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彼得前書1:1-25

經文進度:彼得前書1:1-25 現代中文譯本
彼得前書簡介
1我彼得是耶穌基督的使徒。我寫信給上帝所選召的子民:那些因避難散居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各地的弟兄們。
基督徒在羅馬帝國中的合法地位非常模糊,許多羅馬人仍然以為基督教只是猶太教的一個宗派,因為猶太教是合法的,他們認為基督教也一樣合法──只要基督徒遵守國家的法律。然而,基督徒一旦拒絕敬拜皇帝、拒絕入伍當兵,或涉及公眾暴亂時(徒9:23-41),就會被地方政府處罰。
另一種逼迫是來自基督徒自己的家庭。在羅馬的法律下,一家之主有絕對的權力控制所有家庭成員,除非他成為基督徒,否則他信主的妻子、兒女和奴僕就要吃盡苦頭。如果信徒被攆出家園,除了教會之外,就別無容身之處;要是他們被虐待,也沒有任何一條法律可以保護他們。
初期教會的信徒和領袖都是猶太人,他們成為基督徒後並沒有放棄猶太人的傳統,正如我們成為基督徒不會放棄自己的國籍一樣。因為逼迫的緣故,這些信徒散居到羅馬帝國各處(徒8:1-4)。逼迫並沒有遏止福音的傳播,相反卻將福音帶到整個羅馬帝國。因此,彼得寫信去的教會,也包括外邦信徒在內。
2你們蒙選召是按照父上帝預定的旨意,是藉著聖靈而成為聖潔的,為要順服耶穌基督,並受他的血的潔淨。願上帝豐豐富富地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3我們要感謝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由於他無限的仁慈,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把新的生命賜給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
彼得的話使陷入煩惱中的信徒得到喜樂和盼望,他的信心是基於神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是蒙召而進入永生活潑的盼望中(1:3)。這盼望不單是將來的,永生在我們信主並成為神的兒女那一刻已開始了。無論我們的生命中遇到甚麼苦難或試煉,最終我們都會永遠與基督同活。
4來承受上帝為他的子民所保留那豐富的福澤。他為你們保留在天上的福澤是不敗壞,不污損,也不衰殘的,
5是要給你們這些因信上帝而蒙他大能保守的人,好使你們獲得那已經預備好、將在歷史的終點實現的拯救。
6因此,你們要喜樂,雖然現在因種種的試煉或許必須暫時受苦;
7這種經歷無非要證明你們的確有堅定的信心。甚至那能毀壞的金子也得經過火煉;你們的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更必須受考驗,好使你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稱讚、光榮,和尊貴。
彼得在信中多次提到「苦難」(3:13-17;4:12-19;5:9)。彼得所指的試煉,並非天災、人禍或是神的懲罰,乃是未信的人對信徒的反應。當基督的真光照向黑暗裡,信徒都會面對這樣的磨煉。我們必須接受這些磨煉,這是熬煉的過程,為要除去一切雜質,準備迎見基督。磨煉能使我們忍耐(羅5:3-4;雅1:2-3),幫助我們更合乎神的心意。
8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他;雖然現在看不見他,卻信他。你們有言語所不能表達那無限的喜樂;
9因為你們正在領受信心的效果,就是你們靈魂的得救。
10論到這拯救,先知們已經有了詳細的尋求和探究,並預言關於上帝要賜給你們的這恩典。
11他們努力探索,要知道基督的靈在他們裡面所指示的─就是預言基督必須受苦難,後來必定得榮耀這事─會在甚麼時候,在哪一種情況下實現〔或譯:是指誰,會在甚麼時候來〕。
12上帝讓先知們知道,他們的工作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你們。他們所說的這些事,現在已經藉著福音的使者們,靠著從天上來的聖靈的能力,傳給你們了;這些事連天使也希望明白呢!
舊約的先知雖然未能清楚知道神的救贖計劃,但他們仍能忍受逼迫,有些甚至為神殉道。有些猶太基督徒讀彼得書信時,已經知道主耶穌為何降世,並因著耶穌的死和復活使信心得以堅固。因為有第一手資料和個人的經歷,他們的信心可以比舊約時代的先知更加穩固。
13所以,你們的心要準備好,時時警惕,把希望完全寄託在耶穌基督顯現時所要賜給你們的恩典上。
14要順服上帝,不可讓私慾支配你們,像從前你們愚昧無知的時候那樣。
15那位呼召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你們也必須在所做的一切事上聖潔。
以色列的神,也就是基督教會的神,是聖潔的,祂的道德標準與羅馬的宗教教導迥異。祂不愛爭戰、姦淫和仇恨,也不像第一世紀的外邦宗教那樣殘忍和淫亂。基督教的神充滿憐憫和公義,祂關心每一個跟隨祂的人。聖潔的神期望我們能夠有崇高的道德標準,使我們與祂親近。正如父神一樣,我們要充滿憐憫和公義;也要像主耶穌基督一樣,為著別人而犧牲自己。
16聖經上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有些人跟隨基督之後,常常受試探要走回頭路。彼得告訴我們要像我們的天父──凡事都要聖潔。「聖潔」表示對神完全的敬畏和委身,分別為聖讓神使用,並且脫離一切的罪和罪的捆綁。我們要從人群之中分別出來,並不是因為要標新立異,而是神在我們生命中,使我們與他人不同。我們生命的重心和焦點都應是神,這樣才不會走回頭路。我們不能靠自己成為聖潔,但神賜下聖靈來幫助我們,賜我們力量勝過罪惡。不要替自己的軟弱跌倒找藉口;求神賜我們能力,脫離罪的捆綁。
17你們禱告的時候,稱那位按照人的行為,用同一標準來審判人的上帝為父親;那麼,你們寄居世上的日子應該敬畏他。
18你們知道,你們得以從祖傳的敗壞中釋放出來是付上了甚麼代價的?並不是那些會失掉價值的東西,好像金子銀子,
19而是憑著基督所流寶貴的血,就像那無瑕疵無污點的羔羊的血。
20基督是上帝在創世以前預先揀選,而在這歷史的末期為你們的緣故顯現的。
21藉著他,你們信了那使他從死裡復活、並賜給他榮耀的上帝;因此,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集中於上帝。
22現在,因為你們順服真理,你們已經潔淨了自己,並且真誠地愛其他的弟兄,從心底熱切地彼此相愛。
真誠的愛包含了無私的付出,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真正去愛。神的愛和寬恕,使我們不再只注重自己,而是關心別人的需要。基督藉著捨棄自己的生命,表明對我們的真愛。我們也可以效法主,犧牲自己去愛別人。
23你們已經重生,不是從那會朽壞的種子生的,而是從那不朽壞的種子─就是上帝活潑永恆的道所生的。
24正如聖經所說:人都像野草一般,他們的榮華有如野花;草會枯乾,花會凋謝,
25但是主的道永遠長存!這道就是所傳給你們的福音。
彼得提醒信徒生命中擁有的一切──包括財產、成就、身邊的人,都如過眼雲煙,瞬間即逝,惟有神的旨意、話語和作為才是永恆的(賽40:6-8)。我們不要再拼命抓住短暫的東西,而要將我們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集中在永恆的事上,也就是神的話語和我們在基督裡永恆的新生命上。

彼得前書簡介

彼得前書簡介
作者:
彼得(1:1)
批評派學者從六方面攻擊彼得非原作者:(1)始信語的文體與下文相異;(2)一些教父如波利甲、羅馬的革利免沒提及他為作者;(3)缺乏是主「近身」門徒的語味;(4)書內所提的逼迫在歷史背景上不吻合;(5)屬保羅的氣味太濃;(6)書中高雅的希臘文與漁夫出身的彼得不相配。
古代書記、代筆是很平常的事,就像耶穌未曾留下親筆文字,但祂的門徒將福音記載下來。同樣,彼得的教會生活裡,也有他的學生或書記,可以傳遞他的教導。

日期:60-63/70-90 A.D.
地點:羅馬(5:13)。
持信人:西拉(5:12)。
目的:以長老的身份,藉著屬天的盼望為主題,安慰堅固分散於小亞細亞各地受苦的信徒
主旨:為主受苦,活出盼望。
特徵:
1.書內要透露耶穌生平的事跡頗多,可稱為一本「主耶穌回憶錄」(全書超越32處有關主耶穌生平的記錄)。
2.全書共有34個命令,由此顯出本書的文體頗似一篇從心而出的講章。
3.本書也不缺偉大的神學教義,如救恩論(1:3-12);教會論(2:9-10);受苦論(2:24)等;而3:18-22為聖經中最難明白的一段。
4.書內也佈滿舊約的引用及口吻,因此按比率算,本書在新約中引用舊約比例最高的一卷。
5.本書鑰字包括有「盼望」、「試驗」、「苦楚」、「榮耀」、「行善」等。

歷史背景:
A.作者生平簡介
  彼得(意:小石,如同愛因斯坦的德語意思一樣)為希臘名,其希伯來名叫「西門」,又名磯法(希伯來文的「彼得」),加利利省伯賽大人,打魚為業,他與弟弟安得烈,以及雅各、約翰兩兄弟都是同業夥伴。彼得生平可分四時期:(1)從出生到重生;(2)從重生到捨網(蒙召)(路5:8);(3)從捨網到捨己、奉獻(太16:24);(4)從捨己到捨命、殉道(約21:18-22)。主對他有得救的呼召,捨網的呼召,捨命的呼召;他對主有捨棄的跟從,捨己的跟從,捨命的跟從,且跟從到底。他首段生平的記載聖經甚少提及,第二段生平在福音書內充滿資料,第三段在使徒行傳中有不少記載,末段在教會傳說中可見。
當主耶穌在世時或升天後,彼得是十二門徒的首領或發言人。五旬節教會誕生後,他成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會後(徒15),彼得在使徒行傳內失蹤。從加拉太書2:11-21知道他曾到訪安提阿,又在林前9:5所記他曾與妻子周遊四方,此後再無他的蹤影。他再次出現乃是在寫給亞西亞五省的「彼得前後書」內,最後一次有關他生平的事跡(預言)出自約翰福音21:18-19(寫於85A.D.)。
從約21:18-19之預言中,可見彼得最後為主殉道,雖聖經沒記彼得曾到訪羅馬,但此點教會傳統之說一致公認,並引述他在暴君尼錄殘迫教會時殉道而死;奧利根、特土良等說他是被倒釘十架死的。

B.地點的問題
  據5:12記作者著書時身在「巴比倫」;有關「巴比倫」在何地,學者們有三個意見:
1.「埃及之巴比倫」說
  此說認為5:12之巴比倫實指在埃及離開羅(Cairo)不遠的一小鎮,名「小巴比倫」。此地為一羅馬軍事區,人口不稀少。埃及教會傳說彼得曾在那裡著書,但這些傳說皆無可靠的史據。
2.「波斯之巴比倫」說
甚多學者主張本書所指之巴比倫就是處在幼發拉底河的舊巴比倫城。他們主張之理由有六:(1)基本字面意義;(2)彼得鮮用象徵語言;(3)波斯之巴比倫為一猶太人口稠密的古城;(4)五旬節日有來自巴比倫的猶太人;(5)彼得晚年周遊四方必曾到訪此城;(6)收信人的五省地乃從東北而西南。但此說(1)缺乏歷史證據;(2)只是傳統之記;(3)源自宗教改革家反天主教的釋經立場;(4)基督教史中全無記載在巴比倫有任何教會出現;(5)約瑟夫記,自50A.D.後,巴比倫城的猶太人因飢荒天災逼迫等,均紛紛遷離該地;(6)1:1的次序更反證此說之不可靠。
3.巴比倫即羅馬城說
  大部份的學者包括天主教學人認為「巴比倫」為一隱喻學的應用名詞(啟17-18章),即暗指義大利的羅馬城。支持此說的理由有:(1)此用法非源自彼得或約翰,而是當時基督徒中頗盛行之暗語;(2)同節經文中有隱喻學的應用(「馬可」非真兒子,「蒙揀選的教會」指一般信徒的所在地);(3)敘利亞教會傳說本書以羅馬城為著成地點;(4)初代教父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帕皮亞、優西比烏等均支持此說。

C.讀者的問題
1.讀者的地點
  據1:1記讀者處在本都、加拉太、加伯多家、亞西亞、庇推尼,這不是古時羅馬帝國的地理名稱,而是羅馬帝國把小亞細亞劃分的五個省份。福音在第一世紀中期時已深滲這些省份(徒19:10;林前16:19)。
2.讀者信主的始源
  關於這五省之居民信主的始源,學者有三個不同的意見:(1)保羅的工作──此說主張他們歸主全是保羅直接或間接的工作(徒19:10;林前16:17),如歌羅西教會的創建那般;(2)彼得的工作──另一可能乃是彼得在這些省份工作時創立的。此說最大的論據引自徒16:7,即是當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到達庇推尼時,聖靈禁止他進入那地,因彼得在那邊工作,而保羅又不要建在別人根基之上。(3)教會的自傳力──此乃基督教的特性,基督教會自有一種不能抵抗的自傳力,這見解認為在小亞細亞各省先創立的教會把福音帶到更遠的地方去。
3.讀者是誰
  從書的內容看,本書的讀者似乎是猶太信徒,又似乎外邦信徒,故學者又有三個意見:
a.猶太信徒說──此說主張本書是寫給小亞細亞五省的猶太信徒的,論據有四:(1)「分散各地」(Dispersion)為一專有名詞,指分散各地的猶太人;(2)書內充滿舊約經文;(3)作者用舊約的術語形容讀者;(4)彼得被稱為「往受割禮人當中作使徒」(加2:8)。
b.外邦信徒說──另有學者主張本書之讀者乃外邦信徒,他們的理論有:(1)彼得不像雅各所用「給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等語;(2)「分散」為隱喻性名詞,指在世上的信徒;(3)彼得雖是「猶太人使徒」,但也向外邦人傳福音,如保羅雖是「外邦人之使徒」,但屢向猶太人傳福音;(4)書內充滿給外邦信徒之勸勉(彼前1:14,2:9-10,3:6,4:1-4,5:14等);(5)彼得用希臘名而非猶太名(磯法)。此乃大部份學者之意見。
c.混合信徒說──此說認為當時的教會(除耶路撒冷外)均是猶太與外邦信徒混合的,而以外邦信徒佔多。彼得不以他們是猶太信徒或外邦信徒,而以他們皆為主的身體(5:14)。

D.本書著成的時機
  據傳統記載,彼得曾到訪羅馬,據可靠的推論,那是保羅首次在羅馬被囚釋放之後;因若彼得到訪羅馬被囚時,那麼保羅書寫四卷「監獄書信」時而隻字不提彼得的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點不合情理。
保羅自得釋後便訪問以前的教會,並曾到訪西班牙。他路經羅馬時可能與彼得見面,並把馬可與西拉留下與彼得同工,而隻身往西班牙去,在那裡約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羅去後,彼得便感覺監督各區教會之責任放在自己肩頭上,特別是小亞細亞區(可能受保羅之託)。那時基督徒在尼錄淫轄之下大受苦難,彼得便趁機寫成本書,以主的榜樣,基督徒的盼望,安慰與堅固小亞細亞五省的信徒。據傳統記,彼得殉道於尼錄在位時,尼錄卒於68A.D.,故彼得前、後書均在該年之前書成的。從書內所記(如3:15-16,4:3、4、16-18,5:9)顯出信徒雖未曾遭「血洗」,然也頗接近(4:16),60-63A.D.是一般認定之寫作日期。但也有聖經學者認為本書是彼得的跟隨者在70-90 A.D.所編輯出的。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雅各書5:1-20

經文進度:雅各書5:1-20 現代中文譯本
1那麼,你們有錢的人,聽我說!你們要為那就要臨到的災難痛哭哀號!
雅各是說財富沒有價值,而不是說富人沒有價值。主再來時,今天的金錢將失去所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應該花時間積聚在永恆的天國中有價值的財寶。金錢本身並不邪惡,我們需要金錢維生,養活妻兒;宣教士需要金錢來傳福音;教會需要金錢來拓展事工。但是貪戀錢財就會導致罪惡(提前6:10),使人見財忘義。這是對所有基督徒的警告:不要接受世界的價值觀,應該以神的教導作準則;這也是對所有受富人壓迫之人的安慰和鼓勵。耶穌對錢財的教導,可參太6:19-21。
2你們的財富喪失了,衣裳給蟲子蛀了。
3你們的金銀都生銹了;這銹要作為控告你們的根據,又像火一樣吞滅你們的身體。在這世界的末期,你們只知道積蓄財物。
5:2-3是雅各對富人的第一項控訴,富人費盡心力積攢無永恆價值的財物。作者舉出三種物質貨財。「財富」(ploutos)指穀物收成,也指「衣裳」及「金銀」是古時最普通的財富形式,但財物也更可能包括一般性財富。「壞了」指人類所有的努力的腐壞性及暫時性(傳道經4:19)。「蟲子蛀」的衣服強烈地提醒我們耶穌對「世上財寶」會被蟲子咬光的警告(太6:20)。雅各提到金銀會「銹」,有人認為這句話顯出雅各赤貧的背景,因為事實上這些貴重的金屬是不會銹的。但「銹」這字曾被用於形容金銀(耶利米書第10章),這比方似乎是舊約傳統,表明即使最寶貴之金屬也很短暫(參傳道經29:10)。事實上這三句話反映出傳統舊約與猶太教的教訓,即倚賴會毀壞之物何等愚昧。
在路加所記載耶穌有關財寶的言論中,我們看見類似的教導:「要賣掉你們所有的,把錢賙濟窮人;要為自己預備不會破損的錢袋,把財寶存在天上。在那裏,財寶是使用不盡的;因為盜賊偷不到,也沒有蟲蛀。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12:33-34)。
會主心得:許多富人以不正當的手段強攬財富,對他人的生存就是一種剝奪。囤積財寶是錯的,不但因它表明了優先順序有錯,更因它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這是錯上加錯。這又是知道行善卻不去行的另一個罪例(雅各書4:17)。約翰加爾文提醒我們說:「神的意思不是要金子銹壞,衣服給蟲子吃;相反的,祂設計它們為要施援助,幫助人類的生命。」
4你們剝削在田裡替你們做工的工人,剋扣他們的工錢,他們在控訴你們呢!那些收割工人的呼聲已經達到主萬軍的統帥的耳朵了。

5你們在世上奢侈享樂,把自己養胖了,等待屠宰的日子。

6你們定無辜者的罪,殺害了他們;他們也沒有抵抗。

7所以,弟兄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裡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

8你們也必須忍耐。你們要抱著堅定的希望,因為主再來的日子快到了。

9弟兄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審判的主快要來了,就在門口了。
事情出錯時,我們很容易便怪責別人連累我們(創3:11-13)。推卸責任比自己承擔輕易得多,卻造成破壞並得罪神。在批評別人的過失之前,記著審判之主耶穌基督將會逐一審問我們(太7:1-5;25:31-46),祂不會讓我們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就了事。
10弟兄們,要記得奉主名說話的先知們,要學習他們受苦和忍耐的榜樣。

11因為他們忍耐到底,我們認為他們是有福了。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後來怎樣看顧他,因為主充滿著憐憫和慈愛。

12我的弟兄們,最主要的是:不可發誓,不可指天指地,或指任何東西發誓。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
一個擅於誇張或撒謊的人通常都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基督徒千萬別這樣。我們說話要誠實,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敢於說實話,不說半真半假的話,也不說謊話,這樣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可靠的人了。
13你們當中有遭遇痛苦的嗎?他應該禱告;有喜樂的嗎?他應該歌頌;

14有害病的嗎?他應該請教會的長老替他禱告,奉主的名替他抹油。
聖經中「油」是一種藥物(路10:30-37),也是上帝的靈之象徵(撒上16:1-13)。因此油代表了醫治身體和靈性的用物,基督徒不應把身體與靈魂分割,因為耶穌基督同時是我們身體和靈魂的主。
15這禱告若是出於信心,就能夠治好病人;主會恢復他的健康;病人所犯的罪會得到赦免。
教會內的信徒並不是孤單的,應當互相扶持、彼此代禱,而且應特別關心那些患病或受苦的肢體。長老是教會的領袖,應隨時準備照顧軟弱的肢體,教會也應該隨時警醒為有需要的信徒祈禱。「禱告若是出於信心」不是指病人的信心,而是為病人祈禱之弟兄姊妹的信心。施行醫治的是神,不是信心,禱告是否蒙應允視乎神的旨意,但我們的禱告是神醫治過程的一部分,因此許多時候神待我們獻上信心的禱告後,才開始醫治。
16所以,你們要互相認罪,彼此代禱,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的禱告有很大的功效。
雖然基督已經使我們可以直接在神面前祈求赦免,但彼此認罪仍然是教會群體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神的國度裡,每一位信徒皆是其他信徒的祭司(彼前2:9)。
17以利亞和我們同樣是人;他懇切禱告,求上帝不下雨,果然有三年半之久沒有下雨。

18他再禱告,天就下了大雨,大地生產五穀。

19我的弟兄們,你們當中若有迷失而離開了真理的人,有人把他找回來,

20你們要知道:那使迷失的罪人回頭的,會把罪人的靈魂從死裡搶救回來,並使許許多多的罪得到寬赦。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雅各書4:1-17

經文進度:雅各書4:1-17 現代中文譯本1你們當中的衝突和爭吵是哪裡來的呢?是從在你們裡面爭戰著的慾望來的!
2你們要抓要取,得不到就殺人;你們要貪要婪,得不到手就爭就鬥。你們得不到所要的,是因為你們沒有向上帝求。
3你們求仍然得不到,是因為你們的動機不好;你們所求的不過是要揮霍享樂罷了。
4你們這班不忠不信的人哪!難道不曉得跟世界做朋友就是敵對上帝嗎?誰要跟世界做朋友,誰就是上帝的敵人!
5聖經上說:「上帝安置在我們裡面的靈有強烈的慾望〔或譯:上帝強烈地戀慕他安置在我們裡面的靈〕。」你們以為這話沒有意思嗎?
6然而,上帝所賜的恩典更為堅強,正如聖經所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
7所以,你們要順服上帝;要抗拒魔鬼,魔鬼就會逃避。
8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偽善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心!
9你們要悲傷,哀慟,哭泣;要把歡笑變為哀哭,喜樂變為悲愁!
10要在主面前謙卑,他就提升你們。
11弟兄們,不要互相批評。誰批評或評斷弟兄就是批評和評斷法律。如果你評斷法律,你就不是服從法律,而是評斷它。
12只有上帝是立法者、審判者;只有他能拯救,能毀滅。你是誰,竟敢評斷你的鄰人!
13有人說:「今天或明天,我們要到某某城去,在那裡住一年,做生意,賺大錢。」可是,聽我說,
14你們連明天還活著沒有都不曉得!你們不過像一層霧,出現一會兒就不見了。
15你們應該這樣說:「如果主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做這事,做那事。」
16可是,你們竟那麼驕傲自大;這樣的驕傲全是不對的。
17所以,那知道應該行善而不去行的就是罪。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雅各書3:1-18

經文進度:雅各書3:1-18 現代中文譯本
1我的弟兄們!你們不應該個個想當教師,因為當教師的要比別人受更嚴重的裁判。

雅各對教師的職份提出警告,開始口舌這主題。教師(didaskaloi)或牧師在早期教會生活中扮演了顯要的要角色,保羅將他們與使徒和先知並列,視為教會中三種最重要的事奉(林前12:28;徒13:1;羅12:7;弗4:11)。早期教會中的教師與猶太拉比(牧師)相當,所託付於他們的重責,為傳授基督教教義(提後2:2),因此教師的職事自然帶有某種權威和聲望,在只有少數人會閱讀,低階層的人少有機會提升地位的社會中,這種情況尤然。因此基督徒會受教師職份的吸引,並不令人吃驚。信徒帶著錯誤的期待成群擁向教師的職份,是雅各提出警告:「不應該個個想當教師/不要多人作教師」的背後原因。
2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

教師事奉的主要工具為身體中最難控制的那部分:舌頭。「過錯」意思為「絆倒」,在猶太教及新約中都是寓意用法,指靈性的失敗(參2:10;羅11:11;彼後1:10)。我們很難控制舌頭,因此常說出錯誤的、咬人的、毀謗人的話,當最好閉嘴時,我們卻大大張口,因此那能控制舌頭的人,絕對有能力征服身體其他沒那麼難制服的部份。
既然雅各將自己包括在其嚴苛的批抨中(「我們」常常犯錯誤),雖然這一節仍針對教師而言,但也是對眾人的警告。因此,雅各將「所有」讀者都包括在第2節的「我們」中。
3我們把嚼環放在馬嘴裡,使牠馴服,能驅使牠到我們要去的地方。
4再看,一條船雖然那麼大,在大風的吹襲下,只用一個小小的舵操縱,就可以隨著舵手的意思,使船朝目的地走。
5同樣,舌頭雖然那麼小,卻能夠說大話。再舉一個例子:星星之火不是可以燎原嗎?
6舌頭正像火一樣,在我們的肢體中是邪惡的世界,會污染全身;它藉著地獄的火燒毀我們整個人生的路程。

舌頭「在我們的肢體中是邪惡的世界」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雅各是要說,舌頭在其本身之內包含了墮落世界的罪惡。如加爾文的說法:「肉身中那一條細長的部分包含了全世界的罪惡。」耶穌曾說:「從口裡出來的」能污穢人,祂並進一步解釋口表達心,而心內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太15:11,18-19),身體中沒有另一「肢體」能對敬虔的生活造成如此大的破壞。
會主心得:雅各沒多談舌頭破壞的能力,因為箴言已經有列舉言語的罪:不經思考的「閒聊」(10:8,參12:18,29:20);說謊(12:19);驕傲的誇口(18:12);讒謗(10:18)。試想,沒有根據、經常錯誤的謠言,對人造成的傷害多大,有時甚至無法挽回!這類謠言可能比森林大火都難熄滅(雅3:5)。我們從痛苦的經驗中體會到,棍子和石頭造成的傷口可以癒合,但言語造成的傷口有時一輩子好不了。
7人能夠制伏野獸、飛禽、昆蟲,和水族;其實,他已經制伏了各類動物。
8但是,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它是控制不了的邪惡,充滿著致命的毒氣。

人可以征服動物,唯獨「舌頭」無人能制伏。奧古斯丁解釋:「...他沒有說無一人可制伏舌頭,而是說人中間沒有一個可以;因此若舌頭被制伏時,我們承認那是靠神的憐憫、幫助及恩典才達成的。」 
為何舌頭是「充滿著致命的毒氣」?這反映出舊約的教導:邪惡的人「使舌頭尖利如蛇,嘴裡有虺蛇的毒氣」(詩140:3),舌頭所發的毒氣「敗壞鄰舍」(箴11:9),也使犯罪的人傾倒(箴10:8)。
9我們用舌頭頌讚我們的主、我們的天父,也用舌頭咒詛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所造出來的人。

這一節是雅各對舌頭控訴的最後高潮,是他深惡痛絕的「兩面性」(doubleness)。心懷二意之人前後不一致,不穩定的搖擺(1:7-8),從偏心的態度(2:4),以及缺乏稱義的行為(2:14-26)上表現出來,也從舌頭上透露出來。好像本仁約翰在《天路歷程》中所描述「在外是聖徒在家是魔鬼」的那位「愛說話的」角色一樣,心懷二意的人從他說話前後矛盾的本質,表現出他的信心缺乏焦距及穩定性。
10頌讚和咒詛都是從同一張嘴巴出來!弟兄們,這是很不應該的!

嘴巴欺哄人的兩面性很清楚:頌讚和咒詛都從它來。雅各在此很有意思的轉用「口/嘴巴」字,連同他使用的動詞 exerchomai(出來)看來,他的話很可能依賴了耶穌有關言語污穢力量的教導(太15:11,18-19)。雅各和耶穌一樣,視一人的言語為其靈性的氣壓計,它顯露內心的真情。
會主心得:耶穌警告警告我們說:「我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12:36-37)。一個在心裡對屬神的事心懷二意、前後不一致的人,在言語上也會表現出前後矛盾、不一致的情況。這種言語的兩面性是「不應當的」,被神的靈改變的基督徒,應以前後一致、純潔的言語來表現其完全及純潔的心。
11從同一泉源能夠湧出甜和苦兩種水來嗎?
12弟兄們,無花果樹不能結橄欖;葡萄樹不能結無花果;鹹澀的水源也流不出甘甜的水來。
13你們當中有聰明智慧的人嗎?如果有,他就應該以充滿著謙卑和智慧的好行為表現他有美好的生活。
14既然你們心裡有嫉妒、怨恨,和自私,你們就不可以自誇,不可以撒謊敵對真理。

與3:13「謙卑」的相反是「苦毒的嫉妒」及「自私的野心」(和合本:紛爭)。當然「嫉妒」(有「熱心」之意)不總是壞事,非尼哈因對耶和華的事有「熱心」而蒙讚許(民25:11-13),耶穌自己也有一腔熱火(約2:17)。但為神所發的熱心與出於自私的動機、嚴厲而暴烈的狂熱主義很接近倒是真的。這一類「嫉妒」或「熱心」是保羅經常責難的(羅13:13;林後12:20;加5:20),雅各在此所指的也是如此。他所說的「嫉妒」是因自私的動機而起的一腔熱火,對他人羨妒及批評。
「自私的野心」是指傾軋、貪心的政客們狹窄的分黨熱心,某些自以其智慧及見識為傲的人流露出嫉妒、苦毒的分黨姿態,這正與真智慧所發的智柔相反。
15你們的所謂智慧不是從天上來的,而是屬世,屬情慾,屬魔鬼的。
16凡是有嫉妒和自私的地方,就有紛亂和各種邪惡。
17但是,從上面來的智慧有幾樣特徵:第一是純潔,其次是和平、謙和、友善,充滿著仁慈,能結出豐富的善果,沒有偏私,沒有虛偽。
18一切正義的果子都是從播種和平的人,為和平努力所撒的種子產生出來的。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宗教改革家對雅各書的評價

宗教改革家對雅各書的評價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伊拉斯姆(Erasmus)對雅各書的優美希臘文印象深刻,因而懷疑傳統中所說「主的弟兄」為本書作者的看法。因為雅各不可能寫出如此優美的希臘文。

馬丁‧路德也對此書作者的使徒身份起疑,他的批判較伊拉斯姆來的深入。對路德而言,棘手之處在於雅各書與「重要」新約書信對「因信稱義」的看法不同,而有神學衝突的問題存在。路德曾說,雅各書「撕裂了聖經,與保羅及所有聖經對立」(LW35:397)。他更將雅各書標明為「稻草書信」("an epistle of straw", LW35:362)。在路德翻譯的德文新約中,他將雅各書放在猶大書、希伯來書、啟示錄的後面,是墊底的一本書。儘管路德對雅各書感到質疑,並且幾乎將它在視為次經的地位,但他畢竟沒有將雅各書從聖經正典中排除,甚至在路德的著作中,雅各書半數以上的經文還曾被他引用,視為權威。(D. Stoutenberg, "Martin Luther's Exegetical use of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碩士論文,伊利諾州三一神學院,p.51)
路德雖說雅各書如「稻草書信」,但我們也得從其上下文來明白路德所說的意義為何:路德並非視雅各書為一文不值,而是在將它與「重要書信」(約翰福音、約翰壹書、保羅書信──特別是羅馬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及彼得前書)相比之下,所加的評語。他認為,這些重要書信「顯明了基督,教導了一切你們需知之事,即使你們從未看過或聽過任何其他書信或教義。」然而論到雅各書,路德則說:「我無法將它包括在重要書信內,但我也不願攔阻他人重視或提昇雅各書,畢竟其中有許多名言。」(LW35:397)

約翰‧加爾文雖承認雅各書「似乎太少宣揚基督的恩典,不像一個使徒當有的作風」,但也同時也說:「不一定每一位都必須處理同樣的爭論。」〔J.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Catholic Epistles, trans. by John Owen (Edinburgh, 1855; Eerdmans, 1948)., p.277.〕
加爾文接納雅各的使徒權威,並主張雅各及保羅對因信稱義的看法上應可互相調和。加爾文的角度顯然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明白,路德對「因信稱義」的新發現十分興奮,而他當時又必須護衛真理,所以他的興奮與環境,造成他對雅各書及某些新約書卷產生不平衡的處理。但是,在改教時期高舉「因信稱義」是有其時代的指標意涵,且不容有「行為稱義」來模糊焦點。

※LW:Luther's Works.

雅各書2:1-26

經文進度:雅各書2:1-26 現代中文譯本
2:1「不可憑著人的外表」是這一章教導的主題。2:2-4作者特別提到對窮人的歧視,這種歧視行為歸咎於「邪惡的思想」(2:4惡意)。基督徒應規避此類偏袒行為,是接下來的經文所要說明的。
1. 偏袒富人與上帝的態度正好全然相反,上帝選擇窮人「在信心上富足」(2:5-7)。
2. 任何偏愛的表現都與「新國度的法則」相抵觸(2:8-13)。作者討論此問題所花的篇幅,顯示出當時在教會裡面發生此嚴重的事情,是他們真實、切身的問題,顯然他們受富人壓迫後(2:6-7),不但沒有報復,反而造成對有錢有勢之人過度阿諛,對窮人則輕看貶低。這類行徑表示,他們雖聽到那「新國度的法則」,卻未能行出來。
會主心得:教會信仰團契中要絕對杜絕「看高不看低」(台語)的偏見。教會生活中,特別是能力比較好的應該多同理能力比較不足的。例如教會舉行婚禮來說好了, 往往是有能力的人(通常是長執)在辦理婚禮時,花大錢布置,邀請許多「大人」講話、祝賀,甚至將婚禮安排像是聖歌隊比賽一般,一團接一團,這樣重視排場反倒使得社會地位或經濟能力不足的弟兄姊妹跌倒。我就曾聽過一位教會青年說,將來他結婚不會選擇在教會舉行,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的父親又不是長老,家裡又沒錢,也沒有社會地位,更無法有如此的排場。」也因此,我一到重新教會牧養的第一個月,就制訂教會辦理婚喪的辦法,藉由辦法的制訂,避免鋪張排場,更為了同理教會裡面能力上比較欠缺的弟兄姊妹。更重要的是,我們來到上帝面前舉行結婚禮拜,重點不是放在新人的身上,而布置更不是要向上帝展現你的財富。來到上帝面前,我們更需要以真實的心靈來尋求上帝的赦免與賜福,好讓我們這個不完全的人得以走在上帝的旨意裡。
1我的弟兄們,既然你們是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就不可憑著人的外表,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人。
「憑著人的外表」(和合本:按著外貌)原指「偏袒」(partiality)字義為「接受面子」的希臘文。「接受面子」是指以外表來判斷,如外在面貌、社會地位或種族等。舊約一再重複說明,上帝從不以外貌待人,新約也提起(參羅2:11;弗6:9;西3:25),而上帝的百姓應在這方面效法祂。依外貌取人的偏袒,與相信那一位為打破國籍、種族、階層、性別及宗教藩籬而來的基督,是不一致的。正如保羅所說:「這樣說來,不再有希臘人或猶太人的區分;也不再有受割禮、不受割禮,野蠻的、未開化的,奴隸或自由人等的分別。基督就是一切,基督貫徹一切。」(西3:11)。
2假定有一個有錢人手帶金戒指,身穿華麗衣服,來到你們的會堂,同時有一個衣著破爛的窮人也來了;
3你要是對那個穿華麗衣服的人特別客氣,對他說:「請上座」,卻對那窮人說:「你站在一邊」,或是說:「坐在我腳凳旁」,
4你就是偏心,是惡意歧視人。
「上主─你們的上帝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他是偉大、全能、該受敬畏的上帝。他不偏私,也不接受賄賂。他為孤兒寡婦伸冤,愛護你們中間的外僑,供給他們吃的和穿的。」(申10:17-18)
5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聽:上帝揀選世上的窮人使他們在信心上富足,又讓他們承受他應許給愛他的人的新國度。
6你們竟侮辱窮人!其實,欺壓你們,把你們拉去見官的,正是這班有錢人!
7毀謗你們所領受那尊貴名稱的,也就是他們。
8你們若遵從聖經上所記載:「愛人如己」那新國度的法則,那就對了。
利未記19:15「你們不可歪曲正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討好有權勢的人。你們要以公正評斷同胞。」雅各在2:8引用利未記19:18愛的命令。對那些「信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所要求的基本上與此舊約之吩咐並無差別。 
9但是,你們若憑人的外表待人,就是犯罪;法律要判定你們是犯法的。
10誰違背了法律中的一條誡命,就等於違背全部法律。
11因為那位命令說「不可姦淫」的,也說「不可殺人」。儘管你不犯姦淫,你殺人就是違背法律。
12既然你們要受那使人得自由的法則所審判,你們的言行就要符合這標準。
13因為上帝審判的時候,不會以仁慈待那些不仁慈的人;仁慈是勝過審判的。
14我的弟兄們!如果有人說他有信心,卻不能用他的行為證明出來,有甚麼用處呢?那信心能救他嗎?
雅各強調「仁慈/憐憫」勝過審判(2:12-13),或許我們回質問說:「憐憫的行為在審判時怎麼會有幫助?」「難道信心不是一切嗎?難道不是因信稱義嗎?」雅各對此問題的回答,是指出信心和行為之間是密不可分。2:14雅各提出兩個反語來說明,這針對只提倡「只要信心」之觀點之人而發。這兩個反語的答案明顯是否定的:沒有行為的信心是無「益處」的;那種信心無法「救」人。
「那信心能救他嗎?」此句的信心(pistis)有冠詞,表示它指剛才提到的那種信心;即那人宣稱自己有的信心。所以,雅各不是說信心無法拯救;他乃是說,這人聲稱自己所擁有的信心,那「沒有行為」的信心,是無法救人的。因此,雅各自己對信心的看法與保羅及新約其他著者無異(參1:6;2:1,5;5:5),但在2:14-26的「信心」常是指「偽」信心,保羅和雅各都不會承認那是真正的基督徒信心。
15你們當中有弟兄或姊妹沒得穿,沒得吃,
16你們卻對他說:「平安!平安!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而不供給他們所需要的,那有甚麼用呢?
17同樣,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18但是,有人要說:「這個人有信心;那個人有行為。」我要回答:「你給我看那沒有行為的信心,我要用行為給你看我的信心。」
19你相信只有一位上帝,那很好!邪靈也這樣相信,而且非常怕他。
20愚蠢的人哪!你們要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無用的嗎?
21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是怎樣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呢?是由於他把兒子以撒獻在祭壇上這一行為。
22可見,信心跟行為相輔並行,他的信心是藉著行為而達到完全的。
23聖經上說:「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算他是義人。」這話實現了;他稱為上帝的朋友。
24所以,人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是藉著行為,不僅僅是藉著信心。
25妓女喇合的情形也是一樣。她被認為義人是由於行為;她接待猶太人的使者,又幫助他們從另一條路逃走。
26所以,正如身體沒有氣息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雅各書1:1-27

經文進度:雅各書1:1-27 現代中文譯本
雅各書簡介
1我雅各是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我問候散居在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

雅各書的作者只簡單的介紹自己為「雅各」(James或 Jacob) 。簡潔的自稱,表示作者是眾所皆知的雅各,也就是初代教會著名的「公義的雅各」,主的兄弟(加1:19),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參徒12:17,15:13-21,21:18-25)。雖然,保羅在加拉太書1:19稱雅各為「使徒」,雅各本身並不宣稱自己是使徒,而是以「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來稱呼自己。雅各稱自己為僕人(doulos,這字可譯成「奴僕」),說明自己的身份是謙卑地事奉地的主人主耶穌,然而身為神聖主人的代表,自然帶有某種權威。同樣的,在舊約中「上帝的僕人」、「上主的僕人」、「我的僕人」等稱呼,常特別用摩西(參申34:5;但9:11)、大衛(耶33:21;結37:25)、以色列(賽41:8;passim)及一些代表上帝完成特殊使命的人身上。
「散居在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和合本聖經按原文譯為「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實際來說,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這稱呼已成為一個說法,形容上帝在「末世」所要塑造的以色列,將之重新聚集,靈性更新(參結47:13;太19:28;啟7:4-8;21:12)。
散居(Diaspora)這字專門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國中的猶太人(參閱馬喀比後書1:27;約7:35)。散居原本專指被擄之後散居各地的猶太人,但後來用來指稱「得救的少數」。彼得前書很明顯是寫給外邦人的,該卷書中「散居」便是指得救者(1:1,和合本譯為「分散」)。使徒行傳11:19描述初代基督徒因迫害而「分散」的信徒,他們向猶太人傳福意,最遠至「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極可能曾是雅各教區的信徒,而雅各以「教牧書信」來勸勉他們。
2弟兄們,你們遭遇各種試煉,應該認為是可慶幸的事,
「各種」在和合本譯為「百般」,指一般人所會遭遇的各種困難。因此,疾病(參5:14)、錢財的起落(參1:9)及剝削(2:6),都可能包括在「各種試煉」之內。不管究竟是哪一種,基督徒都應視試煉為喜樂的機會。 
「試煉」peirasmos,在新約中有兩個基本意思,指內在受罪惡的引誘,好比在提摩太前書6:9「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裏,被許多無知和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但它也可指外在的苦難,特別是逼迫(參彼前4:12)。
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了考驗就會產生忍耐。
基督徒在面對各種試煉時,應以喜樂應對,原因是這些試煉乃是上帝用來成全信心的「考驗」方法。譯為「考驗」的 dokimion 是罕見的一個字,新約別處只有彼得前書1:7出現過,另七十士譯本詩篇11:7(即詩12:6)及箴言27:21有這字。這字是指金銀被火熬煉的「過程」,作者要告訴我們:受苦是一種途徑,信心經逆境之火考驗後,雜質煉淨,更有力量。由此看來,試煉並非要鑑定一個人是否有信心,而是要強化已存在的信心。
4你們要忍耐到底才能達到十全十美、沒有缺欠的地步。
5如果你們當中有缺少智慧的,應該向上帝祈求,他會賜智慧給你們,因為他樂意豐豐富富地賜給每一個人。
6不過,你們要憑著信心求,不可有絲毫疑惑;疑惑的人好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不已。
7-8 這樣的人三心兩意,搖擺不定,別希望從主那裏得到甚麼。
9貧窮的弟兄蒙上帝提升,應該高興;
10富有的人被貶低,也該這樣。富有的人要像野花一樣凋謝。
11烈日一出,熱風一吹,草木枯乾,花朵凋謝,所有的美就消失了。富有的人在事業上忙忙碌碌的時候,也會像花草一樣,枯乾凋謝。
12遭受試煉而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因為通過考驗之後,他將領受上帝所應許那生命的冠冕。
13人如果經歷這種試煉,不可以說:「上帝在試誘我;」因為上帝不受邪惡的試誘,也不試誘人。
14一個人受試誘,是被自己的慾望勾引去的。
15他的慾望懷了胎,生出罪惡,罪惡一旦長成就產生死亡。
16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被愚弄了!
17一切美善的事物和各樣完美的恩賜都是從天上來的,是從天父來的;他是一切光的創造主。他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子。
18他按照自己的旨意,藉著真理的話創造了我們,使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居首位。
19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
20人的怒氣並不能達成上帝公義的目的。
21所以,你們要掙脫一切不良的習慣和邪惡的行為,用順服的心接受上帝種在你們心裏的道,就是那能夠拯救你們的道。
22但是,你們不要欺騙自己,以為只要聽道就夠了;相反地,你們必須行道。
23那聽道而不去實行的,正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面目,
24端詳了一會兒,然後走開,立刻忘了自己的長相。
25但是,嚴密查考那完整又使人得自由的法則而謹守的人,不是聽了就忘掉,而是切實行道的人;這樣的人在他所做的事上一定蒙上帝賜福。
26誰自以為虔誠,卻不管束自己的舌頭,便是欺騙自己;他的虔誠毫無價值。
27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在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

雅各書簡介

雅各書簡介
作者:
雅各(耶穌的兄弟)。
本書以雅各為作者的外證,在初代多受拒絕。最早反對者如:黑馬牧人(Shepherd of Hermas, 130A.D.)。因為,黑馬牧人書的「誡命」部分,與雅各書某些特殊主題關連,特別是誡命第九條,祈禱要有信心,不可「心懷二意」,在用詞及強調上與雅各書1:6-8最相近,很可能黑馬牧人書的這一部分是用了雅各書,或是雅各書引用黑馬牧人書。
本書也不在穆拉多利正典內,優西比烏甚至將之列入禁書內,直至第四世紀後,書的正典地位才漸受人尊敬。此後在東西兩方的教會中,雅各書算是穩定下來;直至宗教改革時期才受一些學者,如伊拉斯謨斯(Erasmus)及馬丁路德等懷疑。 (參考:宗教改革家對雅各書的評價)
但是,也有外證支持雅各為作者的。革利免在亞歷山大的繼承人俄利根(Origen),是第一位提及雅各書之名的人。俄利根引用雅各書,視為聖經(Select. in Ps.30:6),並且以其作者為「使徒」雅各(Commentary on John, frag. 126)在魯非諾(Rufinus)所譯成的拉丁文俄利根作品中,清楚指明雅各書的作者為主的弟兄。

內證方面只有徒15章供給一些可供比較的資料,但在各方面如文學神學等與雅各書非常吻合。
日期:62/80-90s A.D.末(據自1:2-3,5:1-6、7-8、9-11等)。
地點:傳統上認為是在耶路撒冷,因為雅各(徒 15:19,21:18)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被稱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2:9)。其他建議地點如羅馬、安提阿、亞力山大皆無確證。
目的:在患難的環境下給讀者在信心與行為各方面的勸慰及教導。
主旨:信心與行為應相對稱。
特徵:
1.本書頗缺基督論或救贖論的要義。
2.全書氣氛為實際勸勉的話。
3.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頗為嚴肅。
4.與舊約智慧書的格言相似,曾被稱為「新約的箴言書」。
5.在新約書卷中,本書最乏提及基督本性或工作,但卻充滿基督的教言,特別與「登山寶訓」相若。
6.毫無保羅的語吻。
7.鑰字包括有「弟兄們」、「祈求」、「信」、「罪」、「舌」、「論斷」等。

歷史背景:
A.作者的問題
1.雅各的身份
  在新約內共有四人名為「雅各」;雅各為一普通之姓氏,故學者們有不同推論。而以「主的弟兄雅各」廣受支持,耶穌的弟弟,耶路撒冷教會受人敬重的猶太基督徒領袖雅各,最自然的被認明是雅各書的作者。雅各成為早期教會知名人物,倍受人敬重,特別是在猶太基督徒當中。他被尊為耶路撒冷的第一位「監督」,並且因對律法盡忠,對禱告恆切而獲得「公義者」或「公平者」的稱號。我們對雅各所收集的資料多半來自優西比烏所錄赫格西僕(Hegesippus)所作的「雅各死亡史實」(H. E. II. ,p.23)。
優西比烏告訴我們,雅各因拒絕否認耶穌而被文士和法利賽人用石頭打死。這份有關雅各死亡的資料由約瑟夫證實(Ant. xx.9.1),約瑟夫同時使我們能將日期訂在主後62年。
(1)雅各(1:1)為一名人皆熟識的名字(如西門指彼得,雖另有同名的奮銳黨西門其人,路24:34) ,故作者無庸多述自己的身份,在徒12:17,15:13,21:18,2:9、12;猶1等處指出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為雅各(並無其他「身份形容詞」)。
(2)本書的對象。
(3)日期的問題。
(4)本書之內容。
(5)與使徒行傳之比較等,輔證此雅各乃主之兄弟無疑(可6:3;加1:19)。
2.雅各的簡史
  雅各原為主耶穌四兄弟之一(太13:55;可6:3)。他先給提名顯然是因他為最長的(除耶穌以外)。他與其他兄弟般在主復活前拒絕接受祂為彌賽亞,但後為主的復活所折服(林前15:7)。在等候聖靈的禱告會中他曾參加(徒1:14),此後竟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2:9)。保羅信主後曾到訪耶路撒冷教會之使徒,亦曾與雅各見面(加1:19)。他首次以教會領袖的身份出現為另一雅各殉道後不久的時候(徒12:17),後來他正式以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的身份處理首次教會大會事務(徒15),並得眾人的愛戴與悅服。他為一位極尊重摩西律法的人,但不以它為救恩的標準,只把它作生活習慣方式而已,故因他那嚴謹的生活被譽為「公義的雅各」(James the Just)。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回來,他仍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徒21:17-26)。
林前9:5似乎暗示雅各為已婚的人,長居在耶路撒冷管理教會的事務。在那裡與各地到訪耶城之猶太人多有接觸的機會,故他以第一教會「監督」之身份向各人勸勉。
傳說(據第二世紀史家希加士布斯〔Hegesippus〕)雅各的生活為拿細耳派的,常致力於禱告,特別為國懇禱及在聖殿中教訓人。他一次在禱告時被反對的敵人以洗衣服用的棍擊斃,是時為66A.D.(與約瑟夫的傳統有異,日期也不同,他把雅各之死放在62A.D.)。

B.讀者的問題
1:1宣明此信乃寫給「散住十二支派之人的信」,但究竟他們是非猶太信徒或猶太信徒,或是猶太非信徒?一般認為是寫給猶太信徒。即為雅各書以在巴勒斯坦散居各處之猶太信徒為對象,因教會在各地紛紛建立起來後,教會內主要的成員為外邦信徒,猶太信徒漸遭忽略了。此說又可以解釋書信之格式、字彙、舊約之引用等(特別如1:1,2:2、19,5:12等)及為何初代教會很少認識此書等問題。

C.寫作的時間
1.與符類福音書的比較,有著福音書格式與遺傳。
2.雅各書之內容(如教會所受之逼迫1:2;教會內貧富懸殊的問題5:16;及主再來之盼望5:7-9)。
3.教會簡樸之組織(5:14)。
4.與彼得前書的比較。
5.與猶太拉比的比較。
6.雅各殉道的傳說等,可鑑定本書為第一世紀中期後之作品,頗合乎散居各地猶太信徒的教會生活情況。
傳說雅各殉道約在66A.D.,當時猶太人意圖推翻羅馬之轄制,於是產生一連串之暴動叛變,這便暗指5:1-6的問題不成問題。本書的「最遲日期」(Terminus ad Quem)為66A.D.,又在64A.D.尼錄王大大屠害基督徒,使散居在各地之猶太信徒大受苦難,信心更要堅固,盼望主再來之心愈加迫切,這時機與作者著書的背景頗為吻合。因此,本書著成之時機與希伯來書相同。但因作者未能知道尼錄之役會發展成怎樣的後果,故也參雜其他方面的勸勉。。
另一仍是傳統性的主張,把本書寫作日期放在耶路撒冷大會前(49A.D.),約在45-48A.D.。但此說之歷史背景(參徒8或徒12)不如後期(Late Date)那麼強。不過若是早期(Early Date)為寫作完成期,此書得排在普通書信首位之支持(但這可能是早收集成的日期而已)。


雅各書大綱
一、問安(1:1)
二、試煉與試探(1:2-18)
信心在試煉中增長(雅各書1:1-18)
三、聽道與行道(1:19-25)
用實際行動見證上帝的愛(雅各書1:19-25)
四、虔誠與待人(1:26-2:13)
上帝國的法則:愛人如己(雅各書2:1-13)
五、信心與行為(2:14-26)
成為實踐信仰的真教會(雅各書2:14-26)
六、言語與智慧(3:1-18)
屬靈人說造就的話(雅各書3:1-18)
七、世俗與財富(4:1-5:6)
屬靈人不與世俗為伍(雅各書4:1-5:6)
八、信心與禱告(5:7-20)
以祈禱保守潔淨的心靈(雅各書5:7-20)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希伯來書13:1-25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13:1-25 現代中文譯本
伍、新約信徒應有的新生活(11:1-13:25)
一、信心的見證(11:1-40)
二、盼望的忍耐(12:1-13)
三、第五次警告及勸勉——「不可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12:14-29)
四、愛心的本分(13:1-17)
1.應實行的愛心(13:1-3)
A.對弟兄的愛(13:1)
B.對客旅的愛(13:2)
C.對受苦者的愛(13:3)
2.應保持的清潔(13:4-6)
A.婚姻方面的清潔(13:4)
B.錢財方面的清潔(13:5-6)
3.應效法的榜樣(13:7-8)
4.應獻上的靈祭(13:9-16)
A.忍受凌辱的祭(13:10-14)
B.頌讚的祭(13:15)
C.行善的祭(13:16)
5.應順服領導者(13:17)
五、結語——信末的請求與祝禱(13:18-25)
1.請求(13:18-19)
2.祝禱(13:20-21)
3.期望(13:22-23)
4.信末問安與祝福(13:24-25)

1你們要常常像弟兄一樣相愛。
2要接待異鄉人到你們家裏。曾經有人這樣做,竟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
3要記得那些坐牢的人,好像你們也跟他們一起坐牢。要記得那些在患難中的人,好像你們也在患難中一樣。
4人人應該尊重婚姻的關係;夫婦必須忠實相待。上帝要審判放蕩和淫亂的人。
5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有的。因為上帝說過:「我永不離開你,永不丟棄你。」
人是很軟弱的,對錢財的愛慕往往勝過對上帝的信心,這不是今天才有這樣的問題,早在舊約的時代,這樣的問題就一再出現。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很快就忘記上帝的救恩而去拜巴力神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巴力所代表的就是生產的神,是使人可以累積財富的神。新約福音書中,我們經常看到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一再提起有關財富影響到人對上帝的忠實問題,因此,他勸勉跟隨他的人,必須在財富與上帝之間作個明確的抉擇(馬太福音6:24)。而使徒保羅對他得意的門徒提摩太的勸勉中,就警告他注意「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提摩太前書6:10),並且告訴他說:「對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你要警戒他們不可驕傲。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財物上,而要倚靠那把萬物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享受的上帝。」(提摩太前書6:17)
會主心得: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所有所有的基督徒「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甚麼是自己所擁有的呢?我們應該清楚知道這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救恩就是福音,是上帝拯救的信息。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的救恩足夠我們一生一世用不完,永遠不會有缺乏。就像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的:「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23:1)有一首詩歌我很喜歡,也是大家熟悉,由莊春榮先生所寫的,這首詩歌是「夠額用的恩典」,歌詞是這樣的:(台語)
《夠額用的恩典》
當我遇著大試煉與痛苦的時,耶穌講有我的恩你就夠額,
逐次我灰心餒志,失望軟弱的時陣,耶穌講有我的恩你就夠額。
主的話進入我心,聖神在引導我,在百般試煉中有大喜樂,
因為主有對我講,祂的恩夠額你用,只有信靠祂的恩夠額我用。
確實是這樣,上帝的恩典足夠我們用不完,只要信靠祂,生命就不會有欠缺,但這樣的信心需要倚靠平時的培養才能建立起來。
6那麼,我們應該大膽地說:主是我的幫助,我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7你們要記念從前帶領你們、向你們傳上帝信息的人。回想他們生前怎樣生活,怎樣死;要效法他們的信心。
8耶穌基督,無論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
9不要讓各種怪異的學說把你們引入歧途。應該倚靠上帝的恩典,來健全你們的心靈,不要倚靠食物的規例;倚靠那些規例的人並沒有得到幫助。
10在聖幕裏事奉的猶太祭司沒有權吃我們祭壇上的祭物。
11猶太大祭司把牲畜的血帶進至聖所,把它當作贖罪的祭物獻上。那些牲畜的身體卻在營外焚燒。
12因此,耶穌也死在城外,為要用自己的血去潔淨人的罪。
13那麼,我們應該到營外去找他,分擔他所受的凌辱。
14在地上,我們沒有永久的城;我們是在尋求那將來的城。
15我們應該憑藉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就是用我們的嘴唇來宣認他的名。16不可忘記行善和幫助別人,因為這樣的祭物是上帝所喜歡的。
17要服從你們的領袖,聽他們的話。他們常常看顧你們的靈魂,因為他們將來要向上帝交帳。你們聽從他們,他們就會高高興興工作,否則,他們會心灰意懶,這對你們又有甚麼益處呢?
18請不斷地替我們禱告。我們自信有清白的良心,願意時時走正直的路。
19我更要求你們替我禱告,求上帝使我能夠回到你們那裏去。
20上帝已經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裏復活。他憑藉耶穌所流的血印證了永恆的約,使他成為群羊的大牧人。
21願賜平安的上帝在你們所做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使你們能夠遵行他的旨意。願他藉著耶穌基督在我們身上成就他所喜歡的事。願榮耀歸於基督,世世無窮!阿們。
22我的弟兄們,我求你們耐心領受這勸勉的話;我並沒有把這封信寫得太長。
23我要讓你們知道,我們的弟兄提摩太已經出獄了。如果他早一點來,他會跟我一道去看你們。
24請向你們的領袖們和所有信徒問安。從意大利來的弟兄們向你們問安。
25願上帝賜恩典給你們各位!

聖經中的男性系列2-約瑟

主日講題:聖經中的男性系列2-約瑟
一、凝聚GEL:(15分鐘)舒適環境、破冰活動
二、榮耀GLORIFY:(20分鐘)為榮耀上帝而唱,生命見證
三、成長GROW:(45分鐘)實踐上帝的話而使生命得到成長
(一)信息傳遞:(15分鐘) 創世記50:19-21
講道大綱及筆記欄

約瑟是蕾潔的長子,他在家中排行十一,也是雅各所鍾愛的兒子。
約瑟:願神加添,得幫助、增多孩子(添丁)

約瑟生命中的難關:

一、背叛關(創37:12-36)
約瑟受父親之託前去示劍看正在放羊的哥哥們,他完全不知道他的哥哥們正密謀要將他殺掉,但他的大哥呂便阻止了這樣的想法,認為不可以殺他,只是將他丟進枯井中。後來被賣到埃及當奴隸。

二、美人關(創39章)
在波提乏家遇到主人的妻子一而在再而三的誘惑他,使得主人的妻子不悅,找到機會陷害約瑟,使得約瑟蒙上不白之冤,而被關進監牢之中。

三、困難關(創39:29)
約瑟從奴隸成為監獄囚犯。但他表現出色,後來在獄中擔任管理的角色。此時,埃及王身邊的酒長、膳務長冒犯了埃及王,也被關進了監獄。

四、富貴關(創41:16-18,41:52)
約瑟來到埃及王的面前為他解夢。說明埃及境內會有七年的豐年,但緊接著有七年的荒年,這飢荒將毀壞埃及全境,讓人忘記過去的豐年。因為約瑟的解夢和他的建議,埃及王決定將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他,認命他為首相,使它能夠治理埃及全國。

五、仇恨關(創45:1-16,創50:15-21)
飢荒非常的嚴重,不僅在埃及地,甚至連迦南地也都飢荒,使得約瑟的故鄉,他父親的家也都缺少糧食。使得兄弟有機會碰面。
最後,約瑟向他的兄弟表明他的身分,並對他們說「你們不要為這件事焦慮自責。上帝為了保存大家的生命,親自差我先到這裡來,用這奇異的方法解救你們。」(創45:4-8)

(二)問題討論:(30分鐘)上帝的話向我們說些甚麼?
1. 約瑟的五個難關中,那幾個是現代人最難以面對的?
2. 當我們遇見困境時,可以從約瑟身上學到什麼?
3. 上帝如何使用約瑟?假如你有約瑟的際遇,你會如何對待你的苦難?

四、出發GO:(10分鐘)福音與佈道。
※本週小組有哪些福音行動、佈道行動?
五、加速GEAR-UP:(10分鐘)關懷與連結。
※本週小組有哪些關懷組員行動、連結教會服事?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希伯來書12:1-29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12:1-29 現代中文譯本
第12章是接續第11章談到關於信心的主題,但是在此,信心的焦點轉移到耶穌基督的身上。作者要我們學習耶穌基督,想想耶穌基督是怎樣以信心忍受生命的苦難。
真正的信心是可以接受考驗的,如果信心不堪考驗,那樣的信心不能說是信心。因為真實的信心是讓我們得到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生命的苦難,這樣的信心才有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第12章所提到的,都是與實際生活有關。換句話說,學習耶穌基督的信心,就是在學習怎樣將信心應用在生活中,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信心實踐在生活裡。這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信心不是用講的,而是活生生的每日生活寫照。
1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將「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這句話,與6:1-3「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相對照,我們就會發現希伯來書作者的心思;他希望基督徒在信仰上必須有個基本觀念:信心,不是停止在欣賞、讚嘆,而是要用來落實在生活中的。因此,當一個人真的有信心時,他就會明白生命的終極目標在甚麼地方。
2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不在十字架前退縮;相反地,為了那等待著他的喜樂,他不把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當作一回事。現在他已經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將12:2與2:10比較,就會發現2:10特別提起創造萬有的上帝,使耶穌基督經歷苦難,就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他的人享受耶穌基督的榮耀;這種榮耀乃是上帝的拯救,而耶穌基督就是拯救的先鋒。12:2似乎再重複敘述一次:信心的創始者就是耶穌基督;他面對十字架的苦難,並沒有退縮,反而是心甘情願地接受,結果是享有天上寶座的榮耀。耶穌基督「心甘情願」地接受十字架的苦難,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也特別提到;他說:「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8)
會主心得:這讓我們學習到一個重要的信仰課題,真正的信心是使我們知道面對苦難來臨時,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因為知道有更好的冠冕、榮耀就在這些苦難的背後等待著我們。作者特別說耶穌基督是「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意思就是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看到的乃是最完美的典範,而這種典範就是在十字架;它既是苦難,也同時是上帝賞賜的榮耀之記號。
3想一想他的經歷。他怎樣忍受罪人的憎恨!所以你們不要灰心喪志。
十字架的苦難不僅僅是「釘死」的痛苦,比這更嚴重的乃是遭受人們的憎恨。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之所以會被釘十字架,主要就是來自猶太宗教領袖的「恨」;他們「恨」耶穌基督傳講聖經信息比他們還有權威,民眾喜歡聽他的講道遠勝過宗教領袖(馬可福音1:22);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會行神蹟,大家都喜歡接受耶穌基督的醫治神蹟,這使宗教領袖們從原來有眾人跟隨,現在變成眾人都跑到耶穌基督這邊來了(約翰福音12:18-19);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沒有給他們的面子有光彩,反而是一再使他們難堪(路加福音13:17,20:19);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將他們偽善的面具給拆了下來(馬可福音11:17-18,12:38-40);耶穌基督甚至用很長的篇幅譴責這些宗教領袖的各種不是(參考馬太福音第23章)等等,這些都幫助我們清楚瞭解當時的宗教領袖不但沒有幫助人們認識耶穌基督,反而是帶領人們離開上帝的道越來越遠。
4你們跟罪惡鬥爭,還沒有抵抗到生死的關頭。
當耶穌基督教導人們改正過來時,這些人很生氣,就想盡辦法要除掉他。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在告訴讀者想想看,耶穌基督並沒有因為這些當代有權勢的領袖怨恨他,恨到威脅要處死他,就使他心灰意冷下來,沒有!耶穌基督明明知道往耶路撒冷去,就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他還是忍受了下來。
5難道你們忘記了上帝怎樣用勸勉兒子的話勸勉你們?他說:我的兒子啊,要留心主的管教,不要因他的責備而灰心;
6因為主管教他所愛的每一個人,鞭打他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
12:5-6是引用箴言3:11-12。希伯來書的作者將上帝的管教比喻成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樣,是為了孩子好。這樣,上帝的管教,就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的人都得到益處。
7你們要忍受管教,因為你們受管教是表示上帝待你們像待兒子一樣。豈有兒子不受父親管教的?
8如果你們不像其他的兒子接受管教的話,你們就不是真兒子,而是私生的。
9對於肉體的父親,我們接受管教,仍然尊敬他們。那麼,對於靈性的父親,我們豈不是要更加順服,以求得到生命嗎?
10肉體的父親隨著自己的意思暫時管教我們;但是,上帝的管教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要使我們有份於他的聖潔。
11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
苦難並不是平白來到,也不是冤枉的事,而是有上帝的旨意在裡面。作者將苦難當作是上帝管教的方式,為的是要導正錯誤或是使之更為美好。
12因此,你們要把無力的手舉起來,把軟弱的膝蓋伸直!
12:12是引用以賽亞書35:3的話:「你們要使疲乏的手健壯,使顫抖的腿站直。」先知以賽亞的這首詩歌主要是針對即將來臨的拯救,對以色列受苦的人民發出拯救信息中的一句詩歌。意思是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他們可以挺直站立起來,不用再害怕。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句詩歌必定也是這個意思。
13要時常走在筆直的路上,使跛了的腳不至於完全殘廢,反而重新得到力量。
14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
15要謹慎,免得有人失去了上帝的恩典。要謹慎,免得有人像一株有毒的植物,長大起來,遺害人群。
12:13-15像是在詮釋以賽亞書35:8所說的:「將有一條大道,要稱為『聖潔之路』。罪人不能走這條路;愚昧人不能在這路上徘徊。」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是過聖潔的生活。
會主心得: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思想來鼓勵當時的信徒,要有榮譽感,當基督徒是個很光榮的記號,因為是生命有盼望的人。這樣的人走起路來應該是昂首闊步,是勇敢有力,是讓人看到就會產生尊敬的心,而不是藐視。
16要謹慎,免得有人像以掃一樣,淫亂不虔,為了一點點食物把長子的名份都出賣了。
17後來,你們知道,他想得到父親的祝福,可是被拒絕了;雖然他流著眼淚想尋找補救的辦法,卻無法改變他已經做了的事。
18你們並沒有來到一個可觸摸的西奈山,像以色列人民所到過的;那裏有火燄、密雲、黑暗,和風暴,
19有號筒的響聲和說話的聲音。人民聽見這話的時候,就要求不再讓他們聽見別的話;
20因為他們承擔不起那命令,說:「接觸到這山的,即使是牲畜也要用石頭把牠打死。」
21那景象是多麼的可怕,以致摩西說:「我戰慄恐懼!」
22可是,你們是來到錫安山,是來到永活上帝的城,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有千千萬萬的天使。
23你們是來到上帝的長子們歡聚的場所,這些長子們的名字已經寫在天上。你們是來到審判萬人的上帝面前,是來到已經達到完全的義人的靈那裏。
24你們是來到新的約的中間人耶穌面前,是來到所灑的血那裏;這血所表達的遠勝過亞伯的血。
在12:18-24裡,作者試圖以「西奈山」與「錫安山」為對比。
「西奈山」是上帝頒佈誡命給摩西轉交給以色列人民的地方。當摩西帶以色列人民接近「西奈山」準備接受上帝的誡命時,上帝用雲彩、火燄等遮住了他們(出埃及記第19章,24:12-17),使他們看不見上帝的面貌,即使摩西曾向上帝祈求看祂的面,也被上帝拒絕,因為看見上帝的人「都不能存活」(出埃及記33:20)。對以色列人民來說,「西奈山」的經驗是恐懼的,也是嚴謹的法律規範,和嚴厲的懲罰。
「錫安山」所表明的有新約的含意,主要在說明和舊約不同;用「錫安」來表示,通常都是指著耶路撒冷城說的。該城也被稱為上帝的城,耶路撒冷聖殿則被視作上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也被稱之為「上帝的殿」。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錫安山」的「上帝居所」觀念,來比喻上帝所居住的天上。是人可以接近的地方。在10:19-20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已經替所有信靠他的人,預備一條通往上帝「至聖所」的道路,大家可以「坦然無懼」地與上帝面對面。而耶穌基督就是用他在十字架上所流下來的血鋪出來這條通道。可以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必須是上帝眼中看為「聖潔」的人。
25那麼,你們要謹慎,不要拒絕那向你們說話的。那些拒絕了在地上把神聖的信息傳給他們的人尚且不能逃罪,要是我們拒絕從天上向我們說話的那位,就更不能脫罪了!
26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現在他答應:「再一次,我不但要震動地,也要震動天。」
27「再一次」這話明顯地表示被造之物要被震動,被移開,好讓那些未被震動的留下來。
28所以,我們要為了承受那不能震動的國度感恩。我們要按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他,
29因為我們的上帝是烈火。
在12:25-29裡,作者「再一次」語重心長地勸勉猶太人基督徒,不要忘記過去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在出埃及入曠野時代那段時期所犯的錯誤,就像前面一段所提及的,在西奈山下,他們得到上帝透過摩西頒佈給他們的法律誡命,可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遵守,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祖先都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出埃及記第32章)。
現在,上帝是親自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親自將那永恆生命的信息傳給我們,主要目的也只有一點:就是專心事奉上帝,用敬虔的心敬拜上帝。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上帝雖然憐憫,卻也是「毀滅的火」。這是引用申命記4:24「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像熾烈的火燄;他不容忍任何跟他對立的神明。」總之,希伯來書的作者清楚的呼籲我們要:專心一意事奉上帝。對那些原本已經信靠耶穌基督救恩,後來又因迫害來臨,或是因為其它誘惑而有離棄信仰念頭的人,作者非常誠懇的呼籲。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希伯來書11:1-40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11:1-40 現代中文譯本
伍、新約信徒應有的新生活(11:1-13:25)
一、信心的見證(11:1-40)
1.信心的功效(11:1-3)
2.上古選民的信
A.亞伯的信(11:4)
B.以諾的信(11:5-6)
C.挪亞的信(11:7)
3.以色列族長的信
A.亞伯拉罕(11:8-10)
a.遵命往應許之地(11:8)
b.寄居應許之地(11:9-10)
c.傳下無數子孫(11:11-12)
d.渴慕天上家鄉(11:13-16)
e.獻上獨子以撒(11:17-19)
B.以撒為子祝福(11:20)
C.雅各祝福敬拜(11:21)
D.約瑟留下遺命(11:22)
4.摩西和選民的信(11:23-31)
A.摩西(11:24-28)
B.以色列人(11:29-30)
C.喇合(11:31)
D.其他信心的表率(11:32-38)
5.信心使得應許成全(11:39-40)

1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
作者在此定義什麼是信心:是指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把握」,意思是指非常清楚,也是可以確定的。這個「把握」的詞,在古代是用於商業上甲、乙雙方簽訂契約時,雙方都在該契約書上簽名,表示確實有這一回事。今天這樣的商業行為還是繼續存在。希伯來書的作者將這個「把握」之詞用在這地方,為的就是要表明:信心,不是一種幻想,而是知道實實在在地「確實有」。
多馬的信心:約翰福音第20章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看見,但是多馬未見,因此心中有疑惑。當復活的耶穌基督再次顯現並且站在門徒們當中,那次耶穌基督就直接對著多馬講話,要他伸出手來摸他想摸的「釘痕」和「肋旁」,耶穌基督並且附加了一句話說:「不要疑惑,只要信!」結果多馬是嚇了一大跳,並且說出這句很有名的信仰告白:「我的主,我的上帝!」就在這時,耶穌基督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20:26-29) 
會主心得:我們從這段記事中可以看出真實的信心,並不是像科學實驗一樣,講究必須有親手觸及,或是親眼看見才可以作為憑據,或是有數字的根據可以檢驗。信仰並不是這樣,因為信仰乃是生命的告白,這種生命的告白並不是含糊其詞,或是隨便說說的,而是真實的體驗和認知之後才下的決定。
2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
論到信心,並不是談論事與物,而是講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觀念必須很清楚。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古代信仰前輩為例;說明他們之所以能夠贏得上帝的喜悅、接納,是因為他們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所致。然後從第4節開始,作者一一舉出這些先賢信仰前輩們的名字,並且說明他們在信仰上的特性。
3由於信心,我們知道宇宙是藉著上帝的話造成的;這樣,那看得見的是從那看不見的造出來的。
作者要強調的一點是:整個宇宙的形成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它到底是怎樣來的,但卻看到整個浩瀚宇宙的存在,去體會、明白那是出自上帝的創造。而全能的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根本就不需用甚麼力氣,因為上帝的「話」本身就是創造的基礎。作者寫這本書信是給猶太人基督徒看的,對猶太人來說,上帝用祂的話來創造宇宙萬物,這一點是從來不會有任何懷疑的。因此,作者在這一節用我們「知道」這個詞。
「知道」的意思是「理解」,以「理性」去思考的問題。這一點即使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類對整個宇宙的瞭解還是相當有限,尤其是對人生命的問題,是越研究、越發展,對生命的認識還是很少。作者說我們看到整個創造的實際存在,想到那些看不到的一面,我們惟一能夠表達的,就是相信這所有整個宇宙受造之物都是上帝奇妙的作為。這也是為甚麼科技發展到今天這樣尖端的時代,人對信仰的是依舊很認真地在探討,其因就是在此。
4由於信心,亞伯比該隱獻了更好的祭物給上帝。他藉著信心,贏得上帝的贊許,被稱為義人,因為上帝親自悅納他的禮物。他雖然死了,仍舊藉著這信心說話。
在此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創世記古人的信心來加以說明。 亞伯的獻祭被接納,而該隱的獻祭被上帝拒絕,為甚麼會這樣?坦白說,我們不知道。
創世記的作者並沒有說明真正原因是甚麼,只用「你要是做了該做的事」這句話來說明該隱確實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才導致上帝拒絕他的奉獻。那到底做了些甚麼事被上帝認為是「不該做的事」?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句話明白,奉獻或是獻祭必須與「做該做的事」有關,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奉獻是來自不應該得到的財物,那樣的奉獻不會被上帝所喜悅,因為那樣的奉獻會變成是一種污穢神聖的奉獻。就像猶大出賣耶穌基督所得到的三十塊銀幣丟在聖殿裡時,祭司長撿起那包錢後,說:「這是血錢,把它放在奉獻箱裡是違法的。」(馬太福音27:5-6)意思就是這些錢是不乾淨的,是出賣別人的性命得到的,不可以用來當作奉獻用。
5由於信心,以諾得以不死。他被提升到上帝那裡去,沒有人能找到他,因為上帝接了他去。聖經上說,他被提升以前已經得到了上帝的歡心。
依照創世記5:21-23的記載,以諾總共活了365歲,是創世記第5章記載那些長壽者中,以諾是歲數最短的一位。但創世記的作者卻說了這一句話形容以諾,說:「一生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創世記5:24)一生的日子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卻是在所有長壽者當中壽命最短的一位。這就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信息:在世上生命的時間,不用太長,只要與上帝保有「密切的關係」,生命就是最大的祝福。
6人沒有信心就不能得到上帝的歡心。凡是到上帝面前來的人都必須信上帝的存在,而且信他要報賞尋求他的人。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以諾是得到了上帝的歡心。作者說要得到上帝的歡欣之前題,必須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相信上帝會有報賞。
7由於信心,挪亞在還沒有見到的事情上面,聽從上帝的警告,造了一條方舟,使他和全家得到安全。這樣,他定了那世代的罪,而他自己從上帝領受了因信而有的義。
希伯來書的作者舉出許多古代信仰前輩們的例子,主要的目的是在說明他們在信仰上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這些前輩們的信仰典範,在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明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從不對上帝有懷疑的心思,他們是堅持遵守上帝的話語和命令。特別像挪亞,創世記的作者讓我們知道在他那個人人「始終心懷惡念」,甚至嚴重到上帝都會「後悔自己在地上造了人」的時代,只有他一個人是保持與上帝有「密切的交往」,並且當上帝要他造一條船時,他就「照上帝的吩咐一一做了」。
一個人若要有這樣的信心,確實是需要很高的信仰情操,否則是無法像這些信仰前輩這樣,對還沒有看見的事能肯定,而且是代代子孫相傳堅守下去。
從亞伯開始,我們看到他是被自己的親哥哥殺死的;以諾則是在所有早期的祖先中,生命最短少的一位;挪亞是最可能被當代的人譏笑為腦袋有問題的人,因為在好好的日子裡,他竟然要造大船,並且蒐集所有的生物成雙成對地帶進船艙裡準備大水來臨;而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必須獻自己的獨生子以撒為祭。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都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除了亞伯拉罕的故事讓許多聖經學者從人性的感受方面討論許多文章外,其它所列出來的幾位,坦白說想要多點著墨些也有困難。但是,如果我們稍微靜下心來想想看這些信仰前輩的事蹟,應該不難想到一件事,就是聖經作者其實是很用心地想告訴我們:生命的際遇都有不同,可能會遭遇到被謀殺,且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所殺害;生命也可能比起其他人來算,是活在世上的日子最短暫的;生命的經歷中,會被許多人恥笑,認為是「頭殼壞掉」,甚至會遭遇到羞辱;生命也可能會遇到最困難也是最痛苦的抉擇,那就是必須殺掉自己生命中的最愛!如果從這些角度看以上這些信仰前輩的生命際遇,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所經歷的,也是我們所經常遇到的,甚至與之相比也差不多呢!
8由於信心,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召喚,去到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地方。他離開本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

9藉著信心,他居住在上帝所應許的地方,異地作客,跟領受上帝同樣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起住在帳棚。

10因為亞伯拉罕盼望著那座上帝所設計建造、根基永固的城。

11由於信心,雖然莎拉不孕,也過了生育的年齡,她仍然得到生育的能力,因為她〔或譯:雖然莎拉不孕,亞伯拉罕也過了生育的年齡,他仍能作父親,因為他〕相信上帝會持守他的應許。

12雖然亞伯拉罕似乎已經死了,從他一個人所傳下來的子孫卻像天上的星星和海邊無數的沙粒那麼多。

13這些人是至死有信心的人。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可是從遠處觀望,心裡喜歡,又承認他們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流浪的旅客。

14說這話的人顯然地表示他們在替自己尋求一個家鄉。

15他們並不懷念已經離開了的地方,否則,他們還有回去的機會。

16他們所渴慕的是那在天上更美好的家鄉;所以,上帝並不因他們稱他為上帝而覺得恥辱,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17由於信心,亞伯拉罕在上帝考驗他的時候,把兒子以撒獻上,當作祭物。亞伯拉罕乃是領受上帝應許的人,可是他情願把獨子作為祭物獻上。

18上帝曾對他說:「你要從以撒得到我所應許的子孫。」

19他認為上帝能夠使以撒從死裡復活。其實,我們也可以說,亞伯拉罕的確曾經把以撒從死裡領了回來。

20由於信心,以撒為了將來的事給雅各和以掃祝福。

21由於信心,雅各在臨終的時候分別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他扶著自己的杖敬拜上帝。

22由於信心,約瑟在臨終的時候提起以色列族將來要離開埃及的事,並對自己遺體的埋葬有所囑咐。

23由於信心,摩西出生後,他的父母看見嬰兒俊美,把他隱藏了三個月;他們不怕王的命令。

24由於信心,摩西長大後,拒絕被稱為埃及公主的兒子。

25他寧願跟上帝的子民一同受苦,不願在罪惡中享受片刻的歡樂。

26在他的眼中,為基督受凌辱,比埃及所有的財寶更可貴,因為他盼望著將來的獎賞。

27由於信心,摩西離開了埃及,不怕王的震怒;,因為他似乎看見了眼睛所看不見的上帝,堅忍到底,不肯回去。

28由於信心,他設立逾越節,並吩咐將血灑在門上,使那執行毀滅的天使不至於殺了以色列人的長子。

29由於信心,以色列人得以渡過紅海,好像走在乾地上;埃及人一試,水就把他們淹沒了。

30由於信心,以色列人繞著耶利哥城走了七天以後,城牆倒塌了。

31由於信心,妓女喇合不至於跟那些不服從上帝的人一起被殺,因為她友善地接待了探子。

32我還得說下去嗎?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提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先知們的事蹟呢。

33他們藉著信心,戰勝了周圍的國家。他們施行正義,領受上帝的應許。他們堵住獅子的口,

34撲滅了烈火,逃脫了刀劍的殺戮。他們變軟弱為剛強,在戰陣上發揮威力,擊敗了外國的軍隊。

35藉著信心,有些婦女接納那些從死裡活過來的親人。另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為要得到更美好的新生命。

36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也有人被捆綁,囚禁獄中。

37還有人被石頭擊斃,被鋸子鋸斷,被刀劍殺死。再有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到處奔跑,忍受窮困,迫害,和虐待。

38這世界不值得他們居留!他們像難民一樣,在荒野和山嶺間流浪,在山洞和地穴裡棲身。

39這些人的信心都有著很不平凡的記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
作者提醒我們,這些信仰前輩們的信心都有很「不平凡的記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沒錯,信心就是在這裡表現出來的。因為作者在11:1開頭已經說明過:「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作者也在第6章、第7章都一再提起,上帝是以祂神聖的名發誓,上帝若是以祂神聖的名發誓,就是一件相當嚴肅的生命問題,絕對是可信的事。
40因為上帝決定給我們作更美好的安排。他的旨意是:他們必須跟我們一道才能達到完全。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希伯來書10:1-39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10:1-39 現代中文譯本
有更美的祭——開啟新的活路(10:1-25)
法律所獻的祭不過是「影子」,不能除罪(10:1-4)
1法律並不是真事物的完整和確實的模型,只是將來的美好事物的影子。同樣的祭物年年不停地獻上,法律又怎能藉著這些祭物使來到上帝面前的人達到完全?
希伯來書的作者要讓當時的猶太人及讀者知道,即使是摩西法律有絕對的權威,卻不是帶領人回到上帝面前的途徑,真正能幫助人回到上帝面前的,不是法律中所規定的那些繁文縟節的敬拜、獻祭禮儀,真正使人能夠回到上帝面前的,乃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拯救的愛。這點同時也是使徒保羅思想的中心(參考羅馬書4:21-28)。
2如果敬拜上帝的人的罪真的都得到潔淨,他們就不會再有罪的感覺,一切獻祭的事也就可以停止。

3其實,年年獻祭只是使人記起自己的罪,
猶太大祭司每年在「贖罪日」才能進入聖殿的「至聖所」去為全國人民獻祭贖罪,且在他要獻上贖罪祭之前,必須先替自己獻上潔淨禮儀所規定的贖罪祭,然後才能為全國人民獻祭,這也是本節(10:3)所說的「年年獻祭只是使人記起自己的罪」,其因在此。因為一到獻贖罪祭時,第一個要辦的手續就是大祭司要先為自己獻祭,且這是每年都必須這樣做,不能有例外。現在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點來反問一點:如果真的獻祭能使人的罪得潔淨,那麼為甚麼需要年年獻祭呢?既然需要年年進行相同的祭典禮儀,這就表示著那樣的獻祭並沒有真的除去人的罪,也就是大祭司所獻的祭並不是完全的,因為所獻的祭是用牛和羊的血,但耶穌基督卻是用自己的血,而血是代表著生命。雖然利未記17:11說:「血就是生命,能夠贖罪。」但真正能贖人的罪的,並不是牛、羊的血,而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來的生命之血。
4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都無法除掉人的罪。
基督獻上自己為祭才是「真像」,能以除罪(10:5-18)
5因此,基督要到世上來的時候,向上帝說:你不要牲祭和供物;你已經為我預備了身體。

6你不喜歡祭壇上的燒化祭,也不喜歡贖罪祭。

7於是我說:上帝啊,我來了,為要遵行你的旨意,正如法律書上所載,有關於我的事。
10:5-7是引用詩篇40:6-9
,在這首詩歌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10:7所說的,遵行上帝的旨意遠比獻祭還要重要。因為上帝並不喜歡人所獻的牲祭、供物,也不會喜歡燒化祭。其實,不只有詩人才有這樣的觀點,先知中也不乏這樣的思想。
先知撒母耳對掃羅說:「上主喜歡甚麼呢?順從他呢?還是向他獻燒化祭和祭物呢?順從比祭物更好;聽命勝過獻上最好的羊。」(撒母耳記上15:22)先知撒母耳這段話是因為掃羅並沒有遵照上帝所指示的,以打仗後必須做的處理方式對待敵方,掃羅自己決定要怎麼做,引起先知撒母耳相當的不滿,並且說掃羅就是因為這樣,上帝決定要另外揀選他人來取代他的位置。
先知以賽亞也很清楚地指出,上帝不喜歡人用獻祭來表示對上帝的敬拜,祂要的是人停止一切犯罪行為,並且「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以賽亞書1:11-17)。
彌迦書的中心主題也是提及遵行上帝的旨意的重要性:「我該帶甚麼禮物來見上主呢?我該怎樣來敬拜天上的上帝呢?我帶最好的小牛作燒化祭獻給他嗎?上主會喜歡我獻上成千隻的公牛,或上萬道河流的橄欖油嗎?他會喜歡我獻上長子來替我贖罪嗎?不!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麼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6-8)
8首先他說:「你不要,也不喜歡牲祭和供物,或祭壇上燒化祭和贖罪祭。」雖然這些祭物是按照法律獻上的,他還是這樣說。
10:8-10再次將10:5-7重述一遍,主要目的就在說明無論是怎樣的獻祭,都無法使人的罪因此得到潔淨。這 一點也大衛王最深刻的感受,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能力的王,在他的權柄之下,要獻上甚麼祭物並不是問題,但他深深地體會到即使用最好的牲品獻祭,也不能消 除因他犯罪所帶來上帝的忿怒,因為他深深地知道這些獻祭都只是表面的禮儀,真正人內心的懺悔並不需要這些牲祭物品,而是一顆真實懺悔的心,也只有這樣的心 思意念才能取得上帝的寬恕、憐憫(參考詩篇51:16-17)。
9他接著說:「上帝啊,我來了,為要遵行你的旨意。」因此,上帝取消了一切先前的獻祭,為要以基督的犧牲替代。

10耶穌基督遵行了上帝的旨意,獻上自己的身體,一舉而竟全功,使我們聖化歸主。
希伯來書作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耶穌基督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祭品獻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為我們贖罪,並且因此使我們分別為聖。所謂「分別為聖」,意思就是要我們從犯罪的領域中出來,成為特別的選民,是不一樣的子民,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是在我們身上蓋上了耶穌基督的「印記」(參考哥林多後書1:22)。
11猶太的祭司天天站著事奉上帝,多次獻上同樣的祭物;可是這些祭物永遠不能替人除罪。
對猶太人基督徒來說,讀希伯來書是很容易進入狀況的,因為作者提出了許多猶太教祭典禮儀的傳統知識,這幾乎都是猶太人相當耳熟的規矩,就像本節(10:11)所提到的「多次獻上同樣的祭物」,這「同樣的祭物」是因為摩西的法律有明文規定獻祭方式,和所要獻祭的物品內容。
12但是,基督獻上一次永遠有效的贖罪祭,然後坐在上帝的右邊,
10:12-14說到基督信仰一個重要的內容:耶穌基督是無罪的。因此,他的獻身為祭是聖潔的,所以他的獻祭一次就完成了贖罪的功勞,使所有倚靠他救恩的人,也因此而分別為聖出來,這就是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基本要義之一。相對的,從這裡我們看到另一個重要的認識:人是有罪的,因此,有罪的人,就無法替別人贖罪。
13在那裡等著上帝使他的敵人屈服在他腳下。

14他一次的犧牲,使那些聖化歸主的人永遠成為完全。

15聖靈也曾經對我們作證;首先他說:

16主這樣說:在往後的日子,我要跟他們立這樣的約;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心坎上,寫在他們的頭腦裡。
10:15-17,作者在8:8-12就已經引用過耶利米書31:31-34,現在又再次引用。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強化說明「新的約」的重要性。
作者一直期盼猶太人基督徒能夠明白:耶穌基督就是「新的約」,不要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因為這「新的約」將為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帶來新的生命,上帝已經因著耶穌基督的贖罪,寬恕了人類的罪惡和過犯。
17他接著說:「我不再記住他們的罪惡和過犯。」

18所以,既然這些罪得到寬赦,贖罪祭再也不需要了。

「所以」意味著小結論。總之,作者希望讀者不要被許多繁複、外表好看的祭典禮儀所迷惑,這些只能使人的眼目滿足,但並不能解除人的罪。因為真正能使人的罪得到赦免的,乃是上帝的恩典,且這恩典是來自上帝本身,並不倚靠人的祭典禮儀,這也就是使徒保羅所強調的,沒有人能透過行為獲得上帝的赦免,而祭典禮儀也是屬於其中之一。
會主心得:同樣的,禮拜儀式也不是我們得救的依據,得救乃是通過耶穌基督。但也不是要因此而取消所有的儀式,儀式有其神學的深遠意涵,是為了幫助人按著次序來親近與敬拜神。
隨便、輕侮的敬拜態度是宗教信仰上最大的犯忌,我相信無論是甚麼宗教信仰都會認同這個看法。
作者一再引用舊約祭典禮儀的問題來討論信仰的基本要義,他強調真正的敬拜,並不是在於那些繁複的禮儀,因為每年「贖罪日」的例行祭祀,並沒有使人的罪擔因此減輕,每天的燒化祭並沒有使人的心潔淨,相反的,卻因為太形式化,導致隨便、甚至輕藐的態度隱藏在人心底深處。
會主心得:說到真實的敬拜,基本的態度就是敬虔、謙卑。論到敬虔,就從小地方說起。我們在教會生活中最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是禮拜的時候,手機的聲音響起來,有的人是因為忘記關機,這樣的人自己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最差勁的竟然是拿著手機在禮拜堂裡就講起話來。這樣的行為不但使自己無法專心禮拜,也影響到其他參與禮拜的人的心安寧,這種人就是對禮拜態度很輕侮、藐視,才會這樣子做。一個基督徒要來參加禮拜,就應該知道學習專心、敬虔的心來到教會。
會主心得:某些醫務人員需要隨時on call,他們都會將手機調整至「震動」,以免影響別人的禮拜。其他人,我不認為真的需要到非隨時開機不可。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這樣重要的人,可以不用來禮拜,因為這表示你無法專心參與禮拜。無法專心參加禮拜,就談不上真實敬虔、謙卑的心敬拜上帝。
會主心得:身為傳道者,不能只要求信徒用真實敬虔、謙卑的心敬拜上帝,最基本要做的就是我自己必須先要求將禮拜的事準備好,特別是講道更應該是這樣。這樣的自我要求,就是盼望大家一起來學習,讓我們用真實敬虔、謙卑的心來回應上帝的愛。
基督獻上自己為祭的結果,為我們開啟一條又新又活的路(10:19-25)
19那麼,弟兄們,我們藉著耶穌的死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至聖所。

20他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新路,一條通過幔子,就是通過他的身體的活路。

21既然我們有一位大祭司在掌管上帝的家,

22那麼,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心和堅定的信心,用已經蒙潔淨、無虧的良心,和清水洗過的身體,來親近上帝。

23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我們所宣認的盼望,因為上帝的應許是可靠的。

24讓我們彼此關懷,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25不要像某些人放棄了聚會的習慣,卻要彼此勸勉;既然知道主的日子快到,你們更應該這樣。
第四次警告及勸勉——故意犯罪之人的危險(10:26-39)
警告故意犯罪的人(10:26-31)
26如果我們認識了真理以後,仍然故意犯罪,就不再有任何可以贖罪的祭物。

27我們只有戰戰兢兢地等候著審判和那要燒滅敵對上帝之人的烈火!

28那違犯摩西法律的,只要有兩個或三個證人證明他的過犯,就必須處死,不蒙寬恕。
10:28提到摩西法律規定「只要有兩個或三個證人證明」某人的「過犯,就必須處死,不蒙寬恕」。這裡所指的「過犯」,是說有人去拜別的神明,或是拜「太陽、月亮、星辰」等這些受造物,這樣的人就是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因此,若有兩、三個人指證,就可以將之處死,這是依據申命記17:2-7的法律規定。作者提出摩西法律來比擬耶穌基督,就像在第三章所說的,耶穌基督的重要性遠勝過摩西、亞倫。如果摩西的法律都如此規定了,那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親自派遣到世上來的救主,人若是拿耶穌基督的救恩當作私利的工具,或是將耶穌基督的救恩看成踐踏物一樣的賤,隨意丟棄,那將會是甚麼後果呢?不用解釋也可以清楚。
29那麼,對於蔑視上帝的兒子,輕看上帝的約的血─就是那潔淨了他的罪的血,並且侮辱恩典之靈那個人又該怎麼辦呢?想想看,他不該受更嚴厲的懲罰嗎?

30我們知道誰說過:「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子民。」
10:30引用申命記32:35,上帝必定會報應。因為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祂不會讓冤屈的事一直停留在被壓迫者身上。
使徒保羅曾引用這節經文在勸勉羅馬教會的信徒,他說:「朋友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基督徒一直存有一個觀念:上帝必定會審判,沒有任何人能夠免除,就像希伯來書作者也說過的,每個人都需要面對上帝,向上帝交帳一樣(4:13)。
31上帝是永活的;落在他的手裡是多麼可怕呀!


勸勉信徒應更加勇敢前進(10:32-39)

10:32-39開始引入我們明白希伯來書作者寫此書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教會遇到極大的迫害,許多信徒因無法忍受迫害而離棄信仰。因此,作者寫此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鼓勵信徒們必須堅持固守著原有的誓約,不要輕易放棄。如果將這段經文與10:26-31比較,就會發現:這是兩段全然不同的內容;前段可能是在指責那些已經離棄信仰的人而說的,這段則是為了鼓勵那些堅持固守信仰而遭受極大迫害的信徒說的。
32要記得以往的日子。上帝光照你們以後,你們遭遇許多痛苦,但是並沒有在爭戰中失敗。

33有時候,你們當眾受人侮辱和虐待;有時候,你們跟遭受這些苦難的人站在一邊。

34你們跟囚犯一同受苦。當你們所有的財物都被奪走的時候,你們甘心忍受;因為你們知道,你們還保有那更美好而長存的產業。

35所以,你們不要喪失了勇氣;這勇氣要帶給你們極大的報賞。

36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和領受他的應許,你們必須忍耐。

37因為聖經上說:再過一會兒,那將要來的會來,不遲延。

38屬我的義人要因信而得生命。但是,若有人退卻,我就不喜歡他。

39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得救的人。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希伯來書9:1-28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9:1-28 現代中文譯本
在希臘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人普遍都有一個觀念,以為地上的一切就是天上的「影像」版或是「副本」,地上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也因此,早期教會的信徒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人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實在的存在,只不過是虛幻的,因為神聖的耶穌基督,不可能真實地存在於有罪惡的人類世界中。若是有,也只不過是暫時借居在某一個人體身上而已,我們人所看到的耶穌基督只不過是個幻影罷了。這是受到希臘思想的影響。
雖然,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地上的聖所是「天上聖幕」(8:5)、「真的聖所」(9:24)的影像或副本。此種說法不等同希臘思想的認知,即真實和虛幻的分別:而是完全與不完全的觀念,或「正本」與「影本」的差異。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樣的觀念在說明:耶穌基督乃是一個真實且完全的大祭司,他所獻祭的就是真實的生命,是完全的祭。現在作者進一步說明在舊約時代有兩項最重要的事,其一就是禮拜的規例,另一項是禮拜的地點。
1頭一個約有禮拜的規例和人造的禮拜場所。
有關「人造的禮拜場所」,這是指出埃及記第25-26章以後所記載關於建造聖幕的事。這聖幕是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時代所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作為敬拜上帝之用。敬拜上帝,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忘記敬拜上帝,出埃及入曠野之後的以色列人民,一定無法如願以償地進入迦南地,因為在曠野中就會被居住在曠野的原住民把他們給驅散,甚至會把他們整個民族消滅掉。 
2那個造成了的聖幕,外部叫做聖所,裡面有燈臺、桌子,和供餅。
第2-5節記載聖幕裡面的設施。
第2-3節提到聖幕裡有兩個部份,就是裡、外兩個部份;前一個部份就是所謂的「外部」,也就是祭司進入的地方。然後是裡面的部份,這裡就是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入的所謂「至聖所」。我們看到在聖幕裡有燈臺、桌子、供餅等物品。如果我們看出埃及記25:31-39就會發現記載得非常清楚,就是燈臺是用35公斤純金鑄造的,有七盞燈。而在27:20則記載點燈的油必須是用最好的橄欖油,點燈的時間是從晚上到天亮都要一直亮著,不可以停。
3第二層幔子後面的聖幕叫做至聖所,
「至聖所」裡的設施包括有燒香用的金香壇、約櫃等東西。燒香用的壇之所以被稱之為「金香壇」,是因為這個壇原本是用合歡木製造的,但外面要用純黃金包裹起來,這樣才可以在上面點香。依照出埃及記27:34-38的記載,這些香的調配方式和一般家庭在使用的絕對不同;「至聖所」所用的香是用最好的香料調配起來的,原因是這種香要獻在「至聖所」的,意思是獻給上帝的,當然要用最好的。因此,嚴格規定說:「若有人配置這種香,自己享用,他必須從我的子民中除名。」
4裡面有燒香用的金香壇和整個用金包裹著的約櫃,櫃裡放著盛嗎哪的金罐,又有亞倫那根發過芽的杖和兩塊寫著十誡的石版。
約櫃裡放著盛著嗎哪的金罐子,記載在出埃及記16:33-34。
「約櫃」象徵上帝的寶座(撒上4:4)。「約櫃」的名稱是得自櫃內載著「兩塊寫著十誡的石版」(撒上4:4b)的事實;由於這兩塊石版亦稱為「法版」(出31:18,32:15),故此約櫃亦稱為「法櫃」(出25:22)。神應許要在約櫃那裏顯現(利16:2)並與以色列民相會(出25:22,30:6、36;民17:4)。所羅門建聖殿後便把約櫃放在至聖所內(王上8:1-6;參代下35:3),當時「約櫃裏面只放著兩塊石版,沒有其他東西;這兩塊石版是以色列人民從埃及出來、上主跟他們立約時,摩西在西奈山把它們放在約櫃裏的。」(王上8:9;代下5:10)。所羅門的聖殿於主前587年被巴比倫人所毀,約櫃可能同時被毀;在猶太人被擄回歸後重建的聖殿中,至聖所內是空無一物的,只有一塊石板放在約櫃舊有的位置上。(Cf. C. Brown, NIDNTT 3.788, 815)
5約櫃上面有基路伯,象徵著上帝的臨在;基路伯的翅膀覆蓋著赦罪的座位。關於這些事現在不能一一說明。

6這些物件是這樣安排的。祭司們每天到聖幕的外層舉行禮拜儀式;

7只有大祭司進到聖幕的內層,但每年也只有一次,每次都得帶著血進去,為自己和人民因無知而犯的罪獻給上帝。
要進入「至聖所」的人是有嚴格規定的,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入,因為「至聖所」是上帝與以色列人民見面和說話的地方。
因此,規定是只有輪值且抽中了籤的大祭司才可以進入「至聖所」裡面,進入的時間是每年的「贖罪日」(猶太曆七月十日,參考利未記23:26)那天才可進去。可能是因為過去有大祭司太隨便的緣故或是甚麼其它原因,曾造成輪值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突然猝死在裡面的結果,因此,後來凡是進入「至聖所」裡的大祭司,都必須在腳裸的地方綁一條細繩子,繩子上要繫著鈴子,外面有祭司隨時在等候要拉那條繩子,如果發現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進去太久都沒有動靜時,就要拉拉看裡面的大祭司是否還有「反應」,若有,表示大祭司還活著;反之,則是已經死去了,就要趕緊拉出來,以免「至聖所」遭到污穢不潔淨。
在「贖罪日」由大祭司代表著全體以色列人民進入「至聖所」獻祭,且「贖罪日」是要禁食、不可工作,這項規定還包括所有居住在他們當中的所有外國人在內。如果發現有人吃東西、做工作,都要被驅逐出去,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參考利未記16:29-34)。「贖罪日」那天是要透過獻祭敬拜上帝,所要獻上的祭品都是經過精選細挑過的,民數記29:11說這些獻祭是為了要替以色列人民行「潔淨禮」用的。為甚麼要這樣?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立有永遠的生命之約,這種約是神聖的,因為上帝是神聖的,因此,以色列人民也必須是聖潔的(參考利未記19:1-2)。可是,以色列人民經常犯罪,時常違背上帝的旨意,因此,就必須用每年一天舉行「贖罪」的禮儀,表明懺悔之意(參考利未記16:33)。
8聖靈藉著這些安排來指明,只要外層的聖幕還在的時候,那通往至聖所的路就不開放。

9外層的聖幕預表著此時此刻。這就是說獻給上帝的禮物和祭品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內心完全。

10這些只牽涉到飲食和不同的潔淨儀式罷了,是屬於外表的規例;它們的功效只到上帝改革一切的時候為止。

11但是基督已經來了;他作大祭司,實現了〔有些古卷是:將要實現〕那些美事。他的聖幕更大,更完全,不是人手所造的;就是說,不是這被造的世界的一部份。
希伯來書的作者將流行於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這個世界乃是天上的「影像」、「副本」,引用到宗教禮儀的層面來解釋。作者提出兩個重要的觀點:
一、是天上的必定比地上的還要大,因為天是蓋過地的。這樣的觀念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比任何一位摩西時代,以及後來根據祭司條例延續下來的大祭司都要大,他才是真正的大祭司,因為耶穌基督是從天上來的。
二、是無論人用甚麼樣式的禮儀都無法表明完全,基本原因是人有罪,既然有罪,就無法使自己完全無瑕疵,使人成為聖潔。因此,才需要耶穌基督用他的血來潔淨人。
12當基督通過了聖幕,一舉而竟全功地進到至聖所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山羊和小牛的血作祭物,卻用他自己的血為我們取得了永恆的救贖。

13如果把山羊和公牛的血,和焚燒了的母牛的灰,灑在那些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身上,能夠清除他們的污穢,使他們淨化,

14那麼,基督的血所能成就的豈不是更多嗎?藉著那永恆的靈,他把自己當作完整的祭物獻給上帝。他的血要淨化我們〔有些古卷是:你們〕的良心,除掉我們的腐敗行為,使我們得以事奉永活的上帝。

15因此,基督成為這新的約的中間人,為要使上帝所呼召的人能夠領受他所應許永恆的福澤。這事的成就是藉著死;這死釋放了他們在頭一個約下所犯的罪過。
這一節是本章的主題經文。耶穌基督就是這「新的約」的「成立者」、「促成者」,甚至是「中間人」,也就是保證人。作者在8:6已經說過一次,現在再說一次,都是要說明耶穌基督是這個「新的約」的基礎,如果沒有他,這個「新的約」是不能存在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耶穌基督的這個「新的約」是用死來建造起來的。這就是基督教信仰最精華的地方,當人將死當作生命中最可怕的敵人時,耶穌基督卻是以死來重建上帝和人之間的和好關係。而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最偉大的神蹟,就是使他從死裡復活起來,勝過了死亡的關隘。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之處,使人不再懼怕死亡,而是勝過死亡,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信靠他的人,都將會與耶穌基督一同死亡,也同時會跟他同復活(參考羅馬書6:5,8)。
16凡遺囑必須證明立遺囑的人已經死了;

17因為立遺囑的人還活著,遺囑就沒有功效,只有在他死後,遺囑才能生效。
9:16-17提到「遺囑」這個詞,在希臘文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約」。我們都知道「遺囑」是為了死而準備的。而要使「遺囑」發生效力,第一個要件就是立「遺囑」者死了,這時效力才會發生。這是從古迄今都相同的,否則就不會稱之為「遺囑」。
18所以,連頭一個約也是用血訂立才生效的。
9:18-21提到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民與上帝所立的約,雖然已經過去了,但那「約」還是一樣有生命的基礎。作者引用出埃及記第24章記載:上帝命令摩西帶領亞倫、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和以色列民族全體代表到西奈山上領受誡命。當摩西從山上下來後,將上帝「一切的命令和規例」陳述給全體以色列人民聽,然後他就在山下築了一座祭壇,並差派一些年輕人向上主獻牲畜,作為燒化祭與平安祭,他再將這些牲畜的血灑向祭壇,以色列人民回應說:「上主所吩咐一切的命令,我們願意順從遵行。」接著,摩西將這血又灑在以色列人民的身上說:「這血是上主依照他的誡命和你們立約的印記。」(參考出埃及記24:1-8)
希伯來書引用這段歷史資料,並且說這是舊約的開始,這「約」也是用血立起來的。血,代表著生命(參考創世記9:4)。摩西的法律中就明文規定說:「動物的生命在於血,因此上主命令要把所有的血倒在祭壇上,為人民贖罪。血就是生命,能夠贖罪。」(利未記17:11)
希伯來書作者用猶太人相當熟悉的血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來表明一件最重要的事:舊約時代是用動物的血來贖罪,但新約時代耶穌基督是用自己的血來替所有的人贖罪。這樣的生命遠比用動物的血贖罪更貴重。
19當初,摩西按照法律先把所有的誡命傳給人民,然後拿小牛和山羊的血,摻著水,用深紅色的絨和牛膝草蘸上,灑在法律書上和所有的人民身上。

20他說:「這血印證了上帝命令你們遵守的約。」

21同樣,摩西也把血灑在聖幕和禮拜及禮儀上所用的各樣器皿上面。

22按照法律,幾乎各樣器皿都是用血潔淨的;沒有流血,就沒有赦罪。

23這些仿照天上的樣式所造的器皿,必須用這方法潔淨。但是,天上的器皿必須用更好的祭物去潔淨。
「人手所造的聖所」被描寫為真聖所的「影像(副本)」。此字原文與8:5譯為「樣式」的那個字 是彼此對應的,此字的意思就是「與『樣式』對應(之物)」;由於「樣式」可指舊約的預示或新約的實體。在本節:地上的聖所是與真聖所(樣式)「相對應之物」,即此字所指的不是新約的實體,而是與此實體相對應的「預示」。配合著上文對「形狀」一字(8:5,9:23〔原文〕)的了解,本句的意思不是說地上的聖所是天上聖所的「副本」(新譯、現中), 而是地上的聖所是將要來的(用基督之血行啟用禮的)真聖所的「預示」。
24基督並沒有進入人手所造的聖所;那不過是真的聖所的副本。他進到天上,替我們站在上帝面前。

25猶太人的大祭司每年帶著牲畜的血進到至聖所。但是,基督無須多次獻上自己,

26否則,從創世以來,他就得多次忍受苦難了。基督一次獻上而竟全功,在這末世,把自己當作祭物獻上,來潔淨罪。

27到了時候,人人必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
「人人必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這句話,這句話對當時充斥著希臘思想的大眾來說是很難接受和理解的,因為在希臘思想中認為:人只要一死,一切都結束了。
台語也有這樣的話說:「死,就煞(soah)了了。」好像在告訴我們一旦人死了,所有的紛爭都止息了一樣。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有的事是雖當事人死了,問題卻繼續燃燒著,且是越燒越烈。舉例來說:有人為了愛情不能如意就去自殺,以為這樣就一死百了。可是另一方卻是痛苦萬分,並沒有因為對方死了,就把事情忘得一乾二淨。許多國家或民族之間的紛爭也是一樣,並沒有因為對方人民死了很多,就結束敵對的狀態,相反的,是彼此仇視得更厲害,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的仇恨已經千餘年,問題並沒有解決。
因此,當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出「人人必有一死」這句話時,大家都明白這是千古不變的事實,沒有人能逃得過的真理。但接下來的這句「死後有上帝的審判」這句話就讓當時的人感到納悶,人都死了,上帝要怎樣審判呢?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基督教信仰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是永恆的,沒有死亡。因此,怎樣讓這永恆的生命有個善惡的區別,就是從審判的立場來看。上帝不可能讓作惡的人也可以恆久享受著祂的慈愛,更不可能讓那些遵行祂旨意的人一直受到輕視。上帝必定會將遵行祂的旨意者和違背祂教訓者區分出來,使這二者在永恆的境界裡分開就必須進行審判的工作。
28同樣,基督也一次獻上,除掉了許多人的罪。他要再一次顯現,不是來對付罪,而是來拯救等候他的人。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希伯來書8:1-13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8:1-13 現代中文譯本
從第8-10章止,希伯來書作者則從制度面轉向探討約和祭的本質,並藉此更深入的介紹耶穌基督比舊的約和祭更美。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從第8-10章,在討論的主題內容,主要依據耶利米書31:31-34所延伸出來的。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裡,提到上帝將和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這「約」不再是外表的,而是刻在人的內心,這樣的「約」才會永遠存在。
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來開啟猶太人基督徒對耶穌基督有新的認識,希望他們更清楚作為一位上帝親自差遣到世上來的祭司,他成為人類與上帝之間最好的「約」的記號,其意義是深遠的,也是貴重的,作者希望讀者會珍惜這份來自上帝賞賜的貴重禮物。
基督是我們在天上真聖幕供職的大祭司(8:1-2)
1我們所討論的重點是這樣:我們有這樣的一位大祭司;他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寶座右邊。
所謂「重點」指的就是前面所敘述過的,是有關耶穌基督就像早先猶太人所認識的麥基洗德這位偉大的祭司。如果猶太人認為麥基洗德是偉大、神聖的祭司,那麼,耶穌基督更是這樣,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直接從上帝來的大祭司,且是上帝的兒子。有誰會比得上麥基洗德呢?如果沒有人比得上他,那又怎能有人可以與耶穌基督相比呢?當然更不可能。這就是作者在這裡所要表明的一個結論。因此,他在這裡用「重點」來形容這個結論。
祭司的主要工作和角色就是要幫助人透過各種方式認識上帝。古時候的祭司在宗教事務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祭典禮儀,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人體會到上帝的愛和神聖。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祭司,就是介於上帝和人之間的橋樑,就像是信仰上的「媒人」一樣。
2他在至聖所供職當大祭司;這聖所不是人所造,而是主所建立的真聖幕。

舊約祭司所事奉的事乃是天上事的影像(8:3-5)
3每個大祭司是被任命來向上帝獻禮物和祭品的;因此我們的大祭司也應該有所奉獻。

4如果他是在地上,他就不可能作祭司,因為已經有按照猶太法律來獻禮物的祭司。

5這些祭司所做的不過是天上聖幕的副本和影像。正如摩西要建造聖幕的時候,上帝對他說:「你所造的都要依照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模樣。」
耶穌基督是更美之約的中保(8:6)
6但現在,耶穌所接受的祭司職務比他們的優越多了,正如他在上帝與人之間作中間人的約是更好的,因為這約是根據那更好的應許而立的。
舊約之不及新約(8:7-9)
7如果第一個約沒有缺點,就不需要有第二個約。
因為過去的「約」有問題,才會出現所謂「更美好的約」,否則就沒有這樣的必要。
8可是上帝指責他的子民,說:主說:日子要到了,我要跟以色列人民和猶大支族另立新的約。
希伯來書的「約」在希臘文是用「diatheke」,這個字和另一個約字「suntheke」很不一樣;後者這個「suntheke」指的是雙方同意而簽定的「約」,例如以色列人民和迦南人或是其他民族簽定的約,就是用「suntheke」這個字。可是聖經中所用的這個「diatheke」字,指的是上帝與人簽定的「約」。人和人簽約,是一種對等的「約」,是雙方都同意之下才能成立的「約」。但上帝和人的「約」並不是對等的,因為上帝和人的地位並不是平行,上帝是至高的神,人是祂所創造的,是屬於上帝的「創造物」,上帝是造物主。聖經告訴我們,「約」是從上帝自己開始,祂用自己的名譽、神聖發誓,也以祂的名和神聖與人立「約」。因此,人對於上帝所立的「約」只能服從地接受,或者是斷然拒絕。在「接受」與「拒絕」之間是沒有其它可妥協的地方,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9這約不像從前我跟他們祖宗所立的約;在那日子我拉著他們的手,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他們卻沒有遵守我跟他們所立的約。因此主說:我也不理會他們。
新約之優於舊約(8:10-13)
10主又說:在往後的日子,我要跟以色列人民立這樣的約;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頭腦裡,寫在他們的心坎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新的約」是寫在心坎上。這是指真實的「約」,不是外表的,是有真實的內心作底所立的「約」。這「新的約」是寫在心坎上,自然地就會將之傳達給下一代子孫,永遠不會忘記。這裡所用的「認識」這個希臘文是「eidesousin」,指的是真實的明白,也就是不含糊的意思。對上帝真實明白,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也是需要一些訓練、體會才能得到。一般所謂的修行才會進入狀況,或是經過了許多苦難的經歷後,才恍然大悟的明白,這樣的明白就是所謂的「徹底」曉悟。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再次和好;上帝要作為他們的上帝,而與上帝立約的子民將是上帝特別看顧的百姓。
11他們無須教導同胞們,或告訴弟兄們說:你們該認識上帝;因為從最小到最大,他們全都認識我。

12我要寬恕他們的過犯,不再記住他們的罪惡。

13既然上帝提到新的約,可見他已經把頭一個約當作舊的。任何逐漸衰老陳舊的,必然急速消逝。
「新的約」一出現,「舊的約」就完全失效,且將消失不復存在。換句話說,「新的約」將舊的約全部取代下來。一切都是新的了。就像啟示錄21:1描述新天新地時所說的:「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見了,海也消失了。」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希伯來書7:1-28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7:1-28 現代中文譯本
從4:14-7:28止,希伯來書作者說明耶穌基督是一位超越的祭司,並且說明耶穌基督作為超越舊約眾祭司的祭司,早在麥基洗德的故事中預表出來。耶穌將自己的生命視同祭品一樣獻在祭壇上,而他的獻祭是一次就完成了。又說明耶穌基督並沒有罪,他是聖潔的,因此,他的獻祭也使所有信靠他的人因此分別為聖出來。
這一點剛好與利未人從摩西法律傳承下來當祭司的情形完全不同;利未人和一般人都一樣是有罪的,他們在獻祭之前必須先為自己的罪獻祭,表明透過獻祭洗滌了自己的罪,也透過獻祭使自己成為聖潔,然後才能帶領眾人獻祭。然而,耶穌基督的獻祭卻是一個完美的獻祭,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親自差遣到世上來拯救我們人類的大祭司。就是因為耶穌基督成為我們最好的代罪羔羊,不但使我們與上帝之間得以建立和好關係,也因此使我們的生命豐富起來。這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要與當時猶太人基督徒一起分享的信息。
1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在亞伯拉罕殺了諸王,從戰陣回來時,麥基洗德去迎接他,並給他祝福。

2亞伯拉罕把自己所取得的都拿十分之一給他。(首先,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為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有「和平的王」的意思。)

3麥基洗德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他跟上帝的兒子相似,永遠作祭司。

4你們想一想,他是多麼偉大呀!族長亞伯拉罕把所有戰利品的十分之一給了他!

5那些作祭司的利未的子孫,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向以色列人民,就是他們自己的同胞,收取十分之一,雖然他們同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6可是,麥基洗德不屬於利未的世系,他卻從亞伯拉罕收取十分之一,並且為那領受了上帝應許的亞伯拉罕祝福。

7給人家祝福的比那受祝福的人大,這是無可懷疑的。

8就祭司們來說,他們是收取十分之一的人;他們是會死的;但是,就麥基洗德來說,他也收取十分之一,他是活著的,正如聖經所說的一樣。

9因此,當亞伯拉罕繳納十分之一時,我們可以說,利未也繳納十分之一(本來利未的子孫是收取十分之一的)。

10其實,麥基洗德迎見亞伯拉罕的時候,利未還沒有出生,可是我們可以說,他已經在他的祖先亞伯拉罕的身體裡面。

11從前頒給以色列人民的法律是根據利未的祭司制度的。那麼,要是利未祭司制度的工作是完全的,就用不著有另一種麥基洗德─不是亞倫─制度的祭司出現。

12既然祭司制度改變,法律也得改變。

13我們的主,就是現在所討論的那一位,是屬於另一支族的;這一支族從來沒有人當過祭司,在祭壇前供職。

14大家知道,我們的主是屬於猶大支族的;摩西講到祭司的時候,並沒有提起這一支族。

15現在事情更加明顯了,因為另一個像麥基洗德的祭司已經出現。

16他成為祭司,並不是由於人的條例,而是由於那無窮的生命能力。

17因為聖經說:「你要依照麥基洗德一系永遠作祭司。」

18這樣,舊的條例被廢棄;因為它軟弱無能,沒有用處。

19摩西的法律不能夠使任何事達到完全。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盼望,藉著它,我們可以接近上帝。

20此外,還有上帝的誓言,別的祭司被封立的時候並沒有這種誓言。

21但是耶穌是藉著誓言成為祭司的;上帝曾對他說:主曾經發誓,決不改變心意:你要永遠作祭司。

22這樣的差別使耶穌成為那更美好的約的保證。

23另外有一個差別,從前被立為祭司的很多;因為他們死了,不能夠繼續工作。

24但是,耶穌永遠活著;他的祭司工作不由別人繼承。

25所以,他始終能夠拯救那些藉著他親近上帝的人;因為他永遠活著,替他們求告上帝。

26這樣,耶穌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大祭司。他是聖潔,沒有過錯,沒有罪的;他從罪人當中被分別出來,提升到諸天之上。

27他跟其他的大祭司不同,不需要每天先為自己的罪獻祭,然後再為人民的罪獻祭。他只獻過一次祭;他把自己獻上,一舉而竟全功。

28摩西的法律封立不完全的人為祭司;但是,上帝在有了法律以後,發誓應許,任命他的兒子,使他永遠完全。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希伯來書6:1-20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6:1-20 現代中文譯本
1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
作者希望讀者在信仰上能夠長大、進步。作者延續第5章末尾所提到的問題:要長大成人,不能再像嬰兒一樣,在信仰上一直停留在「第一課」(小學)階段。換句話說:6:1-3更進一步地在解釋第5章所提到的問題。在開頭的這三節中,他提到怎樣成長?或是想要成長者應該有的信仰態度是甚麼?
6:1「基督的初步信息」,所謂「初步信息」指的就是5:12所說的「第一課」之意,也就是最基礎的信仰認知。例如: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聖經分成舊約和新約,是以耶穌基督作分界點,在耶穌基督之前是舊約,在耶穌基督之後是新約;洗禮是表示一個人願意相信耶穌為他生命的救主;相信耶穌基督就是為了救贖我們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必定會得救等,類似這些都是屬於基督教信仰的初階的第一步。
「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在和合本是用「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台語聖經用「致意進步到完全」,呂振中譯本則是用「向前推進到完全長大的程度」,這樣看起來,我覺得呂振中教授的翻譯最貼切,他用的是「向前推進」這樣的動詞,看起來就很有力量。他用「推進」,是一種堅忍的力量,含有用力、盡力之意。這樣看起來,我們就會明白:要使信仰進步,並不是空空等待就會得到的,而是需要用力推動。看,信仰是需要用力的推動,並不是只有參加主日禮拜就可以達成,更需要的是每天靈修的功課,這樣才能進步。
作者呼籲信徒要建立好的信仰根基,就必須排除停止進步的狀態。他在這裡舉出六項導致信仰停頓不前的因素,這些都是與「信仰的初步」有關的問題,包括:1. 懊悔腐朽的習俗、2.信上帝、3.不同的洗禮、4.按手禮、5.死人復活、6.永遠的審判等。為甚麼作者會提出這些問題?所表明的是甚麼意思呢?
1. 「懊悔腐朽的習俗」:「死行」(和合本)即指「腐朽的習俗」,是指那些會導致敗壞行為準則的事。例如在福音書中,耶穌基督就一再譴責那些宗教領袖,在意傳統的習俗更勝過對人生命苦難的關心,像這些宗教師只知道注意耶穌基督是否 會在安息日的時候替人治病,卻不關心那些因為被病魔纏身甚久的病患,他們生命活著 的苦難(參考路加福音13:10-17),這些宗教師也不管人肚子餓的時候的需要,卻只在意安息日習俗的重要性(參考馬太福音12:1-8)。甚至關心習俗中的洗手之禮,遠勝過吃東西的重要性(參考馬可福音 7:1-13)。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傳統習俗對人生命的約束,已經使人失去了被創造時的生命本 意,但這些宗教師不但沒有體恤人的苦難,卻還在人生活於苦難中之時,繼續教導人要悔改、認罪,這簡直就是讓人在苦難中加倍苦難啊。
2. 「信上帝」,這句話經常引起爭論、懷疑,以為作者是要我們不用關心這個問題。其實剛好相反,作者乃是要我們注意這個問題,且是要我們有「深度」地 明白信靠 上帝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將前面的第一句「懊悔腐朽的習俗」來作比較,就會更清楚這句「信上帝」的意思了;前句的「懊悔腐朽的習俗」就是將那些傳統的習俗看得比上帝的話語還要重要,馬可福音7:9-13,耶穌基督就曾指出猶太人所犯的這種錯誤,他說:「你們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摩西命令 你們:『要孝敬父母』;又規定:『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你們偏偏說:要是有人把奉養父母的東西當作『各耳板』(意思是獻給上帝的供物),他就不必奉養 父母。你們這樣做,等於拿你們傳授給別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你們還做了許多類似的事。」
我們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耶穌基督指責猶太人並不是真正的信靠上帝,說穿了,只不過是拿上帝的話當擋箭牌,他們主要目的還是在傳統習俗上自己認為比較 有利益的事吧。這樣看來,一個人如果想要用各種禮儀或是外表的動作來表示他信靠上帝,那是錯誤的。因此,一個有成長的信仰,並不是在講究敬拜的禮儀,而是 會知道怎樣將上帝的話真確地落實出來。
既然「信上帝」的初步階段是傳統猶太人的認知,如今「信上帝」的成熟認知為何?我們可以從新約作者的論述得知,他們常以基督為信心的對象,較少以上帝為信 心的對象,這並不表示上帝和基督是兩個不同的、彼此競爭的信心對象,只表示上帝是在基督裏與人相遇,施行拯救。從福音的角度而言,「信上帝」不但包括「信靠我主耶穌基督」(徒20:21;參24:24,26:18;西2:5),而且簡直等於信靠基督;與此同時,基督降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類回復始祖原先那 種自發地信靠上帝的態度,人類與上帝隔離和墮落,正是失卻此種信靠的結果。對已信上帝的猶太人解釋「信上帝」的真正意思,就是要他們接受上帝在基督裏的啟 示(參1:1-2),這是信仰成熟的認知。
2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
6:2提到第3-6項。
3. 「不同的洗禮」。請注意這裡所用的「洗禮」是複數名詞,在此所用的「洗禮」原文,不是在新約出現19次那較常見的字(如在羅6:4;弗4:5;彼前 3:21),而是在新約另外只出現三次的另一個字,其中兩次是指猶太律法或猶太人洗濯或潔淨的儀式(來9:10;可7:4);不過,餘下的一次確是指基督 教的「洗禮」(西2:12,新譯、現中)。換言之,在此可能是指猶太教的潔淨禮儀和基督教的洗禮意義。
在舊約的利未記中,我們看到許多和「潔淨」有關的禮儀,例如:第13-14章記載有關痲瘋病患的衣物與身體,要怎樣表明潔淨的洗滌方式;第15章記載有關 男人排泄物不潔淨時,怎樣沐浴潔淨的禮儀,以及女子生理週期來,潔淨的方式。然後我們也從利未記中看到有關祭司潔淨己身的規定等等,這些對猶太人來說都是 和「洗禮」有關。
另一方面,在早期教會我們也看到許多與洗禮有關的記載,例如:施洗約翰出來時,他就強調「聖靈與火」的洗禮(馬太福音3:11,路加福音3:16),以及 耶穌基督復活後,交代他的門徒要「奉父、子、聖靈的名」來施洗(馬太福音28:19)。使徒行傳第19章就記載當時有所謂的「約翰的洗禮」和「聖靈的洗 禮」。這些都說明了一件事:洗禮的認知有很多種,甚至在早期的時代已經有引起許多爭論。
總之,此處所言「不同的洗禮」可指基督教的洗禮,亦可指猶太人的潔淨禮儀,即此字比另外那個「洗禮」的字涵義較廣;由此看來,作者故意選用了此較廣義之字 的複數,因他所指的「關於洗禮的教訓」,乃是關乎基督教的洗禮如何有別於所有其他的宗教潔淨禮儀,包括猶太教的潔淨之禮和入教的洗禮、約翰的洗禮,甚至包 括異教的入教之潔淨儀式等。
其實,這樣的問題也持續到今天的基督教會,許多人經常在問:到底是「浸禮」才對?或是「滴禮」就可以?可以對小孩施行洗禮嗎?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 可以」。直到今天,這樣的問題還是困擾著我們。
洗禮的意義為何?保羅如此說:「你們一定知道,我們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這是要我們 能過著新的生活,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一樣。」(羅6:3-4)也因此,洗禮的成熟認知是「向罪死,向基督活」。
4. 「按手禮」,聖經中記載有關「按手禮」的意義有好多種。
5. 「死人復活」。這是舊約的教訓(賽26:19;但12:2),也是法利賽人的信條,卻不為撒都該人所接納(徒23:8)。按新約的教訓,「死人,無論善 惡,都要復活」(徒24:15),「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5:29)。本句的「死人」亦應接其廣義來解釋,即是包括信徒和非信徒。論到 「死人復活」,從哥林多前書第15章的記載,我們就會發現早期教會對於復活的事一直談論著,使徒保羅為了要解答這樣的問題,特別用整章的篇幅討論甚麼是復 活。有人討論的焦點是在:甚麼人可以復活?或是甚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復活?其實,這樣的問題也在今天信徒裡發問著。我經常被問到的就是: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 會不會復活?沒有受洗可能復活嗎?復活後到底會變成怎樣的人?
6. 「永遠的審判」。原文有「以及」或「和」,表示此項目跟前一項有密切的關係。復活和審判同是末日的事。「永遠的審判」意即永遠有效的審判(參太 25:46)
論到審判,到底是現在就有審判呢?還是死了以後才有審判?或者是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真正的審判才開始?誰在審判?依據甚麼來審判?
會主心得:我們看到作者將早期信徒所爭論不休的問題一一提出來,他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老把這些問題纏絆著自己靈性的成長,應該要探討的,不是這些禮儀上 的,而是信仰的根基問題。一個有良好信仰根基的人,會排除許多傳統習俗對生命的約束,也會突破對禮儀的迷失。這也就是在第三節他所提到的,要邁向那更成熟 的信仰方向前進才是正確的。
3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

4至於那些離棄正道的人,怎能使他們重新悔改呢?他們曾經有了上帝的光照,嘗到了屬天恩賜的滋味,又得到了聖靈。

5他們已經體驗到上帝的話是佳美的,也感受末世的能力,

6竟然還離棄正道;這樣的人就不能使他們回頭,重新悔改;因為他們再一次把上帝的兒子釘在十字架上,公然羞辱他。

7一塊田地經常吸收雨水,生長蔬菜,對耕種的人大有用處,這是上帝所賜的福澤。

8可是,如果這塊田地長出來的是無用的荊棘和蒺藜,它就有被咒詛的危險,且要被火燒毀。

9然而,親愛的朋友們,即使這樣說,我們仍然相信你們的景況不錯,接近拯救。

10上帝是公道的;他不會忘記你們為他所做的工作和愛心,就是從你們繼續不斷地幫助其他的信徒所表現出來的。

11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你們每一個人自始至終熱心,好使你們所盼望的一切事都能實現。

12不要懶惰,要仿效那些信而有恆的人,來領受上帝的應許。

13上帝向亞伯拉罕立下應許的時候,他曾發誓。因為沒有比他自己大的,他就指著自己的名發誓。

14他說:「我一定要賜福給你,使你多子多孫。」

15亞伯拉罕耐心等待,終於得到上帝所應許的。

16當人發誓的時候,他指著比自己大的發誓;這誓言做擔保結束了人和人當中一切的爭執。

17上帝要明明白白地指示那些要領受他應許的人:他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計劃,於是在應許上面加上誓言。

18這兩件事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上帝不會撒謊。因此,我們這些在他裡面得到安全的人深受激勵,要持守著那放在我們前面的盼望。

19我們有這盼望,正像生命之錨,又安全又可靠,通過了天上聖殿的幔子,直到裡面的聖所。

20為了我們,耶穌已經先到了那裡。他已經按照麥基洗德一系永遠作大祭司。

聖經中的男性系列1-亞伯拉罕

主日講題:聖經中的男性系列1-亞伯拉罕
一、凝聚GEL:(15分鐘)舒適環境、破冰活動
二、榮耀GLORIFY:(20分鐘)為榮耀上帝而唱,生命見證
三、成長GROW:(45分鐘)實踐上帝的話而使生命得到成長
(一)信息傳遞:(15分鐘) 創世記12:1-9
講道大綱及筆記欄

一、亞伯蘭受呼召(創12:1-9)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只是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比賜福於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而得福。」(12:1-3)

呼召是為了更有價值的使命。教會職份、服事、成為父母親、職業…

二、亞伯拉罕生命中的女人
1. 亞伯蘭與撒萊(莎萊)(創12:10-20)

亞伯拉罕尚未成為萬族的祝福之前,反倒都是從他人那裡的到祝福

2. 亞伯拉罕與夏甲(創16:1-16)

3. 亞伯拉罕與基土拉(創25:1-6)

三、亞伯拉罕與羅得對照(創13、14、18:16-33)

羅得的方式,他「為自己選擇」(創13:11)

亞伯拉罕卻成為羅得的祝福

結論:亞伯拉罕成為祝福才能領受上帝的應許(創15章、17章)

亞伯拉罕75歲蒙召,過了25年才看到應許。

在漫長等待的過程中,你會有什麼樣的作法?

(二)問題討論:(30分鐘)上帝的話向我們說些甚麼?
1. 上帝呼召您,您會如何回應?是否能讓人因您而得福?
2. 您覺得您的呼召在哪裡?是家庭、孩子、工作、服事、社會…。
3. 您對亞伯拉罕的轉變有什麼樣的看法?您的生命是否也是如此起伏?
4. 亞伯拉罕75歲蒙召,過了25年才看到應許。在漫長等待的過程中,你會有什麼樣的作法?

四、出發GO:(10分鐘)福音與佈道。
※本週小組有哪些福音行動、佈道行動?
五、加速GEAR-UP:(10分鐘)關懷與連結。
※本週小組有哪些關懷組員行動、連結教會服事?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希伯來書5:1-14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5:1-14 現代中文譯本
舊約大祭司的資格(5:1-3)
A.是從人間選出的(5:1上)
B.是站在神人之間(5:1中)
C.是為獻祭而設立(5:1下)
D.本身有軟弱的地方(5:2上)
E.能體諒人的無知和犯錯(5:2下)
F.為人民的罪獻祭(5:3)
1每一個大祭司都是從民間選出來的;他的任務是替人民事奉上帝,為他們的罪獻上禮物和祭品。

2大祭司自己在許多地方是軟弱的,因此他能夠溫和地對待那些無知和犯錯誤的人。

3並且,因為他自己的軟弱,他不但必須為人民的罪獻祭,也必須為自己的罪獻祭。

是上帝選召的大祭司(5:4-6)
A.基督不是自取尊榮為大祭司,一如亞倫(5:4)
B.基督從死裡復活而為大祭司,非同亞倫(5:5)
C.基督照麥基洗德永遠大祭司,遠超亞倫(5:6)
4沒有人為自己取得作大祭司的尊貴地位。惟有上帝選召的人才能夠作大祭司,像亞倫一樣。

5同樣,基督沒有為自己爭取作大祭司的尊貴地位;相反地,上帝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今天我作你的父親。

6他又在另一處說:你要依照麥基洗德一系永遠作祭司。

是順服上帝的大祭司(5:7-10)
7耶穌在世的時候,曾經向那位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大聲禱告,流淚祈求。因為他謙虛虔誠,上帝聽了他的祈求。

8雖然他是上帝的兒子,仍然從他所受的苦難學習順服。

9既然上帝使他達到完全的地步,他就成為所有服從他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

10上帝宣佈他依照麥基洗德一系作大祭司。


第三次警告及勸勉——停滯不前和叛道的危險(5:11-6:20)
責備信仰停滯不前的信徒(5:11-14)
A.對屬靈深奧的事遲鈍(5:11)
B.在真道上不長進(5:12上)
C.在靈命上不長大(5:12下-14)
11關於這事,還有許多可說的,但是不容易對你們解釋,因為你們的理解力遲鈍。

12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
希伯來書就是寫給那些在信仰上已經是「老信徒」者讀的,為的是要鼓勵他們回到正確的信仰生活,也是勸勉他們不要輕易放棄原本已經領受到的福音信息,同時要他們在信仰的事上學習成長,這樣才不會永遠停留在當初接受到信仰的熱情,或是因為沒有成長導致的信仰軟弱,很容易受到誘惑而壞了所得到的恩典,那就非常可惜。
13凡是吃奶的都是嬰兒,還不會辨別是非。

14從另一方面說,只有成年人才吃乾飯。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能辨別好壞。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按手禮

按手禮(Laying on of Hands)
黃春生牧師
聖經中記載有關「按手禮」的意義有好多種。近代此儀式除了用在按立聖職外(如按立牧師及長老、執事),在靈恩派教會是指傳授聖靈恩賜、權柄與能力的聖禮。

在舊約,按手用於四種不同的場合:
1. 獻祭:獻平安祭(利3:1-2,8,13)或贖罪祭(利4:4,15,24,29,33;民8:12)均需要按手在祭牲的頭上,表示與祭牲認同。大祭司在贖罪日按手在那要被流放的公山羊頭上,表示將以色列人的罪歸到羊的頭上(利16:20-22)。利未記16:21「阿撒瀉勒」的代罪羔羊,亞倫按手在活的公山羊,代表把全民的罪歸於牠頭上,然後把牠放逐到曠野無人之境。
2. 委任、授職:始於亞倫的祭司等次(利8:14,22),和聖化利未人(民8:12),代表把人歸給耶和華為聖,全時間負責聖工。摩西按手在約書亞身上,委派他為接班人,負起繼續帶領以色列民的重任(民27:18,23;申34:9)。在此的按手是把一特別職份授予受按立之人,而受按者則領受特別的權柄或職份。以約書亞受按立來說,他受按立之前已經具備特別的恩賜(民27:18),故此禮在初期非指分賜聖靈的恩賜。
3. 祝福:雅各按手在他的孫兒頭上,給他們祝福(創48:14-15)。
4. 審判:咒詛聖名者受審時,見證人按手在被判死刑者的頭上,表示同意是項判決(利24:14)。出埃及記記述上帝「伸手攻擊埃及」(出7:5),用的就是「按手」一詞;而上帝阻止亞伯拉罕「下手」傷害以撒,用的也是「按手」(創22:12),故「不按手」 亦代表赦罪之意。

到了新約時代,舊約「按手」的意義大致上是保存下來,但與獻祭有關的意義則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聖靈恩賜藉按手分賜給受按者。

在新約,按手跟下列的事情有關連:
1. 祝福:耶穌祝福小孩時,是把手按在他們的頭上(太19:13,15;可10:16)
2. 治病:醫治患病者亦是行按手禮(耶穌:可6:5,8:23,25;路4:40,13:13;保羅:徒28:8)。但是,有時醫病神蹟與按手禮沒有必要的關連,因為耶穌很多時候都不用按手便叫病人痊癒(參考路8:43-48)。
3. 獲賜聖靈:新約明顯地看按手禮可把聖靈恩賜傳出去︰使徒曾藉按手禮使撒瑪利亞人(徒8:17-20)和施洗約翰的門徒得聖靈(徒19:6);提摩太亦因長老的按手而領受聖靈恩賜(提前4:14;另參保羅給他按手,提後1:6)。不少學者認為這點是某些基督宗派(行嬰兒洗禮者)之堅信禮的根據;其次則是靈恩派教會藉按手禮傳授聖靈恩賜(包括治病)的做法。
4. 按立:為長老的按立(提前5:22)。
5. 特別的任命:個門徒被教會選出來,專責辦理供給寡婦的事宜(徒6:6);保羅與巴拿巴被安提阿教會的先知和教師按手作傳道的工夫(徒13:3)。這些事例很可能就是教會按立執事及差派宣教士時行按手禮的根據。

此外,按手還有多重的意涵:在提摩太身上,按手禮同時將他分別出來事奉上帝並授予所需的恩賜(提前4:14;提後1:6);亞拿尼亞按手在保羅身上,則似乎同時有醫治、委任及裝備的三重意義(徒9:17;保羅「被聖靈充滿」是為使9:15-16的計劃能夠實現)。一些釋經者認為,這裏的「按手」是指按立人從事傳道事工;不過,將「按手」與「洗禮」連起來的原文小字提示我們,洗禮與按手被視為同一項入教儀式的兩部分,因此「按手」所指的,較可能是藉按手領受聖靈,儘管這並不是初期教會一成不變的模式(參徒10:44-48)。

但是,我們也要很小心,按手禮必須要按著教會的次序(法規)去行,特別是授職、任命一事。保羅在提摩太前書5:22就這樣提醒我們說:「不可隨便給人行按手禮;不可捲入別人的罪行中;要保守自己純潔。」

希伯來書4:1-16

經文進度:希伯來書4:1-16 現代中文譯本
為了要讓初代猶太人基督徒明白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希伯來書的作者確實很用心地在說明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與天使之間的不同,以及耶穌基督和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歷史人物摩西之間的差異。
從出埃及的事件中,我們知道摩西是很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以色列民族說到歷史必定會提起的一位偉大領導者。他是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領導者,也是為以色列人民尋回已經失落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並將之重新建立起來的中心人物,也是以色列人民生活規範的法律制訂者。即使如此偉大,在希伯來書作者的筆下,他告訴猶太人基督徒要有一個最重要且基本的信仰認識:就是摩西所帶領的是一個民族,而耶穌基督則是帶領全人類,這包括了以色列民族在內。

當進入安息的勸勉(4:1-13)
1既然上帝應許我們享受他所賜的安息,我們就應該有畏懼的心,免得有人被上帝認為是失敗的,不能享受他的安息。
「安息」,是從創造的神蹟開始。在創世記2:2-3記載:「在第七天,上帝因完成了他創造的工作就歇了工。他賜福給第七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歇了工」的希伯來文字根,與「安息」的字根相同,具有「欣賞」、「滿足」、「高興」之意。也因為這樣,創世記作者強調後來設立「安息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欣賞」、「滿足」、「高興」和「感謝」的心來回應上帝創造的恩典,用這樣的態度表明人對上帝的感恩,並且領受上帝的賜福。
除了祝福之外,所謂上帝「安息」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上帝「聖化」安息的時間。「聖化」,是指分別出來,和一般的時間不同之意。是與上帝親近建立關係的時間,這時間就被賦予為「安息日」。
2我們已經跟他們一樣聽見福音。他們聽了信息,並沒有得到益處,因為他們聽見的時候沒有用信心去領受。

以色列人民是聽到了上帝拯救的信息,說要帶領他們從埃及當奴隸的地方出來,要帶他們進入那可「安息」的「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就是因為相信才跟著摩西出埃及的。然而卻因為在曠野漂流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而心生懷疑,沒有以堅定的信心去領受、持守,結果上帝這項恩典他們並沒有領受到,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3我們相信的人可以享受上帝的安息,正如他所說的:我在忿怒中發誓: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雖然上帝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仍然說了這樣的話。

希伯來書的作者有一個期盼:聽了上帝的信息的人,就應該確信,不要心存懷疑的態度,而是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如果存懷疑的心,就會使人失去了上帝賞賜這項最美好的恩典-安息。
4聖經有一處論到第七天,說:「在第七天,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工作。」
5但是在同一件事上所引的經文卻說:「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

從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事件來看,有些人不能進入那應許之地得到安息,是因為他們對上帝持著懷疑的心的緣故。民數記14:26-30這樣記載:上主對摩西和亞倫說:「這些邪惡的人民埋怨我要到幾時呢?我已經聽夠了他們的牢騷怨言!你們去告訴他們:『我指著我的永生發誓:我要照你們所求的對待你們。我是上主:我這樣宣佈了。你們都要死;你們的屍體要倒臥在曠野。因為你們埋怨我,你們當中二十歲以上的人,沒有一人能進入那地。我曾答應讓你們住在那裡;可是除了迦勒和約書亞,沒有一人可以進去。』
6那些先聽到福音的人不能享受到安息,因為他們不信;可是另有些人得以享受他的安息。

第6節較貼近原文的譯法是:「那麼,既然這安息還保留著要一些人進入,而那些先聽到喜訊的人,因背信沒有進入」(天主教思高譯本)
7這說明了上帝為甚麼另外定了一天,稱為「今天」。他在許多年後藉著大衛說的話,聖經上已經有了記載: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你們不要頑固。

作者在這裡引用舊約先知文獻中的中心信息—上帝審判的日子,帶入這節經文中,主要在說明:不論審判的日子是哪一天,對基督徒來說都是「現在」(今天)。不要以為上帝的審判不會來臨,也不要以為救主尚未來到,其實,拯救的時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現在就是」的時刻。
作者希望大家把握的是「現在」(今天),也就是在3:13所提到的「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趕緊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這才是整個福音的信息中心。
8如果約書亞已經帶領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上帝在後來就不會再提那另外的一天。

上帝藉著大衛宣告另一個日子,呼召人進入祂的安息(4:7),這就暗示詩篇95:11所說的「安息」並不是地上的迦南的安息,因為「如果約書亞已經使他們享受了安息,上帝後來就不會提到別的日子了」(本節,新譯本)。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領導下終於進入了迦南地;「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一切話,使他們四境平安」(書21:44;22:423:1)。但作者說「如果約書亞帶領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現代中文譯本),即是他並沒有這樣作;不然的話,上帝就不會「經過這些日子」再提到另一個日子,即詩篇95篇所說的「今日」。
總之,作者要猶太基督徒知道,他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約書亞帶領之下,真的進入上帝所賜福的安息。 否則就不需要有另外的一天。
作者清楚表白,猶太人在約書亞帶領下雖然進入迦南地,卻沒有得到安息。作者直接引入到耶穌基督帶領所有歸信他的人,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對象已經擴張到所有的人類,不再限定於猶太人,而且已將原先所謂的「安息日」,轉換到「另外的安息日」,指的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敬拜上帝的日子。這是歌頌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使人因為耶穌基督的愛,感謝、歌頌、紀念上帝的拯救,就像當年出埃及後守安息日的目的(考申命記5:15)。
9這樣看來,還有另外的「安息日」,是為上帝子民的安息保留著的。
10因為,凡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的人,就是歇了自己的工作,正像上帝歇了他的工作一樣。
11所以,我們應該努力進入那安息;這樣,無論誰都不至於像那些違背命令的人跌倒失敗。

當時的處境確實是很艱困。外在有來自羅馬政府的迫害,認為基督徒乃是一群新的宗教團體,危害到羅馬政府統治區的規律,因此,只要抓到基督徒,就一律處死。內在有來自猶太教徒的圍剿、攻擊,說他們背叛祖先的傳統,忘記了與他們祖先之間所立的約。作者希望當時的猶太基督徒會知道排除一切困難,以「畏懼的心」努力向著「安息」前進。在這種內外夾攻下,許多猶太基督徒放棄了信仰。作者鼓勵這些猶太基督徒,不要放棄,要堅守到底,因為還不到「流血的地步」(希伯來書12:4)。
12上帝的話是活潑有效的。它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入。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思想。

作者都是告訴猶太基督徒,要堅守上帝的話,這本書信一開始就提到上帝怎樣透過各種方式對祂揀選的子民說話。聽了上帝的話,並且堅持遵守,這樣的人就必得到上帝所賞賜的「安息」。
上帝的話是「活潑的」,意思是指「有生命的」,且是指「永恆生命」的狀況。這就讓我們看到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就是以祂的話來創造,也因此,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是有生命的,也是永恆的。
上帝的話是「有效的」,指兩個層面:1.「有分辨的能力」,這是由古時候的農夫拿著篩子在篩穀子的動作而來的觀念。把好的穀子留下來,壞的丟棄,也就是知道怎樣分辨穀子的好壞。2.是「充滿活力」的意思。這個字也是與上帝的創造有關,因為上帝的創造顯示了祂的力量,也因為祂的創造,宇宙萬物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上帝的話「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所謂「雙刃」,原來用在形容一條大的河道,有兩條支道或溝渠且都可流通無礙。作者用「劍」來比喻,說這支「劍」很鋒利,意思是切割相當利,甚至是利到看不見傷痕。
骨頭是很硬的,即使今天的醫學科技時代,要切入骨頭裡面,也要用鋸子或鑽刀才有辦法。但上帝的話可以刺透到骨頭裡面去。古希臘人將人分成靈、魂、體三部份。關節、骨髓都是屬於一個人的肉體最堅硬的部份,而靈與魂是一個肉體最柔軟和具變化的部份,一般人無法捉摸得住,可是上帝的話卻可以將一個人的生命掌握得住,且分析得非常清楚。因此,作者說上帝的話可以看出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意念是甚麼。因此,第13節做了一個小結論。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用許多方法對人說話,為的是希望人能聽進去祂的話,因為祂的話是創造生命的開始。也因此,我們知道真正認識上帝的話的人,生命才有真正的安息可言。
13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

也因為上帝的話可以將人隱藏的意念劃開,所以,任何一個人回到上帝的面前,是無法遮掩、隱藏的,只能據實面對上帝。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告訴大家的:來到教會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學習誠實、謙卑的心。因為無論我們怎樣掩飾自己內心的事,都無法欺騙過上帝對我們內心的呼聲。
「我們都必須向上帝交帳」,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作者提醒大家要注意上帝的審判。人所要面對的,是上帝,因為祂是造物主,祂清楚知道每一件受造物的實況。

基督的超越性—比舊約眾祭司更美(4:14-7:28)
14那麼,我們應該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因為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他已經進到上帝的面前。

耶穌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作者在此談到有關耶穌基督就像一位偉大的祭司,為所有信靠他的人獻上生命的祭。這樣的編撰方式,讓我們看到作者確實是很有系統地在介紹耶穌基督給猶太人基督徒清楚認識,希望他們在那動亂不安的世代中,能夠清楚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因為他就是一位偉大的祭司,帶領眾人回到上帝的面前,他甚至為了所有信靠他的人,親自成為牲祭般的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和好。
「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在當時的教會有發生信徒因為遇到迫害,或是因為困擾而離棄原先所告白的信仰。希伯來書的作者要信徒們不要改變,原因是「宣認」是一種「生命之約」。當一個人放棄他所公開宣告的「生命之約」時,等於對生命的拯救不再存有希望一樣,對生命是很嚴重的殘害。
15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相反地,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

作為大祭司的耶穌,能夠體恤我們人的軟弱。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耶穌基督也和我們一樣經歷過試探。作者這樣的講法是在鼓勵那些在信仰上有動搖的信徒,讓他們知道不要因為受到試探,導致信心軟弱下去。沒有人會說自己從不受到誘惑、試探,也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不懷疑過,不必因為這樣就感到自卑,耶穌基督也曾受到誘惑、試探,惟一和我們的差別是他並沒有「犯罪」。
作者用「他沒有犯罪」來說明人的軟弱和耶穌基督堅強有力的對抗魔鬼誘惑之不同。因為人很容易受到誘惑,尤其在迫害來臨時,更容易使人擔憂生命受到威脅而改變原本所持有的真理。
16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來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
「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原指置放「約櫃」的聖殿之至聖所,以色列人民認為那是上帝顯現的地方。因此,每年贖罪日那一天,大祭司要進入聖殿的至聖所,用羊、牛的血灑在至聖所裡面的約櫃蓋上,表示替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祈求贖罪(考利未記16:1-19)。灑完了之後,就從聖殿的至聖所出來,到至聖所前的祭壇處,將羊、牛的血灑在祭壇的四角處,而這裡的祭壇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贖罪地方,因為這個祭壇的四個角都灑著獻祭羔羊、牛的血,凡是有罪的人,只要用手觸摸至聖所前的祭壇之四角處,就可以免除罪刑,即使所犯的罪是死刑也可免除(列王紀上1:50-51),這就是猶太人所謂的「恩座」,因為這是他們可以得到寬恕、赦免罪刑的地方。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個背景,說明耶穌基督就像這樣的大祭司,帶著人的罪來到這可贖罪的祭壇前,為的就是要使人能夠領受上帝所特別恩賜的赦免、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