強,但是你射太遠、打太長。律法的規定就在那裡,但是法利賽人要求過分了,變成律法主義。
馬太福音第十二章九節記載有一次耶穌到了會堂,「在那裏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萎了。有些人想找耶穌的錯處,就問他:『在安息日治病是不是違法的?』」意思是要抓耶穌違反律法的把柄。安息日做工,律法主義就屬於這類的過錯,他們不在意上帝設計律法背後「愛」的核心價值。耶穌就曾責備他們說:「他們捆紮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膀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馬太福音23:4)
當然「越界」也包括做了不該做的事,最明顯的就是逾越了法律的規定。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法律因時因地訂定,是當下生活處境的規範,也會隨著時代改變而有所改變。

2. 打太短、射不夠:
「打太短」就是沒有用力,未盡本分,也稱為「虧欠」。這也包括連行動都沒有,就是該做而沒有去做。剛剛談到法利賽人要求過高,甚至「做了不該做的事」,已經失去上帝原本的核心價值。
一般來說,對於「做了不該做的事」,我們比較容易認錯。但是,對於「該做而沒有去做」,就不認為這是錯,而是認為只是「虧欠」而已。該做,只做一點點,或是都沒有去做。這就是耶穌所講的「罪債」。
馬太福音廿五章十四節起,耶穌曾講一個比喻,主人按照僕人的才幹分配管理的金錢,有五千、二千、一千。但是那一位領取一千金幣的僕人,原封不動將一千金幣歸還給主人。主人對他說:「你這又壞又懶的僕人!」又說:「至於這個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的黑暗裏去;在那裏,他要哀哭,咬牙切齒。(馬太福音25:30)我們該做的,卻不去做,就是虧欠。我們該伸出手去幫助人、該憐憫人,卻視而不見,就是虧欠。就像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裡面的祭司、利未人,他們對苦難中的人視而不見。(參考路加福音10:25-37)
耶穌又跟門徒說了一個關於最後審判的標準:「因為我餓了,你們沒給我吃,渴了,你們沒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沒收留我;赤身露體,你們沒給我穿;我害病或坐牢,你們沒照顧我。(馬太福音25:42-43)最後的審判就是根據這個原則,所以我們要反省,我們是不是忽略什麼該做的「愛心」而沒有做呢?
第一種情況是「打太長、射過頭」,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屬於這一類;第二種情況是「打太短、射不夠」,即該做而不做或是少做,這都是耶穌所講的「罪債」。

二、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債
1. 超過界線,則要悔改
「界線」是會改變的,隨著時代在改變。就像我們在教導孩子時,會因著年齡、心智的成熟度而改變。我記得我小時候,看到媽媽在炒菜時,就很好奇,很想拿刀子、很想開瓦斯,但我的媽媽要保護我,不准我拿刀子、不准我開瓦斯,直到什麼時候我會開瓦斯煎蛋?是在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而且要爸爸或媽媽在場的時候才可以。隨著年齡、心智的長大,我可以獨自使用刀子、開瓦斯。
舊約的律法對於當時代的處境是好的,但是拿到今日的處境來用好嗎?舊約說「以眼還眼」,但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仇敵」,當一個社會有能力、有勇氣去愛與我們有差異的人,這代表那個社會的成熟度越高。去年十一月廿五日教會設教122年我們邀請鄭仰恩教授來演講《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他在演講中提到「轉大人」的觀念,人類的社會心智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進步,對上帝話語的認識也需要「轉大人」。
如果我的媽媽限制我只能在他們在家的時候拿菜刀、開瓦斯,這樣我煮飯的能力可能只停留在國小三年級。但是,我的父母不會說「男孩子不用學煮飯」,他們讓我有機會學習,可以「轉大人」。不是說律法不重要,而是要透過耶穌的教導來成全我們對律法的認識與實踐。
對於「超過界線」時,我們該如何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悔改」,意思就是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同樣地,當我們犯罪時,也是超越界線,也是需要「悔改」,轉向上帝。
例如大衛犯罪後,他悔改(詩篇51)。行淫的婦人,耶穌告訴她:「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約翰福音8:11),就像耶穌也給四周的男性悔改的機會,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這一個故事裡,除了耶穌之外,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人,大家都是有罪,有罪的人怎能丟石頭判人死刑呢?
在耶穌的教導裡,饒恕是很重要的美德,耶穌說:「好,我也不定你的罪。」願意饒恕人,給人機會,他的行為就彷彿是耶穌所做的。
耶穌在教導門徒《主禱文》之後,立刻接著又講饒恕的教導,可見耶穌認為這有多重要!「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的過錯。(馬太福音14-15)

2. 未盡本分,則要去愛上帝、愛人
未盡本分,即該做而不做或是少做,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打太短、射不夠」。什麼是跟隨基督的人的本分?就是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一樣重要:『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摩西全部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都是以這兩條誡命為根據的。(馬太福音22:37-40)
愛上帝,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以上帝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會先以上帝的國、上帝的義為念,為第一優先思考的。在路加福音裡,說到愛鄰舍時,耶穌說了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這算是愛鄰舍最經典的比喻。
如果將鄰舍定義成我們所愛或關心的對象,耶穌透過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激勵現場的猶太人,耶穌明顯地用這故事說出血統、種族、性別、膚色、國籍都不能當作「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的界線,在耶穌的眼中,愛能跨越種族、性別、族群之間的仇恨,即使是猶太人所鄙視的撒馬利亞人都可以展現出上帝所稱許的愛心,是無差別的愛心。記住,鄰舍不需要有條件,不需要有什麼標準才能成為我們的鄰舍。上帝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祂的心胸不像人「雞腸鳥肚」(ke-á tn̂g, tsiáu-á tō͘)一般,上帝看重的不是血統,祂看重我們是否有耶穌基督的無差別的愛心與愛的行動。

三、我們赦免別人的罪債 
1.從赦免到愛仇敵
聖經裡面有報復的故事,也有赦免的故事。報復的故事,不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他們的報復,例如西緬、利未在示劍的大屠殺,他們用與上帝立約的神聖記號——割禮,來屠殺示劍城的男人。基督徒會不會假借信仰的理由來迫害他人呢?歷史上的例子很多,例如種族隔離、蓄奴、黑人與婦女人權的問題比比皆是。
耶穌不要我們報復,他要我們學習赦免。先做到不報復,再做到赦免,最後再到愛仇敵。不報復是最基本的,如果能夠做到赦免,甚至愛仇敵。那就真的不簡單了。
2.免除窮人借的債及釋放弱勢者得自由
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和合本「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債」(debt)還有個意義,就是指欠錢的債務。
欠債要不要還?當然要還。以前有人嘲笑基督徒說:「感謝上帝賜我穿、賜我吃,賜我欠錢不用還。」如果欠錢不還,上帝的名字就被侮辱了。
願意免除債務,不是欠債的人決定,而是有能力借人的人決定。舊約聖經裡面記載,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在埃及做過奴隸,所以當有人極窮而欠了債還不起時,頂多要他還五十年利息,五十年期滿就要免他的債務,讓他有機會重新來過,這叫做禧年(Jubilee)。「你們就把第五十年分別出來,向全體居民宣佈這一年為自由年,為禧年。在這一年,所有賣了的產業要歸還給原主或原主的後代;從前被販賣為奴的要得釋放,回到自己的家。(利未記25:10)
使奴隸得自由,使土地重新分配,五十年大概二代人,讓第三代可以重新開始。所以,以色列人每五十年就有一個新的盼望,貧窮不會世襲,每個家庭都可以重新來過,至少第三代可以有一個新開始,不需要好幾個世代都背負著沉重的債務。
在我在學生時代很喜歡聽一位愛爾蘭歌手波諾(Bono)的歌,另一個是邦喬飛(Bon Jovi)。波諾(Bono)U2合唱團的主唱,三十幾年前在搖滾界就很前衛,他們的歌曲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愛得死去活來,他們的歌詞充滿反省,往往以政治、社會和宗教為主題。而U2也不負眾望,獲得22座葛萊美音樂獎的殊榮,目前全球至少賣出超過14500萬張的專輯。
三十幾年前在愛爾蘭,天主教、基督教是水火不容、相互敵對與殘殺。但波諾(Bono)的父親是天主教徒,母親是基督教徒,他從小就受多元的基督教薰陶,似乎將敵對的雙方搭起和平之橋。雖然波諾是搖滾歌手(Rocker),有些人聽不習慣,但是上帝給他這樣的才能,讓他藉由青少年與搖滾迷共同的語言傳遞基督信仰與人道關懷的信息,他的歌詞呼籲青少年與搖滾迷不要醉生夢死,要關注信仰的實踐,因此U2的專輯主題都是社會改革、人權關懷、貧窮外債、非洲飢荒、愛滋等議題。
美國聖公會大主教麥可柯瑞(Bishop Michael Curry)與U2合唱團合照/2018.5.18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與梅根婚禮後
麥可柯瑞牧師(Bishop Michael Curry)是美國聖公會首位非裔主席主教,他來自芝加哥,過去曾為許多社會正義的議題發聲,包含LGBT人權以及性侵等。他受邀在梅根與哈利的婚禮上講道時,稱觀眾為「兄弟姊妹們」,並引述金恩博士的話提到,「在愛之中藏有很大的力量,千萬別低估它」。 接著柯瑞牧師又提到一首非裔美國人社群盛行的聖歌「在河邊」(Down by the Riverside),這首歌是由過去被當作奴隸的人所唱的,「當愛成為主流,就不會再有貧窮,當愛成為主流,地球就會變成庇護所,當愛成為主流,我們就能把手中的劍和盾放在河邊,不再有戰爭,因為當愛是主流時,我們才能真的把彼此當家人般對待」。

2004年時他們出版第11張專輯《如何拆除原子彈(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我拿到最新專輯時,就在教會辦公室裡聽,有一位青年聽到搖滾樂,就進來辦公室說:「牧師,你也在聽搖滾樂,我以為牧師都只會聽『靈修』的輕音樂。」我告訴他說,這張搖滾樂就是靈修音樂,歌詞喚醒青少年、樂迷關注世界的核武競賽,這張專輯獲得八項葛萊美獎。那一天,我們一起聊了波諾如何透過搖滾樂實踐基督信仰。波諾在2005年被TIME票選為時代風雲人物,可見得他藉由搖滾音樂影響世界。
著名的《國家期刊,National Journal》將波諾列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慈善表演者之一。波諾提倡兩個運動,第一個叫作「One(合一),此運動的使命是“Make Poverty History”(讓貧窮成為歷史),他認為憑我們的財富資訊科技,已經有能力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不是不能,而是不肯,他把這個消息很清楚的傳達出去,而且波諾對所關心的議題極為深入,他手上都握有當今第一手資料,當他把這些資料擺在各國總統面前,讓他們都不能否認,他是用很強烈的資訊來說服對方。為此,U2合唱團也出版同名專輯《One》,引用聖經中的神奇數字「40, forty(主耶穌曠野禁食40天,挪亞方舟下大雨40天,以色列百姓曠野流浪40….),強調我們要回應上帝的呼召。
第二個運動叫作DATA(Debt, AIDS, Trade for Africa 債務、愛滋、貿易、非洲),這個DATA組織就是要解決非洲永遠還不清的債務,永遠沒有辦法控制的愛滋病,而且一直不能解決的不公平交易,他要把這些問題從非洲大陸解決,這兩個運動給世界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波諾的呼籲下,當時G8(八大工業國)同意在十年內要把這些非洲國家的債務免除,而且要援助非洲,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他所做的貢獻,也使他曾多次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終於在20081212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肯定Bono一直在為非洲貧困事業做著努力,他勸說富有國家削減非洲的債務,與貧困做鬥爭,推動公平貿易,並為愛滋病和瘧疾的治療機構籌集資金等。
全世界的痛苦和黑暗,是由於人心的黑暗產生的。人心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聖經說:「其實黑暗的不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心。」雖然如此,但耶穌給我們一個與他同工的機會,就是藉著耶穌基督行在光中。雖然我們不像波諾的影響力那樣的大,但是當我們願意盡自己「一支小蠟燭」時,我們就會看到四周圍的黑暗逐漸退去。

結論:怨恨帶來捆綁,饒恕才能帶來釋放,讓人重新開始。
最後,我要說一個故事,在幾年前暑期兒童營裡,我也說給孩子們聽過。1906731日,在今天花蓮縣秀林鄉一帶爆發太魯閣原住民出草事件,此一事件後來誘發台灣史上知名的「衛理事件」(Wuili,在今秀林鄉佳民村)及「太魯閣事件」。「衛理事件」遭難者之一井上彌之助,兒子井上伊之助在父親遭原住民殺害後,克服心中的怨念,聖經的經文「要愛你的仇敵」,成了他喪父之痛最重要撫慰的力量。他自日本來到台灣原住民部落,以醫療、傳道,進行他長達三十餘年「以愛報仇」的志業。
188292日,井上伊之助出生於日本四國高知縣幡多郡。早產的他,有點跛腳,體型也瘦小;十八歲赴東京,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二十一歲,受洗成為基督徒。
清末,在劉銘傳的經營下,樟腦、茶、糖同列為台灣出口大宗。台灣是當時世界稀有的天然樟腦分布地區,由於樟腦可用於醫療,亦可作為軍需化學工業原料,是高經濟物質,日本治台後積極獎勵開採樟腦,引進企業財團進駐,台灣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樟腦出口區,有「樟腦王國」之稱。伊之助的父親彌之助,在日本治台初期即來到台灣,在花蓮港太魯閣山地的樟腦製造公司「賀田組」擔任技術員。
當地豐富的林礦資源,讓日人逐漸擴大採樟區域,侵入了太魯閣族人的生存領域,流血衝突事件時而發生。最嚴重的一次,是發生在1906731日的「衛理事件」。賀田組發放「山工銀」給太魯閣族的部落時發生糾紛,引發太魯閣族人群起攻擊腦寮,被砍頭的日本人包括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教員、賀田組員工及腦丁等三十六人,彌之助是其中一位被殺害者。
消息傳回日本時,二十四歲的伊之助,正好在參加一場基督教會舉辦的靈修會,他心中非常悲憤,激動地表示,一定要去台灣為父親「報仇」!「要愛你的仇敵」是那天靈修會演講者的主題,伊之助想起了耶穌說的話:「五隻麻雀固然用兩個銅錢就買得到,可是上帝一隻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他也都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要貴重多了!(路加福音12:6-7)他猛然醒悟過來,認為父親的死,必定有上帝的旨意。「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用愛勝過惡」,他終於明白聖經的教訓,並到台灣進行長達三十餘年「以愛報仇」的志業。
耶穌在馬太福音跟門徒講到饒恕時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們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馬太福音18:18)
上週五(517)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有人問我該如何看待這問題。誠如,《台灣教會公報》訪問總會議長及幾位有牧養同志經驗的牧師,議長強調上帝愛世人,我們需要牧養所有的人,更需要對話與了解。對於同性戀的議題,美國長老教會就召集神學、醫學、法律、社會等領域專家經過三十多年的對話,最後也是本於基督的愛去牧養、陪伴。在台灣,我們也需要本著基督的愛,透過對話與了解來牧養任何人。
人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恩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最感人的一篇講到是根據馬太福音第五章四十三到四十五節,講題為「愛你的仇敵」。這是他在喬治亞州監獄所寫的,他認真思考基督徒為什麼要愛,以及如何去愛。他說:「仇恨如何繁衍仇恨...以致於構成越來越多嚴重的暴力。」但他說:「愛是唯一能化敵為友的力量。」又說:「黑暗不能驅逐黑暗,只有光明可以;仇恨不能趕走仇恨,只有愛可以。」從那一刻開始,他主張愛與非暴力的公民抗命運動,去爭取黑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徵。他在1964年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
怨恨帶來捆綁,饒恕才能帶來釋放,讓人重新開始。主禱文第五個祈求「免我們的債」是有條件的,那個條件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免了人的債,上帝就不必免我們的債。

問題討論:
1.「免我們的債」是有條件的,上帝要我們怎麼做?
2. 你可以如何實踐「赦免」的功課?
3. 我們個人如何在信仰與社會裡,與時俱進的「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