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使徒行傳13:1-12聖靈的差遣

聖靈的差遣
2019.10.20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3:1-12

我們來回顧十二章以前的早期教會處境:
一、宣教對象逐漸的擴展:對四種不同的族群的宣教。
1.向耶路撒冷和猶太地的猶太人。
2.向撒瑪利亞人(半猶太裔)
3.向加入猶太教敬畏上帝的人(使徒行傳10:1)
4.向外邦人、「未得之民」。

二、教會所受壓迫逐漸擴大:
宗教迫害,加上政治迫害。

三、教會看重信仰的教導與傳福音:
「教父學校」(Patristic School)、「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

四、聖靈的宣教,擴大至普世:
《使徒行傳》又被稱為《聖靈行傳》。
使徒保羅的第四次宣教旅程。

一、聖靈選派巴拿巴和掃羅(13:1-3)

當時的組織有二種:「先知和教師」
「教師」即師徒制度(Mentorship)裡的「師父」(Mentor)與「學徒」(proteges)的關係。
「執事」翻譯為「教會領袖的助手」(提摩太前書3:8)

安提阿教會五位主要的教牧同工:
1.巴拿巴是希臘化猶太人
2.西面別號「黑漢」拉丁文“Niger”意思是「黑色」
幫忙耶穌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門,他二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孚也是早期教會信徒所熟悉的(馬可福音15:21)
他(魯孚)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馬書16:13)
3.「路求」住在北非古利奈的白種人。
4.馬念是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的玩伴。
5.掃羅,即後來的使徒保羅。

「為祂」(For Him)、「出於祂」(Of Him)、「靠祂」(By Him)

二、第一次宣教旅程,前往塞浦路斯(13:4-5)

「一人信主,全家得救」?
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使徒行傳16:31)

三、聖靈帶領的宣教(13:6-12)

巴‧耶穌名字的意思是:「救贖之子」,掃羅責備他是「魔鬼的兒子」。
總督士求‧保羅相信「救贖之子」是耶穌基督。

今天這一段經文至少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謙卑獻身

「掃羅」希伯來名字שָׁאוּל (Sha'ul/Saul),意思是「求就得著」。
「保羅」拉丁名字Paulus(希臘文Παῦλος),即「微小」 (small, little)
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

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甚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2:8-9)

二、謙卑讓聖靈來呼召、差遣及帶領我們

聖靈在三方面的工作。
1.聖靈的呼召。
2.聖靈的差遣。
3.聖靈的帶領。

問題討論:
1.請描述早期教會的開始,他們如何「拓展」福音?
2.掃羅變成保羅,這當中有何特殊的意義?
3.我們可以如何體察聖靈的旨意?並讓聖靈來帶領我們?

講道篇

聖靈的差遣
2019.10.20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3:1-12
今日我們在禮拜中我們將舉行會員和會改選教會的長老與執事,教會的選舉與地上國度的選舉很不一樣,地上國度的選舉靠的是關係、政見,甚至有人會綁樁買票,但是教會的選舉是每個信徒謙卑尋求聖靈的感動來做決定。小會推薦的每一位執事候選人都是信仰與服事上積極的參與者,被看為適當的人選,被推薦就是一種肯定。近二千年來,教會就是在這種代代傳承裡面為主作見證,將救恩分享給全人類,並不斷朝向新天新地的國度在展開。
我們來回顧使徒行傳十二章以前的早期教會處境,至少從四個層面來看:
一、宣教對象逐漸的擴展:
我們來回顧之前的宣教運動,對四種不同的族群的宣教。
第一,是門徒向耶路撒冷和猶太地的猶太人傳福音。
第二,是腓利向撒瑪利亞人傳福音,撒瑪利亞人是半猶太裔。
第三,是彼得接納外邦人羅馬軍官哥尼流,並為他們施洗;但是主動來找彼得,渴望耶穌的是哥尼流。而哥尼流已經是個敬畏上帝的人(使徒行傳10:1),所以他是與猶太教友好的人,在今天我們會稱他為「慕道友」,他已經慕道一陣子了。
第四,就是今天的經文所提到的。在敘利亞的安提阿,信徒既不是到猶太人或半猶太人當中去傳福音,也不是向已經成為「慕道友」的人傳福音,他們乃是主動「希臘人傳講有關主耶穌的福音(使徒行傳11:20)。至此,我們看到基督的跟隨者,開始向「未得之民」傳揚主耶穌的福音,也就是向「完全沒聽過上帝的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

二、教會所受壓迫逐漸擴大:
第十一章之前所記載的迫害,都是來自猶太教。但是從第十二章開始對教會的迫害,增加來自羅馬統治者的政治迫害。換言之,原本是宗教迫害,現在增加政治迫害,這讓我們看到,迫害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而且力道越來越大。

三、教會看重信仰的教導與傳福音:
安提阿教會自從保羅來到之後,很重視聖經的教導。甚至,建立最早的神學院,第三世紀末最早的神學院,認為是在這裡開設的,被稱為「教父學校」(Patristic School),也被稱為「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安提阿教會是一個看重教導的教會,也造就出許多教會領袖,如巴拿巴、保羅、提多、約翰、馬可、西拉,有聖經學者就指出:「福音書的編輯者是來自安提阿教會。」
最早差派國外宣教師:差派巴拿巴、保羅、提多、約翰、馬可、西拉。甚至,安提阿學派的涅斯多留(Nestorius),他的學生在主後635年將基督教傳入大唐帝國。

四、聖靈的宣教,擴大至普世:
從《使徒行傳》第十三章開始早期教會,特別是安提阿教會,拓展出新的宣教模式。前面記載教會遇到迫害時,被迫四散出去;但在第十三章起,教會是在聖靈推動下,基督徒主動差派宣教師出去。《使徒行傳》又被稱為《聖靈行傳》的主因也在此,是聖靈親自在帶領向普世的宣教,藉著保羅和他的同工們往前推動;福音的範圍也從原來的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逐漸擴散到普世,為主耶穌作見證(參考使徒行傳1:8)
從第十三章開始主要的記載已經從彼得及耶路撒冷的使徒、同工們轉到保羅這個外邦使徒和他的同工們。《使徒行傳》第十三章一直到第二十八章基本上記載了保羅三次宣教旅程,還有最後一次是保羅上告到羅馬皇帝凱撒,被囚、被審問、被解送到羅馬的過程。所以,也有人把這一段定為使徒保羅第四次宣教旅程。
而第十三、十四章就是記載使徒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現在,我們就來看使徒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的展開:

一、聖靈選派巴拿巴和掃羅(13:1-3)
1在安提阿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西面(別號「黑漢」),古利奈人路求,跟希律王一起長大的馬念,還有掃羅。2當他們在敬拜主、禁食的時候,聖靈對他們說:「你們要為我指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呼召他們來擔任的工作。」3於是他們禁食禱告,給他們按手,派遣他們出去。 

回顧第十一章的記載,我們知道安提阿教會他們很有受教的心,在掃羅的教導下,建立起聖經信仰的根基,又加上巴拿巴善於勸慰的牧養,使得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這樣成熟的教會無法靠一個人的支撐,而需要建議組織或是團隊,當時的組織有二種就是「先知和教師」,在第十一章廿七節時,我就有說明過,根據猶太教的說法,亞當是第一位先知,因為上帝吩咐亞當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他也這樣吩咐夏娃了,傳達上帝的話就是「先知」的工作。這種對「先知」角色的理解,在當時的處境是很普遍的。而「教師」就是師徒制度(Mentorship)裡的「師父」(Mentor)與「學徒」(proteges)的關係。這種師徒關係,在早期教會後來的體制化下,逐漸被「長老」與「執事」的職分所取代。提摩太前書第三章八節現代中文譯本就將「執事」翻譯為「教會領袖的助手」,也就是指「長老的助理」。換言之,這裏介紹安提阿教會五位主要的教牧同工:「巴拿巴,西面(別號「黑漢」),古利奈人路求,跟希律王一起長大的馬念,還有掃羅」。這五個人都很獨特,巴拿巴是希臘化猶太人,是耶路撒冷選出七位的同工之一;西面別號「黑漢」(和合本:尼結)拉丁文“Niger”意思是「黑色」,在當時用來稱呼「黑人」。聖經學者認為這位「黑漢」就是當初被羅馬士兵強迫來幫忙耶穌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門,即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六節、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廿一節所記載的。他因爲背著十字架,很受感動,後來他也信主了。他二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孚也是早期教會信徒所熟悉的(馬可福音15:21),甚至,使徒保羅在寫羅馬書時,也稱「他(魯孚)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馬書16:13)
第三位「路求」,這名字的意思是「白色」,在當時用來稱呼「白人」,他是住在北非古利奈的白種人。第四位馬念是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的玩伴,他跟希律王一起長大,和合本翻譯為「同養」更能表達出他被富有家庭領養,古羅馬時代有錢人常會養一個與自己孩子年紀相當的孩子,陪讀、陪玩。第五位就是最後加入團隊的掃羅。
可見安提阿教會是很特別的,他們不分種族、不分背景、不分地位、不分恩賜,能夠同心教會就越有能力與見證。
第二節聖靈說:「你們要『為我』指派巴拿巴和掃羅」,聖靈在這裡掌權不僅僅是要「為祂」(For Him)去差派,去做上帝召他們去做的工, 也講到是「出於祂」(Of Him)。不僅是為著主,也是出於主。到了第三節的後半,他們又「禁食禱告,給他們按手,派遣他們出去(使徒行傳13:3),就說到也是要「靠祂」(By Him),就是要靠著聖靈,再藉著祈禱才差派他們出去。接著,我們就來看聖靈如何帶領?

二、第一次宣教旅程,前往塞浦路斯(13:4-5)
4巴拿巴和掃羅已經奉聖靈差遣,就下西流基去,從那裏坐船到塞浦路斯。5他們一到撒拉米,就在各猶太人的會堂傳講上帝的道。約翰‧馬可在那裏協助他們的工作。 

巴拿巴和掃羅已經奉聖靈差遣」這句話已經很清楚說明,是聖靈親自在帶領這一次的宣教旅程。他們坐船到塞浦路斯,這地方是巴拿巴的故鄉。這可能是巴拿巴信主後,第一次回自己的故鄉傳福音,就像掃羅信主之後,他回到自己的故鄉大數。他們雖然是一人信主,但他們渴望將福音帶回自己的故鄉。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一人信主,全家得救」,「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使徒行傳16:31)所指的就像是巴拿巴,他一人信主,但上帝要藉由這個人將福音傳給他的全家,傳給他的故鄉。這也就是為何,他們到塞浦路斯之後,是先到猶太會堂。因為巴拿巴、掃羅本身都是猶太人,他們先向自己的親族、同胞傳福音。
撒拉米是當時塞浦路斯的首府,當地有許多猶太移民與會堂,他們就在那裡傳講上帝的道。第五節提到「約翰‧馬可在那裏協助他們的工作」,約翰‧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他也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他回到自己母親的故鄉,在這裏傳福音應該特別親切。

三、聖靈帶領的宣教(13:6-12)
6他們走遍全島,一直到了帕弗,在那裏遇到一個名叫巴‧耶穌的術士,是一個猶太人,自稱為先知。7他和本島的總督士求‧保羅頗有交情。總督為人明達;他邀請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8可是,術士以呂馬(以呂馬是他的希臘名字)反對;他想阻止總督接受這信仰。9這時候,掃羅─也就是保羅─被聖靈充滿,就瞪著眼看那術士,10對他說:「你這個魔鬼的兒子!你是一切正義的仇敵,充滿著各樣的邪惡詭詐,故意歪曲主的真理!11現在主的懲罰要臨到你;你要瞎了,暫時看不見日光。」立刻,以呂馬覺得一片黑霧遮住他的眼睛;他到處摸索,求人牽他的手,替他領路。12總督看見所發生的事,就成為信徒;他對有關主的教導覺得很希奇。

第六節說他們走遍全島,塞浦路斯島大概是台灣的一半。在當時已經有完整的環島道路,進行銅礦的開採與運輸。若一天走二十公里,走一圈大概就要三十天。他們大概走了一百四十五公里到了西南方的港口帕弗。這段經文記載了二個人,一個名叫巴‧耶穌的術士,一個叫士求‧保羅
巴‧耶穌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穌的兒子。「巴」就是兒子的意思。他是被稱為「救贖之子」或是「耶穌的兒子」,而以呂馬是他的名字。這個人後來被掃羅責備,說他是「魔鬼的兒子」,就是虛假的、矇騙人的,完全名不符實的一個人。
總督請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但是以呂馬就在這裡敵擋使徒。這位假的「救贖之子」以呂馬,阻止總督士求‧保羅相信真的「救贖之子——耶穌基督」。(方伯,即省長或譯為總督)所以,聖經在這裡特別提到「掃羅─也就是保羅─被聖靈充滿,就瞪著眼看那術士(使徒行傳13:9)
這讓我們看見,差遣人是聖靈,使人有洞察力與傳福音使命的也是聖靈。保羅能夠有這樣的信心,叫以呂馬瞎眼,是出於聖靈,而不是憑著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保羅是完全被聖靈充滿、被聖靈帶領和被聖靈掌管的一個人。也只有聖靈洞察人心,聖靈使保羅洞察出以呂馬的邪惡,並且使以呂馬暫時看不見。
總督看見所發生的事,就成為信徒。他成為信徒,不是停留在信而已,聖經描述,「他對有關主的教導覺得很希奇。」換言之,他繼續接受關於主的教導。

今天這一段經文至少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謙卑獻身

在第九節裡,原本掃羅的名字在此首次變成「保羅」,這個改變很有意思。「掃羅」是一個希伯來名字שָׁאוּל (Sha'ul/Saul),意思是「求就得著」 (asked for, prayed for),這個名字也是當時猶太人喜歡的名字,「求就得著」,表示他對世界、地位、權力、學問等充滿慾望時,「求就得著」。
而「保羅」則是一個拉丁名字Paulus(希臘文Παῦλος),有「微小」 (small, little) 的意思。會取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在塞浦路斯地位最高的總督士求‧保羅,謙卑信主,他的地位雖然在當地是最高的,但今日卻願意成為像他的名字「士求‧保羅」,成為「微小」的。就像耶穌的教導所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
或許士求‧保羅信主的事件,也帶給掃羅很大的感動,將他的名字從「求就得著」,改為「微小」,即從「掃羅」改為「保羅」。過去,掃羅是驕傲、自我為義的法利賽派的頂尖傳人,但他信主,又被差派、經歷聖靈的充滿,如今他願意成為那「微小」的一位。使徒保羅曾說:「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甚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2:8-9)
使徒保羅的名字雖然是「微小」,但他在上帝手中就成為偉大的使徒。音樂家貝多芬(Beethoven)曾說:「巴哈不是小河,巴哈是大海(按:德文Bach是小河)」,巴哈的名字雖是「小河」,但他在上帝手中就成為音樂的大海。彼得的名字是「小石頭」,但他在上帝手中就成為教會的柱石。愛因斯坦(Einstein)的名字,德文意思是「一顆(ein)小石頭(stein)」,而這顆石頭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掃羅」在這裡開始改為「保羅」,除了代表新的開始,更是要提醒他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謙卑「微小」。今天,我們要舉行會員和會選出我們的長老與執事,就是要選出願意為福音的緣故謙卑服事的同工。
耶穌知道自己要釘十字架,為表示愛門徒到底而為他們洗腳。但耶穌知道門徒心裏有攔阻,彼得認為老師斷不能為學生洗腳,耶穌卻以聖靈的工作來打破權力的界限,作榜樣讓門徒明白,效法祂謙卑到底服侍他人。
今日仍然有很多不同因素攔阻信徒與上帝的關係,如社會認為在高位應受人尊敬,要順服有權者的話,順從權力架構而活,但不要忘了,「耶穌顛覆權力和價值的高低,取了奴僕的樣式,這樣的生命才有真正的公義和慈愛;權勢要聆聽底層卑微者的聲音,才能體現出耶穌基督信仰的核心。」

二、謙卑讓聖靈來呼召、差遣及帶領我們

在今天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見聖靈在三方面的工作。
1.聖靈的呼召。
聖靈呼召在上帝話語上有裝備的人,而且呼召已經參與事奉的人。聖靈向眾人說話,但祂特別呼召巴拿巴、掃羅,他們已經在上帝話語上裝備自己,又竭力事奉教會。他們二人可以說是安提阿教會最重要的兩位帶領者(leaders),但是,教會卻願意順服,支持他們走出去傳福音。當教會願意支持、差派,教會就越能回應聖靈的呼召。
選舉,聖靈在每人心靈感動
2.聖靈的差遣。
這個宣教團隊是教會禁食祈禱所派遣出去的。除了要有聖靈的呼召,教會還需要同心合一的祈禱,回應上帝對同工的差遣,並在教會的祝福和按手中差派他們前往福音的禾場。這裏所說「禁食祈禱」,是在表達教會全體合一的心志。就像教會在選舉時,我們也需要一起祈禱,讓聖靈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來感動我們,選出教會的長老、執事,乃至於教會同工,讓他們被聖靈差遣參與上帝國的建造。
3.聖靈的帶領。
巴拿巴、掃羅既然受派遣出去傳福音,聖靈就會與他們同在,在第四至十二節裡,就記載他們因聖靈的充滿,使他們揭穿術士以呂馬的詭詐,又使總督信主。這一切若沒有聖靈的帶領是無法成就的。
一位傳福音者最基本的認識,就是要知道,福音的工作是聖靈在推動,我們越能以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就越能彰顯出上帝在我們時代的編織。

問題討論:
1.請描述早期教會的開始,他們如何「拓展」福音?
2.掃羅變成保羅,這當中有何特殊的意義?

3.我們可以如何體察聖靈的旨意?並讓聖靈來帶領我們?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12:1-25焚而不燬的教會

焚而不燬的教會
20191013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2:1-25

使徒行傳也是一本教會受迫害的歷史書。
11章之前記載宗教迫害,第十二章開始增加政治迫害。
早期教會如何面對日漸嚴酷的迫害?

一、教會受到政治迫害(12:1-5)
路加福音16:19-31,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財主「有五個兄弟」。
希律家族六位希律王如下:
主前37-4年: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主前73-主前4)
主前4-主後6年: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 主前23-主後18)
主前4-主後39年: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主前20-主後39)
主前4-主後34年:希律.腓力(Herod Philip II, 主前4-主後34)
主後41-44年: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 主前11-主後44)
主後53-92年: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 主後27-100)
希律.亞基帕一世,即大希律王的孫子。

彼得兩手都銬上手銬,連在兩邊的警衛手上。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

二、彼得獲救出獄(12:6-11)
使徒行傳5:17,彼得第一次被關進監牢時,也是上帝差天使來拯救。

我們不了解上帝為何會差遣祂的使者解救彼得,卻沒有在雅各被捕甚至被殺的時候來拯救雅各。
彼得如何成功「越獄」?

司改會「香港抗爭者支援工作台灣義務律師團」(TW-HK Legal Support)
長老教會助理總幹事韋禮遜牧師(Rev. Don Wilson)及衛理公會唐培禮牧師(Rev. Milo L. Thornberr)

三、秘密基地家庭教會(12:12-19)
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裏」,是耶路撒冷基督徒的秘密基地。
歌羅西書4:10,約翰.馬可就是巴拿巴的表弟。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馬太福音18:10)
那麼,天使是甚麼呢?他們都是事奉上帝的靈;上帝派遣他們來幫助那些要承受拯救的人。(希伯來書1:14)

耶穌的弟弟雅各和使徒彼得、約翰等三人被稱為教會的柱石(加拉太書2:9)

四、希律.亞基帕一世的死(12:20-25)
希律.安提帕一世對泰爾和西頓懷恨在心。

猶太歷史家約瑟夫(Josephus37-100)《猶太古史》
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easarea)《教會史》

我們來想想看,使徒行傳第十二章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的信息:

一、教會是焚而不燬的教會
長老教會「焚而不燬」標誌的由來,就像使徒時代的教會處境。
● 1583年法國改革宗教會第十二屆大會,「胡格諾派」(Huguenots)處於熾烈迫害的困境下。

二、教會是上帝保守的教會
姬望(Chi-Oan Lwad,台語譯「芝苑」)—原住民教會之母。
● 1931年畢業於淡水婦學堂,在迫害中向族人傳福音。

問題討論:
1.教會為何會遇到迫害?遇到宗教迫害、政治迫害時,我們該站在哪一邊?
2.為何全世界的長老教會以「焚而不燬」作為教會的標誌?
3.對今日受迫害的教會與人民,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事?

講道篇

焚而不燬的教會
20191013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2:1-25
今天我們要舉行聖禮典,領受主耶穌基督恩典的宴席。這宴席是用耶穌基督的寶血所設立的,這也提醒我們,教會就是在受迫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第二世紀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說過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後來也有人這樣說的:「教會是以基督的血和和殉道者的血建立起來的信仰團契。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使徒時代的教會處境,可以這樣說:教會是「焚而不燬」的教會。因為使徒行傳裡,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教會受到迫害,但福音的見證並不因此而停止,反而是受打壓卻越興旺,就像被焚燒卻不被燒毀。
使徒行傳也是一本教會受迫害的歷史書。從第四章開始我們看到彼得和其他的門徒受迫害,他們有時被關在監獄,有時被鞭打,甚至司提反還活活地被石頭打死。在第八章一節我們讀到這樣的記載:「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在第九章一開始也這樣說:「掃羅繼續用凶煞的口氣恐嚇主的門徒。他去見大祭司,要求發給致大馬士革猶太會堂的文件,准許他搜捕跟從主道路的人,無論男女,都押解到耶路撒冷去。(使徒行傳9:1-2)然後,在使徒行傳第十一章十九節說:「這時候,信徒們因司提反被殺事件所引起的迫害而分散到各地去」。
基本上在第十一章之前所記載的迫害,都是來自猶太教。但是從第十二章開始對教會的迫害,增加來自羅馬統治者的政治迫害。換言之,原本是宗教迫害,現在增加政治迫害,這讓我們看到,迫害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而且力道越來越大。現在我們來看早期教會如何面對日漸嚴酷的迫害。

一、教會受到政治迫害(12:1-5)
1約在這時候,希律王下手迫害教會的一些會友。2他把約翰的哥哥雅各殺了。3他知道猶太人喜歡他這樣做,又去拘捕彼得。(這事發生在除酵節期間。)4他抓到彼得後,把他關在監獄裏,交給四班警衛看守,每班有四名兵士。希律計劃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眾審他。5因此,彼得在監獄裏受到嚴密的監視;教會的弟兄姊妹為著他懇切向上帝禱告。 

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卅一節,記載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故事,故事裡面說到財主「有五個兄弟」。我在講那一段經文時,就提到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他們都很清楚這位「財主」是誰,以及財主「有哪五個兄弟」。當時猶太社會中最大的財主就是羅馬帝國的「分封王」,被稱為「希律王」的共有六個人。故事中的財主所指的就是希律家族第一位當王的,被稱為「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他就是耶穌出生時,大屠殺伯利恆二歲以下男嬰的猶太王。
在主前六十三年當羅馬皇帝統治巴勒斯坦以後,直到主後一百年,在這段一百六十多年的統治裡,羅馬皇帝將巴勒斯坦包括猶太地的統治權,有長達一百三十年都是交給希律家族。所以,在新約聖經裡,我們經常會讀到希律的家族統治。希律家族六位希律王如下:
主前37-4年: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主前73-主前4)
主前4-主後6年: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 主前23-主後18)
主前4-主後39年: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主前20-主後39)
主前4-主後34年:希律.腓力(Herod Philip II, 主前4-主後34)
主後41-44年: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 主前11-主後44)
主後53-92年: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 主後27-100)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第一節的希律王,是希律.亞基帕一世,也就是大希律王的孫子。他在主後四十一年接續王位,在廿三節說亞基帕王在殺死使徒雅各之後就死了。這樣,他死的時間約在主後四十四年,在位四年。
希律.亞基帕一世從小就在羅馬受教育,也被培養遵守猶太律法及猶太儀文,因此他受到傳統猶太教的愛戴,在他執政的四年裡,強烈的迫害基督教會和使徒。所以,第二節記載他將使徒約翰的哥哥使徒雅各殺了。甚至希律.亞基帕一世王也知道猶太人喜歡他這樣做,所以他又去拘捕使徒彼得。
第三節說,希律.亞基帕一世下令逮捕彼得這事發生在無酵節期間。照猶太人的規定,在無酵節、逾越節這段時間裏不許審訊,不許行刑,所以希律就先將彼得關一個禮拜,等逾越節過後再來審問。這一次的迫害真可悲之處,不是使徒有何犯罪,或是宗教上的誤會,卻完全是因為希律王要得到民眾擁戴。
第四至五節我們看到希律.亞基帕一世將彼得關得很緊。可能怕有人會利用逾越節熱鬧的時間來搶救。因此,亞基帕王採取極嚴格的戒備,提防彼得逃脫。因此,就派出每班四人,共四班來看守,每班六小時,就是廿四小時全天候的看管。通常囚犯的右手帶上手銬,連在獄卒的左手上;但是第六節描述彼得兩手都帶上手銬,連在兩邊的警衛手上,睡覺時也不能脫下手銬,要睡在一起,而另外兩個兵士則擔任看門。可說是戒備森嚴,完全沒有逃脫的機會。
第五節是很重要的一節「彼得在監獄裏受到嚴密的監視;教會的弟兄姊妹為著他懇切向上帝禱告。」,作者路加告訴我們,苦難中最大的力量是來自祈禱。因為我們深信,不是人有何能力來勝過苦難與逼迫,而是上帝親自做工,是上帝的能力帶領我們勝過苦難與逼迫。使徒保羅曾說:「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在苦難中要存著盼望,要忍耐,而且要恆切地祈禱。因為祈禱所產生的神聖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二、彼得獲救出獄(12:6-11)
6希律要把彼得提出來公審的前一夜,彼得睡在兩名警衛中間,有兩條鐵鍊鎖住他,門外又有警衛把守著。7忽然,有主的一位天使站在那裏;有一道光射進牢房。天使拍一拍彼得的肩膀,把他叫醒了,說:「快點起來!」那鐵鍊立刻從彼得手上掉下。8天使對他說:「繫上帶子,把鞋子穿好。」彼得照他的話做了。天使又說:「披上外衣,跟我來。」9彼得跟著他走出監獄,卻不知道天使所做的是真有其事,以為是看見了異象。10他們通過了第一重和第二重的警衛崗位,最後來到通往城裏去的一道鐵門,門自動地開了。他們出來,走過一條街;突然,天使離開了彼得。11這時候,彼得才明白過來,就說:「現在我知道這是真的;主差遣他的天使,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人要加給我的一切災害。」

第六至十一節描述使徒彼得奇妙脫困的經驗。這個經驗不是彼得第一次有的,在使徒行傳五章十七節裡,就描述彼得第一次被猶太的宗教領袖關進監牢時,也是上帝差天使來拯救。關於「天使」的描寫,是作者路加特別喜歡運用的,所以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裡提到天使的次數特別多。第七節讓我們知道天使與光是同時存在,就像路加福音第廿四章四節所記載,在耶穌的墳墓裡有「兩個衣服發光的人」出現給婦女看到。
我們不了解上帝為何會差遣祂的使者解救彼得,卻沒有在雅各被捕甚至被殺的時候來拯救雅各。類似的疑問也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我曾被問及同樣信主,同樣都祈求上帝,但是為何某某人的癌症得到醫治,而另外一個人卻沒有得到醫治。這樣的疑問我沒有辦法回答,因為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也只有上帝能夠回答。我們唯一能夠說的,就是借用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所祈禱的話來說:「父親哪,若是你願意,就把這苦杯移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路加福音22:42)因為,就連耶穌也順服上帝的苦杯。
甚至,我們也不清楚天使是用什麼方法,將彼得的手銬打開,左右二邊銬在一起的警衛居然也沒有發現,而且很順利的「越獄」成功。有次查經班討論到這一段經文,大家很有興趣圍繞著「越獄」這件事,發現上帝會幫助人「越獄」,是因為地上的政權已經失去公義,失去合理的治理權柄。九月廿九日台灣一群義務律師共同發起的法律扶助計畫,「香港抗爭者支援工作台灣義務律師團」(TW-HK Legal Support)是台灣一群義務律師共同發起的法律扶助計畫,由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支援行政後勤。如果受壓迫者受到不義政權濫捕、追殺時,可以獲得援助。這好像台灣過去在白色恐怖時期,教會協助受壓迫者流亡海外,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66年長老教會助理總幹事韋禮遜牧師(Rev. Don Wilson)及衛理公會唐培禮牧師(Rev. Milo L. Thornberr)協助彭明敏教授逃亡的事故。(參考唐培禮於20112月在美國出版了回憶錄《Fireproof moth : a missionary in Taiwan’s White Terror》,同年12月,中譯版《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也在台灣發行。)

三、秘密基地家庭教會(12:12-19)
12他看清楚這個情勢,就往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裏去;有好些人聚集在那裏禱告。13彼得敲了外門,就有一個名叫羅大的婢女應聲出來。14她認出是彼得的聲音,大喜過望,顧不得開門就跑回去告訴大家,說彼得站在門外。15他們說:「你發瘋了!」那婢女堅持真有這回事。他們就說:「那一定是他的天使。」16這時候,彼得不停地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果然是他,都很驚奇。17他做手勢,叫他們安靜下來,向他們解釋主怎樣帶他出了監獄。彼得又吩咐他們把消息告訴雅各和信徒們,然後離開,往別的地方去了。18天亮的時候,警衛們亂成一團,不知道彼得出了甚麼事。19希律下令搜查,可是不見彼得的蹤跡;他就審訊警衛,下令把他們處死。這事以後,希律離開猶太,去凱撒利亞,在那裏住了一些時候。

使徒彼得出來之後第一個就是想到趕往「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裏去」,這個地方是耶穌最後晚餐的地方,是五旬節聖靈降臨的地方,是第一個成立的家庭教會,是耶路撒冷基督徒的秘密基地,更是基督徒祈禱的地方。依照第五節來看,信徒就是聚集在此為著彼得的受難、被關在監獄裡祈禱。
根據歌羅西書第四章第十節來看,約翰.馬可就是巴拿巴的表弟,他的母親馬利亞將自己的家庭開放作為聚會的場所,可見馬利亞也非常熱心於福音的事工。
彼得一出獄就是馬上到這個家庭教會。可是當其他的門徒聽到婢女羅大說是彼得在敲門,這些原本在為彼得懇切祈禱的兄弟姊妹卻不相信羅大所說的,甚至說羅大是瘋了。莫非是對自己祈禱的信心不夠?
第十五節「那一定是他的天使」。這句話反映出猶太人對天使的了解,猶太人認為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上帝就為那一個人準備一位天使跟著他,且這個天使長得像本人。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十節就記載耶穌的話:「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這句話說明天使不僅在保護每一個人,也傳達每一個人所做的事給上帝。
第十七節描述彼得向眾人解釋主怎樣帶他出了監獄之後,彼得又吩咐他們把消息告訴雅各和弟兄們。這裡的雅各,不是之前才殉道的使徒雅各,而是耶穌的弟弟,即約瑟和馬利亞所生的。耶穌的弟弟雅各和使徒彼得、約翰等三人後來被使徒保羅稱為教會的柱石(參考加拉太書2:9)。後來,耶穌的弟弟雅各成為早期教會中最有影響力的教會領袖,而保羅也稱他為使徒。
第十九節「希律下令搜查,可是不見彼得的蹤跡;他就審訊警衛,下令把他們處死。」按照羅馬法律規定,如果與警衛銬在一起的罪犯逃脫,那位警衛就必須與那位罪犯同罪。因此,希律亞基帕一世下令處死警衛。

四、希律.亞基帕一世的死(12:20-25)
20希律泰爾西頓的人民大發脾氣,所以,他們推派代表團去見希律。他們首先說服了宮廷總管伯拉斯都,然後去向希律求和,因為他們需要從王的轄區獲得糧食的供應。21在特定的日子,希律穿上他的王服,坐在王位上,向人民訓話。22他們呼喊說:「這不是凡人的聲音,而是神明的聲音!」23主的天使立刻擊打希律,因為他沒有把榮耀歸給上帝。他被蟲咬而死。24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見興旺。25巴拿巴掃羅完成任務以後,離開耶路撒冷回去(「離開耶路撒冷回去」另有些古卷作「就回到耶路撒冷去」。);他們帶著約翰‧馬可同行。

最後來看第二十至廿五節描述第五位希律王的死。希律安提帕一世就任前,泰爾和西頓的人民起來反對他,可能安提帕王懷恨在心,於是在第二十節裡描述「希律泰爾西頓的人民大發脾氣」。
希律.亞基帕一世就任之後,他首先停止使用泰爾和西頓的海港,使得這兩地的貿易幾乎停滯。其次,又禁止巴勒斯坦賣糧食給這兩個城,使得兩城的物價節節高昇。於是泰爾和西頓派代表團,找了宮廷總管伯拉斯都去向希律求和,獲得糧食的供應。另外他們又訂一個特定的日子舉行一次公開的賠罪。
當時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Titus Flavius Josephus37-100)在《 猶太古史》(19.8.2)中記載希律安提帕王,是在一次紀念羅馬皇帝生日的慶典上,希律王穿一件銀色布的長禮袍進入會場。當時太陽直接照在他所穿的銀色長袍上,發出極為炫麗的光芒。諂媚的人聚集在王的面前,高聲叫說:「來的人乃是神」。而他並沒有阻止人民的諂媚,反而自認為神。約瑟夫記載,希律安提帕王馬上肚子感覺劇烈疼痛,五天後死去。[此事也記載於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easarea)的《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卷二第十章的記載。]
在此,作者路加也將這件事記載下來,並且要我們知道,希律安提帕之所以會死,乃因為他們沒有把榮耀歸給上帝。敵擋福音的希律王已經死了,路加告訴我們這事以後,「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見興旺。(使徒行傳12:24)

我們來想想看,使徒行傳第十二章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的信息:

一、教會是焚而不燬的教會
十月九日有二位中國人,他們是基督徒,自由行來到我們濟南教會參觀,他們是禁台令之前就申請到的自由行。他們很好奇為何教會稱為「濟南教會」?我就介紹長老教會的教會名稱大多以「在地化」命名,因為在濟南路旁,教會就改稱為「濟南教會」。(更名過程可以參考教會簡介)
我介紹台灣教會的歷史,也說到二十年前曾去中國教會培訓的經驗。他則分享中國教會近五年來受到嚴重迫害,教會回歸到更小單元的家庭教會模式,他們也分享冒險網路翻牆的經驗,冒險觀看衛星電視的經驗。
我告訴他們,千萬不要與我拍照,免得惹禍上身。他們說,他們拍照會很小心,連台灣的旗幟都不能拍到,因為回到中國,海關都要查驗手機。離開時,他們說他們想去參觀林義雄的家,就是義光教會。他說他們翻牆對台灣民主化有些了解,因此想去林義雄先生的家。
他們談到他們在中共統治下,教會及信仰受到極大壓迫,但他深信在苦難中教會不會消失,就像他們二、三個家庭自組教會。我就與他們分享我們長老教會「焚而不燬」標誌的由來。就像使徒時代的教會處境,也是焚而不燬的教會。因為使徒行傳裡,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教會受到迫害,但福音的見證並不因此而停止,反而是受打壓卻越興旺,就像被焚燒卻不被燒毀。
這記號源自摩西在曠野所看見的異象:「看見荊棘著火,卻沒有燒著。(出埃及記3:2)。在加爾文派的信仰前輩由聖經中的歷史事件得到啟示與鼓勵,為了要使各地的教會及信徒都能夠分享這啟示所得到的信仰和力量,就將它具體化,而成為「焚而不燬」(拉丁文是Nec Tamen Consumebatur—英文是Burns but is not consumed)的標誌,意思是荊棘著了火,卻不被燒燬。
歷史上第一次採用「焚而不燬」做為教會標誌,是在1583年法國改革宗教會第十二屆大會(The 12th National Synod of the French Reformed Church)。當時的法國改革教會正處於水深火熱的迫害中,尤其是屬於「胡格諾派」(Huguenots)的教會正處於熾烈迫害的困境下,依然能夠忍受且克服迫害的烈燄,教會不因此而導致毀滅。這種幫助他們生存的力量來源,就是根據摩西在曠野所見到「焚而不燬」的異象所產生的信仰。
後來愛爾蘭教會也受到宗教與政治的迫害,他們也採「焚而不燬」為記號,但是他們把消極的「不被燒燬」譯為積極的「繁榮」(Ardens sed Virens—Burning Yet Flourishing),意為「在焚燒中更燦爛」,不只不燬,而且是在焚燒中更繁榮更璀璨的為耶穌基督做見證。
英國長老教會的信徒也因信仰歷盡迫害,故倫敦教會也於1642年採用此標誌。後來,蘇格蘭、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各地的長老教會也先後採納此一標誌。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以「焚而不燬」作為教會的標誌。我以「焚而不燬」的歷史緣由跟這二位中國基督徒分享,上帝一定會保守苦難中的中國教會,並使教會在焚燒中更燦爛。

二、教會是上帝保守的教會
台灣原住民教會的建立,有一位非常傳奇的姐妹芝苑,她生於花蓮秀林,屬於太魯閣族,她嫁給平地人,也學得日語,曾協助日軍勸降激烈反抗的太魯閣族,避免族人被滅絕。她在1924年受洗,1929年宣教師孫雅各牧師由花蓮太魯閣帶姬望(Chi-Oan Lwad,台語譯「芝苑」)來淡水婦學堂讀書,1931年她畢業後回太魯閣。當時,日本政府禁止人向原住民傳福音,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警察的監控更加嚴厲。
但是,芝苑在日本警察壓迫和搜捕下,仍然勇敢將福音傳遍原住民部落。芝苑也因此經常被派出所傳去問話,並警告她不得傳福音。每個禮拜日警察都會監視他,注意她是否有傳福音。因此,大家暫時都不敢到她的家裡。雖然這樣信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甚至有一回日本警察在她們的村子搜查發現一本聖經,而使得許多信徒被關入派出所,被迫脫教。有人因為不從,而活活被日本警察用槍托打死。警察也下令要村民將聖經交出來,送到派出所焚燒,如有違背,將導致嚴重後果。有一次村民集體在開會,許多人表示害怕警察的迫害,其中有一位青年起來說:「他們可以殺害我們的身體,但不能殺害我們的靈魂。讓警察殺吧!我們與主同在。」最後祈禱的結果,大家寧死不屈,因為這樣的決定大家的良心非常喜樂。就在他們要集體被殺的前一日,他們舉行「在世間最後一次的祈禱會」時,消息傳來說日本投降了。
芝苑充滿傳奇性的一生,而有「原住民教會之母」的尊稱。她的女兒羅梅花後來也到淡水婦學堂受訓,回原住民部落傳福音直到1970年代,造就了台灣教會最引以為傲的「二十世紀的神蹟」。
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也會發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的發展,也是在迫害中蒙上帝的帶領。在政治迫害嚴厲下,上帝必伸手帶領。

問題討論:
1.教會為何會遇到迫害?遇到宗教迫害、政治迫害時,我們該站在哪一邊?
2.為何全世界的長老教會以「焚而不燬」作為教會的標誌?
3.對今日受迫害的教會與人民,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