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傳道書3:1-22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2017.3.26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3:1-22

Profile of time, 時間的剖析
conceived in 1977 first cast in 1984, bronze
Salvador Dalí
●人無法避免太陽底下所遇到的虛空,這就是為何傳道者要帶領他的讀者、學生仰望太陽之上,學習仰望上帝、依靠上帝。

一、時間的詩(3:1-8)
●傳道者用二組七個對句來說明太陽底下時間下的活動,就是來涵蓋他所觀察到人類活動的整個範圍。
●第二節以人的生、死,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時間。
●第三節擴大描述人在社會、國家的情境。
●第四節描述情感。「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8-10)
●第五節描述夫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六節描述人對財富、產業的處境。台語說:「早知,就好額。(chá chai,chiū hó-gia̍h)」。
●第七節描述人彼此之間的關係。
●第八節則放在族群、國家之間的關係。
●這首時間的詩表達:一切都在上帝創造的「秩序」裡。

二、我知道(3:9-15)
●按照猶太傳統的理解,這是所羅門王在晚年想到過去恣意妄為所做的反省。如果我們說上帝所定的都甚為美好,我就當照著祂在耶穌基督裡的旨意、照耶穌所教導的話去做,那麼對我們便是有益。
●第十一節表明上帝創造有「秩序」的生存環境,而人的困難是無法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和合本「成為美好」,台語漢字「成做美妙」的翻譯較完整表達出希伯來文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便是人的罪惡,在上帝的計畫裡也成為美好。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19-25闡述一切被造的雖然都降伏在虛空之下,卻仍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熱切地盼望上帝兒女得自由的榮耀。
●「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1:9)
●「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腓立比書3:8)

三、上帝的審判(3:16-22)
●邪惡就是一種虛空、就是善的缺乏。在太陽底下、在罪惡的世界裡就有這些不公義的事,而且這些事不斷的重複。
●第廿一節指出靈魂的歸處有往上升、有入地下。
●「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1-2)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信仰是從苦難中展開,在盼望中走向永恆
●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時間對戰》(Time Wars)說明我們現代人類把時間分段使用的開始。

二、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
●耶穌指出永生之道:「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
●「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8)

問題討論:
1.你對於生命(時間)有何深刻體驗?
2.你認為什麼是「永恆」?
3.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在新的誡命,耶穌要你做什麼?

講道稿

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2017.3.26濟南教會主日講道)
傳道書3:1-22

傳道者在第一、二章中,向我們指出,經過他的收集、歸納、分析和結論,使我們知道在太陽底下的人無論是知識、快樂和勞碌都無法滿足生命,從過去的歷史到今天,都發現生命原來是那麼的空虛,心靈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接著,第三章作者以「生有時,死有時」展開時間底下的觀察,扼要來說,我們都活在「生」與「死」這兩點之中,每一人兩點的距離,各不相同,有人較長、有人較短。傳道書的作者描述他所觀察到太陽底下、時間底下的現象仍是「空虛」,此字從希伯來文來看,與創世記亞當之子「亞伯」是同一個字。我們對亞伯的了解有限,只知道他的獻祭蒙上帝悅納;但他遇到一位嫉妒的大哥該隱,使得他的敬虔公義轉眼成空。對亞伯來說,「空虛」是他一生的總結。人無法避免太陽底下、時間底下所遇到的虛空,這就是為何傳道者要帶領他的讀者、學生仰望太陽之上、仰望時間之上,學習仰望上帝、依靠上帝,從世間的困境看到上帝永恆的計畫,使原本充滿空虛的生命有了永遠的盼望。現在就讓我們來看這一章的內容:

一、時間的詩(3:1-8)
1 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有時;
3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
5 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淡有時;
6 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節至八節,這一首關於太陽底下時間的詩。時間有一定的規律,如日出日落、春去秋來;雖有自然規律,但也有不在人預期內發生的正反事件,不會永遠一直順境,也不會永遠一直逆境,總之人無從逃避。
第一節說:「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已經清楚表示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時間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基督徒會認為,生命之所以會有意義,是因上帝全面的攝理,無論是節期時令或是事情的發生。大至人類歷史,小至個人生命或其他受造物,都有它的「時間」,萬事都在上帝安排之下。傳道者在第二節至八節用了二組七個對句,數字「七」代表神聖、完全,作者用二組七個對句來說明太陽底下時間下的活動,就是來涵蓋他所觀察到人類活動的整個範圍。
時間的詩,第二節一開始就以人的生、死,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時間。「生」對我們來說是生命的開始,世界末日或許我們等不到,但「死」對人來說有如世界的末日、時間的結束。不僅人在太陽底下受時間的限制,就連大地的植物也是,雖然有些上千年的「神木」,也是有開始與結束。從意義言,「栽種」象徵生命的啟端,而「拔出」則象徵生命的結束。
上帝對以色列人就是栽種,後來一直不結果子,就把它拔出。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都有這樣的比喻,上帝將所栽的葡萄樹拔出。
接著在第三節裡,傳道者擴大描述人在社會、國家的情境:「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社會與國家有拆毀的時候,也會有重新建造的時候。在太陽底下,世上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長存不滅的,朝代、國家不斷更迭,國家沒有所謂的固有疆域。以單一國家的歷史來看,最悠久的是羅馬帝國延續至東羅馬帝國,從主前31年至主後1461年。有人認為國家歷史亡國中斷最久而再連續起來的,要算是以色列,亡國一千九百多年之後,竟然得以復國。但嚴格算起來,以色列復國之後,不能算是大衛王朝以色列的延續,而是以民主選舉來產生總統的新國家。
第四節則是描述情感:「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傳道者所要表達的是,就連哭泣、歡笑等情感的表達也不是人所能掌握的,誰知到哪時候親友突然離開而帶來哭泣與哀慟呢?誰能料想到竟然有幸運的事情突然臨到,而令人歡笑、舞蹈呢?傳道者使我們這一群讀者知道,時間底下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人生的遭遇沒有人能選擇哭泣的時間。
基督徒是有喜樂的,但不是沒有哭泣;基督徒是有盼望,但不是沒有哀慟。使徒保羅曾這樣說:「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8-10)
第五節,描述夫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合本聖經譯為「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現代中文譯本則是「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落有時」。《今日英語聖經》(Today’s English Version)則將第五節上半段譯為「做愛有時,不做愛有時」(the time for making love and the time for not making love)。就連如此親密的關係也有冷淡的時間。
第六節則是描述人對財富、產業的處境。「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這句話對有投資的人可能體會較深。有人遇到好時機買進股票、資產,誰知過幾天、幾個月,一張數十萬、百萬的股票變成壁紙。二千年時,台股上萬點,半年內跌到五千多點,財富一下子縮水到一半不到。誰能告訴你哪時候要買進「保存」,哪時候要賣出「捨棄」?台語說:「早知,就好額。(chá chai,chiū hó-gia̍h)」意思是說,沒有人能夠「早知」(預知未來),如果能夠預知未來,老早就變成有錢人了。
第七節是描述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希伯來文化中以「撕裂」衣物來表達哀悼、悲傷,甚至憤怒,在此應該是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撕裂、仇恨,而「縫補」則是表達關係的復和,彼此能夠打破緘默的僵局,能夠敞開言談、對話。
第七節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八節則放在族群、國家之間的關係,「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這首時間的詩,有個基本觀念:一切都在上帝創造的「秩序」裡。就像創世記裡關於上帝創造的描述,上帝使沒有秩序的「混沌」、「黑暗」(參考創世記1:2),進入有「秩序」的時間裡,即「晚間過去,清晨來臨」(參考創世記1:5,8,13等)。
而世人就是生活在上帝所創造的這種「秩序」裡,如果失去上帝所定的「秩序」,就會對人的生命構成威脅。台語有句俗語很貼切地說:「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Lâng nā bô tsiàu thinn-lí, Thiⁿ chiū bô tsiàu kah-tsí.)」比喻人若不按天理行事,大自然必定反撲。從聖經來看,失去「秩序」,即人不按照上帝的話語去行。

二、我知道(3:9-15)
9 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10 我看出上帝使我們負荷沉重的擔子。11 他為萬事特定適當的時間;他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卻不讓我們完全明白他一切的作為。12 所以我想,人不如時常歡樂,一生享福。13 我們都應該吃喝,享受辛勞的成果。這是上帝的恩賜。14 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15 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上帝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 
探討時間底下所發生的事之後,接著我們來看第九節至十五節,這一段是作者「自問自答」。第九節自問:「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第十四節自答:「我知道...」。
按照猶太傳統的理解,這是所羅門王在晚年想到過去恣意妄為所做的反省。也就是提醒讀者,如果我們像所羅門王的過去一樣恣意妄為,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如果我們恣意妄為,將來就會在上帝的審判與刑罰中絕望。如果我們說上帝所定的都甚為美好,我就當照著祂在耶穌基督裡的旨意、照耶穌所教導的話去做,那麼對我們便是有益。
傳道者也要我們這一群讀者知道,時間底下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人生的遭遇及所遭遇的時節,沒有人能選擇哀哭的時間。同樣,人生的偶遇事件,使我們喪失信心,不知自己的努力能否存到永遠。
第十一節是這一章的金句,和合本「各按其時」的翻譯比較好,表明上帝創造有「秩序」的生存環境,而人的困難是無法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這就像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和合本「成為美好」,台語漢字「成做美妙」的翻譯較完整表達出希伯來文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便是人的罪惡,在上帝的計畫裡也成為美好。就像約瑟的哥哥賣約瑟是一件罪惡,但事後卻成為美好。這事後成為美好,乃因為約瑟信靠上帝。到底一件事是美好還是不美好?傳道者要表達的是,有上帝的帶領、安排都是美好的。
傳道者說:「他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在時間之下,我們應具有「永恆」的意識,知道太陽底下每個時間都是短暫,轉而去親近那將永恆安置在人心的上帝(3:11),並在永遠長存的上帝(3:14)裡找得盼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19-25闡述一切被造的雖然都降伏在虛空之下,卻仍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熱切地盼望上帝兒女得自由的榮耀。
傳道者又發現人每日的生活中,循環不停的就是吃喝、辛勞工作。對傳道者言,人類的「益處」在於喜樂和享福,是值得去奮鬥且獲取的,因為此乃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禮物)。雖然,傳道者告訴我們去享受上帝給我們的人生,包括吃喝、辛勞工作(3:12-13),但他也提醒我們,在歡樂的時候,需要對上帝負責,他說:「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1:9)
現在人煩惱已經夠多了,讀傳道書又不斷出現「空虛」,似乎越來越失去盼望。文藝復興之前的「中古時代」被稱為「黑暗時代」,當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在黑暗、空虛的時代裡也興起新的思想,有一位基督徒作家托馬斯·肯皮斯(Thomas à Kempis),他積極提倡靈修,他一生主要從事於帶有信仰內容的創作,在他所著《效仿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一書裡,說到:「『空虛』是上帝邀請我們蔑視地上所有的事物,只渴慕天上的事。」就像使徒保羅所說:「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腓立比書3:8)在第十四節,傳道者似乎找到答案,他自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

三、上帝的審判(3:16-22)
16 還有,我看到在這世上,那應該有公道和正義的地方,反而有邪惡。17 我心想:「是好人,是壞人,上帝都要審判;因為每件事情,每種行為都有特定的時間。」18 我想:上帝在考驗我們,要使我們知道,我們並不比獸類高明。19 到頭來,人和獸類命運相同:前者死,後者也得死。兩者都有氣息;人並不比獸強;因為一切都是空虛。20 兩者都要歸回塵土;他們從哪裏來,也要回那裏去。21 誰能肯定人的靈會往上升,而獸的魂落入地下呢?22 所以我看,人最好是享受他辛勞的成果;這就是他的命運。誰能使他看見身後的事呢?
第十六節「我又看見」,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還有,我看到」,在傳道者持續的觀察之下,他發現應該有公道和正義的地方,反而有邪惡。這種現象是世界空虛的另外一個部分,其實邪惡就是一種虛空、就是善的缺乏。在太陽底下、在罪惡的世界裡就有這些不公義的事,而且這些事不斷的重複。
依照創世記第二章記載對創造的描述,人和其他的動物都是用「塵土」創造的。人並不比獸類強多少,有一天都將回到原先的創造本質——塵土。人的結局若如動物的結局,那將是空虛的空虛。表面上看來人和獸類命運相同,都一樣死、都一樣空虛、都一樣歸於塵土。但是第廿一節作者講出一個不一樣,就是靈魂的歸處有往上升、有入地下。
我們的靈魂將來要向上,就要思念上面的事。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1-2)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信仰是從苦難中展開,在盼望中走向永恆
人在時間之下,常感受到無奈、空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22(和合本)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基督信仰的深度,往往就是在苦難中展開的,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時,就曾勸勉教會說:「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苦難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使徒行傳14:22)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2014.6.8),敘利亞戰亂頻繁,造成許多年幼的小孩及老人們被戰火波及,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傷亡慘重。一名敘利亞的三歲男童在戰爭時被炸彈所傷,送進醫院急救後,滿臉鮮血,在面臨生死之關時,他對現場醫護人員吶喊,「我要到天堂跟上帝說你們所做的一切」,他難過及委曲的流淚著,他不清楚為什麼軍隊要無情的燒毀他的家園,他的父母家人,他年邁的奶奶爺爺都在戰火中不知去向,他要跟上帝告狀,讓上帝知道他們有多無辜。
最近很多人去看了電影《沈默》(ちんもく, Silence)」,故事要從1549年說起,有「東洋使徒」之稱的聖方濟沙勿略登上日本九州鹿兒島,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傳教士。外籍教士初來乍到,與本籍信徒努力耕耘下,信仰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擴展。歷經38年,約有30萬人信主,佔當時日本百分之一的人口。但是過了沒多久,1614年1月24日德川家康(とくがは いへやす)頒佈《禁教令》,將基督宗教列為禁止傳播的「邪教」,永久性驅逐外國傳教士及具有影響力的教徒。不過在此之前,早在德川家康禁教以先,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就曾因政治和宗教因素,包圍京都(きょうと)聖母堂、大阪(おおさか)地區修院、醫院的24位基督徒,其中包括那年春天剛受洗的12歲男孩茨木路易(いばらき, Ludovicus Ibaragi),官員給他機會告訴他:「要活,就得拋棄你的信仰!」但是,小男孩以溫和卻堅定地說:「寧願和神父們一起進天國。」
他們在京都被判刑,當眾割去左耳,兩兩反綁上牛車遊街示眾外,並在酷寒的雪地上步行三十三天,從京都一路走到日本最西端的長崎(ながさき),被釘十字架。為何走到長崎,因為當地是基督信仰最繁盛之地。豐臣秀吉雖未大規模獵殺教徒,但此舉顯然是希望對日本基督徒起到殺雞儆猴之效,尤其針對基督徒最繁盛的「長崎」地區。
第二世紀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年)說過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後來也有人這樣說的:「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血,和殉道者的血的基礎上。」這句話清楚說明,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遍及全世界,不是透過攻擊、定人的罪、更不是透過武力使人降服,而是效仿耶穌基督的愛與犧牲,不怕殘酷的迫害,前仆後繼地在各地建立福音的基地。
傳道者說:「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人在時間之下,常感受到無奈、空虛,但往往信仰就是從苦難中展開、深化,在盼望中走向永恆。從太陽底下仰望太陽之上,從時間之下,仰望時間之上的超越者—上帝。

二、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
使徒行傳記載使徒保羅面對亞基帕王審問時,他說:「我從前也相信應該盡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做了。我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信徒抓來坐牢;不但這樣,他們被判處死刑,我也贊成。此外,我在各會堂多次對他們用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我非常厭恨他們,甚至到國外的城市去迫害他們。」(使徒行傳26:9-11) 
保羅這段自白說明他曾積極參與迫害基督徒,他原本是屬於猶太教最敬虔的法利賽人(參使徒行傳23:6),甚至被視為「律法的守護者」,但是律法主義者卻是計謀殺害耶穌,後來轉為迫害基督徒。
基督徒會不會成為律法主義者?上週一(3/2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梵諦岡接見中非洲盧安達(Rwandan)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特別為「天主教會的罪與過失」認罪道歉。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是繼納粹屠殺後最大規模的一次種族清洗,胡圖族(Hutu)極端份子對圖西族人(Tutsi)展開種族滅絕,同時殺死本族內溫和派的人。短短100日,就有80萬人被殺。極端律法主義的神職人員被指控是大屠殺的共犯,把人引入教堂,教堂成為大屠殺的場地。
「一位天主教神父Athanase Seromba涉及在1994年參與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並下令民兵對在教堂內避難的兩千名難民縱火,和用堆土機碾平教堂,被國際罪犯法庭判15年徒刑。…法庭判一修女30年徒刑,因這修女幫民兵殺死上百名藏在醫院的人。」(美聯社,2006/11/29)
梵諦岡對於盧安達教會在1994年八十萬圖西族人(Tutsi)遭到殺戮過於沈默表達道歉,更為神職人員參與屠殺認罪。這個世代的基督徒應該唾棄律法主義、遠離基要派,應該學基督的愛與犧牲來服事他人、愛鄰舍,不要只關心人數的增長,發生盧安達基督徒相互屠殺的情況,就算有再高比例的基督徒,還是沒辦法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
保羅曾是法利賽律法主義者,迫害基督徒,但他經歷耶穌基督後,悔改、歸信耶穌基督。他屏除律法主義,開始效法基督的「愛」。
我們若想尋找永恆、尋找永生,就必須從「愛」來開始。耶穌曾指出永生之道:「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是不分種族、族群、貧富、階級的。耶穌教導我們「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更是想尋找永恆,想要跟隨耶穌的人的最重要誡命。而使徒保羅也深深體會到信仰的真諦,他說:「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8)
各位,人生短暫、空虛,多用時間培養愛的能力吧!
猶太人有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叫「白天與黑夜」,故事是這樣說:
有一位拉比帶著他的學生到曠野,晚上大家圍著營火聊天,有時抬頭看天上的星星,有時大家沉默不語,凝視營火的火焰。當大家靜默不語時,拉比問他們的學生說:「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黑夜已過,白天已經來臨了?」
有一位學生馬上回答說:「當我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兩種動物,能夠分辨出那一隻是狗,那一隻是羊,你就知道黑夜已經過去,白天已經來臨了。拉比,我的回答正確嗎?」 
「這是很好的回答,」拉比說,「但不是我要的答案。」
過了幾分鐘之後,又有一個學生說:「當我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兩種植物,能夠分辨出那一顆是橄欖樹,那一顆是無花果樹,你就知道黑夜已經過去,白天已經來臨了。」   
拉比用了同樣的話回答:「這是很好的回答,但不是我要的答案,」     
學生又開始議論紛紛,但始終找不出令他們的拉比滿意的回答,最後有一位學生請求說:「拉比啊,我們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求你回答你自已的問題好嗎?」    
拉比凝視每一個學生,而後說:「當你看一個人的眼睛,能夠看出你的兄弟姊妹時,你知道已經是早晨了;當你看不出任何一位兄弟姊妹時,你知道你仍然生活在黑夜中。」   
你有沒有看到在你的四周圍的兄弟姊妹?他們是誰?有沒有想到要怎樣關懷他們?或者,在你心中根本沒有別人的存在,對四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在人群之中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朋友,這跟活在黑暗中、不知時間的人有何不同呢?

問題討論:
1.你對於生命(時間)有何深刻體驗?
2.你認為什麼是「永恆」?
3.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在新的誡命,耶穌要你做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