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燃燒的心
2019.3.10(日)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路加福音24:13-35
● 馬太福音:強調宗教領袖用錢賄賂羅馬士兵,防堵散播復活消息
● 「你們要說,耶穌的門徒們在夜間來了,趁著你們睡覺的時候把他的身體偷走了。要是總督知道了這件事,我們會出面說話,擔保你們沒事。」(馬太福音28:13-14)
● 馬太福音作者的努力,為耶穌平反與轉型正義。
● 約翰福音:著重在耶穌復活後對學生顯現的事。
● 路加福音:延續他一貫重視底層人民、婦女的眼光。
「從加利利跟隨他來的婦女,都站在遠處看這些事的經過。」(路加福音23:49)
「那些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的婦女和約瑟一起去,看見了墓穴,也看見了耶穌的身體怎樣被安放在裏面。她們就回去,為他的身體預備香料和香油膏。 她們遵照法律的規定,在安息日休息。」(路加福音23:55-56)
「星期天,天剛亮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到墳地去。」(路加福音24:1)
● 以馬忤斯路上二位門徒都不是十二使徒。
以馬忤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卡拉瓦喬 Caravaggio
倫敦國家美術館典藏
|
一、不認得耶穌?(24:13-16)
● 革流巴(路加福音24:18)「口述歷史」的當事者。
● 為何在以馬忤斯的路上,二人看見耶穌,卻不認得他。
● 臉盲症(face blindness)或面容失認症(prosopagnosia)?
● 以馬忤斯是革流巴與同伴憂傷、失志逃避的地方。
● 曠野是摩西喪志逃避、躲藏的地方。
● 回到加利利捕魚,是彼得和門徒失望逃避的地方。
● 你有你的曠野嗎?你有你的以馬忤斯嗎?
二、耶穌的諮商(24:17-27)
●「上主親近灰心喪志的人;他拯救心靈被壓碎的人!」(詩篇34:18)
● 耶穌靠近傷心的人所做的三件事,是諮商陪伴很重要的三步驟:
1. 沈默陪伴
2. 傾聽:以開放式問題引導說出憂傷
3. 自我揭露
三、使人內心火熱(24:28-35)
● 以馬忤斯有了新的意義,傷心的人在他所逃避的地方遇見復活的主,整個生命就被主所改變。
● 陌生人成為旅途的伴侶,再成為朋友、貴賓,再成為「主人」。
● 他們做了一項決志,「立刻動身」回耶路撒冷。
從以馬忤斯的故事裡,我們來想二件事:
一、在今日耶穌會如何向我們顯現?我們是否看到耶穌?
● 對革流巴與同伴來說耶穌是陌生人。
● 他們看到太陽已經下山,天就黑了,動了慈悲的心,邀請這位「陌生人」住下來。
二、對耶穌的解釋聖經,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
● 以「立刻動身」這樣火熱的心來回應上帝。
● 約翰.加爾文的座右銘:「主啊!我願立刻、真誠地將我的心獻給祢!」(Cor Meum Tibi Offero Domine, Prompte et Sincere.)
問題討論:
1.為何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門徒看見耶穌,卻不認得他?
2.在今日耶穌會如何向我們顯現?
3.以耶穌的眼光來認識聖經,會帶給人火熱。請分享你的讀經或查經經驗?
講道篇
像火燃燒的心
2019.3.10(日)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路加福音24:13-35
今天是路加福音第五十一講,也是最後一講。我們所讀的經文是「以馬忤斯路上」所發生的故事,這段故事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十二節只有短短的一句話提到「耶穌以另一種形像向兩個正往鄉下去的門徒顯現。」而在路加福音卻是用了廿三節來記載此事,按照作者路加寫作的風格來看,這件事情是他特別仔細查考而得的記載。路加作為一位理性、科學的醫生來看,仔細發掘真相是他的特質。
關於耶穌的被捕、受難、釘十字架、埋葬與復活的事件,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並且各有各的重點與特色。
馬太福音的特色,是描述祭司長和長老將耶穌害死在十字架上之後,為了防堵耶穌復活的消息傳播出去,竟然是拿了一筆錢給士兵,對他們說:「你們要說,耶穌的門徒們在夜間來了,趁著你們睡覺的時候把他的身體偷走了。要是總督知道了這件事,我們會出面說話,擔保你們沒事。」(馬太福音28:13-14)於是,「士兵接受了錢,照他們所吩咐的做了。這謠言到今天還在猶太人當中流傳著。」(馬太福音28:15)按羅馬帝國的法律來看,對偷遺體一事的判刑很嚴厲,若有人偷偷地將十字架上的遺體偷走,查到也與死刑犯同罪。如果耶穌的遺體真的被門徒偷走,那麼羅馬政府早就會展開捉人的行動,不用等到祭司和長老用錢賄賂羅馬士兵。
馬太福音的作者指出祭司長和長老用錢來收買士兵,這是很嚴肅的指控,搞不好因此馬太福音的作者就會因此被控訴,甚至會使馬太福音成為禁書。但是,我們看到在馬太的指控下,這本書仍流傳於當時的猶太人當中,就很清楚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一件秘密。
馬太將此事寫下來,就是為了平反耶穌、為了轉型正義,為了讓猶太人知道,耶穌被陷害、釘十字架,從頭到尾都是祭司長等宗教領袖計謀陷害。轉型正義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更大的邪惡再次的發生。沒有轉型正義,沒有揭開真相,我們的世界就不會認識耶穌,就不會朝向進步的福祉發展,這是馬太福音的作者當時所做的努力,我們今天都在享受這樣的成果。沒有過去的人的努力,我們今天也無法享有更加自由、民主的時代。
但是,人就是那麼軟弱,常常因為某些利益而作出傷天害理的罪。人性的罪惡是不分種族、區域,甚至從古至今仍然存在,羅馬士兵因受賄賂而做假見證。今日社會也常聽到賄賂判刑入監的,桃園縣前副縣長葉世文貪瀆入監服刑;新北市前副市長許志堅受賄案,3月7日法院判刑十年定讞,新北市府近六年多來共有108位官員因貪腐而遭到起訴,75人是薦任以上的中高階主管。這種例子太多了,但是人民在選舉中對罪惡的放任,就讓這些邪惡傷害社會的良知,讓邪惡反噬民主與自由。在聖經的記載裡,我們看到宗教領袖特別是祭司買通羅馬士兵作假見證,我們藉此加以反省,人是否讓內在的良知、上帝的形像引導,又有多少公義的勇氣拒絕罪惡與誘惑。
雖然這些宗教領袖想用錢掩蓋耶穌復活的消息,但是黑暗無法遮住光,耶穌基督復活的真光,不是任何黑暗力量可以改變或掩蓋的。
約翰福音在記載耶穌基督復活的事蹟,作者用比較多的篇幅在描寫耶穌基督復活後對學生顯現的事,一次是向僥疑的多馬顯現,多馬看見後就告白耶穌:「我的主,我的上帝!」(約翰福音20:28)另一次是向極度失望回到加利利重操捕魚舊業的門徒顯現,耶穌特別問了彼得三次「你愛我嗎?」(參考約翰福音21:15-19)
路加福音對於耶穌基督復活的記載,仍延續他一貫重視底層人民、婦女的眼光。在耶穌的受難、釘十字架與復活,路加都是用當時女性信徒的眼光在描寫,當耶穌基督被釘十子架時,「從加利利跟隨他來的婦女,都站在遠處看這些事的經過。」(路加福音23:49)當耶穌安葬時,路加這樣記載:「那些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的婦女和約瑟一起去,看見了墓穴,也看見了耶穌的身體怎樣被安放在裏面。她們就回去,為他的身體預備香料和香油膏。 她們遵照法律的規定,在安息日休息。」(路加福音23:55-56)當耶穌復活時,這些婦女在「星期天,天剛亮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到墳地去。」(路加福音24:1)這是婦女的眼光所看見的。
此外,路加福音還記載耶穌在往以馬忤斯路上向二位門徒顯現的事,這二個人都不是十二使徒,但復活的耶穌卻向他們顯現。猶太人認為作證時至少需要有二位男性,換言之,這二位男性門徒所見的,彌補婦女在墳地的見證。現在,我們就來看以馬忤斯的路上所發生奇妙的事。
一、不認得耶穌?(24:13-16)
13同一天,門徒中有兩個人要到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十一公里。14他們沿路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15正談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同他們一起走;16他們看見他,卻不認得他。
以馬忤斯(Emmaus)的意思是「暖井、溫泉」,這地方到底在哪裡,目前在考古學上仍無法確認它的位置,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此村莊距離耶路撒冷十一公里的郊區。此外,我們還知道這兩個門徒中,有一位名字叫做革流巴(路加福音24:18),很有可能這一位就是作者路加所做「口述歷史」的當事者。
路加記載說,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這二人看見耶穌,卻不認得他。為何會如此?
三天前(3/7)英國BBC電視台播了一則新聞「英國女子:我連自己親人的臉都無法辨認」,這名五十一歲女子患了臉盲症(face blindness),或者叫面容失認症(也稱面孔遺忘症,prosopagnosia),嚴重者不但認不出自己的家人與親友,甚至連自己的臉也無法識別。我第一次聽到有這種疾病,報導中指出科學家認為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有某種程度的臉盲症。這位女性從小就如此,甚至嚴重到不認得家人的臉,長大後,她抓到訣竅,她通過人們的聲音、體形、頭髮、著裝、首飾、側影、背影以及講話的方式等來分辨不同的人。
我們不知道以馬忤斯路上的二位門徒,他們為何看見耶穌,卻不認得他。傳統上的解釋是,他們憂傷甚至眼睛充滿淚水,無法認出耶穌。當時耶路撒冷在逾越節到處都是人,他們是耶穌的門徒,當耶穌被釘之後,他們應該灰心喪志的離開耶路撒冷,因憂傷使他們忽略對外界的感受力。
以馬忤斯是他們憂傷、失志逃避的地方,因為耶路撒冷是他們的傷心地,他們或許是辭了工作,跟隨耶穌三年半,結果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似乎他們感覺到未來沒有希望,只好回家去,逃到以馬忤斯尋求心靈的療傷。
這一點很像摩西,當摩西在埃及做王子時,想為希伯來同胞討公道,結果殺死人,後來發現法老根本將他視為外人,要逮捕他。結果摩西離開埃及傷心地,逃到曠野逃避現實中所遭遇的灰心。
我們在約翰福音的記載也可以看到彼得與其他門徒,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離開耶路撒冷的傷心地,回到加利利捕魚,逃避現實中所遭遇的失志。
無論是摩西、革流巴與同伴,或是彼得,他們都遇到傷心喪志的事,他們都離開傷心地,他們都尋找自己認為可以得安穩的地方。摩西跑到曠野,革流巴與同伴跑到以馬忤斯,彼得與其他門徒跑回加利利。
各位,你有你的曠野嗎?你有你的以馬忤斯嗎?比如說有人出國讀書,或是到外地工作,忽然失業了,他想回家去。有人可能去喝酒麻痺一下,有人可能去看電影、去吹風,不知道你憂傷喪志時,你會跑到哪裡去?在心理上會逃避,或絕望失志想要去療傷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以馬忤斯。我們教會大禮拜堂週間都會打開,就經常有人進來禮拜堂內祈禱,對他們來說,這裡就是他們逃避與尋求的地方,甚至是他們從新得力的地方。
但記住,在逃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會一路與你同行,直到你認出耶穌。接著我們來看,路上耶穌如何進行諮商(Counseling)?(台語:諮詢參詳)
二、耶穌的諮商(24:17-27)
17耶穌問他們:「你們一邊走,一邊談論些甚麼呢?」 他們就站住,滿面愁容。18其中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問耶穌:「難道你是耶路撒冷旅客中惟一不知道這幾天在那邊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嗎?」19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回答:「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啊!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人面前,說話做事都有力量;20我們的祭司長和首領竟把他解去,判了死刑,釘在十字架上。21我們原來盼望他就是要來拯救以色列的那一位!不但如此,這事發生已經三天了。22我們當中有幾個婦女很使我們驚奇,她們一早到墓穴那裏去,23沒有看到他的身體。她們回來報告說,她們看見了天使,而天使告訴她們耶穌活著。24我們當中有人到墓穴去看,發現一切都跟婦女們所說的一樣,可是沒有看見他。」25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可真蠢哪!對先知所說的話你們為甚麼會覺得那樣的難信呢?26基督不是必須經歷這一切才進入榮耀嗎?」27於是,他根據摩西和先知所寫的,開始向他們解釋聖經上關於自己的一切記載。
詩篇說我們的上帝是:「上主親近灰心喪志的人;他拯救心靈被壓碎的人!」(詩篇34:18)和合本說:「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主動靠近傷心喪志的人,這二個門徒滿面愁容。這段對話的記載,是一段很好的諮商談話例子。在此,我們可以歸納耶穌靠近傷心的人所做的三件事:
1. 沈默陪伴
第十五節「耶穌親自走近他們,同他們一起走」,讓憂傷的人或需要幫助的人放輕鬆。透過安靜、沈默的陪伴,讓對方放輕鬆,感受到同在,逐漸適應彼此。耶穌不是馬上「熱情」的交談,他靠近、陪伴傷心的人,讓對方感受到溫暖、和善,而逐漸可以敞開與一位陌生人交談。
2. 傾聽:以開放式問題引導說出憂傷
接著耶穌以開放式問題引導他們說出憂傷。耶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對他們說:「不要傷心」,而是用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他們說出自己憂傷的問題。往往,我們遇到憂傷喪志難過的人,很容易扮演「指導員」的角色,下命令對方說「不要傷心」、「不要難過」,但耶穌是用一個開放的問題來問他們,耶穌當然知道他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的大事,但耶穌繼續問說:「甚麼事呢?」他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這二位傷心喪志的門徒,鼓勵說出他們的處境,說出他們所經歷傷心失望的事。於是他們將憂傷掛慮的事說出來,這些事情耶穌都已經知道,但耶穌沒有打斷他們說話,耶穌做一個傾聽者,聽他們說出他們所知道的一切,說出他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這是一個諮商者、助人者很重要的認知。
3. 自我揭露
第廿五節是耶穌的自我揭露,在諮商中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與對方來分享。在此無法很詳細記載耶穌如何自我揭露,第廿七節用了一句話來說明耶穌的自我揭露,聖經記載說:「於是,他根據摩西和先知所寫的,開始向他們解釋聖經上關於自己的一切記載。」
諮商陪伴三件很重要的步驟,沈默陪伴、開放式問題與傾聽、自我揭露。在此,耶穌給我們一個幫助人的示範。
三、使人內心火熱(24:28-35)
28他們走近了所要去的村子,耶穌似乎還要繼續趕路,29他們卻挽留他說:「太陽已經下山,天就黑了,請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與他們住下。30當他們坐下來吃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向上帝感謝了,然後擘開餅,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忽然開了,這才認出他來;但是耶穌忽然不見了。32他們彼此說:「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33他們立刻動身,回耶路撒冷去。在那裏,他們看見十一使徒和另外一些人聚集在一起,34正在說:「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35那兩個人也把路上所遇見的,和他們怎樣在主擘開餅的時候認出他來的經過,告訴了大家。
以馬忤斯是他們憂傷、失志逃避的地方,是他們尋求心靈療傷的地方。對摩西來說,曠野是他逃避現實中遭遇打擊的地方。加利利捕魚對彼得來說,是他失志而選擇逃避的地方。無論是摩西、革流巴與同伴,或是彼得,他們都遇到傷心喪志的事,他們都離開傷心地,他們都尋找自己認為可以得安穩的地方。
在西奈曠野,摩西經歷上帝的顯現。在加利利海邊,復活的耶穌向彼得和門徒顯現。在以馬忤斯,耶穌向這二位門徒顯現。在耶穌的顯現下,以馬忤斯有了新的意義,傷心的人在他所逃避的地方遇見復活的主,他們的整個生命就被主所改變。
遇見上帝之後,摩西回到埃及,不再倚靠自己,而是靠著上帝回應上帝的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遇見復活的主之後,彼得再次丟下漁網,回應耶穌的呼召,「你餵養我的小羊。」(約翰福音21:15)
遇見復活的耶穌之後,以馬忤斯的這兩個門徒,本來要逃回家鄉去,後來連夜回到耶路撒冷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每個人都有一個以馬忤斯,是逃避的地方,卻也是遇見耶穌基督,生命轉變的地方。
一開始,耶穌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人,這位陌生人變成了他們旅途中的陪伴者,也變成了可以分享生命故事、談心事的朋友,然而不久之後他們邀請耶穌說:「請和我們住下吧」,再進一步變成貴賓。
耶穌受邀住下來、吃飯,很清楚的他的角色「客人」,但是,「耶穌拿起餅,向上帝感謝了,然後擘開餅,遞給他們」,這個動作是主人才會有的。很清楚的這裡的描述,耶穌從「客人」變成「主人」,換言之,只有我們放下自我,讓耶穌做我們的主人時,人生困境才會有改變。
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門徒和耶穌的關係一直在改變了,從陌生人變成朋友,再變成家裡的貴賓,最後變成是生命的主宰。
仔細想一想,耶穌在路上講解聖經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沒有亮,在他們邀請耶穌住下時,他們的眼睛也還沒亮。只有當耶穌像主人一樣,把餅擘開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才亮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眼睛亮了就認出耶穌來,然後耶穌卻不見了,奇怪?在一起的時候沒有認出來,認出來後耶穌又不見了。重點在於他們的反應,他們回想「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他們並且做了一向決志,「立刻動身」半夜裡回耶路撒冷,去告訴其他人他們看到復活的耶穌。他們從滿面愁容,被激勵、鼓舞,成為充滿精神的見證者。
從以馬忤斯的故事裡,我們來想二件事:
一、在今日耶穌會如何向我們顯現?我們是否看到耶穌?
對革流巴與同伴來說耶穌是陌生人,蘇俄作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就曾經以「陌生人」為體裁寫了一篇感人小篇《鞋匠馬丁》,我以前學生時代還改編這個故事來演戲。故事這樣說:
有一天耶穌對鞋匠馬丁說:「我明天要來看你。」他等了半天,並沒有看見耶穌來,這一天當中,他看見一個清掃雪地的老人,在外頭冷的半死,鞋匠馬丁就請他進來喝一杯熱茶暖暖身。
後來出現一個年輕的媽媽背著一個嬰孩,沒有飯吃也沒有奶水給嬰兒吃,小嬰孩哭的很厲害,所以鞋匠馬丁就請她進到家裡,熬了湯給她喝,把自己逝世的妻子的大衣拿給那個婦人穿,然後再送她上路。
第三個出現的是一位賣蘋果的老太婆,有一個小朋友偷了她的蘋果,被老太婆抓住要把他交給警察,結果鞋匠馬丁就來調停,告訴老太婆小孩子不懂事,請她不要這樣做,也告訴小朋友要道歉,要幫老太婆幫忙抬東西作補償,因著馬丁的說情,小孩沒被送到警察局。
結果一整天下來,直到黃昏的時候,耶穌還是沒有來,馬丁納悶著為何耶穌爽約不來看我呢?鞋匠馬丁只好點起油燈,開始每天的讀經作息。就在他閱讀聖經時,他意外的讀到聖經裡面這麼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馬太福音25:35-36)聖經又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馬太福音25:40)
所以,耶穌變成一個最微小的人,變成一位清掃雪地冷得要死的老人,變成一位孤苦無助、背著嬰孩的母親,變成一位可憐的小孩,正等著好心人伸出援救的手。在這些可憐的社會邊緣人,被社會所不喜愛的人,耶穌在這當中顯現。
這二位以馬忤斯的門徒,他們看到太陽已經下山,天就黑了,對於這位出外人、陌生人,動了慈悲的心,邀請他住下來,此時,這二位門徒才認出是耶穌。因著他們有顆慈悲的愛心,在他們接待這位出外人的時候,無意中就接納了耶穌,這跟托爾斯泰的故事很像。什麼時候你認出這位「陌生人」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信仰功課。
二、對耶穌的解釋聖經,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
以馬忤斯路上這二位門徒,他們的眼睛開了,認出耶穌。他們彼此說:「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根據第廿七節的說明,耶穌是「根據摩西和先知所寫的,開始向他們解釋聖經上關於自己的一切記載。」(路加福音24:27)
耶穌透過聖經的教導對這二位門徒來說,是信仰及生命的啟蒙。我們回顧路加福音的記載,會發現他透過故事在告訴我們,法利賽人、經學教師雖然也讀聖經,但他們所想的、所認識的聖經意涵與耶穌的解釋差別很大,甚至耶穌也好幾次故意在安息日醫治人,吃東西時不按照猶太人的規定洗手。當時的群眾「聽見他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話滿有權威。」(路加福音4:32)而且「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耶穌除了是舊約聖經(摩西和先知所寫的)所啟示的救世主(彌賽亞)之外,耶穌透過他對聖經的解釋,讓人的內心火熱起來。
如果我們認真認識耶穌的教導,就會發現耶穌的教導為人帶來愛與盼望。也因為這樣,透過耶穌的眼光,我們看到聖經的話語不斷在每個時代處境中,向我們說話,在我們的時代中帶來指引。
當以馬忤斯這二位門徒心靈的眼睛被開啟之後,他們帶著火熱的心,在夜裡趕回耶路撒冷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消息。以「立刻動身」這樣火熱的心來回應上帝。這樣的精神正是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11-1564)的座右銘:「主啊!我願立刻、真誠地將我的心獻給祢!」(Cor Meum Tibi Offero Domine, Prompte et Sincere.)將火熱成為持久、不斷的宣教行動,接著路加福音的作者就持續寫作《使徒行傳》,也讓我們看到,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如何將他們的火熱不斷持續下去。
我們主日學教室修復、宣教中心興建已經到了最後完工的階段,大家都很期待、高興,心裡面也充滿火熱,在想完工之後,我們要來做些什麼事工,特別是周間的事工,如何讓教會的空間充分活絡使用。以馬忤斯的二位門徒,他們帶著火熱的心回到耶利撒冷宣揚復活的主,作者路加帶著火熱的心繼續寫出《使徒行傳》。今日,上帝給我們如此多的恩典,我們也該將心中的火熱,落實成為我們的行動「立刻動身」,真誠地將我們的心獻給耶穌基督!
問題討論:
1.為何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門徒看見耶穌,卻不認得他?
2.在今日耶穌會如何向我們顯現?
3.以耶穌的眼光來認識聖經,會帶給人火熱。請分享你的讀經或查經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