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任憑外邦人犯罪
2023.7.30 台北濟南教會第一場禮拜主日講道大綱
羅馬書1.18-32
● 分辨出「凱撒的福音」與「耶穌的福音」
● 羅馬帝國強調尊卑榮辱的社會階級
● 蘭頓(Lendon)《榮耀的帝國》(Empire of Honour)
● 古羅馬人把奴隸當成「理所當然」(自然而然、順性而為)
● 耶穌的福音要扭轉羅馬人優越尊榮的社會階級
一、上帝的義憤(1:18)
● 「不虔」意思是「不把上帝當上帝、內心沒有上帝」
● 「不義」意思是「違背上帝的真理、法則」
● 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不僅發生在個人,也在組織、群體
● 誰是不虔不義的人?羅馬書3:23、5:12、6:23a
二、進一步解釋「不虔」(1:19-21)
● 「不虔」,羅馬城的皇帝崇拜更為顯著
三、世人的悖逆(1:22-32)
1.用虛假偶像替換上帝的榮耀(1:22-25)
● 皇帝崇拜的偶像,才是最大的偶像
● 最卑賤的不是奴隸,而是將偶像當成神明
2.放縱的情慾是違反自然的(1:26-27)
● 當時被視為尊榮、有權有勢者如何放縱情慾?
● 透過性來展示主宰權力
● 古典文學家Amy Richlin:生育之神普里阿普斯(Priapus)
● 常以豢養「孌童」來顯示自己的地位
● 柏拉圖《會飲篇》(饗宴篇)討論愛(ἔρως,情愛)的本質
● 孌童被視作成年男子和青少年男孩之間「最高貴的愛」
● 「自然」、「反自然」到底是什麼?
● 耶魯大學John Boswell:「違反自然規律」是現代的觀念
● 布朗森(James V. Brownson):「自然的」(φυσικός, physikós)不是希伯來的概念
● 罪人選擇追隨偶像,選擇放縱的情慾
● 「放縱的情慾」不是出於「自然的愛」,而是違反自然的
3.羅列更多「不虔不義」的表現(1:28-32)
● 罪除了以「放縱的情慾」來表現之外,還有哪些表現?
● 「任憑」希臘文意思是「交付、交託」(馬太福音25:30)
從今天這段經文,我們能反省些什麼信仰功課呢?
一、身為受造者,我們唯一的問題是,要接受哪一種的統治?
● 羅馬書很難理解,因爲不了解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文化處境
● 把奴隸當成「理所當然」是違反上帝造人的「自然」
● 「上帝之下,人人平等」創世記1:27、2:7
● 耶穌福音帶來覺醒,破除榮辱尊卑的階級意識
● 我們得救、得釋放的方式,就是不再需要受任何受造者的統轄
● 身為受造者,我們唯一的問題是,要接受哪一種的統治?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 拜偶像,根本上是「價值」的問題
● 「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
● 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 擁護專制極權,是敵對基督的。
問題討論:
1.「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
2.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除了以「放縱的情慾」來表現之外,還有哪些表現?
3.耶穌的福音如何對抗凱撒的福音?如何翻轉羅馬帝國尊卑榮辱的價值觀?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上帝任憑外邦人犯罪 (台語)
羅馬書1:18-32
1、上帝造人照形像
愛人敬拜當遵從
人類不虔及不義
出在犯罪去放縱
2、內心不虔就是罪
虛假偶像替上帝
人作中心拜凱撒
耶穌福音來挽回
3、行為不義背真理
壓迫奴隸分尊卑
放縱情慾反自然
福音導人遵旨意
4、上帝受氣人悖逆
卻以拯救代指責
咱當作福音同工
使人平等得利益
5、耶穌福音帶覺醒
咱豈是不虔不義
棄拺偶像權錢性
接受上帝國統治
講道篇
上帝任憑外邦人犯罪
2023.7.30 台北濟南教會第一場禮拜主日講道篇
羅馬書1.18-32
在羅馬書1:16-17的講道信息裡,我們分辨出「凱撒的福音」與「耶穌的福音」是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第一世紀的羅馬人對「福音」(Ευαγγέλιο)一詞的認識是「凱撒的福音」,凱撒的生日是福音,羅馬軍團的捷報是福音,羅馬帝國洗腦與宣揚的統治者是神聖、權威的神明、救主。但保羅宣揚的是「耶穌的福音」,他以「耶穌的福音」來顛覆「凱撒的福音」,顛覆「帝國的福音」。
「凱撒的福音」或是羅馬帝國的價值觀,是建立強調尊卑榮辱(honor and shame,尊貴、卑賤)的社會階級。排斥卑賤(shameful exclusion)和接納尊貴(honorable welcome)。當時羅馬人非常重視階級和地位,他們會千方百計爭取、保持尊榮,避免羞辱和卑賤的名聲,在羅馬帝國文化裡,均離不開尊卑榮辱,社會上努力爭取尊榮地位與面子,成為人生唯一的目標。
研究古代羅馬的學者蘭頓(Jon E. Lendon)在《榮耀的帝國》(Empire of Honour)書中指出,在羅馬帝國裡「當一個地位顯赫的貴族低頭凝視底層社會時,他腦海中浮現一條界線,凡在這條界線以下的都沒有尊榮可言;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尊榮,而且最好永遠保持這樣的狀態...奴隸正是這群人的原型(archtype),他們沒有尊榮可言。」[J. E. Lendon, Empire of Honour: The Art of Government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OUP, 2001), 96.]
古羅馬人把奴隸當成「理所當然」(自然而然、順性而為)的事情,所以他們不覺得奴隸的存在有什麼壞處,他們甚至認為沒有奴隸的話,社會有可能就崩壞瓦解,因此一定要有奴隸才能襯托他們的尊榮。
在羅馬人看來是「理所當然、自然」,但是,耶穌的福音卻是要帶來改變,要打破羅馬人的階級優越感,要打破榮辱尊卑的階級意識,要打破將羅馬皇帝視為救主、神明的文化。耶穌的恩典,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服事人(參馬太福音20:28)。耶穌所帶來的福音,「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羅馬書1:16)
保羅明確指出,生命的轉化是「一切信的人」都可得到的,不論是活在希臘羅馬文化下的人、猶太人或其他的人。保羅在羅馬書裡,要把耶穌的福音闡明出來,並扭轉羅馬人普遍接受的凱撒福音、優越尊榮的社會階級。
現在我們就進一步來認識羅馬帝國處境下的罪惡,及保羅所傳講的福音。
一、上帝的義憤(1:18)
18人的不虔不義蒙蔽了真理,上帝就從天上顯示他的義憤。
這一節說明上帝的「義憤」要顯明在不虔(ungodliness)、不義(unrighteousness)的人身上。上帝的生氣不是沒有原因或是無理的憤怒,而是因為世人的不虔不義。
「不虔」意思是「不把上帝當上帝、內心沒有上帝的人」。
「不義」意思是「違背上帝的真理、法則」去對待人。
罪是不以上帝為上帝,羅馬人民被教導皇帝崇拜,把羅馬凱撒當神明。甚至人的自我中心,自大、自義、自私,展現出來的就是「不虔」。
「不虔」是得罪上帝,「不義」是得罪人,對人沒有公義之心、沒有公義的法則,欺凌、歧視、剝削、誣陷、霸凌、虐打、殺害,甚至以權勢、組織、結構共謀罪惡,我們看到專制極權的統治者及其組織就是。
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不僅發生在個人,也在組織、族群、國家發生,以自己經營或建造的偶像來取代上帝。
誰是不虔不義的人?
在第一章十八至卅二節裡,保羅先指出外邦人,特別是羅馬人的不虔不義。但不要以為猶太人或是我們就比別人好,當我們繼續讀下去,就清楚看到保羅指出,所有的人都是不虔不義。
「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
「罪從一個人進入世界,因著罪,死接踵而來;於是死亡臨到了全人類,因為人人都犯罪。」(羅馬書5:12)
「罪的代價是死亡」(羅馬書6:23a)
上帝是對於「不虔不義」、對於人目前的狀況,不是「無動於衷」的,而是會帶出行動的。上帝的「義憤」對人來說是審判,也可能是帶來拯救與改變。就像挪亞大水的故事,上帝發出他的義憤;就像出埃及的故事,上帝發出他的義憤。上帝的義憤,對於法老、持續「不虔不義」的人是審判,但對於悔改轉向上帝、信靠耶穌的人將是恩典。出埃及的拯救不僅給以色列人、猶太人,也包含大河那邊來的希伯來人及他們當中的外族人。
二、進一步解釋「不虔」(1:19-21)
19上帝懲罰他們;因為關於他的事,人可以知道的,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他們眼前,是上帝親自向他們顯明的。20上帝那看不見的特性,就是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其實從創世以來都看得見,是由他所造的萬物來辨認出來的。所以人沒有什麼藉口。21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把榮耀歸給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想荒唐,心智暗昧。
在第十八節裡,我們知道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在此保羅進一步解釋,不把上帝當上帝的「不虔」,這種情況在羅馬城的皇帝崇拜裡更為顯著。要記住保羅這封信是要寫給羅馬城的家庭教會所有的弟兄姊妹看的。這一座城是羅馬皇帝崇拜最興盛的城市,或是說被推行最為徹底的城市。保羅不用直接指出最大偶像是凱撒,但讀這本書的第一代讀者都會知道。
使徒保羅指出,「上帝那看不見的特性,就是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其實從創世以來都看得見」,當我們白天觀看受造物、夜晚舉頭觀看宇宙星辰,都在顯明上帝超越一切,超越凱撒、超越帝國。
但是,羅馬人卻不將上帝當成上帝,卻將凱撒當成神明、救主,因此保羅指出他們的思想荒唐,心智暗昧,不將上帝的榮耀歸給上帝。
三、世人的悖逆(1:22-32)
前面保羅提到所有的人都犯了罪,沒有人例外,不管是猶太人、希臘羅馬人,所有人。這些人只要看見上帝的創造,就知道這個世界不是憑空形成,而是有個創造主,但是他們不願意相信這個世界有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
接著,這一段經文進一步指出罪的具體展現。
1.用虛假偶像替換上帝的榮耀(1:22-25)
22他們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蠢。23他們不敬拜永生的上帝,反而去拜偶像,就是那些仿照必死的人、飛禽、走獸、爬蟲等形狀所製造出來的。24所以,上帝任憑他們隨著心裡的慾念做下流的事,彼此玷汙自己的身體。25他們放棄了上帝的真理,寧願接受虛謊;他們敬奉被造之物,而不敬奉造物之主,主是永遠該受讚美的,阿們!
我們被造是為了來敬拜上帝,但是當我們拒絕敬拜上帝、遠離上帝,我們就會轉向任何形式的偶像。第廿三節說,他們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為偶像,仿照必死的人、飛禽、走獸、爬蟲等形狀來製造偶像。但不要忘了,皇帝崇拜的偶像,才是最大的偶像。保羅在此沒有直接指出來,避免羅馬書成為「禁書」,是很有變通的做法,這樣才不會被帝國統治者視為「顛覆國家政權」!
拜什麼就會像什麼!
在羅馬皇帝崇拜下,高舉「凱撒的福音」,全帝國崇尚社會階級地位的尊榮,社會上努力爭取尊榮地位,成為羅馬公民、成為他人眼中尊貴者,成為人生唯一的目標。奴隸階級卻被視為羞辱的陰暗底層人民。
但保羅要指出,最卑賤的不是奴隸,而是將偶像當成神明,甚至隨著心裡的慾念做下流的事,彼此玷汙自己身體的人。
接著在第廿六、廿七節,闡明當時被視為尊榮、有權有勢者如何放縱情慾。
2.放縱的情慾是違反自然的(1:26-27)
26因為這樣,上帝任憑他們放縱自己的情慾;不但女人以反自然的性行為替代自然的性關係,27男人也放棄跟女人自然的性關係,彼此慾火中燒,男人跟男人做可恥的事,結果招來這種敗行所應得的懲罰。
羅馬帝國是一個奴隸社會,羅馬公民的地位高過境內所有其它種族與非公民、奴隸,而且有權力以任何方式支配非公民,保羅時代,社會上很流行透過性來展示主宰權力。
古典文學家Amy Richlin在他所寫的書《The Garden of Priapus》,描述古代羅馬的花園,常見到希臘羅馬生育之神普里阿普斯(Priapus)的小石像,書中記載了在保羅時代的羅馬,男性之間的性行為,如何以一種「展示對奴隸權力」的舉動普遍性存在,無關性傾向或是性滿足,而是統治階級的權力展示,也是對奴隸的壓迫與凌辱。
此外,羅馬有尊榮的男性,常以豢養「孌童」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孌」是容貌美好的意思,就像今日會欣賞的年輕美少年、美少女。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柏拉圖在記述蘇格拉底言行的《會飲篇》(饗宴篇,Symposium,公元前385-375年)在宴會中討論「愛」(ἔρως,情愛)的本質,就指出孌童被視作成年男子和青少年男孩之間的愛是「最高貴的愛」,代表長者智慧和幼者美麗的結合。
在中國史書裡,也有特為權貴群體提供性服務的年輕貌美的「男寵」。甚至,大清帝國孌童風大盛,達官貴人豢養男童之風一直綿延到民國初年。
這裡比較困難理解的是「自然」、「反自然」到底是什麼?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John Boswell指出,「違反自然規律」是現代的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發展出來的觀念,很難說它是保羅的思想。
西方神學院布朗森教授(James V. Brownson)指出「自然的」(φυσικός, physikós)不是希伯來的概念,而是希臘處境的用語。保羅告訴我們,上帝通過創造使人得到啟示(1:20),但罪人並沒有榮耀上帝,而是選擇追隨偶像,從而被他們「放縱(可恥)的情慾」所控制(1:26),這「放縱的情慾」不是出於「自然的愛」,而是違反自然的。上帝賜給人「神聖的愛」被「放縱的情慾」所取代,就像上帝被偶像所取代一樣。這段經文無關同性「戀」,而是古代羅馬人為了展示尊榮的社會階級,透過性來展示主宰權力,或是透過孌童來展現社會階級,或是放縱的情慾,這些都是「反自然的性行為」。
無論是任何性別、任何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要小心,不可以「放縱的情慾」取代神聖的愛。
3.羅列更多「不虔不義」的表現(1:28-32)
28既然人認為不必承認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著敗壞的心,做那些不該做的事。29他們充滿著各樣的不義、邪惡、貪婪、惡毒;也充滿著嫉妒、凶殺、爭鬥、詭詐,和陰謀。他們造謠,30彼此毀謗。他們憎恨上帝,互相侮辱,傲慢,自誇,惹是生非,不孝順父母,31喪盡天良,言而無信,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32他們知道,按照上帝的命令,凡做這種事的人是該死的;可是,他們不但自己這樣做,也贊同別人這樣做。
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除了以「放縱的情慾」、「反自然的性行為」來表現之外,還有哪些表現?第廿八至卅二節,保羅更列舉了廿一項「不虔不義」的表現。不僅放縱情慾是罪,造謠、毀謗是罪,甚至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也是罪。
這一段經文比較困難理解的是「上帝任憑他們」,從字面上來解讀,似乎說上帝放棄了他們。如果上帝真的放棄了人類,就不必親自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贖罪的羔羊。
「任憑他們存著敗壞的心」,現代台語翻譯「出在𪜶的心思敗壞」,此字的希臘文也可以翻譯為「交付、交託」。這個字也出現在耶穌的比喻中,耶穌曾說一個比喻,主人要出遠門,將他的產業「交付」給僕人,有給五千、二千、一千塊金幣(馬太福音25:14-30)。最後交付那位領了一千塊金幣的僕人,他埋沒主人給的恩典、機會,耶穌說:「至於這個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的黑暗裡去;在那裡,他要哀哭,咬牙切齒。」(馬太福音25:30)
同樣的,上帝也交付我們恩典、機會,乃至於恩賜才幹,問題是我們是否完成上帝所託呢?
從今天這段經文,我們能反省些什麼信仰功課呢?
一、身為受造者,我們唯一的問題是,要接受哪一種的統治?
對很多基督徒來說,羅馬書很難理解,當神學牧師鄭仰恩提出要傳講羅馬書時,說實在我覺得沒有把握能夠仔細傳講,甚至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靈修、讀書、準備。但在鄭牧師的導讀之後,對羅馬書有更進一步的掌握。
困難理解羅馬書,主要原因是我們不了解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文化處境,也很難體會當時羅馬基督徒大多是底層人民及奴隸的處境。
古羅馬人把奴隸當成「理所當然」(自然而然、順性而為)的事情,但這種認識卻是違反上帝造人的「自然」。創世記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創世記1:27)「把生命的氣吹進他的鼻孔,他就成為有生命的人」(創世記2:7),這樣的記載已經在顯示人的平等性,即「上帝之下,人人平等」。
在羅馬帝國時代,當底層人民及奴隸從聖經發覺人的尊榮是來自上帝,而不是羅馬人的階級優越感,不是榮辱尊卑的階級意識,這樣的覺醒就會帶來改變。這樣的覺醒,打破將羅馬皇帝視為救主、神明的文化,這樣的覺醒就是耶穌所帶來的福音,「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羅馬書1:16)
福音為什麼一定要給各族、各文化的所有人,因為要促進上帝國的新世界,除去一切的隔閡、藩籬,尊卑榮辱的階級社會,這一場耶穌的運動從二千年前展開,迄今仍與時俱進的在進行。
回顧創世記,亞當、夏娃就是屈服在罪的試探,想要成為上帝一樣來主宰一切(創世記3:5),在保羅看起來,這就是讓世人陷入罪的根源。
耶穌福音的好消息,就是我們不再需要自己承擔變成主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接受上帝做為我們主宰、救主。身為受造者,我們唯一的問題是,要接受哪一種的統治?
今天7月30日是前總統李登輝安息三週年,他最重要的信仰告白「我不再是我的我」,出自聖經「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加拉太書2:20)他用這段經文表明他接受基督在生命中的統治。
無論哪一種想要宰制我們的力量,金錢、階級地位、大男人沙文主義、種族主義、專制極權,要我們隸屬於它們的統轄,我們就無法脫離罪的捆綁。
我們得救、得釋放的方式,就是不再需要受任何受造者的統轄,而是讓上帝來治理我們,尋求祂的旨意,以上帝為中心,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正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反省:
「阮信,上帝使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來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和祂相與管理世界。對如此,人有社會、政治及經濟的制度,也有文藝、科學,復有追求真神的心。總是人有罪,誤用這些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所以,人著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祂要使人對罪惡中得著釋放,使受壓制的得著自由、平等,在基督成做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做祂的國,充滿公義、平安與歡喜。」
身為受造者,我們唯一的問題是,要接受哪一種的統治?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偶像,根本上是「價值」的問題,「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崇拜凱撒的人,會高舉尊榮的階級意識;但崇拜耶穌的人,則學習耶穌的謙卑來服事人。
「偶像」有很多種,有人將凱撒當成神明,有人被「放縱的情慾」所控制,有人追求權勢、地位、金錢,更有人是「自我中心」。
如果我們拜金錢,以金錢至上,追求自我物質利益,就會朝向以自我為中心。當人把金錢視作一切行為的目的,行善、道德不是他們付出的目標,他們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這人有多少身價,而不是看這人有哪些地方像耶穌。
耶穌對他的跟隨者說:「沒有僕人能夠服侍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路加福音16:13)
「拜什麼,像什麼」,當基督徒敬拜上帝、敬拜基督,我們就會想去實踐上帝的旨意與價值。基督徒在世上,被呼召來致力實踐上帝的旨意,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致力實踐上帝國的價值在地上,進而來彰顯上帝的榮耀。
記住,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出埃及記的法老、羅馬帝國的凱撒,他們都是壓迫人民的極權者,都被塑造成神明,但聖經要告訴我們這些壓迫者不是神明,唯有上帝是我們的唯一的主。在我們的時代裡,更要提醒大家,擁護專制極權,是敵對基督的。願耶穌的福音使我們覺醒,催促我們朝向上帝國的新世界而努力。
問題討論:
1.「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
2.罪的核心關鍵是「不虔不義」,除了以「放縱的情慾」來表現之外,還有哪些表現?
3.耶穌的福音如何對抗凱撒的福音?如何翻轉羅馬帝國尊卑榮辱的價值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