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哥林多後書2:1-17

經文進度:哥林多後書2:1-17 現代中文譯本
哥林多後書簡介
1因此,我抱定決心,在下次訪問你們的時候不再使你們憂愁。
從哥林多前書16:5-9可知使徒保羅確實是計劃再去哥林多教會訪問,不過因為以弗所地區的福音事工,使他還無法抽身前往。而在哥林多後書1:16裡,他說在往馬其頓的途中,會先去一趟,然後回程途中會再去一次,這樣來回兩趟訪問,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他對哥林多教會的愛。有可能是去了一次,卻無法在回程的時候又去,因此,引起哥林多教會原本那些專門在找使徒保羅的碴的人注意,他們就利用這件事大作文章,說使徒保羅只會撒謊、欺騙信徒。因此,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23裡就說出自己內心的告白—絕對不撒謊。在此保羅說他「抱定決心」,這詞含有「發誓」的強烈意味。
2如果我使你們憂愁,有誰能夠使我快樂呢?只有因我而引起憂愁的你們能使我快樂。

3所以,我寫了那封信給你們,為要避免我到你們那裡去的時候,那些應該使我快樂的人反而使我憂愁。我也確信,我的喜樂就是你們大家的喜樂。
保羅提起他曾寫「那封信」給哥林多教會,到底是哪一封?這是許多聖經學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這也幫助我們瞭解: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只是「前、後」兩本書信而已,而是更多,例如在哥林多前書5:9也提到「從前給你們的信裡」這樣的話,可惜的是:這些書信都沒有被保留下來。
4我在憂傷痛苦中流著許多眼淚給你們寫信,不是要使你們憂愁,而是要你們都知道我多麼愛你們!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愛是多麼地深;他說明自己是與哥林多教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他們一起喜樂,但並不希望帶給他們憂愁。這樣的愛,有如父母對子女的愛一樣。這也是使徒保羅對自己開拓起來的教會一貫持有的態度,就像母親生育孩子一樣的情深。
5那麼,如果有人使別人憂愁,他不是使我,而是使你們大家憂愁,至少使你們當中的某些人憂愁。我這樣說,是因為我不願意使這樣的人太難堪。
在此,使徒保羅並沒有指明到底是誰使他和哥林多教會感到煩心。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是和哥林多前書5:1所提起的那件「亂倫」事件(即有人和繼母同居)有關。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個人乃是那群反對使徒保羅而自稱才是「真使徒」中的領導者。此外,我們看到使徒保羅並沒有很嚴厲懲罰這個人,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哥林多教會內產生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使徒保羅不是說要將這樣的人趕出教會嗎(哥林多前書5:2)?為甚麼他沒有這樣做?但也有人認為如果是這個帶頭領袖當眾羞辱了使徒保羅,使徒保羅不是曾說過「為甚麼不寧願受點冤枉?為甚麼不甘心吃點虧」這樣的話嗎(哥林多前書6:7)?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是曾懲罰了這個人,可能是懲罰的方式並沒有像他以前所說的要驅逐這個人離開教會,因此,有人認為應該更嚴厲些。
可能是上述這種不同的聲音,使徒保羅說出了這段看法,也就是2:6所說的,對這個人的懲罰「已經夠了」。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這個人可能已經悔改。在使徒保羅的看法,一個人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悔改,就應該得到寬恕,甚至要繼續鼓勵他繼續向善。二是這個人已經被驅逐離開教會,就不用再繼續討論已經離開教會的人的事,就當作已經過去的事,以免這個人失去再回來的機會。依照2:7-8的經文看來,有可能是這個人已經知道自己犯錯了,但卻也因此離開教會。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寬恕這個人,讓他知道大家還是希望他能再回來教會過團契信仰生活。
6他受大多數人的譴責已經夠了。

7你們應該寬恕他,勸慰他,免得他過份傷心而絕望。
教會在處理人事糾紛問題時,不允許隨意對外公佈。
小會(堂會長老會議)對違背信仰秩序的人,只要派代表去跟當事人說明就好,為的就是不希望有人因為感到自己被羞辱抱著「懷恨」的心離開了教會。因為一個人的心中有「懷恨」,就會像創世記第4章所描述的該隱,讓罪找到「埋伏在門口」的機會(創世記4:6-7)。這就是教會在處理問題的方法與一般團體或政府不同的地方,因為教會在處理秩序的問題時,第一個考慮到的是讓人有悔改的機會,這是最優先要保護的基本信仰原則。只要有人悔改,都看為是最重要、最珍貴的。
8所以,我要求你們讓他知道,你們確實愛他。

9我以前給你們寫那封信,目的是要知道你們是否經得起考驗,是不是願意一切都服從我。

10你們寬恕誰,我就寬恕誰。如果我有所寬恕,是代表基督為你們寬恕的,

11免得撒但佔了優勢,因為我們對撒但的詭計知道得很清楚。

12我到特羅亞傳基督福音的時候,主已經為我開了工作的門。

13可是,因為沒有遇見我們的弟兄提多,我心裡非常焦慮。於是我向當地的人告別,到馬其頓去。

14但是,感謝上帝!因為他時常率領我們,使作為基督俘虜的我們〔或譯:我們〕得以參加基督凱旋的行列。他又使用我們到處散播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保羅在此運用羅馬軍人打仗凱旋回來的盛況,來描述一個基督徒得榮耀就是像軍人得勝回來的樣式。在這些凱旋回來的羅馬軍人背後,往往會連拖帶拉著一群戰俘。這些凱旋歸來的軍人會被國會議員,也就是羅馬帝國享有崇高地位的皇帝和元老院的長老們賜福。使徒保羅說基督徒就像是被耶穌基督「俘虜」,也參與了耶穌基督從死亡生命中凱旋回來一樣。但耶穌基督和羅馬軍人不同的地方是:羅馬軍人在享受到皇帝和元老院長老賜福之後,馬上就將那些戰俘送進競技場去「餵」猛獸作樂。而耶穌基督並不是這樣,他是讓所有他得到的子民(基督的俘虜)享有他復活的生命,這就是生命的香氣!
15我們好比基督獻給上帝的馨香之氣,散播在那些得救和失喪的人身上。

16對於那些失喪的人,這氣味成為致死的臭氣;對於那些得救的人,這氣味卻成為得生命的香氣。誰能擔當這重大的任務呢?

17我們不像許許多多的人,把上帝的信息當商品叫賣;因為上帝指派我們,讓我們在他面前以基督奴僕的身份誠誠懇懇地宣揚信息。
使徒保羅說這些「假使徒」其實就是將福音「當商品叫賣」。在和合本用「為利混亂」,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用「混淆了天主的道理」(台語版聖經與思高版本相同)。所謂的「混亂」、「混淆」,原本希臘文是從「叫賣的小販」的詞延伸來的。從古至今,在菜市場上都會看到那些在喊叫的販賣者,上面擺著很好看的果菜,但在籃子的底層卻夾雜著一些腐爛的、不好的在裡面。換句話說,只有外表包裝很美,裡面卻是暗藏很差的品種。這叫做「混亂」,就是騙人的意思。在希臘文七十譯本聖經,將「混亂」這個字用在以賽亞書1:22,形容耶路撒冷以前像是「美酒」,現在變成是「淡而無味的水」時,是用來表示「摻了水的酒」之意。這也是許多不肖販酒商人喜歡騙人的行徑。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哥林多後書1:1-24

經文進度:哥林多後書1:1-24 現代中文譯本
哥林多後書簡介
1我是保羅;我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穌的使徒。我和我們的弟兄提摩太寫信給在哥林多城上帝的教會和全亞該亞所有的信徒。
提摩太,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所得到的年輕同工。路司得的人,母親友妮基、外祖母羅綺都是猶太人,父親是希臘人。提摩太在路司得和以哥念備受信徒的稱讚,使徒保羅帶他同行傳福音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也為他行了割禮(使徒行傳16:1-3、提摩太後書1:5)。使徒保羅相當喜愛提摩太,甚至稱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1:2)。
2願我們的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3我們要感謝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是慈愛的天父,也是一切安慰的來源。
3-7節的經文中,一再出現的詞句「安慰」共計有9次之多。請注意,使徒保羅用「安慰」這個詞時,特別強調是來自上帝的「安慰」,不是來自人的「安慰」。來自上帝的「安慰」是帶有拯救、解放、寬恕、赦免的意思。
4在我們的各種患難中,他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

5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我們也藉著基督得到許多安慰。
使徒保羅用「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來形容「苦難」的意義,乃是我們與耶穌基督的生命是結成一體、不可分開的。耶穌基督的「苦難」,是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而這十字架的「苦難」是與生命的拯救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這裡所要表明的「苦難」,不是單指釘十字架的刑罰,而是包含了釘十字架整個經過所帶來的人對生命的羞辱,以及拒絕上帝拯救的愛所引發的生命「苦難」—罪。
6如果我們遭遇苦難,那是為要使你們得到安慰,得到拯救;如果我們得了安慰,你們也同樣得到安慰,並且得到力量來忍受我們所遭受的苦難。
使徒保羅說當我們與耶穌基督同受苦難時,我們也將可以藉著耶穌基督「得到力量來忍受我們所遭受的苦難」,這是很值得我們謹記在心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也是一句應許,讓我們知道,倚靠耶穌基督所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這種力量勝過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是可以勝過生命的苦難,使人在絕望中,重新建立生命的希望。
7我們對你們的信心從不動搖;我們知道,正像你們分擔了我們的苦難,你們也要分享我們所得到的安慰。
「苦難」的背後往往是一種期盼,這種期盼就是「安慰」。在拉丁文,「安慰」的字根就是「fortis」,是指「勇敢」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要「安慰」別人也需要勇氣。因為當一個人受到極大的打擊,生命垂危的時候,要去安慰那樣的人,就需要特別的「勇氣」。
8弟兄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從前在亞細亞省我們所遭遇的患難。那壓在我們身上的擔子竟是那麼沉重,連生存的希望都沒有了。

9我們只覺得已經被判死刑。這樣的情形使我們知道不能倚靠自己,只能倚靠那使死人復活的上帝。

10他曾經從死亡的危險中拯救了我們,將來仍要拯救;只要你們用禱告幫助我們,我們確信這位上帝將來還要施行拯救。

11這樣,有許多人為我們禱告,使我們蒙恩,也必定有許多人要為我們感謝上帝。

12我們所誇耀的是:我們的良知證明我們在世為人,尤其是我們跟你們的關係,都受上帝所賜的坦率〔另有些古卷作聖潔〕和誠懇所支配,而這是由於上帝恩典的力量,不是由於屬世的智慧。
所謂「良知」,這是指上帝的形像,也就是指上帝創造的愛。因此,當使徒保羅說他用良知來證明自己的誠實時,也就是指著創造天地的上帝來發誓的意思。
13我們寫給你們的,只限於你們所能讀、所能領會的。你們現在領會的只是一部份,我希望你們以後會完全明白。
使徒保羅提出了末世審判的觀念。他知道無論他怎樣解釋,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許並不能馬上清楚,心中還是會繼續存著遲疑的態度。「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指的就是審判的時候,他可以坦然無懼地面對上帝審判,那時,大家就會明白他確實是誠實不欺地對待哥林多教會的。
14這樣,在我們的主耶穌再來的日子,你們會誇耀我們,正像我們誇耀你們一樣。

15既然有了這樣的確信,我就計劃先去訪問你們,使你們獲得雙倍的快樂。

16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計劃先經過你們那裡,回來的時候再去一次,好讓你們幫助我前往猶太。

17這樣的計劃,有誰能批評我輕率呢?難道我計劃這件事是出於自私的動機,是是非非,反覆無常嗎?

18我指著信實的上帝說,我的諾言並不是「是」而又「非」的。

19因為西拉、提摩太,和我傳給你們的那位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並不是一位是而又非的。相反地,他就是上帝的「是」字。

20上帝一切的應許都在基督身上成為「是」了。因此,我們藉著他說「阿們」,來榮耀上帝。

21上帝向你我保證,我們生活在基督裡面;他把我們分別出來,

22在我們身上蓋上了他的印記,並且賜下聖靈在我們心裡,作為他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的擔保。
「印記」乃是聖靈所做的記號,且是刻畫在心裡作為擔保。古時候的奴隸,身上都會用燒紅的鐵印烙記號在身體上,這樣奴隸逃跑後被抓到時,只要看烙印,就會知道是誰家的奴隸。使徒保羅常說自己就是基督耶穌的「僕人」(羅馬書1:1、腓立比書1:1),也自比是福音的「囚犯」(以弗所書3:1)。但這種烙在身體上的記號是可以設法消除掉的,逃離的囚犯、奴隸,只要沒有被抓到,穿著衣服就可以遮蓋烙印的部位,沒有人會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使徒保羅說基督徒的身上都有聖靈的「印記」,這「印記」表明的是基督徒與耶穌基督之間不可分的生命關係,是上帝賜下的聖靈將之刻畫在每一個信的人的心裡。既然是聖靈的印記,就不是人為的記號,也不隨著人的「毀約」而失效,因為上帝以祂的永生為此立約。同樣地,基督徒也需以真實無偽的態度,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信息。
23我祈求上帝為我作證;如果我撒謊,他會懲罰我!我決定不去哥林多是為你們著想。

24我們不是要命令你們該信甚麼,因為你們在信仰上已經站穩了。我們倒願意跟你們同工合作,為要使你們有喜樂。

聖經中的女性系列4-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主日講題:聖經中的女性系列4-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一、凝聚GEL:(15分鐘)舒適環境、破冰活動
二、榮耀GLORIFY:(20分鐘)為榮耀上帝而唱,生命見證
三、成長GROW:(45分鐘)實踐上帝的話而使生命得到成長
(一)信息傳遞:(15分鐘) 路加福音1:27-38
講道大綱及筆記欄

一、馬利亞的自我認知(路1:34-38)
妳的情緒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嗎?
1. 別人如何看?
「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太1:18)
2. 上帝如何看?
路1:28 天使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3. 馬利亞如何看?
路1:34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

二、馬利亞自我認識的拓展
1. 更新定位(路1:46-48)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祂顧念祂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6-48)

2. 生命有異象(路1:42-45)
「(約瑟)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太1:20)

3. 存在有使命(路2:34)
「...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路2:34)

三、馬利亞的親子關係
1. 了解與澄清(路2:41-48)
「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路2:48)
2. 傾聽與接納(路2:49-51)
「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2:49)
3. 邀請與尊重(約2:1-5)
「母親,我與妳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2:4)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2:5)

結論: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
(二)問題討論:(30分鐘)上帝的話向我們說些甚麼?
1. 妳/你很在意人的眼光嗎?妳/你的情緒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嗎?
2. 馬利亞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的眼光?如何轉向上帝的眼光?
3. 馬利亞與耶穌之間的親子互動關係,給妳/你什麼提醒與教導?
四、出發GO:(10分鐘)福音與佈道。
※本週小組有哪些福音行動、佈道行動?
五、加速GEAR-UP:(10分鐘)關懷與連結。
※本週小組有哪些關懷組員行動、連結教會服事?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16:1-24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6:1-24 現代中文譯本
使徒行傳11:27-30記載:「在這時候,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其中有一個人叫亞迦布;他得到聖靈的指示,站起來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這事到克勞第在位年間果然發生。)於是門徒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他們就這樣做了,託巴拿巴和掃羅把捐款帶給教會的長老們。」這段資料幫助我們明白使徒保羅之所以四處籌款,是因為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在饑荒中的需要。可能是因為饑荒確實是很嚴重,所以,當耶路撒冷教會第一次開使徒會議結束後(徒15章),確定了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傾全力往外邦地區傳福音,而使徒們就留在耶路撒冷和猶太人地區工作。
1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
使徒保羅曾吩咐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所做的,依照加拉太書6:6-10的記載內容如下:「所以,我們行善,不可喪志;我們若不灰心,時候到了就有收成。因此,無論甚麼時候,一有機會就該為公眾做有益的事,對那些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更應該這樣。」
這段經文並沒有明確說出要怎樣做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事,而是提到「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大家就應該在公眾的「善事」上互相協助。這是一件重要的認識: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相互關心。雖然屬於不同的族群、教會系統,但都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信徒,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2每星期天,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
「每星期天」,原文「κατα μιαν σαββατου」,意思是「在每個安息的第一天」,也就是七日的頭一日。從這一點我們看到初代基督徒聚會的時間已經從猶太文化的「第七天-安息日」(週五晚-週六晚),改為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星期天」。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就是譯為「每週的第一日」。和合本的翻譯也是「每逢七日的第一日」。
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信徒,以存「小錢」的方式來累積救助的捐款。他採用每個禮拜天參加聚會的時候,就「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不希望等他到哥林多教會時,大家才想辦法要湊這救助的款項。然後,他們可以選派可信任的人將此款項帶到耶路撒冷去。這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對於財物都很小心,因為奉獻的金錢必須如此審慎處理,稍一不慎可能就會使教會這個信仰團契發生彼此不信任的問題。
3我到的時候,會派你們所信任的人,給他們介紹信,讓他們把你們的捐款帶到耶路撒冷去。

4如果需要我親自走一趟,他們可以跟我一起去。

5我現在正要路過馬其頓。我訪問了馬其頓以後,就到你們那裡去。

6我可能在你們那裡住些時候,也許在那裡過冬,再繼續我的旅程。這樣,我無論上哪裡去,你們可以給我送行。

7我不願意只在路過時訪問你們;主若准許,我希望跟你們多住一些時候。

8可是,我還要留在以弗所,一直到五旬節;

9因為,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這裡的門大開,有很好的工作機會。
以弗所的門「大開」,意思是有很好的傳福音機會。對於傳福音的工作者來說,掌握機會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傳道者常將重要的機會給喪失了,因為常常為了不必要的人情世故所纏絆。真正投入在福音事工的人,他所關心的是:哪個地方喜歡他去,他就去。 因為人的生命相當有限,不需浪費時間在一些無關緊要的雜事上。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是掌握了每個時間,且知道將所有生命的時間投入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保羅看到以弗所城有好的機會,就不放棄,繼續停留在那兒長達三年的時間。
雖然是這樣,並不表示反對的聲音都沒有。在以弗所還是發生了暴動,因為當地許多人受到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所傳的福音影響,導致有很多人的財路被阻擋了,因而想盡辦法要消除使徒保羅他們的福音事工。這一節開始所講的「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就是指此事。
10如果提摩太到你們那裡,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接待他,使他安心,因為他跟我一樣在為主工作。
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善待提摩太,是因為有些人或許會認為使徒保羅不來,卻派個年輕的代表來,就是輕看他們。特別是提摩太年紀尚且還輕,經驗也不是像使徒保羅那樣豐富。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時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就曾這樣勸勉他說:「別讓人小看你年輕。無論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各方面,都要作信徒的榜樣。你要在宣讀聖經、講道,和教導等工作上多下工夫,直到我來。不要忽略了你屬靈的恩賜;這恩賜是藉著先知的預言和長老們的按手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專心一意去做,讓大家看出你的長進。你要謹慎自己,對你的教導也得小心。要有恆心做這些事;這樣,你不但能救自己,也能救你的聽眾。」(提摩太前書4:12-16)
11誰都不要輕看他;要送他平安地繼續他的旅程,讓他回到我這裡來,因為我正等著他跟弟兄們一起來。

12至於亞波羅弟兄,我常常鼓勵他跟其他弟兄一起去訪問你們,可是他總覺得現在去不合適〔或譯:不是上帝的意思〕,等有了機會,他會去的。

13你們要警醒,要在信仰上站穩,要勇敢,要剛強。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他用「站穩、勇敢、剛強」這些詞句,都是平常羅馬軍隊指揮官對屬下兵士的訓詞。信仰就像是在打仗一樣,這是使徒保羅時常使用的比喻方式,例如在對以弗所教會信徒的勸勉中,他是這樣說:「你們要倚靠主的大能力作堅強的人。你們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使你們能站穩,來抵禦魔鬼的詭計。因為我們不是對抗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對天界的邪靈,就是這黑暗世代的執政者、掌權者,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因此,你們要以上帝所賜的武器裝備自己,好在險惡的日子裡能夠抵抗敵人的攻擊,戰鬥到底,始終守住陣地。」(以弗所書6:10-13)
14一切工作都要憑著愛心去做。

15弟兄們,我有話勸你們。你們認得司提法那和他一家人;他們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家,並且在服事信徒的事上非常熱心。

16你們要聽從這樣的人,以及跟他們一起辛勞工作的人。

17司提法那、福徒拿都,和亞該古能夠到這裡來,我很高興。他們正好補償你們不在這裡的遺憾。

18他們使我覺得快慰,就像使你們快慰一樣。這樣的人是值得你們敬重的。

19亞細亞省的各教會都向你們問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以及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在主裡面熱切向你們問安。

20這裡的弟兄們都向你們問安。你們要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
「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這是早期教會的一個習慣,大家來到聚會之處,相見面時就彼此親吻,這是非常誠懇的態度。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這樣的請安方式(羅馬書16:16)。原本猶太人就有這樣的習慣,但在基督教會開始傳到外邦地區之後,可能為了要區隔而加上了「聖潔」這樣的詞句,表示這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或是親人之間的親情(路加福音15:20)關係不一樣。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基督教)在第十三世紀的時候廢除這請安的儀式,而在東方教會(東正教)目前還保持著,但通常是用臉頰彼此貼著相互請安。
21我親手寫:「保羅祝你們好!」

22如果有不愛主的人,他是該受咒詛的。主啊,願你來!

23願主耶穌賜恩典給你們!

24在基督〔有些古卷沒有基督〕耶穌裡,我深愛你們大家!〔有些古卷加阿們〕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15:1-58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5:1-58 現代中文譯本
哥林多前書從第7章開始,使徒保羅說「現在來討論你們信中所提的事」(7:1),然後他開始逐一地回答有關哥林多教會提出的問題,包括了有關婚姻的事、離婚、單身獨居、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的自由、分享愛筵的問題、聖靈恩賜的表現等等,現在則是討論有關基督徒復活的問題。而且這問題佔據了哥林多前書許多的篇幅,顯示保羅極為重視此信仰癥結與疑慮,希望給予確切的教導。
1弟兄們,我要你們記住我以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這福音你們領受了,並且用它作信心的基礎。2如果你們持守這福音,不是空空洞洞地相信,一定會因著它而得救。
3我曾經把我所領受那最重要的信息傳授給你們,就是:按照聖經所說的,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
使徒保羅說已經把自己所領受那「最重要」的信息傳給了哥林多教會信徒。這裡所說的「最重要」一詞(和合本是用「第一」,台語漢字也是用「第一」,指的就是「最重要」之意),是指3-4節所提到的,也是福音信息中最重要的—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且埋葬了,第三天復活了。我們可以說這是基督教信仰告白中最重要的內容。
4又按照聖經所說的,他被埋葬了,在第三天復活了。
5他向彼得顯現,又向十二個使徒顯現。
6以後他又一次向五百多個跟從他的人顯現;這些人多數還活著,雖然也有些已經死了。
7後來,他向雅各顯現,又向所有的使徒顯現。
8最後,他也向我顯現;我好像是一個在不正常〔或譯:不適時〕的情況下出生的人。
9我在使徒中原是最微小的,我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迫害過上帝的教會。
10但是,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天的我,他所賜給我的恩典沒有落空。相反地,我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跟我一同工作。
11那麼,無論是我還是別的使徒,我們都這樣傳;你們也都這樣信。
12既然我們所傳的信息是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了,為甚麼你們當中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
哥林多教會信徒可能不是否認耶穌基督復活,而是認為人不能像耶穌基督復活。因為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會復活,人卻不是這樣。使徒保羅在這裡要強調的重點則是:信耶穌基督的人,是與耶穌基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沒有分開的。如果沒有復活的事,就沒有耶穌基督復活的事可談。既然耶穌基督有復活,就有死人復活的事,而這復活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帶給信靠他的人得到的。使徒保羅這種觀念的基礎是從福音書來的。在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很清楚地說到,所有信靠他的人,就是與他「合而為一」了,就像耶穌基督和上帝「合而為一」一樣,不能分開。
13要是沒有復活的事,那等於說,基督沒有復活了;
14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
15這樣,我們顯然在為上帝作假證;因為我們見證,說他使基督從死裡復活了。如果真的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上帝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
16要是死人沒有復活,那等於說,基督沒有復活了。
17要是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就是幻想,你們仍然迷失在罪中。
基督教信息最重要的中心—在耶穌基督裡,我們的生命有復活的盼望,使我們的生命能夠超越死亡的控制,脫離死亡的轄制。
18這樣的話,死了的基督徒就都算滅亡了。
19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或譯:如果我們對基督的希望只限於今生〕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
如果耶穌基督已經復活,就會使信靠他的人也跟著復活,除非沒有復活的事發生。如果沒有復活的事發生,就沒有耶穌基督復活的神蹟可言。使徒保羅最後說出基督教信仰最終的目標:生命復活。他說:「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確實是這樣,因為任何一個宗教都是對來生的生命存有獨自的看法;在民間宗教、佛教尚且會提到「輪迴」,而設若基督教只有今生的盼望,這樣的宗教信仰又能給人的生命說出甚麼盼望呢?不!不是這樣!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性,就是在復活的盼望,且這復活是生命的復活,不是輪迴,也不是世上的現象,是屬於天上的國度,是永恆的生命!
20然而,事實上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這是要保證已經死了的人也要復活。
21因為死亡是從一人來的,死人的復活也是從一人來的。
22同樣,眾人的死亡是因為他們跟亞當連結,眾人的復活是因為他們跟基督連結。
23不過,每一個人要按照適當的次序復活:最先是基督,其次是,他再來時,屬於他的人。
使徒保羅思想中的「次序」觀念;他說「福音是上帝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外邦人」,現在他說,復活也是這樣,是有先後次序之別,先從耶穌基督開始,然後是在他來臨時,所有信靠他救恩的人都將跟著復活。這也是給所有信徒一個極大且明確的保證,只要信靠他,就必會跟著他享受復活的恩典。
24然後末期才到;那時候,基督要消滅一切靈界的執政者、掌權者,和有能者,把王權交還給父上帝。
25因為基督必須統治,直到上帝打敗一切仇敵,使他們都屈服在他腳下。
26他所要毀滅的最後仇敵就是死亡。
27因為聖經上說:「上帝使萬物都屈服在他腳下。」很明顯地,這裡所說的「萬物」並不包括上帝本身,因為他就是那使萬物屈服在基督腳下的。
28到了萬物都屈服於基督時,兒子本身也要屈服在那位使萬物都順服他的上帝,好讓上帝在萬物之上統御一切。
29要不是這樣,那些代死人受洗禮的又有甚麼意思呢?他們所希望的是甚麼呢?要是沒有死人復活這回事,那他們為甚麼還代死人受洗呢?
早期教會曾流行著一個習俗,就是為那些已經去世,卻沒有機會受洗的人代替受洗。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是因為有人剛進入教會不久,他對福音事工很熱心,在還沒有受洗,或是預備要受洗之前,突然去世了。於是教會找一個人來代替他受洗。會有這情形發生的原因,是早期教會流行著一個觀念: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進入天國。也等於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得救。因此,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他受洗,在將來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他可以因為有人替他受洗而得救,已死的生命因此復活。我們知道現在這種情形已經不復存在了,原因是我們認為信仰是要自己親自告白才算,不能用代替的。同樣地,我們也不為死人施洗。
30我們又何必時時刻刻冒險呢?
31弟兄們,我天天面對著死!我敢這樣說,是因為我們同在主基督耶穌的生命裡,我以你們為榮。
32如果我在以弗所跟那些野獸格鬥純粹是出於人的動機,這對我有甚麼益處呢?如果死人不復活,那麼,就像俗語所說的:「讓我們吃吃喝喝吧,反正我們明天就要死了。」
33不要受愚弄了。「壞的友伴會敗壞品德!」
34要醒悟,不要再犯罪了。我說這話是要你們覺得羞愧,因為你們當中有人不認識上帝。
35有人要問:「死人怎麼能復活呢?他們會有甚麼樣的形體呢?」
36無知的人哪!你種在地裡的種子,要不是死了就不能發芽生長。
37你們所種的是麥子,或是別的種子,都是一顆光光的子粒,並不是那將來要長成的形體。
38上帝照著自己的意思給種子一個形體;他使各樣的種子各有適當的形體。
39各種動物的肉體也都不相同:人有人體,獸有獸體;鳥有鳥體,魚有魚體。
40還有天上的形體,也有地上的形體;天上的形體有一種美,地上的形體有另一種美。
41太陽有太陽的光輝,月亮有月亮的光輝,星星有星星的光輝;甚至這顆星和那顆星所發的光也不一樣。
42死人復活也是這樣。身體埋葬了會朽壞;復活後是不朽壞的。
43被埋葬的是醜陋衰弱的;復活的是完美健壯的。
44被埋葬的是血肉的身體;復活的是屬靈的身體。既然有血肉的身體,也就有屬靈的身體。
45因為聖經上說:「頭一個人亞當被造成為有生命的人」;可是末後的亞當是賜生命的靈。
46先有的不是屬靈的;是先有血肉的,然後才有屬靈的。
47頭一個亞當是從地上的塵土造成的;第二個亞當是從天上來的。
48屬塵土的人是像那由塵土造成的人;屬天的人是像那從天上來的人。
49我們已經有了屬塵土的人的形狀,將來也會〔有些古卷是:讓我們也…〕有那從天上來的人的形狀。
50弟兄們,我要說的是:血肉造成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那會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
51你們要注意這一件奧祕的事:我們並不是都要死,
52而是在一剎那,一眨眼間,最後的號角響的時候,都要改變。最後的號角一響,死人要復活而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53因為那會朽壞的必須變成不朽壞的,會死的必須變成不會死的。
54到了那會朽壞的已經變成不朽壞的,那會死的已經變成不會死的,聖經上的話就實現了:「死亡被消滅了;勝利已經達成了!」
55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裡?
56死亡的毒刺是從罪來的,而罪的權勢是從法律來的。
57但是,感謝上帝,他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了!
58所以,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站穩,不可動搖。要不辭勞苦地為主工作;因為你們知道,為主工作絕不會是徒然的。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哥林多前書14:1-40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4:1-40 現代中文譯本
1你們要追求愛。要渴慕屬靈的恩賜,尤其是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
第14章開始,使徒保羅用兩種聖靈的恩賜互作比較,一是指講靈語的恩賜,另一種是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他在第1節開始就說要渴慕「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
「宣講上帝的信息」,原意是指:上帝要傳達的話。簡單說起來就是講道、見證福音。列王紀上第廿二章十四節,米該雅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也就是說,傳講上帝的信息,必須很忠實,不是隨便根據自己的意思傳講。傳講的人,必須以順服的心,即使知道所要傳講的信息,不是自己喜歡的,或是不想要傳講的,也必須遵照上帝的旨意講。例如先知約拿,他就是認為上帝要他去傳講的信息不是他所喜歡的,因此,藉機逃跑,上帝要他往尼尼微城去,但他卻偏偏往另一個方向西班牙去躲避上帝。「上帝的信息」,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拯救的信息,是呼籲人悔改的信息。這一點也是整本聖經的主要內容,就是在告訴我們:上帝怎樣透過先知、祭司,以及歷代的僕人傳講祂呼籲人回歸向祂的信息,最後,祂甚至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親自來到人間,尋找人來悔改(路加福音5:32)。
2那講靈語的不是對人講,而是對上帝講,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他的話。他是藉著聖靈的能力在講述奧祕的真理。
保羅並沒有否認講靈語的意義,他甚至說自己最會講靈語。在第2節他很清楚地指出:講靈語,是講給上帝聽的,因為沒有人能聽得懂。除非有人能夠翻譯出來(12:10),否則是只有上帝才能聽得懂。因為那是在傳講「奧秘的真理」,意思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對上帝真誠的告白。因此,使徒保羅說,這樣的恩賜,只能對個人有幫助,因為他所講的,只有上帝才聽得懂,對聽不懂的別人沒有甚麼幫助。而傳講上帝的信息則是公開於公眾的場合講,對更多聽到的人都會有幫助。
其實,使徒保羅這句話也正好在說明:真正的愛,不是「圖利」自己,而是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若是能夠造就眾人、利益教會,就是渴慕那最大的恩賜(12:31),而這最大的恩賜就是愛(13:13)。
3可是,那宣講上帝信息的是對人講,是要造就,鼓勵,和安慰他們。

4講靈語的人只造就自己,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是造就全教會。

5我希望你們都會講靈語,可是我更希望你們都有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因為,除非有人能把靈語譯出來,使全教會得到造就,否則,宣講上帝信息的就比講靈語的更重要。
上帝賜給人各種恩賜,主要的用意乃在於使人得到利益。如果這個基本認識失去了,那就很枉費上帝的恩賜。因此,他認為會講靈語的人,不要只停留在自己與上帝之間的對話,應該將所有的對話與大家一起分享,使自己在心靈上的所得,也能使別人受益,滋潤聽到的人的心靈。請注意,如果一個人能夠將自己與上帝心靈對話傳述給別人,使別人也得到益處時,那些對話的內容就是上帝的信息,而不再是個人講靈語了。
6所以,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如果只講靈語,不帶給你們從上帝來的啟示、知識、預言,或教導,那對你們有甚麼益處呢?

7甚至那些沒有生命的樂器,就像笛子或豎琴吧,如果它們發出的聲音沒有高低的分別,怎麼能使人知道所吹所彈的是甚麼曲調呢?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舉出例子來說明為甚麼講靈語必須翻譯出來讓大家聽得懂才有意義。笛子和豎琴,這都是希臘人所熟悉且普遍的樂器。當樂器擺放著沒有彈出聲音時,樂器只是一個器具,是沒有生命的物品。但是當樂器發出聲音的時候,「生命」會從樂器中響亮出來。問題是:要讓人知道發出的聲音在表達甚麼樣的生命內涵,就必須有音符高低、聲量大小、數度快慢等等的不同。
8要是吹號的吹不出準確的音,誰能準備打仗呢?
第8節更進一步的舉「吹號」與「打仗」的關連為例。在古代軍隊打仗時,看是進攻或是退守,指揮官都會下命令由號兵吹號來表示。使徒保羅用戰場上常見也是大家熟悉的景況來表示:如果吹號的人所吹出來的聲音,讓兵士們都聽不懂的時候,那樣的號角聲,不但對在打仗的兵士沒有意義,甚至還會造成生命的危險。他說講靈語的情形也是這樣。
9同樣,你們所講的靈語若不清楚,誰能明白裡頭的信息呢?你們就是向空氣說話罷了!

10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語言,可是沒有一種語言不表達意思。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言語」,使徒保羅講這句話,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哥林多城就是個海港城市,各地來的貿易商人很多,外國人聚集的城市越多,外國的語言在這城市也呈現出活力。任何商人都希望賺錢,否則就不會是商人。但是要賺錢,就必須講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如果語言能通,且能夠明白多種的語言,活動範圍就更廣闊,和別人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否則,就會彼此成為「外國人」,也就是「陌生人」的意思。教會既然是一個「大家庭」,信徒彼此之間就不再是「陌生人」,因此就應該講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換句話說,在基督的教會裡就像一個大家庭,沒有只顧自己私利的條件。
11要是我不明白那種語言,那麼,使用那種語言的人對我來說是外國人,我在他眼中,也是一個外國人。

12既然你們熱切希望有屬靈的恩賜,你們應該多多追求那能夠造就教會的恩賜。

13所以,講靈語的人應該祈求特別的恩賜,好解釋靈語的意義。
14如果我用靈語禱告,就是我的靈在禱告,可是我的理智不發生作用。

15這怎麼辦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理智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理智歌唱。

16要不然,當你只用靈向上帝感謝的時候,在聚會中不通靈語的人不懂得你說的是甚麼,怎能跟你同心說「阿們」呢?他無法知道你在說甚麼。
信仰在某些時候是屬於感性的,不是理性的範圍,這就和感性的愛情很接近。講靈語就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心靈層面,不是用理性可以完全理解。因此,使徒保羅認為如果真的要造就、幫助同信的兄弟姊妹們也分享你的心靈所得,就需要將這樣的心靈語言詮釋出來,讓別人也知道實際的內容,這樣才能與你的祈禱、歌頌、讚美等同聲感謝而說「阿們」。所謂「阿們」,意思就是「這是我內心真正想說的」,或是說「我真的願意這樣」。
在「聚會中」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是在自己的家中,你怎樣講靈語,或是講多久,都無所謂,因為是你個人與上帝交通,沒有別人與你同時聚會。如果是在教會中聚會,我們就要考慮到這是公眾聚會的場合,就好像在教會裡舉行的愛筵和在自己的家裡吃飯不一樣;在各自家裡愛怎樣吃,吃多少,吃甚麼東西,只要你喜歡,別人無法干涉,也難管得著,除非你吃到壞了肚子,醫生會禁止你吃的東西外,別人真的很難多說甚麼。但是,在教會的愛筵就不是這樣了;在教會的愛筵是所有的信徒大家一起來,不能因為你喜歡吃甚麼,就一直吃,或是喜歡吃多少就吃多少。總是要考慮到還有別人也要吃,也需要吃。
17這樣,即使你向上帝感謝的禱告是好的,別人也不能夠得到造就。

18我感謝上帝,我講靈語比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都多。

19可是,在教會的聚會中,我寧願說五句使人明白、能夠教導人的話,而不講千萬句靈語。

20弟兄們,你們在思想上不要像小孩子;在壞事上要像小孩子。你們在思想上要成熟像大人。
使徒保羅勸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在思想上成熟,「不要像小孩子;在壞事上要像嬰孩」,為甚麼是這樣?思想上不要像小孩,是因為小孩子所想很膚淺、不周全,小孩子的想法很少會考慮到別人的需要,或甚少想到比較大眾化的層面,這和他的社會經驗所接觸的範圍有關。因此,使徒保羅要大家在思想上「成熟」,意思是指有大人的樣子,讓人感覺到周全、完美、妥當、穩定。
21聖經上說過:主說:我要藉著說奇異語言的人,藉著外國人的嘴唇向這人民說話。可是,他們還是不聽從我。
在此,保羅引用以賽亞書28:11-12,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話:「假如你們不聽我的話,上帝要打發外國人,用奇異的語言來教訓你們。他給你們安寧和舒適,你們卻拒絕聽從他。」使徒保羅借用先知以賽亞這段話的用意,很明顯地是在指說:如果不聽上帝話語的信息,即使是講靈語也是枉然的事。
22這樣看來,講靈語的恩賜不是為著信徒,而是給不信的人作憑據的。可是,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不是為著不信的人,而是給信徒作憑據的。
保羅在此所說的有著反諷的意味,意思是說:講靈語,對那些尚未信主耶穌的人來說,好像很有「靈力」的樣子,但對信徒來說,大家都知道那是甚麼,既然這樣,講靈語對尚未信主耶穌的人來說,既聽不懂,也不知道該如何,沒有甚麼幫助,只看到外表上「入神」的狀態,很容易被人認為是「瘋」了的樣子(14:23)。這樣看來,只會講靈語,對傳播福音的事工並沒有真實的幫助,甚至有時是會有阻礙。相反的,如果是在傳講上帝的信息,則會讓人聽到上帝警戒的話語,或許因為這樣而知道悔改、認罪,這些人就會見證說是上帝的靈感動他們來信的。
23那麼,如果全教會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講靈語,一般的人或不信的人進來,不是要說你們都發瘋了嗎?

24如果大家在傳講上帝的信息,有不信的或不懂靈語的人進來,他會從所聽見的話省悟到自己的罪,感覺到良心不安,
上帝的信息乃是帶領人來悔改、認罪的,讓人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
25隱密的意念顯露出來,他不能不俯伏敬拜上帝,承認說:「上帝實在跟你們同在。」

26弟兄們,我的意思是甚麼呢?你們聚會崇拜的時候,有人獻詩歌,有人教導,有人得到從上帝來的啟示,有人講靈語,又有人翻譯靈語。要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應該對教會有造就才對。
使徒保羅是將整個教會信仰團契的焦點放在「造就人」這個基礎上,能「造就人」就是在幫助別人,也就是愛的見證。信仰團契不是只在顧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是要顧及別人的欠缺和需要。再者,使徒保羅也將這焦點放在「聚會中」來討論有關聖靈的恩賜。他沒有反對講靈語的運動,和在信仰上表達的方式。但他強調在教會聚會的場合中,應該以公眾的利益為考量。信仰團契生活的第一點,就是從大家的事開始,因為這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不能只顧慮自己個人的需要。同樣的,一個信仰團契不能靠一個人在表現,也不能讓幾個人在撐,而是大家都有份。
使徒保羅談及在教會聚會敬拜的事上,主要就是為了要造就眾人才有聚會的意義。
27如果有人要講靈語,最多讓兩三個人輪流著講,而且需要別人把所講的意思翻譯出來。

28要是沒有翻譯的人,那講靈語的就應當緘默,只對自己和上帝講好了。

29至於宣講上帝信息,可以由兩三個人發言,其餘的人小心辨察他們所說的。
30在座的,要是另外有人從上帝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人就應該停止。
31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輪流宣講上帝的信息,讓大家學習,大家得到鼓勵。
早期教會背景,就是還沒有像今天有專職的傳道者在講道,早期教會是讓心裡有感動的人輪流見證(美國早期的靈恩運動貴格會的聚會就如此)。這樣的情形在今天的教會中,通常運用在小組聚會中,讓參加的人都有機會輪流見證他的信仰經驗。今天有些「地方教會召會」也持續保留早期教會這種聚會方式,沒有專職的傳道者傳講聖經信息,而是由受到感動的信徒輪流作見證,或是講解聖經的信息。不過要注意的是第32節,即使是傳講上帝的信息,也要知道自己會節制,主要原因是為了要防止有人利用聚會,隨自己的意思傳講信息,但卻說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在第29節使徒保羅提醒信徒,不要只是靜靜地聽講,也要負起「辨察」的責任,看這些傳講信息的人,是否真的在傳講聖經的信息。
32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應該約束自己的恩賜;

33因為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就跟上帝子民的各教會一樣。

34「婦女在聚會中要安靜。她們不可以發言;就像猶太人的法律所規定的,她們要安於本份。

35如果她們想知道甚麼,可以在家裡問丈夫。婦女在聚會中說話是不體面的事。」

36甚麼話?上帝的道豈是從你們來的?豈是單單傳授給你們的?

37如果有人自以為是傳講上帝信息的人,或以為他有屬靈的恩賜,他應該知道我寫給你們的是出於主的命令。

38要是他忽視這個,你們可以不理他。

39所以,我的弟兄們,你們應該追求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但也不要禁止講靈語。

40凡事都要依照次序,規規矩矩地去做。
凡事都要依照次序,規規矩矩地去做」這句話也是各基督教派制訂《教會法規》一項很重要的聖經依據。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哥林多前書13:1-13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3:1-13 現代中文譯本
哥林多前書第12-14章都是在討論「聖靈的恩賜」。一般人以為第13章的主題是在討論「愛」,這樣的認知是不完全的。使徒保羅在此乃是針對哥林多教會內部有人自以為擁有「聖靈」的特別恩賜而誇耀,甚至為此而導致教會內部有紛爭、分裂的現象,因此,他就提出聖靈的恩賜乃是在「愛」的基礎下。使徒保羅希望那些在誇耀自己有特別聖靈恩賜的人,真的能夠用愛心來看待與他們不同恩賜的人。
1我即使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要是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
哥林多教會除了有「食物知識」的驕傲,也有「聖靈恩賜」上的驕傲,特別是他們喜歡誇耀自己很會講「靈語」。教會最早發生講靈語的事,是在耶穌基督升天後不久,也就是五旬節時候,門徒們聚集在一起,因為聖靈降臨,使他們都能夠講出那些從僑居地回來的猶太人同胞聽得懂得話語,而這些話語都不是門徒原先會使用或曾經使用過的語言(參考使徒行傳2:5-13)。他們講的是大家都聽得懂的話語,不是聽不懂,這些話就是他們在僑居地所使用的方言。這是因為上帝的聖靈感動,使他們有這樣的能力,為的是要使人能夠明白上帝的信息。換言之,方言的目的最開始乃是為了傳福音而有的。
「靈語」後來卻逐漸演變成為另一種狀況,就是有人說自己被聖靈充滿,感動得講靈語,可是他們所講的卻不是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好像是另一種特別的語言,因此需要有人替他們翻譯(12:10)。使徒保羅並沒有反對,也沒有否認講「靈語」的功能,或是在信仰上的意義,但他強調,即使是講各種方言或靈語,也必須以「愛」來講,如果沒有這樣,他說這種恩賜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是對福音的一種障礙,因為那就會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這樣的噪音沒有人會喜歡的。
「天使的話」,意思是聽起來很好,感覺非常窩心、舒暢,很容易使人著迷、受惑,用依據我們甚為熟悉的話,就是所謂「花言巧語」。而人的軟弱就是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惑。使徒保羅說一個人如果只會說,且說得很好聽,使人天花亂墜,但卻缺乏愛心,那樣的人所說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
當時在哥林多城也有人在敬拜「丟尼修斯」(Dionysius)和「西貝利」(Cybele)的神明,他們敬拜的方式就是要敲鑼、鈸,以及吹號筒等,聲音越響,認為神明的力量越大。使徒保羅引用哥林多城偶像神明敬拜的方式來說明,缺乏愛心的講話能力,特別是那些誇耀講方言能力的人,他們講的話和那些敬拜偶像神明的人並沒有甚麼差別。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愛心,不論你講的是甚麼,其結果是只是噪音而已。
2我即使有講道的才能,也能夠洞悉各種知識、各種奧秘,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要是沒有愛,就算不了甚麼。
哥林多教會當中有人很喜歡講究「知識」的重要性,也有人喜歡談論誰的講道比較好,甚至有人是有「先知性的信息」,這些都在哥林多教會裡被看為最重要的。這裡所謂「知識」,包括來自上帝的啟示在內,也就是第2節所說的「奧秘」。
不是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嗎?為何保羅在此卻說:「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要是沒有愛,就算不了甚麼。」要瞭解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看看馬可福音2:1-12的記載。那一段故事是描述一位患了癱瘓病的病人,他在朋友的幫忙下得到耶穌基督的醫治。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看見這些人的信心」而醫好這位癱瘓病的人。這些朋友因為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且有豐富的愛心,為了朋友,他們甚至想盡一切辦法,將這位癱瘓的病人抬上屋頂,再把屋頂拆開,然後將癱瘓的朋友縋下到耶穌基督的面前。如果這些朋友沒有愛心,即使他們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也是無法幫助他得到醫治。
3我即使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有古卷作讓人誇讚〕,要是沒有愛,我所做的仍然沒有益處。

4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
堅忍:指的乃是當一個人受到別人污辱,他原本可以輕易地反擊對方,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忍了下來,且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再發生。「堅忍」這個字通常用來形容上帝對人類犯罪所採取的態度。
5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
「不做魯莽的事」(現代中文譯本),和合本譯為「不作害羞的事」,中文新譯本譯作「不做失禮的事」。其中,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與英文NIV版的“it is not rude”比較貼近希臘原文οὐκ ἀσχημονεῖ的意思。
6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
不喜歡不義:不會從錯誤中找到快樂。就像台灣青少年的飆車族,往往砍傷了路人,還覺得很快樂,這樣的心態就是屬於「不義」。基督徒基本的信仰態度應該是:與哀傷的人同哀傷,與喜樂的人同喜樂(羅馬書12:15)。也就是要有「同理心」。
7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8愛是永恆的。講道的才能是暫時的;講靈語的恩賜總有一天會終止;知識也會成為過去。
「永恆」,意思就是「沒有停止」,是持續的運轉。所謂「停止」,指的就是「跌倒」、「崩潰」之意,或是「改變原有的型態」。這與「暫時」、「終止」、「過去」剛好成相反的意思。使徒保羅說包括講道、講「靈語」、知識等這些都不能和「愛」相比,因為人的講道會受限制,原因是講道會有時間、空間的背景,沒有人能夠將他的講道超越時空,因為人就是這樣的有限。再者,「道」是指上帝的信息,祂的信息是針對每一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講的,為的是要啟示給當代的人知道上帝的旨意。特別是先知的信息都有他的時代背景。講「靈語」也是這樣,在第一節使徒保羅就說得很清楚,沒有「愛」的基礎,即使會講多種的「靈語」也是枉然。人的知識更是如此,昨天的知識,在今天的生活中不一定用得著,今天的知識在未來的時代會成過去,因為每個時代都在轉變,需要不同的知識,才能使人生活適應得好。
9因為我們的知識和講道的恩賜都是有限的。

10可是,那完全的一到,有限的就會消失了。

11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情感像孩子,想法也像孩子。現在我已長大成人,我把孩子氣的事都丟棄了。

12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是間接從鏡子裏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將來就會面對面看得清清楚楚。我現在對上帝的認識不完全,將來就會完全,正像上帝完全認識我一樣。

13然而,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使徒保羅說在信、望、愛這三樣之中,「最重要的是愛。」他在第十二章最後一節則說「要追求那最重要的恩賜」,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很清楚地指出:最重要的「恩賜」就是「愛」。愛,也是上帝賜給人類許多的恩賜之一,但卻是最重要的。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12:1-31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2:1-31 現代中文譯本
1弟兄們,關於聖靈的恩賜,我希望你們都明白。
從這一節可看出關於聖靈的問題,也是哥林多教會提出來的,就像在第7章一開始討論有關婚姻關係的問題一樣。
2從前你們信從異教的時候,往往被引入歧途,受那些沒有生命的偶像轄制。

3我告訴你們,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咒詛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
使徒保羅強調聖靈啟示一個人的時候,應該是幫助這個人認識上帝的救恩,而上帝的救恩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因此,受聖靈感動的人,不可能會說出毀謗耶穌基督的話。同樣的,若是沒有聖靈的啟示,人不可能認識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救主。
4有多種恩賜,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
使徒保羅在解釋甚麼是「恩賜」。所謂「恩賜」,在希臘文和「恩典」同字根「charis」,是指:不是靠人的能力得到的,而是來自賞賜得到的。因此,所謂「聖靈的恩賜」,很清楚地就是指來自上帝的恩典。而上帝的賞賜是白白的恩典,不是任何代價可換取得到。
5有多種事奉,卻是同一位主所賜;

6有多種工作,卻是同一位上帝所賜。
因為哥林多教會內部有嚴重的紛爭、結黨分派,這種分裂不僅是因為信仰傳承權威的問題(1:10-13),也包括了貧富之間差距所帶來的心態上問題,因為有錢人不願意與貧困的信徒一起同桌分享食物,甚至是搶著吃,導致那些貧困的人沒得吃而捱餓(11:20-21)。因此,這段話將這種分裂的事都帶進來了,使徒保羅在這段話中所要表達的就是:不論你是從哪個傳承來的,即使你很有講道的恩賜,或是行神蹟的恩賜,或是能夠在辦理事務的工作讓人刮目相看,這些能力都不是自己有甚麼條件而擁有,而是因為賞賜生命的主白白賜給你的。同樣的,如果你擁有許多財富,這些財富並不是因為能力強、知識多而得到,而是因為上帝的賞賜,使你擁有更多,但這些都是為了要建立一個共同信仰團契的需要。
7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彰顯的也各不相同。

8聖靈把智慧的信息賜給一個人,同一位聖靈把知識的信息賜給另一個人。

9同一位聖靈把信心賜給一個人,把治病的能力賜給另一個人。
10聖靈賜給這個人行神蹟的能力,給那個人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又給不同的人有辨別諸靈,講靈語,和解釋靈語的能力。
12:9-10提到「信心」、「治病」、「行神蹟」、「傳講上帝信息」、「辨別諸靈」、「講靈語」(說方言)、「解釋靈語」等七種特殊的靈力。這幫助我們更清楚,一個人對上帝有信心,就是有聖靈同在;同樣的,一個人有「治病」的能力,就是有聖靈在他身上。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治病」所用的「複數」名詞,指的是每一種病。一個醫生不可能醫治每一種病,因此,這裡所說的「治病」,是指奇特異能的醫治神蹟。
11可是,這一切都是從同一位、惟一的聖靈來的;他按照自己的旨意,把不同的恩賜給每一個人。
使徒保羅強調不論人身上懷有甚麼才能,這些都是來自聖靈的恩賜,且是出自同樣的一位聖靈,因為並沒有分別,是代表著上帝的旨意、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些恩賜都是聖靈依據上帝的旨意賞賜給人,而不是依照人自己的要求。這樣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特別的旨意,為的是要讓這些領受不同恩賜的人能見證祂的救恩。
12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

13同樣,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作奴隸的或自由的,都從同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而且共享這一位聖靈。

14身體不是只有一個肢體,而是由許多肢體構成的。

15如果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份。

16如果耳朵說:「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也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份。

17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

18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

19如果那些肢體都是一樣的,怎麼能算是身體呢?

20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

21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

22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

23在我們的身體上,那些看來不太重要的部份,卻是我們所特別愛護的;那些不太好看的部份尤其為我們所關注,

24那些比較美觀的部份就不需要特別加以裝飾。上帝這樣安置我們身體的各部份,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

25好使整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

26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2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

28在教會裡,上帝使人各得其所;他所安排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神蹟的,再次是有治病能力的;此外還有能夠幫助別人,能夠管理事務,能夠講靈語的。
使徒保羅在這裡按照次序排列了一些職稱,他將之分成三類,包括有第一類的使徒、先知、教師;第二類的行神蹟的;第三類是治病、幫助別人、管理事務、講靈語等。請注意在這裡的所謂「先知」,並不是像舊約聖經中那些傳達上帝信息,且可以隨時出入宮廷,在國王面前嚴詞譴責國王罪證的人,在這裡所指的「先知」,是指那些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因此會責備也會警告人們所犯的錯誤,知道勸勉和引導人歸正回到上帝的教訓裡。「能夠幫助別人」是指那些專門在負責救濟工作的人,這些人對哪些人需要幫助,用怎樣的方式來幫助,都有相當的恩賜,在早期教會開始時,這樣的工作也有專門的人在負責(使徒行傳6:1-6)。
29他們並不都是使徒、先知,或教師;也不都是有行神蹟,

30治病,講靈語,或解釋靈語的能力。

31可是,你們要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我現在要指示你們那至善的道路。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11:1-34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1:1-34 現代中文譯本
1你們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2我稱讚你們;因為你們常常記得我,並且遵從我傳授給你們的教訓。
使徒保羅在這裡說「稱讚」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原因是他們記得「遵守」他傳授給他們的教訓。
3但是,我希望你們明白,基督是每一個人的頭;丈夫是妻子的頭;上帝是基督的頭。
在強調兩性平權的現代社會裡,很多人對使徒保羅說「丈夫是妻子的頭」這句話很不能接受。與其說「不接受」,而應說「不瞭解」。
保羅類似的教導也在以弗所書5:22「作妻子的,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順服主。」而丈夫乃是妻子的頭,甚至是每個家庭的頭。
「頭」,這個字基本上可以有兩個意思,一是身體的「頭部」說的,另一個意思指的是「領導」、「準則」、「中心」的意思。
希臘文在表達「頭」的時候有兩個字,「αρκον/arkon」及「κεφαλη/kaphaley」。
「αρκον」的意思就是「開始」,也就是「源頭」,例如河流的上游部份。用在稱謂上,例如「總主教」就叫「archbishop」。聖經中有「天使長」米迦勒(猶大書9節),帖撒羅尼迦前書4:16也提到「天使長」,所用的希臘文都是用「archangelos」(αρχαγγελου),表示領導者,或是帶頭者。
使徒保羅說「丈夫是妻子的頭」時,他所用的「頭」這字的希臘文,不是用「αρκον」,而是用「κεφαλη」。在中文翻譯中,無法表現此字的特殊意涵,而是從中文翻譯的字義直接運用。而許多基督徒也往往將使徒保羅所用「頭」這字直接視為「源頭」,因此就「誤解」保羅的意思。有的弟兄緊抓這一字的誤解,而擁護「男性沙文主義」,也有人會以此字句「壓迫」姊妹必須絕對的順服丈夫;試想這樣的愚昧順服,與臺灣世俗觀念裡「夫妻不合乃上輩子相欠債」的本質相當,都是來強壓受迫害的女性是一樣的。這種壓迫姊妹的解釋已經扭曲保羅的原意。
保羅使用「κεφαλη」,這字是軍事用語,是發出命令者,類似現代的將軍、司令官。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古代的軍隊和今天不太一樣,今天的戰爭,指揮官不一定是在部隊的最前面,往往是在指揮中心發佈命令,要戰鬥部隊往前推進。古代的軍隊則不是這樣,發佈命令的人往往是跑在最前面,讓他的部隊跟在他後面。
當使徒保羅使用「κεφαλη」說「丈夫是妻子的頭」時,意思並不是指丈夫「出一支嘴」發佈命令而已,也不是只會當「頭家」的樣式,而是要有「guts」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勇士」。換句話說,丈夫必須在最危險的時刻,出來挑起責任,也必須在最需要的時候,能夠想到要為整個家庭拼命致死的決心。就像耶穌基督就是降生到世上來為所有的人犧牲生命,祂就是「身先士卒」的最佳典範。
4男人在公共場所禱告或宣講上帝信息的時候,要是把頭蒙著就是羞辱基督。
在當時的文化裡,男人會蒙頭,是因為家中發生非常悲傷的事。而敬拜上帝是非常高興和神聖的事,表示對上帝最大的敬意。因此,當時的男人在敬拜的時候,絕對不會蒙著頭,而如果家中有發生哀傷的事,也不會去參加敬拜的禮儀。如果參加敬拜還蒙著頭,那是「羞辱基督」,意思是指對耶穌基督不尊敬。另外有一種說法,就是當時哥林多城神廟裡的祭司都是蒙著頭,使徒保羅為了區別男性信徒在傳講信息、禱告的時候,不讓人以為信耶穌基督和那些哥林多城神廟裡的祭司相同的角色,因此,禁止擔任這樣工作的信徒蒙著頭。
5可是,妻子在公共場所禱告或宣講上帝信息的時候,要是不蒙著頭就是羞辱自己的丈夫。這樣的女人和剃了頭髮的女人沒有甚麼區別。

6女人要是不蒙頭,倒不如剪掉頭髮;既然認為剃頭或剪頭髮是可恥的事,她就應該蒙著頭。
當時的女人只有妓女不蒙頭,他說沒有蒙頭的女人和剃光頭的女人沒有區別。所謂「剃光頭的女人」,就是指那些被賣為奴隸的女人。使徒保羅的看法是:見證福音是很榮耀的事,怎能將自己的角色給卑賤了下來?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女人的地位很低,稍為自認有尊嚴的女人是不會隨便暴露出她的身體,她們會用布將身體包裹得很周密,從頭到腳,只剩下一對眼睛。這種包巾叫作「雅西瑪」(yashmak),即使在今天的中東回教國家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如果出了家門不包著頭巾且蒙著臉,那是非常危險的事,表示這個女人是個行為不檢的女人。中東地區女人的包頭蒙臉,就如同中國在明朝開始發展出來,而在清朝時代幾乎成為一種文化記號的,就是女人「纏小腳」的事一樣。
7男人不必蒙頭,因為他反映上帝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反映男人的榮耀;

8因為男人不是從女人造的,女人卻是從男人造的;
9男人不是為著女人造的,女人卻是為著男人造的。
「女人卻是從男人造的」與「女人卻是為著男人造的」,這兩句話是平行句,意思都是在表達女人與男人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
很多男人往往將女人看成是屬於男人的附屬品,或是當作比自己卑賤,這種瞭解與聖經作者原本在描述人的創造本意有差距。人類長久以來就是持著這個觀點,為甚麼會這樣,我們確實無法找出源頭的理由。聖經作者的時代,也是發現女人一直身處在男人之下,但作者並沒有因此就說女人屬於男人所有,而是相當強調女人的出現,為的是要「幫助」男人(創世記2:18,20)。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女人幫忙,男人並不完整,甚至也可說是種缺陷。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女人是反映男人的榮耀」,說明了男人若是有女人的協助,他的生命體系會更完整。
10為此,因著天使的緣故,女人的頭上應該有權威的記號。

11重要的是:在主裡,男女互相倚賴,彼此需要。

12因為女人是從男人造的,男人是從女人生的,而萬物都是從上帝來的。

13你們自己判斷吧!女人在公共場所禱告不蒙頭是合宜的嗎?

14你們的本性不是指示你們,男人留長頭髮是他的羞辱,

15女人留長頭髮卻是她的榮耀嗎?因為長頭髮可以做女人的遮蓋。

16如果有人要辯駁,我只能說,我們和上帝的諸教會在崇拜事上沒有其他的規矩。

17我現在要吩咐的話不是要稱讚你們,因為你們的聚會實在是有損無益的。

18第一,有人告訴我,你們在聚會的時候結黨分派。我相信這話有一部份是真的。

19(你們當中有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這可以使人看出誰有正確的主張。)

20你們聚集的時候,並不是來守主的聖餐。

21因為你們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

22難道你們沒有家可以吃喝嗎?還是你們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並且使窮人難堪呢?我對你們該怎麼說呢?稱讚你們嗎?我不能稱讚你們!

23我所傳授給你們的是我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24感謝上帝,掰開,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

25吃過後,他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上帝所立新的約,是用我的血當作印簽定的。你們每次喝的時候,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

26所以,直到主再來,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你們是在宣告主的死。

27所以,無論誰,要是不用敬虔的心吃主的餅,喝主的杯,他就冒犯了主的身體和血。

28每一個人必須先省察自己,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29如果他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不辨認所吃所喝的跟主身體的關係,他吃這餅喝這杯就是自招審判。

30為了這個緣故,你們當中才有好些衰弱的、患病的,也有些死了的。

31如果我們先省察自己,我們就不至於受審判。

32可是,我們受主的審判,是主在管教我們,使我們不至於跟世人同被定罪。

33所以,我的弟兄們,你們聚集守主的聖餐時,應該彼此等候。

34有誰餓了,應該在家裡先吃,免得聚會的時候受上帝審判。至於其他的事,等我來了再解決吧。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聖靈降臨-- 選自「巴克萊聖經注釋」

聖靈降臨
-選自「巴克萊聖經注釋」

五旬節

五旬節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或許我們難以精確地探知那個真相;不過,我們確知那是基督教會中無比重要的一天,因為在那天,聖靈以一種很特殊的方法,臨到基督教會。

使徒行傳曾被稱為「聖靈的福音」,在教會中,若有那個教義要重新闡明、發揚,那就是有關聖靈的教義了。在我們要對使徒行傳第二章作詳細的思考前,讓我們大略地來觀察一下,使徒行傳對聖靈有什麼看法和教訓。

聖靈降臨

我們常說聖靈降臨是在五旬節的時候發生的,這說法也許有欠妥當,因為這樣會使我們誤以為聖靈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存在,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上帝乃是永在的父、子和聖靈三位一體。事實上,使徒行傳已經十分清楚地說明了這件事情,例如:聖靈藉大衛的口說話(徒1:16);聖靈藉以賽亞說話(徒28:25);司提反在他的講道中,控告猶太人在整個歷史中一直與聖靈為敵(徒7:25)。就這些觀點而論,聖靈就是在每個時代中,向人類顯明其真理和意旨的上帝。不過,同時在五旬節發生了某些特殊的事件。

聖靈在行傳中的工作

從那時,聖靈成為支配早期教會生命的實體;也就是說,聖靈成為一切啟示的根源。由於聖靈的感動,使腓利遇見埃提阿伯的太監(徒8:29);祂使彼得心理有所準備,以待哥尼流的使者之到來(徒10:19);祂命令彼得無須遲疑地和這些使者同行(徒11:12);祂使阿迦布得以預言饑荒的降臨(徒11:28);祂命令教會派遣保羅和巴拿巴,作為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的一項重要步驟(徒13:24);祂帶來了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徒15:28);祂帶領保羅經由亞西亞、每西亞和庇推尼,直下到特羅亞,再從那兒到歐洲去(徒16:6);祂啟示保羅在耶路撒冷將會臨到他的事(徒20:23)。總之,早期教會是個聖靈所引導的團契,它在聖靈的引導下,作了許多偉大的決定,並進行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其次,教會所有的領導者,都是充滿聖靈的人。七個執事都被聖靈充滿(徒6:3);司提反和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徒7:55;10:24);保羅告訴以弗所長老,立他們作上帝教會監督的乃是聖靈(徒20:28)。總之早期教會,每個人都生活在聖靈中,就像普通人生活在所呼吸的空氣中一樣。

還有,聖靈乃是我們每天勇氣和能力的泉源。門徒在聖靈降臨的時候得著能力(徒1:8);彼得在公會前的勇敢和雄辯,是受聖靈感動的結果(徒4:31);保羅在居比路制服以呂馬也是聖靈的工作(徒13:9);。基督徒面對危難時的勇氣,基督徒應付生活時綽綽有餘的能力,基督徒在必須雄辯時的辯才,基督徒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的喜樂,都同樣歸功於聖靈的工作。

最後一件事,就是在行傳五章32節,有一句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話語。它提到聖靈說:「神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在這句話中隱含著一個極為重要的真理,就是一個人能否擁有聖靈,其標準乃決定於「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換句話說,一個誠實且願試行上帝旨意的人,將體驗到更多聖靈的奇妙。它的意思也就是說,基督徒的生命本身即能產生能力。

在使徒行傳的前十三章,有不下於十三處的地方,提到「聖靈」。早期教會乃是個充滿聖靈的教會,且其中明顯地可發現「能力」的存在。

哥林多前書10:1-33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10:1-33 現代中文譯本
第10章討論到有關「自由」與生活的關連,第31節是這一章的金句「你們無論作甚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
1弟兄們,我要你們記得,我們的祖宗跟隨摩西在曠野所經歷的事。他們都在雲彩的保護下平安過了紅海。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多數是非猶太人(外邦人),怎能說在曠野被摩西帶領的人都是大家的祖宗呢?可能原因是:1.使徒保羅針對猶太人基督徒說話。2.使徒保羅認為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因為亞伯拉罕乃是大家屬靈上共同的父親(羅馬書4:17),他也強調一個心靈上受割禮的人,就是真正的猶太人,而不是在肉體上受過割禮的人(羅馬書2:28)。
2在雲中,在海裡,他們都受洗歸於摩西。

3他們都吃了一樣的靈糧,

4喝了一樣的靈泉。這泉是從跟他們同行的屬靈磐石上湧流出來的;那磐石就是基督。

5但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不為上帝所喜悅,因此都倒斃在荒野間。
基督徒不是在講究受洗、參加聖餐就夠了,就像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過紅海(受洗歸於摩西),也吃靈糧,但大多數的人卻倒斃在荒野間。因此,我們要清楚知道,
真正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更新,若是沒有在生命上更新,沒有在心靈上受洗,也不能保證一定會得到上帝所應許的福份。也是從這段經文,我們得知早期教會已經將受洗和參加主的聖餐,看成像早期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一樣,就是被拯救出來的「新」以色列人民。
6這一切事都是我們的鑑戒,要警告我們不可像他們那樣貪婪邪惡的事,
從過去的歷史或是別人遇到的經歷來引以為鑑,這是使徒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信徒的一種方式。
7不可像他們當中一些人那樣去拜偶像。正像聖經所說:「這人民坐下吃喝,站起來跳舞。」

8我們不可像他們當中一些人那樣荒淫無恥:他們因犯淫亂的罪,一天之內,有兩萬三千人倒斃。
「鑑戒」、「警戒」在希臘文這個字是指用力擊打過後所留下來的痕跡。也就是以色列人民經過了在一天之內,死傷了兩萬三千人之後,他們才從這事件中有了警惕。依照民數記25:9的記載,是總共死去兩萬四千人,不是兩萬三千人。那是他們在什亭谷紮營的時候,有人跟摩押的女子行淫而引起上帝憤怒,導致瘟疫的災害打擊他們。
9我們不可像他們當中一些人那樣試探基督〔另有古卷作主〕:他們因試探他而被蛇咬死。
基督,是指拯救者。在曠野的時候,上帝就是他們的拯救者。因此,所謂「試探基督」,就是說「試探拯救者—耶和華上帝」。再者,這裡所說的「試探」,也包括了「埋怨」之意。在這裡所用的「埋怨」這個字,含有「審判上帝」的意思。對上帝發怨言,就像是在審判上帝一樣。
10我們不可像他們某些人口出怨言:他們因口出怨言而被執行毀滅的天使殺了。
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發怨言,就等於是對上帝進行審判。民數記21:4-9記載被毒蛇咬死的事件,而民數記第16章則記載以色列人民有人因為嫉妒摩西而發出怨言,引起上帝極大的憤怒,因為他們的行為有如在審判上帝的作為一樣,結果死了不少人。
11他們所遭遇的這些事都成為別人的鑑戒,也都記載下來,作為我們的警戒,因為我們正是處在末世的時代。

12所以,誰自以為站得穩,誰就該小心,免得跌倒。
哥林多教會信徒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有人過份自信,這種人也是最容易跌倒的人,因為魔鬼最喜歡的對象,就是這種對自己很有自信,卻常常疏忽警覺的人。創世記第3章用蛇來代表那誘惑人離棄上帝的力量,是很有意思的,因為蛇對以色列人民來說,是他們在曠野中所經驗到最難以防範的致命動物,很多人在睡覺中不知不覺之際就被蛇鑽入被窩中咬死了。而第4章描述正在生氣的該隱,上帝提醒他「罪已經埋伏在你門口」(創4:7),表示無論是出或是入,罪都在尋找機會要使人落入它的陷阱中。
13你們所遭遇的每一個試探無非是一般人所受得了的。上帝是信實的;他絕不讓你們遭遇到無力抵抗的試探。當試探來的時候,他會給你們力量,使你們擔當得起,替你們打開一條出路。
使徒保羅也安慰、鼓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上帝不會讓人承受那擔當不起的試探,因為上帝是「信實」的上帝。意思是:上帝確實可以成為我們的倚靠,只要信靠祂,必定會從祂得到足夠的力量,抵擋那誘惑人進入試探的惡勢力。使徒保羅在這一節說上帝會為倚靠祂的人開一條「出路」,所謂「出路」,意思是指峽谷中的小徑。這就好像軍隊被逼退到峽谷中的時候,突然間發現有一條小徑可以突圍出去,那時人就會有「絕處逢生」的生命喜悅。真正倚靠上帝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生命體驗,因為上帝不會棄倚靠祂的人於不顧。
14所以,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要遠避拜偶像的事。

15我是向你們這些明白事理的人說話;你們自己可以判斷我所說的對不對。

16我們喝祝謝了的杯,不是分享基督的血嗎?我們吃掰開了的餅,不是分享基督的身體嗎?

17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餅,也都分享同一個餅;所以,我們人數雖多,仍然是一體。
使徒保羅認為聖餐使我們如同分享了基督的血、身體,也就是與基督已經完全合一了。使徒保羅會這樣解釋,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23),基督徒在教會這個信仰團契中,就如同在耶穌基督的身體裡面一樣,是與他合而為一,無法分開的,因為已經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使徒保羅以聖餐來表明結合的意義,是生命的共同體。如同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2:20)
18請看看以色列人吧,那些吃過祭物的,就跟祭壇有了關係。
獻祭給上帝,所表示的不僅僅是祭物本身,而是祭壇所顯明出來的意義。因為祭壇表明的是上帝顯現、出現,或是居住的位置。因此,當一個人獻祭給上帝時,他不是單單將東西擺在祭壇上而已,而是在表明他和上帝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
19我這樣說是甚麼意思呢?是真的以為偶像和祭物本身那麼重要嗎?

20不是的!我是說,那獻在異教祭壇上的祭物是獻給鬼,不是獻給上帝的。我不願意你們跟鬼同夥。
當拜偶像的人,將祭物獻在祭壇上的時候,他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敬拜,而不是單單將祭物放在祭壇上而已。
21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參加主的筵席又參加鬼的筵席。
奉獻,重要的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敬拜。奉獻就是一種敬拜,也在表明一個人的心中有上帝,是在與上帝對話,與上帝和好,也是與上帝保持親密的關係,這就是奉獻。奉獻,不是單單將奉獻品放在奉獻的地方就對了,這樣的態度不正確。奉獻,乃是一個人與上帝合一的一種方式,就像一個人領受聖餐時,他的生命與耶穌基督緊結在一起一樣。使徒保羅就是從這個角度看敬拜的意義;他認為當一個人將祭品獻在偶像的祭壇上時,他的心中就是與偶像神明結合在一起。因此,當一個基督徒享用聖餐後,又去吃那些敬拜偶像的食物時,他的心中已經不是很單純吃東西而已,而是也同時承認這些偶像神明透過所獻的祭品在他的生命中。
22我們要惹主生氣嗎?我們比他強嗎?

23有人說:「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這話不錯。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益處。「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

24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應該關心別人的利益。
這句話的基本精神也就是摩西法律的第二條律:愛人如己。一個驕傲的人,往往忘了還有別人存在。 使徒保羅的意思很清楚:即使一個人真的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要考慮到在教會這個信仰團契裡,那些軟弱者的需要。因此,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就這樣說:「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羅馬書15:2)
25肉市場上所賣的,你們都可以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查問甚麼。

26因為聖經上說:「地上和其中的萬物都屬於主。」

27如果有不信主的人請你們吃飯,你們也願意去,那麼,只管吃桌上所擺的食物,不必為著良心的緣故猶豫。
使徒保羅說若是有人「請你們吃飯」,請注意,這不是指在廟前的宴席,因為在廟前的宴席就是獻祭的過程之一,就像在台灣「做醮」、「吃拜拜」就是祭拜偶像。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宴席,是指一般家庭、餐館的。他說出席那樣的宴席,可以安心吃每一樣食物,不用去問每一道菜的出處。同樣的,在菜市場上販賣的食物,有獻祭過與沒有獻祭過的食物,通常都是混雜在一起了,不必每樣都問,因為連那些販賣的商人也分不清楚。使徒保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猶太人在這方面常常很挑剔,主要原因是和利未記第11章所記載食物的條例有關。而使徒保羅說可以參加非基督徒的宴席,且吃每一樣食物,這對保守派猶太人基督徒來說確實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也傳承了猶太教的觀點:只要經過非猶太人的手拿過的食物,就屬於不潔淨的。再者,非基督徒就是不潔淨的人,怎能跟這樣的人一起吃、喝呢?
28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們,說那些食物是祭過偶像的,你們就為了那告訴你們的人,也是為了良心的緣故,不要吃這食物─
使徒保羅說如果有人已經提醒哪些食物是祭拜過的,那就不要吃,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或辯解,因為別人知道有基督徒對於祭拜過的食物很敏感,因此,他們提醒基督徒在宴席中準備出來的食物裡有祭拜過的東西。他們之所以會提醒,是因為他們的良心催使他們必須清楚地告訴受邀請的基督徒,這樣的善意,是彌足珍貴的。
29我不是指你們自己的良心,而是指那個人的良心。也許有人要問:「那麼,為甚麼我的自由要受別人的良心所拘束呢?

30如果我存著感恩的心領受了食物,別人怎能批評我吃那祝謝了的食物呢?」

31那麼,你們無論做甚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
這一節是基督徒社會生活的總結論:一切都是為了榮耀上帝。這一點也可說是基督徒最高的原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名。就像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的第一條所說的:人活著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榮耀上帝。
32你們無論對猶太人、外邦人,或是對上帝的教會,都不可以使人跌倒。
學習卑微僕人的樣式,為的就是要榮耀上帝的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基督徒信仰指標。因為我們認為所有的才能、財富、能力、智慧等等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不是我們能做甚麼,或能擁有甚麼,而是因為上帝的愛,使我們擁有才能、財富和各種能力。
33你們要照我所做的去做;我是要使大家歡喜,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好處著想,而是關心大家的好處,為要使他們得救。

聖經中的女性系列3-抹大拉的馬利亞

主日講題:聖經中的女性系列3-抹大拉的馬利亞
一、凝聚GEL:(15分鐘)舒適環境、破冰活動
二、榮耀GLORIFY:(20分鐘)為榮耀上帝而唱,生命見證
三、成長GROW:(45分鐘)實踐上帝的話而使生命得到成長
(一)信息傳遞:(15分鐘) 約翰福音20:11-18
講道大綱及筆記欄
抹大拉城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岸。意思是「燈塔、守望台」的意思。
猶太法典描述,抹大拉是罪惡之城、淫亂之都。「抹大拉能出什麼好女人」

一、在交託中經歷神
「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趕出來」(路8:2)
「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可16:9)
二、在悔改中得著神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5:8)
三、在服事中分享神
「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2-3)
四、在受難中跟隨神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
五、在絕望中等候神
「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太27:61)
六、在墓園中尋找神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
七、在復活中遇見神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

遇見神的生命:
1. 是能夠祝福人的
2. 是以軟弱經歷來安慰人的
3. 是供應幫助人的
4. 是在團契生活中服事人的
5. 是以積極態度影響人的
6. 是將好消息傳給人的
7. 是幫助別人經歷神的

(二)問題討論:(30分鐘)上帝的話向我們說些甚麼?
1. 抹大拉的馬利亞,遇見神之前與遇見神之後有何改變?妳/你能分享自己經歷神的見證嗎?
2. 每個人遇見神的生命都會產生不同的改變。抹大拉的七項改變中,哪一點是妳/你想要得著的?
3. 為自己與彼此尋求「遇見神」的經歷。請彼此為此代禱!
四、出發GO:(10分鐘)福音與佈道。
※本週小組有哪些福音行動、佈道行動?
五、加速GEAR-UP:(10分鐘)關懷與連結。
※本週小組有哪些關懷組員行動、連結教會服事?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9:1-27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9:1-27 現代中文譯本
從第7章開始,使徒保羅回答哥林多信徒的諸多問題,因此林前7:1就如此說:「現在來討論你們信中所提的事。」在哥林多教會的信件中,他們請教保羅關於婚姻的事,也有談到關於吃祭拜偶像食物的問題。
在第9章一開始,保羅開始談到有關傳道工作的問題,這好像跟前面所談的問題牽連不上關係的樣子。其實不然,因為在8:9-13就討論到有關基督徒「自由」的問題,從食物的問題看信仰生活中怎樣運用「自由」。自由必定與責任牽連在一起,有自由,就會有責任的問題。在第8章裡,他一再強調基督徒的自由必須考慮到信仰脆弱的兄弟姊妹,不要因為自己在信仰上的認知比較周全,或是經歷上比較多,就對那些信仰上剛起步,或尚且在學習階段的人給傷害了。
也因此,第9章中使徒保羅進一步以自己為例在解釋「自由」的問題。們可以清楚看到使徒保羅並不想替自己辯護甚麼,他只是想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一個基督徒,談在信仰裡的「自由」時,所要付出的代價遠比一般人所要求的標準更高,更有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和認識,談信仰上的「自由」是很空洞的。
1我不是自由的人嗎?我不是使徒嗎?我沒有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你們不是我為主工作所結的果實嗎?
為什麼保羅要在這裡為他作使徒的職份辯證呢?
為甚麼使徒保羅需要花費這樣多的時間說明這個問題,且是幾乎所有他的書信都一再重述這個問題?我想理由必定是有人在他的背後想盡辦法要阻擋他傳福音的事工,這些阻擋的人有的是來自耶路撒冷教會保守派的信徒,他們可說是相當強調重視猶太傳統的基督徒。甚至,也引發有些哥林多信徒對他使徒的職份有懷疑,甚至還說了毀謗的話。保羅為福音的緣故,沒有接受教會的供給,自己守獨身。哥林多信徒不但沒有因保羅這樣為主捨棄而佩服他,敬愛他;反而以為他不是使徒,所以沒有權柄享受這種權利。保羅為著他們靈性的好處,不損及使徒之名,他不得不為自己使徒的職分辯護。免得他的教導變成一場空。所以,這節經文是保羅用實際的見證,為他的使徒職分申辯,說明他跟其他使徒一樣,可以享用同樣的權利和自由。不過,保羅表明他是自願放棄了這些合法的權利。他不是不能享受這些自由,而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自願放棄這些自由。
這「自由」是指他在基督裡可以娶妻,或接受教會的供給,或其他按人的常理可以作的事。可是他不像那些在偶像廟裡坐席的人妄用他們的自由,倒是為福音的緣故放棄合理的權利。
保羅說明他具有使徒的憑據有二:1.他見過復活的主(這是成為使徒的必要條件)。2.傳福音領人歸主的果實。此外,他是聖靈所差遣的,他具有使徒的權柄能夠行神蹟,包括醫病、趕鬼、與懲罰罪惡。
2儘管別人不把我當作使徒,你們總會把我當作使徒!因為你們成為主的信徒這一事實正是我作使徒的證據。
徒保羅用非常肯定的語句回答,他相信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必定會將他看成是「使徒」,因為他們之所以會信耶穌基督,乃是使徒保羅所傳的福音的緣故。換句話說,所謂「使徒」,並不在表示一種階級,而是「使命」,是傳福音的「使者」。
3人家批評我的時候,我就這樣辯護:

4難道我沒有權利靠傳福音吃飯嗎?
如果別的使徒有權靠福音養生,為什麼保羅和巴拿巴不能這樣做呢?這是基督的使徒所共有的權利,為什麼他們兩人不能享有呢?
5難道我不能像其他的使徒,像主的兄弟,像彼得一樣,帶著信主的妻子一起旅行嗎?
「主的兄弟」 指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雅各。從這一節我們知道雅各、彼得都是帶著自己的太太一起旅行傳道。使徒保羅強調說,如果彼得可以帶著妻子四處傳福音,那他和巴拿巴也應該受到同樣的款待,但是,他並沒有這樣享受「特權」。
6難道說只有巴拿巴和我非得為自己的衣食工作不可嗎?
當使徒保羅在哥林多遇到從羅馬城來的亞居拉和百基拉的時候,這對夫妻和使徒保羅一樣,都是有「製造帳棚」這方面的專業技能,這是哥林多教會信徒們親眼所見的,他們都沒有靠著哥林多教會信徒的奉獻過生活,甚至後來使徒保羅專心傳道事工時,是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帶來奉獻支持福音事工的(使徒行傳18:2-5)。使徒保羅在傳福音事工上的最大特色,乃是以開拓起來的這間教會,提供下一間教會的需要,這樣,他在另外一間開拓福音事工時,就不必從該教會領取生活的需要,這一「開拓教會」的模式值得今天教會學習的。
7有誰當兵而自備糧餉呢?有誰栽種葡萄而不吃自己園裡出產的葡萄呢?有誰牧養羊群而不喝自己羊群的奶呢?
使徒保羅連續用三個實例來表示工人做工得代價是應該的;這三個實例包括了軍人、葡萄園的主人、牧羊人等。使徒保羅舉軍人作為例子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在他的看法中,基督的福音就是在與魔鬼、惡勢力交戰。
傳道者就像一位整裝待命要出發去打仗的軍人一樣。他是一個職業軍人除了戰爭,在食衣住行生活的需要,就是由軍隊提供,如果一個職業軍人還要靠勞力去為生活需要忙碌時,他就無法得到更好的訓練以備抗敵之用。同樣地,自己種葡萄,自己牧羊的人,難道還需要到外面買葡萄、買羊奶來吃喝嗎?
栽葡萄園的可以吃園中的果子,一直到今天還是有這種規矩;甚至不是栽葡萄園的,只要是到園裡參觀,就有權利吃園中的果子,不過不能帶出園外去。這樣,傳福音的為什麼不能靠福音養生呢?聖經把神的僕人當作是栽種的人,凡栽種的,都盼望能多收果子。多勞苦的,理當多享用勞苦的成效,這是普通人都能接受的道理。
牧養牛羊的,當然可以吃牛羊的奶。照樣,保羅傳福音,當然也有權靠福音養生。難道牧養靈性上的「牛羊」的人,就比不上牧養真正牛和羊的牧人麼?若牧養牛羊的人可以吃牛羊的奶,為什麼傳福音的人不可以接受那些信福音的人在肉身上的供給呢?
8我所說的不必只限於日常的例子;法律不也這樣說嗎?

9摩西的法律規定:「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上帝所關心的難道是牛嗎?
使徒保羅為了表示他在論述上有足夠理由,而不是個人的見解,因此他舉律法申命記25:4所說的規定來說明,他希望透過摩西法律的權威來使那些常在背後閒言閒語的人,明白使徒保羅他們所做的是對的。
10他說這話不就是為著我們說的嗎?當然這是為我們寫的!因為耕種的跟收割的出去工作,都盼望分到他們所應得的穀物。
「耕種的」,意思是指牛隻。既然上帝會注意到牛的生存需要,當然也會注意到人生命的欠缺是甚麼。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的是「耕種」與「收割」都有共同的基礎,就是期盼「分享」,而不是單獨優惠任何一方,或是偏袒另一邊。這樣在使徒保羅的觀點裡,傳福音者和接受福音者,是彼此分享,也就是:我將福音傳給你,你從受到福音的感動提供生活的所需給我。
11我們在你們當中撒了屬靈的種子。就算是從你們得到物質上的供給,這算過份嗎?

12如果別人有權利這樣期待你們,我們不是更有這樣的權利嗎?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利用過這種權利,反而忍受一切,免得基督的福音受到阻礙。

13你們當然知道,在聖殿裡供職的人從聖殿得到食物;在祭壇邊侍候的人也分到壇上的祭物。

14同樣,主也這樣吩咐:凡從事傳福音的人都應該倚靠傳福音維持生活。

15但是,我並沒有利用過這些權利;我現在寫這些也不是為著爭取這種權利。我寧死也不願使我所誇耀的落空!

16我沒有理由為著傳福音而誇口。我不過是奉命去傳的。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

17如果我傳福音是出於自願,我就可以獲得報酬;但是,上帝既然把這任務交給我,我就認為這是一種責任。
使徒保羅對傳福音的事工提出兩個看法;其一是:使徒保羅認為他傳福音是出自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地傳福音,因此,會得到獎賞。但請注意,這裡所說的「獎賞」,並不是甚麼獎品或是報酬,他說若是有報酬,這種報酬就是在第18節所說的,「不叫人花錢」就能得到福音的榮幸。也就是說,因為是出自內心的心甘情願,所以會有「甘之如飴」的心得,這就是報償。內心的喜悅是看到有人因為他傳福音而使生命獲得永生時,那種生命的喜悅就自然會充滿內心。其二是:傳福音是上帝所交託的使命,他有責任將之完成。既然是責任,就沒有甚麼所謂的報酬或代價可言。
18那麼,我所得的報酬是甚麼呢?就是我有傳福音而不叫人花錢的榮幸,就是說不享受傳福音應得的權利。

19我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我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
徒保羅傳福音的態度就是「甘心作大眾的僕人」。我們應當知道,古羅馬時代,「僕人」是沒有資格與主人討價還價的權利,因為「僕人」就是主人的附屬財產,隨時可以被主人拿去市場上賣掉。同樣的,「僕人」根本就談不上「權利」可言,只要能活命下來已經是屬於不幸中的大幸了,怎能再談「權利」呢?不可能!使徒保羅將「僕人」這樣的觀念用在傳福音者的身上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讓那些一天到晚講究「權利」、「自由」的人,帶來極大的震撼,讓他們知道一個真正屬於耶穌基督的僕人,惟一可以學習的,不是要爭取權利,而是學習當「僕人」,而這也是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主要功課之一。
20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的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為要爭取法律下的人。

21同樣,跟法律外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像法律外的人,不受猶太法律的拘束,為要爭取法律外的人。然而,這不是說我不服從上帝的法律;其實我是受基督法律約束的。

22在信心軟弱的人當中,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爭取他們。所以,在甚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用甚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

23我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目的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
傳福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分享」福音的好處。上帝將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分享給我們,為的就是要我們也將這美好的禮物分享給所有的人,使每一個因為聽到這美好信息的人,都能因主耶穌救恩的緣故得到永恆的生命。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分享的事工,就不能算是傳福音的事工。所謂「分享」,就是不計代價、報酬的給予,因為這是白白的恩典得到的。
24你們一定知道,在運動場上賽跑的人很多,但是得獎的只有一個。所以,你們要抱著奪標的心來跑。

25每一個運動員接受嚴格的訓練,為要爭取那會朽壞的華冠;但是我們所求的卻是那不朽的冠冕。
使徒保羅將之作為比喻來形容自己在傳福音事工上的態度。而對受希臘教育長大的人說,以運動場上的例子來說明事情的經過,是很容易明白的。在哥林多城就有一個規模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會,就是每二年舉行一次的「地峽」運動會(Isthmian Games),運動會期間幾乎就使全城進入瘋狂的狀態。使徒保羅以哥林多人相當熟悉的這個運動會來比喻。大家都清楚運動會競爭的人是那樣多,能夠得獎的人確實是少之又少。
26所以,我只向著目標直奔;我又像鬥拳的人每一拳都不落空。
保羅說他是「向著目標」,又說「像鬥拳的人每一拳都不落空」,這句話原本是說瞄準對方的眼睛打過去,意思是要瞄準打到對方的要害。
27我嚴格地對付自己的身體,為要完全控制它,免得我叫別人去競賽,自己反而被淘汰了。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8:1-13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8:1-13 現代中文譯本
1關於祭過偶像的食物這一個問題,我們以為「我們都有這方面的知識。」其實,這一類的知識只會使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才能夠造就人。
哥林多城的人處理祭物,就像以色列人在處理祭壇上獻祭過的食物一樣,要將獻祭剩下的某一部份歸給祭司們食用(參考利未記2章)。哥林多城的人也是這樣,要將獻祭給神明的食物留下一部份分給祭司,然後獻祭者和他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且是在廟宇內設筵席歡樂。因此,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其實也是一種當時社會的社交活動。在當時的哥林多城,如果有人拒絕參加這樣的宴席,會讓親朋好友覺得很不給面子,以後就會被人拒絕往來。另一方面,有時因為準備的食物太多,或是邀請的人比預期要來的人還要少而剩下過多的時候,這樣會暴殄食物,於是他們會拿到菜市場以比較便宜的價格出賣。有些基督徒認為買了這樣的食物,等於和參加他們的拜拜一樣,心裡會覺得相當的不平安,這就是第7節所提到的,他們的良心會有不安。也有的信徒則不以為然,認為沒有關係,何況價錢又比較便宜,對某些信徒來說很有誘惑力。

祭偶像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夠吃?祭偶像的食物能否污穢我們?哥林多人已經受過保羅的教訓。有了知識,但是保羅提醒他們:「知識」(指關於祭拜偶像的食物)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本來真知識是不會叫人自高自大,是叫人敬畏耶和華的,因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箴1:7) 。 我們所有真理的知識和信仰的知識,雖然是自己經歷過的,還是要加上愛心才能夠造就人。如果沒有愛心,就會因為知識把自己看高,把別人看輕,不體恤扶助不知的人;所以保羅說:「惟有愛心能造就人」。使徒並不是完全輕忽知識,而是強調,必須憑愛心運用知識。
2那自以為知道一些甚麼的,實際上還不知道他所該知道的。
這一節經文點出知識是有範圍的。一個人所能知的非常有限,但世人常犯的毛病就是:以為自己有比別人獨到的知識,以為自己所想到的,是別人所想不到的。其實,一切人的知識,都不能超越人的智慧和思考力的限度之外。所以保羅在這裡說:「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如果有人以為他在神的事上知道甚麼,在神看來,他還是不知道。因為他不過在他有限的智能範圍內,自以為知道而已!其實他對神的事,還有許多不知道的。
3可是,那愛上帝的人是上帝所認識的。
「愛上帝」就是最高的知識,是知識最高的應用。叫人愛世界的知識,會使人自高,遠離神,不是真知識;惟有叫人愛神的知識是真知識。對那些真正愛主而不被人知道的人,保羅這句話是極大的安慰。那些愛神的人,為愛衪的緣故所作的一切事,神從來不忘記,也不忽略。無論是言行、飲食、工作、犧牲、事奉、受苦……所有為神而作的,都是神所知道的。因此,無論誰都不要為「知識」而自高自大。我們的知識,在全知的神跟前等於無有。我們也不用奢望別人知道我們,了解我們;因為別人也在人的限度之內。只要專心愛神,在愛心上認識神,因為愛神的人是神所知道的。
4那麼,關於吃祭過偶像的食物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偶像並不代表一種真實的存在;我們也知道,上帝只有一位。
偶像是虛無的,是人所想像出來的。它本身算不得甚麼。只不過是沒有生命的一種人造物罷了!它不能使那些祭它的東西發生什麼效用;因為偶像本身比食物還不如。食物還可以叫人吃飽,偶像卻不能。偶像既然一點本事也沒有,它又怎麼能夠使那些祭過它的食物有污穢人的作用呢?「偶像並不代表一種真實的存在/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這一點哥林多人是已經明白了。
5雖然天上人間也有所謂「神」的,(有許許多多的「神」和許許多多的「主」),

6但是對我們來說,只有一位上帝,就是天父,萬物的創造者;我們是為他而活的。並且,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藉著他而造,而我們也藉著他生存。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其實很清楚,在天地之間只有一位上帝,沒有別的上帝。但在希臘羅馬的世界裡,卻不是這樣的宗教信仰;在當時的「希羅文化」世界裡,盛行著多神信仰,且將每個他們所敬拜的神明給予「主」這樣的稱號。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這種將「主」、「神」的稱號也用在皇帝的身上,因此,後來將皇帝當作神明敬拜就是這樣興起的,羅馬帝國就延續了希臘帝國這樣的傳統。
在基督徒的信仰裡卻不是這樣,是認為只要是人,就不能當作是「神」、「主」看待,除了耶穌基督和上帝之外,絕不能加上「神」、「主」這個稱號在人的身上,不論這個人是誰,絕對不能這樣做。這樣的態度就與哥林多人有極大的不同。
使我們犯罪的不是食物的本身,或偶像(木頭...)本身,乃是人錯誤的態度。我們已經知道只有一位神,除了衪以外沒有別神。雖然人憑著想像,把人手所造的當作神,但那些並非真正的神。天地間只有一位神,萬物都屬於衪。
世上既然只有一位真神,萬物又都是出於這良善的源頭,那麼,萬物本都是好的(參創1章),因為都是神所造的。這樣,叫人污穢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以外的原因了。
7然而,並不是人人都有這知識。有些人特別習慣於拜偶像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每逢吃這種食物,總覺得是吃偶像的食物。他們的良心本來就軟弱,更因為吃了這種食物覺得受污染了。
「並不是人人都有這知識」,說明人不都像我們一樣,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偶像對食物不能發生真正的影響。相反的,有的人因為拜慣了偶像,他們還沒有信主以前,以為拜偶像的食物能夠對人發生某種作用,他們心中把偶像當作是活的。這些信人了主以後,對於偶像的舊觀念還沒有除掉。他們若吃祭過偶像的食物,難免不受舊觀念的影響,疑惑不定,良心受到控告。這樣,他們就因食物污穢了。污穢他們的不是食物,而是他們的疑惑,和他們承認有某種不可見之能力的觀念。這種觀念,等於承認那些偶像背後的鬼魔的能力。
8其實,食物並不能改善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不吃沒有甚麼損失,吃了也沒有甚麼收穫。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4:17告訴我們說 :「 因為上帝的主權不在於飲食。」我們不能因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叫神更喜悅我們。「不吃沒有甚麼損失,吃了也沒有甚麼收穫」,這裡的「損」和「益」不是指身體方面的,而是指靈性方面的損和益。因任何食物,對身體來說,不是有益就是有損。只有對靈性來說,食物才會無所謂損益的。食物本身既沒有使我們靈性受損、或受益的作用,所以原則上,凡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信徒都可以吃。(提前4:1-5; 多1:15; 羅14:14)。使徒保羅的意見和主耶穌的意見是一致的(參太15:11, 17-18;可7:15-20)。
9但是,要小心哪,不要因你們運用個人的自由而使信心軟弱的人犯罪。
基督徒要為自己獲得的「自由」謹慎。慎用自由,就是看重自由的價值。濫用自由,就是輕忽我們所得著的權力和地位,但在這裡更偏重於我們要為別人而謹慎我們的自由,免得別人因我們趺倒。
這「自由」,就是因知道真神才是萬物的主,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知道我們靠基督寶血之功勞的禱告,必能使所要領受的食物「成為聖潔」(提前4:4-5),而有的自由。「軟弱人」就是因拜慣了偶像,而在觀念中以為,偶像能對食物發生某種作用的人。他們對於祭過偶像的食物,不像那些有真理知識的人,把它看作普通食物,而是把它看作具有超自然效用的食物。譬如,拜偶像的人以為,吃了某些拜過菩薩的食物會得著福氣,某些會引起肚子痛。存著這種意念來吃祭偶像的食物,就是犯罪趺倒,因為他們等於承認了假神的權能。
10假如有人在這件事上良心軟弱,看見你這些「知識豐富」的人在偶像的廟裏吃喝,這不等於鼓勵他去吃那祭偶像的食物嗎?
「在偶像的廟裏吃喝」,與吃過祭偶像的食物完全不同。「在偶像的廟裏吃喝」和哥林多前書10:21所說的「鬼的筵席」是相同的一回事。就是與鬼交往,等於拜鬼。就像受邀赴朋友的筵席,表示赴席的人與設筵的人是朋友,是有交通的。這與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意義完全不同。基督徒若因為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而隨便在廟裡坐席,以誇示自己不把偶像放在眼內,這種行為非常不妥。雖然偶像的確算不得什麼,但是這樣做,對那些「軟弱」的人,就可能發生壞影響。他們對偶像與食物的關係曾有錯誤觀念,至今尚未完全改變,又看見「你」也在廟裡坐席,就可能因此放膽去吃祭偶像的食物;他們不把它當作普通食物,而以為它有降福或保祐的作用。這樣,「你」就把他們絆倒了。
11那麼,這個軟弱的弟兄,也就是基督為他死的人,將因你的「知識」而滅亡了!
「滅亡/沉淪」不是說那軟弱的弟兄因吃祭偶像的東西就滅亡了。在這裡要注意上下文的用法。以本節和13節比較,就知道「沉淪」是指「犯罪/趺倒」說的。上文第9節「犯罪」也是絆趺的意思。保羅在這裡責備那些濫用「自由」的人,簡直害了那良心軟弱的弟兄,在靈性上使他犯罪。所以這「沉淪」是特指在吃祭偶像的食物這件事上犯罪說的。
12你們這樣做,得罪了弟兄,傷害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
我們雖然沒有犯罪,但我們的行動使別人因我們的緣故犯罪,我們也就因此犯罪了。雖然我們只傷了人的良心,但這就算是得罪基督了。雖然我們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祭偶像的食物也算不得什麼,但絆倒人這件事卻不是小事,是基督所譴責的(太18:7)。
13所以,如果食物會使弟兄犯罪,我就永遠不再吃肉,免得使我的弟兄犯罪。
「免得使我的弟兄犯罪/不叫人趺倒」是我們行事為人的原則。保羅在這節中兩次提到「我」,強調這正是他所持守的原則。不濫用自由,是保羅人生觀的一部分。
使徒保羅在第13節下了一個簡單的結論:「如果食物會使信徒犯罪,我—保羅就永遠不再吃肉,免得使信徒犯罪。」這也是他對一個信仰團契所訂立的互動原則。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哥林多前書7:1-40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7:1-40 現代中文譯本
在充滿淫亂的哥林多城,性的問題莫衷一是,這問題也衝擊到教會,也因此基督徒大多將男女的結合視為不聖潔的,所以有人主張守獨身。另有人雖然結了婚,也信了主,卻以為夫妻分房會比較聖潔,因此在沒有甚麼理由下夫妻分房。還有一些信徒,因為信了主的緣故,丈夫或妻子要求離開,他們對於是否應該與不信的丈夫或妻子離開而不知所措;又有一些未婚的少女或寡婦,對於婚嫁問題感覺徬徨,不知該如何做才對。對於這些問題,使徒保羅都給予信仰的原則。
1現在來討論你們信中所提的事。我想,一個男人能夠不結婚倒是好的。
使徒羅在本章的引言裡(7:1-2),提出避免淫亂的兩種方法。一是消極的「男人能夠不結婚倒是好的/男不近女倒好」,二是積極的「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妻子;女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丈夫」。
2不過,既然有那麼多淫亂的事發生,每一個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妻子;每一個女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丈夫。
當時有些人採禁慾的態度,認為結婚會有性行為,妨礙了他們保持「聖潔」的獨身生活,其實他們卻常常利用機會與他人發生性行為。為甚麼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原因是在希臘思想裡,看輕肉體存在的價值,認為靈魂才是聖潔的,肉體很快就會腐壞、毀滅,因此,人和人之間的肉體關係,只是一種「遊戲」,愛怎樣玩就怎樣玩。結果,有人一方面採取禁慾的生活,另一方面卻又時常去嫖妓。
保羅在這一節說法可能會讓人誤以為結婚是為了要解決性慾的問題,其實,使徒保羅是在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以為自己在生活行為上很堅定,不會受到誘惑,哥林多城本身就是一個色情相當氾濫的城市,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要使一個人避免對性產生慾念,實在不容易,與其受誘惑,不如採取避免誘惑的方式—結婚。
3丈夫要對妻子盡夫妻間的責任;妻子也要對丈夫盡夫妻間的責任。
4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主權,主權在妻子。
5夫妻不要忽略對方的需求,除非為了要專心禱告,彼此同意暫時分房;但以後還是要恢復正常的關係,免得你們因節制不了而受撒但的誘惑。

避免受到誘惑的方式,就是結婚,而在這一段就提醒大家,既然要結婚,就要過實在的婚姻生活,而不是結了婚,又採取禁慾的生活方式,這樣對夫妻共同生活來說,可能提供給撒但更大的誘惑機會。第5節保羅特別提起「除非為了要專心禱告」,否則採取禁慾的夫妻生活關係並不是適當的方式。禱告,這是靈修的功課,為了幫助人能以敬虔的心與上帝對話、交通,但並非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這是有時段性的。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提出很好的看法:夫妻的關係,是彼此互相所屬;丈夫屬於妻子的,妻子也是屬於丈夫的。這種觀念對早期以男性為中心的東方社會來說,是非常凸出、先進的,因為當時的社會,特別是從猶太文化長大的人來說,妻子是屬於丈夫的財產,這是無庸置疑的事,不可能說成丈夫是屬於妻子的。使徒保羅這樣的說法也為不平等的婚姻關係作了最好的註解,甚至讓夫妻的性關係有了平衡點。這一點在今天講究兩性平權的時代,根本不是問題,但在兩千年前的東方社會,這就非常不容易了。
6我這樣說不是對你們下命令,而是勉強同意罷了。
7事實上,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是,每一個人都從上帝領受了不同的恩賜,有人是這樣,有人是那樣。

「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這句話,讀起來好像使徒保羅是採取單身主義生活的人。不過,保羅似乎結過婚,因為在猶太人法典「米示拿」(Mishnah)規定說:猶太人必須結婚生子。(米示拿第六章六條)因此,猶太人的拉比就會教導說:「沒有妻子的男人,不是正當的男人。」有說:「男人到了二十歲,還沒有結婚,連上帝也會叫喊要擊打他的骨頭!」如果從使徒行傳26:10來看,使徒保羅曾擔任過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合林」(Sanhedrin)的成員,沒有結婚的男人根本就不可能被賦予這樣的職務。因此,我們可以說,使徒保羅可能結過婚,若不是妻子已經去世了,就是和他離婚了,這樣才能使他四處去旅行傳道。不過,他強調每個人從上帝領受的恩典不同,不可強求一定要過婚姻或是單身的生活。換句話說,結婚與否,這並沒有一套公式,都是因人而異。
8現在,我要向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能夠像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倒是不錯的。「寡婦」,原文也是寡婦,不過在前一句「沒有結婚的人」是用男性複數名詞,因此,接下來這男性詞句比較正確的應該不是「寡婦」,而是「鰥夫」才對,是指那些已經喪偶的男人(這一點似乎暗示保羅喪偶),而不是守寡的女人。這樣整句就更清楚了,他是在勸勉男人最好像他一樣,守獨身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也說如果因為個人軟弱容易受到誘惑,不如結婚比較潔淨,免得因為受不了誘惑,反而使自己陷入淫亂的罪惡中。9如果你們不能抑制慾念,那就結婚好啦。與其慾火中燒,不如有嫁有娶。
10對於已經結婚的人,我也有所吩咐;其實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主的命令:妻子不可離開丈夫,
基督教看婚姻是神聖的,基本上是不贊成離婚的,即使在今天離婚率甚高的世代裡,我們還是要保持這樣的信念:婚約,是含有與上帝立約的生命關係,寧願婚前對婚姻的關係多花些時間思考、反省,也不要在婚後不久,就吵著要離婚。11要是離開了,就不可再嫁;不然,她必須再跟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離棄妻子。
12對其他的人我自己也有話要說(不是主說的):如果一個基督徒已經娶了非信徒作妻子,而妻子願意繼續跟他在一起生活,他就不可以離棄妻子。

看到7:12-16的經文時,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哥林多教會信徒的家庭婚姻必定是發生了許多事故,至少可以瞭解有人因為堅持「信與不信」的人不能相住在一起,因此,信耶穌基督之後,就提出要分開解除婚約。這種事情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這是使徒保羅傳福音到外邦人地區才有的,如果大家都是猶太人,這樣的事不會發生,猶太人很簡單,只要男人去接受割禮,就可以被認定是與上帝有立約關係,是上帝的子民。而女人又是屬於男人的,只要男人不休掉她已經算是幸運。在申命記24:1說:「若有人娶了妻子後發現她有可恥行為而不喜歡她,寫了休書給他,叫她離開。」就有比較開放派的經學教師解釋所謂的「可恥行為」,解釋:「只要丈夫看不順眼的事,都是『可恥的行為』。」因此,猶太人沒有所謂女人想要提出離婚這樣的問題,只有男人會寫休書給他的妻子而已。但是,當福音傳到外邦人地區的時候,問題就不太一樣了,使徒保羅找不到耶穌基督在這方面的教訓,因此,他開頭就強調以下的觀點是他自己的看法。
13如果有一個女信徒已經跟非信徒結了婚,而丈夫願意繼續跟她在一起生活,她也不可以離棄丈夫。
14因為那沒有信主的丈夫是因信了主的妻子而蒙上帝悅納的;同樣,那沒有信主的妻子也是因信主的丈夫而為上帝所悅納的。要不是這樣,他們的兒女就算不蒙悅納了;事實上,他們是上帝所悅納的。

丈夫因為信耶穌基督的妻子成為「聖潔」(和合本用詞),而妻子也因為丈夫信耶穌基督而成為「聖潔」。換句話說,聖經沒有說不能與不信的人結婚,從使徒保羅這段話,相反的,是認為和不信的人結婚,也可以因為自己堅定的信仰,使尚未信耶穌基督的另一半得到上帝的悅納。
會主心得:長久以來,在基督徒的圈子裡常流傳一句話:「不要跟不信的人同負一軛。」(哥林多後書6:14a)因此,在結婚的對象上就往往套用這句話,只希望和基督徒論嫁娶的事。如果我們認真看前面使徒保羅所寫的這段書信,就會明白使徒保羅的用心,就是基督徒無論到哪裡去,都是成為福音的傳播者,如果將結婚的對象看成是傳福音的對象,就不要在意他是否耶穌基督的信徒,應該要在意的,是自己對信仰的事知道多少,用多少的心思投入在尋求明白信仰的事,這才重要。15然而,如果沒有信主的一方要離開信主的伴侶,就由他去吧。在這種情形下,那信主的,無論是丈夫或是妻子,都可以自由了。上帝呼召了你們,要你們和睦相處。上帝呼召人來成為祂的子民,為的是要「和睦」(台語漢字版聖經「和平」)。這就是耶穌基督在「八福」中所說的:「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9)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建立一個和睦的社會生活,不是要造成紛爭。建立家庭也是這樣,要透過家庭力量的擴展,使整個社會也有和平的生活。使徒保羅說,如果是對方因為信仰的緣故,堅持要離開,那就讓他去,但不是基督徒的這方主動提出離婚的要求。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理想: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會使沒有信主耶穌的配偶,得到更豐富的生命,因為對方將受到上帝恩典的廣澤受惠,而不是受到對方不信的影響,誘惑自己離棄信仰。
16信主的妻子啊,你怎麼能肯定救不了自己的丈夫呢?信主的丈夫啊,你怎麼能肯定救不了自己的妻子呢?
17每一個人的生活應該按照主的恩賜,並且符合上帝呼召他的目的。這是我教導各教會的原則。
18那受割禮後接受呼召的人不必除掉割禮的印記;那接受呼召時未受割禮的人也用不著受割禮。

信仰不是讓我們離開生活的環境,而是讓我們在原有的生活環境中,成為上帝拯救的記號。
19因為受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服從上帝的命令。
20每一個人應該保持蒙召時的身份。
21要是你蒙召時是奴隸的身份,那也沒有關係;可是一有獲得自由的機會,你就爭取自由。

使徒保羅進一步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注意,在得到福音時是怎樣的身分,就保持那樣的身分,一點都不會妨礙他得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福份,他強調的是當一個「自由人」。
在羅馬帝國時代,養奴隸的風氣很盛行,我們都知道奴隸是沒有自由的,因為他們是屬於主人的財產,市場上就有販賣奴隸的地方。而奴隸也可以利用空閒或機會賺取多餘的錢,這些錢可以為自己換取更多的時間,這樣,有一天,奴隸也可以儲存足夠的錢,向主人買回自己的自由身。有時候,主人因為奴隸忠心服事他,使他覺得那位奴隸很可靠,主人也會還那位奴隸的自由身,讓他成為管家,或代為管理其他的奴隸。使徒保羅將這樣的「奴隸」和「自由」引用在基督徒與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他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是成為耶穌基督的奴隸,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用他死在十字架上的生命贖回來的。他這樣說,是在強調一個基督徒已經是生命上的自由人,雖然在身體上還是人家的奴隸,但是他的生命卻是屬於耶穌基督的,和耶穌基督是分不開的。
22一個奴隸蒙主呼召便是主所釋放的人;一個自由的人蒙召就成為基督的奴隸。
23你們是上帝用重價買來的,所以不要作人的奴隸。
24弟兄們,你們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要保持蒙召時的身份。
25關於獨身的問題,我沒有從主那裏得到甚麼指示。但是我蒙上帝憐憫,成為可信託的人。我就以這樣的身份向各位提供我的意見。
26想到目前處境的艱難,我認為人最好能夠安於現狀。
27如果你已經有了妻子,不要想擺脫;如果你還沒有結婚,也無需追求家室。
28你要是結婚,不算犯罪;未婚的女子結婚,也沒有甚麼不對。可是,我寧願你們不必像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上遭受種種的拖累。
29弟兄們,我想告訴你們的是:時候不多了,從今以後,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
30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甚麼;
31享受世上財富的,像沒有盡情享受。因為現有的這個世界快要過去了。
32我希望你們無所掛慮。沒有結婚的人是專心以主的事為念,因為他想討主的喜悅。
33結了婚的人所關心的是世上的事;因為他要取悅自己的妻子,
34難免分心。沒有丈夫和守獨身的女人所關心的是主的工作,因為她願意奉獻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結了婚的女人所關心的是世上的事,因為她要取悅自己的丈夫。

這段經文也是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守獨身很重要的聖經依據。
35我這樣說是要幫助你們,不是要限制你們。我要你們做得對,做得合適,並且為主的工作完全奉獻自己,毫無保留。
36至於那已經訂了婚卻決定不結婚的人,如果男的覺得對女的有不適當的行為,自己又有旺盛的性慾,覺得應該結婚,他們就結婚好啦〔或譯:至於一個跟他守獨身女兒的關係,如果他覺得待自己的女兒不合宜,女兒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他就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做,叫她結婚〕;這樣做不算有罪。
37可是,一個人若有堅定的意志不結婚〔或譯:不讓守獨身的女兒結婚〕,(不是由於外來的壓力,而是出於自己的決心),並且能夠自制,那麼,不跟未婚妻結婚〔或譯:不讓女兒結婚〕是好的。
38這樣說來,那跟未婚妻結婚的固然好,不結婚更好。〔或譯:這樣說來,那讓女兒結婚的固然好,不讓女兒結婚的更好〕
39一個已婚的女人在丈夫活著的時候是受約束的;要是丈夫死了,她有自由跟她所喜歡的男人結婚,只是應該以信徒為對象。
40但是,她若不再嫁就更有福氣。這是我個人的意見;可是我想,有上帝的靈在指引我。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哥林多前書6:1-20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6:1-20 現代中文譯本
保羅責備信徒不該向外人求審(6:1-11)
1你們信徒間,如果有爭論的事,怎麼敢告到不信主的法官面前去,而不讓信徒替你們解決呢? 使教會失去福音的見證 。教會是一個愛的團體,應該彼此相愛,和睦同居。可是他們不但沒有彼此相愛,反而彼此相爭,而且在不信的人面前相爭,求他們的判斷。這樣豈不是叫主的名明明受羞辱麼!他們怎麼敢不顧神的榮耀,在不信的人面前求審呢?這件事實在叫使徒感到非常痛心。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是羞辱主的名字麼?誠然,哥林多人不是全然不知道,但因他們各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肯相讓,終於鬧到要在教外的法庭上求審。
「不信主的法官」和合本譯為「不義的人」。這不是說,使徒保羅認為所有的法官都是不義的,而是說,世上不信的人基本上都是還沒有被神稱義的,是屬於這不義世代的人。信徒是在基督裡蒙召成聖,被神稱義的,竟然在不信的人面前求審,實在是一件羞恥的事。和合本「不義的人」的用法,類似基督在路加福音16:11稱錢財為「不義的錢財」的用法,都是因他們是屬於不義之世代的,所以稱為「不義」。
2難道你們不知道信徒要審判世界嗎?你們既然要審判世界,難道沒有能力解決那些小事情嗎?使徒保羅指出他們乎略了信徒具有尊榮的地位。「審判世界」是指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在地上審判列國(參太19:28; 路22:30),然後親自設立祂自己的國度,那時候信徒要跟基督一起作王掌權(參啟2:26-27; 提後2:12)。 若這世界尚且是由基督徒所審判,現今信徒之間的爭訟,為什麼教會不能夠審判呢? 今天我們審判罪惡,定罪為罪,不替罪惡掩飾,是將來審判世界的一種準備。但如果我們自己也犯罪、容罪,怎能審判世人呢?所以信徒向世人求審一事,顯然是忽略了本身尊榮的地位,虧缺上帝的榮耀。
3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世上的事呢?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這裡的天使是指墮落的天使,也就是那些跟從魔鬼背叛上帝的天使(奉差役的靈)。在彼後2:4說:「上帝並沒有寬容犯罪的天使,卻把他們丟進地獄,囚禁在黑暗中,等候審判。」(參猶6)。可見有一些天使已經被監禁,等候審判。
按此經文所載,信徒也有份於審判天使。但使徒保羅在這裡主要的意思,是要強調教會的尊榮地位。基本上我們是站在上帝這邊,審判整個邪惡的世代。墮落天使和降服在惡者手下的世界是另一陣營的;世上一切不信主的人,當然就是屬魔鬼的人(約8:44; 約一5:19)。如果教會將來要跟主一起審判墮落的天使,今天教會卻要求屬魔鬼的人來審判基督徒之間的事,這豈不是明明自己羞辱自己,完全忽略了教會尊榮的地位麼?
這與保羅上訴到羅馬皇帝不一樣:保羅為了是要見證福音,為了彰顯自己是良心清白,為了見證教會的純正。
4那麼,如果有這一類的糾紛,你們要讓那些不足為教會所重視的人來處理嗎?
5多麼可恥啊!難道在你們當中竟然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夠替弟兄們解決糾紛嗎?
教會內部的事既然該由會內的人審判,教會要實行審判時,自然會慎重,而派教會內備受尊重、智慧、有好名聲的人審判。既然如此,哥林多人向外人求審問,豈不表示教會中沒有一個人是受眾人尊敬的麼?他們向外人求審,不過證明他們之中,竟然連一個受人敬重的智慧人也沒有。這反映了哥林多教會品格、道德水準的低落,信徒生活沒有好的見證,以及信徒對他們的領袖缺乏尊敬和信心。
6你們當中竟然有弟兄控告弟兄的事,而且告到不信主的人面前去!
彼此告狀已經錯了,已經是靈性生活失敗的一種表現,何況是在不信的人面前告狀,還不覺得羞恥?這樣看來,這些人的靈性不但已經冷淡,甚至已經麻木了。
7你們彼此告狀,這證明你們是完全失敗的。為甚麼不寧願受點冤枉?為甚麼不甘心吃點虧?
跟人和睦相處是要付代價的,這代價就是肯吃虧。「吃虧」或「受欺」能叫我們感受到主耶穌在世上受人欺壓的滋味,領會到祂當日所站的地位之卑微。
「寧願…甘心」是經過思考估計而作出決定,是為主名的榮耀而甘願受損失。這不是一種無知,也不是無故放棄權益,更不是因犯罪而遭受的損失。基督徒在權衡了主的利益、屬靈的得失與屬物質的得失之後,知道主的利益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屬靈的得失比屬世得失更重要,才會為主而情願吃虧。我們必須先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有真正的退讓。是否肯為主的緣故而「情願吃虧」,可以考驗我們是否確信神的應許,和祂公義的審判。世人都極力爭取眼前的利益,因為他們沒有神。可是我們信神,且知道我們一切所作的都要向祂交賬;所以我們在今世「情願」為神而受的虧損,都是不會徒然的。
「為甚麼不甘心吃點虧?」這實在是一個最好的問題。本來我們是沒有甚麼虧可吃的,因為我們原是蒙神的大恩才得救的。我們沒有什麼不是領受的,我們本來就一無所有,現在一切所有的,都是佔了主的「便宜」,都是主的恩賜。就算我們讓別人佔一些便宜,算起來還是沒有吃虧;因為所有的都是主所賜的。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卻是情願為我們的緣故吃虧。祂雖然與神同等,卻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了人的樣式……且死在十字架上(參腓2:6-8)。
8你們竟彼此冤枉人,互相虧負,連對自己的弟兄們也是這樣。
欺壓人就是倚仗勢力,勉強別人讓步;虧負人就是佔取別人的便宜,從別人身上得著不該得的好處,叫別人無辜地受損失。
9難道你們不知道邪惡的人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嗎?不要欺騙自己呀!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

淫亂是指沉浸在腥色羶裡。拜偶像是指異教偶像崇拜。姦淫是指婚姻之外的性行為。孌童與親男色意思一樣,主要是指從事廟妓活動的男妓。申命記23:17(現)「以色列的男女不可在寺廟當孌童或娼妓。」很清楚地指出女廟妓又名「娼妓」,男廟妓又名「孌童」。基本上,這一節所指的邪惡乃是指異教崇拜的淫亂行為。以前後文脈絡來看,malakos 這個字與拜偶像中發生的性行為脫不了關係,不然不會被放在同一組。
哥林多前書6:9「作孌童」,原文malakos,原意是「軟」(陰柔),它的翻譯其實十分多元。在太4:23、9:35、10:1解作「疾病」,在太11:8則指「軟細」的衣服,其他地方則翻譯為優柔寡斷、貪戀、懦弱、沒勇氣等。不論在聖經中,還是古典希臘文的習慣,malakos 從未用來指「同志」或「同性性行為」,宗教改革時期甚至將malakos 譯為手淫。

根據古羅馬史家約瑟夫(Josephus)所說,一個男人被稱為「軟弱」(malakia)可能是他在戰爭中膽怯、喜愛享樂,或是沒有自殺的勇氣(War 7.338; Antiquities 5.246; 10.194)。第一世紀羅馬哲學家Dio Chrysostom認為一般人稱呼一個男人malakos,是此人因唸書而愣神,因此「書呆子被稱為娘娘腔(that is, a bookworm might be called a sissy) 」(66.25)。

早期英文翻譯為「弱者」(weaklinges) (Tyndale 1534, Coverdale 1535, Cranmer 1539; see also Wyclif 1380, "lechouris ayens kynde," and Geneva Bible 1557, "wantons")。十六世紀開始譯為「柔弱」(effeminate) (Douai-Rheims 1582, KJV 1611, ASV 1901),意指女性化、娘娘腔、無男子氣概。

但到了二十世紀中,malakos開始被賦予性別歧視的翻譯,JB (1966) 首先翻譯為「孌童」(catamite),NAB (1970) 則是將arsenokoités和malakos 都譯為「雞姦者(所多瑪人)」(sodomite),還有將malakos譯為「男娼妓」(male prostitute) (NIV 1973, NRSV 1989)

古近東民族一直以來存在於宗教祭祀中的性儀式和廟妓風俗,也延續到了保羅時代,許多廟妓還是年幼的雛妓。這些背景在詮釋羅馬書、林前和提前時,是必須一併考量的前提。除了廟妓以外,另一個現代基督徒在讀聖經時常會忽略的背景是,羅馬帝國是一個奴隸社會,羅馬公民的地位高過境內所有其它種族與非公民,而且有權力以任何方式支配非公民,保羅時代,社會上很流行透過性來展示主宰權力。古典文學家Amy Richlin的著作《The Garden of Priapus》,和Eva Cantarella的著作《Bisexuality in the Ancient World》都記載了在保羅時代的羅馬,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如何以一種「展示對奴隸權力」的舉動普遍性存在,無關性傾向或是性滿足,而是統治階級的權力展示,也是對奴隸的壓迫與凌辱。

10盜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的,都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
哥林多前書6:9-10中羅列許多的十項罪惡:「9難道你們不知道邪惡的人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嗎?不要欺騙自己呀!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10盜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的,都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
孌童與親男色意思一樣,主要是指從事廟妓活動的男妓。申命記23:17(現)「以色列的男女不可在寺廟當孌童或娼妓。」很清楚地指出女廟妓又名「娼妓」,男廟妓又名「孌童」。基本上,林前6:9所指的「邪惡」乃是指異教崇拜的淫亂行為。
聖經在此羅列出十項罪惡,並沒有說「親男色」比其他罪更嚴重,所有的罪都是對上帝的悖逆。更何況孌童、親男色」不是指「男同志」,也不是指親近男色的「好色女」。

malakos只出現在歌林多前書6:9,arsenokoitês只出現在提摩太前書1:10。arsenokoitês(作孌童的)是由arsen(男人)與koit(床)兩個字所組成,而這個字的後半部份通常都和放蕩的性行為連結在一起。因此,arsenokoitês常翻譯為「男性娼妓」,而歷史資料也指出直到西元四世紀,這個字都被翻譯為「男娼」。

11你們當中,有些人從前正是這樣。但是,藉著主耶穌基督的名和我們上帝的靈,你們已經被洗淨,已經被聖化歸上帝,已經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了。
9-11節所列明的罪,只是舉例性的,不是說犯這些罪的人才不能承受神的國。這樣舉例,是要說明這些罪是那些不能承受神國的罪人才犯的,是信徒所不該犯的。
這裡不是說,信徒若犯了這些罪惡中的任何一種,就不能夠得救;乃是說,那些不信主的外邦人常常犯這些罪,他們都是不能承受神國的人。假如信徒犯了這些罪,就與他們蒙恩的地位不相稱,與不信的人沒有甚麼分別了。這樣的解釋是根據下文第11節的話:「你們當中,有些人從前正是這樣。」可見6:9-10是指「外邦人」說的。
12也許有人要說:「甚麼事我都可以做。」不錯;但不是每件事都對你有益處。我可以說:「甚麼事我都可以做」;但我不要受任何一件事的奴役。
哥林多教會處於淫亂風氣盛行的環境裡,信徒受世俗觀念的影響,把飲食和淫亂看成同一回事,所謂「食色性也」。他們認為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能,把男女兩性的關係看得像吃飯一樣平常,以為與道德無關。保羅在這裡極力反駁這種錯謬的教訓,指出這是世人的觀念,不是基督徒的觀念。
「甚麼事我都可以做」,是我們在基督裡的自由,可是這種自由受上面所提兩個原則的限制:積極方面,凡所行的必須是「有益處」的;消極方面,「不要受任何一件事的奴役/轄制」。所謂「有益」包括:對神、對人、對自己都有益處。那一定不會是犯罪的事,因為所有犯罪的事都是對神、對人、對自己有損的。所謂「不受它的轄制」的意思就是:不要讓它成了一種束縛我們的癖好,一種擺不脫的「癮」,以致我們把那種癖好,看得比神的事更重要。那就使我們在聖工上體貼自己的癖好,可能有礙於職責。
13有人要說:「食物
是為肚子,肚子是為食物。」不錯;但上帝會把這兩樣都毀壞的。我們的身體不是為著行淫,而是為主而存在的,而主供應我們身體的需要。
「食物是為肚子,肚子是為食物」,意思是食物是為身體的需要,肚子也是為消化食物的需要。食物是維持身體的健康,肚子是要消化食物,使身體得益處。這兩件事都是為身子,都是關係到今生肉身的生命。「上帝會把這兩樣都毀壞」,可見這些都是暫時的,不是永存的。所以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路4:4)。因為食物和身子都不過是今生的,所以人的身子不是為食物而活著,乃是為主而活著。但要活著就需要食物,所以食物也是為主。
我們所以在肉身活著,是為著要事奉、榮耀神,這才是關係到永遠的,才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如果我們單為肚子和食物,那麼這兩樣都要「毀壞」,這樣的人生最終不過是「虛空的虛空」。
「身體不是為著行淫,而是為主而存在的」。人活著不是為滿足食慾,照樣人活著也不是為滿足性慾。但性慾、食物都是為人而有。人若沒有食慾,就不想飲食,也就不想怎樣使身子活著而榮耀主。照樣,人如果沒有性慾,怎麼會成家立室,生養「虔誠的後裔」(瑪2:15),顯明神設立婚姻制度之完美?所以正常的慾望,無論是食慾或性慾,都是能夠榮神益人的。但是任性放縱的慾望是羞辱神,毀壞身子的。所以我們的身子不是為淫亂,不是為放縱情慾,乃是為著主。
「主供應我們身體的需要」和合本譯為「主也是為身子」,意思就是說:主不但救我們的靈魂,祂也救我們的身體。按今生來說,祂醫治我們的疾病;按將來說,祂叫我們得著榮耀的身體。身體得贖也是十字架救恩的一部份。所以我們這個身子需要吃喝,因為我們要為主活著;需要有性生活,因為要建立健全的家庭生活,表彰神設立婚姻的完美。
14上帝使主從死裡復活;他也同樣要憑著自己的大能使我們復活。
使徒在這裡把我們在肉身活著的盼望指出來。肉身雖然是暫時的,卻是為著不朽壞的盼望而活的。神既然叫基督復活,也必定叫我們屬基督的人復活。我們既然有這樣美好的盼望,就該看重自己的身子,保守自己作聖潔的器皿。
15你們一定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基督的肢體。我可以把基督的肢體當作娼妓的肢體嗎?絕對不可!
我們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肢體不能脫離身體單獨行動,它的任何行動絕不會只影響自己,而不影響身體。因此,我們若犯姦淫,絕不只污穢自己的身體而已;因為我們在肉身活著,已經是基督那宇宙性的身體裡面的一個肢體了。這樣,我們犯罪也就是污穢基督的肢體,我們怎麼能夠把基督的肢體任意行淫,像娼妓的肢體呢?斷乎不能!
16你們也一定知道,誰跟娼妓苟合,誰就是跟她成為一體了。因為聖經上說了:「兩個人要成為一體。」
夫妻發生性關係就是二人的關合。主既說「二人」要成為一體,可見只有夫妻二人才可以發生性關係,不能跟夫妻以外的人「成為一體」。
與娼妓苟合/聯合,就是與她成為一體,這「聯合」就是與娼妓發生了只有夫妻才可以發生的關係。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本是預表教會與基督之相處與合一。神設立夫妻的婚姻制度,就是為要表明這極大的奧秘,使人從夫妻的關係中可以稍微領悟基督與教會合一的愛。夫妻的合一是神聖的,用來表明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十分合宜;與娼妓(包括第三者)的聯合卻是污穢的,完全不能表明基督與教會合一的愛,反倒破壞了婚姻制度的神聖意義。這樣,我們既然與聖潔的基督合一,當然就不該與娼妓聯合了。
17但是,誰跟主聯合,誰就在靈性上跟主合而為一了。
「聯合」,就是與主發生了生命的關係,連成一起的意思。信徒既已有了基督的生命(約一5:12),而且已經與基督合一(約17:23),又同樣領受了神兒子的靈(加4:6),當然就與基督成為一靈了。所以我們不該與娼妓聯合,從這尊貴的地位上墮落,成為污穢卑賤的人。現在世人的思想一天比一天更趨於「淫亂」,這是一個世代要到結局的兆頭。今天許多人所要求的不是婚姻自由,而且淫亂自由,比挪亞時代的情形更壞(創6:2)。
18所以,你們要避免淫亂。人無論犯甚麼罪都不影響自己的身體;惟有犯淫亂的人是害了自己的身體。
保羅提醒信徒,怎樣才不至落在淫亂的罪中,就是「避免淫亂」。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也提出同樣的勸勉,要他們「遠避淫行」(帖前4:3)。可見淫亂的罪必須及早逃避,不要讓試探有一點機會。保羅又曾同樣勸勉提摩太,「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基督徒切勿輕忽使徒這勸告。
神賜給男女身上互有兩性的需要,這就是神為甚麼要為人找配偶,設立家庭的緣故。假如我們把神所賦予我們身子上這種性的慾念,不按正常規律來運用,就是得罪神賜給我們這種功用的神聖使命。行淫的罪,將神賜給我們的「性慾」變成一種使身子犯罪的動力,完全誤用了身子的性功能。這神聖的身子本該作貴重的器皿,卻變作卑賤的器皿,所以說「是得罪自己的身子」。
19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裡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
「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舊約時代,神藉看得見、屬物質的聖殿作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統始祂的百姓;信徒的身子是聖靈的殿,就是聖靈要住在我肉身的生命中,管理我們全人,支配我們的心思、意志、情感,使我們的身子成為遵行神旨意的工具。所以說:「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因為我們沒有權用自己的身體,我們只能順從聖靈的意思來使用我們的身子。我們不是接待聖靈作客人,乃是接待祂作我們的主人,在我們小小的聖殿裡主宰一切。
20因為他用重價買了你們。所以,你們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
為甚麼我們「不屬於自己」呢?因為我們是基督用「重價」買來的。基督用重價所買的,不只是我們的靈魂,也包括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不但接受祂作我們靈魂的救主,也讓祂使用我們的身子來榮耀祂。主耶穌怎麼樣帶著血肉之體來到世界上,表彰神的大愛,現在祂也照樣要我們這些還在肉身活著的信徒,表彰祂的愛,證明祂救恩的功效。祂既然用重價買贖了我們,我們豈不應該因祂十字架的大愛,在身子上榮耀祂麼?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5:1-13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5:1-13 現代中文譯本
1我確實聽說你們當中有淫亂的事;這種淫亂在異教徒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我聽說有人跟他的繼母同居!
哥林多城,這是主前四十四年,由羅馬皇帝下令重建起來的新港口城市,由於是一個很重要的貿易港口,也是個製陶中心城市,因此商業貿易相當興盛。由於來往商賈甚多,又是羅馬政府直屬管理的城市,因此,哥林多就成為使徒保羅時代經濟非常繁榮的城市,也是個集政治、宗教、商業的中心城市。哥林多曾被稱為「全希臘之光」,人口曾高達六十萬人,但卻同時也是大家公認的倫理道德甚為墮落的城市。如果有人一提到哥林多城這個名詞,很快就會與「淫蕩」、「墮落」等名詞聯想在一起。
會主心得:當社會墮落的時候,基督徒怎能跟著社會的墮落比賽看誰墮落得快呢?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這種淫亂在異教徒中也是不能容忍」這句話的背景。
 在哥林多城裡,有出名的「阿弗洛狄特」神廟,裡面就有大約為數高達兩千名的「廟妓」。這些廟妓都是在廟會時表演甚為淫蕩的舞技來歡娛民眾,甚至也可與人進行「性」交易。但是,即使哥林多城有這樣敗壞的道德行為,但還卻不敢有公然亂倫的事出現,特別是與繼母同居的事,更是令人不齒。如果要依照聖經摩西法律的規定,這樣的人都必須處以死刑(利未記20:11)。
2你們還有甚麼好誇口的呢?你們倒應該覺得痛心,把做這種事的人從你們當中開除。
使徒保羅認為一個在倫理道德生活上敗壞的人,是沒有甚麼好誇口的,因為這樣的人並不足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模範,反而應該為這樣的人感到痛心、難過才對。而最使使徒保羅難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哥林多教會內部並沒有因為發生這種事情感到哀痛,還繼續允許這樣的事持續發生,他為此事感到哀傷。他說大家應該是要為發生這種事感到痛心才對。
會主心得:使徒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甚至提到那些敗壞信仰生活紀律的信徒「是該死的」(羅馬書1:32),使徒保羅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要求呢?原因很簡單,罪惡就像傳染病一樣,很容易感染,特別是在信仰團契裡,若是不小心,一個很有領導能力的人,在教會裡如果持續敗壞的行為而不受到譴責、阻止,教會的信徒很容易受到這種人的誘惑,也跟隨著他去犯罪,這會導致耶穌基督的名受損。
3至於我,雖然我身體離開你們很遠,我的心卻跟你們在一起。

4我已經奉主耶穌的名判定了那犯這種淫亂罪行的人,好像我是在你們那裡一樣。你們聚會的時候,我的心跟你們在一起。靠著我們的主耶穌的權威,

5你們應該把這個人交給撒但,讓撒但毀滅他的身體,好使他的靈,在主再來的日子,能夠得救。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裡很清楚地提出他對犯這種亂倫之罪的人的看法—給予制裁—讓這種人給予撒但的世界管理。為甚麼使徒保羅有這樣的看法呢?原因就是當時的教會有一個普遍的觀念,世界分成兩個領域,其一是屬於上帝管理的世界(教會),其二是屬於魔鬼、撒但管理的領域(社會)。使徒保羅將這樣的觀念在教會裡面強化起來,希望由基督徒組成的教會,信徒們都能成為「新造的人」(林後5:17),讓舊的一切都成為過去。換句話說,大家是帶著新的生命在教會裡。對那些還持續犯罪的人,讓他們在教會外面的世界裡被消滅。所謂「交給撒但」,意思就是驅逐出教會。這和5:2所說的「開除」是一樣。
6你們自誇是不對的!你們知道有句話說:「一點點酵母可以使全團的麵發起來。」
關於麵酵,耶穌曾說過這樣一個比喻:「我要拿甚麼來比擬上帝的國呢?它好比酵母,有人拿來放在四十公升的麵裡,使全團麵都發起來。」(路加福音13:20-21)耶穌也曾用「酵」比喻猶太宗教領袖,說明他們的「虛偽」(馬太福音16:6-12,路加福音12:1)。
使徒保羅引用酵母和麵團的關係作比喻,這背景是和猶太人的逾越節有關,因為依照規定:逾越節吃的東西是不可以有任何酵母含在裡面,除了是為要保存食物不至於敗壞之外,也因為要在宗教上表明一個意義:人不僅外表上潔淨,也在身體的裡面都是潔淨、沒有腐壞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裡外都是潔淨的。這也就是以色列人除酵節由來的背景。在這裡,比較特別的是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以耶穌基督作為獻祭的羔羊,說明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像一個已經把逾越節前應該準備的食物,都除過「酵」了,因為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就如同為所有基督徒除酵(敗壞)一樣,不再有腐壞的酵在生命的裡面,而是成為純潔的生命,有真理的內涵。
因此,很清楚的,在教會裡面應該是個沒有「酵」的「麵團」,如果信徒們都確確實實地遵行聖經的教訓,確實以耶穌基督為中心,那樣的教會就像是個沒有「酵」的「麵團」,是純潔的,且有真理的活力。
7要把罪的舊酵除掉,你們才能完全潔淨。這樣,你們就像沒有酵母的新麵團;其實,你們本應該是沒有酵的。我們逾越節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作為犧牲獻上了。

8所以,我們守這節,不要用舊酵,就是含有罪和邪惡的餅,卻要用沒有酵,就是含有純潔和真理的餅。

9從前給你們的信裡頭,我告誡過你們不可跟淫亂的人來往。
「從前給你們的信」這句話,這表明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不只現在保存在聖經裡面的「前」與「後」兩本書信而已,應該還有其他的書信。可惜的是已經找不到那封信了。
在此,保羅清楚地是指教會必須將那些一再犯淫亂罪的人趕出教會。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淫亂」,和前面所說的亂倫(與繼母同居的事)不一樣;這裡所說的「淫亂」,是指和那些專門出賣肉體的人有性行為關係,以今天話來說,就是指妓女或是「牛郎」之類從事色情工作者。他說這樣的人不應該在教會裡,教會應該禁止信徒從事這樣的工作。相對的,他對教會以外的人並不那樣嚴格,因為整個社會就是罪惡,如果信徒都以像在教會裡那樣嚴格的規律看社會時,除非是自己隱密起來,過獨居的生活,或是過著避世的生活,否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第10節保羅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常犯的問題:淫亂、貪婪和盜竊、拜偶像等。
10我並不是指異教徒中那些淫亂,貪婪,盜竊,或拜偶像的人;除非離開這世界,要跟這樣的人隔絕是做不到的。
淫亂,這是屬於道德規範的生活。
貪婪和盜竊,這是屬於經濟方面的。貪婪的原本希臘文的字意是指手伸出來長長的,意思就是想要獲取更多。北歐國家(包括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瑞士等),每年用在國際救援的經費佔國家稅收的0.4%。但是,我們台灣用在這方面的經費則是僅有0.0038%,我們給人的印象是只想從別人身上取得更多,卻不知給予別人需要,這樣的心態就是貪婪的表現。
拜偶像,這是屬於宗教信仰上的。拜偶像,簡單說就是迷信。
11我的意思是:不可跟那自稱為信徒,卻淫亂,貪婪,拜偶像,辱罵別人,酒醉,或盜竊的人來往;就是跟這樣的人同桌吃飯也不可以。
使徒保羅在這裡清楚地指出,哥林多教會真正的問題是出於信徒中有人出賣了基督的名字這件事。他說有人自稱是耶穌基督的信徒,但卻生活在淫亂、貪婪、拜偶像、辱罵別人、酒醉、盜竊等行徑。
會主心得:為甚麼使徒保羅認為基督徒不可以和有這些敗風傷俗行為的信徒來往,卻允許和有這樣行為的非基督徒來往?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基督徒應該有比一般人較高的標準過社會倫理道德的生活,否則就與一般沒有信仰的人沒有甚麼差異。他寫的書信中就有多次提到基督徒的生活,必須有高標準的要求,特別對那些會導致別人信心動搖的行為,他有更嚴厲的批判。
12我的責任不在於審判教外的人,上帝自然會審判他們。然而,你們不是應該審判教內的人嗎?正如聖經上說:「要從你們當中把那邪惡的人開除!」
審判人的事自有上帝會決定。因此,對那些非基督徒應該怎樣,那是上帝的事,是屬於上帝的權柄。但是,對於基督徒,特別是使徒保羅親手建立的教會,他對信徒們的言行舉止相當關心,不僅如此,他自認也附帶了「管理」的責任。他強調要把那些掛著基督徒的名號,卻在生活上一再敗壞、墮落的人從教會中掃除出去。
13我的責任不在於審判教外的人,上帝自然會審判他們。然而,你們不是應該審判教內的人嗎?正如聖經上說:「要從你們當中把那邪惡的人開除!」
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必須負起責任,將那些在信仰上造成傷害的人給予開除,讓他成為教會以外的人,而這種人就是上帝所要審判的人。因此,將這樣的人驅逐出教會,意思就是要讓上帝來審判這個人。
會主心得:在早期的台灣教會,牧師、長老經常對信徒進行信仰考核、抽背聖經,全家訓勉,對於信仰偏差者會懲罰「禁聖餐」,甚至開除會籍。坦白的說,現代的牧師、長老較無此魄力(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我真希望我也能夠多一點「權柄的魄力」(以長老會的體制,牧師與長老都必須有此共識)。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4:1-21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4:1-21 現代中文譯本
1你們應該把我們看作是基督的僕人,受命作上帝之奧祕的管家。
在早期社會,「僕人」的身分是相當卑賤的,也可說是屬於主人的財產的一部份。
作上帝之奧祕的管家」似乎提醒我們基督徒的使命,乃是要傳揚上帝救贖的奧秘。
2主人對管家所要求的就是忠心。
使徒保羅說作為一個僕人,主人所要求的,就是忠心。在馬太福音第25章與路加福音第19章中,都有記載耶穌基督的比喻提到關於主人外出,將錢交代僕人去經營生意的故事。當主人回來的時候,他要問問這些僕人經營得怎樣。有的僕人被主人稱讚為「又好又可靠的僕人」,理由是僕人「在小事上可靠」,因此,主人又交託給這樣「可靠的僕人」更多的財產去管理。相對的,有的僕人被主人認為是「壞又懶的僕人」,結果受到嚴厲的懲罰。使徒保羅在這裡所用的「忠心」一詞,指的就是「可靠」之意。為甚麼是這樣?原因很簡單,主人可以放心地將家業交給「忠心、可靠」的僕人全權去處理,他一定會照著主人的意思去完成,不會隨便,也不會怠慢。而福音的信息是與人生命的生死有關,如果一個福音工作者不可靠,那豈不是等於如俗語所說的「請鬼拿藥單」一樣的危險!
3我被你們,或任何人評斷,都認為是一件小事;我自己並不評斷自己。
4我覺得自己良心清白,但不能因此證明我沒有罪。惟有主才是審斷我的。
上帝是看人內心的上帝,人無法逃避上帝對人內心的審判。當使徒保羅這樣說的時候,他是在表明人確實是有限的,知道的很有限,因此,即使人認為很客觀、公正,也都會有某一層次上的限制。只有上帝才是公正的,因為祂看人內心的意念。
5所以,時機還沒有到的時候,你們不要評斷任何人。要等到主再來的時候才有最後的審判;那時候,他要暴露藏在黑暗中的祕密,揭發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候,每一個人會從上帝得到應得的稱讚。
6弟兄們,為了你們的緣故,我把這些事情應用到亞波羅和我身上,當作例子,好使你們學到「循規蹈矩」這句話的意思。你們無論誰都不可自高,看重這個,輕視那個。
「循規蹈矩」和合本譯為「不可過於聖經所記載」,台語漢字版譯為「莫得過頭佇所記載」,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和台語版相似。原文並沒有「聖經」二字,不過卻是猶太人拉比常用的句子,指出一個人很軟弱,誇耀若超過自己的能力,就會帶來羞辱。因此,一個人如果有甚麼可以誇口的,就應該如同使徒保羅在1:31所說的:「正像聖經上說:『誰要誇口,就該誇耀主的作為。』」當一個人以上帝為中心在思考問題時,就會發現人所能做的事,實在是相當有限。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本身就已經使人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其它方面就更不用說了。
7誰使你勝過別人呢?難道你所有的不都是上帝所賜的嗎?那麼,為甚麼自誇,好像你所有的並不是上帝的恩賜呢?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們沒有甚麼好誇耀的,因為人一切才能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若不是上帝允許,沒有一個人能做甚麼。如果一個人的才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那又有甚麼好誇耀的呢?沒有!這是使徒保羅所要強調的。
8你們已經甚麼都有了!你們已經富足了!你們在作王,把我們撇在一邊。好吧!我倒願意你們真的作王,好讓我們也跟你們一起作王。
9因為,據我看來,上帝顯然是把我們這些作使徒的列在最末後,好像判了死刑的囚犯,在天地間成了一齣戲,讓天使和世人觀看。
羅馬時代的「看戲」,與我們今日看電視、看電影不一樣。羅馬時代看戲必須在競技場的背景下瞭解:當時是被判死刑的囚犯,通常都會送到競技場上與野獸拼鬥以歡娛羅馬官員。使徒保羅用競技場上的囚犯來形容自己當傳道者的情境,就好像是被判死刑的囚犯一樣,在眾人歡娛聲中成為一齣「死刑戲」,不但眾人在看,連天上的天使也在看。這是生命面臨死亡邊緣的遊戲,傳道者就是像這樣在賣命一般,並不是甚麼好玩,能歡樂人心的工作,或是足以誇耀才能的事。即使能在競技場上鬥贏了野獸,心裡也不會歡樂,雖然可能因此而得到免死的結果,但更可能因為身上傷痕累累導致殘廢,甚至是半死的狀態,對那個人來說,也不見得是快樂、輕鬆。
10為基督的緣故,我們成了愚笨的人,而你們在基督裡倒很聰明;我們軟弱,你們倒堅強;我們被輕視,你們倒受尊重。
11直到現在,我們還是飢渴交迫,衣不蔽體,常常挨打,到處流浪,
使徒保羅將自己傳道的經歷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作對比,並且讓他們知道所遇到的迫害並沒有停止過。保羅傳福音的工作,時常經歷到缺乏的困境,這種困境包括了吃喝穿住的問題都出現了。
12並且雙手辛勞工作來養活自己。被人咒罵,我們就說祝福的話;受人逼迫,我們就忍耐;
13被侮辱,我們就用好話回答。直到現在,我們還被看作是世上的垃圾、人間的渣滓。
使徒保羅強調自己並沒有因這些苦難的遭遇,而有任何被禮遇的結果出來,相反的,他和其他同工們還是被人當作「垃圾」、「渣滓」般的款待。這裡所謂的「垃圾」、「渣滓」,是引用古代希臘人遇到天然災害,或是對那些感染了傳染病的人的方式,例如有人感染了鼠疫,他們會認為那個人是得罪了神明,就必須將那個人丟棄,因為他不是神明所要的人。或是因為發生天災,例如饑荒、水患等,他們會認為一定是惹了神明的生氣,於是會找出一個人來,將之用火燒掉,或是丟在海裡,為的是希望平息神明的怒火,使災害趕緊消除。使徒保羅引用了這樣的觀念來描述自己傳福音所遇到的經歷,說自己好像是眾人最討厭、想要除掉的對象,就像是個身上帶有傳染病的人一樣,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看他像垃圾般地想要趕快除掉。
14我寫這樣的話,不是要使你們覺得慚愧,是要教導你們,把你們當作自己親愛的兒女一樣。
15儘管你們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有上萬的導師,你們卻只有一個父親。因為我把福音傳給你們,我在基督耶穌裡就成了你們的父親。
所謂「導師」,是指那些在知識上的幫助者、指導者,古時候的「導師」也充當監護安全、生活的角色。但是「父親」,是指生命上的上下關係。使徒保羅開拓哥林多教會,是他將耶穌基督的信息傳給哥林多城的信徒,讓他們在生命的旅途上,因為與耶穌基督結連而得到新的生命。因此,當他在說「父親」的時候,就是以耶穌基督作為媒介說的。
16所以,我勸你們要學我的榜樣。
17為了這個緣故,我差遣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在主裡他是我親愛而又忠心的兒子。他要提醒你們,我在基督耶穌裡的新生活所遵行的道路,也就是我在各地教會所教導的。
18你們當中,有些人以為我不會到你們那裡去,就自高自大起來。
19其實,如果主准許,我不久就會來看你們。那時候,我不但要聽那些傲慢的人在說些甚麼,也要看看他們究竟能做些甚麼。
20因為上帝的主權不在於言詞,而是在於權能。
21你們願意選擇哪一個呢?要我帶著鞭子去,還是要我帶著慈愛溫柔的心去呢?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哥林多前書3:1-23

經文進度:哥林多前書3:1-23 現代中文譯本
1弟兄們,老實說,我一向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是屬聖靈的,而是把你們當作屬世的,是基督信仰上的嬰兒。
在上一章裡,使徒保羅就曾將信徒分成兩種類別,其一是屬靈的,另一類是屬血氣的。他之所以這樣分類,是因為有人雖然是已經信了耶穌基督,但在信仰生活上,顯然沒有活出復活的生命力,也就是所謂「新造的人」的樣式。
一個真正信仰耶穌基督的人,他的生命是「新」的,如同是重新創造過的。這種「新」,必定帶有「新」的生命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因為這是屬於聖靈的,是分別為聖的特徵。如果只在意於施洗的禮儀,這樣不是所謂「新」的生命內涵,因為那是外在的記號。
保羅在此詮釋所謂屬靈的人和屬世的人之間的差別樣式是甚麼。在此,保羅說不能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作「屬聖靈」的人看待,而是將他們當作是「信仰上的嬰兒」。這和2:6所說的靈性尚未成熟的人是相同的意思,需要用最淺顯的,也是最原始的方式教導。
2我只能用奶餵你們,不能用飯,因為你們還不會吃飯。就是現在,你們也還不會吃飯,

3因為你們仍然照著人的標準生活。你們當中有嫉妒,有紛爭;難道這不是證明你們是屬世的,是依照人的標準生活的嗎?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說哥林多教會信徒的信仰像是「嬰兒」,還需要餵他們「吃奶」呢?指的就是3:3-4所說的問題—他們彼此有嫉妒、紛爭、分黨結派。
4你們當中有人說:「我是保羅的人」;也有人說:「我是亞波羅的人。」這樣,你們跟屬世的人有甚麼不同呢?

5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們歸信上帝。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
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對雅各和約翰在爭取要坐「左右位置」的時候,耶穌這樣說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2-45)確實,保羅乃實踐耶穌的訓示,因此他說:「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句話可以說是使徒保羅傳福音事工上,對自己角色最重要的定位。如果他自稱是上帝的「僕人」,那麼,上帝就是他的主人,是他生命的主。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為甚麼有人說使徒保羅是建立今天基督教會最重要的宣教師,原因是他真的比其他使徒更明白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內涵。
會主心得:「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句話不僅適用在傳道者身上,也適用在所有的基督徒身上,這句話讓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換一個老闆」。這不是說,你得換一家公司或學校工作。正確意思是,我們吃飯,為了上帝而吃;開車,為上帝而開;打電腦,為上帝而打;寫報告,為上帝而寫,不管生活中大小事情,都邀請上帝在那裡做主,為祂而做。如此一來,假如你是律師,你為了上帝上法庭為客戶辯護,你說話更有智慧;如果你是麵包師傅,你為了上帝做麵包賣給客戶;你的麵包更好吃、生意更好;如果你是家庭主婦,你為了上帝照顧你的家人,你的管理會更聰明、家人更喜歡你;如果你是醫生,你為上帝照顧病人,為他們禱告,他們更蒙福,病好的更快。正如同歌羅西書3:23所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了解這經文的含意,我們的生命將絕對不再一樣,我們的生命肯定起革命性變化。
6我栽種,亞波羅灌溉,可是使它生長的卻是上帝。
保羅是宣教的先鋒,他把福音的種子播在人的心裡,宣揚得救的信息;亞波羅則是一位澆灌者,幫助信徒的信心不斷成長。保羅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亞波羅則在此根基上建造。可惜哥林多的信徒竟然因為效忠這兩位教會領袖而鬧起分裂來(1:11-13)。 

會主心得:當每個傳道人完成了他的工作後,神會繼續叫信徒成長。我們應當尊重傳道人,但切不可把他當作偶像,以致代替基督的位置,成為信徒之間的攔阻。
7栽種的和灌溉的都算不了甚麼;一切在於使它生長的上帝。
以前的人常用一句話來形容農事「看天吃飯」。確實是這樣,如果天不下雨,即使有很好的種子、土地,也是枉然。如果天不出陽光,即使人努力用盡各種播種的方法,也無法促成種子成長。我聽到說果樹也有「公的」,如果天不吹涼風就不會授粉結果。這些雖然都是過去農業時代的觀念,但是,請注意了,就算在今天這樣科技的時代,我們還是一樣靠天吃飯,因為如果天不下雨,再大的水庫,也會缺水。如果天不出陽光,就算是以室內栽培的方式,培養出很多的水果或是蔬菜,我們的整個生態環境還是都會遭殃。如果天不吹涼風,就算我們有能力進行人工交配花粉,還是相當有限。今天的科技是幫助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與上帝創造的自然界相處得更合宜,適應得更好而已。
8栽種的和灌溉的沒有甚麼差別,上帝會按照每一個人的工作酬報他。

9我們是上帝的同工;你們是上帝的園地。你們也是上帝的建築物。

10我用上帝給我的恩賜,像一個內行的建築師立好根基,別人在它上面建造。可是每一個人都要謹慎看他怎麼樣在根基上建造。

11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惟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

12在這根基上,有人要用金銀,或寶石建造;也有人要用木料、草、禾楷建造。

13到了審判的日子,每一個人的工程好壞都會顯露出來;因為大火將顯露並試驗每一個人的工程,使那真的品質出現。
審判的日子,即末日的觀念。耶穌基督每次講天國的比喻時,也必提起審判的信息,且上帝的審判是嚴厲的。正如保羅在此所說的,甚至連根基都要檢查,且用「大火」試驗。「火」,這是去污提純的最好方法,能經得起「火」烤、煉的,才是真實材料。使徒保羅說,在末日有審判,那時候大家都要受到「火的考驗」。不是用裝飾的,也不是看外表的。只有真實材料建立起來的信仰根基者才能抵擋得住「火的考驗」。
換言之,這樣的檢驗不是隨便了事的看看,而是相當嚴格、仔細地在檢查。
14如果他所建造的工程經得起火的考驗,他就得獎賞。

15如果他的工程被火燒毀,他就虧損,而他自己卻會得救,像從火裏逃出來一樣。

16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面。

17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

18人不可自欺。要是你們中間有人按照世人的標準自以為有智慧,他倒應該承認自己的愚拙,好成為真有智慧的。
如果在基督徒信仰團契的教會裡,有分黨結派的話,又怎能跟人家見證說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是合一的共同體呢?很困難啊!你要怎麼去回答呢?使徒保羅希望基督徒有一個寬闊的心胸,看所有的人都與自己一樣。
19因為這世界所認為有智慧的,在上帝眼中卻是愚拙的。正像聖經所說:「上帝使智慧的人中了自己的詭計。」

20另一處經文說:「主知道智慧者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妄想。」

21所以,無論誰都不應該誇耀人所能做到的事。其實,一切都是你們的:
我們的生命是屬於上帝的。來教會為的是要學習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因此,帶著驕傲的心進入教會時,不但學習不到認識上帝,反而更容易造成教會的分裂。
22保羅、亞波羅、彼得、這個世界、生或死、現在或將來,這一切全是你們的;

23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上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