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尼希米記簡介

尼希米記簡介

讀《尼希米記》前,我們先看一個屬靈的重點,就是在我們的屬靈經歷中,不管個人、家庭,甚至教會或是這世代,上帝兒女們屬靈的情形,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經歷就是「被擄」。這也是我們讀《尼希米記》很重要的一個角度,認識選民如何從被擄中得到釋放?如何從被擄中,得著上帝的拯救,而能夠回到起初,回到聖經,回到主的裡面而得勝。

我們若要了解以色列的亡國與歸回歷史,至少要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再加上《列王記下》和《歷代志下》最後的兩章;並閱讀先知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如此以來,對於被擄歸回的歷史才能夠完整的認識。

要旨:本書是舊約聖經中最後一卷歷史書,記載了第三批以色列人被擄歸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信仰復興的歷史。主前516年聖殿重建後,仇敵不容他們建造城牆,約有70年之久,仇敵可自由出入。上帝興起尼希米作猶大省長,排除萬難,建造耶路撒冷城牆。城牆告成後,他和文士以斯拉配合,由以斯拉講解律法,尼希米則運用權柄監督百姓遵行律法。

作者:因為本書大多採用第一人稱,因此認定作者為尼希米,而同時期的文士以斯拉可能是編纂者。

尼希米雖是一個普通人,卻身居要職,他是波斯王亞達薛西身邊可靠而出色的酒政,雖沒有實質權力,卻有重大影響力,因他受王的信任。尼希米也是上帝的僕人,心繫耶路撒冷的命運及百姓的歸回。

七十年前,所羅巴伯完成聖殿重建,之後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復興以色列人的靈命。十三年後,尼希米被上帝呼召回歸。當時耶路撒冷城垣損毀失修,尼希米聞悉後哀傷悲痛。他向上帝禱告時,心裡面已籌算著自己可為重建城牆作何貢獻。他甘願放棄在波斯安穩的家和工作,回應上帝的呼召。

至始至終,尼希米都不斷懇求上帝幫助和記念他,尼希米記就是在「我的上帝啊,求你記念我,施恩與我。」(尼13:31)中結束。在整個不可能的任務中,尼希米表現出超凡的領導才能。工程雖曾一度受阻,他仍以快速的時間完成城牆重建,甚至連仇敵也在惶恐中不得不承認上帝與以色列人同在。不僅如此,上帝也透過尼希米喚醒以色列人的靈性。

或許尼希米沒有甚麼特殊才能,且地位卑微難成大事,但透過兩種方法,他成為上帝所重用人。第一,他要恆久禱告,讓上帝進入他的心,與上帝分享自己的感受、顧慮和夢想。第二,他與上帝同行,將祂的教誨付諸行動。

寫作時間:約主前445-432年

背景:主前538年,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以色列民返回耶路撒冷;八十年後主前457年以斯拉率領第二批百姓回歸;尼希米則在主前445年與第三批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三批歸回:
第一批歸回:重建了祭壇與聖殿。

主前538年,所羅巴伯和約書亞第一批歸回的餘民,他們重建了祭壇、聖殿,主前516年聖殿重建完成。重建祭壇與聖殿有著極為重要的意涵,意味著選民要重建生活的次序和生活重心。這也像清教徒在北美建造新天地是一樣的,他們在北美落腳後,隨即建造教堂,藉以建造生活的次序與重心。

重建祭壇的意義是要讓主居首位,在此根基下生活的次序才能恢復。我們現在生活本未倒置了,工作第一,孩子第一,甚至家庭第一,這都是放錯了;錢財第一,世界的享受第一,我自己第一,都是生活錯了。位置一錯,我們生活大亂。重修久已毀壞的祭壇,這是我們每一個被擄歸回第一個要學習的功課,就是讓主居首位,而且是讓主凡事居首位。

重建聖殿講到我們生活事奉中心的重建。我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整個事奉的中心到底是什麼?聖殿是上帝的居所,是人敬拜上帝的地方,是上帝與人相會的地方。上帝百姓活著就是為了事奉上帝,為了敬拜上帝。恢復聖殿的生活,就是恢復我們生活的重心,找到人活著的目的。

第二批歸回:恢復聖言和聖別生活。

主前457年,以斯拉第二批歸回,主要恢復聖言和聖別生活。聖言就是把上帝的話語,在上帝百姓中間該有地位,給恢復了。讀《以斯拉記》很感動,當以斯拉在那裡打開律法書宣讀的時候,所有百姓都站起來聽。當他們聽完上帝的話,他們一起在主面前哭、悔改、禁食,他們對上帝的話這麼強烈的反應,然後他們開始起來「潔淨」,對付他們中間拜偶像的問題,與外族通婚的問題。上帝話語成為他們生活的準繩,上帝話語的地位在他們中間恢復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當以斯拉把上帝話語的份量、準繩拉準的時候,整個上帝兒女就恢復聖別的生活,他們與外邦人開始有了分別,他們開始守安息日,開始對付靈性的罪惡。

第三批歸回:重建城牆。

第三批的歸回,則是主前445年由尼希米主導的歸回,目的在重建傾倒的城牆。城牆有三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是界線;第二、它是保護;第三、它是見證。當重建城牆的時候,我們是重建我們生活的一個範圍,我們要有界線、有保護、有見證。

通過屬靈的意涵,我們才能夠深入認識到這三批歸回的意義。每一批歸回,不僅以歸回的行動使上帝喜樂,也透過歸回,在上帝面前生命被恢復,生活被重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