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造的不是神
2020.1.12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19:21-41
● 使徒保羅的宣教,是實踐上帝國的行動,不是要擁抱地上帝國。
● 宣教只跟「三位一體」(Trinity)的教義有關,拉丁文Missio是指聖父差遣聖子,聖靈又被聖父和聖子所差遣。
● 1932年卡爾.巴特(Karl Barth):「宣教是上帝自己的一項活動」。
● 1952年威林根(Willingen)國際宣教協會「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
● 「願你們平安!正如父親差遣了我,我照樣差遣你們。說完這話,他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約翰福音20:21-22)
● 教會的建造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三一上帝」為中心。
一、基督肢體同甘苦(19:21-22)
● 和合本「心裏定意」,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蒙聖靈(πνεῦμα)的指示」。
● 以拉都居住在哥林多(提摩太後書4:20),持有拉丁官銜aedile,譯為「民政官」。也被稱為「司庫/城內管銀庫」(羅馬書16:23)。在希臘文裡是用「主管/管家」(οἰκονόμος)意思是「管家」。
● 保羅推動募款計劃有兩個主要原因。
1.強調教會的合一。「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
2.活出實際的基督徒愛心。
二、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19:23-27)
● 傳福音遇到阻擋:猶太人的煽動、帝國的壓迫,甚至「擋人財路」。
● 以弗所傳統信仰信奉亞底米女神。
● 為何說亞底米女神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聖石」?
● 以弗所這場暴動發生在五月,因為當地五月又稱為亞底米月。
● 宣教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是帶來社會的甦醒,對抗邪惡,走向新天新地。
三、煽動群眾的情緒(19:28-34)
● 「群眾的智慧只有三歲小孩」。
● 帶動熱情或是煽動情緒,看來類似,但從動機來看,完全不一樣。一個是要人做出更有愛與盼望的事,另一個卻是鼓勵仇恨。
四、安撫失去理智者(19:35-41)
● 書記官在處理暴動事件時,雙方面的立場與認知他都說。
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要緊的信息:
一、福音不僅要改變人心,更要帶來社會的甦醒
● 「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不是停留在個人受洗的宣教,而是要帶來社會的甦醒,從不公義轉向公義,走向新天新地。
● 宣教觀察家:「這片非洲大陸的基督教有千里寬,卻僅有半吋深。」
二、人所造的不是神,我們只能更加謙卑地與上帝同行
● 在路司得時,保羅很清楚的向群眾表示:「我不過是人,人性上跟你們一樣。」(使徒行傳14:8-20)
● 假神習慣透過物質誘惑使人離開上帝。
● 基督徒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所造的不是神,我們只能更加謙卑地與上帝同行。
問題討論:
1.我們的宣教觀是否僅停留在關注個人受洗的層面,而忽略社會的甦醒,受造界的更新及上帝的掌權?
2.以弗所的女神像崇拜,在我們現代處境下,有哪些類似情境?
3.在我們的經驗裡,我們常見哪些人造的偶像?包括政治、經濟各層面。
人所造的不是神
2020.1.12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使徒行傳19:21-41
昨天是台灣第七次的總統直選,我們能夠直選總統才廿四年,在三十年前「野百合學生運動」時,學生四大訴求被李登輝總統友善的回應,也推進了台灣民主發展。經過七次直選的民主選舉,台灣還是民主制度的嬰兒。在大選過後,要緊的是團結及維護民主人權的進步價值,更期待走向新天新地的上帝國度。
使徒保羅的宣教,是實踐上帝國的行動,他不是要擁抱地上帝國,而是要走向上帝國。十六世紀以前,宣教只跟「三位一體」(Trinity)的教義有關,拉丁文Missio是指聖父差遣聖子,聖靈又被聖父和聖子所差遣。這也是《使徒行傳》重要的核心,整個宣教行動是奠基於聖父、聖子、聖靈的行動。
1932年,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在布蘭登堡宣教會議(Brandenburg Missionary Conference)的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宣教是上帝自己的一項活動」,宣教的概念至此展開了突破性的發展。戰後,這種宣教理念的影響力在1952年威林根(Willingen)國際宣教協會(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時達到最高點,明顯呈現出「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這項理念。宣教被認為是直接由「三一上帝」的本性而來,因此必須以「三位一體」的角度來看宣教,而不是從教會論或是救贖論的觀點來了解宣教。於是回復到聖經裡面復活耶穌的宣教差遣,耶穌復活後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正如父親差遣了我,我照樣差遣你們。說完這話,他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約翰福音20:21-22)「上帝的宣教」是聖父怎樣差遣聖子,聖父和聖子也怎樣差遣聖靈,聖父、聖子、聖靈也照樣差遣教會進到世界。(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523-524。)換言之,教會或信徒是上帝所差遣在宣教事工中的僕人,而不是主體。教會的建造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三一上帝」為中心,先求上帝的國、上帝的義,實踐上帝的旨意在地上,而個人、國家、甚至整個受造世界的目標,就是要走向新天新地「三一上帝」整全的國度。
使徒保羅的宣教正是實踐「上帝的宣教」,當我們在讀《使徒行傳》的信息時,要時常查看記載中聖父、聖子、聖靈的行動。
一、基督肢體同甘苦(19:21-22)
21這些事情過後,保羅決定(「保羅決定」或譯「保羅蒙聖靈的指示,決定」)取道馬其頓和亞該亞,到耶路撒冷去。他說:「到了那裏以後,我也必須訪問羅馬。」22於是他打發他的兩個助手─提摩太和以拉都─到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留在亞細亞省。
在廿一至廿二節裡,作者告訴我們,保羅打算去耶路撒冷。因為,耶路撒冷的教會貧困;保羅便打算從他所有的外邦教會中,收集奉獻作為耶路撒冷教會的幫助。和合本聖經翻譯為「心裏定意」,現代中文譯本有將一個重要的意思翻譯出來「蒙聖靈(πνεῦμα)的指示」,這樣更能表達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而是聖靈在人內心的感動與帶領。這讓我們看到,這就是「三一上帝」在帶領的宣教。保羅不僅要將捐款帶到耶路撒冷幫助教會,在聖靈的感動下,訪問羅馬也是重要的一站。
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一位新的同工——以拉都。以拉都居住在哥林多(提摩太後書4:20),哥林多市集廣場西北面有兩個大劇場。保羅曾說自己:「在天地間成了一齣戲,讓天使和世人觀看。」(哥林多前書4:9),因此,哥林多的基督徒無疑很明白保羅所描述的情景。
在哥林多劇場附近的一個購物廣場,考古學家發現一段銘刻,提到某個叫「以拉都」的人,這個人持有拉丁官銜aedile(阿底勒),有些譯者翻作「民政官」。這個以拉都可能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寫信給羅馬基督徒時提到的「司庫/城內管銀庫」的以拉都(羅馬書16:23)。在希臘文裡是用「主管/管家」(οἰκονόμος)這個字,基本意思是「管家」。總之,以拉都是羅馬的一級地方官員。保羅派提摩太和以拉都二人往馬其頓,是為了收取捐款(參考羅馬書15:25-28)。
然而保羅的計劃受到耽擱。他並沒有立刻往耶路撒冷去。他只是「打發他的兩個助手─提摩太和以拉都─到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留在亞細亞省。」(使徒行傳19:22)保羅就在這段滯留在以弗所的時間,寫成哥林多前書,裏面提到他延遲動身的原因。他在《哥林多前書》末了說:「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哥林多前書16:1)
保羅推動募款計劃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他想用最實際的方法去強調教會的合一。他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是基督肢體裡的一部分,因此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就這樣說:「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換言之,保羅要哥林多、加拉太等外邦教會,用實際的關懷來表達自己有分於基督肢體的受苦,這也是一種合一的意義。
第二,保羅要教他們活出實際的基督徒愛心。當眾人聽到耶路撒冷的貧困時,當然覺得擔心掛慮,所以保羅要教他們,關心必須訴諸行動。這兩項功課:肢體合一與愛的行動,迄今仍很重要。
二、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19:23-27)
23就在這時候,為了主的道路,以弗所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亂事。24有一個名叫底米特的銀匠,一向以製造銀質的亞底米女神廟模型為業;這行業使許多匠人獲得厚利。25底米特召集了這些工人和所有的同業,對他們說:「各位,你們知道我們的繁榮是靠這一行業的。26現在你們已經聽見,也看到這個保羅在搞些甚麼。他說:『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這話已經使以弗所和幾乎全亞細亞省的許許多多人相信了。27看來我們這一行業有蒙受惡名的危險。不但這樣,連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輕視,一向在亞細亞省和普天下受崇拜的女神的尊榮也要遭受破壞!」
使徒在傳福音時總是遇到阻擋,但是這次的阻擋不是來自猶太人的煽動,不是來自帝國的壓迫,而是「擋人財路」。這情形就和十三章、十六章所發生的事件相似,就是用宗教斂財的人遇到福音的真理,就喪失賺大錢的機會。
這裡提及以弗所的百姓是信奉亞底米女神,他們相信亞底米是掌管生育、土地的女神,以台灣人的信仰來說,亞底米的角色就是「土地公」與「助生娘娘」俗稱「註生媽」。以弗所人為亞底米女神所建的廟相當出名,曾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觀之一。該廟寬67公尺,長130公尺,有127支高19公尺的白色大理石柱支撐著屋頂。廟裡供奉著所謂從天而降、重疊多乳的女神像。
為何是從天而降,因為早在羅馬帝國建立之前,當地就在祭拜一顆隕石,該隕石有三十六個「乳凸」狀凹凸,因此被當成天上掉下來的「女神像」。所以,第卅五節城裡的書記官才會說那是一塊「從天上降下來的聖石」。二千多年前的人確實很無知,所以才會將隕石當成「神」,又加上隕石凹凸不平,將它當成女人的胸部,所以稱為「女神」。
在1980年時有一部電影《上帝也瘋狂》,描述有人駕駛飛機飛過非洲荒涼大草原,還被非洲原始人認為是「神」,因為他們沒有看過這麼大的鳥,又能發出驚人的聲音。甚至,飛機上的人將可樂的瓶子往外丟,還被非洲原始人拿來膜拜。這情形就像以弗所的百姓將隕石拿來建廟供奉是一樣的。
以弗所當地的有錢人都是靠製作小的亞底米銀像在賺錢,這情況就像台灣人喜歡在廟裡請偶像回去拜,或是買更小的佛像掛在身上。現在,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就收藏許多大大小小的亞底米女神像。
以弗所這場暴動發生在五月,因為當地五月又稱為亞底米月,整個月都用來作宗教的集會。底米特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將製造偶像的業者聚集起來,來控告保羅。因為保羅說:「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
甚至,從底米特的口中我們也知道,保羅的話不僅影響以弗所,且幾乎全亞細亞省的人都相信了。換言之,賣偶像的人不僅在以弗所沒有生意,甚至他們也無法外銷到整個亞細亞省。因為「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這句話喚醒了眾人的心靈。也因為有許多人的心靈甦醒,信了耶穌基督,不再去敬拜亞底米這塊隕石,而導致這些銀匠的生意蕭條,不像過去獲利豐厚。生意要受影響不是三、五天的事,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保羅所傳的福音已經有一段時間,若根據歷史的研究,保羅在以弗所停留三年之久的時間(參考使徒行傳20:31)。三年之久使得百姓認識到「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甚至影響到製造銀像者的生意,確實不容易。因為,許多百姓的心靈都甦醒了。當我們在說,宣教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時,已經不是停留在個人受洗的宣教,而是社會的甦醒,「上帝的宣教」是喚醒良知、喚醒公義、喚醒憐憫,喚醒我們對抗邪惡、對抗造神運動(包括政治上的造神),而走向新天新地。
三、煽動群眾的情緒(19:28-34)
28群眾一聽見這些話就狂怒起來,大嚷說:「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女神多麼偉大啊!」29於是騷動蔓延全城。暴民抓住跟保羅同行的兩個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一起衝進戲院裏去。30保羅想走到群眾前面,但是門徒們不讓他進去。31還有亞細亞省的幾位領袖,是保羅的朋友,也派人去勸阻保羅,叫他別冒險到戲院裏去。32這時候,整個會場亂哄哄的,有的喊這個,有的喊那個,多數的人不曉得他們聚在那裏是幹甚麼的。33猶太人把亞歷山大推向前去,有些人以為這件事該由他負責。於是亞歷山大做個手勢,要發言向群眾分訴。34可是,當大家認出他是猶太人,就一齊呼喊:「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女神多麼偉大啊!」這樣一直呼喊了兩個鐘頭。
接著來看第廿八至卅四節。以弗所人聽到底米特的煽動之後,情緒就按耐不住。大多數的群眾都是跟著人家走,對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要參加這樣的活動絲毫不清楚,所以就有人就這樣描述群眾說:「群眾的智慧只有三歲小孩」。
第廿九節提到群眾衝入「戲院」,羅馬式的城市都有露天的劇場,是全城的集會場所。以弗所的戲院在十九世紀末被挖掘出來,直徑長達五百公尺,保守估計可以容納二萬五千人坐在裡面,規模比台北市中山足球場還大一些。這也看得出這場動亂是很嚴重的。
第卅三節提到猶太人亞歷山大被安排出面,要說明此事與猶太人無關。但是,在這種場合要清楚分別猶太教與基督徒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當亞歷山大要向群眾分訴的時候,就被群眾用「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女神多麼偉大啊!」這樣的口號給蓋過去。其實,人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是很難說清楚講明白的。若是人陷入怨恨裡面,就算有理也站不住腳。帶動熱情或是煽動情緒,看來類似,但從動機來看,完全不一樣。一個是要人做出更有愛與盼望的事,另一個卻是鼓勵仇恨。
四、安撫失去理智者(19:35-41)
35最後,那城裏的書記官把群眾安撫下來。他說:「以弗所人哪,誰不知道以弗所城是守護大亞底米女神廟和那塊從天上降下來的聖石的?36既然沒有人能否認這些事,你們就應該安靜下來,不可有鹵莽的行動。37你們把這些人帶到這裏來,可是,他們並沒有盜取廟中的東西,也沒有褻瀆我們的女神。38如果底米特和他的同業要控告甚麼人,自有規定的開庭日子和聽訴訟的官長,他們可以對質。39如果有其他的事,也可以在合法的會議中解決。40像今天的暴動,我們難免要被追究責任的。這一切的紛擾是不對的,我們自己也說不出甚麼理由來。」41說了這些話,他就把聚會解散了。
最後來看第卅五至四十一節。要安撫情緒失控、失去理智的群眾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出面協調的書記官,其實就是以弗所的行政首長,負責地方治安及民眾集會,與總督(省長)有密切聯繫。
書記官在處理暴動事件時,雙方面的立場與認知他都說,站在以弗所人的立場,他說:「以弗所人哪,誰不知道以弗所城是守護大亞底米女神廟和那塊從天上降下來的聖石的?」站在基督徒的立場,他說:「他們並沒有盜取廟中的東西,也沒有褻瀆我們的女神。」換言之,使徒保羅他們沒有什麼不軌的行為,更不是現行犯。也因此,銀匠底米特要告保羅他們,就必須依照規定提出。因為總督會定期巡遊省內要城,聽民訴訟。百姓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上訴,若是今天的暴動,書記官和百姓難免要負法律上的責任。這位書記官將二方面的事實陳述,很順利的安撫失去理智者。
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要緊的信息:
一、福音不僅要改變人心,更要帶來社會的甦醒
為甚麼底米特糾集銀匠鬧事?因為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這和保羅可說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當人悔改相信福音之後,他們的生命改變,而不再去拜亞底米女神。使徒並沒有毀謗以弗所人的女神,是因為眾人認識真神上帝,內心有了改變,不再覺得有需要去拜亞底米神。
可見以弗所受到福音改變的人很多,他們不再需要請亞底米的偶像回家。他們知道可以靠著聖靈與上帝交通,當然不會再花錢在銀龕上。當人們裏面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東西取代了舊的東西,新的生命勝過了舊的慾望。換言之,福音是要改變人心,使社會甦醒。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宣教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不是停留在個人受洗的宣教,而是要帶來社會的甦醒,從不公義轉向公義,從自我中心轉向愛上帝、愛人如己的價值,並喚醒我們對抗邪惡、對抗造神運動(包括政治上的造神),而走向新天新地。
很可惜的只留在個人受洗的宣教,並無法轉變人心與社會。就像非洲有許多國家,肯亞、賴比瑞亞、南蘇丹、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辛巴威、衣索比亞,擁有高比例的基督徒,但是國家依然貪腐、分裂、內戰、高犯罪率。因為他們對信仰的認同與扎根,往往容易受到政治造神的分化,以致於有宣教觀察家痛心地說:「這片非洲大陸的基督教有千里寬,卻僅有半吋深。」
「上帝的宣教」這個觀念對教會的宣教活動帶來很重大的影響。教會的宣教不是只停留關注在個人受洗的層面,而應致力於上帝的旨意成全,關注受造世界的福祉。教會在宣教之中見證上帝國的應許要得到成全——「願你的國降臨」(路加福音11:2,和合本),並且加入上帝國,在每個時代中不斷與邪惡勢力持續爭戰。
二、人所造的不是神,我們只能更加謙卑地與上帝同行
早在使徒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時,他與巴拿巴來到路司得,因為醫治一位生來就瘸腿的人,眾人見狀就將他們視為神明,並向他們獻祭。但是他們兩人很清楚的向群眾表示:「我不過是人,人性上跟你們一樣。」(參考使徒行傳14:8-20)我們必須很清楚知道:只要是人,就不是神。作一位基督徒對這項的認識是最基本的。
真正的神—上帝,是要使人屬靈的生命得到豐富。而假神習慣透過物質誘惑使人離開上帝,就像耶穌曾經在曠野受到魔鬼試探,聖經記載說:
魔鬼又帶他到一個很高的地方,轉眼之間讓他看見了天下萬國,對他說:「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切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路加福音4:5-6)
往往魔鬼喜歡用權柄、財富來試探一個人。在這段經文的故事裡,底米特反對保羅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商業利益蒙受損害。鑄作偶像的銀匠本身並未遭受攻擊,只是他們的收入較之前減少。但是底米特卻以宗教對抗的理由號召群眾攻擊保羅。因為,一開始底米特私底下對同業的工人說:「各位,你們知道我們的繁榮是靠這一行業的。現在你們已經聽見,也看到這個保羅在搞些甚麼。他說:『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這話已經使以弗所和幾乎全亞細亞省的許許多多人相信了。」(使徒行傳19:25-26)
保羅在路司得時曾向群眾表明,只要是人,就不是神(參考使徒行傳14:8-20)。現在,保羅的信仰理念仍沒有改變「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這話聽來簡單,但是在台灣的社會與文化裡面,卻是很困難了解的,因為台灣人長期失去心靈的啟蒙。就連淡水也有人供奉蔣介石,高雄旗津有人供奉蔣經國,他們將人當成神來拜。這在基督教信仰來看,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將人當成神,只會誤到人的心靈,對人一點幫助都沒有。
使徒保羅也曾經面對教會內部高舉人的情況作出教導,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這樣說:「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們歸信上帝。」(哥林多前書3:5上)基督徒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所造的不是神,我們只能更加謙卑地與上帝同行。願上帝的話語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我們的宣教觀是否僅停留在關注個人受洗的層面,而忽略社會的甦醒,受造界的更新及上帝的掌權?
2.以弗所的女神像崇拜,在我們現代處境下,有哪些類似情境?
3.在我們的經驗裡,我們常見哪些人造的偶像?包括政治、經濟各層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