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團隊5-連結基督的團隊

團隊5-連結基督的團隊(2017.1.29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哥林多前書12:12-27

前言:團隊合作 
●五隻手指的寓言:
●上帝就是團隊的榜樣,聖父、聖子、聖靈——三一上帝,就是一個愛的團隊。
●信仰的團隊與一般的團隊不一樣,一般的團隊可能看重獲利、績效,著重的是數字。
●通過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學習到連結基督的團隊的十項教導:
一、看重多元恩賜(哥林多前書12:4-6)
●基督的團隊裡,恩賜、事奉、工作是多元、多種的,但「聖靈、主、上帝」——三一上帝,是「同一位」。

二、為使大家都得益處、造福團隊(哥林多前書12:7)
●連結基督的團隊,不求自己的益處,而是要使大家都得到益處。

三、上帝是一切恩賜的源頭(哥林多前書12:8-10)
●這一段話幫助我們更清楚,上帝是一切恩賜的源頭。

四、恩賜不是拿來競爭或比較(哥林多前書12:11)
●恩賜既然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意思分派給人,人就不應該將恩賜拿來競爭或比較。

五、發揮肢體功能建立基督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2:12-14)
●「基督就像一個身體」,使徒保羅說這是上帝啟示給他的奧秘(參考以弗所書3:3,6)。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23)
●「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體」(羅馬書12:5),
●「他是教會的頭,也就是他身體的頭」(歌羅西書1:18)。

六、團隊裡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哥林多前書12:15-21)
●這段經文最核心的一句話「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12:18)
●才幹、恩賜不是用來看輕別人、踩踏別人來墊高自己。

七、愛護軟弱肢體、彼此尊重(哥林多前書12:22-25)
●防止分裂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團隊裡的每個人,不要看輕他人、抬高自己。

八、互相關懷丶榮辱與共(哥林多前書12:26)
●羅馬書12:15說:「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
●不要孤單,要發出「訊號」,要分享、要連結基督的身體。

九、恩賜各不同、目的卻相同(哥林多前書12:27-28)
●無論是五種或是更多種恩賜,沒有誰比較大或比較重要,在團隊裡每個成員都同等重要,只是在恩賜上有分別。

十、肢體不是相互競爭,而是彼此幫補(哥林多前書12:29-31)
●什麼時候容易競爭?選舉時,上檯面時,有利益時。越是彼此競爭,越無法彰顯基督身體的榮耀。

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這十項的教導裡,我們來思考二件事:
一、健康的團隊,絕不單獨服事;健康的教會,是按照恩賜各司其職。
●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都是身體的一部份,必須要協調、合作,才能帶來美好的結果。
●在大自然裡,雁群的團隊合作也彰顯出團隊服事的美好。

二、成熟的團隊有一致目標,且能夠支持各自恩賜的發揮。
●團隊各肢體必須有共同目標,但肢體各有不同恩賜。
●越成熟的團隊,是越能接納不同恩賜,是越能朝向共同目標的團隊。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10:40-42)

問題討論:
1.從跟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當中,你看到基督團隊當中,有哪些重要的特質。
2.基督團隊認知到恩賜都是源自聖靈的恩賜,這樣的認識對團隊的進步有何幫助?
3.你是否時常「孤單」,沒有肢體之間的連結?你是否願意發出「訊息」給其他的肢體?


講道篇

團隊5-連結基督的團隊
哥林多前書12:12-27

前言:團隊合作 
團隊第一講,談到作為基督團隊的目的是「榮耀上帝」。第二講,談到耶穌揀選被看輕、排擠的利未,耶穌在找能夠「同心」的人,因為「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第三講,我們要進一步談到不僅要有「心」,這個心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巴別塔團隊,而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五旬節團隊。第四講,說到多元的社會,本來就存在著不同的差異,耶穌的團隊是「合眾為一」,即結合相異的多數,成為一體。今天,第五講的主題是「連結基督的團隊」,說到連結基督,保羅說這是一個奧妙(參考以弗所書3:3,6)。教會雖然是人的組成,但是,是以基督為主的團隊。論到肢體,有一個寓言故事這樣說:
有五隻手指因爭功引發舌戰,大拇指說按手印立約都用我,我最厲害;食指說指指點點都靠我,我最大;中指說五指併攏,我最長;無名指說結婚戒指戴在我身上,我最神聖;小指說細緻的工作歸我做,合掌祈禱時也是我在最前面,我最靈巧。在五隻手指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牆角的小皮球建議他們改用拿起小皮球比出勝負,結果每隻手指單獨都拿不起小皮球。小皮球接著建議他們一起來,一下子就拿起小皮球了(漢字「拿」是「合手」)。這個寓言的意涵是「獨立作業」和「團隊合作」兩者都很重要。
聖經裡面,我們看到許多團隊。上帝就是團隊的榜樣,聖父、聖子、聖靈——三一上帝,就是一個愛的團隊。耶穌在世上傳福音,他也呼召門徒加入基督的團隊,除了十二門徒,還差遣七十位門徒出去傳福音。使徒保羅向外踏出宣教之旅時,也是帶著宣教團隊,使徒行傳第十三章就這樣記載:
1 在安提阿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西面(別號「黑漢」),古利奈人路求,跟希律王一起長大的馬念,還有掃羅。2 當他們在敬拜主、禁食的時候,聖靈對他們說:「你們要為我指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呼召他們來擔任的工作。」3 於是他們禁食禱告,給他們按手,派遣他們出去。4 巴拿巴和掃羅已經奉聖靈差遣,就下西流基去,從那裏坐船到塞浦路斯。5 他們一到撒拉米,就在各猶太人的會堂傳講上帝的道。約翰‧馬可在那裏協助他們的工作。(使徒行傳13:1-5)
信仰的團隊與一般的團隊不一樣,一般的團隊可能看重獲利、績效,著重的是數字。信仰的團隊著重的是與基督的連結,看重的是聖靈的帶領。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中,向我們說明基督身體的奧秘,在這段經文裡,讓我們知道,教會主責同工或是領袖不應該一個人做完教會所有的事工,反而要有效的按照各同工的恩賜分派服事。現在讓我們來看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通過這一章我們可以學習到連結基督的團隊的十項教導:

一、看重多元恩賜(哥林多前書12:4-6)
4恩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5事奉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主所賜;6工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上帝賜給每人工作的能力。(哥林多前書12:4-6)
12:1開始就說:「弟兄姊妹們,關於聖靈的恩賜,我希望你們都明白。」看到了嗎!「關於聖靈的恩賜」的說法就是在表明恩賜是來自聖靈,如果人不懂得恩賜來自聖靈,他就容易以自我中心來誤用恩賜。記住,我們的恩賜是來自上帝所賜予,既然是上帝所賜予,就必須為上帝所使用,拿來榮神益人。
12:4-6提到在基督的團隊裡,恩賜、事奉、工作是多元、多種類的,保羅將這三項對應到「聖靈、主、上帝」——三一上帝,各位看到了嗎?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雖然在基督團隊裡有多種恩賜、事奉、工作,但所追求的都是同一個目的、同一位上帝。
使徒保羅連續三次強調「同一位」,就是在說明整個教會就是建造在一個共同信仰基礎上,「聖靈、主、上帝」——三一上帝。而使徒保羅所努力的就是:無論我們做甚麼事,都是為了要榮耀這位賞賜生命、賞賜恩賜的三一上帝而做。使徒保羅這段話對哥林多教會來說有很重大的意義,因為哥林多教會內部有嚴重的紛爭、結黨分派,這種分裂不僅是因為信仰傳承權威的問題(參考哥林多前書1:10-13),也包括哥林多教會內部因為貧富之間差距所帶來的輕視問題,因為有錢人不願意與貧困的信徒一起同桌分享食物,甚至有人是為著搶吃,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參考哥林多前書11:20-21)。
使徒保羅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論你有什麼恩賜,講道的恩賜、行神蹟的恩賜,或是令人讚嘆的工作能力,這些恩賜都不是我們自己有甚麼條件而擁有,而是三一上帝白白賜給我們的。記住,上帝使你擁有恩賜,都是為了要建立一個共同的信仰團契。

二、為使大家都得益處、造福團隊(哥林多前書12:7)
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彰顯的也各不相同。(哥林多前書12:7)
第七節說「為了要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而不是「藏私利己」。如果一個人擁有恩賜、才幹、財富,卻吝嗇與人分享,這樣就失去上帝恩賜人的恩典。連結基督的團隊,不求自己的益處,而是要使大家都得到好處、益處,就是要造福整個團隊。如果一個人時常誇耀自己很有聖靈的能力,卻沒有使別人從他的身上得到恩賜所帶來的益處,這樣就是虧欠上帝的恩典。這一節讓我們知道,連結基督的團隊,是為使大家都得益處、造福團隊。

三、上帝是一切恩賜的源頭(哥林多前書12:8-10)
8聖靈把智慧的信息賜給一個人,同一位聖靈把知識的信息賜給另一個人。9同一位聖靈把信心賜給一個人,把治病的能力賜給另一個人。10聖靈賜給這個人行神蹟的能力,給那個人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給某人有辨別諸靈的能力,給另一個人有講靈語的能力,又給另一個人有解釋靈語的能力。(哥林多前書12:8-10)
第八節提到,「智慧」、「知識」都是聖靈賜給人的。在12:9-10進一步提到「信心」、「治病」、「行神蹟」、「傳講上帝信息」、「辨別諸靈」、「講靈語」(說方言)、「解釋靈語」等七種特殊的靈力,也是聖靈所賜與的。這一段話幫助我們更清楚,上帝是一切恩賜的源頭。

四、恩賜不是拿來競爭或比較(哥林多前書12:11)
可是,這一切都是從同一位、惟一的聖靈來的;他按照自己的旨意,把不同的恩賜給每一個人。(哥林多前書12:11)
使徒保羅說明不論我們有什麼恩賜、才能,這些都是來自聖靈所賞賜,既然都是出自同一位聖靈,就沒有分別。這些恩賜都是聖靈按照上帝自己的旨意賞賜給不同的人,而不是依照人的要求。既然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意思分派恩賜給人,人就不應該將恩賜拿來競爭或比較。連結基督的團隊第四項教導,就是讓我們知道「恩賜不是拿來競爭或比較」。

五、發揮肢體功能建立基督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2:12-14)
12 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13 同樣,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隸的或自由的,都從同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而且共享這一位聖靈。14 身體不是只有一個肢體,而是由許多肢體構成的。(哥林多前書12:12-14)
第十二節說「基督就像一個身體」,使徒保羅說這是上帝啟示給他的奧秘(參考以弗所書3:3,6)。使徒保羅在給以弗所的教會書信中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23),在羅馬書則說到「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體」(羅馬書12:5),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說:「他是教會的頭,也就是他身體的頭」(歌羅西書1:18)。
使徒保羅用「身體與肢體」的關係來詮釋信仰團契一個最基本的意義:所有的信徒,不論他是甚麼人(包括猶太人、外邦人、奴隸、自由人),都是結連在耶穌基督的身體裡,不能分開。就像他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說到,「目的是要準備上帝的子民為他工作,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12)看到了嗎?基督團隊裡的肢體都一樣重要,都要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

六、團隊裡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哥林多前書12:15-21)
15 如果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16 如果耳朵說:「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也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17 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18 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19 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20 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21 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哥林多前書12:15-21)
這一段經文中最核心的一句話在第十八節「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前面的經文說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將不同的恩賜賜給人,這裡的經文強調上帝將不同的肢體安置在人的身上。使徒保羅藉此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使他們知道在基督的團隊裡,每個人的才幹、恩賜均不同,這些才能的差異,不是用來看輕別人、踩踏別人來墊高自己,而是用來使彼此之間因為多元恩賜、才幹而能發揮互補、互助,彼此成為基督團隊的夥伴。

七、愛護軟弱肢體、彼此尊重(哥林多前書12:22-25)
22 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23 在我們的身體上,那些看來不太重要的部分,卻是我們所特別愛護的;那些不太好看的部分尤其為我們所關注,24 那些比較美觀的部分就不需要特別加以裝飾。上帝這樣安置我們身體的各部分,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25 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哥林多前書12:22-25)
基督的團隊第七項特色,是愛護軟弱的肢體,並彼此尊重。前一段經文12:15-21,使徒保羅強調所有不同的肢體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安置在人的身上,現在則進一步強調所有肢體之間互相愛護、尊重的重要性。沒有一個肢體可以對另一個肢體說它是不重要的,互相尊重、彼此都重要。甚至,使徒保羅強調那些不太好看、不起眼的肢體,我們反而要給予更多的愛護,好讓這些軟弱、卑微的肢體,也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肢體。
團隊懂得「愛護軟弱肢體、彼此尊重」,可帶來祝福,就是第廿五節所說的「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換言之,防止分裂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團隊裡的每個人,不要看輕他人、抬高自己。反而要看別人比自己更重要,自己寧願謙卑、彎腰來服事別人,正如基督為門徒洗腳。

八、互相關懷丶榮辱與共(哥林多前書12:26)
26 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
羅馬書12:15說:「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與哥林多前書12:26所講的內容是相通的。強調基督的團隊裡,是互相關懷丶榮辱與共。若你感受不到,可能是你未發出「訊號」,或是關懷者沒有得到訊息,因此牧師鼓勵你,在受苦時,找你所信任的人,向他發出「訊號」;在喜樂時,也要發出「訊號」,與大家分享你的喜樂。不要孤單,要分享、要連結基督的身體。

九、恩賜各不同、目的卻相同(哥林多前書12:27-28)
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28 在教會裏,上帝使人各得其所;他所安排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神蹟的,再次是有治病能力的;此外還有能夠幫助別人,能夠管理事務,能夠講靈語的。(哥林多前書12:27-28)
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一些職稱,靈恩派強調「五重職事」,但按文字的陳述來看,其實不只五種而是更多,除了有使徒、先知、教師、行神蹟的、有治病能力的,還有幫助別人、管理事務、講靈語等。
無論是五種或是更多種恩賜,沒有誰比較大或比較重要,在團隊裡每個成員都同等重要,只是在恩賜的使用上有分別。就像前面所看到的恩賜都來自同一位聖靈,每個肢體都連結同一位基督,目的都是要榮耀同一位上帝。

十、肢體不是相互競爭,而是彼此幫補(哥林多前書12:29-31)
29 他們並不都是使徒,不都是先知,不都是教師;也不都能行神蹟,30 不都能治病,不都能講靈語,不都能解釋靈語。31 可是,你們要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我現在要指示你們那至善的道路。(哥林多前書12:29-31)
這一段經文接續前面所說的,有不同的恩賜、職分,肢體之間不是為了相互競爭,而是需要彼此幫補。什麼時候容易競爭?選舉時,上檯面時,有利益時。越是彼此競爭,越無法彰顯基督身體的榮耀。

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這十項的教導裡,我們來思考二件事:
一、健康的團隊,絕不單獨服事;健康的教會,是按照恩賜各司其職。
你曾否看過運動比賽?我個人喜歡看足球賽,如果有一個人獨自控球,不願與隊友一起合作,不論那位球員的技術有多好,防守的那一隊一定能包夾搶走那自私球員的球,使他無法有好的表現。在足球場上,一位我行我素的球員,霸道、橫行往往無法成為團隊的祝福,還可能因為犯了嚴重的錯誤而被判「紅牌」出場,使團隊陷入輸球的危險中。
一個健康的團隊,成員絕不單獨服事。一個健康的教會,是按照恩賜各司其職。這段聖經告訴我,每個人都從天父上帝那裡領受了不同的特質,如果彼此合作,就會有美好的結果。
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最重要,別人都是其次,結果一定是悲慘的。例如具有遠見特質(眼睛)的人會嫌具有苦幹實幹特質(雙腳)的人怎麼動作那麼慢,具有苦幹實幹特質(雙腳)的人則會嫌具有遠見特質(眼睛)的人只會好高騖遠、只會看人挑擔不吃力。
喜歡思考的人(大腦)會看輕擅長運動的人(手腳),而擅長運動的人(手腳)則可能會認為喜歡思考的人(大腦)缺乏行動力、光說不練。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原因都是自己認為自己最重要,因而忽略了其他人的重要性。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回歸聖經的教導,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都是身體的一部份,必須要協調、合作,才能帶來美好的結果。
在大自然裡,雁群[台語:雁陣(gān-tīn),雁鳥kui陣飛]的團隊合作也彰顯出團隊服事的美好。
雁群以V字形(或人字形)飛行,可比單飛至少增加71%的續航力。因為在V形隊伍中緊接在後的雁鳥可以藉助前一隻同伴鼓動翅膀產生的上升氣流而節省力氣、延長飛行里程;前頭沒同伴的領頭雁疲累時會退到隊伍側翼,改由其他同伴接替帶頭。飛行中雁鳥會用熱情的鳴叫聲,彼此鼓舞打氣以維持飛行速度;遇有成員傷病而脫隊時,會有同伴陪牠到康復或死亡時,再回歸還在不遠的雁群或併入其他雁群。因此,雁群的群聚可透過以上團隊合作、共同領導、彼此激勵和相互扶持,得到正值的續航力。健康的團隊,絕不單獨服事;健康的教會,是按照恩賜各司其職。

二、成熟的團隊有一致目標,且能夠支持各自恩賜的發揮。
領袖必須培養團隊百花齊放的精神。團隊各肢體必須有共同目標,但肢體各有不同恩賜。越成熟的團隊,是越能接納不同恩賜,是越能朝向共同目標的團隊。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10:40-42)
耶穌話語裡驚人的重點是:我們如何對待其他的信徒,尤其是領袖以及那些全然委身於上帝的肢體,正反映出我們對上帝的態度。
這是一個令人備受激勵的應許:我們接納一個為主緣故而做的恩賜,就是接待耶穌。我們如果接納牧師、長老、執事或教會裡至微小的兄姊,我們的生命也會分享到他們的賞賜。越成熟的團隊,是越能接納不同恩賜,是越能朝向共同目標的團隊。
有個故事這樣說:有一個裝扮像魔術師的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向迎面而來的婦人說:「我有一顆湯石,如果將他放入燒開的水中,會立刻變出美味的湯來,我現在就煮給大家喝。」
這時,有人就找了一個大鍋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並且架上爐子和木材,就在廣場煮了起來。這個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湯石放入滾燙的鍋中,然後用湯匙嘗了一口,很興奮的說:「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點洋蔥就更好了。」立刻有人衝回家拿了一堆洋蔥。
陌生人又嘗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個婦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盤肉來。
「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無缺了。」陌生人又建議道。
在陌生人的指揮下,有人拿了鹽,有人拿了醬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當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裏享用時,他們發現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湯。
這個寓言故事裡,那不過是陌生人在路邊隨手撿到的一顆普通石頭。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每個人都可以煮出一鍋如此美味的湯來。當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時,眾志成城,「湯石」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問題討論:
1.從跟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當中,你看到基督團隊當中,有哪些重要的特質。
2.基督團隊認知到恩賜都是源自聖靈的恩賜,這樣的認識對團隊的進步有何幫助?
3.你是否時常「孤單」,沒有肢體之間的連結?你是否願意發出「訊息」給其他的肢體?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團隊4-合眾為一的團隊

團隊4-合眾為一的團隊(2017.1.22主日講道大綱)
以弗所書4:1-8

前言:
●拉丁文“E Pluribus Unum”(Out of many, One),合眾為一。 
●合一的精神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教會是同一個肢體,保羅說他的領受是奧秘,是上帝所啟示的(以弗所書3:3-6)
●保羅像一位教練,保羅訓練合一有七要項:

一、謙遜(謙虛、謙卑,以弗所書4: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一項功課是「謙遜」(謙虛、謙卑)
●只有當人意識到自己的罪性,才不會瞧不起別人,或是輕視別人,甚至一再指摘別人的錯誤。
●「像這個小孩子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裏就是最偉大的。」(馬太福音 18:4)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 尊榮以前,必有謙卑。 」(箴言 18:12)
●「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馬太福音 11:29)

二、溫柔(以弗所書4: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二要項:「溫柔」,希臘文πραΰτης (prautés)是指對自己應該負的責任,會用心甘情願的態度默默去承擔。
●「謙和(和合本用「溫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馬太福音 5:5)

三、忍耐(以弗所書4:2)
●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裏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 (雅各書 5:7)
●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和領受他的應許,你們必須忍耐。(希伯來書 10:36)

四、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2)
●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 (彼得後書 3:9)

五、以和平彼此聯絡(以弗所書4:3)
●一切正義的果子都是從播種和平的人、為和平努力所撒的種子產生出來的。 (雅各書 3:18)

六、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以弗所書4:3)
●要靠人的力量達到合一的心,是很困難的。不是人的意願,而是倚靠聖靈。

七、與上帝合一連結(以弗所書4:4-6)
●與上帝「合一」的「七」個內容:「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盼望、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一位上帝」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追求合一,但不尋求「同黨」或「同類」
●保羅訓練合一有七要項: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絡、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與上帝合一連結。
1. 該與誰「同夥」?
●「那不跟我同夥的就是反對我;那不幫我收聚的便是在拆散。」(路11:23;參太12:30)
●哥林多教會是個「使你們在基督裏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林前1:5),是「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林前1:7)的教會。
●保羅質問他們:「基督竟被分割了!難道替你們死在十字架上的是保羅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嗎?」(林前1:13)

2. 基督的工作是「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約10:16)
●耶穌基督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把信徒「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約10:16)
●2/19(日)「濟南講堂-台灣教會歷史上的一件血衣」
●回顧五百年前,宗教改革者沒有人是以創立一個新教派為目的,他們都知道教會唯一的根基是耶穌基督。
●「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唯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哥林多前書3:11)

二、基督裡合一,是在眾多差異中,彼此欣賞,彼此互補。
●合一,絕非獨裁式的「化一」。
●耶穌受難前,特別為著門徒的合一祈禱(約翰福音十七章)
●E Pluribus Unum的「一」是“No King but King Jesus”。

問題討論:
1.保羅訓練信徒的合一,給我們哪七個要項的提醒?
2.我們可以如何「存異求同」?如何致力「合眾為一」?

3.今年普世教會合一祈禱的主題:「和好-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哥林多後書5:14-20) ,請在今年經常為此代禱。

講道篇

團隊4-合眾為一的團隊
以弗所書4:1-8
1 所以,我勸你們─我是因事奉主而成為囚徒的─你們行事為人都應該符合上帝呼召你們時所立的標準。2 你們要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3 以和平彼此聯繫,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4 惟有一個身體,惟有一位聖靈,正如上帝呼召你們來享有同一個盼望。5 惟有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6 惟有一位上帝,就是人類的父親;他在萬有之中,統御萬有,貫徹萬有。7 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基督所分配的,領受特別的恩賜。8 正如聖經所說:他升上到至高之處的時候,帶去了無數的俘虜;他賜恩賜給人。 

前言:
時間過得很快,今日是舊曆年最後主日,這禮拜六(1/28)就是新春過年,請大家記得10:00時來參加新春稱謝感恩禮拜,這也是我們屬靈家庭團圓的時刻,歡迎邀請親人一起來參加,彼此互道新年恭喜。
今天主日的信息是「團隊」第四講「合眾為一」,首先與大家分享我曾得到一項特別的禮物,就是四十幾年前,在我國小時所收到的禮物,我住在屏東的外公有一天來到台北,送我美金一元的銀幣,還教我敲錢幣聽聲音。我還問阿公錢幣上寫的字是什麼意思,直到我長大後,我看得懂錢幣上所印的文字,“In God We Trust”(我們信奉上帝)、“E Pluribus Unum”(拉丁文:合眾為一)。 
前天,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剛就職,如果你有機會仔細看一下美國國徽上的老鷹,牠嘴裡咬著一條彩帶,彩帶上面寫著三個拉丁文字,“E Pluribus Unum”,這三個字成了美國的格言,這三個字的意思簡單直接地說就是:結合相異的多數,成為一體(Out of many, One),意思是「合眾為一」。
合一的精神是什麼意思呢?
二百多年前,當時的美國人決定將革命前的十三個英國殖民區域,改為十三個州,再將十三個州結合成為一個聯邦政府(The United States)。自從那時候起,其餘的卅七州也逐漸地加入了聯邦政府,縱使每個州是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組成,呈現相當大的差異背景,這個國家仍然是一體的。國家成立多年,常常因為意見上的差異,彼此紛爭不斷,但,除了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之外,不曾分裂過。這是因為所謂「一體」一個合為一體的國家總是要超越任何州以及地區的利益。強調「合一的精神」在於差異中也能有包容的關係。
使徒保羅在一個差異性大的群體促進合一,致力建立教會的團隊。差異性大,年齡層分佈廣、學經歷差異、社會文化差異...。就拿以弗所書的內容來說好了。對於教會是同一個肢體,保羅說他的領受是奧秘,是上帝所啟示的:
3他啟示我,使我知道他的奧祕。(我已經簡略地把這奧祕寫下來;4你們讀了就會知道我對基督的奧祕所領悟的是甚麼。5以往,上帝沒有向任何人顯示這奧祕,現在他藉著聖靈向他的聖使徒和先知啟示了。6這奧祕的內容是這樣:藉著福音,外邦人得以跟猶太人同享上帝的福澤。他們是同一身體的肢體,並且分享上帝藉著在基督耶穌裏實現了的應許。(以弗所書3:3-6)
保羅進一步提醒以弗所的信徒,作為個別的基督徒應有的態度:
1所以,我勸你們─我是因事奉主而成為囚徒的─你們行事為人都應該符合上帝呼召你們時所立的標準。2你們要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3以和平彼此聯繫,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以弗所書4:1-3)
在第一節裡,保羅提到自己是因為事奉主而被關。他所要表明的是:為了福音受難,不但不是羞恥,相反的,是件很榮耀的事。接著,使徒保羅告訴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說,基督徒的行事為人都應該符合上帝呼召我們時所立的標準。也就是說,在信仰生活上如果缺乏見證,不但沒有幫助傳福音,反倒使上帝的名受損。
接著,保羅強調,只有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盼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眾人的天父。保羅說我們每位基督徒都得著一些恩典與恩賜,結合相異的肢體,成為一個身體。保羅像一位教練,他正在建立團隊,藉此經文也讓我們知道他如何將一個差異性大的個體建立成合一的團隊。保羅訓練合一有七要項:

一、謙遜(謙虛、謙卑,以弗所書4: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一項功課是「謙遜」(謙虛、謙卑),這也是基督徒信仰生活最基本的態度,因為「謙遜」說明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個罪人,是不完全、不完美的人。只有當人意識到自己的罪性,才不會瞧不起別人,或是輕視別人,甚至一再指摘別人的錯誤。耶穌時代,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似乎將自己當成「完全人」,一直指責耶穌犯了第四誡在安息日醫治人,他們也指責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摘取麥穗。甚至,法利賽人更指責耶穌與「不潔淨的人」坐在一起,還議論耶穌為何讓一位「有罪」的女人用頭髮擦他的腳(參路加福音7:36-39)。
耶穌不僅打破法利賽人對律法的看法,更告訴我們說:「像這個小孩子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裏就是最偉大的。」(馬太福音18:4)古老的箴言也說:「敗壞之先,人心驕傲; 尊榮以前,必有謙卑。 」(箴言 18:1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一項功課是「謙遜」。基督信仰強調「謙遜」,是因為我們是在面對上帝,而不是面對某名人或有權勢的人。就是因為我們是面對上帝,我們才會發覺自己的有限、瑕疵、不完全。如果我們是以人為學習的對象時,我們就容易說:「某某人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如果我們是以人為學習的對象時,就會去找出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耶穌要我們學習他的柔和謙卑,他這樣說:「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馬太福音 11:29)記住,我們不是以人為學習的對象,而是以耶穌為學習的對象。這是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一要項:「謙遜」。

二、溫柔(以弗所書4: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二要項:「溫柔」,希臘文πραΰτης (prautés)是指對自己應該負的責任,會用心甘情願的態度默默去承擔。因為這字含有「默默去承擔」的意思,有時也翻譯成「謙和、謙遜」。「默默去承擔」,對於公義的事,會勇敢站出來據理力爭;對於做錯的事,勇敢承認錯誤、接受懲罰。πραΰτης的意思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好好先生、好好太太」,不是「沒有脾氣」、「和和氣氣」這種和稀泥的心態。這個「溫柔」是堅持信仰的價值,默默去承擔信仰的責任。
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這樣說:「謙和(和合本用「溫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馬太福音5:5)耶穌應許能夠以溫柔的力量承擔信仰責任的人,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三、忍耐(以弗所書4:2)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三要項:「忍耐」,在團體生活中,彼此的習慣、文化、意見、想法都不盡相同,牙齒、舌頭如此的親近,也會不小心咬到,你不會因為牙齒咬到舌頭,就氣得報復,把牙齒拔光。
所謂「忍耐」是指一個人有能力報仇,但是他卻不願意這樣做。馬太福音18:21-22記載一件事,彼得來問耶穌:「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信仰團體或是基督徒最沒有見證的就是報復、仇恨的心態,律法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成全、改變律法,說:「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參考馬太福音5:38-44)
除了,在報仇上要忍耐之外,還有在「等候主的旨意上」要忍耐。雅各書就提醒我們說:「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裏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 (雅各書 5:7)希伯來說也說:「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和領受他的應許,你們必須忍耐。」(希伯來書 10:36)

四、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2)
訓練合一的第三要項「忍耐」,本質上也是「寬容」;在第四要項所講的寬容是以愛心為出發點。使徒保羅在講「以愛心互相寬容」時,有個基本認知,就是基督徒應該知道自己是罪人、不完全的人,因此,更要懂得給彼此機會,學習相互接納。這除知道自己的軟弱之外,也學習容忍別人的缺陷,以更寬闊的心來看待與我們不一樣的人。
因為主耶穌對我們就是如此的寬容,彼得後書3:9這樣說:「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

五、以和平彼此聯絡(以弗所書4:3)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五要項是「以和平彼此聯絡」。希臘文εἰρήνη (eiréné)「和平, peace, shalom」,由字根εἴρω(eiró)英文意思是「加入」(to join)延伸出來的,意思是說原本不完整,當加入一個就會帶來「完整」。例如「九」加入「一」就成為完成的「十」;在不相連的電線中,加入一條線路,就可以通電。一鍋湯沒有滋味,加入適量的鹽巴就有味道。在衝突的二人之間,加入一位,目的是要使二邊彼此「和平」,而不是要加入一位,使二邊更加撕裂。
以弗所書2:14就將耶穌基督「加入(εἴρω)」帶來「和平(εἰρήνη)」的角色說得很清楚:「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記住,任何的團體,要因為你的「加入」帶來「和平」,以雅各書3:18來看,我們就是「播種和平的人」,「一切正義的果子都是從播種和平的人、為和平努力所撒的種子產生出來的。」 (雅各書 3:18)

六、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以弗所書4:3)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六要項是「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使徒保羅特別提醒我們,「合一」是聖靈在推動的,因為要靠人的力量達到合一的心,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很軟弱,人的本性是「自我為中心」,即使是在信仰團體內也是如此。保羅提醒我們「合一」是人被聖靈推動,盡力保持與聖靈之間的暢通、靈敏是我們每天的功課。

七、與上帝合一連結(以弗所書4:4-6)
保羅訓練合一的第六要項是「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談到與上帝的合一時,保羅提到「七」個內容:「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盼望、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一位上帝」,這也是基督教義的核心,也揭示我們致力一個普世性的教會合一。使徒保羅藉由這七要項訓練我們成為基督合一的團隊,讓我們差異、不同的肢體成為基督的身體,這是上帝美善的安排。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追求合一,但不尋求「同黨」或「同類」
保羅訓練合一有七要項: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絡、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與上帝合一連結
1. 該與誰「同夥」?
人的生活是群居的,因此會渴望尋找「同夥」、與人建立關係。問題是,該與誰「同夥」?上主日我們看到創世記「巴別塔的團隊」與使徒行傳「五旬節的團隊」,他們彼此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在於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以上帝為中心。該與誰「同夥」?耶穌這樣說:「那不跟我同夥的就是反對我;那不幫我收聚的便是在拆散。」(路11:23;參太12:30)
這經文的出現是在耶穌趕鬼的事件後,耶穌的意思是:他是藉著趕鬼來宣告上帝國的到來,所以不與他同夥、聯合的,就等於是站在撒旦陣營,為要拆毀基督的團隊。與耶穌「同夥」的團隊,意味著要以基督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是以人為中心。
早期教會也有結黨、分門別類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是個「使你們在基督裏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林前1:5)和合本譯為「口才、知識都全備」,此外保羅又說哥林多教會是「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林前1:7)的教會,但是這個教會內出現不同的團體,使教會陷在分裂的危機中。這些團體主要是以教會領袖人物作為黨派識別稱號,他們有「保羅派」、「亞波羅派」、「磯法派」,甚至也有「基督派」。然而諷刺的是,這些同黨、派系完全不是保羅、不是亞波羅、不是彼得這些教會領袖所建立的,更不是基督所建立的。
哥林多教會分黨、分派的根本動機,就是人的驕傲與自義,自我心中的表現(林前11:18-19),其結果就是彼此輕視、互相排擠。使徒保羅就質問哥林多的信徒說:「基督竟被分割了!難道替你們死在十字架上的是保羅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嗎?」(哥林多前書1:13)保羅所提這三個問題促使我們反省:教會應該以基督為中心,只有基督才是我們跟隨和敬拜的對象,基督徒要在基督裡彼此連結合一。

2. 基督的工作是「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約10:16)
合一的基礎既已確立,就是奠基於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工作,因此,耶穌基督的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信徒「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約10:16)既然同屬一個牧人,信徒就當「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以弗所書4:3)。二千年來,基督教會就一直掙扎著向這個目標邁進。
在2/19(日)下午「濟南講堂」我們邀請馬來西亞籍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來演講,他跟隨周聯華牧師二十幾年,從周牧師那裡得到許多「秘辛」,論及戰後在台灣的長老教會與國語教派之間的嫌隙、糾葛,教會之間的緊張,時而對立、時而言好。他最近出版《約瑟和他的弟兄們》就是在描寫這一段的爭議的秘辛,也是目前唯一出版這段歷史研究的書,如同曾教授在自序所言:「誠實的教會史書寫,尋找真相,並走向和解。」
從教會歷史來看,基督的工作是「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在10/29(日)我們邀請德國研究路德神學的權威學者Dr. Leppin來到我們教會在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禮拜中講道,下午還會舉行一場「濟南講堂」。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外貼上〈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他以拉丁文書寫,就是想要與大學裡的教授、師生進行一場學術性的辯論,釐清信仰的核心價值,誰知還沒開始辯論就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他受到各方的壓力、威脅,但我們看到上帝在編織,讓「封建」的教會重新回歸到信仰核心。
回顧五百年前,當時的改革者,沒有人是以創立一個新教派為目的,他們都知道教會唯一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如同哥林多前書3:11所說:「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唯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改革者目的是要使教會「歸回」成為基督的教會。
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要竭力促使教會的合一,包括在今天我們身處的世代當中。上週四(1/19)天主教會主教團派鮑霖神父及主教團秘書來到我們教會找我,一同討論今年二二八70週年和好禮拜的程序,這也是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第一次一同參與二二八的紀念禮拜。
教會應該明白合一的真諦:追求合一,但不尋求「同黨」或「同類」,尊重差異卻不排除「異己」。如此才不會放任自己去營造黨派:收攏與自己相合的;毀謗、打壓那些與自己「不同國」的。基督的教會不是以私心結合的團體,不是以自我中心為團體。如果把世俗的那一套搬到教會來運作的話,就不只是置自己於「敵對耶穌」的地位上,也粗暴地破壞了上帝對教會的心意。

二、基督裡合一,是在眾多差異中,彼此欣賞,彼此互補。
事實上,多元的民主社會,本來就存在著不同的差異,甚至這差異就是民主社會相較於獨裁社會的自豪之處。然而政治人物選舉時,反倒利用這些民主社會的優點—認同差異,來切割社會,以凝聚支持者的選票與向心力。這些差異包括:黨派、宗教、政策觀點、語言、地域、出身地或省籍,都是常見的操作項目。
但是,基督徒是受呼召以和平彼此聯繫,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於是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
合一,不是「完全一樣」,更絕非獨裁式的「化一」。在基督裡的合一,是在眾多差異中,彼此欣賞,彼此互補。就像上帝所造的彩虹,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光,所有顏色的光合在一起是最燦爛、透明的「光」;如果是地上所有顏色的染料合在一起,就會成為「黑色」。因此一個真正合主心意的教會,絕對不是只有單一全部都講台語的,單一全部都講華語的;單一全部都是泛藍政黨,單一全部都是泛綠政黨;單一全部都是男人,單一全部都是女人;單一全部都是福佬人,單一全部都是客家人,單一全部都是外省人……。弟兄姊妹在耶穌基督的裡面,可以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並視差異為自然的存在,我們對於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不致產生厭惡與不舒服的心理,不自以為最高尚、最聰明,認定對方很愚昧、很匪類。
耶穌受難前,特別為著門徒禱告:「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裏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參閱約翰福音十七章)
E Pluribus Unum, “Out of many, one”(合眾為一),「一」不是「統一」,不是統一在人之下,不是統一在一種言論之下,不是統一在一人權威之下,不是統一在一人專制之下,不是統一在一黨專制之下,不是藉由威脅、戰爭、血腥與死亡的活動裡進行大統一。
E Pluribus Unum的「一」是“No King but King Jesus”,「我們只有一位王,就是耶穌」,「一」就是與耶穌基督合一。
使徒保羅說:「在教會裡,上帝使人各得其所。」(哥林多前書12:28)保有各自的差異,在其中尋求合一,就能彰顯基督不同的肢體。每個社會份子若能懂得什麼是合唱,接受不同的異己,各個聲部、樂器將組成最美妙的樂音。願我們的行為及服事都能反映出,聖父、聖子、聖靈的合一。

問題討論:
1.保羅訓練信徒的合一,給我們哪七個要項的提醒?
2.我們可以如何「存異求同」?如何致力「合眾為一」?

3.今年普世教會合一祈禱的主題:「和好-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哥林多後書5:14-20) ,請在今年經常為此代禱。


處境查經法

處境查經法
黃春生牧師

處境查經法是一種以底層眼光及處境來閱讀聖經,此查經法五十幾年前從中南美洲傳到南非,為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帶來全新的聖經視野,之後此查經法傳到蘇格蘭被發揚,並進而帶到歐洲各地。

南非神學家Gerald West說:「在南非我們曾經發現聖經帶來死亡」。閱讀同一本聖經,有人主張蓄奴、種族隔離,也有人看到基督的愛;有人主張女性次等,禁止講道、被按立聖職,但也有人看到基督的愛。1981年,南非的行政首府普力托利亞,一個矮小的黑人教士無畏地向面前五位狀貌威嚴的白人說,「你們白人將聖經帶給我們;現在我們黑人要認真地看待它。我要告訴你們:種族隔離政策,不論你們怎麼稱呼它,都是邪惡的、反基督的、反聖經的。如果有人說我錯了,那我只好燒掉聖經,不再做基督徒。」南非政府派遣這五位白人來調查「教會聯合會」的財務狀況。該會一向反對種族隔離體制,南非政府想用財務缺失的手段來抹黑它的形象。這位黑人教士就是屠圖,當時他是教會聯合會的秘書長,但尚未成為主教。

處境查經法的路徑,簡單來說:觀看—判斷—行動(See-Judge-Act)。通過貧窮、勞工、弱勢,底層邊緣人的社群處境來觀看聖經。更進一步幫助查經者判斷我們的處境是否來自上帝?如果這個處境不是上帝所允許,我們該如何透過行動來改變。「聖經不是帶來死亡」,而是帶來「愛與盼望」。

《處境查經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強調每個成員參與、分享、討論,教牧只是協調者,適時補充簡要的經文背景、處境,更重要是成員分享經驗,尤其來自多元的經驗,可豐富我們眼界。

處境查經法有六個面向(6C):
1.社群(community),從底層處境來閱讀,研究聖經的目標是讓聖經道成肉身來救贖社群,使社群享有尊嚴及豐富。
2.批判(criticality),從結構及制度來分析生命、社會及聖經處境下的各種面向,建構生命與聖經之間的對話。
3.合作(collaboration),與社群的人一起理解及詮釋聖經,學習先知看出體制上的缺失,並致力改變使上帝國的特質得以彰顯出來。
4.改變(change),與聖經不斷角力(創32:24),在此過程中帶來真切、實體、制度上的改變,帶出自我、教會及社會的改變(不同於著重個人救贖的神學觀點)。
5.處境(context),是由個人、社會及聖經文本的經濟、文化、政治、宗教層面交互堆疊而成。處境是動態的,也是神學的起源。
6.抗辯(contestation),聖經本身富含生命的力量,然而聖經也常被用來壓迫弱勢並驅使他們走向死亡。處境化聖經研究在解放的亮光中跟賦予生命的上帝一起對抗招致死亡的壓迫。

處境查經的釋義學循環(exegesis cycle)同時包含三條路徑:
1.觀看—判斷—行動(See-Judge-Act)
2.社群意識(community-consciousness)—批判意識(critical-consciousness)—社群意識
3.聖經文本面前—文本—文本背後—文本面前

處境查經班/國會查經班
時間:禮拜一晚上6:30
地點: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首次聚會:2017.1.23,新春過年後2/13恢復禮拜一晚上的處境查經班)
與國會助理參加的國會查經班合併

耶穌的比喻
Doing Contextual Bible Study: A Resource Manual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2017.1.15講道大綱)
聖經: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

前言、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
The Tower of Babel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3)

摘錄自 Wikipedia

●對團體、團隊做有系統的研究,只不過是七十多年前的事:德國猶太裔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於194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創辦團體動力研究中心。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
●通過團體動力的研究,幫助我們對團體有更系統的認識。

一、動力的形成:
●創世記11:1-9的團隊:溝通、同心與合一,有方法策略、有計畫藍圖。但是問題出在哪裡?
●彼得前書5:5下:「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
●使徒行傳2:1-13的團隊:鬆散、沒有組織、沒有偉大的藍圖。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敬拜。
●原本慶祝大麥收成的七七收穫節,成為慶祝靈魂收割的聖靈降臨節。 

二、動力的目的:「方向比速度重要」
●建立巴別塔的團體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可以產生極大的動力。可惜,這股龐大力量只是為了達成人自我的利益。
「方向比速度重要」,在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裡,如果沒有確定「方向」,可能我們都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瞎忙一場」。
●古書《戰國策》記載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馬好、錢多、技術好,都不如方向對」,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方向錯了」,人再怎麼聰明伶俐、有錢、有才華、有技術,但都可能使我們的距離真理與成功,「愈來愈遠」。

三、語言的混亂:謙卑學習上帝的話語
●人與人溝通需要語言。在語言所構作的網路中,人得以思考、探討,人藉由「語言」來確立自我的人格性、意義、價值…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宣稱:「語言是存有之家。」
●箴言25:11「一句話表達得合宜,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
●在大洪水之前,語言的統一並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人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名號。
●在五旬節時,上帝不是使多元的種族統一、也不是使多元的語言統一,而是讓多元的語言可以說出同一件事,就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徒2:11),傳揚耶穌基督死裡復活帶來救贖的好消息。

今天通過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我們來思考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在眾聲喧嘩中,學習傾聽,並宣揚上帝偉大的作為!
●俄國語言哲學家Miikhail Bakhtin(1895-1975)創造出新的詞彙“Heteroglossia”(眾聲喧嘩):多元意見表達的時代,各說各話的時代。
在面對「眾聲喧嘩」的世界,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化一、統一、權位的「語言霸權」,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傾聽。
1.教會陷入巴別塔的危機
●在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教會正在建造某種「自我中心」的權威、模式而不自知。
●創世記11:7「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原文是使用שמע(shema)意思是「聽」。
2.聖靈降臨幫助我們傾聽
使徒行傳第2章對於五旬節聖靈降臨的記載,是彰顯上帝的恩典,更是反轉了巴別事件的原型。
●五旬節的方言奇蹟,並沒有帶來語言上實質的統一,或是語言的暴力。重點在於「傾聽」而不在於是否講一樣的話。
3.除去語言暴力傾聽眾聲
●自我中心非但無法「傾聽」,反倒塑造極端、自我、排他的信仰巴別塔。
●猶太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在〈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寓言:「如果建造巴別塔有可能不是向上蓋,或許這項工程會被恩准。」
●雅各書1:19「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
4.團隊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這二個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問題討論:
1.巴別塔、五旬節故事中,這二個團隊,有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
2.在「眾聲喧嘩」各說各話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語言霸權」(一言堂),學習更多謙卑的傾聽?
3.五旬節故事中,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目的為何?

講道篇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創世記11:1-9
1起初天下的人只有一種語言,使用一種話。2他們在東方一帶流浪的時候來到巴比倫平原,在那裏定居。3他們彼此商量:「來吧!我們來做磚頭,把磚頭燒硬。」於是他們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4他們說:「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5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6他說:「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7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
8於是上主把他們分散到全世界,他們就停止造城的工程。9因此這座城叫做巴別;因為上主在那地方攪亂了人類的語言,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使徒行傳2:1-13
1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2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3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4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5那時候,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6一聽見這響聲,一大群人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7在驚訝詫異中,他們說:「你看,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8為甚麼我們個個都聽見他們用我們自己的母語說話呢?9我們當中有帕提亞人、米底亞人、以攔人;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和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來的人,也有從羅馬來的,11包括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此外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
12他們又驚奇又困惑,彼此你問我,我問你:「這是怎麼回事?」13有些人竟取笑信徒說:「這些人不過是喝醉罷了!」

團隊第一講,談到作為基督團隊的目的是「榮耀上帝」。第二講,談到耶穌揀選被看輕、排擠的利未,耶穌在找能夠「同心」的人,因為「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今天第三講,我們要近一步談的是不僅要有「心」,團隊還要有正確的方向即「傳揚上帝」。
前言、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團體之中渡過,世上的事務也通常是透過團體的方式來完成。對團體、團隊做有系統的研究,只不過是七十多年前的事,德國猶太裔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 1890-1947)於1945年受聘至麻省理工學院(MIT)創辦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後的事,他提出「團體動力」,來說明人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與行為現象,以及團隊運作和發展的過程。他的研究頗受重視,後來的人稱他為「社會心理學之父」。
團體動力學的研究成果,重視科際的整合,及縝密的實地觀察與實驗,甚具實用價值。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此領域對於軍中士氣、學校人際關係、工廠效率的研究,以及在公共行政、婚姻諮商、精神醫療等實際情境的應用,均著有貢獻。
個人參與團體,成為團體的一分子,使人彼此有連結,有「歸屬感」(belongingness),參與團體活動的過程,也可以使人得到更寬廣的成長,在團隊中可以學習彼此合作、彼此關懷與扶持,在服事中培養責任感,甚至可以發展對他人的愛心。通過團體動力的研究,幫助我們對團體有更系統的認識。
今天,我們所讀的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代表二個團體、團隊。創世記11:1-9的團體揭示的目的是:「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創世記11:4)使徒行傳2:1-13的團體揭示的目的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使徒行傳2:11b)現在我們要從這二個團隊來看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

一、動力的形成: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這二個團體、團隊,都有極大的動力(dynamic)。
從創世記11:3描述「他們彼此商量」,他們懂得彼此溝通,能夠表現出同心與合一,甚至二次呼籲、激勵眾人說:「來吧!」(創11:3,4),不僅如此,他們還有方法策略「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甚至,他們有計畫的藍圖:「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看到這裡都沒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就是目標錯誤、價值錯誤,創世記11:4後半段說,建造的目的是:「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因為這個目標錯誤,「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創世記11:5)看到了嗎!人想要蓋通天的城塔,想要像上帝一樣;但是上帝卻是「下來」要看看,世人在做什麼。聖經的作者要讓我們知道,人如何建築高塔都無法高過上帝,這也讓我們通過這故事來反省「謙卑」的重要。彼得前書5:5下半段就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謙卑是基督團隊的重要美德。
再來看使徒行傳2:1-13所描述的團隊:這個團隊似乎很鬆散,沒有組織,也沒有偉大的藍圖,這個團隊一開始是「驚弓之鳥」,因為耶穌被以「猶太人的王」叛亂犯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而跟隨耶穌的人就成為叛亂的餘黨。這也難怪,他們擔心被牽連而必須躲藏。四十天之間他們經常聚在一處,而復活的耶穌也向他們顯現,堅固他們的信心,更加確信耶穌基督的復活。使徒行傳2:1-13這個團隊的動力形成,是因為對耶穌基督的信心。
使徒行傳2:1描述說:「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這句話在交代他們聚集的目的與之前都一樣,都在敬拜。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在這段期間使徒和眾人約有120名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其中並有使徒的講道。比較特別的是「五旬節」這一天所發生奇妙的事情。
五旬節是指逾越節後的第五十日,這一日是猶太人三大節日之一的七七收穫節(逾越節、七七收穫節、住棚節,參考申命記17:16-17),因為是逾越節的次日算起七個禮拜,又逢猶太人收割大麥的日子,因此稱為「七七節收穫節」(民數記28:26-31)。在這一日,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在五旬節得到聖靈的充滿,而勇敢向人傳福音,成為教會建立的肇始。原本慶祝大麥的收成,在聖靈降臨後,已經成為慶祝靈魂收割的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表明教會的誕生。神學家Alfred McBride O.Praem說:「一如舊的盟約在逾越節訂立,在西奈山上完成;新的盟約則是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的神蹟中訂立,而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時完成」(The Story of the Church, Cincinnati: St. Anthony Messenger Press, 1983. p.4)。換言之,耶穌門徒的團隊,在五旬節那一天與上帝訂立新的盟約,藉著這新約,聖靈使上帝的新子民「教會」誕生。而教會的動力就在於聖靈的能力。

二、動力的目的:「方向比速度重要」
看到這二個團隊動力的形成,接著我們來看,這二個團體的動力目的為何?
在巴比倫(即:示拿)平原上建立巴別塔的人,這個團體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可以產生極大的動力。可惜,這股龐大的動力、力量只是為了達成人自我利益的目的,就是要「顯揚我們自己的名」。但是,使徒行傳的團體,他們動力的目的是為了「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很顯然的,這二個團體動力的目的截然不同,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方向比速度重要」,在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裡,如果沒有確定「方向」,可能我們都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瞎忙一場」。教會的方向是什麼?簡要來說,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的方向就是以「基督」作為我們的方向,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作為耶穌門徒最重要的誡命,是律法與先知信息的總綱,或是詮釋的基礎。通過聖經—上帝的話,來確認我們的目標或方向,通過聖靈來帶領我們。
說到「方向比速度重要」,古書《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記載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魏國大臣季梁對魏王說:「我剛才來的時候看見一個人駕車往北方走,他說他要去楚國。我說:「楚國在南方,你為什麼要往北走?」他說:「我的馬好。」我對他說:「馬雖好,可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多。」我再告訴他:「你路費多,但是這仍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駕車技術好。」季梁最後對魏王說:「其實方向錯了,這幾個條件愈好,就只會距離楚國愈來愈遠啊!」
確實,「馬好、錢多、技術好,都不如方向對」,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方向錯了」,人再怎麼聰明伶俐、有錢、有才華、有技術,但都可能使我們的距離真理與成功,「愈來愈遠」。
比《戰國策》更古老的希伯來聖經《箴言》29:18就提醒我們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資源再怎麼多,技術再怎麼好,若沒有異象(vision)、沒有方向或目標,就會造成紛亂與偏差,就會像箴言所說的「放肆」。就像建築巴別塔的人,他們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也產生極大的團體動力,但是方向錯了,速度再快也沒有用。

三、語言的混亂:謙卑學習上帝的話語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語言」。
人與人溝通需要語言。在語言所構作的網路中,人通過語言得以思考、探討、發現自已存在的意義、價值,也可以說,人藉由語言來確立自我的人格性、意義、價值…等,或者更進一步說,人似乎是需要生活在語言所建構的網絡中才有安全感,離開了「語言」,人不但「失語」,也失去任何知覺、意識活動之所以可能的憑藉。這也難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宣稱:「語言是存有之家。」
語言的樣態與內容很多。悅耳的語言就像舒適的居家環境,讓人感到相當自在。箴言25:11說:「一句話表達得合宜,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合宜的話對人能夠造就,為人帶來價值。人因為「語言」而能思考,探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聖經中是上帝最早用「語言」,祂用語言來創造萬有,祂用語言(道)成為肉身,更用語言——上帝的話語,使我們認識真理。
在挪亞大洪水之前,語言的統一並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人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名號,來紀念他們的工程。這種情況就經常顯現在我們的社會,許多公共建設都會「留名」,我住在三重十六年,看它從台北縣變成新北市、從三重市變成三重區,也看過幾位政治人物的更迭,在三重幾乎所有的公園、陸橋、公共建築都會鑲上某某市長題名,一但選舉完之後,就會稍作整修,再藉著整修就會換上新市長的名字。但是,我看來看去,就是唯獨「公共廁所」沒有市長的題名,可能是怕「臭名」吧!
當巴別的人誤用語言時,創世記11:7上帝這樣說:「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一般的解釋都認為「變亂語言」是上帝對人的懲罰,我倒覺得是一種「祝福」,為了讓人類不再自大、不再建築巴別塔。語言的混亂,是為了讓人更謙卑,通過多元的語言形成多元的文化、種族。
在五旬節時,上帝不是使多元的種族統一(那是納粹會做的事),上帝也不是使多元的語言統一,而是讓多元的語言可以說出同一件事,就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徒2:11),傳揚耶穌基督死裡復活帶來救贖的好消息。

今天通過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我們來思考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在眾聲喧嘩中,學習傾聽,並宣揚上帝偉大的作為!
俄國語言哲學家Miikhail Bakhtin(1895-1975)創造出新的詞彙“Heteroglossia”(眾聲喧嘩),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元意見表達的時代,卻也是各說各話的時代。在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要如何走進飢渴慕義者的心靈荒野,與多元的世界對話?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化一、統一、權位的「語言霸權」,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傾聽,才能夠使我們拆毀「自我中心」的權威高牆,進而才能彰顯基督的愛去接納多元、差異的眾聲。
1.教會陷入巴別塔的危機
今日台灣教會對大型教會(Mega Church)瘋狂效尤,領袖們高舉合一的旗幟,舉辦規模宏大的特會,卻在無形中主導了教會的模式與生態,他們為眾教會定義出化一的增長模式、宣教策略、崇拜風格、屬靈內涵,這樣,會不會也落入建造巴別塔的危機呢?在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教會正在建造某種「自我中心」的權威、模式而不自知。
我們要知道對上帝的事奉不單止在教堂內,因為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範疇都是上帝掌管,所以不論是家庭、教育、藝術、文化、體育、政治、傳媒等,總之為上帝而作並按上帝旨意而作的,便是我們的事奉。而不是「單一霸權」的巴別塔模式。
傳統上把創世記11:7譯為「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但是在希伯來原文是使用שמע(shema)意思是「聽」,如果譯為「傾聽」,更能了解巴別是象徵人犯罪後,人以自我為中心,不願「傾聽」別人的實況。當教會、基督徒越自我中心就越無法傾聽,越自我中心就高舉自己要像神一樣,最終上帝就會說:「來吧!我們下去...」(創世記11:7)上帝就來介入、矯正。
2.聖靈降臨幫助我們傾聽
五旬節聖靈降臨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使徒行傳第2章對於五旬節聖靈降臨的記載,是彰顯上帝的恩典,更是反轉了巴別事件的原型。在巴別,人想要傳揚自己的名;但在耶路撒冷,門徒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在巴別,人們各說各話,彼此不傾聽他人;但在耶路撒冷,聖靈使眾多語言如同一個聲音,叫聽見的人大大驚訝。在巴別,人因上帝審判而分散;但在耶路撒冷,門徒因逼迫而四散,卻使福音廣傳(參使徒行傳8:1, 25)。
五旬節的方言奇蹟,並沒有帶來語言上實質的統一,或是語言的暴力。五旬節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眾人講同一種語言,事實上門徒說起各國的話,但因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來自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可以聽懂自己熟悉的方言。所以,重點在於「傾聽」而不在於是否講一樣的話。
傳福音、交朋友也是這樣,要懂得傾聽別人;而不是講我們想講的。我們教會禮拜後,在前庭院有傘座,同工都會邀請新朋友來到傘座下聊天、分享、代禱。新朋友多次來到傘座,有同工傾聽、認識他們,在聖靈的幫助下,我們就建立肢體之間的連結。因此,牧師歡迎兄姐如果帶朋友來教會時,禮拜後不要急著離開,可以招呼新朋友來到傘座下,彼此傾聽、分享、代禱,建立基督裡的連結。
3.除去語言暴力傾聽眾聲
宗教徒常以自我中心的信仰語言去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非但無法「傾聽」,反倒塑造極端、自我、排他的信仰巴別塔。失去傾聽的能力,我們就會走向巴別塔。
套用猶太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在《比喻與弔詭》(Parables and Paradoxes)一則〈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寓言:「如果建造巴別塔有可能不是向上蓋,或許這項工程會被恩准。」(If it had been possible to build the tower of Babel without ascending it, the work would have been permitted. )
卡夫卡解讀人類在巴別的失敗,關鍵在於驕傲,他認為向下和降卑,才是通往天堂之路。同樣地,教會要除去「語言霸權」(一言堂),降卑傾聽眾聲喧嘩,特別是傾聽弱勢、被排斥的小群的眾聲、傾聽苦難者的聲音;然而,教會也要抵禦自傲的巴別誘惑。雅各書1:19提醒我們:「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如此,教會才會是基督的教會。
4.團隊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要「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另一個是為了「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作為耶穌基督的團隊,我們要很清楚:耶穌基督就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我們彼此成為肢體。團隊的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因為人的名字越高,基督的名字就越低。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不僅要有「心」,基督的團隊還要懂得傾聽小群的眾聲、傾聽苦難者的聲音,要有正確的方向、按上帝旨意「傳揚上帝」。

問題討論:
1.巴別塔、五旬節故事中,這二個團隊,有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
2.在「眾聲喧嘩」各說各話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語言霸權」(一言堂),學習更多謙卑的傾聽?

3.五旬節故事中,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目的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