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13:1-17除非你們悔改

除非你們悔改
路加福音13:1-17
2018.9.30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我要結集我的子民,像收穫農作物。但他們像葡萄樹不結葡萄,像無花果樹不結果實,連葉子都枯乾了。所以,我容許外國人來佔據他們的土地。(耶利米書8:13)

一、不要去定罪,而要學習悔改(13:1-5)
一則「頭版新聞」,往往都會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
1993811日第四台合法化
1997年民視無線台開播,1998年公共電視台開播。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
司布真牧師(C. H. Spurgeon)《聖經與報紙》(The Bible and the Newspaper)
說死者「惡有惡報」,這對受災家屬來說何嘗不是「二度傷害」呢?
悔改,除去自我中心

耶穌繼續舉一個當時的社會版新聞「西羅亞塔倒塌事件」

二、「悔改」之後,才有可能結出「果子」(13:6-9)
按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同一個果園不可種兩種植物(申命記22:9)
這棵無花果失去園主所賦予的使命。

不放棄自我中心、不悔改的罪人,就像是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

三、非暴力改革猶太律法(13:10-17)
什麼是悔改?顯然這位死守律法,缺乏憐憫的會堂主管,不是前面所講的「悔改」。
耶穌為何「故意」選在法利賽人很在意的安息日工作?
為何耶穌還要多此一舉「按手」在婦人的身上?

我們來想想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省思:

一、學習耶穌以愛與非暴力來成全律法、改變世界
「亞伯拉罕的後代」(原文是「亞伯拉罕的女兒」,daughter of Abraham)
耶穌一向平等看人、待人的態度。
耶穌用愛與非暴力來改變當時的人對律法的迂腐觀念,而使律法得到成全。
約翰.奧伯格(John Ortberg)《耶穌如何改變世界》(Who is this man?)(台北:校園,2015),描述耶穌以愛與非暴力來成全律法、改變世界。
英國小說家、歷史學家威爾斯(H. G. Wells):「我是史學家,我甚至不是基督徒,但我發現世界仍不由自主地圍繞著這個最具影響力之人的生平與生命打轉。

耶穌宣揚以「愛」為本的真理,與當時的律法主義、傳統思維產生極大衝突。

是誰扭轉了牢不可破的社會階級隔閡?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說:「上帝的形像沒有不同的階層之分。」

二、律法絕不是要使人成為冷漠無情的人,而是要喚醒人內心的憐憫
耶穌用「話語」醫治婦人,但用「按手」教導我們,正確認識律法的本質是「愛」。

問題討論:
1.「誰比誰更有罪」、「誰比誰更壞」,人很喜歡去定人的罪,但耶穌如何提醒眾人?
2.為何耶穌要「故意」在安息日按手,他的目的為何?
3.婦人得醫治,會堂主管與群眾有何反應?這對我們有何提醒?


講道篇

除非你們悔改
路加福音13:1-17
2018.9.30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上主日,我們才看到耶穌以「苦難的洗禮」來描述門徒將來所要面對的迫害,受到邪惡掌權者——惡僕人的迫害,受到法利賽人的攻擊。接著今天這段經文裡,讓我們讀到一段關於無花果樹不結果的比喻。
無花果樹在聖經中出現六十多次,最早出現在創世記,當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他們就用無花果的葉子來遮蔽身體(參考創世記3:7)。最後一次是出現在啟示錄,描述末日的審判,天上的星辰將像被風吹落未成熟的無花果子(參考啟示錄6:13)
聖經中常用無花果樹來比喻猶太人,當無花果樹結實累累,表示猶太人合上帝的心意,當無花果樹不結果子時,表示上帝的審判即將到來。先知耶利米就曾預言猶大的亡國:「我要結集我的子民,像收穫農作物。但他們像葡萄樹不結葡萄,像無花果樹不結果實,連葉子都枯乾了。所以,我容許外國人來佔據他們的土地。(耶利米書8:13)
耶穌在此用了無花果樹不結果子,就是在提醒猶太人要悔改,因為上帝的審判近了。現在,我們就來看今天這一段經文的內容:

一、不要去定罪,而要學習悔改(13:1-5)
1當時,在那裏有人告訴耶穌,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2耶穌說:「因為這些加利利人死於非命,你們就以為他們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3我告訴你們,不是的;除非你們悔改,你們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4西羅亞塔倒塌時所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壞嗎?5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要是不悔改,你們也要同樣死亡。」 

第一節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這是在描述當時一件「頭版社會新聞」或「頭版政治新聞」,對於社會重大問題,往往都會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在1990年代以前,台灣只有三家「官方」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被合稱為「三台」,但是當時有了「第四台——地下電視台」之後,「三台」的收視率逐年下降。政府將第四台合法化,是在1993811日,由行政院新聞局發布《有線電視法》規範運作,當年11月一開放登記,就有610家取得臨時執照。經過多年的整併,目前大概只剩下66家業者。民視無線台則是在1997年開播,隔年(1998)公共電視台開播。這一切的改變只不過是二十幾年前的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人向在德國波昂大學任教的神學家卡爾.巴特(Rev. Karl Barth)問說:「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巴特回答:「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他並向一群年輕傳道人說:「年輕的後輩神學家們,拿起你的聖經,也拿起報紙。兩者都讀,但是要用你的聖經解讀你的報紙。」在卡爾.巴特說話的四十年前,十九世紀被稱為「講道王子」的英國司布真牧師(C. H. Spurgeon)就曾寫過一本書《聖經與報紙》(The Bible and the Newspaper),他強調要拿聖經來針貶時事,要拿聖經來批判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的必要連結,也提醒傳道者所傳的信息要與當下的生活處境對話,除了使講道不會與社會產生脫節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在處境下與時俱進的去實踐信仰。
當有人將當時所發生的頭條新聞告訴耶穌時,耶穌馬上作出評論說:「因為這些加利利人死於非命,你們就以為他們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當時的人有種觀念,認為豐富、成功就是上帝特別的眷顧,至於死於非命乃是死者「惡有惡報」,因此,當災難發生時,他們會假設:這些人一定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
無論是過去台灣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死亡2415人,或是前天(9/28)印尼蘇拉威西島的大地震死亡已達三百多人,傳統信仰解釋大都會是「惡有惡報」或是「業障太深」。
當時耶穌察覺到群眾的反應,他們也認為一定是這些死於非命的人一定犯了什麼滔天大罪,所以受到「上帝」的懲罰,災難才會降臨到他們身上。遇到災難,對罹難對家屬已經是很大的傷痛,又說死者是「惡有惡報」,這對受災家屬來說何嘗不是「二度傷害」呢?
二年前(2016.10.19)有個「海馬」颱風原本預測直接撲向台灣,結果偏南侵襲菲律賓,後來轉向香港。當時有個基督教媒體《基督教今日報》刊出頭條標題〈禱告有大能!海馬南移了,將對台灣影響降低~請持續警醒守望〉,內容提到因為「各教會」積極發動代禱、宣告,因此海馬颱風路徑偏南,許多基督徒紛紛在網路留言說:「禱告是有用的」、「神憐憫台灣」、「禱告是大有能力的」。但也有人回應說:「啊是怎樣?菲律賓的基督徒禱告火力沒有台灣人火熱,PK輸了,不蒙神垂聽?」、「所以南移吹過來是香港人活該嗎?」、「禱告就能讓颱風往南偏,怎麼不嘗試禱告台灣人每個都222K??」
我在想,這樣的新聞標題或是想法,真的能彰顯上帝的福音嗎?基督徒當做的,豈不是應該替受難者祈禱嗎?還是只是驕傲於自己受上帝所眷顧呢?這二天潭美颱風原本要直撲北台灣,我還在擔心工地的安全,我們有幾個人一起祈禱,求上帝幫助我們做最好的災難防備,也讓颱風災害降到最低。後來,颱風轉向日本,但是我們的代禱也要隨著颱風轉向日本。
這段經文裡面,讓我們看到人往往喜歡談論,「誰比誰更有罪」、「誰比誰更壞」,很喜歡去定人的罪。特別是當人以「自我中心」的看待災難的發生時,要記得耶穌所說的「你們就以為他們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也要記得使徒保羅所提醒的:「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b)
耶穌把握機會教育,提醒我們所有的人都是罪人,都有需要悔改的地方,因此不要自我中心去定別人的罪。接著耶穌又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除非你們悔改,你們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路加福音13:3)確實,如果不悔改,也都要承受自己的罪行所帶來的滅亡,這是「不悔改罪」的可怕後果。
在第四節,耶穌繼續舉一個當時的社會版新聞,即耶路撒冷城內「西羅亞塔倒塌事件」,當時壓死十八個人。耶穌指出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並不是因為這些人犯了罪惡滔天,所以承擔了惡果;事實上是,不悔改自己罪的人,每個人都要滅亡。獨裁統治者彼拉多殺人屬於人禍,西羅亞塔突然倒塌是天災,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我們學習的關鍵在哪裏?都在「悔改」!
統治者需要悔改,不可迫害人民、欺壓弱勢者,而每個人也要警醒,因為有一天,我們都要回到上帝的面前,要趁著在世的時間悔改。講到悔改,總是讓人覺得害怕,似乎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是這樣嗎?但是使徒彼得告訴我們耶穌的心意是:「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二、「悔改」之後,才有可能結出「果子」(13:6-9)
6接著,耶穌對他們講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裏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他想在樹上找果子,卻找不著。7於是他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甚麼也沒有找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8園丁說:『主人,請再寬容一年,等我挖鬆它周圍的泥土,加上肥料。9如果明年結果子便罷;不然,你就把它砍掉。』」 

在前面二則天災、人禍的重大社會事件之後,緊接著耶穌說了無花果不結果的比喻,來提醒我們反省自己的生命。按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同一個果園不可種兩種植物(申命記22:9)。但有時必須容忍,因為連根拔除時,怕傷及原來的樹種。就像麥田裡常有稗子,若將稗子拔除,也會波及麥子,因此主人會容忍至收割時,再將稗子拔除燒盡。
無花果樹每年大約可以收成二次,但是比喻中的無花果居然三年來都沒有結果子,這已經顯示主人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寬容,因此他決定砍了這顆無花果樹,不要讓它白佔土地。園主種這無花果樹的目的,不是為了觀賞、不是為了要乘涼,如果種植的目的是觀賞、乘涼也就罷了,但是種植無花果的目的是要結果子收成。上帝對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他的目的,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帝所賦予的使命,就是我們當結的果子。這棵無花果失去園主所賦予的使命,而且主人已經給予機會寬容三年了,照理早就需要砍伐。
主人在收穫的時節來看無花果,就像上帝在日子滿足的時候來察看選民的情況。因為無花果在舊約中曾被用來象徵以色列人選民。因此,門徒及群眾聽到這個比喻,都很清楚知道比喻中的無花果樹是指以色列民族,而這位園主正是栽種的上帝。這比喻也針對每個人說,因為我們每個上帝的子民也像是這棵無花果樹,上帝栽種每個人,賦予我們每個人生命,都要像無花果樹一樣,上帝希望我們活出我們的使命,能夠結出果子來。 
耶穌用這個比喻,回應前面二個天災人禍的社會事件,並且很清楚地傳達,不放棄自我中心、不悔改自己的罪的人,就像是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耶穌要讓我們知道「悔改」之後,才有可能結出「果子」。
園丁是誰?就是耶穌,因為他為我們求情,免得我們立即受到上帝公義的審判,像被砍掉的無花果樹。園丁的懇求很有畫面,他說:「主人,請再寬容一年,等我挖鬆它周圍的泥土,加上肥料。如果明年結果子便罷;不然,你就把它砍掉。(路加福音13:8-9)這正像耶穌所做的,為我們祈求上帝寬容時日,用他的話語鬆軟我們的心靈,又通過聖靈如肥料一般來滋養我們,為了是使我們悔改,好結出果子來。如果最後,我們依然自我中心、不悔改,最後就會成為被砍伐的無花果樹。

三、非暴力改革猶太律法(13:10-17)
10一個安息日,耶穌在某會堂裏教導人。11有一個女人被邪靈附著,病了十八年,腰老是彎著,不能站直。12耶穌看見她,就叫她,對她說:「婦人,你的病離開你了!」13耶穌用手按著她,她立刻直起腰來,就頌讚上帝。14會堂的主管看見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十分惱怒,對大家說:「我們有六天好工作,要治病應該在這六天裏,而不該在安息日。」15主回答他:「你這偽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在安息日就不解開槽邊的牛、驢,牽去喝水嗎?16這女人是亞伯拉罕的後代,她被撒但捆綁了十八年,難道在安息日就不應該解開她的鎖鍊嗎?」17耶穌這話使他的敵人都覺得慚愧,但是群眾對他所做一切奇妙的事都很興奮。 

耶穌看見這女人彎腰馱背,不能站直,病了18年,特別請她過來,先發命令「婦人,你的病離開你了!」然後耶穌用手按著她,她立刻得到醫治,這女人就忍不住頌讚上帝!
耶穌用比喻說完「悔改」之後,才有可能結出「果子」,接著路加福音的作者記載耶穌安息日醫治十八年彎腰的婦人,但卻是換來會堂的主管的責備。什麼是悔改?顯然這位死守律法,缺乏憐憫的會堂主管,不是前面所講的「悔改」,這位會堂主管顯然是一棵無法結果子的無花果樹。
這位會堂主管熱心律法、死守律法,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對於這位「慢性病」已經十八年的婦人,晚一天使她得醫治,應該也沒差,但是耶穌是「故意」選在法利賽人很在意的安息日做了這一件事,仔細看作者已經描述耶穌已經用「話語」來醫治這婦人,對她說:「婦人,你的病離開你了!」既然病已經離開這婦人,為何耶穌還要多此一舉「按手」在婦人的身上?
就是第十三節「耶穌用手按著她」這個動作,讓會堂主管「抓狂」,就是這個動作違反安息日不可工作的規定。耶穌的非暴力抗爭、非暴力改革猶太律法,在當時是挑戰律法的禁忌,如果沒有耶穌挑戰律法,我們今天就沒有機會成為上帝的子民;如果沒有彼得、保羅延續耶穌對律法的改革,今日男性基督徒可能都需要去行割禮。
第十七節的記載很有意思,「耶穌的敵人」?耶穌也有敵人,但不是耶穌去敵對別人,而是別人敵對耶穌,耶穌帶來憐憫與愛,讓人在真理中得自由;但敵對耶穌的人,以律法代替上帝,忽略上帝設立律法的本意。

我們來想想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省思:

一、學習耶穌以愛與非暴力來成全律法、改變世界
在經文裡,耶穌稱這位彎腰十八年的婦人為「亞伯拉罕的後代」(原文是「亞伯拉罕的女兒」,daughter of Abraham),正是要向會堂主管和群眾表明她也是上帝深愛的女兒(路加福音13:16),她的生命是寶貴的,同樣是上帝所賜與的,當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耶穌一向平等看人、待人的態度。當他看到掌管信仰的領袖——管理會堂的主管,居然沒有憐憫與愛,他覺得不可思議,甚至稱他為「你這偽善的人哪」,這跟耶穌批判其他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是一樣的。更為特別的是,耶穌用愛與非暴力來改變當時的人對律法的迂腐觀念,而使律法得到成全。
有一位美國長老教會的牧師約翰.奧伯格(John Ortberg),他是一位知名作家,擔任二次「全球領袖高峰會議」(Global Leadership Summit)演講者,他寫了一本書《耶穌如何改變世界》(Who is this man?)(台北:校園,2015),描述耶穌以愛與非暴力來成全律法、改變世界。
參考《耶穌如何改變世界》書中的介紹,作者整理數十位一流的歷史學家、社會文化研究學者和科學、藝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共同探討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對世界卻帶來空前絕後、驚天動地的劇變,昔日他所掀起的思想革新,迄今仍然被他的跟隨者在世界各地實踐著,而且歷久不衰。
其中有一位近代,英國小說家、歷史學家威爾斯(H. G. Wells)對耶穌有以下的評價,他說:「我是史學家,我甚至不是基督徒,但我發現世界仍不由自主地圍繞著這個最具影響力之人的生平與生命打轉。
在世人輕蔑的眼光中,耶穌背負著母親未婚生子的名號,出生於平凡、貧窮的家庭,卻成為當權者極大的威脅,竟發號施令,屠殺全城兩歲以下所有無助的小孩。耶穌到底是誰?為何讓執掌大權的大希律王對仍在襁褓中的嬰兒也忌憚三分。
在古代的世界裡,並非人人生而平等,階級層次分明,不得輕易逾越。對比起君王,小孩子最沒有地位,在希臘文裡,παιδί(小孩)的意思是「沒有聲音」,在當時的社會裡,奴隸、婦女和孩子都被視為沒有發言權的一群。
但是,在耶穌眼裡,每個人都極其寶貴,因為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一次,門徒企圖制止小朋友到耶穌那裡來,耶穌卻溫柔地接納小孩,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馬太福音19:14)甚至耶穌也說:「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18:5)耶穌的教導突破當時的律法禁忌,帶給當時所有人非常新穎的觀念與價值。
在攀附權貴的世界裡,耶穌被稱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耶穌一生與平凡人民為伍,他關懷長大痲瘋的、瘸腿的、失明的與乞丐;他也關心妓女、女人、小孩和罪人。耶穌也明瞭因為身體殘障、畸形或因宗教歧視,而被社會摒棄的邊緣人。耶穌動了憐憫之心,伸手觸摸他們的患處,殘缺的生命也受到尊重。
耶穌宣揚以「愛」為本的真理,與當時的律法主義、傳統思維產生極大衝突。從此,耶穌以愛與非暴力靜靜地展開了革命性的更新,來成全律法。從社會底層,掀起了一場緩慢而影響深遠的運動,打破了貧富、貴賤和尊卑之間的差距。
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承襲他的教導,重視孩子生存的權利。第二世紀的《十二使徒遺訓》中,明文禁止當時盛行的墮胎、棄嬰與殺嬰。十七世紀荷蘭傳教士甘治士(George Candidius)定居於台南附近的新港社,向西拉雅族人傳教十六個月,深入觀察了台灣平埔族的生活及文化,之後寫成一本書《福爾摩沙簡報》,呈現給荷蘭東印度公司,後來成為歐洲人認識台灣所倚重的參考資料。書中有一段特別描述平埔族少女初結婚時不可以有小孩,因為當時台灣平埔族女性需要從事大量農耕家事,懷孕就無法工作,因此,未達卅六、卅七歲不可以生小孩,懷孕需墮胎,幾乎都有墮胎經驗,甚至高達十七、十八次。因此,傳教士就將十誡的第六誡「不可殺人」,改為「不可墮胎」,才逐漸停止墮胎的情況,並鼓勵男性參與耕種分擔家事。
主後311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信耶穌之後,他更致力於將基督教理念付諸實行:立法保護兒童、奴隸、農夫、囚犯。他在主後316年立法禁止在囚犯臉上烙印,理由是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他在321年頒佈法令,規定法庭在「可敬的主日」公休,除非當日要釋放人犯之外。
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並非自古已然,主前第四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寫道:「人有貴賤之別,主僕之分,乃天經地義之事,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微低賤,打從呱呱墜地,有人註定享福,有人卻註定為奴。」然而以基督教精神為本所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卻指出:人人生來平等,造物者賜給人類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是誰扭轉了牢不可破的社會階級隔閡?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說:「上帝的形像沒有不同的階層之分。」回顧人類歷史許多巨大的轉變,探索根源,都繫於耶穌,令人感歎不已。今日,我們成為基督的跟隨者,也當致力以「愛」來成全律法。

二、律法絕不是要使人成為冷漠無情的人,而是要喚醒人內心的憐憫
前面我們看到耶穌已經用話語醫治彎腰十八年的婦人,既然已經醫好,但耶穌卻加上「按手」這個動作,而被視為違反安息日不可工作的禁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耶穌用「話語」醫治婦人,但耶穌用「按手」挑戰律法,卻是要教導會堂主管及群眾,正確認識律法的本質是「愛」。
會堂主管把律法凌駕生命之上,把人所制定的規矩和詮釋取代上帝的「愛」。因此,耶穌透過「按手」來教導眾人。主耶穌明明知道在安息日「按手」工作,會因此惹上麻煩,他不僅不怕麻煩,反而還是主動找麻煩。他不會因為法利賽人或會堂主管的挑剔,就退縮、收手他的憐憫,耶穌對人的憐憫,也喚醒大家重新認識律法,也要喚醒人內心的憐憫。
經過一番波折之後,你注意到群眾的反應嗎?第十七節最後這樣說:「群眾對他所做一切奇妙的事都很興奮。」換言之,耶穌的憐憫引起群眾的共鳴,喚醒人裡面上帝形象的良知。
在耶穌的眼裡,律法的本質是「愛」,他來不是要廢除律法的一點一畫,而是要在時代中與時俱進的以「愛」成全律法。律法絕不是要使人成為冷漠無情的人,而是要喚醒人內心的憐憫。

問題討論:
1.「誰比誰更有罪」、「誰比誰更壞」,人很喜歡去定人的罪,但耶穌如何提醒眾人?
2.為何耶穌要「故意」在安息日按手,他的目的為何?
3.婦人得醫治,會堂主管與群眾有何反應?這對我們有何提醒?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路加福音12:35-59苦難的洗禮

苦難的洗禮
2018.9.23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路加福音12:35-59

● 12:35-59,耶穌描繪了三種不同的僕人,並描述耶穌基督再來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時刻做好準備的僕人(12:35-40)
猶太人將夜晚分成三更天,也就是每四小時一更。
羅馬人則是將夜晚分成四更天,也就是每三小時一更。
主人親自取了僕人的樣式來服事僕人,這樣的主人在古代幾乎是看不見的。
耶穌基督的樣式:為他人洗腳。

二、可靠又機智的僕人(12:41-44)
「管家」希臘文οἰκονόμος(Oikonomos)Oikos就是「家」,Nomos就是「秩序、法律」。
按時把糧食分配給其他僕人」:資源運用、控制及分配。

若世上的主人邪惡時,你要順服他嗎?
吉恩.夏普(Gene Sharp)的紀錄片《How to start a revolution?
「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強人米洛塞維奇

「愚忠的僕人」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在邪惡中,服從就等於支持」。
什麼是耶穌所講的「忠於職守」?

三、奴役他人的惡僕人(12:45-48)
沒有把「主人」放在心上,「無神論」就是最好的說明。
我們都要以愛平等對待,大家竭力忠心於天上的主。
對於在地上更有管理權柄的僕人,耶穌說:「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

四、與法利賽派(世界)的衝突(12:49-53)
耶穌怎麼看待與法利賽派之間的衝突。
為何耶穌說:「我多麼盼望它已經燃燒起來了」?
面對邪惡,你要選擇順從「在上掌權者」,還是選擇「抵制」?
燃燒起來就是激烈的抗爭,所受的迫害將會是「苦難的洗禮」。

上帝審判他子民的日子已經到了。這是他從前藉著守望者先知向他子民警告過的。現在他們開始驚惶失措。你們不要相信鄰居,也不要信任朋友,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都要小心。兒子藐視父親;女兒反對母親;媳婦跟婆婆爭吵;你們的敵人就是自己家裏的人。(彌迦書7:4-6)
至於我,我要仰望上主;我要等候上帝─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會垂聽我的祈禱。(彌迦書7:7)

五、把握時機與人和好(12:54-59)
縱使我們可以辨別天氣可能變化,但從古至今,我們仍無法辨別末日危機的徵兆。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走向法庭的路上,不是嗎?
被拉上法庭的被告是誰?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主人對管家所要求的就是忠心
生態ecology與經濟economy,兩個字共同字首「eco」源自希臘文Οίκος,「家」(house)的意思。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具體展現生命。」
主人對管家所要求的就是忠心。(哥林多前書4:2)

二、在「苦難的洗禮」中,仍然跟隨耶穌的腳步
使徒保羅寫信給提摩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摩太後書2:3)
耶穌沒有向苦難、向死亡低頭,更沒有向不義之人、不義之事低頭。

問題討論:
1.耶穌提醒門徒將因為跟隨他,而與法利賽派宗教領袖對立,甚至會經歷苦難的洗禮。我們某些觀念、意識形態是否有可能成為「法利賽派」,而阻擋人跟隨耶穌呢?
2.當我們遇到「法利賽派」時,我們會選擇怎麼做?
3.比喻中三種僕人,各給你什麼感受與反省?

講道篇
苦難的洗禮
2018.9.23主日禮拜講道篇
路加福音12:35-59
黃春生牧師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一開始讓我們知道,面對法利賽派的宗教領袖的威脅與打壓,耶穌提醒門徒說:「你們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12:1)又說:「朋友們,我告訴你們,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進一步傷害你們的,不用害怕。(12:4)耶穌又告訴門徒說:「人家把你們帶上會堂,或是帶到官長或統治者面前受審問的時候,你們不用擔心要怎樣為自己辯護,或是要說些甚麼話;12因為在那時候,聖靈會指示你們該說的話。(路加福音12:11-12)
耶穌教導門徒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叫門徒不要害怕宗教領袖的權柄威脅。但是,群眾中間有人並不在意耶穌的教導,他只在乎如何跟自己的兄弟分父親的遺產(參考路加福音12:13-15)。耶穌教導我們要「賙濟窮人」,因為耶穌自己是對底層人民充滿憐憫與慈愛,因此我們要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人若自我中心,單單想「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21)
接著,在第卅五至五十九節,耶穌描繪了三種不同的僕人,用來比喻人對待主耶穌,最後則是描述,當我們的主人——耶穌基督再來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時刻做好準備的僕人(12:35-40)
35「你們要隨時準備好,束緊腰帶,點上燈,36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宴上回來。主人回來敲門的時候,他們立刻為他開門。37主人回來,發現這些僕人警醒,他們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帶,讓他們坐下來吃飯,親自伺候他們。38甚至主人延遲到半夜或黎明才回來,他若發現僕人警醒,他們就有福了!39要記住這一點:一家的主人要是知道小偷甚麼時候要來,他一定不會讓小偷破門而入。40你們也要隨時準備好,因為人子會在你們料想不到的時候來臨。」

第卅五至四十節是第一種僕人,這個僕人「隨時準備好,束緊腰帶,點上燈」,甚至到了「半夜或黎明」,他仍然戰戰兢兢隨時預備好。這種僕人在古代往往是主人身邊最親近、貼身的管家。耶穌用主人與僕人來比喻上帝與人的關係,當主人從婚禮晚宴回來,僕人要警醒,束緊腰帶穿好衣服,點上燈,隨時等待主人回來,能為主人開門。
當時猶太人將夜晚分成三更天,也就是每四小時一更。第一更天是晚上六至十點,第二更天是十點到凌晨二點,第三更天是凌晨二點至六點天亮。羅馬人則是將夜晚分成四更天,也就是每三小時一更。和合本聖經說主人「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現在中文譯本則譯為主人是在「半夜或黎明才回來」。
當時的婚宴習慣是在夜晚第一更天舉行,主人如果去到比較遠的地方參加婚宴,走路、騎驢也需要幾個鐘頭。因此,在半夜或黎明才回來是很正常的事。第卅七節是很重要的一節「主人回來,發現這些僕人警醒,他們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帶,讓他們坐下來吃飯,親自伺候他們。」主人親自取了僕人的樣式來服事僕人,這樣的主人在古代幾乎是看不見的。但是,在路加福音第七章倒是讓我們看到一位外邦人,他是羅馬指揮官,是迦百農地區的最高治理者,這位極有權柄的主人卻願意為了他的僕人來懇求耶穌。
主人親自取了僕人的樣式來服事僕人,這個畫面很像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親自為門徒洗腳的畫面,而耶穌也要門徒學習他的樣式「彼此洗腳」。第一種僕人,是一位時刻做好準備迎接主再來的僕人,他也會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為他人洗腳。

二、可靠又機智的僕人(12:41-44)
41彼得說:「主啊,你這比喻是對我們說的,還是也對大眾說的?」42主說:「那麼,誰是那又可靠又機智的管家呢?就是受主人指派來管理家務、按時把糧食分配給其他僕人的那個人。43主人回來的時候,看見這僕人這樣忠於職守;這僕人是多麼有福啊!44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他所有的產業。

到底誰需要警醒等候主人回來,很清楚的是做僕人的。但是在第四十一節,彼得問說:「主啊,你這比喻是對我們說的,還是也對大眾說的?」意思是,僕人是指門徒,還是也指大眾?
對於彼得的疑問,耶穌沒有馬上回答。耶穌繼續說,第二種僕人是「可靠又機智」和合本譯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
「管家」希臘文οἰκονόμος(Oikonomos)Oikos就是「家」,Nomos就是「秩序、法律」,「管家」就是使「家」將按著「秩序」有條不紊。耶穌又說「按時把糧食分配給其他僕人」,很清楚的管家對資源有運用、控制及分配的權柄。小到個人、家庭、教會,大到機構董事、執行長,甚至社會與國家,要怎樣管理才是一個好的管家?耶穌說「可靠又機智」,「可靠」或「忠心」,是他清楚他向主人忠心,但不是說我們要忠心於所有世上的主人,若世上的主人邪惡時,你要順服他嗎?上主日晚上神學禮拜日看了一齣紀錄片,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吉恩.夏普(Gene Sharp),他本身也是哈佛大學教授,紀錄片名稱叫做《How to start a revolution?》中文翻譯為《園丁吉恩的神奇配方》,會取這樣的中文名稱是為了「掩人耳目」,避免這齣紀錄片還沒上映就被禁播。紀錄片描述吉恩.夏普學習耶穌的啟發,所進行的非暴力抗爭如何影響今日的世界,其中有一段提到喚醒僕人的良知,反對世上邪惡主人,影片有一段紀錄是關於「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強人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的事,他在2000年下令軍警鎮壓非暴力遊行的人民,但是軍警拒絕執行鎮壓命令,而導致米洛塞維奇黯然下台,很顯然這些軍警「忠心」的對象不是獨裁者,而是賜給人內心良知的上帝。
經文中所說「忠於職守」,不是忠於地上邪惡的主人。我們看到歷史上邪惡的統治者,身邊總是有「不義的僕人或管家」擔任他們的協力者。這些「愚忠」的僕人,不是真正忠心於上帝的僕人。
納粹統治的期間,我們就可以看到「愚忠的僕人」,擔任邪惡統治者的執行者,例如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將上百萬的猶太人送上開往毒氣室的死亡列車。艾希曼後來接受大審判時說:「我無罪。」因為他認為他只是「聽從上級命令」。在《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平庸的邪惡》(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書中,德國政治理論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在邪惡中,服從就等於支持」。
有人順服邪惡主人,也有人不順服邪惡主人。納粹時代,確實也有人採取「不服從」的行動,例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描述一位德國商人不服從「世上主人——希特勒」,而救了一千一百多名猶太人,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幾次,就連最後的字幕,我也看完,在電影最後的字幕說「辛德勒猶太人及其後代如今有六千多人」,這是何等感人的事蹟啊,不順服世上邪惡主人,單單降服天上的主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中華民國駐維也納領事館總領事何鳳山博士,他是一位基督徒,當時維也納被納粹佔領,許多國家的大使館擔心激怒納粹而不願意發給猶太人簽證,甚至何鳳山的上司也不准他核發簽證。但是基於信仰的良知,在總領事館被沒收之後,何鳳山自掏腰包租下一間小公寓,把總領事館搬到該處,繼續對猶太人伸出援手,他所簽發的簽證也超過上千人。
什麼是耶穌所講的「忠於職守」?不是忠實於世上主人邪惡的命令,而是忠實於我們唯一的主——耶穌基督,或忠實於上帝賜給我們內在的良心。

三、奴役他人的惡僕人(12:45-48)
45但是,如果這僕人心裏盤算,『我的主人不會那麼早回來』,於是動手毆打其他的奴僕和婢女,並且吃喝鬧酒,46主人會在他料想不到的日子,在他不知道的時候回來。主人要重重地責打他(「要重重地責打他」或譯「要把他攆出去」。),使他和其他不可靠的僕人同受懲罰。47「僕人知道主人要他做些甚麼,卻不準備,也不照主人的意思做;這樣,他會受重重的鞭打。48至於那不知道主人的意思而做了該受鞭打的事的僕人,會受比較輕的鞭打。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

第三種僕人可稱之為「奴役他人的惡僕人」,他們以為主人還有好一段時間才回家,或是說他們根本沒有把「主人」放在心上,共產黨「無神論」就是最好的說明,他們的中心思想裡沒有「上帝」。一個心裡面沒有「主人」的人,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當他擁有權柄時,就會奴役其他的僕人。這幾年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是極力的迫害基督徒、拆毀教會,奴役他人、迫害他人,在河南就有七千間教會禮拜堂的十字架或教堂被拆除,這種欺壓人的僕人的情況,就是跟這第三種僕人是一樣的。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在世上都是上帝的僕人,是世上的管家,僕人要彼此分工合作,打造一個充滿愛與公義的世界,對於其他的人,我們都要以愛平等對待,大家竭力忠心於天上的主,實踐耶穌祈禱所說的「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路加福音11:2;馬太福音6:10)
對於在地上更有管理權柄的管家僕人,耶穌說:「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若是在教會裡,這句話就是對牧師、長老說的;在公司,這句話是對管理階層的提醒;在社會、國家,這句話是對總統、對在上位掌權的人所說的。

四、與法利賽派(世界)的衝突(12:49-53)
49「我到地上來是要點燃烽火,我多麼盼望它已經燃燒起來了!50我應當受苦難的洗禮。在經歷這苦難以前,我心裏多麼困擾!51你們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告訴你們,我並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分裂。52從今以後,五口之家將要分裂,三個跟兩個爭,兩個跟三個鬥。53他們將起紛爭:父親跟兒子爭,兒子跟父親鬥;母親跟女兒爭,女兒跟母親鬥;婆婆跟媳婦爭,媳婦跟婆婆鬥。」

之前,我們才看到耶穌與當權者法利賽人、律法教師有嚴重的衝突,(參考路加福音11:37-54),耶穌才對門徒說:「你們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路加福音12:1),在這段經文裡,耶穌用比喻教導門徒,怎麼看待與法利賽派之間的衝突。他們之間的衝突有如「點燃烽火」,為何耶穌說:「我多麼盼望它已經燃燒起來了」?因為耶穌與邪惡對立,就像面對邪惡的希特勒,你要選擇順從「在上掌權者」,還是選擇「抵制」?今日中國的基督徒,同樣遭受這樣的挑戰,耶穌說「我多麼盼望它已經燃燒起來了」,燃燒起來就是激烈的抗爭,所受的迫害將會是「苦難的洗禮」。初代教會二百多年歷經十次大迫害,第二世紀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說過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後來也有人這樣說的:「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血,和殉道者的血的基礎上。」這句話清楚說明,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遍及全世界,不是透過攻擊、定人的罪、更不是透過武力使人降服,而是效仿耶穌基督的愛與犧牲,不怕殘酷的迫害,前仆後繼地在各地建立福音的基地。
第五十一節說:「你們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告訴你們,我並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分裂。」聖經不是描述耶穌是一位「和平的君王」嗎?(以賽亞書9:6;路加福音2:14)但是,不要忘記了耶穌的到來,也會使得罪惡與公義的衝突,使黑暗怨恨光明,撒但敵對基督。
接著第五十二至五十三節,耶穌引用先知彌迦的預言:
上帝審判他子民的日子已經到了。這是他從前藉著守望者先知向他子民警告過的。現在他們開始驚惶失措。你們不要相信鄰居,也不要信任朋友,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都要小心。兒子藐視父親;女兒反對母親;媳婦跟婆婆爭吵;你們的敵人就是自己家裏的人。(彌迦書7:4-6)
「苦難的洗禮」不僅是受到邪惡掌權者——惡僕人的迫害,還有可能會遭遇罪惡與公義的衝突,黑暗與光明的衝突,而這些衝突可能就會發生在我們的社會及家庭當中。如何面對價值觀、信仰上的衝突?耶穌引用先知彌迦的預言,想必當時猶太人也會想起先知彌迦的解決方法:「至於我,我要仰望上主;我要等候上帝─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會垂聽我的祈禱。(彌迦書7:7)
在九月三十日禮拜日下午二點,我們有一場「為台灣國家未來出路祈禱」的禮拜,禮拜後邀請前美國國安顧問葉望輝(Stephen J.Yates)、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楊憲宏、行政院政務顧問李席舟長老前來演講,使我們更清楚台灣未來所面對的出路,並為台灣未來不斷祈禱。

五、把握時機與人和好(12:54-59)
54耶穌又對群眾說:「你們一看見西邊有雲彩出現,立刻說『快下雨了』,果然這樣。55南風一吹,你們說『天氣要燥熱了』,果然這樣。56偽善的人哪,你們很會觀察天地的顏色,為甚麼不會洞察這個時代呢?」57「你們為甚麼不自己判斷甚麼是合宜的事?58如果有人控告你,要把你拉上法庭,你就該盡所能,趁著還在路上的時候跟他和解,免得他把你交給法官,法官把你交給法警,法警把你關進牢裏去。59我告訴你,非等到你繳清罰款的最後一分錢,你是不能從監獄出來的。」

耶穌時常採用自然界來講道,野地的花、空中的飛鳥,都是耶穌講道的題材。在這段經文裡,耶穌好像今日的氣象專家或氣象達人,解讀氣象。猶太地的西邊是地中海,那裡出現雲彩代表快下雨;猶太地的南方延續到西奈都是曠野,南風吹來是非常乾燥的熱風。現代人更是進步,透過衛星的氣象雲圖,可以推測未來幾天的氣候變化,甚至手機的App軟體還可以隨時看到世界各地的即時氣象。縱使我們可以辨別天氣可能變化,但從古至今,我們仍無法辨別末日危機的徵兆。
第五十七至五十九節的比喻提到審判,如果有人控告你,要把你拉上法庭,你就該盡所能,趁著還在路上的時候跟他和解。如果沒有跟對方和解,最後將被法官關進監牢。
這裡的審判,是指最後的審判,法官是上帝,世人無論是原告或是被告,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走向法庭的路上,不是嗎?
被拉上法庭的被告,可能是前面第三種僕人「奴役他人的惡僕人」,也可能是敵對耶穌及門徒的法利賽人,或是其他形態的壓迫者。耶穌的比喻在給予我們悔改的機會,奴役他人、迫害他人、欺壓他人,在上帝最終審法庭尚未開庭時,要趁著還在活著的時候跟受害者和解,取得赦免。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主人對管家所要求的就是忠心
基督徒在世上,除了學耶穌基督的樣式,以基督的心為心之外,還有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成為上帝的「管家」。
第四十二節,耶穌向我們介紹第二種僕人是「可靠又機智的管家」。前面我有解釋「管家」的希臘文Oἰκονόμος(Oikonomos)Οίκος(Oikos)就是「家」,Nomos就是「秩序、法律」。「家」的範圍可以很小至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向外擴大延伸至親情的家、社會、國家,甚至世界。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H. Haeckel, 1834-1919)他造了一個新的名詞「生態學」(ecology),此詞由希臘文oikoslogos組成,oikos含有家庭、家或住處之意,logos意思是話語、知識、學問。也就是說,生態學是關於我們所居住的「家」(地球)的學問。換句話說,上帝造的家涵蓋了他所造的世界,涵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涵蓋一切的受造。成為「上帝管家」的意思,不是只停留在對「人」的關懷上,也需要關懷受造的世界。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教授曾經受生態關懷者協會(Taiwan Ecological Stewardship Association)陳慈美老師的邀請,三度前來台灣,我們教會也有人參與相關的生態關懷議題。羅斯頓教授本身是美國長老教會的牧師,他有個非常核心的信念:「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具體展現生命。
許多人認為「生態」與「經濟」是互相衝突的,但是生態ecology與經濟economy,這兩個字都有共同的字首「eco」。Eco源自希臘文Οίκος,「家」(house)的意思,所以「生態」是認識、關懷受造物的「家」(地球)的學問;經濟是管理這個「家」(地球)裡面的生產與消費、貧窮與財富的知識。生態的永續與維護,需要經濟的幫助;經濟發展的上限,需要倚賴健全的生態環境,兩者彼此需要,才能健全上帝交託給我們管理的Οίκος
「管家」(Oἰκονόμος, Oikonomos),就是使上帝交託我們的「家」,按著上帝的「秩序、法律」去行。這項任務,不比一般傳福音來得不重要。向人傳福音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要忽略我們對於「地球」這個家的信仰責任與呼召。使徒保羅說:「主人對管家所要求的就是忠心。(哥林多前書4:2)盡我們所能做的,忠心管理上帝的家。

二、在「苦難的洗禮」中,仍然跟隨耶穌的腳步
如何面對苦難,是認識上帝、認識基督信仰一個很重要的路徑。亞伯拉罕如何認識上帝?他是在生命遇見苦難時,上帝向他啟示。雅各如何遇見上帝?是他騙得長子的名份,逃亡時夢見上帝。摩西如何遇見上帝?他殺人被通輯,在曠野度過四十年放羊的日子,在焚而不燬的荊棘中聽見上帝的聲音。大衛也是在被掃羅王追殺中,更加的親近上帝。
在今天的經文裡,耶穌以「苦難的洗禮」來描述面對所受的迫害,受到邪惡掌權者——惡僕人的迫害,也包括法利賽人的攻擊。而初代教會更是在迫害之下,有聖靈的同在,更加向外四散傳播。
使徒保羅在寫信給提摩太時,這樣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摩太後書2:3)使徒保羅清楚知道,耶穌呼召人來作基督耶穌的精兵,不是呼召他來享受,而是要擔負基督的苦難,使徒保羅也以此來回應耶穌,並邀請提摩太一同加入「同受苦難」的行列。
沒有人願意「故意」去找苦難,問題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本身就充斥不義之人、不義之事所帶來的苦難。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有一連串的教導,他對門徒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苦難,是人生在世的必然。但耶穌沒有向苦難、向死亡低頭,更沒有向不義之人、不義之事低頭。他告訴我們,在他裡面有平安,告訴我們可以靠著他勝過苦難的世界。最近中國基督徒遭受迫害,教會受到拆除,他們正遭受「苦難的洗禮」,需要我們繼續為他們祈禱。

問題討論:
1.耶穌提醒門徒將因為跟隨他,而與法利賽派宗教領袖對立,甚至會經歷苦難的洗禮。我們某些觀念、意識形態是否有可能成為「法利賽派」,而阻擋人跟隨耶穌呢?
2.當我們遇到「法利賽派」時,我們會選擇怎麼做?
3.比喻中三種僕人,各給你什麼感受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