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17:1-10學習做僕人

學習做僕人
路加福音17:1-10
2018.11.18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中,財主與他五位弟兄是好的僕人管家嗎?
好管家或是CEO該有什麼態度呢?
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可福音10:43;馬太福音20:26)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馬太福音20:28)

馬丁路德說﹕「基督徒是自由的主人,在眾人之上,不受任何人束縛;基督徒又是最盡忠的僕人,為眾人之僕,受每一個人管轄。
在上帝的家——教會,學習作僕人卻是一件很要緊的事。

一、好憐憫的心(17:1-2)
沒有試探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耶穌責備說,若讓「微不足道的人」或「底層卑微的人」跌倒離棄信仰,那絆倒人的就有禍了。

二、包容與赦免的心(17:3-4)
「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
赦免的對象是誰?
該向誰訴求「公義」?該給誰「憐憫」?

三、祈禱的信心(17:5-6)
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馬可福音9:24)
祈禱是基督徒學習「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8)
請增加我們的信心!(路加福音17:5)

四、盡應盡的本份(17:7-10)
僕人就是服務,僕人的態度是先提供給他人。
世上的「主人」或掌權者常忘記自己不過是一位「僕人」。

解經王子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內心的爭戰。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
我們常說我們一切都是「為主而做」,但真的是這樣嗎?
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路加福音12:48)
無論做甚麼,你們都要專心一意,像是為主工作,不是為人工作。(歌羅西書3:23)

二、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他們的缺點,基督為此做了僕人
勞威廉(William Law)《呼召過聖潔生活》:如果我們要服事人,就要學習「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他們的缺點,愛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的美德,補足他們的缺欠,因他們的興旺而快樂...」這就是僕人的態度。 
林肯紀念館:「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因為上帝使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包紮我們國家的傷口。」

問題討論:
1.今天這一段經文裡,有描述哪些僕人的特質,值得我們學習?
2.世上的「主人」常忘記自己不過是一位「僕人」,而去奴役其他僕人。我們該如何提醒掌權者「行公義」?
3.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活出「僕人」的樣式?

講道篇
學習做僕人
路加福音17:1-10
2018.11.18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上主日我們看到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後半段「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故事中有提到財主還有五位弟兄,聖經學者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luke一書中認為財主和他五位兄弟,是指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和其後五位希律王,亞基老、安提帕、腓力、亞基帕一世、亞基帕二世。這些王,以現代來看就是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執行長、首席執行官、總裁),但是希律王朝這六位王所做的合乎上帝的心意嗎?很明顯的都不合乎。大希律大屠殺加利利的猶太人,也殺死伯利恆二歲以下的男嬰。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耶穌曾指責他是「狐狸」(參考路加福音13:32)。而耶穌又以路加福音第十六章的財主來指涉大希律王死後在陰間的淒慘情況,這聽在當時的聽眾耳裡,他們都知道這故事所說的是大希律王的故事。
希律家族六位王,都不是好的CEO,也不是好的管家。那麼該如何做一位稱職的CEO?該如何作為上帝在世上的好管家呢?管家應該有的態度,絕對不是像第十六章的財主,過著奢華的生活,卻對為義受迫害的人缺乏憐憫的心。那麼好的管家或是CEO該有什麼態度呢?耶穌曾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可福音10:43;馬太福音20:26)耶穌自己就親自實踐了他的說法,因為他離開天上榮耀的寶座、位置,謙卑自己成為人,取了僕人的樣式來服事世人。因此耶穌又說:「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馬太福音20:28)
今天所讀的經文第十七章第一至十節,是在延續上帝國「僕人管家」的教導。第十六章第一至八節,論到管家應該選擇對誰忠心時,耶穌的比喻告訴我們,「忠心的管家」不是選擇效忠分封王的財主,而是選擇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利用他的職權減輕受壓迫者的負擔,因此他將欠一百桶橄欖油的,改成五十桶,欠一百石麥子,減少為八十石。這對「財主」來看是不忠心;但是對天國的主人來看,這位管家不順服邪惡主人,才是天國的好管家、好僕人。
在一般的認知裡,「僕人」在社會上是被忽略或看輕的。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度下,奴隸沒有自由,他是主人的財產,他的生命是主人的,正如牛、馬是主人的財產一樣。牛馬生下的牛馬,是主人的財產;奴隸所生的奴隸,也是主人的財產。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基督徒是自由的主人,在眾人之上,不受任何人束縛;基督徒又是最盡忠的僕人,為眾人之僕,受每一個人管轄。」這是基督徒的兩種身份。一方面我們與基督一同作王,另一方面我們甘願學習基督的樣式,來服事他人,並因此成為眾人的奴僕。我們要注意,我們所領受僕人的生命其實是從耶穌來的,因耶穌說:「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馬可福音10:45)
在上帝的家——教會,學習作僕人卻是一件很要緊的事,初代教會的信仰告白就這樣告白耶穌說:「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立比書2:7)到底,基督僕人該有怎樣的特質呢?首先,我們來看第一至二節關於僕人第一個管家的特質:

一、好憐憫的心(17:1-2)
1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使人犯罪的事是必然會有的,可是造成這種事的人要遭殃了!2倒不如用大磨石拴在他脖子上,沉到海底去;這樣比讓他使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犯罪還好。
第一節耶穌說:「使人犯罪的事是必然會有的」,意思是說,沒有試探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生活的環境到處都有細菌,社會中到處都有不好的事情存在。在初代教會時,引起信徒落入試探跌倒,在信仰上以法利賽人傳律法與割禮的試探為主;在道德上以金錢、淫亂的試探為主;在政治上以受迫害離棄信仰為主,在政治迫害下,門徒不敢傳道,信徒不敢再信,被要求離棄耶穌、咒詛耶穌,甚至要向羅馬皇帝的像跪拜。
耶穌責備說,若讓「微不足道的人」或「底層卑微的人」跌倒離棄信仰,那絆倒人的就有禍了。這樣的人,應該自己用繩子穿過大磨石的洞綁在人的脖子,沉到海底去。這表示,自己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要使人跌倒離棄信仰。換言之,僕人第一個特質是要「好憐憫」,不要使「微不足道的人」或「底層卑微的人」跌倒。

二、包容與赦免的心(17:3-4)
3你們總要當心!「如果你的弟兄犯罪,勸誡他;要是他悔改,饒恕他。4如果他在一天裏得罪了你七次,每一次都回頭對你說:『我懊悔了』,你都得原諒他。」
做一位僕人管家或是CEO,第二個特質需要有「包容與赦免的心」。這裡說如果有人一天得罪你七次,世上會有如此白目的人嗎?很難說,但耶穌說:「你都得原諒他」,意思是說我們要有包容與赦免的心。
有一次使徒彼得就問耶穌這個難題:
「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
猶太拉比有一句話:「人若饒恕別人三次,他便是完全人。」但基督徒的標準在雙倍於猶太拉比的標準之上;但這並不是數字的遊戲,只是簡單的說明基督徒饒恕人的標準,一定要遠超世上最好的標準。
問題來了,赦免的對象是誰?
如果以第十六章後半段「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來看,為何上帝沒有赦免「財主」呢?這牽涉到「行公義、好憐憫」(參考彌迦書6:8)的對象問題。該向誰訴求「公義」?該給誰「憐憫」?
舊約中先知呼籲「行公義」的對象,都是在上掌權者及有權勢、權位的人,因為他們手中握有資源、握有行政與司法的武器。若是他們不秉公行義,將會使更多底層人民受到壓迫。而「憐憫」的對象,則是底層受迫害的人民,先知不會要求受迫害者去「憐憫」壓迫者。除非是對方「悔改」了,就像第三節所說:「要是他悔改,饒恕他」,以及第四節所說的:「每一次都回頭對你說:『我懊悔了』,你都得原諒他。
南非黑人主教杜圖(Tutu)在領受諾貝爾和平獎時曾說:「沒有正義的和平不是和平」(Peace without justice is not peace)。的確,社會沒有正義,不可能成就真正的和平。同樣地,加害者沒有「悔改」,就沒有正義與饒恕可言。或許讓歷史真相還原,讓後人從歷史中得到反省,如此才能締造和平。

三、祈禱的信心(17:5-6)
5使徒們對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心!」6主說:「你們若有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 
做一位僕人管家,第三個特質需要透過向耶穌祈禱來增加信心。在四本福音書中有二處,求耶穌增加信心的經文,一處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九章第十四至廿九節,那位癲癇孩子的父親所說:「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馬可福音9:24)他懇求耶穌幫助他增加信心,這個懇求,同時也是基督徒遇到困難或生病時普遍的祈求。
1114日禮拜三晚上祈禱會後,我收到一位記者傳給我剛刊出的一則新聞,報導「早產兒全身染黴菌,馬偕醫師靈光一閃救命」的新聞,一位早產兒不到1500公克的女嬰,全身感染,黴菌絲在腎臟、心臟結成黴菌球,因腎臟極小,治療遇瓶頸,醫護團隊束手無策時,專精兒童泌尿系統手術的馬偕兒童外科主治醫師許錦城在為女嬰小縈禱告時突然靈光一閃,既然無法從腎盂引流,決定經尿道以逆行性輸尿管導管治療方式做尿液引流及藥物灌流。這樣的醫療方法是全球首例。我將這新聞傳到長執會的群組,分享給同工,我們教會許錦城執事也補充說:「作逆行性導管時特別帶領團隊禱告才使過程順利完成!」很可惜,記者沒有寫到這一點。
祈禱是基督徒學習「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8)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將經歷上帝的慈愛與恩典。在四本福音書中,第二處求耶穌增加信心的記載,就是在路加福音第十七章第五節,使徒們對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心!」使徒們為了何種目的請求增加信心?若按上下文的提示,像是在求饒恕他人過錯的信心。饒恕一次或許容易,但要完全的饒恕,不計算對方的過錯卻是不容易。這需要有無比的勇氣與信心才能達到。
信心不僅展現在饒恕上,更需要展現在基督徒生活中。遇到困境時,信心可以增添我們盼望與毅力。生病時,信心可以增強我們的盼望,使我們對生命充滿鬥志。耶穌鼓勵我們要像一粒芥菜種子,只要有生命力就會成長,逐漸茁壯。甚至擴大到可以將樹根極深的桑樹擠到海裡。

四、盡應盡的本份(17:7-10)
7「假使你們當中某人有一個種田或放羊的僕人,他從農場回來時,你會不會對他說『趕快坐下來吃飯』?8當然不會!你會對他說:『先替我預備晚飯,繫上圍裙,伺候我,等我吃過了,你才吃。』9僕人照著主人的吩咐做事,難道主人還得向他道謝嗎?10你們也是一樣。當你們做完上帝吩咐你們做的一切事,要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 
做一位僕人管家或是CEO,第四個特質是明白自己的角色,「盡應盡的本份」。第七節說:「種田或放羊的僕人,他從農場回來」,從經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僕人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僕人的角色就是要服事別人,英文說「Servant is for service」,僕人就是服務。雖然工作回來,他仍要先服事主人之後,才輪到自己吃飯。就像我們辦福音餐會、聖誕愛餐,甚至要發送餐盒或聖誕糕時,僕人的態度就是會先發給來賓、兄姐,而不是自己先拿預留起來。甚至,發不夠時,僕人的態度是先提供給他人,自己沒有事沒關係的。就像告別禮拜來了很多人,家屬提供點心盒或是相關物品不足時,同工或聖歌隊也會先讓來賓領取。第八節說:「等我吃過了,你才吃」就是這個意思,僕人的需要是自願放在最後。
從經文中乍看這主人似乎是一位「剝削者」,而且違背耶穌道成肉身實踐「愛的原則」。世上的「主人」或掌權者常忘記自己不過是一位「僕人」,而去奴役其他僕人。但是,我們的主耶穌不是如此。耶穌是以自己作為例子,他取了僕人的樣式,道成肉身,謙卑在上帝面前。耶穌給我們做榜樣,為了使我們效法他成為上帝國的僕人。
被譽為二十世紀解經王子(Prince of Expositors)的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在他剛開始服事時,有一天他獨自祈禱,聽到一個聲音說:「你願意成為一個偉大的講道者,還是願意作我的僕人?」瞬間,他的內心有極大的爭戰。他原本懷著遠大的理想,希望成為一名口才很好的演講者,到處講道影響更多人。但是上帝似乎在對他說:「如果我把你擺在一個小地方,你所作的一切不被人肯定,你影響的人很少,你願不願意作這樣的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與祈禱,最後他對上帝說:「我願作你卑微的奴僕。」當他學習如何作好主耶穌的僕人時,上帝就把屬靈的恩賜給他,不僅使他成為耶穌基督的好僕人,同時也成為受人上帝話語的僕人,他在當時處境下的講道,確實造就了許多人。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
這一段經文至少告訴我們僕人管家或是CEO,有四個特質:好憐憫的心、包容與赦免的心、祈禱的信心、盡應盡的本份。
特別是最後一段經文裡,耶穌對門徒說:「當你們做完上帝吩咐你們做的一切事,要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路加福音17:10)
許多時候,我們常說我們一切都是「為主而做」,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是否在奉獻、服事時,希望別人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把自己取代主耶穌;或是在奉獻、服事時,希望所做的受到牧師或別人的讚美或肯定,如果是這樣就不是在盡本份,而是希望獲得某種的報酬。也有人更直接地說:「主啊!我為你做某事,你就祝福我某事。」在民間信仰中也有人會這樣說:「若是中獎就犒賞一台戲、一塊金牌。」這樣利益交換的祈求,不是基督徒應有的信仰態度。
耶穌在此告訴他的門徒、跟隨者,以及每一位要做上帝國僕人的人說:「當你們做完上帝吩咐你們做的一切事,要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路加福音17:10)
以前在主日學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老木匠告訴老闆,他想退休準備含飴弄孫了。一開始,老闆很捨不得,因為木匠做事一向很忠心,為他蓋過無數經典的好房子。老闆說:「這樣好了,你最後再幫我蓋一棟房子,就算是幫我最後一個忙吧!」木匠答應了,準備完成這最後的工作就退休。但老木匠一心只想著退休,並沒有認真蓋這棟房子,手工粗糙,建材馬虎,用的都是次級品。房子蓋好了,他懶洋洋的告訴老闆來驗收。未料,這時老闆拿出這新房子的鑰匙,遞給他說:「你為我辛苦了大半輩子,這房子就送給你作為退休禮物。」老木匠大吃一驚,十分懊惱,心裡說:「我若像之前一樣忠心就好了。」
基督徒在等候主再來的時刻,除了必須警醒等候外,還要努力做工,順從祂的命令。對基督的僕人來說,他們知道的多,上帝恩賜也多的,被上帝要求也多:「上帝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付託誰,向誰的要求也大。(路加福音12:48)可靠又機智的僕人,有更多機會承擔更重的責任;那有才幹、領受多、資源多的人,更有責任去好好地善用這些恩賜,去成為萬民的祝福,並榮耀上帝。
耶穌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作一位基督徒,每個人都有應盡的本份。正如歌羅西書第三章廿三節這樣說:「無論做甚麼,你們都要專心一意,像是為主工作,不是為人工作。」當我們越能謙卑做主的僕人時,我們的教會就越有見證與愛的能力。

二、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他們的缺點,基督為此做了僕人
在這一段關於僕人管家四個特質裡,特別強調好憐憫的心、包容與赦免的心。耶穌來到這世間,他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我們的缺點,基督為此做了僕人,道成肉身,成為我們的榜樣。
十八世紀的英國神學家勞威廉(William Law)寫了一本書影響一個世代的基督徒,包括衛斯理兄弟(John & Charles Wesley)、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在《呼召過聖潔生活》(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一書中,他說,如果我們要服事人就要學習基督,「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他們的缺點,愛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的美德,補足他們的缺欠,因他們的興旺而快樂……,寬恕他們的無情,原諒他們的惡毒,作僕中之僕,樂意擔任最低下的職位,俯就最卑微的人。」這就是僕人的態度。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從小家境清寒,十二歲時就被迫離開學校,去當伐木工人。他每次都在自己砍倒的樹木上寫上自己名字的頭一個字母「A」。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砍伐的木頭上被人寫了一個「H」。顯然,有人偷盜了他辛苦的勞力成果。
林肯很生氣,回家對繼母說:「一定是那個叫亨德爾的傢伙幹的,我去找他理論!」繼母看著林肯說:「孩子,你先別急,先坐下來聽我講個故事。」於是,繼母跟少年林肯講了獵人班普的故事:
從前在一片大森林裏,有一個叫班普的獵人,經常在森林中放置捕獸器抓捕獵物。有一天他去收捕獸器的時候,發現上面只有動物脫落的毛,卻不見動物蹤影。
班普很生氣,他想動物一定是被別人偷走了。於是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捕獸器上。第二天他又去收捕獸器,發現捕獸器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著一個圈,圈子裏有間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班普看不懂那是甚麼意思。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面說說理。於是,他又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器旁邊。
第三天中午,班普來了,看到有一個全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地安人站在那裏等他。他們彼此語言不通,只能通過打手勢來對話。印地安人用手勢告訴班普:「這裏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裏放捕獸器。」班普也打手勢說:「這是我放的捕獸器,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兩個人比手畫腳的樣子很好笑,相互看著都大笑了起來。班普心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如多一個朋友。於是他就大方地把捕獸器送給那個印地安人了。
有一天,班普打獵時遇到了狼群追趕,他被逼得跳下了懸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印地安人的帳篷裏,傷口上還有印地安人幫他包紮的藥。從此,他成了印地安人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打獵。
繼母講完故事,對林肯微笑著說:「你覺得班普做得對嗎?」「他做得很好,這樣就少了敵人,多了朋友。」林肯回答。
「對呀,孩子,你要學會寬容別人,這樣自己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不然的話,你就會在社會上到處樹立敵人,很難成功。」
「我知道了,媽媽。」林肯點點頭回答母親。
在林肯紀念館的牆壁上刻著的是這樣的一段話:「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因為上帝使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包紮我們國家的傷口。」
基督的僕人要學習耶穌基督,俯就一切的軟弱,包容他們的缺點,基督為此做了僕人,是我們的榜樣。

問題討論:
1.今天這一段經文裡,有描述哪些僕人的特質,值得我們學習?
2.世上的「主人」常忘記自己不過是一位「僕人」,而去奴役其他僕人。我們該如何提醒掌權者「行公義」?
3.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活出「僕人」的樣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