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難與末了之事
2023.3.26 臺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馬可福音 13.14-37
● 啟示文體:揭開、掀開
● 馬可的教會團體:從猶太會堂出走,面對羅馬帝國皇帝崇拜的迫害
一、當心洞察時代處境(13:14-23)
● 卡爾巴特(Karl Barth):「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
● 「講道王子」司布真牧師(C. H. Spurgeon):《聖經與報紙》(The Bible and the Newspaper, 1878)
● 「毀滅性的可憎之物」是個專有名詞:主前168年,希臘皇帝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自封「神顯現」(Epiphanes,“God Manifest”)
● 「毀滅性的可憎之物」(但以理書12:11)
● 主後40年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
● 主後70年,第一次猶太戰爭時,羅馬將軍提多(Titus)
● 今日,「毀滅性的可憎之物」被放在中國的教堂裡
● 提醒我們要有歷史感,要從歷史事件中反省
● 耶路撒冷淪陷之前,基督徒逃到約但河東邊的山麓佩拉(Pella)
● 面對假基督和假先知,還有大量的假新聞、假訊息
● 對於無法證實可信來源的新聞、資訊,不轉貼、不轉述
二、末日的處境(13:24-27)
● 大型災難的景象「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
● 遇到末日災難:「要昂首挺胸」,「你們要警醒,不斷地禱告」
● 第27節:表明上帝的拯救是普世性的
三、發生的兆頭迫近 (13:28-31)
● 無花果樹長出新葉:提醒門徒要留意當代處境的局勢變化
● 當時猶太人關注的焦點是在「耶路撒冷」
● 當時教會與基督徒關注的焦點是「耶穌再來」
四、遠行的主人(13:32-37)
● 「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耶穌時代猶太人訂婚、結婚的文化背景來看
● 「訂婚」完成,成為合法夫妻,但還不會住在一起。
● 「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翰福音14:2)
● 「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14:3)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洞察時代處境,警醒祈禱,等待基督榮耀的再來
● 極權統治者僭越上帝的位置,「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
● 訂婚之後,尚未完成結婚。我們還在等待新郎耶穌的再來。
● 末日不是一種恐嚇思想,而是一種善意的提醒
● 過一個警醒的人生:更高尚、更有活力
● 靈性的慣性,培養出態度,隨時準備好
二、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
● 「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馬可福音13:30)
● 耶路撒冷滅亡:拉比約哈難(Johanan ben Zakkai,A.D. 30-90)
● 「我對你們講的話也是對大家講的:你們要警醒!」(13:37)
問題討論:
1.「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是什麼意思?
2.今日什麼樣的「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取代了上帝的權柄?
3.我們如何過一個警醒的人生?
大災難與末了之事
2023.3.26 臺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馬可福音 13.14-37
前一講,我有說過馬可福音第十三章、路加福音第廿一章、馬太福音第廿四至廿五章,被歸類為「啟示文體」的經文,這幾段福音書的經文也被稱為「小啟示錄」。
啟示文體(啟示/天啟文學, apocalypse),其意思就是揭開、掀開(revelation),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劇透」,把最終的結果先透露出來給大家,讓陷入絕境的人,在黑暗裏看到光明、希望。對曾經領受耶穌話語的人、經歷耶穌的醫治與同在的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必能使他們度過存亡危機。
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寫作風格,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等等。耶穌時代,大約在東漢初期,但在中國文化裡,沒有啟示文體。
馬可筆下的教會團體,在當時的處境是,一方面從猶太會堂出走,遭受猶太人的排斥與攻擊;另一方面,又面對羅馬帝國皇帝崇拜的迫害。主後七十年之前,剛形成的教會團體面臨空前的迫害,使徒保羅、彼得相繼殉道,基督徒受壓迫、被殺害,眾多的絕望紛沓而至,彷彿世界的終局臨到。面對終局的絕望感之下,但作者也提醒,「這些事必然發生;但這不是說歷史的終局已經到了。」(馬可福音13:7)
既然終局尚未臨到,那麼我們該如何查驗呢?
一、當心洞察時代處境(13:14-23)
14(太 24:15-28 路 21:20-24)「你們要看見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讀者必須領會這句話的含意)。那時候,住在猶太的,該逃到山上避難;15在屋頂的,不要下來,也不要到屋子裡去拿任何東西;16在農場的,不要回家拿外衣。17那些日子裡,懷孕的女人和哺育嬰兒的母親就苦了!18你們要懇求上帝不讓這些事在冬天發生。19 因為那些日子的災難是從上帝創世以來未曾有過的,將來也不會再有。20要是主沒有縮短那些災難的日子,沒有人能夠存活。但是,為了他所揀選的子民,他已經縮短那些日子了。21「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瞧,基督在這裡!基督在那裡!』不要相信他。22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出現;他們要行神蹟奇事,盡其所能來欺騙上帝所揀選的子民。23你們要當心!我已經預先把這一切事都告訴你們了。」
這段經文作者提醒遭受攻擊的早期教會信徒與讀者,要當心洞察時代處境,同樣的,我們也必須警醒洞察我們時代的處境。
有人問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巴特回答:「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又說:「年輕的後輩神學家們,拿起你的聖經,也拿起報紙。兩者都讀,但是要用你的聖經解讀你的報紙。」
十九世紀被稱為「講道王子」的英國司布真牧師(C. H. Spurgeon)曾寫過一本書《聖經與報紙》(The Bible and the Newspaper, 1878),他強調要拿聖經來針貶時事,要拿聖經來批判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的必要連結,也提醒傳道者所傳的信息要與當下的生活處境對話,除了使講道不會與社會產生脫節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在處境下與時俱進的去實踐信仰。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洞察時代處境,更看到耶路撒冷毀滅性的危機。這件事情也在提醒我們,基督徒除了要好好的讀聖經之外,也不要忘了關心世界政局及環境的變化。
「『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讀者必須領會這句話的含意)」(13:14)「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在當時是不證自明的專有名詞,是指主前一六八年,希臘皇帝安提阿哥四世的時代(Antiochus IV Epiphanes),他自封「神顯現」(Epiphanes,“God Manifest”)。
他帶兵攻入耶路撒冷聖殿,並且將宙斯放在聖殿祭壇上,殺豬獻祭,且將豬血潑灑在祭壇上,用這種方式在羞辱猶太人,蔑視上主。這個事件,聖經中最早是記載在但以理書第十二章十一節,這也讓我們知道但以理書的啟示文體是在主前一百六十年左右寫成。
「毀滅性的可憎之物」是當時的專有名詞,耶穌引用當時二百年前的歷史事件來說明當時處境下仍繼續存在著「毀滅性的可憎之物」,所以作者才會說「讀者必須領會這句話的含意」。
希臘皇帝在聖殿拿豬頭獻祭,此事引起猶大家族馬加比(Maccabean)極度的不滿和憤怒,發起猶太人激烈的反抗。耶穌在預言類似這樣的大災難會再來臨,歷史的事件會再重演,他提醒大家要注意。
「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意思是指原本該是敬拜上帝的聖殿,卻被僭越取代上帝,同樣的,極權暴政的皇帝僭越上帝的權柄,自稱是「神明」,就像二百年前希臘皇帝安提阿哥四世自稱是「神顯現」(Epiphanes),意思是「看到我就是看到神」。
主後四十年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就曾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設立自己的雕像,這對馬可福音第一代讀者來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就是卡利古拉,而且他「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這件事後來因為皇帝突然死了,也不了了之。
甚至主後七十年,第一次猶太戰爭時,羅馬將軍提多(Titus)佔領耶路撒冷聖殿,並將軍團的軍旗設立在聖殿,並在聖殿裡獻祭祭拜軍旗。設立「毀滅性的可憎之物」這個像,就像今日在中國,不僅將習近平的像放在教堂裡受敬拜,甚至被迫將十誡換成了「習語錄」,禮拜中要先唱紅歌歌頌共產黨。如今,「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已經被放在教堂裡了,我們洞察到時代的徵兆嗎?
耶穌似乎在對當時的跟隨者說:「你們的時代也發生類似的事情,羅馬皇帝的崇拜就正在發生之中。」換言之,這件事情要提醒人民,要有歷史感,要從歷史事件中反省,要警醒洞察我們時代的處境。
「那些日子的災難是從上帝創世以來未曾有過的」,意思是說這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圍城,猶太人死守耶路撒冷後來斷糧,城中百姓竟淪為易子而食慘絕情況,最終陷入羅馬人手中。根據當時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Titus Flavius Josephus)說,當時死亡人數高達一百一十萬人,絕大多數是逾越節期外來的朝聖客,在長達八個月的圍城戰役中,聖殿亦遭焚毀而淪為廢墟。
耶穌洞悉大災難的來臨,在戰亂中,人們通常會躲進城裡,因為有城牆保護,但耶穌在此警告說,耶路撒冷是最不安全的地方。而是要逃到「山上」,根據初代教會的傳說,耶路撒冷淪陷之前,大部分的基督徒記得耶穌三十多年前的預言,而逃到位於約但河東邊的山麓佩拉(Pella),得以遠離災難獲得生存,福音書作者記載這件事情就是在強調「聽耶穌的話語」的重要性。而在當時逃難的日子,對於孕婦和哺乳嬰兒的母親來說加倍的痛苦。確實,羅馬人入城後,無論男女老少都被殺,也有婦女和嬰孩被擄到各國去。
大災難發生前,第廿一節「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瞧,基督在這裡!基督在那裡!』不要相信他。」今天,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假基督和假先知的問題,還有更大量從中國來的假新聞、假訊息,這些認知作戰的假訊息正在迷惑人心,在此也要提醒,對於無法證實可信來源的新聞、資訊,不轉貼、不轉述。
二、末日的處境(13:24-27)
24(太 24:29-31 路 21:25-28)「那些災難的日子過去以後,太陽要變黑,月亮不再發光,25星星要從天上墜落,太空的系統也都要搖動。26那時候,人子要出現,充滿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27他要差天使到天涯海角,從世界的這一頭到世界的那一頭,召集他所揀選的子民。」
作者描述完「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這樣的徵兆之後,隨即引發戰爭、大災難。這災難的描述用我們現代語言來說,就是「風雲變色」、「驚天動地」。
對台灣最近的全國大型災難,莫過於廿四年前的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還未出生,或是沒有記憶。九二一大地震,災後我與物資車從雲林縣林內、竹山、集集一路進入到中寮,看到教會旁的空地放了一具具的棺材,因為附近的廟宇有禁忌,而放到教會這邊來。我們就將物資放在教會,提供有需要的人來拿。當地教會煮起大鍋粥,提供給災民食用。隨後幾天,有好幾次餘震,都會聽到有人恐懼哭泣,大家都不敢在停留在屋內。這樣的景象就像第廿六節所說:「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
耶穌說,當我們遇到這些末日災難景象時「要昂首挺胸」,這句話也是呼應第卅七節的提醒「你們要警醒!」。
第廿七節說:「他要差天使到天涯海角,從世界的這一頭到世界的那一頭,召集他所揀選的子民。」很清楚地表明上帝的拯救是普世性的,不侷限在猶太人,而是從世界的這一頭到世界的那一頭,是全人類的救贖。
三、發生的兆頭迫近 (13:28-31)
28( 太 24:32-35 路 21:29-33 )「你們要從無花果樹學教訓。當枝子呈現嫩綠的顏色,長出新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快到了。29同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現象就知道時候快到了,就在門口了。30你們要記住,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31天地要消失,我的話卻永不消失。」
這一段經文描述發生這些事的兆頭越來越近了。無花果長嫩芽,夏天即將到來。這些現象出現時,災難也就即將到來。
比喻裡,主耶穌並沒有將「發生的時間」告訴門徒,他沒有說:「在我升天後四十年,這些事都要發生。」他是用無花果樹和其他果樹長出新葉作比喻,提醒門徒要留意當代處境的局勢變化。
第三十節說「你們要記住,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對當時的聽眾來說,「這一切事」是指耶路撒冷的毀滅,換句話說在他們那一代還沒結束,耶路撒冷的毀滅很快就發生。耶路撒冷的毀滅,只是帶出那一代的末日徵兆。
當時猶太人關注的焦點是在「耶路撒冷」,但是當時教會與基督徒關注的焦點已經轉向「耶穌再來」,甚至以耶穌的話語為要緊,因此耶穌告訴門徒說:「天地要消失,我的話卻永不消失」。
四、遠行的主人(13:32-37)
32(太24:36-44)「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33你們要留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刻什麼時候臨到。34正像一個人出外遠行,把家務交給僕人管理,分配每一個人的工作,又吩咐門房當心門戶。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回來,也許傍晚,也許半夜,也許天亮以前,也許日出以後。36假如他忽然回來,別讓他發現你們在睡覺。37我對你們講的話也是對大家講的:你們要警醒!」
要了解這一段經文,先要了解「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的背景。根據耶穌時代猶太人訂婚、結婚的文化背景來看,當男生到女生家提親時,男生會拿一杯葡萄酒,自己喝一口之後遞給女生喝,女生如果也喝了,就代表完成「訂婚」。這就像耶穌最後的晚餐,耶穌喝了一口也遞給門徒喝,門徒喝了代表他們「訂婚、誓約」。「訂婚」完成,他們就是合法的夫妻,但還不會住在一起。
訂婚完成後,新郎就會回家,在父親家旁邊的空地蓋房子,房子蓋好之後,要給父親看,父親看為滿意,才會准許新郎去將新娘娶回家。這就是為何耶穌會說:「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的猶太文化背景。
耶穌曾向門徒說的離別贈言:「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翰福音14:2)又說:「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14:3)耶穌還要「再回來」,他的再來就是要完成「結婚」。
訂婚後,新郎回家蓋房子,時間大概都是一年左右。有的人蓋快一點,或許半年,有的人蓋慢一點,也許超過一年。只有當父親看為滿意之後,才會准許新郎去將新娘娶回家。
在這一段期間裡,新娘要天天警醒,預備好自己隨時等候新郎的到來。在馬太福音裡有記載十個童女的比喻,五位聰明的、五位愚笨的,那聰明的童女就是警醒自己,有另外帶燈油,因為新郎趕路在半夜來到新娘家。
在此則是用「遠行的主人」來代表新郎,遲遲還沒有回來。同樣地,在大迫害、大災難之下的早期教會及基督徒,他們與耶穌立約了、訂婚了,但新郎何時來,這位上帝國的主人何時回來?是他們最為關切的事。在耶穌尚未再來之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警醒、祈禱。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洞察時代處境,警醒祈禱,等待基督榮耀的再來
甚至主後七十年,第一次猶太戰爭時,羅馬將軍提多(Titus)佔領耶路撒冷聖殿,並將軍團的軍旗設立在聖殿,並在聖殿裡獻祭祭拜軍旗。設立「毀滅性的可憎之物」這個像,就像今日在中國,將習近平的像放在教堂裡是一樣的。如今,「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已經被放在教堂裡了,我們洞察到時代的徵兆嗎?
極權統治者僭越上帝的位置,「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這就是終末的重要徵兆。隨後就會出現戰爭、大災難的景象。就像二十世紀德國納粹的標誌被擺放在教堂神聖講台上,極權統治者自稱是救主時,隨後就出現戰爭、大災難。耶穌再來之前,這些末後徵兆不斷的出現、重演。
我們今日的處境,就像是在訂婚之後,尚未完成結婚,我們還在等待新郎耶穌的再來。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洞察時代處境,更看到耶路撒冷毀滅性的危機。這件事情也在提醒我們,基督徒除了要好好的讀聖經之外,也不要忘了關心世界政局及環境的變化。
「末日」提醒我們有限,提醒我們有終結。我們生命什麼時候終結,都沒有人知道,甚至人類會碰到什麼大災禍,我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們要把我們的生命,活得很豐盛。
對於終末即將來到的迫切感,會促進我們過一個警醒的人生,幫助我們反思生命的使命與價值。進而培養出靈性的習慣,培養出隨時準備好的態度。願上帝幫助我們,洞察時代處境,警醒祈禱,等待基督榮耀的再來。
二、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
耶穌提醒當時候的基督徒,耶路撒冷即將毀滅,以色列即將亡國,這樣的信息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很難接受,也很難理解的。但在耶穌預言的四十年後,耶路撒冷就真的毀滅了,這也說明耶穌所預言的末日時代已經展開。耶穌說:「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馬可福音13:30)
面對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族滅亡的災禍時,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關於拉比約哈難.便.撒該(Johanan ben Zakkai,A.D. 30-90)的一個典故。他是著名拉比希列(Hillel)的學生。主後六十八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團重重圍困,城內的猶太人危在旦夕,城裏面飢荒,甚至易子而食。當時,面對羅馬帝國圍城之戰,城內的猶太人分裂成兩派:一派是主張非暴力解決的鴿派,另一派是主張以暴力抗爭的鷹派。約哈難所屬的鴿派被鷹派關押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城堡中,行動受到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拉比約哈難先假裝生病,不久,就傳出了約哈難的死訊。眾人把這拉比的裝進棺材,以下葬為名,逃出了鷹派的監視,送到城門口。羅馬守兵想要以刀刺入棺材來驗屍,約哈難的弟子們紛紛跪下求情。最後棺木被運到羅馬司令官的面前。
拉比約哈難從棺木中爬起來,他正視著司令官維斯帕先(Vespasian)的眼睛,十分認真地說:「我對將軍閣下懷著和羅馬皇帝一樣的敬意。」「閣下一定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凱撒。」拉比約哈難說:「我只有一個願望請你幫忙實現:給我留下一個能容約十多個拉比的學院,並承諾永遠不要破壞它。」維斯帕先同意約哈難提出的要求,並說如果他的預言能夠成真,就會實現他保存學校的願望。
主後六十九年共出現四位凱撒,維斯帕先是當年最後一位被元老院任命為凱撒。維斯帕先坐上皇帝寶座之後,為了感謝拉比約哈難的預言,最終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當羅馬軍隊大屠殺猶大地區及耶路撒冷城時,他果然發出了一道命令,要求只留下一所拉比學校。這樣拉比約哈難在沿海平原小鎮雅比尼(Yavne/Jamnia,代下26:6)建立的聖經學院得以倖存。後來這學校成為近代猶太教的復興搖籃。
拉比約哈難考慮的並不僅僅是幾十位拉比的生命,而是希望透過學習、教育來延續信仰的精神。他認為,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更是維護民族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有信仰的學校教育,才能保證其子孫後代維護其民族身份。這一觀念就是拉比約哈難.便.撒該所說的:「只要學校在,民族就不會滅亡。」
若以第卅七節來看,「我對你們講的話也是對大家講的:你們要警醒!」也是在提醒我們,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教會的查經班、聖經學校,團契小組裡對聖經的研讀,以及各種祈禱會,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終末時期警醒,好讓我們將來在耶穌面前得以站立得穩。願上帝幫助我們,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
問題討論:
1.「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是什麼意思?
2.今日什麼樣的「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取代了上帝的權柄?
3.我們如何過一個警醒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