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無法滿足生命 (2017.3.5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2:1-11
●這段經文中,傳道者以三方面來解釋人在尋找生命的內涵,包括了:一、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二、為自己積聚財寶(2:4-8)。三、要甚麼,就有甚麼(2:9-10)。最後,傳道者回顧一生,卻是「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
一、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
●「自言自語」指內心的思索。
●「來吧!」是「有煽動的意味」。
●「嬉笑」是外在的快樂。「享樂」是指內在的喜樂。
●傳道者得到的結論是:外在的快樂、內在的喜樂,都無法滿足「太陽底下(日光之下)」人的需要。
二、為自己積聚財寶(2:4-8)
●我大興土木:房屋(或作宮殿)、葡萄園、庭院、水池。
●「為自己」:顯示出人的自我中心。
三、要甚麼,就有甚麼(2:9-10)
●第9節,這位做王的傳道者極為自信肯定地說「我始終大有智慧」意思是「仍然保持理性客觀」,而不會為非作歹。
●第10節和合本的翻譯:「凡我眼所求的...我心所樂的...。」「眼」和「心」是指追求外在與內在的快樂。
四、回顧: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2:11)
●最後傳道者「回顧」他勞力和勞心所得的成就,仍是空虛、補風。
●換言之,用酒來使肉體舒暢、用家業、享受、財物、音樂、妃嬪來滿足自己。可能會暫時帶來肉體、情慾的一時滿足,然而當傳道者(智慧的王)回顧細查這一切成就,發現仍然沒有意義,仍然是空虛。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讓我們回顧自己的成就,再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路加福音12:16-21
●「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或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沒有!」(路加福音9:25)
●「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富。」(路加福音12:15)
二、悟「空」真可以得到解脫嗎?
●「領悟」(2:11),台語聖經忠於希伯來原文 הִנֵּה (hinneh)譯為「看啊」。
●觀察太陽底下「生、老、病、死、苦」的空虛,人該如何在得到解脫?
●能夠看透太陽底下真正領悟是「看透」,而不是「看破」。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書2:14)
問題討論:
1.知識無法解決空虛的問題(1:1-18),而尋求歡樂、財富也無法抒解心靈的飢渴(2:1-11)。那麼,什麼才能滿足人的心靈渴望?
2.傳道者「回顧自己的成就」,他的結論是什麼?
3.悟「空」有可能帶來真正的解脫嗎?基督徒如何在太陽底下的「空虛」中,使心靈與生命得到滿足?
講道篇
快樂無法滿足生命 (2017.3.5主日講道)
傳道書2:1-11
二十幾年前有機會參與馬偕護專人生哲學的課程,有一回在上課時,學生問到關於宗教的問題,我就問學生說:「妳認為宗教是什麼?」大家竊竊私語後,有同學舉手回答說:「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我問其他人有什麼答案,結果大家也都同意這樣的答案。然而這個答案不對,或是不夠精確,我告訴學生:「你的父母不是宗教家、不是教主,他們會勸你為善。老師也不是宗教家、不是教主,我也可以勸你為善。我認『為善』是做人最基本的,然而宗教應該回答我們關於生命三個重要的問題:『人從哪裡來?』、『來到這世間要做什麼?』、『將來離開這世間要往哪裡去?』」傳道書就是一本探討生命意義的書,就是要幫助我們認識超越「太陽底下」一切的上帝。
傳道者是誰?他比較像是皇家的教師、太師,專門向皇族後代傳講所羅門王的人生智慧。
當人都在想:如果能成為君王,生命會是多麼地貴重,可以享受無窮盡的榮華富貴。但是,這位「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傳道書1:16)的君王,卻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有智慧,也不能解開人生命的憂愁,相反的,是愁上加愁。在第一章裡傳道者說他是在以色列做王,他以自己追求知識的經驗來看生命的問題。收集、歸納、分析、結論。他的查考,非常有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精神。結果是知識和智慧無法滿足日光之下人的心靈,因此更感空虛。
今天這段經文中,傳道者以三方面來解釋人在尋找生命的內涵,包括了:一、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二、為自己積聚財寶(2:4-8)。三、要甚麼,就有甚麼(2:9-10)。最後,傳道者回顧一生,「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即使是這三樣也無法滿足或是使生命的內涵飽足。
現在我們就先來認識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1-3)
1我自言自語:「來吧,試一試享樂。來享享福。」可是,這也是空虛。2我發覺嬉笑是狂妄,享樂毫無益處。3為追求智慧的心願所驅使,我決心藉酒自娛,尋求快樂。我想,也許這是人生在世的短暫歲月中最好的生活方式。
「自言自語」指內心的思索。「來吧!」是「有煽動的意味」。「試一試享樂!」這句話很像是,蛇引誘夏娃時所說的:「上帝真的禁止你們吃園子裏任何果樹的果子嗎?」「試一試沒有關係」,這是許多吸毒者或犯罪者第一次受引誘時常聽到的話,不要掛慮什麼。
「嬉笑」是外在的快樂,指戲耍(箴10:23),筵席(傳10:19)等的「好玩」,或是像耶利米所遭的「戲弄」(耶20:7)。
「享樂」是指內在的喜樂,或高尚的喜樂。如宗教節期的歡欣(民10:10;士16:23),對主樂意的事奉(申28:47),或是宣告王登基的喜樂(王上1:40)。
無論如何,傳道者要問:低俗或高尚的喜樂,它究竟成就了什麼?它有否帶來生命的改變,得到任何答案或任何滿足?傳道者得到的結論是:所有的喜樂,無論是高尚或低俗,都無法滿足那些祇在「太陽底下(日光之下)」人的需要。
也有人分享說,在工作的時候滿心期待退休的日子,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吃遍人間美味,四處旅遊,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但真正退休之後,才過了半年、一年,光吃喝玩樂也會令人厭倦。寧可找些事情做做,到醫院擔任義工、參與教會的探訪。「少年老,服事真正老的。」
第三節。傳道者進一步說明。他的研究態度是持續的(心裏察究,我想),察看人生在世的情況,最後認為,與其禁慾,不如「藉酒自娛,尋求快樂」。但是,當人試著用歡樂來滿足自己時,卻發現生命仍然空虛。
Ex.台灣文化,酒國文化。不喝酒談不出生意。心情鬱悶,酒後才可吐真言。但往往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後亂性、酒後開車肇事帶來的危害,終生遺憾,屢見不顯。
二、為自己積聚財寶(2:4-8)
4我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房屋,栽種葡萄。5我修造庭院果園,種植各種果樹。6我挖掘水池,灌溉樹木。7我買來男女奴隸,也有生在家裏的。我擁有許多牛羊,比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都多。8我為自己積聚君王的金銀,各省的財寶。我有許多歌唱的男女,有無數的妃嬪,隨心所欲。
積聚財寶,這是一般人所努力的方向。這位作者可說是很能幹的,他知道怎樣從事生產、做生意買賣,也知道怎樣累積萬貫財富,甚至強盛到比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還多,且富貴到足以「隨心所欲」的境界,即便如此,結果還是一樣,和沒有得到上述這些的人沒有兩樣。
第四節作者說「我大興土木」,興建些甚麼?
首先興建的是「房屋」,此字和「聖殿」一樣,也用來指「宮殿」。
第二項興建的是「葡萄園」。在聖經中葡萄曾被比喻為猶大國(賽5:1)、天國(太20:1-16)與基督(約15:1),也以葡萄樹象徵猶太民族(結17:5-10,詩80:8)。也是生養眾多、平安與福樂的表徵。擁有美麗的葡萄園就像生活在人間天堂一樣。
第三項是興建「庭院」,裡面栽種各種果樹(5節)。光有宮殿還不夠,還要有庭院作為「夏宮」別墅以便度假。從舊約現有的資料中可看出它們的特色為:精選的植物(歌5:1,6:2,11),可能包含一幢避暑夏宮(王下9:27),並築圍牆以確保隱私(歌4:12)。
第四項是興建「挖掘水池,灌溉樹木」。猶太地乾旱,一年下雨約200公釐,我們這裡隨便下一天就超越這個數字。在當地擁有「水池」是權勢的象徵,不僅如此還可用來「灌溉樹木」。這樹木所指的是森林的大樹。就好像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挖掘水池,灌溉樹木,開發人工森林一樣。耶穌時代希律王宮,羅馬劇場、羅馬浴場(三溫暖),在當時也極盡奢華。
除「大興土木」之外,他的財富也極多。有「男女奴隸,也有生在家裏的」,「有許多牛羊,比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都多」。也有「君王的金銀,各省的財寶」指所統治各地的稅收,「有許多歌唱的男女」指樂團、戲團,「有無數的妃嬪」隨心所欲。
所羅門十五歲登基做王,從登基第四年起建造,十九歲一直要建到三十九歲才完成。列王紀上9:10記載:「所羅門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建造聖殿和王宮。」所羅門在二十四年的做王裡,財富急速增加,後宮妃嬪越來越多,所羅門王娶了700個公主,300個妃嬪,所以需要一間大宮殿,來安置他們(封建時代的婚姻標準,不能放在民主社會來看)。當示巴女王來訪時,看得目瞪口呆說,所羅門王的智慧與財富比別人告訴他的要大得多了。他的後宮妃嬪許多都是政治聯姻,當時的習俗婚嫁都會將自家的神明「陪嫁」過去,這也就是為何當時以色列人禁止與外族通婚的主要原因,但為了政治目的,所羅門王娶了許多外邦公主,而這些外邦公主及她們帶來的偶像,也導致當時以色列成為混合信仰,更導致國勢衰退。所羅門王的人生經歷極奢華享受,但最後回顧這一切,卻是讓他倍感空虛、沒有意義。
三、要甚麼,就有甚麼(2:9-10)
9不錯,我強大,勝過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並且,我始終大有智慧。10我要甚麼,就有甚麼;我盡情享受,不受拘束。我從自己的辛勞得到快樂;這就是我的酬報。
第9節,這位做王的傳道者極為自信肯定地說「我始終大有智慧」意思是「仍然保持理性客觀的判斷」,而不會為非作歹。
第十節和合本的翻譯:「凡我眼所求的...我心所樂的...。」「眼」和「心」是指他外在與內在的快樂。凡是能賞心悅目的事,與內在的滿足都絲毫不予保留。因此,現代中文譯本很白話的譯為「我要甚麼,就有甚麼」。這並不是貪污、勒索所得到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所得的報酬。就算如此,人還是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
四、回顧: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2:11)
11可是,當我回顧自己的成就,思想所付出的辛勞,我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太陽底下的一切都沒有益處。
接著在第十一節,傳道者「回顧」他勞力和勞心所得的成就。「回顧」有「靜默省思」的意思。但回顧之下,所領悟到的是「空虛」、「補風」、「太陽底下(日光之下)」、「都沒有益處」。這些名詞堆砌起來,表明心靈仍就幻滅和痛苦。
「領悟」,台語漢字忠於希伯來原文 הִנֵּה (hinneh) 譯為「看啊」(指示語助詞),也有「當下」的意思,在以賽亞書6:8則翻譯成「我在這裡」。換言之,經過「回顧」、「省思」,頓時在當下發覺太陽底下一切都是空虛。換言之,用酒來使肉體舒暢、用家業、享受、財物、音樂、妃嬪來滿足自己。可能會暫時帶來肉體、情慾的一時滿足,然而當傳道者(智慧的王)回顧細查這一切成就,發現仍然沒有意義,仍然是空虛。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讓我們回顧自己的成就,再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俗話說:「五子登科,萬年富貴」,雖然平凡的人比不上帝王的奢華生活,但是若能「五子登科」也算是富貴。五子登科:錢子、房子、車子、妻子、兒子。
但就算有這一切生命就可以滿足嗎?人一生所努力的目標就只是為了這些嗎?有了這一些就可為心靈帶來滿足嗎?這五項「目標」都是「日光之下」,都沒有「日光之上」的永恆價值。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指出許多人的生命價值是如此的,若人的一生只是為了財富,那人生是短視,無意義的。
作者將焦點放在「太陽底下」這個基礎上。太陽,這是日光之意,也就是指可以攤開來看的一切事物,沒有隱藏的地方,人清楚地看到所擁有的是甚麼。其實,即使是富貴如君王,富有如大財主,生命貴重的本質和這些都扯不上關係。
耶穌曾經說過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2:16-21)
16耶穌又對他們講一個比喻:「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17他心裏盤算著:『我沒有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榖物,該怎麼辦呢?』18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一座更大的,來存放五榖和別的貨物,19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20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21耶穌結論說:「那些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
正如耶穌基督對那位「糊塗」的財主所下的結論說:「你這個糊塗的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
耶穌基督還提醒跟隨祂的人所說的話「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或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沒有!」(路加福音9:25)又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富。」(路加福音12:15)
知識無法解決空虛的問題,而尋求歡樂、財富也無法抒解心靈的飢渴。生命的第一順位:與上帝和好。然後,一切的歡樂、財富才會有意義。屬靈層次豐富,才會為物質層次帶來祝福和意義。
TED Talks / TEDxTaipei, 2016年1月有一個精彩演講:「哈佛大學長達75年的「快樂」研究:美好人生建立於良好關係」。《天下雜誌》2016年1月也特別報導此項研究。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接續前人主持的史上最長的「幸福感」(Happiness)研究,這研究從1938年開始至2013年,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類似如此長期的大型研究都會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受測者中途退出、研究經費不足、研究員研究重心轉移或死亡而無人接手。但是基於堅持與運氣,原先的700多位受測者中,至今還存活的大約有60%,而他們也都已經九十多歲。
研究是從兩大群背景迥異的美國波士頓居民開始。第一組是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他們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都完成大學文憑,並且大部份的人都從軍參與戰事。第二組則是從波士頓地區最貧困的地區挑選出來的居民,他們住在破舊的房舍中,許多人家中都沒有乾淨的冷熱水。
當他們同意參加研究後,所有的青少年都被逐一訪談並接受醫療檢查,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到所有研究對象的家中拜訪,親自與他們的父母親面談。後來這些青少年長大成人了,進入各行各業,有工廠工人、律師、瓦工、醫生、某一任美國總統等;也有些人酗酒,有些人患有精神分裂,有些人從社會底層一路往上爬至上流階級,也有些人則往全然不同的方向走。
大概在75年前沒有人可以想像這個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只是目前研究對象也開始轉向原先七百多位老先生老太太的兩千名子孫。那麼,從七十幾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與醫療記錄中,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研究結果與啓發?
威丁格教授說:「有個很清楚的訊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就這樣。」威丁格教授又表示,關於「關係」有3個重點:
1.孤單有害,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研究也顯示,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孤單的感覺對身心都是毒害,如果人們非自願地感到孤獨,會容易感到不快樂,在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早衰退,大腦功能較早開始退化,因此容易早逝。
2.朋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我們在人群、聚會或婚姻中也會感到孤獨,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質」。高衝突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影響,反之,在良好與溫暖的關係中,對健康就有保護作用。
根據研究,人們進入50歲時,影響他們日後的健康狀況的,不是膽固醇高低,而是他們對目前所在關係的滿意度。意思是說,在50歲對關係擁有最高滿意度的人,在80歲時是最健康的一群。顯然,親密的關係能減緩老化帶來的生理與心理衝擊。
3.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也保護腦力。
研究顯示,是否能在年老時感受到仰賴與信任另一方,對於腦部健康有重大影響。80幾歲的老先生若能感覺到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的記憶力就能更長時間地保持清晰;反推之,若老先生沒有這種感受,他就可能提早面臨記憶力衰退。
從這個75年研究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只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說過:「人的煩惱都是從人際關係而來。」
這樣的看法,其實早在二千年前,耶穌就教導門徒新的誡命,提醒門徒要愛上帝、要愛人如己,也就是說要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要與人建立和好的關係,因為「好的關係帶來祝福」。
傳道者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快樂,不在於太陽底下的奢華享受。要使人在太陽底下找到快樂,需要建立「好的關係」,不僅建立與上帝美好的關係,也要建立與人美好的關係。
與上帝建立美好的關係,你可以參加禮拜三晚上的燭光祈禱會,特別從三月開始,在每個月第二個禮拜三晚上採「泰澤祈禱」,更是我們得以「回顧、省思」的時間。
與人建立美好的關係,你可以委身在一個小組,在小組中得到關係的連結,建立美好的關係。哈佛大學研究75年得知「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其實耶穌基督在二千年前已經告訴我們秘訣了。
不僅如此,我們看到台灣社會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教會有責任要協助老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網絡。衛福部統計,台灣國民在臨終前平均有7.8年的「臥床率」,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老人建立像團契一般的關係網絡,就能夠幫助老人健康的老化,減少臥床的時間。因此,我們在3/12(日)下午1:30邀請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張美美前來分享「教會設立老人照顧關懷據點實務操作」,希望教會能夠在老人事工上面,協助老人建立起生命關懷的關係網絡。
二、悟「空」真可以得到解脫嗎?
傳道者在第11節說,他「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說到「空」,這是佛教教義的主題之一,但這也是「太陽底下」的一種生命體悟。
在印度處於酷熱疾病流行的環境,人生極易感受到生命的艱辛,釋迦牟尼看到人生不外是「生、老、病、死、苦」,引起他想尋找一種解脫之道,好使他得以解脫人生痛苦。就像傳道書所說的,釋迦牟尼在日光之下體察到人生的空虛。
釋迦牟尼嘗過苦行,也加入僧團,但這些磨練對於出身貴族的他,可說是苦不堪言,不得不放棄這種修道方式。在嘗試苦行失敗後,他開始以冥想為中心的修煉,這種追求神祕經驗的冥想可說是受到亞利安人的影響。釋迦牟尼後來悟出來的教理就是:「萬物都依其『業』而轉變」的輪迴宿命;萬物都有業,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人生要終止生命在輪迴中受苦,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到「放下我執,悟得解脫全容」。
佛教對「太陽底下」的觀察有其獨特細微之處。我們不否定悟「空」的重要性,一位能看透太陽底下(日光之下)都是空虛、都是捕風的人,是對生命有深刻反省和體會的人。但這樣不夠,「悟空」是悟到日光底下是空虛,但基督徒的眼光應該看到的是「太陽之上(日光之上)」,也就是看到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的智慧和作為。甚至更近一步明白上帝透過耶穌,透過聖靈啟示祂自己,讓我們能夠認識日光之上,掌管日光之下萬事萬物的造物主,並且能夠與祂相通。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書2:14)
問題討論:
1.知識無法解決空虛的問題(1:1-18),而尋求歡樂、財富也無法抒解心靈的飢渴(2:1-11)。那麼,什麼才能滿足人的心靈渴望?
2.傳道者「回顧自己的成就」,他的結論是什麼?
3.悟「空」有可能帶來真正的解脫嗎?基督徒如何在太陽底下的「空虛」中,使心靈與生命得到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