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創世記12:1-20上帝的呼召

上帝的呼召

2020.7.2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12:1-20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該隱vs.亞當、塞特。神子vs.挪亞。

上帝之城:閃、含、雅弗遵照上主的話語去行。

地上之城:巴比倫世界,建造巴別塔,以人為中心。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

 

一、新的命令(12:1-3)

 

巴比倫的吾珥城,城裡還有高階梯式塔(ziggurat)

 

閃的第十代子孫亞伯蘭、拿鶴、哈蘭,為何上帝揀選亞伯蘭呢?

哈蘭過世,兒子羅得跟隨大伯亞伯蘭,女兒嫁給二伯父拿鶴。

 

亞伯蘭離開吾珥之後,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嗎?

「耶和華文獻(耶典)」稱上帝為「耶和華,יהוה(雅威)」,常以「擬人化」的筆法在述說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

 

上帝對人的命令已經有新的轉折,從過去「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創世記1:28),已經轉換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創世記12:3)

如何透過上帝子民來賜福萬民呢?上帝揀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18:19)

「服從我」,和合本「遵守我的道」。

 

我—上主呼召你,賜力量給你,

使你在世上主持公道。

我要藉著你跟世人立約;

我要使你成為萬國之光。(以賽亞書42:6) 

 

遵守上帝的道,實踐祂所吩咐的使命,就是在建造上帝國。

 

二、遵照上主指示(12:4-9)

 

以前遵照上主的話:表現在「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

如今遵照上主的話:表現在「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三、成為萬民的祝福?(12:10-20)

 

「迦南地不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嗎?」為何會有大饑荒?

 

既然亞伯蘭已經娶莎萊為妻了,為甚麼還要欺騙他人呢?

 

為甚麼上帝不是懲罰亞伯蘭的不誠實,反而是懲罰埃及國王?

 

這一章故事有二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功課:

 

一、上帝的揀選是要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特別是分享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

 

腓立比書二章四節說: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教會就是在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因此,教會最大的使命,就是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

 

二、與時俱進的認識上帝的旨意,落實上帝國的建造

 

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的命令的轉向

 

亞伯蘭蒙召:成為「萬民的祝福」,「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問題討論:

1.上帝起初對人類的命令(1:28),與對亞伯蘭的命令(12:3)有何不同?

2.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3.如果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在你的能力之下,可以做些什麼?


The Story of Abraham Series 1540-43, Pieter Coecke van Aelst
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年8月14日-1550年12月6日)是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御用畫師,他在1540-43年之間完成「亞伯拉罕系列作品」(The Story of Abraham Series)是以羊毛地毯及金絲線編織完成的,也是藝術史上的曠世奇作。此系列作品為英國皇家典藏。
引自 https://www.rct.uk/collection/1046/the-story-of-abraham-series


講道篇


上帝的呼召

2020.7.2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12:1-20 

上主日,我們談到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11.13~430.8.28)詮釋《創世記》裡面有兩條路線、兩個國度。作者在第四章、第五章透過該隱的族譜,對比亞當塞特的族譜,表達出一個是在罪惡之下;另一個是選擇遵照上帝的話,實踐「要生養眾多、遍滿世界」的命令(參考創世記1:28)。

挪亞大水的故事,也是呈現兩個國度的軸線,「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的交織。在第六章,地上之城的「神子」即統治者恣意妄為,掠奪人類的女子美麗。但是,挪亞是上帝之城的選民,在大洪水審判之後,存活下來。

在第十章、第十一章裡,描述屬於上帝之城的挪亞後代,雅弗都是遵照上主的話語去行,遍滿全地。他們持續遵照上帝的話語去行,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但是,另外一個世界——地上之城,他們沒有遵照上帝的話語,他們不願遍滿全地,反而建築通天的巴別塔,來宣揚人自己的名。

綜觀整本《創世記》,可以簡單地把它分成兩大部份,其一是從第一章到第十一章,其二是從第十二章開始看到第五十章。第一章到十一章有四大段落就是:上帝的創造;人墮落的故事;大洪水的故事;巴別塔的故事。從人墮落、犯罪之後,這世界就呈現出遵照上帝話語的「上帝之城」,以及違背上帝的「地上之城」。

第一章到第十一章有四個段落,而第十二章至五十章也有四大段落,就是用以色列四大族長來區分,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等。創世記的作者,透過這一個家族,也展開一場「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爭戰。

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而基督徒就在這樣的爭戰中,致力於實踐上帝國。以使徒保羅的體驗來看,他認為人的內在就有兩個勢力的爭戰,也就是善、惡的掙扎,因此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這種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也存在現實的處境中。當然也存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在追求認識上帝的信仰上。

現在讓我們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內容: 


一、新的命令(12:1-3)

1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2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你蒙福。3祝福你的,我要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要詛咒他。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 


對比第十一章巴別塔的故事,人不願意遵照上帝的吩咐,分散遍滿全地,上帝就介入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而照創世記第十一章第十至廿六節來看,的後代都有遵照上帝的話語去行,實踐「要生養眾多、遍滿世界」的命令。

的第十代子孫,有亞伯蘭拿鶴哈蘭,他們與父親他拉,當時仍然住在巴比倫吾珥城,城裡還有高階梯式塔(ziggurat),這座塔有七層,最高的一層是祭司膜拜神明Marduk(馬度克)與觀星象的地方,這樣的塔不單是當時城市繁華興盛的象徵,更在宣揚一個城所信奉的神明。

在誘惑多的「地上之城」如何活出「上帝之城」的樣式,是很大的挑戰,特別是當時的人對上帝的啟示並不像我們今天有聖經可以閱讀與對話。當時的啟示是有限的,直到耶穌基督才帶來完全的啟示。

的第十代子孫亞伯蘭拿鶴哈蘭為何上帝揀選亞伯蘭呢?哈蘭過世,哈蘭的兒子羅得跟隨亞伯蘭,女兒蜜迦嫁給自己的二伯父拿鶴(參考創世記11:27-29)。意思是的第十代子孫只剩下亞伯蘭拿鶴。上帝要從二人中揀選哪一位呢?從聖經的記載裡,我們可以看到,拿鶴選擇繼續在吾珥城,亞伯蘭則帶著父親他拉、侄兒羅得,前往迦南地去。他們到了哈蘭,就在那裏定居。

亞伯蘭離開吾珥之後,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嗎?過去我們都會認為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是按照第十一章卅一節的記載,我們看到亞伯蘭一開始就定目標前往迦南地。只是到了哈蘭,就在那裏定居,不再繼續往前走。

第十二章第一至九節給我們另外一種文獻的觀點,聖經學者稱為「耶和華文獻(耶典)」,因為上帝的名稱為「耶和華,יהוה  (雅威)(現代中文翻譯為「上主」),與稱為「神」(אֱלהִים , Elohim, 伊羅興)是不同的來源。將上帝稱為耶和華的文獻裡,常以「擬人化」的筆法在述說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第十二章就是很典型的筆法,上帝向亞伯蘭說話。

在第十二章上帝對人的命令已經有新的轉折,從過去「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創世記1:28),已經轉換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創世記12:3)。換言之,上帝的命令是與時俱進的,上帝對每個時代有不同的使命吩咐。亞當的第十代到挪亞(創世記5:32)的第十代到亞伯蘭(創世記11:26)。前面的二十代,「上帝之城」的人民遵守上帝的話語,聖經以「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來表示;到了亞伯蘭開始,上帝子民遵守上帝話語,就以「賜福萬民」作為標準。換言之,上帝對人的命令會隨時代與時俱進的啟示。

如何透過上帝子民來賜福萬民呢?上帝揀選祂的僕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以後我們會讀到,但是在此我先劇透一下,我們來看創世記第十八章第十九節,上帝怎麼說呢?「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18:19)服從我」和合本保有原文的意思「遵守我的道」。這是上帝呼召亞伯蘭的原因。上帝呼召先知以賽亞時也是向他說這樣的話: 

我—上主呼召你,賜力量給你, 

使你在世上主持公道。 

我要藉著你跟世人立約; 

我要使你成為萬國之光。(以賽亞書42:6) 

過去,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以來,他們的使命是「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現在,上帝揀選亞伯蘭要他成為「萬民的祝福」。要成為萬民的祝福,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具體的內容「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如果再延伸到耶穌基督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我們看到內容是很相近的,透過「遵守上帝的道」來表明「愛上帝」,透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來實踐「愛人如己」的信仰價值。

遵守上帝的道,實踐祂所吩咐的使命,就是在建造上帝國。亞伯蘭也是在參與「上帝之城」的建造,奪回「地上之城」歸回給上帝。

前幾天(724)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加州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美國中國政策重大演說,呼籲美國與盟國合作改變中國的行為,並強調「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中共,中共將會改變我們。」這場重要演講,堪比上世紀1946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抗邪惡帝國的「鐵幕演說」(iron curtain)。都可視為對抗邪惡的極權,透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不讓邪惡極權破壞「愛人如己」的信仰價值,而使「上帝之城」不斷延續到新天新地的臨到。


二、遵照上主指示(12:4-9)

4亞伯蘭七十五歲的時候,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哈蘭羅得也跟他去。5亞伯蘭帶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隸向迦南出發。他們到迦南以後,6亞伯蘭繼續他的旅程,來到示劍的聖址,摩利的聖樹附近。(那時迦南人還住在那地方。)7上主向亞伯蘭顯現,對他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亞伯蘭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上主建了一座祭壇。8後來,他向南遷,來到伯特利城東邊的山區,山區的西邊鄰接伯特利,東邊靠近;他在那裏紮了營,又建了一座祭壇,敬拜上主。9以後,他漸漸南遷,到了迦南的南部。 


第四章第廿六節說:「那時候,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在此第十二章第八節是第二次提到「求告耶和華的名」(和合本翻譯)。有意思要交代,對耶和華上帝的敬拜再次被興起,更是「上帝之城」的延續。

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亞伯蘭已經是非常富有的族長,甚至有許多奴隸與亞伯蘭同行。在第十四章十四節記載亞伯蘭可以帶領三百十八名壯丁去攻打敵對者,搶救他的侄兒羅得回來,由此可見,亞伯蘭離開哈蘭時已經是非常富有的人。但是,他雄厚的財富背後,卻隱藏一個很大的危機沒有後代。

如果我們注意第十一章十二至二十四節,就會發現當時生育的年齡是在三十歲左右,而如今亞伯蘭已經七十五歲了,仍舊是沒有生兒育女。如果以之前的標準來看「生養眾多」,才能實踐上帝要求「遍滿全世界」的命令。但如今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如何實踐上帝的話語呢?好在上帝的命令有更新,已經變成「萬民的祝福」。但要他們仍活在過去時代的標準裡,極為看重「生育」這件事。往後,上帝要藉由這件事,要使他們明白比生育更為重要的是「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即使人口眾多又如何呢?今天中國人口全世界第一,但又如何呢?這個國家在中共統治底下,有成為全世界的祝福嗎?沒有!反而是隱匿武漢肺炎的疫情,截至716日的報告,已經造成全世界1570萬人感染,63.8萬人死亡。甚至,中國連續四十天遭遇大洪水,在4552萬人受災的同時,中共還是不斷以軍事武力威脅南海、台海,連夜間也派戰鬥機騷擾臺灣人口眾多又如何呢?要緊的是要遵照上帝的道,成為萬民的祝福,成為世界的祝福。而不是到處威脅鄰邦、傷害世界。

我們再來看亞伯蘭,他不再執著妻子不能生育一事,他開始學習遵守上帝的旨意。因此,上帝呼召他離開哈蘭,他就順服上帝的旨意,他沒有遲疑,攜家帶眷地向迦南出發。

他們到「摩利的聖樹附近」,「上主向亞伯蘭顯現」,亞伯蘭就在那裡設立祭壇來敬拜上帝。往後我們可以看到,亞伯蘭每到一個地方,就建一座祭壇敬拜上帝,可以看出他對上帝的敬虔,也是在表明他對上帝的應許有絕對的信心之意。「祭壇」也代表土地的所有權,擁有產業的記號,也是宣示這裡是上帝同在、上帝所擁有的。我們教會改建完工後,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小會最新的決定,要在920日下午2點舉行「宣教中心新建暨主日學教室修復竣工奉獻感恩禮拜」,這也是設立祭壇,要表明這個土地、產業是上帝的,要成為「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的地方,要成為回應耶穌新的誡命的地方,致力建造上帝國的所在。


三、成為萬民的祝福?(12:10-20)

10迦南發生饑荒,情況非常嚴重。亞伯蘭一直往南遷移,到了埃及,要暫時在那裏居留。11他們來到邊界,快進入埃及的時候,亞伯蘭對妻子莎萊說:「你是一個美麗的女子,12埃及人看見你,一定會說『這是他的妻子』,因此殺害我而留下你。13你要告訴他們,你是我的妹妹。他們就會因你的緣故饒我的命,好好待我。」14他越過邊界進入埃及的時候,埃及人果真發現他的妻子美麗。15有宮廷的官員看見她,就在國王面前讚她美麗;她就被帶進王宮。16因為她的緣故,國王厚待亞伯蘭,賜給他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17但是,由於國王帶走亞伯蘭的妻子莎萊,上主就降災,使國王和王室的人都患了可怕的疾病。18於是國王把亞伯蘭召來,問他:「你為甚麼這樣待我?為甚麼不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19為甚麼說她是你的妹妹,而讓我娶她呢?你的妻子在這裏,帶她走吧!」20於是國王命令左右趕亞伯蘭出境;他們就把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送走了。


上帝吩咐亞伯蘭要成為「萬民的祝福」,還真不簡單。遇到大饑荒,遭逢處境的變故,即使使上帝所揀選的亞伯蘭,也無法倖免。在這場嚴重災難之下,亞伯蘭並沒有求問上帝的旨意,他就一直往南遷移,到了埃及。埃及是當時的糧倉,物產豐富,或許我們會有個疑問迦南地不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嗎?」為何會有大饑荒?如果去過巴勒斯坦旅遊的人,回憶一下,那個地方的景色,都是黃土曠野為主,少數在今日科技發達的地區採用滴灌技術,才能在「沙漠中開江河」,種植農作物。我們要知道,迦南地之所以會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不是因為那地不會有饑荒,而是要說明生命中即使遇到無法敵擋的災難、飢荒,如果有上帝的同在,就能幫助我們勝過外在環境的災禍,經歷上帝「流奶與蜜」的賜福恩典。

但在此,亞伯蘭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面對這場饑荒。他到了埃及亞伯蘭告訴埃及人次說莎萊不是他的妻子,是他的妹妹。因為莎萊長得很美麗,但是,算一算他們夫妻相差十歲,莎萊起碼已經有六十五歲了,很多人都會好奇她是如何保養的,可惜我也不知道。

既然亞伯蘭已經娶莎萊為妻了,為甚麼還要欺騙他人呢?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把自己的妻子送給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的作者不會掩飾人的軟弱,而將這個故事寫下來,這乃在說明聖經真實可貴之處,他不會將人塑造成「神」一般的聖潔。

前幾天(7/13)歌手梁文音傳出離婚的消息,大家都很意外。她的丈夫張念平是他們教會自己設立的傳道師,當時婚禮辦得非常的盛大,證婚的牧師也把他們說得非常完美無瑕疵。說真的,人來到上帝面前禮拜,包括結婚禮拜也是,都是在敬拜上帝,不是要高舉人。我們只能在上帝面前懇求上帝憐憫我們的軟弱,赦免我們的罪過。

在這一段經文裡,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解的,為甚麼上帝不是懲罰亞伯蘭的不誠實,反而是懲罰埃及國王?

我們要知道古代民族,在遇到災難來臨時,他們習慣會去詢問,到底哪裡得罪了上帝或神明?此刻,埃及發生了疾病、災難,國王及官員得知,這災難就是因爲國王想娶「別人的妻子」,這種事在當時也被視為不公義、不道德的事。說真的,在古代任何一位跋扈的國王都會這樣做。2015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出版一本《習近平與他的情人們》,結果造成瑞典籍書商桂民海「被失蹤」、老闆林榮基「被送中」,後來好不容易流亡臺灣,在臺北重新開銅鑼灣書店。

但是,故事中這位埃及國王很有道德良知,他知道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於是他馬上處理,以求災難能夠很快平息。總之,他的悔改,使得災害平息。

各位,上帝原本要亞伯蘭成為萬民的祝福,但是他非但沒有成為埃及人民的祝福,反而帶災害到埃及。他沒有賠償給埃及國王,反而是埃及國王給了亞伯蘭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最後將他們趕出埃及。說真的要「成為萬民的祝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帝揀選的亞伯蘭都會走樣,更何況是我們呢?我們人實在是很軟弱啊!


這一章故事有二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功課:


一、上帝的揀選是要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特別是分享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 

今天我們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時常從這個「人要因你而蒙福」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成為基督徒的使命是甚麼?如果做為一個基督徒只知道為自己求福,只知道關心自己的需要,只知道謀求自己的福利,而不知道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會大眾,這樣就很難體會出,或見證出上帝揀選我們的意義。我們應該這樣瞭解,我們受呼召,是被呼召成為上帝國福音的僕人,而不是主人。我們受呼召,是要使我們成為上帝拯救世人的器皿。

今天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成為「上帝的水管」,讓上帝的祝福通過我們這個水管、管道,使得別人獲得恩典的滋潤。想一想,如果水管堵塞,水就變小或沒水,那我們就無法成為別人的祝福。今天,亞伯蘭的情形就是這樣,他的欺騙不僅沒有使人得到祝福,還因此遇到災難。這樣他就失去被上帝揀選的意義。

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是與第二節的最後一句「人要因你蒙福」相呼應,再次表明上帝揀選一個人,為的是成為上帝的僕人,這僕人是為上帝做事情,不是自己在享福,而是使別人蒙福。清楚講就是:為別人的幸福著想。腓立比書第二章四節就說:「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在清教徒(早期英國長老會基督徒)他們就以此為工作的態度:就是「盡你所能的去賺取,盡你所能的去分享」,也因此造就許多社會福利機構,建立許多學校、醫院。

今天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就是在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因此,教會最大的使命,就是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如果一間教會設備樣樣好,各種人力、財力樣樣充足,但是卻忘了有欠缺、貧乏的鄰舍、同胞,需要我們的援手、救助與愛,這樣的教會是不能真正見證出基督教會的真諦。我們可以這樣說:不會分享的教會,不能算是屬於基督的教會。這對中產階級化的教會,更是重要的警惕。

記住!上帝是一個分享、給的上帝,因為祂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給了我們。因此,當我們越懂得給,越懂得分享,我們就越蒙上帝的喜愛,就越完全。


二、與時俱進的認識上帝的旨意,落實上帝國的建造

上帝在時代中向人啟示,使人得以隨時代進步,使人對上帝國越來越清晰。亞當以來的標準「生養眾多」,才能實踐上帝要求「遍滿全世界」的命令。但到了亞伯蘭開始,有了改變,變成「萬民的祝福」。相較於「生育」這件事,往後,上帝要使他們明白比生育更為重要的是「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透過這樣的實踐來成為「萬民的祝福」。

今天,臺灣的局勢很惡劣,外有中國的武力恐嚇,內有間諜、協力者與各種政治、社會的危機。但是,我們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一種基本的認識:上帝一定會與我們同在,祂既然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子民,呼召我們在臺灣就是要藉著我們使臺灣人民、臺灣社會得到祝福。因此,不論我們的處境是如何的惡劣,我們的處境是多麼的危險,我們都要堅持與我們的同胞、人民在一起,這樣才對。

我在讀神學研究所時,曾有機會受派到韓國教會實習,並且探討韓國教會復興的緣由。一般我們都知道韓國教會的信徒,很喜歡禁食祈禱,所以祈禱山、祈禱院四處都有,另外他們也喜歡唱奮興的短歌,也因此我們一直都認為韓國教會的增長就是靠著祈禱。其實韓國教會的增長是因為他們「看聖經,行真理」。

韓國教會主要始於1884美國長老教會在韓國的宣教,除了設立神學院、大學如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設立醫院等,使人得到啟蒙與醫治。

1950年韓戰爆發前,韓國教會非常弱小,信徒比臺灣還少。當韓戰爆發後,北韓的難民紛紛往南難逃,當時教會本著「好款待出外人」,和耶穌所說「行在至微細的一個,就是行在我身上(馬太福音25:40)的信仰態度來款待難民。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堅持與苦難的同胞站在一起。這一點就像早期臺灣長老教會,與二二八受難者站在一起是一樣的。

當時,韓戰時約有一百萬的北韓難民被安置在教會裡,信徒拿出家中可用、可吃的東西和這些難民分享,過了三個月食物愈來愈少。為了控制食物的量,韓國牧師發動全國的教會禁食祈禱,一邊讀聖經,一邊祈禱。如此一來使大家可以渡過戰爭物資欠缺的困難,同時也帶動信徒的靈性操練。一年後,美國的物資進入韓國,美國透過韓國教會分發糧食、衣物,教會也認真的注意到每個人的需要,使每個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戰爭時韓國基督徒委身在上帝的教訓者很多,也因此韓國教會得到大復興。

因此,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是否在生命危急時,或是有很耀眼的誘惑在眼前時,就忘記上帝的話語?若是我們能與苦難中的百姓站在一起,我們就必定可以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


問題討論:

1.上帝起初對人類的命令(1:28),與對亞伯蘭的命令(12:3)有何不同?

2.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3.如果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在你的能力之下,可以做些什麼?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創世記10:31-11:26遍滿全地

遍滿全地 Piàn móa choân-tōe

2020.7.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10:31-11:26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地上之城、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亞當、塞特的家譜,「並且生男育女」。

地上之城:該隱的族譜,拉麥之歌「殺害該隱的人要賠上七條命;殺死我的人必須賠上七十七條命。(創世記4:24)


地上之城:被視為「神子」的統治者恣意妄為。(第六章)

上帝之城:挪亞被上帝視為義人。


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

上帝之城:挪亞三個兒子,多元語言、遍滿全地。(第十章)

地上之城:巴別,單一語言、建高塔。(第十一章)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


一、上帝之城(10:31-32)


挪亞三個兒子都一樣,都有按照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所吩咐他們在世上的使命去行「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


所謂的「世界」是他們所知的區域,今天「全球」(地球是圓的)的世界觀,是很後來才有的。


乃木將軍拜訪凱達格蘭族北投社頭目林烏凸。


在這個世界裡,他們遵照上帝的話語,是屬於「上帝之城」的子民。


二、地上之城(11:1-9)


這個屬於地上之城的世界又叫做「巴比倫」。

「他大聲喊著說: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成了鬼魔的住處 

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 

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示錄18:2)


地上之城——巴比倫,這世界的人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上帝之城」是遵從上帝的話語。

「地上之城」就是像巴比倫一樣,要對抗上帝的命令。


「巴別」的意思是「上帝之門」,源於阿卡德語中的“bab-ilu”

同語音,在希伯來語卻是「變亂、擾亂」。


三、上帝之城在延續(11:10-26)


閃的後代與創世記第五章亞當、塞特的族譜很類似,都交代他們活幾歲,特別是「並且生男育女」這句話。


今天的經文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驕傲、宣揚自己的名,將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巴比倫平原定居,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


先知但以理對尼布甲尼撒王說:「所以,陛下啊,請聽我的勸告,不可再犯罪,要秉公行義,憐憫窮人;這樣,你就會繼續昌盛。(但以理書4:27)


二、學習知道人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相對於巴別塔所建立的「地上之城」,我們該如何在今日處境下,延續「上帝之城」?由驕傲的自我中心,轉向謙卑以上帝為中心。

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哥林多後書12:9)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一般人會想建立起哪些屬於自己的「巴別塔」?

2.延續「上帝之城」,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抉擇?

3.當時處境下,「遍滿全地」是遵從上帝話語的表現,新約時代的處境下,我們該如何透過耶穌來成全律法,遵守上帝的話語?


The Tower of Babel,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3


講道篇


遍滿全地 Piàn móa choân-tōe

2020.7.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10:31-11:26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11.13~430.8.28)是第四、五世紀重要的神學家,他的思想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起源,對加爾文主義影響大,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神學家 (Williston Walker,《基督教會史》,p.281)

二十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 1857~1930)說:「自從保羅以來,除路德以外,無人能比奧古斯丁,甚至今日,我們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響,我們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的後裔,但二者都有賴於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在人生最後階段,花了十四年才寫成《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這本書,這本書的發想是來自對創世記的詮釋。奧古斯丁認為歷史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地上之城(civitas terrena)的歷史,跟隨該隱與罪惡的人類歷史;另一條是上帝之城(civitas Dei)的歷史,也就是跟隨亞伯/塞特並過上帝樂見的生活,是一條拯救的歷史。這二城自人類開始就有,但直到耶穌基督才被表明出來。在此,奧古斯丁透過此書來說明人類歷史的各分期,也為了要給予當時處於黑暗迷網的人一份精神鼓舞和信心。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在我們談論創世記的信息時,已經可以看到了。在第四章、第五章時,我們就看到作者對該隱的家譜,對亞當、塞特的家譜的描述很不一樣。在該隱的族譜,最後以拉麥之歌歌頌著「殺害該隱的人要賠上七條命;殺死我的人必須賠上七十七條命。(創世記4:24)作為結論,也就是地上之城仍持續兇暴、殘酷。

但是,屬於上帝國度的子民就不是這樣,他們是一群遵照上帝話語去行的人。因此,在描述亞當塞特的家譜時,每個人都有一句關鍵詞「並且生男育女」,而且又活了多少歲。在當時,我就特別強調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亞當塞特家譜的每個人都按照上帝的話語去行,也就是實踐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上帝對人第一次的命令。

到了第六章,在地上國度被視為「神子」的統治者恣意妄為,掠奪人類的女子美麗。但與此同時,挪亞被上帝視為義人,在奧古斯丁的描述下,挪亞是上帝之城的選民,在大洪水審判之後,存活下來。

在第十章裡,挪亞的後代繼續按照上帝的旨意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因此,在創世記第十章裡對挪亞三個兒子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作者就是要通過這一句簡單的話告訴我們,挪亞的後代都有遵守上帝的吩咐(參考創世記1:28)。至於另一個世界就是巴比倫,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沒有遵照上帝的話語,反而僅僅容許一種語言,而且想要建築通天的塔,來宣揚人自己的名。至此,我們又可以看到兩個國度,一個是上帝之城,另一個是地上之城。

耶穌曾說過一個比喻:

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裏。大家睡覺的時候,敵人來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到了麥子長大結穗的時候,稗子也出現了。莊主的僕人前來說:『主人,你撒在田裏的是好種子,這些稗子究竟從哪裏來的呢?』他回答:『這是敵人幹的。』他們就問:『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他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讓麥子跟稗子一起長吧;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燒掉,然後收聚麥子,儲藏在我的倉庫裏。』(馬太福音13:24-30)

上帝暫時容許麥子、稗子共存,直到末日的審判。奧古斯丁則指出世界是由兩個象徵性的城市組成:善城與惡城;上帝在善城,魔鬼在惡城。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而基督徒就在這樣的爭戰中,致力於實踐上帝國。使徒保羅甚至認為人的內在就有兩個勢力的爭戰,也就是善、惡的掙扎,因此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這種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也存在現實的處境中。在今天的經文中,也充分展現出兩個王國的發展。

此時,我們一起來看第十章卅一、卅二節。


一、上帝之城(10:31-32)

10:31 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32 以上是挪亞三個兒子的宗族,是按照各部族、各世系記錄的。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


第卅一節說:「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在第五節說到雅弗,第二十節說到,第卅一節說到,都是用了同樣的句子在描述,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換言之,作者要表達挪亞三個兒子都一樣,都有按照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所吩咐他們在世上的使命去行「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特別是「遍滿世界」的描述,因為對照巴別塔的故事,在那一個世界的人是不願意「遍滿世界」,而是想要宣揚自己的名。

在第卅二節的最後一段話:「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我們不能從字面上來了解。我之前有說過,所謂的「世界」是他們所知的區域,今天「全球」(地球是圓的)的世界觀,是很後來才有的。公元前五百年,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地是四方的概念自古以來都很普遍。直到十七世紀受到西方科學影響前,我們才逐漸知道地球是圓的。

一個有趣的故事,日本時代,臺灣第三任總督乃木將軍,有一回拜訪凱達格蘭北投社頭目林烏凸家裡時,驚異地看到牆上掛著一面世界地圖,乃木將軍以為全臺灣只有他有世界地圖,他認為臺灣沒有一個人有世界觀的人,詢問之下才知道是馬偕牧師送給北投社頭目林烏凸。「北投(Pataauw)這個地名就是凱達格蘭族的語言,是「女巫」的意思,因為該地為硫磺產地,煙孔瀰漫。

總之,聖經裡面所說的「世界」,不是指「全球」的世界觀,而是指他們居住的世界。就好像我們會說,民主臺灣與極權中共,是二個不同的世界。第卅二節所說:「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他們的世界裡,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在他們世界裡,他們都遵照上帝的話語,他們是屬於「上帝之城」的子民。


二、地上之城(11:1-9)

1起初天下的人只有一種語言,使用一種話。2他們在東方一帶流浪的時候來到巴比倫平原,在那裏定居。3他們彼此商量:「來吧!我們來做磚頭,把磚頭燒硬。」於是他們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4他們說:「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5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6他說:「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7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8於是上主把他們分散到全世界,他們就停止造城的工程。9因此這座城叫做巴別(「巴別」或譯「巴比倫」,有「攪亂了」的意思。);因為上主在那地方攪亂了人類的語言,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接著來看另一個世界,就是第十一章第一至九節所描述的。按照奧古斯丁的稱呼,就稱它做「地上之城」。

這個屬於地上之城的世界又叫做「巴比倫」,如果你讀到聖經最後一卷《啟示錄》時,你就會發現「巴比倫」這個詞又再出現。上帝的羔羊與巴比倫爭戰,最後大勝,上帝的天使從天降下:

「他大聲喊著說: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成了鬼魔的住處 

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 

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示錄18:2)

在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上帝之城、地上之城,屬上帝的國度、屬魔鬼的國度,到如今兩個國度仍不斷的拉扯、爭戰。但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已經完成了,魔鬼已經節節敗退,世界不斷在朝向上帝國展開。

創世記在此所描述的地上之城——巴比倫,這世界的人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看到了嗎?他們的聚集是為了「顯揚自己的名」,他們不願意被分散到各地,他們是在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吩咐。相對於挪亞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這樣我們就更清楚,兩個國度的不同,「上帝之城」是遵從上帝的話語;「地上之城」就是像巴比倫一樣,要彰顯自己的名,是要對抗上帝的命令。

第一節說在這巴比倫的世界裡,起初只使用一種「語言」。語言是用來溝通,同樣的語言或許可以降低隔閡,但同語言不一定能順暢溝通與相互的尊重與理解。從台灣的離婚率來看,是因為語言不同嗎?不!同樣的語言,如果不傾聽、包容、尊重,也無法建立充滿愛的關係。

從人類歷史來,用強勢手段來「統一語言」時,往往帶來的是壓迫。就像臺灣在戒嚴時期推動「國語」運動,是消滅另一族群的手段。直到解嚴之後,母語才逐漸受到重視,但是臺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臺灣已經被列入母語滅絕的危機地區。這包括原住民語言、客語、台語。

今天,中共在東突厥斯坦(新疆)所謂的「再教育營」,不僅在消滅維吾爾語言,更是在進行種族清洗的滅族行動。這樣的做法都是違背上帝遍滿全地(分散語言)的意思。他們為了是建立一個可以宰制、侵略世界的帝國。

當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巴比倫時,當時的巴比倫城是非常雄偉的。「巴比倫」的意思是「神的門」,自古以來巴比倫城就被認為從天而降的城市。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這座城是世界第一大城,是眾城的城。由此可見巴比倫的驕傲。

巴比倫城即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這個城是由四個城市組成的一個長方形大城,城周達96.6公里(60),城牆有30.5公尺(100)高,其寬度足可容三輛戰車(馬車)並肩飛馳,彷彿台北市有東西向的市民大道,南北向的新生高架橋。巴比倫城牆共有城樓一千五百個,每個城樓高60.1公尺(200)。城牆周圍還有濠溝圍繞,42.7公尺(140)寬、18.3公尺(60)深。估計起來,巴比倫城佔地908平方公里(350平方哩),比現在的倫敦城還大。尼尼微城(巴比倫城)內有廣闊的花園、果樹園、草原,又飼養許多牲畜,在亞述帝國全盛時期,它可是風光一時,享有富貴、尊榮。這樣的大城,有可能滅亡嗎?有可能被「分散」到各地嗎?

聖經要告訴我們,越是驕傲、越是抵抗上帝的帝國,終究要被分散、要被傾倒。第四節的描述,讓我們看到這個地上之城——巴比倫,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他們一切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顯揚」人自己,不是上帝。今天,我們的能力、恩賜所做的一切「建設」目的是什麼呢?記住,不是要彰顯人的名字,而是要彰顯上帝的名,而是要建立「上帝之城」,建立上帝國。

第五節是個「轉折」,或著是說「上帝的介入」。當人在造塔和建城,想要達到天庭的時候,在人看來是非常壯觀、高大,確實會令人感到非常驕傲,因為有這種實力,人才會說出「好來顯揚我們的名」這種話來。但是創世記的作者很幽默地說,上帝要從天上「下來」看看。人以為城、塔已經很高、很高,但是,上帝卻得要下來察看才能知道有多高,換句話說,「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們下去」這裡的「我們」並不是指很多位上帝之意,而是一種表達上帝的威嚴、偉大,希伯來文就是以複數「神」的字詞來描寫(參考創世記1:26)。「我們下去」,也可用更直接的意思來說,就是「上帝介入」。

上帝介入,上帝變亂人類的口音。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這樣的瞭解是站在人的眼光來看。在人來看,全世界的語言統一不是很好嗎?若說一種語言,就不會有溝通上的困難。但是,我們若以上帝的眼光來看,變亂語言乃是祝福,因為有了變亂的語言,才可避免人想要僭越上帝。而便亂語言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族群,可以產出不同的文化,帶來多元的省思,才能達到上帝的命令「遍滿全地」。人違背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上帝不再以洪水來審判,而是讓語言變亂,使人不得不遍滿全地。雖然表面看來是一種懲罰,但是其中卻充滿上帝的智慧與憐憫,避免人因為語言的統一而再次想要與上帝爭高低。

第九節給我們對這城有一個了解,這城被稱為「巴別」的意思是「上帝之門」,源於阿卡德語中的“bab-ilu”。但這字的發音在希伯來語卻是另外一個意思「變亂、擾亂」。發音一樣,意思完全不一樣的例子也很多,例如現代希伯來語的「警察」(מִשׁטָרָה),與台語「m̄-sī chha̍t á(不是賊仔)發音完全一樣。創世記的作者就是在說,巴比倫想當「神」,但是上帝卻下來變亂它,就像後來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變亂」發瘋,像牛一樣在野地吃草一樣(參考但以理書4:28-33)

作者有意要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人在驕傲、誇耀自己的成就,想僭越上帝時,最後就變亂、傾倒。

從創世記第三章亞當夏娃犯罪開始,創世記的作者在編撰這本經典時,是很有秩序地在談論人的罪的問題:從亞當、夏娃的背叛上帝,進而到兄弟間的相互殘殺,再到「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結果引發人與大地之間的洪水大災難。現在則是人集合起來要對抗上帝,要與上帝比高低,想要取代上帝,結果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不能再和睦相處。


三、上帝之城在延續(11:10-26)

10 以下是閃的後代。洪水後第二年,閃一百歲時生亞法撒。11 以後他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男育女。12 亞法撒三十五歲時生沙拉;13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男育女。14 沙拉三十歲時生希伯;15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男育女。16 希伯三十四歲時生法勒;17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三十年,並且生男育女。18 法勒三十歲時生拉吳;19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零九年,並且生男育女。20 拉吳三十二歲時生西鹿;21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零七年,並且生男育女。22 西鹿三十歲時生拿鶴;23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年,並且生男育女。24 拿鶴二十九歲時生他拉;25 以後他又活了一百十九年,並且生男育女。26 他拉七十歲那一年,已經作了亞伯蘭拿鶴哈蘭的父親。 


這段經文特別拉出的後代來討論,這裡的描述與創世記第五章亞當、塞特的族譜很類似,每個人最後都交代他們活幾歲,特別是「並且生男育女」這句話。這句話要告訴我們閃的後代也是遵照上帝的話語(創世記1:28)去行的後代,用奧古斯丁的話來說,就是「上帝之城」不斷延續下去。


今天的經文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驕傲、宣揚自己的名,將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當人類到達巴比倫平原時,就不想分散到全地。因為巴比倫平原物產豐富,遠比過去辛苦的游牧生活還好,因此他們在巴比倫定居。但是這樣一來,就等於人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後來,我們看到亞伯蘭選擇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離開巴比倫平原,走向一個未知之地,朝向「遍滿全地」。

在巴比倫平原,當人類安逸定居之後,就開始胡思亂想,要建造通天的高塔來宣揚自己的名。換言之,人的驕傲就是想取代上帝的地位,要高舉自己的名。

過去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更是令世人驕傲的科技文明指標,裡面集合世界經濟與科技的高級菁英。但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這個代表「人類驕傲的象徵」的世貿大廈倒了。這也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光有驕傲的經濟與科技,卻沒有憐憫與謙卑的處世態度,這樣的建築就算是人敗壞的記號。

1998年馬來西亞搶「世界第一」,在吉隆坡蓋了世界最高的雙子星摩天大廈。200412月被台北市101摩天大廈553公尺超越了,但又過了短短五年又五天,就被杜拜哈里發塔169層樓給超越了,高出319公尺。其目的也在於彰顯「自己的名」,因為世人太容易看重「名」,而比較不會謙卑與憐憫。

這幾年所謂「中國崛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建立百年的中國夢、帝國夢、天朝夢。亟欲宰制全世界。在去年(2019)武漢肺炎爆發後,中共「一帶一路」吞噬世界的獨裁野心逐漸被揭露出來。

帝國想要宰制世界每個時代都有,先知但以理對當時最強武力的擁有者尼布甲尼撒王說:「這是那守望的天使所決定的,為要使世上的人知道,人的國度是至尊上帝掌管的;上帝有權把國權賜給他所選擇的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人,上帝也可以使他掌權。(但以理書4:17)接著但以理又說:「所以,陛下啊,請聽我的勸告,不可再犯罪,要秉公行義,憐憫窮人;這樣,你就會繼續昌盛。(但以理書4:27)換言之,上帝要掌權者秉公行義,憐憫底層、受壓迫者。所以,人的驕傲並不能為自己添加任何的利益,反而驕傲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二、學習知道人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巴別塔的故事其實反映出人的自高,人不知道自己有限,才想與上帝爭高低。俗語說的好,驕傲的人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巴別塔的故事中,人想通過人的能力、智慧、才能來建造通天的塔,他們認為人的能力已經足夠登天比美上帝,且想與上帝爭位。當他們驕傲欲取代上帝時,作者卻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人以為已經有能力足夠與上帝抗衡的時候,上帝尚且是不知道人的高塔高到哪裡?還要從天上下來看看,這已經充分暴露出人實在是極其渺小和有限啊!

相對於巴別塔所建立的「地上之城」,我們該如何在今日處境下,延續「上帝之城」?我們生活的社會、工作,都交織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的拉扯,利益與良心的爭戰,在這樣的現實處境下,我們該如何抉擇?該如何由驕傲的自我中心,轉向謙卑以上帝為中心呢?

聖經的作者並沒有要我們對現代科技持反對的態度,聖經的作者要我們學習知道:我們是人,是實實在在的人。這一點認識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明白人的能力,確實是有人的極限,有人的軟弱,也才會承認我們也會有錯誤的時候。有了以上心靈的告白後,再來更重要的就是學習謙卑的心,讓上帝的靈來指引我們。就像保羅所說:「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哥林多後書12:9)因為一位懂得反省的人,他才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軟弱的,才會渴望讓聖靈來引導他的生活,天天在基督裡過著重生的生活。

請我們記住耶穌基督的話:「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甘心自卑的人。(馬太福音23:12)希望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一般人會想建立起哪些屬於自己的「巴別塔」?

2.延續「上帝之城」,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抉擇?

3.當時處境下,「遍滿全地」是遵從上帝話語的表現,新約時代的處境下,我們該如何透過耶穌來成全律法,遵守上帝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