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海上行走
2022.10.30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馬可福音6.45-56
● 宗教改革505週年紀念
● 加爾文宗教改革的藍圖:
1.專注在上帝話語和心靈重建
2.社會能追求公平正義及關懷弱勢
3.政治上有神聖治理與負責任的監督機制
4.讓人的靈性更新與重新得力
● 加爾文主義、改革宗、長老會
● 耶穌開啟前所未有的宗教改革
● 耶穌自我揭露彌賽亞身份:在曠野餵飽五千人
一、忙碌服事過後(6:45-47)
● 耶穌深知門徒的疲累:「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
● 誰留到最後一刻?「遣散群眾」
● 忙碌服事過後,感覺只剩下「我」一人
二、耶穌在水上行走(6:48-52)
● 俄利根(185-254年):「船就是教會,一條逆風而行的船」
● 俄利根時代:羅馬皇帝德修斯(Decius)大迫害
● 「上帝的顯現」(Epiphany):
「上主走在他們前面」(出埃及記13:21-22)
「上帝從我旁邊經過,我看不見他;他從我面前掠過,我也沒有發覺。」(約伯記9:11)
● 「是我」,希臘文“ἐγώ εἰμι”(Ego eimi)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3:14)
● 為何門徒認不出耶穌?
三、治好革尼撒勒病人(6:53-56)
● 摸衣角得醫治:血漏婦人(馬可福音5:25-34)
● 祈禱披肩的衣角:常被稱為「翅膀」
「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原文是翅膀)有醫治之能。」(瑪拉基書4:2)
「求你保護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讓我躲藏在你的翅膀下。」(詩篇17:8)
「上帝啊,你不變的愛多麼寶貴!人都在你的翅膀下找到庇護。」(詩篇36:7)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信仰反思:
一、當「上帝顯現」時,我們是害怕,還是曉悟上帝的作為?
● 「上帝顯現」(Epiphany):
以行動表示「踏浪而行」
以話語表示「是我(Ego eimi)」
以隱喻表示「翅膀」
以神蹟表示「曠野的食物」(馬可福音6:30-44)
● 上帝顯現祂的救恩,我們可能會害怕、拒絕接受
二、教會是一條逆風而行的船,也像挪亞方舟,期待風浪止息
● 教會像逆風而行的船
● 教會像挪亞方舟,如果不是外面有風浪,不然誰能忍受船內的惡臭?
問題討論:
1.耶穌如何在他的時代帶來宗教改革?今日我們還有哪些需要改革的地方?
2.人生會遭遇苦難的風暴,我們該如何去發覺「上帝的顯現」?
3.教會就像挪亞方舟一樣,如果不是外面有風浪,不然誰能忍受船內的惡臭?我們如何彼此守望教會這艘船?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耶穌在海上行走(台語)
馬可福音6:45-56
1、上帝顯現的奇事
話語神蹟及譬喻
行動表示顯自己
踏浪來行只有主
2、魚餅神蹟一段落
體貼門徒的疲勞
催逼坐船去休息
遣送群眾安排好
3、逆風划槳門徒苦
行佇海面主耶穌
門徒驚慌心忄堯疑
是我上船來保護
4、上帝臨在咱面前
拒絕接受分不清
心目混沌未清醒
通過對話勤讀經
5、教會逆風啲行船
外在風浪強強滾
當聽耶穌的聲音
有主佇船就平順
講道篇
耶穌在海上行走
2022.10.30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馬可福音6.45-56
明天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505週年紀念,裝備部門也在今天中午11:00在地下教室,邀請鄭仰恩牧師作專題演講:「宗教如何墮落?又如何改革更新?~宗教改革紀念日的省思」。幾天前,才有一位法律系的教授很感慨的與我分享說,今日臺灣的教會幾乎都忘掉了宗教改革紀念日;我告訴他,濟南教會沒有忘記喔,禮拜三晚上我們舉行宗教改革紀念祈禱會,今日我們舉行宗教改革紀念的專題演講。更重要的是,我們平時就要留意在我們的社會處境下,要不斷的與社會對話,進行信仰的反省。
每個禮拜三下午,在辦公室會議之後是牧師團講道研討的時間,過去我在帶領時,常感神學與釋義上的不足,書也讀得少。自從鄭仰恩教授來到我們當中,我請鄭牧師主持講道研討,鄭牧師的帶領給了牧師團很多神學與釋義的指導,牧師們都獲益很多。
在疫情期間,許多人透過視訊參與我們教會的主日禮拜,除了我們在國內外的弟兄姊妹之外,有人告訴我,也有神學院退休的教授、大學的教授,甚至我認識幾位對基督信仰有好感的朋友也在線上參加,這都敦促牧師團要更用心的預備講道的信息。我以前就有一個感想,如果信徒越愛讀聖經,牧師就需要更認真的預備講道信息;若是信徒不喜歡讀聖經,牧師也會懶惰下來,隨便預備、隨便講講。咱教會的兄姊是很認真的聽道者,會後在小組聚會中也會繼續分享所領受的信息。也感謝劉榮主長老,每主日後,他都會將聽到的講道信息寫成「回應詩」,這是回饋也是在激勵牧師需要更加認真預備所傳講的信息。
這個月初,有位青年參加婚禮後找我聊天,他問我說:「牧師,加力姊、頌揚哥結婚時,你講道很簡短,也很有啟發性。主日講道能不能也講短一點?」我聽到哈哈大笑!那次婚禮是採取聖公會禮儀,聖公會禮拜大多數時間是放在禮儀上,聖公會主持的牧師告訴我講道只能十分鐘,因為他也看過我們教會的主日禮拜的錄影,他擔心我講太久,婚禮可能要三小時。我告訴那位青年說,長老教會是聽講道的教會,對於加爾文來說,禮拜最重要的就是講道,加爾文每次講道約一個小時,平均一年講道170場,這樣的數量實在不簡單。講道時,牧師會登上宣講台(Kanzel),好讓做禮拜的會友抬頭都能夠看到牧者。
加爾文第二次到日內瓦之後,日內瓦有了很大的改變,信徒在每個主日參加禮拜,及每週三參加祈禱會。而在教會提供的禮拜中,平日有給服事者參加的早上禮拜(夏天是六點、冬天是七點開始),以及九點給一般會眾參加,禮拜都以講道為主。在主日除了禮拜之外,中午另有信仰要理時間,下午三點還有一場講道禮拜。由於當時日內瓦禮拜講道的迫切需求,日內瓦的牧者組成了牧師團(Compagnie des Pasteurs)。
與中世紀的彌撒不同,做彌撒時神職人員講拉丁文,會眾像個單純的旁觀者,但是在宗教改革的日內瓦,會眾必須一起齊聲用母語共同祈禱。加爾文的禮拜觀,可以說目的在於以上帝話語為中心,塑造參與會眾成為一個信仰共同體。當時加爾文在聖彼得教堂講道,包括市長、議員、社會各階層人都深受加爾文講道的影響。
加爾文宗教改革的藍圖,是期望教會能專注在上帝話語和心靈重建;社會能追求公平正義及關懷弱勢;政治上有神聖治理與負責任的監督機制;讓人的靈性更新與重新得力。
當時,來到日內瓦避難的蘇格蘭改教家諾克斯(John Knox, 1514-72)則將日內瓦譽為「使徒時代以來最完美的基督學校」,並將加爾文的改革精神帶回蘇格蘭,並且落實長老制度在蘇格蘭全國。「加爾文主義」、「改革宗」與「長老會」三詞具有高度的重疊性。「加爾文主義」是指以《基督教要義》的神學思想為核心價值的思想體系,其影響跨及許多宗派,而「改革宗」則著重該教會傳統不斷改革的特色,最傳神的描述就是:「改革的教會須不斷自我改革!」「長老會」除了有加爾文主義、改革宗的神學之外,在教會治理上則實踐加爾文長老制度的運作模式。
二千年前,耶穌更是開啟前所未有的宗教改革,甚至是彰顯出上帝國的改革,無疑的,馬丁路德、慈運理、加爾文,都是延續耶穌運動其中的一員,而且不斷有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耶穌呼召門徒加入上帝國的改革運動,甚至派門徒兩個兩個外出傳福音。上主日的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和門徒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耶穌非常疼惜門徒又累又餓,於是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來,跟我私下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馬可福音6:31)這讓我們看到耶穌非常溫暖的一面,他體貼門徒此刻的疲累,門徒需要休息、需要吃東西,於是帶著門徒往「曠野」(偏僻的地方)要去休息。
但是,他們還沒有休息到,就有一大群群眾找到耶穌,耶穌看到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就動了惻隱之心(compassion)。耶穌先關切到人民的需要,門徒也沒有怨言。
耶穌讓五千人坐在「青草地」,彷彿看到詩篇廿三篇的圖像「上主是我的牧者」。在此的圖像,耶穌自我揭露他是好牧者的彌賽亞身份,確實他也說過他就是「好牧人」(參考約翰福音10:11, 14)。
跟隨這位好牧者、追隨這位賜下生命糧食的彌賽亞,生命從此就不會遭遇到苦難嗎?不!在世上的日子裡,我們仍會遇到各種風浪,就像早期的教會所遇到羅馬帝國尼祿皇帝的大迫害。在這樣的苦難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經失去信心、離棄信仰。想想此時的門徒,又累又餓,雖然經歷五餅二魚的神蹟,但不要忘了他們是不斷地服事,從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再到五千人吃飽,他們都不斷在服事。就在最累、最累的時候,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門徒聽耶穌的話,卻在湖中遭遇到大風浪。
門徒不斷的疲累服事,聽耶穌的話,反而遇到大風浪。如果是你,你的感觸如何呢?你會在風浪中就放棄了嗎?
在短促及充滿苦難的人生裡,我們該如何回應這種處境呢?這一段經文將會是我們很重要反省題材。現在我們就來看這一段經文:
一、忙碌服事過後(6:45-47)
45(太 14:22-33 約 6:16-21)這事以後,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先到對岸的伯賽大去,等他遣散群眾。46他送走了他們就上山禱告。47傍晚時分,船已經開到湖中,耶穌還自己一個人留在岸上。
「這事以後」所指的是餵飽五千人的神蹟之後。原本耶穌就是要帶領門徒退到曠野去休息,反而沒休息到,又增加更重的服事,就是餵飽五千人。所以,第四十五節才描述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這讓我們看到耶穌非常體貼的一面,因為他深知門徒此時非常非常的疲累,需要好好的休息,所以「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
誰留到最後一刻?耶穌!耶穌留到最後一刻「遣散群眾」。過去參加過社會運動的人就知道,擔任總領隊的人,把人帶出來,最後也要把人帶回去。這個「遣散群眾」的描述,更在凸顯「好牧者」的工作。我以前說過,我曾經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後山,看到猶大曠野裡小牧童的工作。牧羊人一大早將羊群從羊圈領出來,傍晚時,就將羊群帶回來。
一大早上百隻飢餓的羊群從羊圈走出來,牠們的牧者早已經在門圈外等待,羊會聽到自己牧羊人的聲音、口哨聲,就會跟過去,都不會跟錯牧羊人。牧羊人走在最前頭,羊群小隊就跟在其後。
等到羊群吃飽之後,太陽也要下山了。回家的時候,羊群是走在牧羊人的前面。這景象很特別,羊飢餓時,牠沒有方向感,需要牧羊人帶牠們到青草地、溪水旁;但是,一旦羊吃飽喝足之後,牠們就認得回家的路。
耶穌留到最後一刻「遣散群眾」,就是讓這群原本「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馬可福音6:34),餵飽他們,又讓他們安全的回去。
耶穌送走門徒去坐船,也送走群眾,此時只有他一人。耶穌「孤單」嗎?很多時候,我們忙碌服事到最後,感覺只剩下「我」一人。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就記載先知以利亞對抗耶洗別王后的巴力先知,甚至以利亞吩咐民眾將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殺掉(列王紀上18.40),而引起王后耶洗別下令要追殺先知以利亞(列王紀上19.1-18)。先知以利亞成為黑名單,逃避政治追殺,以利亞跟上帝哭訴二次:「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紀上19:10,14),但上帝告訴以利亞說:「但我要在以色列留下七千人」(列王紀上19:18)不是只有他「自我一人」,上帝讓他看到還有更多的人。
忙碌服事過後,感覺只剩下「我」一人,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這種「自我」的孤獨感,或是覺得都沒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面對此種處境,耶穌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上山禱告」。耶穌獨處,不是抱怨「只剩下我一人」,而是在僻靜中親近上帝,使內在靈性重新得力。
各位,忙碌服事過後,不是看到「自我」,而是需要看到「上帝」,以上帝為中心,我們才能重新得力!
二、耶穌在水上行走(6:48-52)
48 他看見門徒搖船非常辛苦,因為船逆著風走。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湖上朝著他們走來,想要從他們旁邊走過去。49他們看見他在水上走,以為是鬼魂,就都驚喊起來;50因為他們看見他,都非常驚慌。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51於是他上了船,和他們在一起,風就停了。他們又驚奇又困惑,52因為還沒有了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仍舊遲鈍。
早期教會教父俄利根(Origen,185-254年),他對這一段經文有一個特別的詮釋:「船就是教會,一條逆風(搢風, chìⁿ-hong)而行的船。」這個理解很貼近當時的教會處境,當時的教會面對羅馬帝國的迫害,使徒彼得、使徒保羅都相繼殉道,外在環境有如狂風巨浪,阻礙教會這條船向前行。而且門徒孤獨的划槳三小時,是在半夜三點到六點之間,直到天快亮的時候。
在俄利根的見解裡,教會正處在最黑暗的世代,因為在俄利根的年代裡,正在遭受新一波的大迫害,他的學生就有好幾位都殉道而死。主後249年塞浦路斯發生瘟疫,羅馬皇帝德修斯(Decius)認為是基督徒不敬拜羅馬神明,因此再次大迫害基督徒,俄利根也受到逮捕、監禁,在獄中因手腳被綁在木械上幾天不能伸縮,終受傷過重,於254年死於推羅。
對俄利根來說,教會就是怒海中的一條船,這一段經文也成為「教會形成過程的隱喻」。因為,初代教會面對的處境就是在風浪中,逆風而行。
第四十八節「天快亮的時候」,這個描述似乎在告訴我們「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將來臨」。耶穌行走在水面上,想要「從他們旁邊走過去」,原文的意思是「要超越他們、要走在他們前面」,出埃及記裡描述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時,也用了這樣的表達「上主走在他們前面」(出埃及記13:21-22),這句話也在表達「上帝的顯現」(Epiphany),上帝向人顯現自己。
約伯記裡也記載上帝走在人的前面、踏浪而行:「上帝從我旁邊經過,我看不見他;他從我面前掠過,我也沒有發覺。」(約伯記9:11)這句話就很類似門徒此時的景況,對於上帝的顯現「看不見」,甚至覺得是鬼魂而且害怕起來。
「看」不一定清楚,接著耶穌用「話語」,讓門徒明白。耶穌的「話語」使門徒認出他,就像耶穌曾說的:「他的羊跟著他,因為牠們認得他的聲音。」(約翰福音10:4)
耶穌在此說「是我」,希臘文“ἐγώ εἰμι”(Ego eimi)這句話也是用在「上帝的顯現」上,當摩西問上帝說,我要如何向族人介紹上帝時,上帝就是用這句話「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3:14)。換言之,這段故事中不斷出現「上帝的顯現」,耶穌自我揭露他彌賽亞的身份。無論是「踏浪而行」走在門徒的前面,或是這裡所說“ἐγώ εἰμι”,都是上帝顯現的揭露。
為何門徒認不出耶穌?第五十二節給了我們一個說法:「因為還沒有了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仍舊遲鈍。」當耶穌在曠野餵飽五千人,那就類似在西奈曠野上帝降下嗎哪、鵪鶉,這也是上帝自我的顯現。對於上帝顯現的記號一再出現,餵飽五千人、海上走,直接說話「我是自有永有的」,但是門徒卻是反應遲鈍,還不認識耶穌就是上帝。這情況正是當時基督徒的處境,外面有大迫害,大家只看到大風浪,卻看不到上帝的顯現。今天,臺灣的處境看似外在有大風浪,但我們更需要的是仔細去聽耶穌的話語,好除去我們的害怕。
三、治好革尼撒勒病人(6:53-56)
53( 太 14:34-36 )他們渡過了湖,在革尼撒勒靠岸,把船拴好。54他們一從船上出來,群眾立刻認出耶穌。55於是他們走遍那地方,聽到耶穌在哪裡,就把患病的人用褥子抬到他那裡。56耶穌無論到鄉下,到城裡,或是到村莊去,群眾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要求耶穌讓病人僅僅摸一摸他外袍的衣角;所有摸著的人都得到醫治。
這一段經文裡,比較困惑我們現代人的是「病人要求耶穌讓他們摸一摸他外袍的衣角,所有摸著的人都得到醫治」,這是否有著迷信的成分?類似的故事,在前面已經發生過,在馬可福音第五章廿五至卅四節,就曾記載一位患了血漏十二年的婦人,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外袍的衣角得到醫治的故事。
這種外袍又稱為「祈禱披肩」(臺語:幔巾, moa-kin),希伯來文稱為“Tallit”,如果你到猶太會堂或是到耶路撒冷的哭牆,就會看到猶太人頭上蓋著披肩在祈禱或讀經。這披肩是按照上主吩咐摩西的樣式所製作的(民數記15:37-41),迄今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血漏的婦人或是這裡記載的「群眾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為何他們認為摸耶穌祈禱披肩的繸子會得醫治?這跟瑪拉基書第四章第二節有關係:「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原文是翅膀)有醫治之能。」(瑪拉基書4:2,和合本)在以色列的傳統裡,把祈禱披肩蓋在頭上,然後把雙手向外伸張開,就形成了翅膀的樣式。因此,祈禱披肩也常被稱為「翅膀」。清晨的祈禱也如展開翅膀飛到海的盡頭,上帝也在那裡(參考詩篇139:9)。這也成為詩人寫詩的重要譬喻:
「求你保護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讓我躲藏在你的翅膀下。」(詩篇17:8)
「上帝啊,你不變的愛多麼寶貴!人都在你的翅膀下找到庇護。」(詩篇36:7)
根據舊約對「翅膀」的傳統隱喻,也在說明耶穌的行動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的注目,無論到鄉下,到城裡,或是在村莊,許多人都來尋求耶穌的醫治、在他的翅膀下得庇護。換言之,「上帝的顯現」是越來越明顯,民眾的渴望是越來越大。但是,門徒、群眾、法利賽人等等,他們所認識的耶穌是誰?這問題在之後的經文裡,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經歷及認識耶穌。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信仰反思:
一、當「上帝顯現」時,我們是害怕,還是曉悟上帝的作為?
今天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許多處「上帝顯現」(Epiphany),上帝向人顯現自己,應驗舊約的記載。例如:以行動表示「上帝走在人的前面、踏浪而行」,以話語表示「『是我』,“ἐγώ εἰμι”(Ego eimi)」,以隱喻表示「上帝展開翅膀,保護投靠祂的人」,甚至,以神蹟表示「曠野中賜下生命的食物」(馬可福音6:30-44)。
但是當「上帝顯現」時,我們可能是害怕、無法接受的!就像門徒看見耶穌在水上走,以為是鬼魂,就都害怕驚喊起來。這種反應其實不斷的出現在聖經的記載,例如,「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帶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但是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卻是無法接受。當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人的時候,法利賽人也是無法接受的,甚至污衊耶穌是靠鬼王趕鬼的。當耶穌在外邦人的格拉森地區,釋放被叫「軍團」汙靈傷害的創傷者之後,當地人不是感謝上帝,而是將耶穌趕出那地區(馬可福音5:1-20)。
當上帝在門徒當中「顯現」祂的做為時,我們可能都跟上述的人物一樣。今日也不例外,上帝顯現祂的救恩,我們可能會害怕、拒絕接受。在人類的歷史上,上帝顛覆我們想像的作為,黑人奴隸的解放、性別意識的覺醒、人人平等的啟蒙,這些改變都曾經令人害怕、無法接受。甚至到今日還有人無法接受,女性擔任長老或神職人員。去年(2021年)美國聖公會任命一位同性戀主教,也是引起內部有害怕、困難接受。
上帝顯現祂的救恩,我們可能會害怕、拒絕接受。1997年4月14日發生震驚全臺灣的白曉燕撕票案,兇手陳進興最後遭判五個死刑,在1999年執行伏法。當年在獄中帶領陳進興信耶穌、受洗的更生團契牧師黃明鎮、孫越,當時也受到許多人責罵,甚至還有人說:「上帝竟然會救這個人,我們沒有辦法接受!」
當「上帝顯現」時,我們是害怕,還是曉悟上帝的作為?願上帝幫助我們,更加的曉悟上帝恩典的作為。
二、教會是一條逆風而行的船,也像挪亞方舟,期待風浪止息
初代教會所面對的處境就像在風浪中,逆風而行的船。教會也像挪亞方舟一樣,在大海中載浮載沉,如果不是外面有風浪,不然誰能忍受船內的惡臭?「挪亞方舟」這艘船內,不是沒有屎尿味;類比教會的內部也有不完全的地方,但不是把誰踢出去就沒有屎尿味,我們都期待耶穌的臨在,好使外面風浪止息,使我們得以平安。
臺灣今天的處境與世界的局勢,都讓我們感受就像在風浪中,有三年來的武漢肺炎的疫情,有中國的軍事威脅。如果臺灣是一艘挪亞方舟,這艘船裡面,同樣是有屎尿味,也不是把誰踢出去就沒有屎尿味。
經文中描述,門徒這艘船逆風而行,雖然有狂風巨浪,但當主耶穌上了船,就會帶來平安、平靜風浪。臺灣今天的處境也在風浪侵襲中,願主耶穌向我們顯現他自己,來到我們的船上,帶來平安、平靜風浪。
問題討論:
1.耶穌如何在他的時代帶來宗教改革?今日我們還有哪些需要改革的地方?
2.人生會遭遇苦難的風暴,我們該如何去發覺「上帝的顯現」?
3.教會就像挪亞方舟一樣,如果不是外面有風浪,不然誰能忍受船內的惡臭?我們如何彼此守望教會這艘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