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碌無法滿足生命 (2017.3.12講道大綱)
傳道書2:12-26
●傳道者對太陽底下的觀察與體會,發現知識、快樂無法滿足生命,接著傳道者要談的是勞碌也無法滿足生命。
一、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2:12-17)
●智慧與愚拙,結果都是一樣,都要死去。
●傳道者並沒有否認智慧的價值,他說:「聰明人看得清楚前面的道路;愚笨人卻在黑暗中摸索。」
●耶穌說:路加福音 12:22-25
●使徒保羅提醒說:哥林多前書1:21-25
二、對生命的感嘆(2:18-23)
●如同詩人對生命的感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詩篇39:6)
●如同耶穌在「糊塗財主」的比喻中所說:路加福音12:20-21
●傳道者對生命的感嘆:
1.勞碌所得,卻讓子孫不勞而獲。(2:18-21)
2.勞碌一生,辛苦的代價究竟是為了甚麼?究竟有甚麼益處呢?(2:22)
3.勞碌辛苦,結果換來的是痛苦愁煩,夜夜不得安寧(2:23)
三、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2:24-26)
●第24節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傳道者拋棄了太陽底下(日光之下)的思維與限制,轉而察覺上帝的旨意。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對生命的感嘆,再次思考勞碌工作的意義
●留什麼重要遺產給下一代?
●要認識基督教信仰,就是要從生命的苦難開始。
二、以信仰永恆的眼光來看生死問題
●在台灣或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是非常忌諱談「死」。
●羅馬書6:5「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生命最大的喜悅,就是沒有死亡,且是復活的生命。
問題討論:
1.我們該留什麼遺產給下一代?
2.教會應看重的資產是什麼?
3.你覺得基督徒的工作有哪些目的與價值?
講道稿
勞碌無法滿足生命 (2017.3.12主日講道)
傳道書2:12-26
傳道者是誰?有學者認為他比較像是宮廷的教師,專門向皇族後代傳講所羅門王的人生智慧。後來這本探討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書,更成為住棚節時教育全民的教科書。
傳道書的作者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參考傳道書1:9)。在他豐富的人生經驗裡,他曾想透過對知識的追求來滿足生命(參考傳道書1:1-18),也曾想通過富裕快樂的生活來滿足生命(參考傳道書2:1-11),但是最後,他得到相同的結論,「可是,當我回顧自己的成就,思想所付出的辛勞,我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太陽底下的一切都沒有益處。」(2:11)
知識、快樂無法滿足生命,接著傳道者要談的是勞碌也無法滿足生命。傳道書2:12-26延續傳道者對太陽底下的觀察與體會,特別是對「工作」的體會。今天這段經文作者帶我們來思考勞苦的工作有哪些意義:
一、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2:12-17)
12畢竟,一個君王所能做的,都是以往的君王所做過的。於是,我再思想甚麼是智慧、狂妄、愚昧。13是的,我看出智慧勝過愚昧,恰如光明勝過黑暗。14聰明人看得清楚前面的道路;愚笨人卻在黑暗中摸索。可是,我知道,他們的命運終究都一樣。15我心想:「愚蠢人的遭遇也是我的遭遇。我儘管聰明又有甚麼益處呢?」我的答案是:「沒有,一切都是空虛!」
16聰明人和愚昧人一樣,都沒有人長久記念他們;因為在將來的日子,他們都被遺忘。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17因此,人生對我沒有意義;太陽底下所做的一切事只使我煩惱。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
2:12-17,這裡作者以「智慧」為主軸,用之與愚拙對比,結果發現二者之間遇到死亡時,結果都是一樣,智慧者不會因此多活幾年,愚拙的人也照樣過日子到生命的結束。
這位有大智慧的傳道者並沒有否認智慧的價值,他說:「聰明人看得清楚前面的道路;愚笨人卻在黑暗中摸索。」換言之,智慧對於人生還有有很正面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判斷方向、看清楚目標,做出對人有貢獻、幫助的決定。但是,智慧沒有能力醫治生命終極的問題,無法帶來救贖;智慧人和愚笨人都要向死亡降伏。只是如果以生命的終結來看人,則是不論智慧、聰明的人,或是愚笨不智的人,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死亡。
誠如耶穌基督對門徒所說的:
「22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了生活上所需的食物,或身上所穿的衣服操心。23生命比食物貴重得多;身體也比衣服貴重得多。24看看那些烏鴉吧!牠們不種不收,無倉無庫,上帝尚且飼養牠們,你們比鳥兒貴重多了!25你們當中又有誰能藉著憂慮多活幾天呢?」(路加福音 12:22-25)
「你們當中又有誰能藉著憂慮多活幾天呢?」(路加福音12:25)沒有任何人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是聰明才智甚高的人也一樣會面臨死亡的威脅。死亡既無可避免,尋求智慧便似乎沒有意義,因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傳道者很無奈的說:「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
死亡,一直是人類對生命探索的重要課題,可是,時至今日,人類對死亡的認識還是很遙遠、模糊不清,甚至不敢去接觸,因為它威脅著人生存的意志、意願。
「因此,人生對我沒有意義;太陽底下所做的一切事只使我煩惱。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傳道書2:17)
從歷史來看,任何功勞顯赫的領袖、英雄也一樣,即使後代在書本上讀到他們,真正會想要學習他們的又有幾人?從這裡可以比較使徒保羅對受過希臘文化教育的人所提出的觀點,就是:人若沒有認識復活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就算求得了智慧,也是枉然;相對的,當一個人尋找到復活生命之主——耶穌基督時,可能被別人視為愚蠢,卻因此而得到永恆的生命。使徒保羅就這樣提醒我們:
「22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23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信息在猶太人看來是侮辱,在外邦人看來是荒唐。24可是在蒙上帝選召的人眼中,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這信息是基督;他是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智慧。25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哥林多前書1:21-25)
二、對生命的感嘆(2:18-23)
18太陽底下,由辛勞得來的一切對我也都沒有意義;因為我不能不把一切留給後人,19而那人是智是愚,誰能知道?然而,他將擁有我在世上以辛勞,以智慧獲得的一切成果。這也是空虛。20因此,我對以往在太陽底下的辛苦勞碌非常失望。21人以他的智慧、知識、技能所得來的,都得留下,讓別人不勞而獲。這也是空虛,大不公平!22人在太陽底下操心、辛苦、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呢?23活在世上一天,所作所為無非痛苦愁煩,夜夜不得安寧。這也是空虛。
第12-17節,作者感嘆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第18-23節,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感嘆,感嘆操心、辛苦、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呢?如同詩篇第39篇詩人對生命的感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詩篇39:6)也如同耶穌基督在「糊塗財主」的比喻中,最後所說:
「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耶穌結論說:「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20-21)
傳道者提到他對生命感嘆的三項想法,都是從「太陽底下」的人生經驗談起:
1.勞碌所得,卻讓子孫不勞而獲。(2:18-21)
子孫可能會毀壞先人的功業。繼承者是智是愚,誰能知道?誰能保證,功業是不是能夠綿延下去?確實,所羅門王死後,國家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最後都亡國。今天的以色列,不是以大衛王、所羅門王的後代做王,而是民主國家選舉的方式。至少,繼承人的智慧通過民主程序受肯定與接納。
2.勞碌一生,辛苦的代價究竟是為了甚麼?究竟有甚麼益處呢?(2:22)
傳道者問說,到太陽底下,人勞碌一生究竟有甚麼益處呢?就像我之前所說,這本書是在住棚節朗讀的書,讓大家在收成的節期裡,再次思考勞碌工作的價值與目的在哪裡?
論到工作的價值與目的,或許我們可以從耶穌的教導找到啟示,耶穌講天國比喻中,這樣說:「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馬太福音20:1)很清楚的,工人進入葡萄園裡,當然是為了做工,有人種植、有人鬆土、有人修剪、有人收成。目的就是要完成葡萄園主所交託的任務。
清教徒:盡你所能的賺取,盡你所能的給予。
3.勞碌辛苦,結果換來的是痛苦愁煩,夜夜不得安寧(2:23)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5年國人睡眠大調查發現,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0.2%。傳道者觀察太陽底下的情況,也感嘆說:「活在世上一天,所作所為無非痛苦愁煩,夜夜不得安寧。這也是空虛。」
但使徒保羅則說:「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要站穩,不可動搖。要不辭勞苦地為主工作;因為你們知道,為主工作絕不會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三、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2:24-26)
24一個人能夠吃喝,享受他辛勞的成果,便算是幸福的了。可是,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旨意。25要不是出於上帝,誰能吃喝?誰能享受?26上帝賜智慧、知識,和喜樂給那使他喜歡的人,卻使罪人操作辛苦,把他們所積聚的都給那使他喜悅的人。這也是空虛,也是捕風。
第24節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傳道者拋棄了太陽底下(日光之下)的思維與限制,告訴他的學生,他察覺上帝的旨意,是要賜智慧、知識,和喜樂給上帝喜愛的人。
傳道者以新的觀點來看,第一個體認便是:生命是可以享受的:「人莫強如吃喝,並在勞碌中享福。」(和合本)傳道書中有四句諺語採用「莫強如(便算是幸福的了)」的形式(2:24;3:12,22;8:15)。每一句都是「強烈的肯定句」,強調最幸福的生活莫過於走在上帝為人所預備的道路。
第26節,傳道者認為沒有上帝的賜福,人所有的操勞都是空虛,甚至所得的會歸給上帝喜悅的人。那就是祝福與詛咒之間的差距,如同生存與死亡之間的差別。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對生命的感嘆,再次思考勞碌工作的意義
傳道者提到他對生命感嘆的三項想法,都是從「太陽底下」的人生經驗談起:
1.勞碌所得,卻讓子孫不勞而獲。(2:18-21)
2.勞碌一生,辛苦的代價究竟是為了甚麼?究竟有甚麼益處呢?(2:22)
3.勞碌辛苦,結果換來的是痛苦愁煩,夜夜不得安寧(2:23)
在台灣,最普遍看到的例子是留下遺產給後代子孫,使原本相安無事的後裔,因為爭奪遺產而分裂、對薄公堂。這更是虛空中的虛空!
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會把一些遺產留傳給兒孫;有的人則把智慧、道德留給後人景仰,這都是遺產。
遺產,有時是社會的財富,如:前人所種的樹、所開闢的道路、所發展的建設成果,都成為社會的遺產。
遺產,有時是「給後代一個乾淨的地球」。昨日3/11有廢核遊行,同時也是日本311大海嘯及福島核災六週年的紀念日,為何有越來越多人廢核,原因就是核廢料必須經過萬年的衰退期,一個垃圾需要經過千年、萬年才安全,這樣的核廢料帶給下一代、甚至數百代子孫不是祝福而是禍害。根據環保署統計,2016年台灣燒金紙達24萬公噸、點香3000公噸,全台燒金紙就排放610公噸的細懸浮微粒(PM2.5)、排碳量達8236公噸,相當於2萬輛車排放1年的廢氣量、全台燒金紙厚度更相當於15棟台北101大樓。在環保意識提升下,就連行天宮2014年8月26日開始不再設置香爐、禁止焚燒紙錢,近日(2017年3月)台北龍山寺也考慮跟進。我們該留給後代的遺產是乾淨、永續的地球,而不是一堆垃圾負擔。
遺產,也可以是文化和自然的遺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環境災難、工業發展等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是聯合國首度界定世界遺產的定義與範圍,希望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解決世界重要遺產的保護問題。
我們濟南教會要留給後代的,不僅是禮拜堂古蹟園區,更重要的是要將福音傳給下一代,讓福音永續下去。身為現代人,我們的任務不但自己要能留給後人一些遺產,甚至還要將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繼續好好的保存下去,進而還要發揚光大。
遺產,不一定只是指有形、有相、有價、有限的金銀財寶、土地房屋;遺產,也不一定都要留給子孫。有的子孫不肖,為了爭奪遺產,反失前人的苦心;不如把遺產捐給社會公益單位,無形中也把自己的仁慈、智慧留傳後世,造福人群,更能發揮遺產的價值。
遺產,當我們能把留給家族的遺產,擴大為留給社會、留給大眾;就更擴大遺產的價值,那就是人類的進步了。 在早期西方的基督徒,認為兒孫自然會有上帝的帶領,因此習慣會將一部份遺產捐給教會和社會的機構。子孫不一定會善用父母的遺產,所以,基督徒更要用寬廣的遺產觀念,通過教會或社會慈善機構來使遺產發揮最大的價值。
上週二(3/14)我在婦女團契主理後,在休息時間有一位姐妹拿一份「自書遺囑認證」給我,她告訴我,她與孩子們討論後,決定在她百歲以後回到上帝身旁時,孩子們的經濟也不缺乏,因此她決定要將不動產捐贈給教會。
傳道者將太陽底下勞碌工作所得歸給他人的事視為空虛,但我們換個眼光來看,如果我們將「遺產」做更有意義的安排,則能超越世間的空虛。無論是留給後代乾淨的地球,或是文化資產,這都很有意義。
對於財富,有位希臘哲人看得很清楚,他說:「錢財如同海水,越喝越渴。」有位讓人極認同與讚揚的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希卡(Jose Mujica)他美月薪水是一萬一千美金,但他說一千美金已經足夠他生活,於是他將一萬美金捐出給窮人,他自己開著二十多年的老爺車,更沒有隨附人員,他透過清貧工作,改變貪腐成習的政治,他說:「會知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不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人。」貧富之間,往往是一念之間的差距罷了。對太陽底下勞碌工作的感嘆,我們發現再勞碌工作若成為後代的祝福、成為世界祝福,才能發掘上帝給我們恩賜的意義。
二、以信仰永恆的眼光來看生死問題
在台灣或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是非常忌諱談「死」,甚至與此字相關連的話題。半年多前,牧師在收集和準備講傳道書的信息時,就希望配合傳道書的主題和大家談談生命的意義,也因此計畫呼籲大家來面對此議題。羅馬書6:5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生命最大的喜悅,就是沒有死亡,且是復活的生命,因此,一個基督徒可以表現出與非基督徒最大的差異,就是對死亡沒有恐懼感。基督教信仰談及生命的問題時,上帝保證一個明確的應許:生命是永恆的,沒有死亡。但這是在耶穌基督裏才有的恩典,會使生命完整的連結起來,不會斷掉。
基督教信仰是充滿永生的確信,基督徒比起任何人都不忌諱談論死的議題。最好就是在遺囑中也表達出這樣的信仰深度,甚至我們可在基督的盼望中,先行與家人、子女討論遺囑內容,免得「大事情發生了」才措手不及。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就像我平時提醒大家的,我們都需要時時刻刻準備好,因為我們不知道耶穌基督甚麼時候會再臨來到我們當中。我們唯一可以努力的,就是盡心、盡力,準備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有聖潔的心思意念,以備時刻一到,可以無愧地被耶穌基督接納。
牧師曾經協助許多告別禮拜等事宜,也體會到許多人遇到親人死亡的傷痛,在無頭緒中還需要處理相關問題的棘手。如長輩為他人擔保或負債,子女是否要「拋棄繼承」;遺產稅的問題;遺產分配的問題。要土葬或火葬的問題;告別禮拜的安排問題。甚至許多人,都是來不及做最後的交代,或留下信仰的遺訓給子女。
幾年前,我的母會有位年輕的執事,他的父親42歲心臟異樣而終,他心裡想他也應該好好保養身體,他很勤奮運動,而且他在40歲時他增加投保,心想如果萬一發生事情也能夠留給妻小安家費用。在他47歲那一年,有一天清早他仍像往常一樣到附近學校跑步運動,突然間心臟倍感不適昏倒在跑道旁,運動的人看到連忙送他到醫院急救,但最後仍然無法挽回生命。人的生命就是如此軟弱、有限,也好在他很正面的看待死亡,因此早有預備這一天的到來,雖然妻小憂傷、錯愕,但他已經盡力預備。
基督徒看待生死的問題,必須從永恆來看,若僅是看太陽底下的結局,那麼世人面對死亡是無一倖免的。但我們若看太陽之上,則會有不同的眼界,因為上帝已經為信靠祂的人預備永恆的家鄉(參閱希伯來書11:16)。
問題討論:
1.我們該留什麼遺產給下一代?
2.教會應看重的資產是什麼?
3.你覺得基督徒的工作有哪些目的與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