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進度:希伯來書4:1-16 現代中文譯本
為了要讓初代猶太人基督徒明白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希伯來書的作者確實很用心地在說明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與天使之間的不同,以及耶穌基督和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歷史人物摩西之間的差異。
從出埃及的事件中,我們知道摩西是很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以色列民族說到歷史必定會提起的一位偉大領導者。他是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領導者,也是為以色列人民尋回已經失落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並將之重新建立起來的中心人物,也是以色列人民生活規範的法律制訂者。即使如此偉大,在希伯來書作者的筆下,他告訴猶太人基督徒要有一個最重要且基本的信仰認識:就是摩西所帶領的是一個民族,而耶穌基督則是帶領全人類,這包括了以色列民族在內。
當進入安息的勸勉(4:1-13)
1既然上帝應許我們享受他所賜的安息,我們就應該有畏懼的心,免得有人被上帝認為是失敗的,不能享受他的安息。
「安息」,是從創造的神蹟開始。在創世記2:2-3記載:「在第七天,上帝因完成了他創造的工作就歇了工。他賜福給第七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歇了工」的希伯來文字根,與「安息」的字根相同,具有「欣賞」、「滿足」、「高興」之意。也因為這樣,創世記作者強調後來設立「安息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欣賞」、「滿足」、「高興」和「感謝」的心來回應上帝創造的恩典,用這樣的態度表明人對上帝的感恩,並且領受上帝的賜福。
除了祝福之外,所謂上帝「安息」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上帝「聖化」安息的時間。「聖化」,是指分別出來,和一般的時間不同之意。是與上帝親近建立關係的時間,這時間就被賦予為「安息日」。
2我們已經跟他們一樣聽見福音。他們聽了信息,並沒有得到益處,因為他們聽見的時候沒有用信心去領受。
以色列人民是聽到了上帝拯救的信息,說要帶領他們從埃及當奴隸的地方出來,要帶他們進入那可「安息」的「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就是因為相信才跟著摩西出埃及的。然而卻因為在曠野漂流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而心生懷疑,沒有以堅定的信心去領受、持守,結果上帝這項恩典他們並沒有領受到,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3我們相信的人可以享受上帝的安息,正如他所說的:我在忿怒中發誓: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雖然上帝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仍然說了這樣的話。
希伯來書的作者有一個期盼:聽了上帝的信息的人,就應該確信,不要心存懷疑的態度,而是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如果存懷疑的心,就會使人失去了上帝賞賜這項最美好的恩典-安息。
4聖經有一處論到第七天,說:「在第七天,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工作。」
5但是在同一件事上所引的經文卻說:「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
從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事件來看,有些人不能進入那應許之地得到安息,是因為他們對上帝持著懷疑的心的緣故。民數記14:26-30這樣記載:上主對摩西和亞倫說:「這些邪惡的人民埋怨我要到幾時呢?我已經聽夠了他們的牢騷怨言!你們去告訴他們:『我指著我的永生發誓:我要照你們所求的對待你們。我是上主:我這樣宣佈了。你們都要死;你們的屍體要倒臥在曠野。因為你們埋怨我,你們當中二十歲以上的人,沒有一人能進入那地。我曾答應讓你們住在那裡;可是除了迦勒和約書亞,沒有一人可以進去。』
6那些先聽到福音的人不能享受到安息,因為他們不信;可是另有些人得以享受他的安息。
第6節較貼近原文的譯法是:「那麼,既然這安息還保留著要一些人進入,而那些先聽到喜訊的人,因背信沒有進入」(天主教思高譯本)
7這說明了上帝為甚麼另外定了一天,稱為「今天」。他在許多年後藉著大衛說的話,聖經上已經有了記載: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你們不要頑固。
作者在這裡引用舊約先知文獻中的中心信息—上帝審判的日子,帶入這節經文中,主要在說明:不論審判的日子是哪一天,對基督徒來說都是「現在」(今天)。不要以為上帝的審判不會來臨,也不要以為救主尚未來到,其實,拯救的時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現在就是」的時刻。
作者希望大家把握的是「現在」(今天),也就是在3:13所提到的「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趕緊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這才是整個福音的信息中心。
8如果約書亞已經帶領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上帝在後來就不會再提那另外的一天。
上帝藉著大衛宣告另一個日子,呼召人進入祂的安息(4:7),這就暗示詩篇95:11所說的「安息」並不是地上的迦南的安息,因為「如果約書亞已經使他們享受了安息,上帝後來就不會提到別的日子了」(本節,新譯本)。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領導下終於進入了迦南地;「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一切話,使他們四境平安」(書21:44;22:423:1)。但作者說「如果約書亞帶領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現代中文譯本),即是他並沒有這樣作;不然的話,上帝就不會「經過這些日子」再提到另一個日子,即詩篇95篇所說的「今日」。
總之,作者要猶太基督徒知道,他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約書亞帶領之下,真的進入上帝所賜福的安息。 否則就不需要有另外的一天。
作者清楚表白,猶太人在約書亞帶領下雖然進入迦南地,卻沒有得到安息。作者直接引入到耶穌基督帶領所有歸信他的人,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對象已經擴張到所有的人類,不再限定於猶太人,而且已將原先所謂的「安息日」,轉換到「另外的安息日」,指的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敬拜上帝的日子。這是歌頌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使人因為耶穌基督的愛,感謝、歌頌、紀念上帝的拯救,就像當年出埃及後守安息日的目的(考申命記5:15)。
9這樣看來,還有另外的「安息日」,是為上帝子民的安息保留著的。
10因為,凡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的人,就是歇了自己的工作,正像上帝歇了他的工作一樣。
11所以,我們應該努力進入那安息;這樣,無論誰都不至於像那些違背命令的人跌倒失敗。
當時的處境確實是很艱困。外在有來自羅馬政府的迫害,認為基督徒乃是一群新的宗教團體,危害到羅馬政府統治區的規律,因此,只要抓到基督徒,就一律處死。內在有來自猶太教徒的圍剿、攻擊,說他們背叛祖先的傳統,忘記了與他們祖先之間所立的約。作者希望當時的猶太基督徒會知道排除一切困難,以「畏懼的心」努力向著「安息」前進。在這種內外夾攻下,許多猶太基督徒放棄了信仰。作者鼓勵這些猶太基督徒,不要放棄,要堅守到底,因為還不到「流血的地步」(希伯來書12:4)。
12上帝的話是活潑有效的。它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入。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思想。
作者都是告訴猶太基督徒,要堅守上帝的話,這本書信一開始就提到上帝怎樣透過各種方式對祂揀選的子民說話。聽了上帝的話,並且堅持遵守,這樣的人就必得到上帝所賞賜的「安息」。
上帝的話是「活潑的」,意思是指「有生命的」,且是指「永恆生命」的狀況。這就讓我們看到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就是以祂的話來創造,也因此,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是有生命的,也是永恆的。
上帝的話是「有效的」,指兩個層面:1.「有分辨的能力」,這是由古時候的農夫拿著篩子在篩穀子的動作而來的觀念。把好的穀子留下來,壞的丟棄,也就是知道怎樣分辨穀子的好壞。2.是「充滿活力」的意思。這個字也是與上帝的創造有關,因為上帝的創造顯示了祂的力量,也因為祂的創造,宇宙萬物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上帝的話「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所謂「雙刃」,原來用在形容一條大的河道,有兩條支道或溝渠且都可流通無礙。作者用「劍」來比喻,說這支「劍」很鋒利,意思是切割相當利,甚至是利到看不見傷痕。
骨頭是很硬的,即使今天的醫學科技時代,要切入骨頭裡面,也要用鋸子或鑽刀才有辦法。但上帝的話可以刺透到骨頭裡面去。古希臘人將人分成靈、魂、體三部份。關節、骨髓都是屬於一個人的肉體最堅硬的部份,而靈與魂是一個肉體最柔軟和具變化的部份,一般人無法捉摸得住,可是上帝的話卻可以將一個人的生命掌握得住,且分析得非常清楚。因此,作者說上帝的話可以看出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意念是甚麼。因此,第13節做了一個小結論。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用許多方法對人說話,為的是希望人能聽進去祂的話,因為祂的話是創造生命的開始。也因此,我們知道真正認識上帝的話的人,生命才有真正的安息可言。
13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
也因為上帝的話可以將人隱藏的意念劃開,所以,任何一個人回到上帝的面前,是無法遮掩、隱藏的,只能據實面對上帝。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告訴大家的:來到教會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學習誠實、謙卑的心。因為無論我們怎樣掩飾自己內心的事,都無法欺騙過上帝對我們內心的呼聲。
「我們都必須向上帝交帳」,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作者提醒大家要注意上帝的審判。人所要面對的,是上帝,因為祂是造物主,祂清楚知道每一件受造物的實況。
基督的超越性—比舊約眾祭司更美(4:14-7:28)
14那麼,我們應該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因為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他已經進到上帝的面前。
耶穌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作者在此談到有關耶穌基督就像一位偉大的祭司,為所有信靠他的人獻上生命的祭。這樣的編撰方式,讓我們看到作者確實是很有系統地在介紹耶穌基督給猶太人基督徒清楚認識,希望他們在那動亂不安的世代中,能夠清楚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因為他就是一位偉大的祭司,帶領眾人回到上帝的面前,他甚至為了所有信靠他的人,親自成為牲祭般的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和好。
「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在當時的教會有發生信徒因為遇到迫害,或是因為困擾而離棄原先所告白的信仰。希伯來書的作者要信徒們不要改變,原因是「宣認」是一種「生命之約」。當一個人放棄他所公開宣告的「生命之約」時,等於對生命的拯救不再存有希望一樣,對生命是很嚴重的殘害。
15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相反地,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
作為大祭司的耶穌,能夠體恤我們人的軟弱。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耶穌基督也和我們一樣經歷過試探。作者這樣的講法是在鼓勵那些在信仰上有動搖的信徒,讓他們知道不要因為受到試探,導致信心軟弱下去。沒有人會說自己從不受到誘惑、試探,也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不懷疑過,不必因為這樣就感到自卑,耶穌基督也曾受到誘惑、試探,惟一和我們的差別是他並沒有「犯罪」。
作者用「他沒有犯罪」來說明人的軟弱和耶穌基督堅強有力的對抗魔鬼誘惑之不同。因為人很容易受到誘惑,尤其在迫害來臨時,更容易使人擔憂生命受到威脅而改變原本所持有的真理。
16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來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
「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原指置放「約櫃」的聖殿之至聖所,以色列人民認為那是上帝顯現的地方。因此,每年贖罪日那一天,大祭司要進入聖殿的至聖所,用羊、牛的血灑在至聖所裡面的約櫃蓋上,表示替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祈求贖罪(考利未記16:1-19)。灑完了之後,就從聖殿的至聖所出來,到至聖所前的祭壇處,將羊、牛的血灑在祭壇的四角處,而這裡的祭壇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贖罪地方,因為這個祭壇的四個角都灑著獻祭羔羊、牛的血,凡是有罪的人,只要用手觸摸至聖所前的祭壇之四角處,就可以免除罪刑,即使所犯的罪是死刑也可免除(列王紀上1:50-51),這就是猶太人所謂的「恩座」,因為這是他們可以得到寬恕、赦免罪刑的地方。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個背景,說明耶穌基督就像這樣的大祭司,帶著人的罪來到這可贖罪的祭壇前,為的就是要使人能夠領受上帝所特別恩賜的赦免、慈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