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23:13-49這個人真是義人!

這個人真是義人!
路加福音23:13-49
2019.2.24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開始「加爾文式的講道」

強調「唯獨聖經」,教會是要以聖經作為最高指導權威,而不是以人為中心。

一、不公平的審判(23:13-16)
羅馬帝國猶大行省第五任總督彼拉多(主後26-36)
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路加福音13:1)
彼拉多將審判權當成「禮物」給了希律,「就在這一天,希律和彼拉多成了朋友。」(路加福音23:12
加利利省、猶大省二位最高的司法裁決的結果是「耶穌無罪」。
既然耶穌無罪,為何還需要受到鞭刑?

二、呼喊終於得勝?(23:17-25)
巴拉巴意思是「父親的兒子」;「父親」(拉巴)是偉大拉比的尊稱。
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馬可福音15:7)

馬可福音:巴拉巴被判死刑是與政治事件有關。
約翰福音: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兇犯」即重刑犯,即叛亂的死罪。
馬太福音:強調祭司長及民間領袖煽動,群情激奮無法控制。
路加福音:重點放在審判的結果,即強調耶穌的無罪。

馬太福音寫為「[耶穌]巴拉巴(馬太福音27:16,17)
St. Simon of Cyrene
呼喊終於得勝」這句話說出整個審判的結果根本就是扭曲事實。
群眾的「呼喊終於得勝」真的嗎?

三、耶穌被釘十字架(23:26-43) 
古利奈(Cyrene)位於北非的利比亞。
耶穌面對十字架的酷刑,他還是關心這群底層弱勢者的未來。
按照作者路加記載的時間順序來看,是耶穌基督先赦免眾人說:「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然後才有兩個十字架上囚犯與耶穌基督對話的故事。

四、耶穌的死(23:44-49)
天上有異象,地上有異象,聖殿也有異象。

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裏。」出自詩篇31:5
羅馬軍官說:「這個人真是義人!」卻無法挽回一個無辜的生命。

今天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反省二件要緊的事:

一、信仰需要不斷的反思,不是盲從、跟風,而是學習耶穌
彼拉多、希律的判決為何無法產生效力?
「羊群效應」產生「從眾」或「盲從」。

馬克.吐溫:「謊言已經繞地球半圈,真相還在門口穿鞋子。

如果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建議你,「少分享一則訊息,你不會少一個朋友。多分享一則假新聞,可能會害死一個人。」

二、定別人罪,不會使我們更聖潔,反而懷著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得以親近上帝
右盜又被稱為「懺悔的囚犯」
圍觀的民眾,都悲傷地捶著胸膛」「圍觀的民眾」是誰?

梵蒂岡2/21-24舉行「保護未成年人及神職性侵危機的峰會」。
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言14:34)
德國直到2017年仍在處理轉型正義。
為台灣祈禱,希望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的社會、國家更能親近上帝。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觀察到耶穌為何被審判?
2.群眾為何容易被煽動?今日我們是否也缺乏反思,而被謠言所影響?
3.十字架上的「右盜」帶給你什麼啟發?

講道篇

這個人真是義人!
路加福音23:13-49
2019.2.24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從去年(2018)一月十四日開始,我們從路加福音第一章開始,到了今天是第五十講,下主日則是最後一講。逐章逐節的講道,最早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開始,這樣的講道方式也稱為「加爾文式的講道」,也有人稱為「上帝親自講話的講道」,因為是按照聖經逐章逐節的講道,而不是牧師按照個人的喜好與感動講道。有時,配合節期或主題時,我也會略作調整。
中世紀的神職人員習慣將教會當作權力運用的地方,而不是以聖經——上帝的話作為教會的根基,而使教會淪為權力爭奪與斂財的場所,這種情況與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聖殿成為「賊窩」的景象非常相似。因此,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者進行改革時,就強調「唯獨聖經」,教會是要以聖經作為最高指導權威,而不是以人為中心。強調「唯獨聖經」,使得逐章逐節的講道,也在宗教改革者中間被依循,而為每一卷聖經注釋,更成為宗教改革者的日常工作。
有「德國教會的良心」之稱的二十世紀著名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他給予逐章逐節的講道極高的評價,他說:「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等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都建議按聖經書卷逐次講道,...以解經式講道對會眾傳遞信息的結晶。若是沒有逐章逐節的講道...,宗教改革將永遠不會發生。」現在也越來越多的牧師回歸宗教改革的講道方式。
《路加福音》之後,將傳講《主禱文》系列,接著傳講《使徒行傳》,把作者路加所寫的二卷經文做完整的認識。
現在,我們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首先來看第十三至十六節。

一、不公平的審判(23:13-16)
13彼拉多召集了祭司長、民間的領袖,和民眾,14對他們說:「你們把這個人押到我這裏來,控告他煽動人民;我在你們面前審問他,卻查不出他犯過你們所控告的任何罪狀。15連希律也查不出他有罪,把他送回這裏來。可見他沒有甚麼該死的行為。16我要叫人鞭打他,然後把他釋放了。」

彼拉多是羅馬帝國猶大行省第五任總督(主後26-36),直接向皇帝負責。羅馬人知猶太人對宗教的狂熱,以往多採取溫和手段,到了彼拉多卻用武力,根據當時的歷史學家約瑟夫(Titus Flavius Josephus, 37-100)所著《猶太古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 32)的記載,彼拉多藐視猶太教,對猶太文化、傳統完全不了解,一上任就用武力對待猶太人,造成猶太人大規模對抗。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一節記載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原因是彼拉多強行拿取聖殿銀庫的錢,去整修耶路撒冷的引水道,引發猶太人大規模抗議,彼拉多吩咐士兵假扮猶太人,在群眾當中製造衝突,並趁亂殺掉做亂份子,這些被殺的加利利人大多是激進的奮銳黨。
後來,彼拉多為了順利統治因此也不願意得罪猶太宗教當局,當他聽到耶穌是來自素有「革命叛亂的搖籃」的加利利時,就趕快將耶穌送到希律那裡,因為加利利是屬於希律管轄,那時希律也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希律一向是隨意審判的人,他看到耶穌不是想知道耶穌犯了什麼罪,而是要求耶穌行幾個神蹟來看看,甚至讓兵丁隨意戲弄耶穌。而原本彼拉多和希律在皇帝面前算是競爭者的關係,彼此也結怨仇。如今,彼拉多得到一個好機會,他把對耶穌基督的審判權當成「禮物」給了希律,讓希律覺得很有面子。之後,希律又將耶穌當成「禮物」還給彼拉多。作者這樣描述說:「就在這一天,希律和彼拉多成了朋友。」(路加福音23:12
在此,我們看到身為上帝法律的維護者祭司長和猶太議會(民間領袖),為了本身的利益,居然目無上帝,作假見證來陷害耶穌。但是,彼拉多卻比以往更為謹慎,深怕捲入猶太人的鬥爭。但是他又礙於自己的政治利益,將耶穌作為禮物,在大祭司及猶太領袖的面前做面子給希律,修復彼此的關係。
彼拉多問案後,召集祭司長、民間的領袖,和民眾,宣判說:「我在你們面前審問他,卻查不出他犯過你們所控告的任何罪狀。」甚至也說:「希律也查不出他有罪。」換言之,加利利省、猶大省二位最高的司法裁決的結果是「耶穌無罪」,也沒有繼續羈押的必要。因此,彼拉多希望能用鞭打耶穌基督後就把他釋放了,既然耶穌無罪,為何還需要受到鞭刑?彼拉多的做法絕對是不公平的,他是想藉著鞭打耶穌給祭司長一個交代。彼拉多的意思是要告訴這些猶太領袖說,我們兩人都判定耶穌無罪,而且也鞭打了,事情就這樣算了,不要再告了。

二、呼喊終於得勝?(23:17-25)
(有些古卷加17節「每逢逾越節,彼拉多都照例為他們釋放一個囚犯。」)18群眾卻齊聲喊叫:「殺掉他!釋放巴拉巴給我們!」(19巴拉巴曾在城裏作亂,並且殺過人,因此被下在監獄裏。)20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就再勸解群眾。 21可是他們更大聲呼喊:「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22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他究竟犯了甚麼罪呢?我查不出他有該死的罪狀。我要叫人鞭打他,把他釋放了。」23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24於是彼拉多照著他們的要求宣判。25他把那個作亂殺人、囚在獄中的兇手釋放了,又把耶穌交給他們,任憑他們處置。

第十七節給了我們一個背景:「每逢逾越節,彼拉多都照例為他們釋放一個囚犯。」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祭司長和長老挑唆民眾,他們就要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把耶穌處死。(馬太福音27:20)
巴拉巴意思是「父親的兒子」;「父親」(拉巴)也是對「拉比」的尊稱,因此巴拉巴很可能是古時顯赫拉比家族的後裔。第十九節說「巴拉巴曾在城裏作亂,並且殺過人,因此被下在監獄裏。」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巴拉巴是「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馬可福音15:7)馬可福音的作者暗示巴拉巴被判死刑是與政治事件有關。也因此,有聖經學家解釋說,巴拉巴可能是猶太革命份子或奮鋭黨徒,殺害羅馬士兵,因為革命叛亂,才被判死刑。在約翰福音則記載巴拉巴「是個強盜」,注意,這是和合本聖經翻譯的用詞,現代中文譯本則譯為「兇犯」即重刑犯,羅馬帝國時代叛亂罪都是唯一死刑的罪。
在馬可福音的記載裡,耶穌被判刑比較是政治判決。但是在馬太福音的記載裡,則是強調彼拉多在公開審問耶穌基督後,發現群眾已被祭司長及民間領袖煽動,群情激奮無法控制時,他「看那情形,知道再說也沒有用,反而可能激起爆動,就拿水在群眾面前洗手,說:『流這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自己承擔吧!』」(馬太福音27:24)馬太福音的描述凸顯耶穌基督的受害,不是來自政治統治者的迫害造成,反而是來自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祭司長和長老們煽動群眾而成的。
而路加福音的重點則是放在審判的結果,即強調耶穌的無罪,彼拉多三次說耶穌無罪,就連希律也說耶穌無罪。但是在群眾壓力下,彼拉多即使知道耶穌沒有罪,但是他還是妥協了,把巴拉巴釋放,而將耶穌判死刑。
這位巴拉巴的名字也叫耶穌,有些古老的聖經版本,如古敘利亞與亞蘭文版本,就稱他為[耶穌]巴拉巴。後來將[耶穌]省略,乃是為了怕與基督「耶穌」混淆。現代中文譯本,在馬太福音就以古老可信的版本,寫為「[耶穌]巴拉巴(馬太福音27:16,17)。所以,彼拉多向群眾問的是「這二個耶穌,你們要我特赦哪一個」。在群眾眼中看[耶穌]巴拉巴是反抗羅馬統治者的英雄,是彌賽亞;而看拿撒勒人耶穌,卻是一位受祭司反對的拉比,又是被法利賽人、經學教師所攻擊的人。彼拉多雖然妥協,但是群眾並不領情,眾人在祭司長和猶太領袖的慫恿之下,齊聲喊叫:「殺掉他!釋放巴拉巴給我們!
彼拉多再勸解群眾。可是他們更大聲呼喊:「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路加福音23:21)彼拉多第三次對群眾說:「他究竟犯了甚麼罪呢?我查不出他有該死的罪狀。我要叫人鞭打他,把他釋放了。(路加福音23:22)
彼拉多雖然三次宣佈耶穌無罪,但是他竟三次懲罰了耶穌。第一次,他宣佈耶穌是無辜的,他把耶穌鞭打了;第二次他又宣佈耶穌是無罪的,但他把耶穌移送到希律面前再次審判,這叫移庭再審;第三次,又送回到總督府,彼拉多又宣佈耶穌是無罪的,但這一次他說,照著群眾的要求宣判,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在此,也讓我們看到民粹的力量,透過幾個人煽動,帶風向,就可以影響一群盲從群眾的情緒。作者路加描述群眾的景象是:「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路加福音23:23)這讓我們看到,控告耶穌基督的罪名根本就是猶太領袖作假見證所捏造出來的。真正的問題是在群眾的「呼喊終於得勝。」作者路加用這句話說出整個審判的結果根本就是扭曲事實,耶穌根本是被冤枉的!
第廿五節說,耶穌最後是「任憑他們處置」,政治、司法權無法維護正義,作假見證、教唆殺人、顛倒是非,耶穌是被人性的骯髒判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群眾的「呼喊終於得勝」真的嗎?不,大聲不一定有理,不一定符合耶穌進步的價值,群眾的大聲,不是為了救人,而是為了殺人,而是順服大祭司的教唆。在人看來人多勢眾、聲音大,似乎就是「得勝」或「成功」,耶穌孤零零一個人,任憑眾人的處置,耶穌看來似乎是失敗,但上帝的智慧總是任無法測度的。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上說:「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哥林多前書1:25)

三、耶穌被釘十字架(23:26-43) 
26兵士把耶穌帶走,途中遇見一個從鄉下進城的古利奈人,名叫西門。他們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肩上,叫他背著,跟在耶穌後面走。27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其中有些婦女為他悲傷哀哭。28耶穌轉過身來,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啊,別為我哭,要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兒女哭!29因為日子就要到了,人要說:『未生育、未懷過胎、未哺育嬰兒的,多麼幸運哪!』30那時候,人要對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要對小山說:『遮蓋我們吧!』31因為,要是他們對青綠的樹木做了這樣的事,對枯乾的樹木又將怎樣呢?」
32他們同時帶來兩個囚犯,要跟耶穌一起處死。33他們到一個地方,叫「髑髏岡」,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同時又釘了兩個囚犯,一個在他右邊,一個在他左邊。[34耶穌說:「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有些古卷沒有括弧內的字。)。」] 他們抽籤分了耶穌的衣服。35民眾站著觀看,猶太的領袖卻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要是他真的是上帝所揀選的基督,讓他救救自己吧!」36兵士也同樣譏笑他。他們上前,拿酸酒給他,37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38在他上面有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39兩個跟他同釘的囚犯,有一個開口侮辱他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也救救我們吧!」40另外一個卻責備那囚犯說:「你同樣受刑,你就不怕上帝嗎?41我們受刑是活該;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的報應嗎?但是這人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42於是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43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裏。」

按當時慣例,被釘十字架的犯人,必須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刑場。然而,在這之前,耶穌整夜未眠在客西馬尼園祈禱,又被抓到大祭司府邸進行宗教法庭的審問,又連續經過三次移庭審判的奔波,並且被處以鞭刑。羅馬的鞭刑是帶有鐵片的皮鞭,打下去皮肉都會刮起,有些人挨不到十下可能已經昏死過去,耶穌身體算是硬朗,才可能挨了三十九下,此時,耶穌幾乎虛脫。教會歷史中描述,耶穌扛著十字架曾經三次仆倒在地上。
這時,有一位從鄉下進城的古利奈人西門。古利奈(Cyrene)位於北非的利比亞,因此他是一名外邦人,更可能是一位黑人。聖經提到他是被勉強而與耶穌同去,背負耶穌的十字架。
耶穌在走向「髑髏岡」(希伯來話叫各各他,參閱約翰福音19:17),也就是走向刑場的路程裡。我們看到作者路加特別描述幾位社會底層者,一位是外邦人甚至是黑人的古利奈西門,另外,就是當時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女性。「因為日子就要到了」,被認為是主後七十年羅馬軍隊圍城攻打耶路撒冷,拆毀聖殿,燒毀耶路撒冷的日子就快要到了。「未生育、未懷過胎、未哺育嬰兒的,多麼幸運哪!」因為在戰爭的日子裡,沒有懷孕、沒有孩子的女性容易逃跑,如果還在哺育嬰兒的婦女,她們若還在耶路撒冷,可能會經歷易子而食的慘劇。
耶穌又宣告說,「那時候,人要對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要對小山說:『遮蓋我們吧!』因為,要是他們對青綠的樹木做了這樣的事,對枯乾的樹木又將怎樣呢?」此話出自何西阿書第十章八節,指有汁的樹與枯樹同時要被燒,意思是說,如果他們將這事行在無辜、無罪的耶穌身上,那樣對有罪的人,這災難將更恐怖?耶穌面對十字架的酷刑,他還是關心這群底層弱勢者的未來。反倒是,猶太領袖卻嗤笑耶穌。
彼拉多雖知道耶穌沒有罪,沒罪的人如何判刑呢?於是,他給耶穌一項政治上的叛亂罪,罪狀牌上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三種語言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參考約翰福音19:20)
接著,我們看到十字架二旁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犯人。按照作者路加記載的時間順序來看,是耶穌基督先赦免眾人說:「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然後才有兩個十字架上囚犯與耶穌基督對話的故事。這讓我們看到,上帝是一再赦免人所犯的過錯,有的人仍不知悔改,有的則是醒悟、悔改而得救。
今天的教會以十字架為記號,就是在宣揚悔改的信息,這也是基督的教會存在最大的使命。無論教會處置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代裡,它的宣教使命就是傳揚悔改的信息。唯有如此的教會,才是上帝所喜悅的教會。而誠心悔改的人耶穌也會記得他,並對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裏。

四、耶穌的死(23:44-49)
44約在中午的時候,日光消失了,黑暗籠罩大地,直到下午三點鐘;懸掛在聖殿裏的幔子裂成兩半。(45併於上節)46耶穌大聲呼喊:「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說了這話,他就斷了氣。47那軍官看見這事的經過,就頌讚上帝說:「這個人真是義人!」48圍觀這景象的民眾看見了這一切,都悲傷地捶著胸膛回去。49所有跟耶穌熟悉的人,和從加利利跟隨他來的婦女,都站在遠處看這些事的經過。 

中午是一天日光最亮的時間,但在此時日光消失,黑暗籠罩大地,長達三個小時。不僅天上有異象,馬太福音更描述地上也有異象,「大地震動,巖石崩裂(馬太福音27:51),而且聖殿也有異象,就是「聖殿裏的幔子裂成兩半」,這些都在描述耶穌的死,對世界、對信仰來說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摩西五經記載,聖殿裡的幔子是用一整片,三種顏色的細麻編織而成,非常結實,不是隨便可分開的。這片幔子放在聖所和至聖所中間,至聖所是象徵上帝臨在的地方,每年贖罪日時,只有祭司長一個人能進去。除此之外,任何人任何時間都不得進去。幔子就是那用來遮蔽至聖所的,幔子裂開,意味著一向隔絕著人與上帝的藩籬,已為世人而除去。人可以通過耶穌基督,直接看到上帝,耶穌就曾向門徒說:「誰看見我就是看見父親。(約翰福音14:9)
在此,耶穌以祈禱來面對死亡:「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裏。」這句話出自詩篇第卅一篇五節,只是加上了「父親哪!」。這節經文,也是猶太母親在睡前教導孩童祈禱的最後一句話。而耶穌的祈禱,正像是嬰孩般安睡在天父上帝的膀臂裡。
羅馬軍官在耶穌死時深受感動,就頌讚上帝說:「這個人真是義人!」「這個人真是義人!」這句話在當時也是法庭的專用術語,當法官在宣判時說「這個人是義人」,意思是說他可以無罪當庭釋放。看吧!從彼拉多、希律,再到這位羅馬軍官,都知道耶穌無罪,他們都懂得「分別善惡」,但是卻無法挽回一個無辜的生命。在場的民眾也知道耶穌無辜,他們也是無法挽回,都悲傷地捶著胸膛回去。

今天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反省二件要緊的事:

一、信仰需要不斷的反思,不是盲從、跟風,而是學習耶穌
在耶穌受審的過程裡,我們看到彼拉多三次宣布耶穌無罪,希律也認為耶穌無罪。但是彼拉多、希律的判決為何無法產生效力?甚至彼拉多想以妥協的方式,鞭打耶穌後,看群眾會不會因此就罷手。但是群眾已經被祭司長及猶太領袖慫恿,群眾已經失去獨立思考與反思的能力,而是盲從、跟風。
聖經及耶穌常以「羊」來比做上帝的百姓,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橫衝直撞,一旦有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其他危險。
有學者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即使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這種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導致失敗與危險。
所謂「從眾」或「盲從」,顧名思義就是跟隨著群眾做出相同的反應。不管對或錯,只要有人跟著這樣做、這樣說,跟著做或說的人愈來愈多,加上媒體的炒作,就形成了「西瓜效應」,就是台灣諺語所說的「西瓜偎大邊」,社會學家稱它為「社會傳染力」的效應。
前幾天遇到一位出版社的總編輯,我們在聊天,我問他為什麼書店最近熱門排行榜的書都是國民黨要參選者的「自傳」,他說有些出版社為了行銷,會派人到全台灣各大書店買書,衝高買氣。人氣一高,自然有人會跟風。這一點也跟去年底的選舉很類似,高雄某位候選人的按讚的支持率居然超過八百多萬,這樣的人氣早就超過總統的得票率,事後才發現是中國網路機器人在點擊,衝高人氣,帶風向、影響台灣選舉。網路時代,在台灣選舉期間許多民調更是被中共拿來統戰、帶風向。
去年(2018)三月「衛生紙之亂」,擔心衛生紙漲價而引發搶購風潮,造成賣場架上銷售一空,反而真正有需要的民眾一包難求,甚至一切的指責都朝向政府謾罵。當時新聞報導,有一位精神科醫師指出,主要是「羊群效應」作祟,當過度不安全感時,甚至會引發「儲物症」,門診就有個患者就囤積一家人可以用十年的衛生紙。
網路謠言、假新聞、假消息,不斷被散佈,而且傳得極快。一百年前,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就曾經說過「謊言已經繞地球半圈,真相還在門口穿鞋子。」在網路、媒體科技發達的今日,謠言恐怕已經繞地球好幾圈了。美、德、法、日等國已經製訂專法防堵假新聞,台灣是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因此也常被中國網軍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放假消息來破壞台灣的民主。
在耶穌受審判的事件裡,我們看到群眾被慫恿,這情況值得我們今日深思,我們是否也容易成為跟風、盲從。成熟的信仰需要不斷的反思、求證,別人說的是真的嗎?
「羊群效應」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要懂得分辨確實很不容易。耶穌說他是「真理」,這也在提醒我們,要以耶穌的教導來判斷我們所接受到的內容。如果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建議你,「少分享一則訊息,你不會少一個朋友。多分享一則假新聞,可能會害死一個人。」

二、定別人罪,不會使我們更聖潔,反而懷著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得以親近上帝
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最特別的就是描寫十字架的兩側。教會傳統稱為「左盜」與「右盜」,左盜侮辱耶穌基督,而右盜又被稱為「懺悔的囚犯」,他懷著悔改認罪的心說:「我們受刑是活該;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的報應嗎?但是這人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
在路加福音裡,耶穌與門徒被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定罪,但是定別人的罪,不會使我們更聖潔。反倒,十字架上完成救贖工作的耶穌,他接納了第一位蒙救贖的「右盜」。
第四十八節,「圍觀這景象的民眾看見了這一切,都悲傷地捶著胸膛回去。(路加福音23:48)「圍觀的民眾」是誰?對於閱讀這段故事的每一位,我們都在閱讀經文時,也同時成了圍觀的民眾。
經文說,圍觀的民眾都悲傷地捶著胸膛回去。那不是一般人觀看釘十字架之後習慣有的反應。他們那一天看見這希奇的事,遍地黑暗的異象一定使他們驚恐。加上,有權的審判者一再的說「耶穌是一位沒有罪的義人」,他們捶看胸回去,帶著傷痛的感覺,而搥胸乃表達知罪悔改。他們為了流無辜人的血而痛悔。
十字架對當時的人是一種羞恥的記號。如果家裡有人被釘十字架,那一家的人就會成為眾人鄙視和恥笑的對象。但是,當人仰望耶穌釘十字架時,卻是看到自己的黑暗面、罪的一面,是可恥。耶穌就曾說:「你為甚麼只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樑呢?(路加福音6:41)所以,當我們仰望十字架時,不是要看到別人的罪,乃是要省察自己的罪。而懷著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得以親近上帝。
梵蒂岡在二月廿一至廿四日舉行「保護未成年人及神職性侵危機的峰會」,各國的總主教、修會會長齊聚開會,教宗方濟各懇請參加峰會的主教們要「聆聽弱小的聲音;這些聲音正要求著公義」。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指出,首先,主教們必須「承認我們的過錯」,並採取實際的行動,以確保兒童及脆弱的成年人在教會的照顧下是安全的。
懷著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得以親近上帝。個人如此,教會與國家也是如此。今天(2/24)下午我們邀請行政院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楊翠教授,及政治大學葉浩副教授來分享轉型正義的課題。「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言14:34)悔改轉向正義,是人民、是國家朝向上帝的展現。
德國直到2017年仍在處理轉型正義,德國人認為轉型正義不是二分法,曾在情治單位工作不代表就是壞人,關鍵在於是否能誠實面對過去,而不是要讓誰永不翻身。所以當1990年東西德統一時,社會上出現「向前看、不要向後看」、全面銷毀檔案或是加密30年等意見時,東德民運人士立刻闖入史塔西(Stasi,東德國家安全部,類似台灣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和調查局),絕食抗議加上國際輿論壓力,成功讓德國國會通過《史塔西檔案法》,成立史塔西檔案局,運作至今超過25年,超過300萬人調閱自己的案底。
為了兼顧知情權和隱私權,每個人只可調閱自己的檔案,也可以看到昔日加害的特工、線民名字,他們相信,唯有讓加害者面對自己的責任,真相才能釐清。這些檔案解禁,讓扎實的學術研究陸續出版,社會逐漸釐清謠言與真相,如同史塔西局長楊恩說的:「弄清楚過去,往往就能解決現在的衝突。」為台灣祈禱,希望悔改認罪的心,會使我們的社會、國家更能親近上帝。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觀察到耶穌為何被審判?
2.群眾為何容易被煽動?今日我們是否也缺乏反思,而被謠言所影響?
3.十字架上的「右盜」帶給你什麼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