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14:1-15對人有愛或是礙?

對人有愛或是礙?
2018.10.14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路加福音14:1-15

耶穌自己就像種子一樣,以行動落實在地上,帶出上帝國的生命力、影響力。
窄門就是耶穌基督本身,他就是羊的門。

一、沒有愛,安息日無法帶來釋放(14:1-6)
在路加福音裡,記載耶穌六次與人吃飯:一次與利未,三次與法利賽人,一次與稅吏,最後一次是耶穌與門徒。
「窺伺」(παρατηρούμενοι)意思是「在一旁」(παρα)「瞪著他」

耶穌為何赴法利賽領袖在安息日所設下的圈套?
法利賽人在乎的是傳統所沿襲下來的律法條文,而不在乎人是否得著安息、得著釋放。

二、「謙卑」的動機,不是為己,而是為了上帝(14:7-14)
「注意」和合本譯為「看到」,對比法利賽人窺伺耶穌。
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筵席都採U型的三面卧榻(triclinium)

「首位」是主人留給最尊貴的賓客,必須由他親自邀請上坐。

古希臘人認為「謙卑」是軟弱,不是好的品德。

「謙卑」的動機,不是為己,而是為了上帝
「謙卑」的動機,出於行善,彰顯上帝的愛。

上帝國的標準有別於世俗社會的標準。
愛與謙卑互為表裡
「報答」一詞也可翻譯為「報復」。

三、渴望上帝國的筵席(14:15)
一個很有盼望的結論,積極的回應耶穌的教導。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反省:

一、耶穌是一位帶領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帶領的上帝
福音書記載耶穌七次在安息日「動手」行神蹟醫治人(路加福音4:31, 386:613:1414:3;約翰福音5:109:14)

法利賽人想教導耶穌,而不是讓耶穌來教導他們。
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羅馬書10:4)

二、上帝的國度不是應酬,乃是給予基督的愛
耶穌與稅吏吃飯之後,有些法利賽人就質問耶穌的門徒:「他為甚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呢?(馬可福音2:16)
當時的筵席,是在建立人脈的交際應酬。
在主耶穌基督的教會裡,恩典的筵席是基於愛。

問題討論:
1.請比較世間的筵席與上帝國的筵席有何差異?
2.為何耶穌在安息日又「故意」在法利賽人面前做工?
3.今日的教會如何向世人彰顯基督的愛,接納彼此差異的人?


講道篇


對人有愛或是礙?
2018.10.14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路加福音14:1-15
感謝松年詩班今天早上獻詩帶領我們來敬拜上帝,所唱的歌《萬事在天》是我們教會楊旺順老師所創作的歌曲,我在年輕時參與大安教會福音隊到監獄、醫院唱詩佈道時,也經常唱這首詩歌,這首歌曲傳遞很美的信息,讓人深思人的有限,唯獨「天」的主看顧所有的人。這位天上的主,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向我們傳遞上帝國的真理。
上主日,我們讀到耶穌透過比喻教導我們關於天國、上帝國的真理,也因為沒有人能夠為上帝國下個完美的定義,因此,耶穌就用人所能懂的比喻來描述上帝國。耶穌說上帝國像一粒芥菜種子,但它是有生命力的,可以長成大樹;像酵母,從微小中不斷在擴張,帶有影響力的。就像耶穌曾說過的:「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耶穌自己就像種子一樣,以行動落實在地上,帶出上帝國的生命力、影響力。
在第十三章廿三節,耶穌提醒跟隨他的人說:「你們要努力從窄門進去。」而窄門就是耶穌基督本身,在約翰福音第十章第七節,耶穌向跟隨他的人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在曠野地的羊圈,有一個小門,可供羊群進入,牧羊人通常會在狹窄的入口處睡覺,若有人要闖入或是羊要跑出去,都會踩到牧羊人,因此,這個牧羊人就是羊的門,也是窄門。耶穌這樣說,是要讓我們清楚知道一個人要跟隨耶穌,就是當耶穌的「入門弟子」,而耶穌就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他如何為上帝國付上代價,跟隨他的人也要如何為上帝國付上代價。
現在,我們接著要來看第十四章的記載,首先來看第一至六節:

一、沒有愛,安息日無法帶來釋放(14:1-6)
1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領袖的家裏吃飯;有些人窺伺著他。2剛好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腫病的人,3耶穌就問那些法律教師和法利賽人說:「我們的法律准不准許在安息日治病呢?」4他們都閉口不言。耶穌就扶著那人,治好他,打發他走。5於是他對大家說:「你們當中誰有兒子或牛在安息日掉進井裏去,而不立刻把他拉上來?」6他們對耶穌所問的話無法回答。 

在路加福音裡,記載耶穌六次與人吃飯,一次呼召利未之後(5:29),三次是受法利賽人邀請(7:3611:3714:1)。一次是與被視為「稅棍和壞人」吃飯,這次的吃飯還被法利賽人議論(15:1-2,第十九章住在撒該的家)。最後一次是耶穌與門徒最後的晚餐(24:30)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第三次受法利賽領袖邀請的飯局,時間比較特別,是在「安息日」(Shabbat)。會選擇被視為神聖的日子,他們的目的卻是想要「窺伺」耶穌,原文裡的「窺伺」(παρατηρούμενοι)是一個不友善的詞,意思是「在一旁」(παρα)「瞪著他」,作者使用「現在分詞」(present participle),英文譯作 have been watching,強調「動作的連續性」。更令人詫異的是,安息日既然被視為「神聖的日子」,但卻被這位法利賽領袖拿來做「邪惡的事」。而且在猶太的文化裡,一起吃飯是朋友、家人才會有的,但在此卻成為設詭計的場合。
難道耶穌不知道法利賽人敵視他嗎?當然知道,因為之前耶穌已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開始激烈地批評他,甚至要找話柄來陷害他(參考路加福音11:37-54)。既然知道對方不友善,但是為何耶穌還是要去赴宴?耶穌去赴宴,不是因為他貪吃,而是他要善用每一個場合,包括這一頓不友善的飯局,來把上帝的真理表達出來。另外,也讓我們看到即使耶穌知道法利賽領袖不懷好意,但耶穌並沒有敵視他們,耶穌仍是大方接受邀約,赴法利賽領袖在安息日所設下的詭計圈套。
既然是圈套,在耶穌面前出現患水腫病的人,很可能也是被設計出現在這裡的。是什麼情況可能會造成手腳水腫?最有可能是腎臟出長期問題,當然也可能是肝或心臟的問題,但是這些病因都不是現代醫學就可以輕鬆解決的慢性病。第三節記載,耶穌就問那些法律教師和法利賽人說:「我們的法律准不准許在安息日治病呢?」在他們所教導的基要誡命很清楚是「不可以在安息日做工」,但是他們此時卻都閉口不言,拒絕回答耶穌。接著,耶穌就扶著那人,治好他,打發他走。耶穌「故意」先「扶著」或「牽」(台語漢字的翻譯,和合本沒有翻譯這個字),再「治好」那個人。
原本是他們要試探耶穌,但是此時,卻是耶穌考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有兒子或牛在安息日掉進井裏去,而不立刻把他拉上來?」很顯然的,耶穌點出他們心裡最在意的不是「安息」,而是在乎「自己的利益」,表面上是為上帝大發熱心,但真正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利益。
猶太人嚴格遵守安息日的誡命,但他們卻失去了安息日的真實意義。當耶穌基督在安息日「故意動手」使人的病得著醫治時,教導人認識聖經、遵守律例的法利賽人,卻非常生氣,甚至想要殺害主耶穌。可見得他們在乎的是傳統所沿襲下來的律法條文,而不在乎人是否得著安息、得著釋放。法利賽人死守安息日的表面字句,卻不在意上帝設立安息日的核心價值。沒有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是空洞的;沒有愛,安息日無法帶來釋放,無法帶來真正的安息。

二、「謙卑」的動機,不是為己,而是為了上帝(14:7-14)
7耶穌注意到有些客人替自己挑選筵席上的首位,就用比喻對大家說:8「你被請去參加婚宴的時候,不要坐在首座上,恐怕有比你更受尊重的客人也在被邀請之列。9那個邀請你們的主人要上來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那時候,你會覺得很難為情,不得不退到末座。10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座,讓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這樣,你在賓客面前就有光彩。11因為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12耶穌又對宴請他的主人說:「你招待午飯或晚餐的時候,不要邀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是富有的鄰居,恐怕他們要回請你,還了你的人情。13你要請客,就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14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那些人無力報答你。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上帝要親自報答你。」 

第七節描述耶穌「注意」,和合本與台語漢字本都是翻譯為「看到」,這是對比第一節法利賽人用眼睛瞪耶穌、窺伺耶穌。同樣都是用眼睛在看,一個是邪惡之眼,為了定耶穌的罪;而耶穌則是慈愛之眼,他用愛看到底層、卑微的人。
第七節提到「耶穌注意到有些客人替自己挑選筵席上的首位」,當時猶太人吃飯的筵席,受到希臘羅馬文化影響,大多是採用U型的三面卧榻(triclinium)U型的右側是主桌,主人坐主桌的中央,在U型的右側主桌的座位都算是「大位」。「首位」或「大位」是主人留給最尊貴的賓客,必須由他親自邀請上坐,其他座位則可由賓客自行選擇,而最末端的座位是給身分卑微的人,自覺有身分的人最不願意坐在這個位置上,他們難免有一種羞愧的感覺。
作者路加在此記載這次餐宴上眾賓客的醜態,耶穌注意到「有些客人替自己挑選筵席上的首位」,在此可能有好幾組三面卧榻,因此才有一些客人在挑選各桌的首位。這些賓客中法利賽人應該是佔大多數的,有別於專注抄錄及聖經研究的文士、經學教師,法利賽人扮演著律法的守護者,他們教導以色列人民要謙卑遵行上帝的律法。然而在此,他們竟去爭「首位」,完全暴露了他們「講一套、做一套」。
古希臘人認為「謙卑」是軟弱,不是好的品德。當時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標榜著「榮譽」(honour),鼓勵人要努力為自己爭取榮譽,爭取「首位」。但耶穌似乎不認同,他說:「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路加福音14:11)耶穌並不是要去貶低或否定人努力爭取得來的榮譽,而是強調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在約翰.加爾文的思想裡,就特別強調這一點,人若有任何榮耀都要「歸榮耀上帝」,而「謙卑」最能表達人在上帝面前沒有什麼好誇口的。
「謙卑」的動機,不是為己,而是為了上帝;「謙卑」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得著好處,而是出於行善,彰顯出上帝對弱勢、底層人的愛。
按照羅馬天主教傳統,新教宗當選之後,他要到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的祭衣室(更衣室)更換禮袍,這間祭衣室被稱為「淚之屋」(the room of tears),因為教宗要擔負起眾人難以擔負的牧靈之責,這絕非是一般人所謂的名利雙收的位置。正如耶穌所說:「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路加福音12:48)若人只在乎權位時,爭奪權勢時,耶穌提醒我們說:「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路加福音14:11)
同樣的,若是人的愛與善行,是為了獲得讚美或回報,便失去行善的意義。因此,耶穌不諱言的說:「你招待午飯或晚餐的時候,不要邀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是富有的鄰居,恐怕他們要回請你,還了你的人情。13你要請客,就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14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那些人無力報答你。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上帝要親自報答你。 (路加福音14:12-14)
耶穌的比喻,要傳達出上帝國的標準有別於世俗社會的標準,世界所關心的總離不開個人的利益,但是上帝國的價值卻不是如此,上帝所關心的是「人」, 而不是人所喜好追求的「名利」、「榮耀」。在耶穌的比喻裡,表達出主人「請客」應要出於慷慨的愛,如此,才是具備有上帝愛的眼光。給予窮困者慷慨的愛是謙卑的外衣,謙卑是人的內涵,換言之,愛與謙卑互為表裡。
耶穌特別以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人作為例子,因為這些人在當時的猶太社會中飽受盡歧視。貧窮,被認為不受上帝祝福,而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也往往被視為因為犯罪而受到懲罰,他們被當時的宗教領袖視為「罪人」,其他人更不敢多說什麼話,甚至,他們連上聖殿的權利也要被褫奪,不能進入聖殿。然而從耶穌的比喻中,我們卻看到一個不同於世人的眼光,這些人居然成為上帝國筵席的賓客,甚至是被邀請坐在「首位」上的人。
人若貧窮,不正好表達人在上帝面前沒有甚麼可以誇口的嗎?你若幫助底層窮困的人,上帝將要親自報答你。「報答」原文ἀνταποδίδωμι(antapodidomi)是未來被動式(future passive),意思是一切的賞報都是出於上帝,不是靠人的努力。這一個詞也可翻譯為「報復」,意思是指上帝未來必定伸冤,不用靠人去報仇。

三、渴望上帝國的筵席(14:15)
14:15同席有一個人聽見了這些話,就對耶穌說:「能夠在上帝的國裏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

第十五節,給這一段經文一個很有盼望的結論,就是有個人很積極的回應耶穌的教導,他對耶穌說:「能夠在上帝的國裏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換作我們,我們是否渴望以耶穌的愛去接納底層窮困的人,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接納被社會所排斥的人呢?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反省:

一、耶穌是一位帶領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帶領的上帝
耶穌時代在安息日舉行筵席並非不可,只要在禮拜五日落,天上出現第四顆星之前,預備妥安息日的食物即可,這樣就不會違背安息日的條例。在福音書中記載,法利賽人、經學教師與耶穌發生衝突,都是耶穌故意挑戰安息日的規定,福音書記載耶穌七次在安息日「動手」行神蹟醫治人,其中路加福音記載五次(路加福音4:31,386:613:1414:3),約翰福音記載二次(約翰福音5:109:14)。或許我們會說耶穌不要在安息日醫治人,就不會與法利賽人發生衝突了啊!但這正是耶穌來到世上,以愛與非暴力帶來律法與價值的改革。
安息日最重要的意義是彰顯上帝對人的愛,免除人與萬物的勞苦與嘆息,在上帝裡得著安息。福音書記載耶穌七次在安息日「動手」行神蹟醫治人,使人免於痛苦,得著身心靈的安息。但是,卻受到律法主義者的抨擊,質疑耶穌違反安息日「不可做工」的律法,因為耶穌伸手「摸」了病人,而且「治好」那人,就是做工。如果耶穌伸手去摸,病人沒有好,就不算做工。反倒是,人被醫好了,耶穌卻被認為有罪。
在安息日,耶穌「故意」醫治那人,他的「故意」挑戰了法利賽人,成全了律法,他並且舉例、機會教育,要現場的人思考,是救人要緊呢?還是救牲畜要緊?在此,耶穌讓我們知道,他看重人的生命與價值,勝過律法、勝過威脅、勝過衝突。法利賽人想教導耶穌,而不是讓耶穌來教導他們,因為他們的心中沒有「謙卑」,他們的心中不把耶穌當做「主」。使徒保羅如何看待基督對律法的成全?他這樣說:「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羅馬書10:4)這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使律法更為鞏固(參考羅馬書3:31)。對今日的基督徒來說,我們要更為謙卑,以耶穌的話語來重新認識律法,要記住:耶穌是一位帶領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帶領的上帝!
耶穌帶領我們與受壓迫者同在,帶領我們用他的眼光認識聖經,看到世上受壓迫者,讓底層人民、受迫害者看到耶穌基督的愛,碰觸到耶穌基督救贖的雙手。這幾個月以來,我們一直為中國受迫害的基督徒代禱,為他們舉行祈禱會,昨天我也看到香港的媒體統計,有更多的香港教會發聲明抗議中共迫害教會與基督徒,但香港媒體也指出靈恩派對此事不聞不問、置身事外,在我看來當教會失去耶穌基督的憐憫與愛時,就枉做教會。
下禮拜(10/21)我們舉行會員和會改選長老、執事,下午及晚上各有一場重要的演講,下午是新眼光讀經運動20週年的紀念講座,是我們教會處境查經班與教會公報社、總會一起舉辦的活動,這個聖經運動是強調耶穌俯就時代處境的眼光,如何在底層人民的困境中找著上帝來的救贖。在普世教協(WCC)、亞洲基督教協會(CCA)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也幫助各地基督徒透過耶穌底層的眼光看見教會的使命。
10/21晚上神學禮拜日舉行ChurchToo的演講,也是看見澳洲天主教會、美國天主教會甚至美國有間十七萬人的福音派大教會發生性騷擾、性侵犯的事,若是教會越不談、不面對,我們就無法與受害者站在一起。若是我們在時間允許下,歡迎大家來參加並關心。若是你在時間無法參與時,也歡迎利用網路直播來觀看,感謝我們的同工協助網路直播,包括我們此時的禮拜,也讓主日學家長、老師可以看到並參與禮拜。
我們學習耶穌與底層受壓迫者同在,感同他們的苦難,就是在與基督同行,實踐基督的愛,而非成為受迫害者尋求上帝幫助的障礙。

二、上帝的國度不是應酬,乃是給予基督的愛
在耶穌時代裡,法利賽人擺設筵席,參加者會以法利賽人為主,若是稅吏擺設筵席,參加者就會以稅吏為主,就像耶穌呼召利未做門徒之後,耶穌到他家吃飯,他們家就來了一堆稅吏(參考馬可福音2:15)。法利賽人不會與稅吏一起吃飯,因此當耶穌與稅吏吃飯之後,有些法利賽人就質問耶穌的門徒:「他為甚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呢?(馬可福音2:16)
在當時,接受筵席的邀請,需要有禮尚往來的義務,若是客人感覺自己負擔太大,是可以謝絕主人的邀請。而主人也會評估,受邀請的人如果無力回報的話,他也不會邀請。可見當時的筵席,並非是一種慷慨,而是建立人脈的交際應酬。但上帝的國度不是應酬,乃是給予基督的愛。上帝是一位給予的上帝,他給予我們他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
經文的記載裡,我們看到耶穌毫不客氣的教導主人,要他去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人。這樣一來,無疑就降低主人的身份,也挑戰當時的社會價值。但想想,道成肉身的耶穌正是接納罪人的主,他離開天上的榮耀,謙卑俯就這個世界,邀請我們進入他的筵席。在主耶穌基督的教會裡,人所擁有的社會地位、身份都是其次的,只要你願意尋求他,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你都可以領受主耶穌基督恩典的筵席——聖餐。今天,我們要奉耶穌基督的名舉行聖禮典,為二位兄姐洗禮,也要加入耶穌基督的筵席,記住這個筵席也在提醒我們,效法耶穌的行動去接納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人。

問題討論:
1.請比較世間的筵席與上帝國的筵席有何差異?
2.為何耶穌在安息日又「故意」在法利賽人面前做工?
3.今日的教會如何向世人彰顯基督的愛,接納彼此差異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