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16:16-40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呢?

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呢?
2019.12.1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待降節第一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16:16-40

「宗教」拉丁文religious原來的意思是「重新聯繫」。

一、底層女奴得釋放(16:16-18)

呂底亞是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婦女,但這位女奴則是來自社會最低層的人。

「邪靈」(16:16),希臘文被稱為「庇多」(Πύθων, Python)
這位女奴能夠說出使徒保羅在宣揚上帝得救的道路,但不表示她就是順服在上帝得救之道。

二、救助人而招致迫害(16:19-24)

女奴的主人控告使徒保羅的理由是什麼?
他控告保羅和西拉是「猶太人」。

女奴的主人不是說「真原因」,而是用「假理由」來煽動其他人。

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5:10)

三、遇到苦難就越讚美上帝(16:25-30)

當人在患難中,還能不驚慌,是需要相當堅強的信仰內涵才做得到。

囚犯的鎖鍊都掉落,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

為何看守的人以為囚犯都逃走了,就要拔刀自殺?

四、信主耶穌就會得救(16:31-36)

「信耶穌」等同「信上帝」。

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17:3)

當人的生命充滿盼望時,即使處在苦難之中,也會有盼望中的喜樂。

五、回到屬靈的家(16:37-40)

他們被釋放之後,回到屬靈的家——腓立比的「家庭教會」。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利用宗教信仰來斂財是極惡的作為

一個真實的宗教信仰是要使人得到心靈的釋放,並且與人分享上帝的恩典。

二、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

一個家庭是否得救,要從我們本身開始。

福音也曾傳給死人,給那些跟其他的人一樣在肉體上受了審判的人,好使他們的靈得以跟上帝一樣活著。(彼得前書4:6)

問題討論:
1.這位來自社會最低層的女奴得釋放,為何她的主人會生氣?他又如何控告保羅?
2.保羅傳福音而遭遇迫害,但他並不抱怨,反倒是在獄中讚美上帝。為何保羅能夠處之泰然?
3.您認為監獄看守者為何會受洗,原因可能有哪些?

講道篇

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呢?
2019.12.1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待降節第一主日講道稿
使徒行傳16:16-40
今日是待降節第一主日,我們將點燃代表「期待、希望」的蠟燭,期待耶穌基督再來帶來人類的希望。在今日禮拜中,婦女團契也以《聖誕組曲:我真愛說這故事》由鄭靜音老師改編的四首詩歌的聖誕組曲,帶領我們一同敬拜。
上主日,我們讀到使徒行傳第十六章,那裡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保羅因為得到異象,而和路加、西拉前往馬其頓傳福音。這個異象使歐洲地區的百姓有機會領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前往馬其頓的異象,所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雖然往後的歐洲教會遭受極為嚴酷的迫害,但是歷過三百多年之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統治下「合法」的宗教,甚至後來成為「唯一」的宗教,也因此改寫整個世界的歷史。「宗教」拉丁文religious原來的意思是「重新聯繫」,即將人與上帝團結、聯繫起來。福音的工作就是要做這件事,將人與上帝聯繫起來,要如何聯繫?今天這一段經文有很美好的提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

一、底層女奴得釋放(16:16-18)
16有一天,我們到那禱告的地方去,一個女奴迎著我們走來。這個女奴有邪靈附身,能夠占卜將來的事,因此替她主人賺了好多錢。17她一路跟著保羅和我們,大喊說:「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僕人,要對你們宣佈那得救的道路!」18她一連好幾天這樣喊叫;保羅覺得不勝其煩,就轉過身來,對那邪靈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從她身上出去!」那邪靈立刻出去了。

上主日,我們讀到第十六章十二至十五節,知道呂底亞是歐洲第一位信主的婦女。今天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則看到另外一個婦女得到醫治釋放。這兩個婦女的故事是很強烈的對比:呂底亞是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婦女,但這位女奴則是來自社會最低層的人。呂底亞是一位「真心信主」的人,但這位女奴卻是被邪靈所附身的人。呂底亞是一位賣紫色布的老闆,但是這位女奴卻是她的主人賺錢的工具。這兩人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但是上帝的恩典不會因為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的尊貴或貧賤就有所不同,因為在她們的身上都要顯出上帝奇妙的作為。
第十六節所說的「邪靈」,希臘文被稱為「庇多」(Πύθων, Python),原是「蛇」的意思。當地傳說有一種「蛇神」會附身在人的身上,使人能夠用腹語說話。類似邪靈抵擋福音的事情,在福音書中也常看到,邪靈總是比人更清楚耶穌基督的身份,牠們所常用的方式就是當眾喊出耶穌是至高上帝的兒子(參考馬可福音1:23-24)。保羅在此所遇到的情況,就類似耶穌所遇到的。更危險的是,這女奴被她的主人拿來做為宗教賺錢的工具,若是信仰變成如此,對人的生命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戕害人的靈魂。
類似利用宗教信仰來斂財的情形,在現今的社會仍很普遍。2019711日警方破獲宗教詐欺案,一名自稱西藏密宗仁波切(藏傳佛教對上師的尊稱)的嫌犯,用大活佛的名義招攬信徒,一下說要替四川大地震募款,一下又說要蓋廟,以各種話術要信徒出錢,錢根本沒有拿出來布施,結果全進到私人帳戶,估計不法所得高達五億元,信徒遍布香港、中國以及泰國等地,受害人數多達五百多人。同樣地,有人在山上私設的違建神壇,用來收取無知的信徒前去參拜,以收取燈火錢、香油錢。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利用宗教在欺騙人的錢財和良知,這情形就和使徒保羅在此所遇到情況是一樣的。
我們從這個事件裡面,也可以清楚知道,雖然這位女奴能夠說出使徒保羅他們是在宣揚上帝得救的道路,但是這並不能表示她就是順服在上帝得救之道。因為她就是利用此種方法在干擾使徒傳福音的工作,就像邪靈在干擾耶穌基督的福音一樣。

二、救助人而招致迫害(16:19-24)
19那女奴的主人知道他們的財源從此斷絕,便揪住保羅西拉,把他們拖到廣場上見官,20帶他們到羅馬官長面前,指控說:「這些人是猶太人,竟來擾亂我們的城。21他們提倡違法的規矩,是我們羅馬人所不能接受、不能實行的!」22群眾也附和著攻擊他們,官長就吩咐剝了他們的衣服,鞭打他們。23兵士們狠狠地把保羅西拉打了一頓後,把他們關進牢裏,並命令看守的人嚴密看管。24看守領命,把他們關在內監,兩腳上了足枷。

正常情況來看病得到醫治、邪靈附身得到釋放,應該要高興才對。但是,女奴的主人並沒有因為保羅醫好這位被邪靈附身的女奴而高興,反而將保羅和西拉拖到廣場上見官,控告他們,因為女奴主人的搖錢樹沒了。我們來看第二十節,女奴的主人控告使徒保羅的理由是什麼?他不是說保羅驅趕邪靈醫治女奴,使導致他的財產極大的損失,而是控告保羅和西拉是「猶太人」。在當時,羅馬帝國只允許猶太人保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其他羅馬統治區之內,只能敬拜羅馬皇帝,尊皇帝為神。也因此,在羅馬統治區內,特別是羅馬皇帝直轄地區傳其他宗教是違法的,當他們控告保羅是「猶太人」,意思就是控告保羅在羅馬皇帝直轄地區傳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所以在第廿一節,女奴的主人才會控告使徒保羅,說「他們提倡違法的規矩」,所指的就是使徒保羅在羅馬皇帝直接管轄的地區傳教。
在廿一世紀的今日,類似的規定還是存在。例如,新加坡法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可以傳播教義,但如果你向馬來裔穆斯林宣講福音就要很謹慎,不要讓馬來裔感受到被冒犯,否則,認為被冒犯的馬來裔,會以破壞社會秩序的理由,向政府舉報,是會有刑責的。在馬來西亞,2017213日,有位華裔牧師許景城(Raymond Koh Keng Joo)就是因向穆斯林宣教,在吉隆坡遭歹徒擄綁,至今生死不明。
腓立比這個城市是馬其頓省的重要城市,直屬羅馬皇帝,有許多羅馬的退伍軍人住在此地,他們很維護皇帝的地位。或許是因為種族的歧視,及對皇帝的敬拜,以致於群眾跟著起鬨,來攻擊保羅他們。女奴的主人不是說「真原因」即無法繼續透過女奴來賺錢,而是用「假理由」來煽動其他的人。果然,許多人被煽動,第廿二節說保羅他們被「鞭打」,這種鞭是用獸皮綁著獸骨或鐵角製成的。打在人的身上,先是崁入皮肉,接著就是拔起。從卅三節記載看守囚犯的獄卒,後來帶著保羅和西拉去洗滌傷口,就可以知道被鞭打過後的嚴重性。
從廿三至廿四節可以看出腓立比城的羅馬統治者,是將使徒保羅和西拉當作「重刑犯」看待,除了嚴密看管,而且是關在內監,並在兩腳加上足枷。
使徒保羅、西拉趕鬼,使得女奴的心靈得著釋放,他們行善、擋人財路而被鞭打、監禁。每當基督教對抗邪惡或既得利益者時,苦難便隨之而來。就像使徒保羅救助人、為了趕鬼釋放女奴的心靈,卻招致迫害。這很像耶穌基督在聖殿裡,將作買賣的人都趕出去,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凳子(參考路加福音19:45-48),擋到聖殿祭司賺不義的錢財,而引起大祭司決意陷害耶穌。在「八福」裡,耶穌就這樣說:「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5:10)

三、遇到苦難就越讚美上帝(16:25-30)
25約在半夜,保羅西拉在禱告、唱詩頌讚上帝,其他的囚犯都側耳聽著。26忽然有劇烈的地震,連監獄的地基也搖動了;一下子所有的監門都開了,囚犯的鎖鍊也都掉落。27看守醒了過來,看見監門都敞開,以為所有的囚犯都逃掉了,就拔出刀來,想要自殺。28保羅一看見,大聲呼喊:「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29看守叫人拿燈來,衝了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腳前,30接著領他們出來,問說:「兩位先生,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呢?」

接著來看第廿五至三十節。使徒保羅和西拉獲救的記載,很像第五章、第十二章彼得被救的經驗,都是神蹟奇事。在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和西拉信心非常堅定,就是在患難中,他們祈禱、唱詩頌讚上帝。當人在患難中,能夠如此的不驚慌,是需要相當堅強的信仰內涵才做得到。
今年是高雄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發生在19791210日國際人權日。美麗島事件之後,當時的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因為收容施明德而被捕入獄。高牧師回憶在監獄裡面的頭三天,非常焦慮吃不下、睡不著,直到第四天他才以詩歌讚美上帝,越讚美心裡越得釋放。於是他也教其他監房的人唱聖詩讚美上帝,甚至以後每晚他們都會一起祈禱。也因此許多政治犯被釋放後都成為基督徒。
這情形就像保羅一樣,遇到苦難就越讚美上帝。要注意使徒保羅和西拉不是在祈求上帝使他們脫離災難,也不是在咒詛羅馬人或是女奴的主人,他們是在讚美上帝。這樣的信仰態度在其他囚犯的眼中是很難理解的,難怪保羅和西拉在讚美上帝的時候,其他犯人會側耳聽。
很奇妙地,就在讚美上帝的時候突然劇烈地震使得監門都開了,且囚犯的鎖鍊都掉落,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無法用理性去解釋這件事情。但是我們可知,當上帝要救人脫離災難時,奇妙的作為就會出現,就像他們的鎖鍊都掉落一樣。
為何看守的人以為囚犯都逃走了,就要拔刀自殺?根據羅馬的法律,當人犯逃走,看守者必須承擔犯人的刑罰。極有可能,保羅和西拉將被判處死刑,以致於看守者想要自殺來了斷。所以使徒保羅一看見,就大聲呼喊:「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使徒行傳16:28)看守的人好像撿回一命,所以他才會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和西拉腳前。
在看守者的眼裡,保羅他們雖然坐監卻不憂慮,雖然腳銬、手鍊掉落卻不逃跑。也因此看守者認為保羅和西拉必定不是一般的「凡人」,而問保羅說:「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呢?

四、信主耶穌就會得救(16:31-36)
31他們說:「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32兩人又向他和他全家的人講解主的道。33當夜,就在那個時候,看守把他們帶去洗滌傷口;他和他的一家立刻都受了洗禮。34他請保羅西拉上自己的家,讓他們吃了東西。他和全家滿有喜樂,因為他們都信了上帝。35第二天一早,羅馬的官長派警官去說:「把那兩個人放了吧!」36看守就對保羅說:「官長有令釋放你和西拉,你們現在可以出獄,安心地去吧。」

接著來看卅一至卅六節。這一段有一個神學上的重要意義,就是第卅一節「信耶穌」,等同第卅四節「信上帝」。換言之,在早期教會裡,告白耶穌基督是主,同時也是告白耶穌基督是上帝。
第卅一節可說是使徒行傳最重要的主題,整本使徒行傳就是在表明:只要信靠主耶穌,就必得救,不僅個人得救,就連全家也要得救。這句話也是整個福音的主題,約翰福音十七章三節就這樣說:「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恆的生命。」認識就是「信靠」。這句話不僅是早期教會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二千年來基督教會的信仰告白。這也讓我們知道,基督徒就是信仰告白耶穌基督是主的人。
但很多時候,要告白耶穌基督是主,是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法新社(AFP)2019915日報導,中國河南洛陽市三自教堂的信徒雖然迫於政府屢次要求將十誡換成了習近平語錄,但仍遭到政府的訓斥。今年(2019)六月底,信徒被統戰部人員訓話:「一切都得聽黨的話,黨你讓幹啥就幹啥,不聽黨的話,教堂就要立即關門。」該地幾乎所有三自教堂內的十誡都已被習近平語錄替代。今日中國教會面臨極大的宗教迫害之下,要告白耶穌基督是主,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第卅四節告訴我們獄卒的家庭因為信上帝,全家都有喜樂。作者路加就是通過這一點讓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最重要的事就是信靠耶穌,因為在主耶穌裡,才會有復活的盼望。當人的生命充滿盼望時,即使處在苦難之中,也會有盼望中的喜樂。

五、回到屬靈的家(16:37-40)
37可是,保羅對警官說:「我們是羅馬公民,並沒有被定罪,他們卻當眾鞭打我們,又把我們關進牢裏。現在他們想把我們偷偷地送走;這是不行的!叫羅馬官長親自來領我們出去吧!」38警官把這些話報告官長。他們一聽見保羅西拉羅馬公民,心裏害怕,39就到監獄裏向他們道歉,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40保羅西拉出了監門,就往呂底亞的家去,在那裏見到信徒們,勸慰他們一番,然後離開。

最後來看第卅七至四十節。保羅和西拉表明他們有羅馬公民的身份,羅馬政府有義務保護公民免受殖民地百姓的欺負。這一點使得殖民地的官員大感驚訝、恐慌,若是這消息傳到羅馬政府高層,殖民帝的官員必定會受到極嚴厲的懲罰。不過我們不瞭解,為何保羅不在一開始就表明自己的公民身份,或許當時被捉時的情況混亂,不易說明。
他們被釋放之後,就往呂底亞的家去,也就是回到屬靈的家——腓立比的「家庭教會」。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利用宗教信仰來斂財是極惡的作為
不要以為基督教會就不會發生宗教斂財的事情。就在十六世紀時,羅馬教會發行「贖罪券」,當時的教宗和神職人員還教導信徒來買。他們告訴信徒,無論你做了都少惡事,都可以來買贖罪券,好使你的罪得赦免。這樣的說法,已經完全違背聖經的教導。聖經告訴我們人的罪得到赦免是因為信靠耶穌基督;但是中世紀的神職人員卻說人的罪得到赦免是因為來購買贖罪券,就是利用錢來買救恩。結果那時神職人員個個極為有錢,也極為墮落。雖然有些錢被拿來建造富麗堂皇的教堂,但是卻沒有真實的信仰內涵。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得十六世紀有信仰良知的神職人員,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起來改革教會。並呼籲基督徒必須要以上帝的話語——聖經作教會的基礎。也因此教會分裂成二派,一派是改革的教會,今日我們通稱「基督教會」;另一派是賣贖罪券的羅馬教會,即「天主教會」。當然今日的天主教會,和四百年前腐敗的天主教會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
說到這一段教會歷史上的污名,為了要讓我們知道,若是教會不以聖經上帝的話來儆醒自己,不以耶穌的眼光來成全律法,這樣的教會不能算是基督的肢體。我們要知道,一個真實的宗教信仰是要使人得到心靈的釋放,並且與人分享上帝的恩典。
基督教會不是營利單位,我們辦活動、做事工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人的身心靈得到幫助,是為了行公義、好憐憫,願意與人分享上帝的恩典。

二、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
這句話多麼寶貴,這句話也是基督教會二千年來要告訴世人的福音,只要信告耶穌,就會得救,不僅個人得救,就連全家都可以得到上帝拯救的恩典。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我已經信主了,但是我的家人怎麼傳也不信,他們如何得救?我想這句話更深層的意思是,每個家庭若有一位信仰相當堅定的基督徒在帶領,這樣的家庭將蒙上帝祝福。一個家庭是否得救,要從我們本身開始,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沒有真心信主的態度,又怎麼能期盼家庭每一份子都信主呢?很難啊!信仰絕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而是要真心且誠實去面對。
有一回在查經班裡,有人問我說:「牧師既然聖經應許說,一個人信主,全家都得救。那麼,我的爸爸還沒有信主就過世了,那麼他是否也能得救?」參加查經班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可以彼此對話,隨時提出問題,和牧師與兄姊討論。當然任何一個人和牧師都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人的得救與否,不是由人來決定,而是上帝在決定。
類似的問題,有第一代信徒來信主之後,來問我說:「我已經信主了,那麼祖先牌位如何處理?」若是我說丟掉或燒掉對那位初信者的兄姊都是一種傷害。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必須回到聖經的教導,我告訴他,彼得前書四章六節給我們一句話:「福音也曾傳給死人,給那些跟其他的人一樣在肉體上受了審判的人,好使他們的靈得以跟上帝一樣活著。」所以,我們將神祖牌「歸耶穌」,將未信的親人「歸耶穌」,生命的問題,必須交由生命的主——耶穌基督來處理,因為福音也會傳給死人。也因為上帝對我們應許說:「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願上帝的話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這位來自社會最低層的女奴得釋放,為何她的主人會生氣?他又如何控告保羅?
2.保羅傳福音而遭遇迫害,但他並不抱怨,反倒是在獄中讚美上帝。為何保羅能夠處之泰然?
3.您認為監獄看守者為何會受洗,原因可能有哪些?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15:36-16:15馬其頓的呼聲

馬其頓的呼聲
2019.11.24台北濟南長老教會設教123週年
使徒行傳15:36-16:15 講道大綱

「教會不要做事工,就不會發生衝突」?

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團隊還沒開始就各自走各自的路。

一、宣教團的爭執與分手(15:36-41)

海外長期宣教,不是說走就走的,而是需要長時間預備。

保羅對巴拿巴提出「讓我們回到從前傳佈主道的各村鎮去,看看信徒們的情況。
保羅找同工的一項原則就是「這是一個團隊,不能說自己想脫隊就脫隊」。

這次的爭執與分手,並沒有變成仇恨。上帝呼召我們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
跟我一起坐牢的亞里達古向你們問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候你們。(關於馬可,我已經吩咐過;如果他上你們那裏去,請接待他。)別號猶士都的耶數也向你們問安。在猶太人的信徒中,只有上面這三位為了上帝國的工作跟我同工,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歌羅西書4:10-11)
我們不怕有爭執,也不怕有不同的意見表達,就怕「仇恨」勝過基督徒的信仰良知,而給撒但有機可乘。

二、提摩太跟保羅、西拉同工(16:1-5)

使徒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第一站來到路司得,在此保羅遇到提摩太,甚至提摩太也加入保羅的宣教團隊。從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地信徒對提摩太非常的稱讚。
我親愛又忠心的兒子。(哥林多前書4:17)
我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1:2)

教會與福音服事的「師徒制」
「教會領袖的助手」或譯「執事」(提摩太前書3:8)
保羅雖然為外邦人的使徒,但是他對猶太同胞也有負擔,甚至他也說:「為了我的同胞,我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咒詛,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羅馬書9:3)

三、馬其頓的呼聲 (16:6-10)

為何聖靈不准許他們在亞細亞省傳福音呢?
在異象中看到一位馬其頓人,站著懇求他說:「請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在異象中所見的人是誰呢?

四、呂底亞歸主 (16:11-15)

腓立比教會可算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第一間教會。
腓立比沒有猶太會堂,只有在河邊有一間祈禱所。
呂底亞聽完保羅的講道之後,決定受洗,連她的家人也都受洗。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三項重要信息:

一、分手不是為了成仇敵,而是要讓福音廣傳
保羅和巴拿巴雖然彼此爭執,但是他們並沒有因而彼此怨恨,或是放棄宣教的熱忱。

二、異象是在宣教的過程中出現
聖靈的異象是在繼續宣教的過程中出現的,我們不可能枯坐就可以得到異象。

三、教會不在渺小,而在於真心信主
腓立比的猶太人男人不到十個,且聚會的人都是婦女,但是使徒保羅並沒有放棄機會。

問題討論:
1.你對於使徒保羅與巴拿巴激烈爭執、分手的事情,有何看法?
2.異象是什麼?馬其頓呼聲中,保羅看到的異象是什麼?
3.腓立比雖然只有少數幾位婦女在聚會祈禱,保羅仍向他們傳福音。這件事對你有何啟發?

講道篇

馬其頓的呼聲
2019.11.24台北濟南長老教會設教123週年
使徒行傳15:36-16:15

主日學教室修復從2017212日開工禮拜後,經過二年九個月,通過台北市文化局審核完工。剛剛在禮拜開始之前,牧師們、長老們在主日學教室與王雅怜校長、師生及家長一起祈禱,感謝上帝帶領主日學教室修復完成,主日學學生遷回開始上課。
1896年十一月第四主日,當年1122日,我們教會舉行設教感恩禮拜。今日也是我們教會設教123週年的紀念日,在改建期間,我們也完成手抄聖經,要在今日禮拜中奉獻聖經。我們抄寫的聖經,總共裝訂成七本,新約二本,舊約五本,在這感恩的日子裡,我們邀請七位代表各朗讀一本中的一段經文,做為我們的奉獻禮在上帝的面前。不僅獻上聖經,更要獻上渴慕上帝話語的心。
教會的宣教是一代傳承一代,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前半段,記載使徒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裡,外邦人信主、進入教會,但我們也發現越想傳福音、做事工,卻越有緊張。雖然如此,使徒保羅與同工,不會因為擔心有緊張性、有生命危險,就停止福音與事工,他們反而知道雖然有阻力,但他們仍就勇於承擔福音的使命。
我曾被中會派擔任其他小會議長,去協助其他教會處理內部紛爭,該教會同工告訴我說:「教會不要做事工,就不會發生衝突。」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這不是教會存在的意義,教會的存在就是要見證耶穌基督的愛,致力建立上帝國的公義國度。教會內有不同的肢體、不同的聲音是很自然的事,我們要學習互相的尊重、彼此的對話,就像在使徒行傳十五章前半段第一至卅五節的記載,他們召開第一次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越有事工,就越有不同的聲音與意見,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教會不要做事工,就不會發生衝突。」在第十五章的下半段,我們也看到一件事,就是使徒保羅和巴拿巴為了選擇傳道夥伴約翰.馬可,彼此之間發生劇烈的爭執,路線的不同、見解的不同導致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團隊還沒開始就各自走各自的路。我們先來看這一事件的記載。

一、宣教團的爭執與分手(15:36-41)
15:36過了些日子,保羅巴拿巴說:「讓我們回到從前傳佈主道的各村鎮去,看看信徒們的情況。」37巴拿巴想帶約翰‧馬可一起去,38可是保羅不同意;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39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劇烈地爭執,終於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到塞浦路斯去,40保羅卻選擇西拉,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後,也離開了。41他走遍了敘利亞基利家,堅固各地教會弟兄姊妹們的信心。

以前在神學院讀書時,要到台灣偏鄉短宣,我們就需要在學期中規劃、彩排、製作教案與道具,至少二個月的預備。更何況海外長期宣教,這不是說走就走的,而是要用更多的時間預備。
韓國基督教長老會(PROK)首爾北中會二位宣教師Ha Young Cho (趙河英)牧師、Keun Young Park (朴根英)牧師派駐我們教會,而我們與台灣神學院、基督精兵協會等夥伴教會共同差派至緬甸的宣教師賴牧師夫婦,他們都是要長期在國外宣教,長宣都需要長久的預備。
第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節,記載使徒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開始,第卅六節我們看到這次的宣教是保羅的提議與規劃,因此記載保羅對巴拿巴提出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回到從前傳佈主道的各村鎮去,看看信徒們的情況。
在保羅的規劃裡,已經把約翰.馬可排除在外。但是,巴拿巴想帶他的表弟約翰.馬可一起前往,保羅不同意。這讓我想到,以前我青年的時代擔任暑期福音隊的輔導,我就訂出規矩,參與的同工必須參與訓練、彩排、製作教具等,如果缺席超過次數,就不能參與,但我允許「補課」,若補課又缺席,那就明年再來吧。雖然嚴厲,但是大家非常有默契,福音的果效才會好。所以,我能理解使徒保羅作為「海外長宣」的規劃者,他有自己的原則。保羅找同工的一項原則就是「這是一個團隊,不能說自己想脫隊就脫隊」,第卅八節記載說:「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我以前帶登山隊時,我就曾經遇到一位隊員在山上想脫隊去山谷拍照,說拍照完就會跟上來。如果你是領隊,你要讓他去嗎?快日落了,大家要趕路,你要讓他去嗎?如果他沒跟上來,我們有沒有體力回去找他呢?這只是登山隊而已。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獨自旅行是危險的,我感受到使徒保羅的心,他掛慮脫隊的約翰.馬可是否會在路上發生危險。第一次宣教旅程已經有一次的經驗了,如果再一次,可能危及宣教團隊的安全與事工。
巴拿巴想帶著自己的表弟約翰.馬可一起同行,我們可以體會到有自己熟識的親人一起是為比較「自在」。但使徒保羅仍堅持原則「這是一個團隊,不能說自己想脫隊就脫隊」。這件事情使得宣教團隊還沒出發就分裂成兩團。巴拿巴帶著表弟約翰.馬可,回到他自己的故鄉塞浦路斯;保羅則帶著西拉,走遍了敘利亞基利家
這件事到底誰是誰非,我們難以斷定。不過我們可以瞭解,他們並沒有因為發生爭執而彼此怨恨,或是放棄宣教的熱忱。相反的,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繼續傳福音。
這次的爭執與分手,並沒有變成仇恨,這讓我們看到作為基督僕人,作為基督的同工,雖有不同的意見、爭執,但他們不會去仇視對方,這一點認知是很重要的,上帝呼召我們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
感謝主,約翰.馬可後來也成為使徒保羅在獄中要緊的同工,他們之間沒有嫌隙。保羅在歌羅西書第四章第十至十一節就如此說:
跟我一起坐牢的亞里達古向你們問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候你們。(關於馬可,我已經吩咐過;如果他上你們那裏去,請接待他。)別號猶士都的耶數也向你們問安。在猶太人的信徒中,只有上面這三位為了上帝國的工作跟我同工,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歌羅西書4:10-11)
另外,我們也看到,巴拿巴的表弟約翰.馬可沒有因為使徒保羅不接納他成為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團員,而怨恨保羅。後來,約翰.馬可反而成為使徒保羅三位重要的同工之一。
我們來想想,我們在教會、團契同工的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因為觀點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或用人、用錢不同而產生爭執。我們不怕有爭執,也不怕有不同的意見表達,就怕「仇恨」勝過基督徒的信仰良知,而給撒但有機可乘。

二、提摩太跟保羅、西拉同工(16:1-5)
16:1 保羅來到特庇路司得。在路司得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也是信徒,父親是希臘人。2在路司得以哥念的信徒們都稱讚提摩太。3保羅要帶他一起走,就替他行了割禮,因為這一帶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的父親是希臘人。4他們經過那些村鎮,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們所定下的規例交給他們,吩咐他們遵守。5因此,各教會在信心方面得以堅固,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使徒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第一站來到路司得,在此保羅遇到提摩太,甚至提摩太也加入保羅的宣教團隊。從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地信徒對提摩太非常的稱讚。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十七節就這樣說:「我親愛又忠心的兒子。」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他稱提摩太是「我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1:2)。可見保羅與提摩太之間的關係就像父子一般親密。使徒保羅總是注意到訓練新的一代去傳福音,這是很必要的。這也讓我們看到教會與福音服事的「師徒制」,耶穌帶門徒,保羅也帶年輕的一代,早期教會的師徒制就是長老帶執事,執事又稱為長老的助手。提摩太前書第三章八節現代中文譯本就這樣說:「教會領袖的助手」或譯「執事」。
第三節記載保羅替提摩太行割禮,我們不瞭解,保羅為何要這麼做?因為在耶路撒冷會議中,他才堅持福音通過耶穌基督的救贖,而不是割禮,並宣佈割禮並非必要。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瞭解,一旦提摩太受割禮,好使他在猶太會堂中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並使猶太人能夠認同提摩太的血緣身份,而能夠進一步聽他所傳的福音。可見保羅在福音的事工上,在福音與文化之間極為細心。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這樣說:
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的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為要爭取法律下的人。同樣,跟法律外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像法律外的人,不受猶太法律的拘束,為要爭取法律外的人。然而,這不是說我不服從上帝的法律;其實我是受基督法律約束的。在信心軟弱的人當中,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爭取他們。所以,在甚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用甚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哥林多前書9:20-22
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瞭解保羅的用心與努力。他雖然為外邦人的使徒,但是他對猶太同胞也有負擔,甚至他也說:「為了我的同胞,我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咒詛,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羅馬書9:3)他為了讓猶太人接納福音,而讓提摩太受割禮,這樣的結果正如第五節所描述的「因此,各教會在信心方面得以堅固,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三、馬其頓的呼聲 (16:6-10)
6他們取道弗呂家加拉太地區,因為聖靈不准許他們在亞細亞省傳佈信息。7當他們到了每西亞邊界時,想進入庇推尼省,可是耶穌的靈禁止他們。8於是他們繞過(「繞過」或譯「經過」。)每西亞,到特羅亞去。9當天晚上,保羅得到一個異象,在異象中他看見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懇求他說:「請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0保羅一有了這個異象,我們立刻準備往馬其頓去,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呼召我們去傳福音給當地的人。 

接著來看第六至十節,福音是如何從亞洲傳入歐洲的。在此,我們再次看到路加很重視聖靈的能力與帶領。使徒保羅的宣教團隊原本計畫到每西亞去,卻因為聖靈的不准而沒有成行。比較困惑的是,為何聖靈不准許他們在亞細亞省傳福音呢?這裡並沒有說明聖靈是以何種方式來禁止他們。
而且,在第九節的異象是如何顯現,聖經也都沒有交代。或許我們也應該學習,不可將聖靈的啟示固定成某種形式,因為既然是聖靈的能力,就超過人的理解,或是預期。
第九節提及保羅在異象中看到一位馬其頓人,站著懇求他說:「請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在異象中所見的人是誰呢?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個人就是路加。
為何是路加?因為在第十節開始,使徒行傳第一次出現作者以「我們」的字句來寫作,即作者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因為路加可能是個馬其頓人。通過路加的請求,使徒保羅一行人決定這是一項呼召,於是前往歐洲馬其頓。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得出作者路加在此時加入保羅的宣教團隊,並帶領保羅前往歐洲的馬其頓。也因為路加的加入,我們才有機會讀到這一份非常重要的初代教會宣教史《使徒行傳》。

四、呂底亞歸主 (16:11-15)
11 我們坐船從特羅亞出發,直開撒摩特喇,第二天到尼亞坡里。12 從那裏我們往內地走,來到馬其頓第一區的一個城市( 「馬其頓第一區的一個城市」另有些古卷作「馬其頓區的主要城市」或「馬其頓一帶,一個行政區的主要城市」。)腓立比;這城也是羅馬的殖民區。我們在這裏住了幾天。13 安息日,我們出城到了河邊,心裏想,那裏可能有一個猶太人禱告的地方。我們坐下,向聚集在那裏的婦女們講道。14 聽眾中有一個從推雅推喇城來的婦人,名叫呂底亞,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她一向敬拜上帝;主敞開了她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講的話。15 她和她一家的人都受洗禮。隨後,她請求我們:「如果你們認為我是真心信主,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把我們留下。 

接著來看第十一至十五節,宣教團隊抵達歐洲馬其頓的第一個城腓立比。這個城市是馬其頓省的重要城市,許多羅馬的退伍軍人住在此地。腓立比教會可算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第一間教會。
當時,腓立比沒有猶太會堂,因為猶太會堂是以十個結過婚的男人所組成。為何是十個人,因為他們認為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懇求上帝赦免時,亞伯拉罕向上帝請求若是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上帝就不毀滅所多瑪,之後一直減到若是有十個人,上帝就不毀滅所多瑪城。但是,很可惜地,所多瑪連一個義人都沒有。因此傳統,猶太人居住在各地,一有十個男人就會組成會堂,在安息日來敬拜上帝。若是,不足十個男人的地方,通常在河邊會有一間祈禱所。
顯然腓立比沒有會堂,只有在河邊有一間祈禱所。因此,保羅的宣教團就在祈禱所講道、傳福音。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呂底亞的信主。
呂底亞是個有錢人的布商,因為她賣的是紫色布疋,紫色布都是供應皇親貴族所穿的。她聽完保羅的講道之後,決定受洗,連她的家人也都受洗。作者路加對於呂底亞信主的記載,讓我們知道一項信仰要緊的認知,就是一個人會信靠耶穌基督的救恩,不是出自人本身的地位或能力,而是通過傳福音、講道,而聖靈就要在渴慕的人心裡動工。所以,第十四節才會說:「主敞開了她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講的話。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三項重要信息:

一、分手不是為了成仇敵,而是要讓福音廣傳
在使徒保羅第二次的宣教旅程還沒出發之前,就發生極為嚴重的爭執,並使得宣教團隊還沒出發就分裂成兩團。保羅和巴拿巴雖然彼此爭執,但是他們並沒有因而彼此怨恨,或是放棄宣教的熱忱。雖然,最後他們選擇分手,但也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繼續傳福音。換言之,他們分手不是為了成仇敵,而是要讓福音廣傳。
彼此爭執不一定不好,有時爭執無關真理,而是不同意見、觀念的表達。我們都要有接納不同意見與觀念的雅量。特別在教會生活更需要如此做,在事工執行、在同工人選,出現彼此觀點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或用人、用錢不同而產生爭執,發生這樣的事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重要的是要學習尊重不同的意見。我們不怕有爭執,也不怕有不同的意見表達,就怕以仇恨勝過基督徒的信仰良知,而給撒但有機可乘。例如:
這不僅在教會生活如此,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夫妻有時也會因為觀念不同、用錢方法不同、管教子女不同而產生爭執,要緊的是不可仇恨、怨恨對方。使徒保羅和巴拿巴是要緊的同工,他們也有爭執,也因為堅持理念而分手。但是,他們並沒有彼此仇恨,反倒是在各地繼續傳福音,作他們應做的本分。果然有一天他們的爭執化解了,約翰.馬可成為使徒保羅三位重要同工的一位。
況且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原諒別人七十個七次,也要為敵對你的人祈禱。因為我們原諒別人的過錯,上帝才會原諒我們的過錯。

二、異象是在宣教的過程中出現
對教會而言,每個時代都必須有異象,因為異象才能保持教會的活力。一旦教會沒有異象、目標,這樣只會加速枯萎。甚麼是異象,就是遠大的宣教目標。這和人所定的目標不同,而是聖靈來的感動與帶領。
使徒保羅原本是要到第一次宣教旅程所開拓的教會去訪問,後來因為他與巴拿巴分手,他揀選西拉和他前往。就在訪問過去所開拓的教會途中,聖靈啟示他使他改變原先的計畫。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聖靈的異象是在繼續宣教的過程中出現的,我們不可能枯坐就可以得到異象。就連保羅也繼續出去宣教,在宣教中得到聖靈的啟示,使他看到一個嶄新的宣教目標。
我想,如果保羅只停留在安提阿教會等待聖靈的啟示,這樣是不會有異象出現的。同樣地,一間教會只會原地踏步,不願意開放,不願意踏出去,也不會有異象出現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宣教、不斷地向外打開,在宣教中聖靈的異象就會越鮮明。

三、教會不在渺小,而在於真心信主
使徒保羅和西拉來到腓立比的時候,只能在這個城找到猶太人的祈禱所。因為這裡的猶太人男人不到十個,且聚會的人都是婦女。但是使徒保羅並沒有放棄機會,還是跟從前到猶太會堂的情形一樣,很用心的向婦女傳福音。結果感動呂底亞這位一向敬拜上帝的婦人,而建立起歐洲最早的一間教會腓立比教會。
通常一般人都會忽視人數少的聚會,甚至人數少,就覺得沒有希望,人的軟弱總是希望看到人數多的大場面。但是,聖經往往讓我們看到一項很有意思的信息:在人看來為大的,在上帝眼中未必是大;在人看來渺小的,在上帝眼中未必卑微。教會就是這樣,教會不在於大,而是要看聚會的信徒是否像這位賣紫色布的呂底亞,聖經說:「她一向敬拜上帝」,而呂底亞自己更告白說:「我是真心信主」。
這也讓我們知道,基督教是一個信仰團契,信仰團契講究的是以真實的內心來回應上帝拯救的愛。如果教會很多人,卻沒有學習到「真心信主」的內涵,就算有成千上萬的人那又如何呢?
今天,在這感恩的設教紀念日裡,我們的主日學學生搬回到主日學教室上課,我們真的在意我們的下一代的受教環境,這一陣子以來,我看到校長雅怜執事及許多老師、家長花時間打包、整理、搬家、定位,用了很多的心力。我們真希望將這美好的信仰傳給我們的下一代,讓這「真心信主」的信仰,能夠扎扎實實地栽種在孩子的心中。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你對於使徒保羅與巴拿巴激烈爭執、分手的事情,有何看法?
2.異象是什麼?馬其頓呼聲中,保羅看到的異象是什麼?
3.腓立比雖然只有少數幾位婦女在聚會祈禱,保羅仍向他們傳福音。這件事對你有何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