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威脅下的信仰
2024.9.15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10.5-34
● 超級強權(Hyperpower):從試探到威脅
●「帝國」:隱喻或象徵(metaphor)
● 5-7, 8-11, 12 的詩歌總共出現三個聲音:
一、上帝的聲音:亞述僭越本分(10:5-7)
● 上帝審判的工具:亞述,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
● 工具,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
二、亞述的誇口:征服一切國家(10:8-11)
● 帝國野心:亞述誇口征服世界
三、先知的宣告:上主對付驕傲的王(10:12)
● 上主的宣告:懲罰驕傲自大的帝國
四、上主要對付邪惡的帝國(10:13-19)
● 邪惡帝國(Evil empire):傲慢、掠奪、欺凌、迫害
● 上主發聲:要裁決邪惡帝國(10:15)
● 先知結論「所以」(10:16):烈火燒盡邪惡帝國
五、劫後餘生者的盼望(10:20-23)
●「回來(倒轉來)」:餘民、回歸、悔改者
● 嚴厲審判後,帶出盼望
● 新的應許是建立在三個重要的用語
1.「依賴、依靠」(10:20):軍事力量
2.「真正、堅定」「信靠」(10:20):倚靠上帝
3.「回歸」(回到、回來,10:21-22):悔改
● 有所保留的提醒:不要得意忘形(10:22-23)
六、上主懲罰亞述(10:24-27)
● 希伯來文「萬軍」意思是「軍隊」
●「一會兒」上主的拯救馬上到
● 懲罰邪惡,釋放受壓迫者的重擔
七、邪惡帝國最終將毀滅(10:28-34)
● 回顧亞述帝國的入侵
● 上主要推倒入侵者
這段經文對我們今日處境有何啟示?
一、以上帝視角來看地上國家如何成為稱職的「上帝工具」,而不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
● 上主的責罰是一種管教、警告
「要認真管教兒童;責打不至於喪命,反而是救他生命。」(箴言23:13-14)
● 上主手中的「杖」:苦難、生機
● 稱職的「上帝工具」:遵守上帝的價值
● 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自己反而僭越本分
二、讀聖經要有歷史感,也要有現代感
●「後記憶」(postmemory):逐漸失根
●「厚記憶」(thick memory):「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
● 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充滿很深刻的歷史回顧
● 聖經成為信仰群的厚記憶
● 台灣處境下的基督徒:厚記憶、現代感
問題討論:
1.亞述帝國為何不是上帝稱職的「工具」?地上國家應該如何實踐上帝的旨意?
2.先知信息中大量引用歷史事件,為了不讓信仰記憶消失,也避免成為歷史失根的民族。台灣基督徒可以如何「厚記憶」,深化信仰的根基?
3.什麼是「邪惡帝國」?為何上帝要敵對它?
在帝國威脅下的信仰
2024.9.15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
以賽亞書10:5-34
上週我與總會社福主管去日本京都參訪當地著名的社福機構—南山城學園,了解當地的身障照顧、日照、長照等設施與執行。因為我也擔任總會所屬婦展及松年長春基金會的董事長(義務職),參與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照顧、日照、長照、失智照護、不利處境婦幼的照顧。其實總會在台灣本島及澎湖都有社福機構,從事社福照顧弱勢者,雖然有接受政府的委託案補助,但每個機構每年都是赤字,需要募款來支撐,是很辛苦的。但是,照顧弱勢與困境中的人,正是教會分享上帝的愛所必須做的見證。
社福是進步社會的重要指標,更是信仰價值的體現。先知以賽亞時代,他就批判當時的社會對孤兒寡婦沒有愛,社會缺乏公義與慈愛。沒有公義與憐憫的社會,是上帝所不喜悅的。因此,先知以賽亞就批判猶大國必須反省,甚至也不應該對上帝失去信心,而亟欲要依附邪惡的亞述帝國。
先知以賽亞先前警告的對象都是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今天的經文則轉向亞述帝國,也就是上帝原本用來懲罰列邦的工具。
亞述帝國在當時一直是地緣政治的超級強權(Hyperpower,5:26; 7:17; 8:4, 7)。這個超級強權,令以色列生懼而想尋求與南國猶大結盟,但遭猶大拒絕,以色列反而結合敘利亞要攻打猶大。而猶大則想依附這個超級強權亞述帝國,想採驅虎吞狼之計,藉由亞述帝國的手來消滅以色列與敘利亞。
今日的世界,有哪些強權?俄羅斯、中國、美國、英國、歐盟,這些都是強權,甚至台灣是晶片科技的強權。但有些強權是帶有威脅、侵略意圖,而有些則比較具有溫柔正義的一面。在先知信息所講的帝國,是指威脅侵略、燒殺擄掠的邪惡統治者。
在今天的經文裡,是上主藉著先知以賽亞第一次對亞述帝國發出警告,這個對「帝國」的警告,已經不限於對亞述帝國的警告,而成為一個隱喻或象徵(metaphor),可以應用在後來出現的巴比倫帝國,甚至接下來的波斯、希臘、羅馬等帝國,當然,它也可以指向現今世界裡的帝國霸權。
這段經文談論了亞述帝國對猶大的威脅,以及上帝如何使用亞述作為審判的工具,並最終對亞述進行審判。這段經文展現了在帝國威脅下,信仰群體如何理解上帝的計劃和應對當前的處境。
首先,我們先來看5-12節的詩歌體裁所呈現出「三種聲音」(5-7, 8-11, 12):
一、上帝的聲音:亞述僭越本分(10:5-7)
5上主說:「我用亞述作棍子責打惹我發怒的人。6我差亞述去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就是那些惹我生氣的人民。我差他們去搶劫擄掠,去踐踏那些人民,像踐踏街道上的塵土。」7但是亞述王有他自己殘暴的主張。他決心要消滅許多國家。
第一種聲音在5-7節,上帝說話了,將亞述的真實景況描述出來:上主在怒氣中差派亞述對付猶大國,然而,亞述卻僭越上主的指令且發動傲慢殘暴的行動。這個被揀選的工具已經自我擴大,且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並且大膽地自主行事。
● 上帝審判的工具:亞述,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
上帝將亞述形容為他手中的杖,是用來懲罰以色列和猶大犯罪的工具。這提醒我們,上帝掌管歷史的進程,即使是敵對的帝國或強權,也在他的主權之下運作。亞述雖然自視為強大的征服者,卻只不過是上帝實行審判的工具。這教導信徒要對上帝的主權保持敬畏,知道即使看似無法抗拒的力量也在上帝的掌控之中。
在第六節裡,我們看到亞述帝國作為上帝的工具,其目的是為了去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10:6)。
● 工具,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
作為上帝審判的工具(棍、杖、斧頭、鋸子),主要的功能都是要執行上主對猶大國與列國的懲罰。然而,亞述帝國卻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第七節說:「亞述王有他自己殘暴的主張。他決心要消滅許多國家。」上帝給亞述興盛不是讓它去殘暴,不是要讓它去消滅掠奪更多的國家。國家的存在應該有其使命,促進上帝國的公義、和平的世界。
二、亞述的誇口:征服一切國家(10:8-11)
8他誇口說:「我的每一個元帥都可以當一國之君!9我征服了迦勒挪和迦基米施的城市。我征服了哈馬和亞珥拔的城市。我也征服了撒馬利亞和大馬士革。10我伸手懲罰那些國家,因為他們崇拜偶像;那些國家的偶像比耶路撒冷和撒馬利亞的還要多。11我已經消滅撒馬利亞和那裡的偶像,也要照樣消滅耶路撒冷和那裡的偶像。」
● 帝國野心:亞述誇口征服世界
第二個聲音(8-11節)是以亞述帝國的誇口來展開的。這段詩歌,是當時亞述帝國的政治宣傳,記載在亞述的皇家大事記裡,第9節所提到的城市大概是在公元前740-717年間被亞述帝國所征服。
第十節說,亞述要懲罰那些國家崇拜偶像,難道亞述就沒有偶像嗎?
古代的戰爭概念是神明對抗神明,所謂的消滅偶像就是戰勝對方。而以色列、猶大的信仰卻沒有「偶像」作為被消滅的對象,因此都是掠奪他們的財富,並在聖殿裡供奉戰勝國的偶像。
亞述帝國原本是上帝審判以色列、猶大的工具,但亞述有它自己的殘暴主張,它要征服一切國家,它要作全地的主宰者,可說是要取代上主。
三、先知的宣告:上主對付驕傲的王(10:12)
12但是主說:「我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的工作完畢以後,我要懲罰亞述王的誇張和驕傲。」
第12節是第三個聲音,先知宣告上主要懲罰亞述。
主說:「我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的工作完畢以後,我要懲罰亞述王的誇張和驕傲。」這個宣告很明確的表明,無論是亞述帝國,或其他國家與權力,都是在上主的掌管之下。不過,「上帝在主導世界」的信念,不僅亞述帝國全然無知,連敬拜上主的猶大國也因過度焦慮而不願意信賴上主。而先知的工作正是要喚醒世人對上帝主權的認識,也要向世人顯示出上帝的計畫。
四、上主要對付邪惡的帝國(10:13-19)
13亞述王誇口說:「這一切都是我一個人的成就。我多麼強大,多麼精明能幹!我廢除了這些國家的疆界,也奪取了他們所有的財富。我像強壯的牛一樣踐踏當地的居民。14世上的國家好像鳥巢,我搜括他們的財富,像在鳥巢中撿蛋那麼容易。沒有一個翅膀敢對我振動;沒有一張嘴巴敢對我鳴叫。」
15但是上主說:「難道斧頭會比使用斧頭的人偉大嗎?難道鋸子會比使用鋸子的人重要嗎?棍子不能把人舉起,人卻能使用棍子。」16所以,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要用疾病懲罰那些飽足的人。在他們的體內要有烈火不斷地焚燒。17上帝—以色列的光要成為火;以色列神聖的上帝要成為火焰。在一天之內,他要燒盡一切,連荊棘都不能免。18繁茂的叢林和肥沃的田地都要徹底被毀滅,正像一個患重病的人斷氣死亡。19林中剩下的樹木不多了,連小孩子都能數得出來。
在13-14節,亞述帝國傲慢的宣告「我廢除了這些國家的疆界」,「疆界」也代表國際秩序,換言之,它撕毀疆界的約定,破壞國際的秩序。就像今日俄羅斯撕毀與烏克蘭之間的邊界協定,入侵烏克蘭。
2023年2月23日,聯合國發表聲明:「對烏克蘭在其國際公認疆界內的主權、獨立性、統一性和領土完整的承諾,延伸至其領海」,並要求「俄羅斯聯邦立即、完全且無條件地,從國際公認的烏克蘭領土邊界,撤出所有軍力,停止敵對行為」。
但對於邪惡帝國來說,他們入侵是為了掠奪,第14節的隱喻明確呈現此一對他國領土的強取豪奪,亞述搶奪他人的「財富」,就像一個掠奪鳥巢的搶劫者,「沒有一個翅膀敢對我振動;沒有一張嘴巴敢對我鳴叫。」
● 邪惡帝國(Evil empire):傲慢、掠奪、欺凌、迫害
今日所說「邪惡帝國」(Evil empire)一詞,是前美國總統雷根形容前蘇聯的詞語。1983年3月,雷根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對全國基督教協會發表演說,稱蘇聯為「邪惡帝國」。雷根和美國保守派把這個詞語用在劃分冷戰的道德標準上,將蘇聯及其盟國描繪為「邪惡」。部分人認為,在1980年代的中後期,這個詞語劃下冷戰轉捩點,畫分出「邪惡帝國」與「民主自由」的陣營,美國因而佔領了道德高地,使之在全球事務上更能牽制蘇聯。而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在1991年12月25日佈辭職,隔日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告蘇聯正式解體。
1997年之前,中共常將香港說成是被英國殖民者「強暴」、「欺凌」的弱勢,深深渴望中國「母親」的拯救。然而,中國並非香港的拯救者,事實上中國也是邪惡帝國。也因此,2023年9月13日,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稱:「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一個“邪惡帝國”」。
● 上主發聲:要裁決邪惡帝國(10:15)
對於亞述帝國傲慢的宣告與侵略的野心,第15節先知傳遞上主的話語來回應亞述的誇口。上帝問說:「難道斧頭會比使用斧頭的人偉大嗎?」「難道鋸子會比使用鋸子的人重要嗎?」答案是「不行!」因為「棍子不能把人舉起,人卻能使用棍子」。工具取決於使用者,而世界的一切取決於造物主。
面對現實中的政治壓力或國際威脅,基督徒應當相信上帝對歷史的攝理、掌控,而不只是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上帝可以使用任何手段來實行他的公義,即便這些手段看似對立或敵對。
● 先知結論「所以」(10:16):烈火燒盡邪惡帝國
先知做出結論:「所以」(16節),亞述最強壯的戰士也會失敗,上帝可以使用「疾病懲罰那些飽足的人」,今日我們知道細菌、病毒何其微小卻能使強壯者生病,就像2019年底的武漢肺炎病毒,三年多的肆虐造成全世界,造成6.64億例確診病例,逾670.7萬人死亡(截至2023年1月)。不但如此,「神聖的上帝要成為火焰…要燒盡一切,連荊棘都不能免」,過去是猶大國,如今則是亞述帝國變成「被燒盡的荊棘」。這些很有畫面的描述,要表明上主絕對有能力剷除並消滅強大的帝國。
從經文裡我們學習到,在面對邪惡的強權時,我們不應該恐懼,因為那些自誇的邪惡帝國最終會受到上帝的審判。信仰的核心應建立在對上帝的信賴,而不是對強權的畏懼或妥協。
第19節使用「林中剩下的樹木不多了」的圖像,讓我們看到驕傲帝國被毀滅後的殘餘景象。
五、劫後餘生者的盼望(10:20-23)
20當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民回來的時候,他們再也不倚賴那幾乎把他們毀滅了的國家;他們要真正的信靠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21少數的以色列人會回到大能的上帝那裡。22雖然以色列人已經像海灘上的沙那麼多,只有殘存的人民能夠回來。人民要遭滅絕,應得的報應要像洪水淹沒他們。23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已經決定毀滅全國。
上主對亞述的嚴厲攻擊,將成為猶大國的好消息,因為上帝毀滅亞述帝國將為猶大國帶來解放及福祉。
●「回來(倒轉來)」:餘民、回歸、悔改者
「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民回來的時候」,「回來(倒轉來)」,不僅是指餘民、回歸者,更可以指「悔改者」。也就是歷經毀滅之災,人民更加謙卑的悔改,他們轉向上主,「他們要真正的信靠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10:20b)。
● 嚴厲審判後,帶出盼望
在以賽亞的敘事傳統裡,嚴厲審判(9.8-10.4)之後會接到應許與盼望。不過,這些應許是要給「劫後餘生的餘民」,這個應許是正面的,但也是審慎的,不希望引發「過度樂觀」的心態。
在此,新的應許是建立在三個重要的用語:
1.「依賴、依靠」(10:20):軍事力量
20節的「依賴、依靠」,是指在現實的政治軍事決策裡,要依靠誰呢?新的應許是不用再依靠攻擊人的軍事武力,而是要信靠上主。
2.「真正、堅定」「信靠」(10:20):倚靠上帝
第二個重要用語是「真正、堅定」的「信靠上主」。
3.「回歸」(回到、回來,10:21-22):悔改
第三個重要用語是21節的「回到、回來」,不僅是指地理上的返鄉,更是指信仰態度的改變,全心、毫無保留地轉向上主的主權和心意。
以賽亞書 10:20-27 提供了一個盼望的信息:上帝將拯救餘民。這些餘民不再依賴擊打他們的敵國(亞述),而是轉向倚靠上帝。這段經文中,餘民象徵著那些在危機中仍真實的信靠上主的人,表明即使在極度困難的時期,上帝仍然為信靠他的人保留一個「有盼望的未來」。
● 有所保留的提醒:不要得意忘形
22-23節是一段有所保留的提醒:毀滅的事已經決定,因為上主要大大施行公義,要徹底毀壞全地。
當面對巨大的壓力或壓迫時,基督徒要記得上帝不會遺棄他的子民。即使面對強大如亞述般的勢力,上帝仍然有拯救的計劃,並會保留忠心的餘民。這種信心和盼望應該成為我們面對困境時的動力。
六、上主懲罰亞述(10:24-27)
24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對錫安的居民這樣說:「雖然亞述人曾經像埃及人那樣迫害你們,虐待你們,你們不要怕他們。25一會兒,等我對你們的怒氣消了,我就去消滅他們。26我—上主、萬軍的統帥要用鞭子抽打他們,像從前在俄立巖抽打米甸人一樣;我要懲罰亞述人,像從前在紅海懲罰埃及人一樣。27在那日子,我要從亞述的強權下把你們解救出來;他們的枷鎖不再成為你們肩膀上的重擔。」
● 希伯來文「萬軍」意思是「軍隊」
「上主—萬軍的統帥(萬軍之耶和華)」這個對雅威(舊稱耶和華)的稱呼,在舊約中出現幾近三百次。這稱呼從創世記到士師記都沒有出現過;第一次出現是在撒母耳記上1:3,那裡記載以利加拿上到示羅,向「上主—萬軍的統帥」敬拜祭祀。
這段經文是帶有拯救應許的神諭,以「萬軍的統帥」之名發出,在危急的情勢裡,上主子民必須信賴上主所說的話語,在此上主宣布亞述的殘暴統治將為期不久了。「一會兒」上主的拯救馬上就到。
● 懲罰邪惡,釋放受壓迫者的重擔
亞述的統治將結束!何時?快了!
上主要像從前在俄立巖抽打米甸人一樣,像從前在紅海懲罰埃及人一樣。上主過去對邪惡帝國所做的審判,此刻也要對亞述帝國發出審判,懲罰邪惡,釋放受壓迫者的重擔。
七、邪惡帝國最終將毀滅(10:28-34)
28仇敵攻取了艾城!他們已經過了米磯崙;他們把補給放在密抹。29他們已經通過山谷,在迦巴紮營。拉瑪城裡的人驚慌了;掃羅王故鄉的基比亞人都逃走了。30迦琳人哪,你們大聲喊叫吧!萊煞人哪,你們要留心聽!可憐的亞拿突人哪,你們回答吧!31瑪得米那人和基柄人都逃命了。32今天敵人在挪伯駐紮;他們向錫安山,向耶路撒冷揮拳挑戰。
33瞧吧,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要攻擊他們,像樹枝從樹上被砍下來。他們中間最驕傲的,最強大的,都要被拉下來,遭受凌辱。34上主要把他們推倒,像人用斧頭在森林中砍伐樹木,連黎巴嫩最高大的樹木也要被砍倒!
前一段(10:24-27)才說上主要懲罰邪惡帝國,釋放受壓迫者的重擔。但這一段卻描述耶路撒冷受到軍事攻擊的情況。
● 回顧亞述帝國的入侵
第28-32節描述對耶路撒冷的軍事攻擊,由經文中所提到行軍路線及紮營位置是如此精確,因此學者們相信這可能是對亞述實際軍事攻擊行動的回顧。
● 上主要推倒入侵者
以賽亞書 10:28-34 預言了亞述軍隊的入侵耶路撒冷。儘管亞述看似勢如破竹,但最終它會在上帝的手下敗亡。這段經文提醒基督徒,無論外在的威脅有多麼強大,最終的勝利屬於上帝。帝國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上帝的公義最終會實現。當世俗的強權看似勝利時,基督徒應該對上帝最終的勝利有信心。無論歷史的過程多麼曲折,惡勢力的毀滅是確定的,因為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
這段經文對我們今日處境有何啟示?
一、以上帝視角來看地上國家如何成為稱職的「上帝工具」,而不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
舊約聖經裡,「管教」通常是父母對孩子的,後來用在對「國家」的管教。箴言就這樣說:「要認真管教兒童;責打不至於喪命,反而是救他生命。」(箴言23:13-14)在古代以色列的信仰教導裡,上主的責罰是一種管教,也是警告。最初,管教是針對人,也就是上帝以苦難來教育或警告人。
就連古埃及也有類似的管教觀念,古埃及諺語說:「孩子的耳朵長在屁股上」。也就是透過體罰,來管教孩童。
我不主張體罰,在今日台灣的教育現場也是,要積極維護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台灣教育部就因此制定「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但在現實處境下,當我們遇見苦難時,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反思苦難是否教導或是喚醒我們什麼呢?
● 上主手中的「杖」:苦難、生機
將上主對人的管教,應用到上主對國家或民族的管教,是比較後來的觀念,特別是在「申命記歷史學派」以及後期的先知作品裡(參王下17, 24章; 賽40:2)。這些作品蘊含著:必須經過苦難與責罰,上主的子民才有盼望,才能夠重新開始一種新生活。也就是說,上主手中的「杖」代表著苦難,但也充滿生機,就像摩西的木杖還會發芽(來9:4,民17:1-10),帶來新生。
以上帝視角來看地上國家如何成為稱職的「上帝工具」,而不僭越它受指派的身份及使命。稱職的「上帝工具」,是要尋求上帝的旨意,看重上帝所看重的價值,並致力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原本上帝要亞述帝國攻擊無法無天的國家,但亞述反而僭越本分,要當起全地的霸權主宰者。
二、讀聖經要有歷史感,也要有現代感
先知信息,都是帶有濃厚的歷史感。當信仰者在閱讀時,就會嘗試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這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歷史感形塑民族意識、信仰群體。講道研討中鄭仰恩牧師提到「厚記憶」(thick memory)這概念時,讓我想到另外一個詞「後記憶」(postmemory)。
缺乏歷史感,我們很難形成生命共同體的族群意識或信仰團體。透過「後記憶」、「厚記憶」這二個詞,我們來理解讀聖經要有歷史感,也要有現代感。
●「後記憶」(postmemory)
例如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台灣已漸漸進入「後記憶」的世代。年輕的世代對發生在遙遠年代的受壓迫、屠殺事件,無法有共鳴、想像與同理。因為沒有實際的經驗與感受,他們出生時就已經是民主台灣,他們以為民主自由是自然就有的。
「後記憶」世代多半透過第二手的歷史故事、影像、詩集、藝術作品、紀念活動與社交媒體等,來了解與體會如同二二八、白色恐怖,台灣社會集體的創傷,以及其背後所彰顯的歷史教訓、國族認同與道德價值。
但有更多的人是不想去記憶,在國民黨治理下,更不想讓人去記憶黨國迫害人民的歷史。導致台灣文化失根、語言失根、歷史失根。
●「厚記憶」(thick memory)
「厚記憶」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理論。「厚記憶」,簡單來說,就是將歷史記憶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嘗試理解某種歷史記憶如何被一個群體所接受、產生強烈認同感以及情感,逐漸形塑出民族、族群、生命共同體。正如,透過聖經的查考、宣講,在信仰群體中傳承對信仰的厚記憶。今天經文裡,先知以賽亞就藉由米甸和埃及事件中,上主拯救以色列的事蹟,進行「厚記憶」,喚起信仰群體對上主的信靠。
其實很多國家也都有喚起集體意識的作法,甚至邪惡洗腦的作法。就以獨裁國家來說好了,到處設立「偉人銅像」,就是在進行集體的洗腦。台灣也很像北朝鮮,到處設立統治者的「銅像」,這十幾年來去除威權象徵,已經少了很多。但軍校、軍營、中正紀念堂卻還是矗立屠殺者的銅像。
● 台灣處境下的基督徒:厚記憶、現代感
但是,我們不要去紀念獨裁者,更不要歌頌獨裁者。台灣基督徒除了要透過聖經深化信仰的厚記憶之外,我們也需要透過台灣歷史來建構台灣主體意識的厚記憶。而作為台北濟南教會的一份子,牧師也期待我們能夠多認識我們教會的歷史、長老教會的歷史,透過教會歷史的厚記憶,形塑我們的信仰群體。
我們研讀歷史的時候,也要有現代感,不只是要清楚史實而已,還要進一步設身處地去設想,假設自己處在該歷史時空裡面,我們遇到抉擇時,會採取什麼態度?什麼立場?或是行動?在現代處境下,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
比如說,「美麗島事件」發生在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甚至佯打警察,蔣經國政權以此為理由鎮壓民眾,再透過媒體放送全台灣,宣傳及定調這是一場「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
如果讓你做出抉擇時,你的立場會是什麼?你會採取什麼行動?
你會稱呼為「美麗島事件」,還是「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你會認同民主與自由的行動訴求,還是站在壓迫者、獨裁黨國的那一方?
今天的時事,之後就成為歷史。如果我們今日之言行,只為一人之私、一黨之私,以後都難逃歷史的清算。所以,對於今日之事,我們要有「歷史感」。而讀歷史、讀聖經,也要有「現代感」的反思。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亞述帝國為何不是上帝稱職的「工具」?地上國家應該如何實踐上帝的旨意?
2.先知信息中大量引用歷史事件,為了不讓信仰記憶消失,也避免成為歷史失根的民族。台灣基督徒可以如何「厚記憶」,深化信仰的根基?
3.什麼是「邪惡帝國」?為何上帝要敵對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