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耶穌所要改變的
2019.8.4臺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6:1-15
● 早期教會的增長:120人、三千人、五千人、日日增加
● 「凡事要做得恰當而有次序。」(哥林多前書14:40)
●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
一、使徒時代的教會困境(6:1)
● 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
● 猶太堂會的執事(ὑπηρέτης, 服事者)收取奉獻
● 「籃子」(Κόφινος):「五餅二魚」收了十二籃碎屑。
● 分發給孤兒寡婦十四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參考路加福音21:2)。
● 回到使徒的時代,教會就會復興嗎?
● 「我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每人所說的閒話句句都要交帳。」(馬太福音12:36)
● 「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在各方面向著基督不斷長進。」(以弗所書4:15)
二、各盡其職(6:2-4)
● 十二使徒「召集全體門徒」,就像小會召開會員和會。
● 「七人」並沒有被稱為「執事, Deacon」(διάκονοϛ, diakonos)
● 他們的服事內容被描述為「執事的」(διακονειν τραπεζαις)譯為「辦膳食」(和合本:管理飯食)。
● PCT行政法第28條:「長執會之任務,為辦理庶務、慈善、社會服務及小會委辦事項。」
● 選舉的四個條件。
1.「從你們當中」
2.「有名望」:這個詞也是法庭上的用語,專門指「證人」。
3.「受聖靈充滿」
● 「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38)
● 「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14:17和合本)
4.「有智慧」
三、建立有組織的教會(6:5-7)
● 這七人都擁有希臘名字,沒有一個希伯來名字。
四、司提反被捕(6:8-15)
● 「自由人」和合本音譯為「利百地拿」。
● 耶穌指出魔鬼「本是撒謊者,也是一切虛謊的根源。」(約翰福音8:44)
今天這段早期教會建立組織與司提反殉道的起因,帶給我們二項緊的信息:
一、選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同工
● 選出七人的目的是要解決教會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製造新的問題。
● 一個服事主的人應有的四項條件。
1.「從你們當中」:委身在我們屬靈的家庭。
2.「有名望」:即「證人」,說話、處事都實實在在。
3.「受聖靈充滿」: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話題,心裡面所想的,都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4.「有智慧」:不是只做事情的技巧,而是洞察問題的原因。
二、福音的事工,必須人人一起做,使傳道者專心在傳道的事工
● 早期教會選出七位服事者,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使徒能更加「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
● 「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馬太福音6:33)
問題討論:
1.信徒增加也會增加「爭執」的機會,我們如何看待與解決「爭執」?
2.使徒表明他們的使命是什麼?他們如何解決內部的爭執?
3.司提反與對方「辯駁」是否是好的傳福音方式?我們還可以選擇什麼方法來傳福音?
講道篇
做耶穌所要改變的
2019.8.4臺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6:1-15
今天父親節主日,在此祝福在坐所有的父親充滿主的平安與喜樂。
我們今天接續來認識《使徒行傳》的信息,在第四、五章裡,我們看到教會雖然遇到內、外的危機,但是在聖靈的帶領下,使徒也堅定信仰的原則:「服從上帝,不是服從人」(使徒行傳4:19;5:29)。也因此使教會不僅度過危機,而且信徒的數目日日增加(使徒行傳6:1)。
若是根據第一章十五節來看,第一次聚會有一百廿人。第二章四十一節說,聚會的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到了第四章四節時,光是男人就有五千人。現在經過內、外的危機之後,基督徒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如第六章一節所說的,信徒的數目是「日日」在增加。
當人漸漸多之後,就必須要有組織來管理、服務,否則就很容易發生問題。舊約著名的例子就是出埃及記所記載,摩西的岳父葉特羅建議摩西「在以色列人中選拔能幹的人,作為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的領袖。」(出埃及記18:25)。有些人很排斥教會的組織制度或是法規,但是為了服事日日增加的眾人,制度和法規是必要的。例如今日台北地區若只有三千輛汽車,就不用到處有紅綠燈;若有三十萬輛汽車時,沒有紅綠燈、沒有交通規則就是不行。所以,使徒保羅對於教會的信仰生活就如此說:「凡事要做得恰當而有次序。」(哥林多前書14:40)和合本譯為:「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現在,我們就來看面對信徒增加、問題增加的處境,早期教會是如何度過難關。
一、使徒時代的教會困境(6:1)
1這些時候,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
因為信徒的數目「日日」在增加,隨後的問題就產生了。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包括在猶太地區出生,主要說亞蘭語的「希伯來人」,以及原居於外地,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他們之間發生爭執(和合本:發怨言)的原因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從第二章開始,我們就知道早期教會有著「凡物公用」的信仰生活。甚至第五章提到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因為在信仰團契裡沒有真實的心,遭到使徒彼得的譴責而喪失生命。現在第六章則發生,在分配生活所需,有寡婦受到疏忽的事件。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不同的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就常聽到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會發生問題,就不傳福音、不做事工。
早期教會為何會發生族群問題?從第一節的記載讓我們看到是從海外回到猶太地區講希臘話的寡婦每日生活費受到疏忽。當時在猶太人的會堂裏有一種慣例,就是每逢禮拜五早上,會堂會派執事(ὑπηρέτης, hupērétēs, 服事者)到市場和私人住宅去為貧困的人收取奉獻。這種奉獻又稱做「籃子」(Κόφινος, kophinos),耶穌「五餅二魚」的神蹟,最後收了十二籃碎屑,就是這種「籃子」,其大小跟我們今天收奉獻的袋子相當。
會堂收集這些奉獻之後,會在太陽下山前即安息日開始前,便把這些蒐集到的金錢和物品分發給孤兒寡婦、獨居老人。一般來說,這些貧窮者,可以得到十四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參考路加福音21:2),一個小銅板可以買一個大餅,也就是可以維持接下來的七天餐食,每天可以吃兩餐。
早期教會和猶太會堂很像,也有救濟孤兒寡婦的慈善事工,可見早期教會信主的信徒有一部份是生活艱苦的孤兒寡婦。但是,人數一多,又加上語言上的不同,彼此之間產生糾紛、怨言。
有人認為早期教會是絕對「完全」的,因此,我也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們需要回到使徒的時代,教會就會復興。真的如此嗎?我們別忘記,早期教會在迅速發展下,並非事事順利與成功,他們也會遇到困難,內部也會有埋怨聲音。雖然,這些人已經受聖靈充滿,過著與基督連結的生活,甚至他們仍活在五旬節聖靈降靈的火熱中。但是在這個屬靈的團契中,仍然存在族群、社會地位等差異。就算我們回到「使徒時代」,這些問題與差異仍然會存在,都需要我們以愛去解決問題,去幫助需要的人。
早期教會除了人數多,從各地來的語言族群也多,現代教會人數少,語言隔閡少,仍就時常產生「怨言」的現象。早期的教會所產生的怨言是在於救濟孤兒寡婦上,反而現代教會內的怨言,常常是背後的閒話、指責。耶穌就曾這樣說:「我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每人所說的閒話句句都要交帳。」(馬太福音12:36)若是「相愛」的團契,變成「相拼」的團契,這在信仰上都說不過去的。若是有指責、勸勉的事,就必須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在各方面向著基督不斷長進。」(以弗所書4:15),如此才不會「相拼」。
二、各盡其職(6:2-4)
2因此,十二使徒召集全體門徒,對他們說:「叫我們放下傳講上帝信息的工作,去辦膳食,這是不應該的。3所以,主內朋友們,要從你們當中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讓他們來負責這事務。4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
我們接著來看第二至四節。十二使徒「召集全體門徒」,在長老教會的體制裡,這就像小會召開會員和會。地方教會的小會(consistory)就是長老會議,由傳道訓誨的長老—牧師(提摩太前書5:17),及堂會選出的治會管理的長老所組成(參考使徒行傳14:23、20:17-28;提多書1:5-9等)。
在此,十二使徒坦承他們的困難,他們無法放下傳講上帝信息的工作,去辦膳食。在猶太會堂裡,有「執事」(ὑπηρέτης, hupērétēs, 即服事者,路加福音4:20;使徒行傳26:16),會堂的事務工作、慈善工作都是交給這些服事者去做。但在早期教會裡還沒有組織化,也沒有服事的同工,因此,使徒希望從全體門徒中選出七人來辦理,當時選出的「七人」並沒有被稱為「執事, Deacon」(διάκονοϛ, diakonos),但他們的服事內容被描述為「執事的」(διακονειν τραπεζαις)即「餐桌服務」(serving tables, minister at tables),在此譯為「辦膳食」(和合本:管理飯食)。
早期教會的體制與組織,並不是一下子就建立完整,而是遇到問題後不斷的加以改善,甚至會訂下遴選的條件。使徒保羅在寫信給提摩太的前書就吩咐他要選出適當的執事,在現代中文譯本就將「執事」翻譯成「教會領袖的助手」(參考提摩太前書3:8)。從早期教會開始,執事就作為長老的助理,參與事務工作。在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會法規行政法第廿八條就明白指出,「長執會之任務,為辦理庶務、慈善、社會服務及小會委辦事項。」
第三節告訴我們選出七人雖然只是要辦理信仰團體的慈善及事務工作,卻也訂出四個條件。這是使徒所指出一個服事基督及教會肢體的人應有的條件。這四項條件值得我們多加注意。
1.「從你們當中」
第一個條件「從你們當中」,這個條件在說明教會的服事者,必須是全體會眾的一部分,這叫做「認同」、「參與」,我們不可能說某個教會某個人很好,就選他成為我們教會的長老或執事。所以,在長老教會行政法裡面,才會規定選舉長老、執事必須從該教會在籍的會員中選出。
2.「有名望」
第二個條件「有名望」,和合本譯為「有好名聲」。這個中文翻譯常常會讓我們誤解,以為長老、執事一定要有社會的「知名度」,或是更高的社會「地位」。
在此,「名望」這個詞的字根,和「見證」一詞的字根是同樣的。這個詞也是法庭上的用語,專門指「證人」,證人在作證時必須要「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馬太福音5:37),這樣的人不會在別人背後搬弄是非,這樣的人在信仰上的「好見證」,使眾人都可以去信任他。
3.「受聖靈充滿」
說到「受聖靈充滿」,可能有的人誤以為必須要講方言,或是要有獨特的聖靈經驗。可能有人會覺得自己沒有受聖靈充滿,所以就拒絕或逃避事奉。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條件的意思是什麼?
彼得在五旬節的那一天就向眾人說:「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38)這是上帝的應許,悔改信耶穌而受洗的人都會領受到聖靈,差別就是在「充滿」。
以前台灣股市大漲,大家聊天、交換情報的話題就是在討論要買哪一支股票,這就是「充滿」,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話題,心裡面所想的都是被股票、金錢所「充滿」。
而被聖靈所充滿的人,他不會在乎「吃甚麼、喝甚麼,或穿甚麼」(參考馬太福音6:31)。使徒保羅說:「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14:17和合本)被聖靈「充滿」的人,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話題,心裡面所想的,是會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4.「有智慧」
第四個條件要「有智慧」,聖經裏譯成「智慧」的希臘字有好幾個,此處用的是「sophia」。簡單來說「智慧」是判斷什麼是問題,「知識」是解決問題的技巧。所以,「有智慧」不是只做事情的技巧,而是洞察問題的原因。
這四項基本條件值得我們多加注意,也期勉自己擁有這幾項特質,隨時預備好自己為主所使用。
早期教會有兩種職位,一是服事「上帝的道」,一是服事「辦膳食」也就是事務工作。這二種職位,不分高低,而是相輔相成的。
在第四節裡我們可以知道,十二使徒很清楚自己工作的重點是祈禱和傳道,因此如果事務工作過多,就會影響傳道的事工,所以必須要改變。大多數的牧師都不會拒絕會友的請求,我也是。如果有人說:「牧師請幫我印一份資料」,我就印。牧師幫我做這件事,我有空我也會做。甚至,有一次半夜一點多電話鈴忽然響起,大家想一想,這麼晚的電話通常會是什麼事發生。直覺反應就是:「有會友發生問題」,我一邊祈禱,一邊接聽電話,心臟還砰碰跳。對方說:「牧師這麼晚還打擾你,你能不能幫我找一個電話號碼…」。我問她:「那麼晚了,妳有什麼急事要找對方?」她說:「也沒什麼急事,我一早才要聯絡她。但是,我一直想不起她的電話,就睡不著。」這是發生在將近二十年前的事,有的會友就是那麼可愛,我心裡想「好在沒有什麼大事就好了」,我就回答說:「好,我幫妳找一找」。
各為弟兄姊妹,我不是說不要在半夜找牧師,如果真正有難擔的事情發生,不管多晚也歡迎弟兄姊妹打電話給我。牧師是廿四小時on call,禮拜一許多牧師都休息,但是我也常常在辦公室,禮拜一也是我們開工務會議的時間,如果弟兄姊妹心裡有困苦需要幫助,需要找牧師講話、祈禱和讀聖經,都歡迎兄姐來找。如果要找電話號碼的話,儘量白天喔!
三、建立有組織的教會(6:5-7)
5使徒的建議得到全體的贊同。於是大家推選司提反;他是一個信心堅定、被聖靈充滿的人;又選出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和改宗加入過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大家請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後,就給他們行按手禮。7上帝的信息繼續傳開;在耶路撒冷的門徒數目增加很多,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
第五節選出這七人都擁有希臘名字,沒有一個希伯來名字,可能是從說希臘話的信徒中選出來的代表。其中安提阿人尼哥拉是「改宗」,他是外邦人先是加入猶太教,後來信了耶穌基督。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會已經有兩個「教制」,一是以「使徒」為領導者,他們專責祈禱和傳道;另一是「執事的」,做事務性的服事,負責關懷孤兒寡婦、慈善等行政事務的服事。照第六節最後一句「使徒禱告後,就給他們行按手禮」來看,使徒帶有教會的權柄,因為被選出來的人,受使徒按手才被賦予管理的職分。
在這之後,我們看到教會建立更為完整的組織,選出各樣恩賜的人放在適當的地位來服事,這樣就必看見果效。第七節就這樣說,「上帝的信息繼續傳開;在耶路撒冷的信徒數目增加很多」,這句話也表明教會組織的目的,就是要彼此幫補為耶穌作見證,向人傳上帝的信息。
在第七節後半段,作者路加說:「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事!使徒原本受到猶太最高議會及大祭司的逼迫,但很奇妙的事發生了,祭司階級的猶太領袖也信耶穌。作者路加就是要通過這項記載,告訴我們「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參考馬太福音19:26)會發生這樣的改變,是出於聖靈的能力所致。
四、司提反被捕(6:8-15)
8司提反充滿著上帝的恩賜和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9但是有些人反對他;這些人是所謂『自由人』會堂的會員,包括從古利奈和亞歷山大來的猶太人。他們和其他從基利家和亞細亞來的猶太人跟司提反辯論。10聖靈賜下智慧給司提反,所以他們無法辯駁他所說的話。11於是他們收買了一些人出來誣告他說:「我們聽見這人說了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的話!」12他們用這種方法煽動群眾、長老,和經學教師。他們來找司提反,抓住他,把他帶到議會去。13他們所收買的假證人出來說:「這個人常常說話反對我們的聖殿和摩西的法律。14我們聽見他說這個拿撒勒人耶穌要拆毀聖殿,要改變摩西所傳給我們的一切傳統!」15所有在議會裏面坐著的人都注目看著司提反,看見他的面貌好像是天使的面貌。
同樣地,教會興起後,隨即就有邪惡的勢力出現。只是這次發生在司提反的身上。第八至十五節就是在說司提反被捕、殉道事件的起因。
這一段經文是很要緊的提醒,讓我們知道,雖然有上帝的靈同在,並不表示福音的工作就會事事順利。相反的,聖靈要使我們有能力去面對新的宣教挑戰。司提反的事件在當時一定是非常嚴重的事件,所以作者路加才將陷害司提反的人來自何處,都詳細記載下來。
「自由人」和合本音譯為「利百地拿」。羅馬戰俘或奴隸被釋放後,其本人與後代通稱自由人。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不同的猶太會堂,提供不同背景的猶太人禮拜之用。「自由人會堂」就是被羅馬戰俘或奴隸被釋放後的猶太人,他們也說希臘話。所以,才能與說希臘話的司提反爭論信仰的問題。如果信仰要用到爭論的時候,就會很麻煩,在今天的處境下,我們還是期待能夠以「對話」取代「對立」,以「愛」勝過「恨」是比較好。
第十節說:「聖靈賜下智慧給司提反,所以他們無法辯駁他所說的話。」雖然聖靈賜下智慧給司提反,但是魔鬼也會利用人、利用各種方式與聖靈作對。魔鬼撒但如何與聖靈作對?作者讓我們知道,撒但透過用錢「收買」人來誣告、作假見證。耶穌更曾指出,魔鬼「本是撒謊者,也是一切虛謊的根源。」(約翰福音8:44)
今天這段早期教會建立組織與司提反殉道的起因,帶給我們二項緊的信息:
一、選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同工
這一段記載讓我們看到,早期教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他們選出七人的目的是要解決教會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製造新的問題。我擔任過幾間教會的小會議長,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問題,但也有遇到教會內長執彼此之間失去信任感、互相攻擊的情況。我會提醒他們,早期教會遇到內部的問題時,他們選出來的同工,不是為了製造新的問題,而是為了能夠解決問題,好讓教會能夠繼續的宣教,更加彰顯基督彼此相愛的教導。
這段選舉七位服事同工的記載,可帶給我們省思。讓我們知道,一個服事主的人應有的四項條件。
1.「從你們當中」:強調委身在我們屬靈的家庭—濟南教會。二個禮拜前,有一位從美國回台灣的姊妹來到禮拜堂,我以為她是觀光客,我就向她介紹我們教會,從日本時代介紹到近代。後來她告訴我,她從小跟著母親在濟南教會禮拜,她的母親是許鴻謨牧師帶領來的。她告訴我她住在美國很久,這次回到台灣想到小時候在此聚會過,就特別來「尋思」。我順便帶她看改建工程的現場,她看到主日學教室的鑲嵌彩繪玻璃後,她告訴我說她也想奉獻一塊彩繪玻璃。我告訴她,如果要奉獻的話,大禮拜堂正門的玻璃窗在日本時代原本是彩繪玻璃,如果能夠奉獻的話,我們就可以藉由彩繪玻璃向人述說信仰的故事。她隔天帶她的先生來,夫妻二人很有意願來促成此事。
認同、參與與付出,這就是「從你們當中」的意思,每一位從我們濟南教會出去的人,他們的心仍在此,無論是在台灣頭或台灣尾去,或是到美國或世界各地,他們都以濟南教會的一份子為榮。這是因為過去許多信仰前輩留下美好的腳蹤在我們中間。我們也當實踐出「從你們當中」的信仰,來述說上帝的恩典。
2.「有名望」:即「證人」,說話、處事都實實在在。使人信任我們,能夠託付我們,進而更加能夠榮耀上帝的名。
3.「受聖靈充滿」:這項條件提醒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話題,心裡面所想的,都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追求上帝國的實踐,做耶穌所要改變的,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4.「有智慧」:不是只做事情的技巧,而是洞察問題的原因。這提醒我們蒙召在教會服事,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願聖靈帶領我們、賜我們智慧做一位好管家。
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避免世俗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會裡的同工長久以來,能夠以他們的信仰生命影響他人的信仰生命。服事的同工越謙卑,會友也會受影響越謙卑。服事的同工越喜愛祈禱、越喜愛查經,這樣會友也會學習。
二、福音的事工,必須人人一起做,使傳道者專心在傳道的事工
早期教會選出七位服事者,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使徒能更加「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
第六章四節提醒我們說,傳道者應該盡心在傳道的事工。這對牧師我而言,是非常要緊的提醒。二個禮拜前七月二十日喜樂島聯盟成立政黨,選出前總會議長羅仁貴牧師擔任黨主席,他是現任台南東門教會的主任牧師。有人就問我對此事的意見,說實在的,我不是當事人無法說些什麼。但是,我在想如果這事情是發生在我的身上,我會怎樣選擇?對這件事,我比較古板,我會以加爾文「兩個國度」來思考,對加爾文來說,全世界都在上帝的掌權之下,但上帝同時用「屬靈」與「屬世」二種方式來掌管世界。屬世的權柄交由地上掌權者施行「賞善罰惡」,如果地上掌權者迫害、欺壓人民,人民是可以不順服的。
而基督徒是「屬靈的國度」的子民,是教會的一份子,教會的頭是耶穌,因此,我們唯一的元首是耶穌基督。屬靈國度的權柄不在於人,而在於上帝的話語及耶穌基督。基督徒要學習耶穌不是要做「地上國—猶太人的王」,而是建立一個超越屬世國度的「上帝國」。因此,我個人要追求的是「上帝國」,而不是「地上國」,但我同時也期待有一天上帝的旨意也能夠行在地上的國如同行在天上的國。簡單說起來就是,渴望上帝來掌權,勝過於渴望地上權柄的掌權。也要如同耶穌的教導:「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馬太福音6:33)將帶有上帝主權的傳道事工落實在地上。
問題討論:
1.信徒增加也會增加「爭執」的機會,我們如何看待與解決「爭執」?
2.使徒表明他們的使命是什麼?他們如何解決內部的爭執?
3.司提反與對方「辯駁」是否是好的傳福音方式?我們還可以選擇什麼方法來傳福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