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主禱文系列3-願祢的國降臨

主禱文系列3-願祢的國降臨
2019.4.7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馬太福音6:10
願你在世上掌權;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馬太福音6:10)
願祢的國降臨」這句禱詞對年邁的摩西,對十二、三歲馬利亞的「重量」是何等的大。

一、哪一種「國」?
1. 封建、獨裁的國
「國」的治理制度是隨時代在改變的。
士師基甸拒絕被擁戴作王
基甸的妾的兒子亞比米勒搶當王,殺掉基甸69個兒子,只有約坦逃脫。
士師記9:8-15,約坦用說故事來說明,有王不一定有益於大家。

撒母耳要立自己的兒子作士師,受到人民反對。(撒母耳記上第八到十二章)
大衛的遺言:「以正義治理人民, 以敬畏上帝掌權的王(撒母耳記下23:3)

2. 現代民主的國
民主制度選舉「公僕」的觀念,比較符合耶穌的「僕人」思想
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

3. 屬靈關係的國
我鄭重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約翰福音 3:5)
上帝國是要透過聖靈來重生我們才能夠進入

二、主耶穌所啟示的「國」
「上帝國」是屬靈的國度,很抽象,以至於耶穌必須用比喻來說明什麼是「上帝國」。
1 上帝的國好像芥菜種:委身(撩落去)
上帝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馬太福音13:31-32):種子看起來像死寂、沒有動靜,只有願意被埋到土裡,才會產生果效。
上帝國好比麵酵(馬太福音13:33):只有當上帝國的酵母放入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2. 上帝的國好像撒網:從入網到入桶
天國又好比魚網撒在湖裏,捕捉各樣的魚類。網一滿,漁夫把它拉上來,坐在岸上把魚兒分開,揀好的放在桶裏,壞的扔掉。(馬太福音13:47-48)
撒漁網有兩個階段,一是入網,二是入桶。

3. 上帝的國充滿慈悲:眷顧弱勢者
馬太福音20:1-16,上帝國像葡萄園主人出去雇工。
比喻中的園主充滿慈悲,他眷顧弱勢者,以慈善給予這些人機會。

三、「願祢的國降臨」的內涵
1. 上帝國的時間性
如果我靠上帝的靈趕鬼,這就證明上帝已經在你們當中掌權了。(馬太福音12:28)
神學家庫爾曼(Oscar Cullmann):上帝國已經臨在(already),但尚未完成(not yet)
我們迄今仍處在爭戰與對抗中。

2. 上帝國的空間性
上帝國降臨在哪個地點?法利賽人也曾問過耶穌(路加福音17:20-21)
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裏,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約翰一書4:12)

3. 上帝國的主權性
「上帝國」、「上帝的主權」就是以上帝為中心。

◎當我們祈禱「願祢的國降臨」時,要記得上帝國的芥菜種、上帝國的酵母一定要放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問題討論:
1. 當我們祈禱「願祢的國降臨」時,我希望在哪件事、哪些領域,能夠經歷上帝的帶領?
2. 我們可以在哪些事情上委身、撩落去,去落實上帝的主權?
3. 耶穌以葡萄園來比喻上帝國,比喻中的園主充滿慈悲,他眷顧這些弱勢者,以慈善給予這些人機會。我們如何去效法園主的慈悲?

講道篇

主禱文系列3-願祢的國降臨
2019.4.7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馬太福音6:10 
願你在世上掌權;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馬太福音6:10)
我們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期待」,希望我們的「期待」成真。就像我們的教會進行修復、新建,我們也「期待」工程早日完成。在基督的信仰裡,我們也「期待」上帝國的完成。當我們祈禱說「願祢的國降臨」時,也是渴望在「期待」中看到上帝國的臨到。
今天我們看的是《主禱文》第二個祈求「願祢的國降臨」。耶穌在教導門徒祈禱時也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和合本)換言之,「願祢的國降臨」是我們的祈禱得應許的一項關鍵。
現代中文譯本將這句禱詞翻譯為「願你在世上掌權」,是期待上帝在世上掌權,在個人身上掌權。當我們開始以《主禱文》祈禱時,就在學習求上帝的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掌權。但是,這個祈禱我們說得太輕鬆、草率了,而沒有辦法體會這句祈禱的「重量」或是帶來基督徒的使命與責任是何等的大。
為何說我們無法體會這句禱詞的「重量」?舉個聖經人物來說明,比較容易感受。在舊約、新約之間的四百年來,是寂靜、啞口的世代,上帝沒有對人說話,沒有呼召先知傳講信息。但此時,突然間卻有天使出現向馬利亞說話,她被告知她將從聖靈感孕,上帝的獨生子要從她而出。這令馬利亞十分驚惶不安,甚至反覆思想天使的問安。對於上帝的揀選,這對馬利亞來說是她從未有的經驗,一方面害怕,另一方面不解而反覆思想。
聖經中記載每個被揀選的人反應都不一定,當摩西被揀選時,他向上帝拒絕五次;當約書亞被揀選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他是那時代僅存的二位領袖之一,當時約書亞與迦勒二人都大約八十歲了;當先知以賽亞受揀選時,他在聖殿追悼烏西雅王,回應上帝說:「我去!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對這些人來說,降服上帝、實踐上帝國的使命,「重量」是何等的大。
聖經說童女馬利亞被揀選,「童女」是指尚未結婚者,按當時她已經訂婚來看,年齡大概是十二、三歲左右。對童女馬利亞來說順服上帝在她生命中掌權,祈禱「願祢的國降臨」這句禱詞對她來說,「重量」是何等的大。
願祢的國降臨」這句禱告詞有何意義?從古代封建的國、獨裁的國,到今日民主的國,到底與「上帝的國」有何關聯?首先我們來認識「國」的概念。

一、哪一種「國」?
1. 封建、獨裁的國
講到「國」或「國度」,英文叫作kingdom(王國),重點要有king(),因為在封建制度下,王國需要有國王才能統治。但王國的存在,真的需要有「王」嗎?
四月一日,日本公布新的年號「令和」,因為日本天皇明仁將在四月底退位,換他的兒子當天皇,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天皇「生前退位」的事。日本第一代天皇從公元前660年建立菊花王朝延續迄今有二千六百多年,傳位126代,過去封建時代,日本人將天皇當成是神明的附體,非常的崇敬不敢怠慢。1889年日本制定憲法開宗明義說「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更加塑造天皇如神一般,但是這個「神」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1945814日發表《終戰詔書》投降,此時第124代昭和天皇成為「頭號戰犯」,但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的主張下,免除日本天皇的戰爭罪,1947年制定日本新憲法之後,採行民主制度,最高的統治權歸給民選首相。沒有實權的王,日本還是存在,換言之,「國」的治理制度是可隨時代改變的。
古代以色列士師時期沒有王,只有部族的長老,是集體共和討論。和平時期,部族長老可以慢慢的集體討論。但是,遇到外族入侵時,慢慢討論已經無法因應入侵者的殺戮,此時需要有力的人起來領導抵抗,也就是需要靠部族內的戰士或士師帶領作戰。
士師記第九章一至十五節說到一個故事,有一位部族的戰士叫作基甸,他很勇敢,帶著三百個勇士拯救以色列百姓,打贏米甸人,之後以色列人希望比照其他國家有王來帶領,因此擁戴基甸作王,可是基甸不喜歡作國王。他生了七十個孩子,之後又與妾生了一個孩子叫作亞比米勒。基甸過世後,亞比米勒知道輪不到他作王,因為在他前面還有七十個兄長。有一天亞比米勒就找了匪徒來,要將他前面七十個兄長殺掉,讓自己成為基甸唯一的繼承人,結果殺掉六十九個人,讓最小的約坦給逃脫掉。
那時亞比米勒已經在以色列中形成勢力,想要作王統治,但是約坦不敢明目張膽的對抗他,於是他開始講故事給眾人聽,說:「從前,森林裏的樹要立一個王。他們對橄欖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橄欖樹回答:『我該停止生產供奉神明和供給人的橄欖油、去統治你們嗎?』樹木對無花果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無花果樹回答:『我該停止結甜美的果子、去統治你們嗎?』樹木對葡萄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葡萄樹回答:『我該停止釀造神明和人喜愛的酒、去統治你們嗎?』樹木對荊棘叢說:『請你作我們的王。』荊棘叢回答:『如果你們誠心要立我作你們的王,就來投靠在我的蔭下,由我保護你們;不然,我的荊棘叢會起火,燒盡黎巴嫩的香柏樹。』(士師記9:8-15)這是一種諷刺,意味想要掌權統治別人的人,可能對於百姓並沒做什麼貢獻、供應或助益,要他結果子也結不出來,只好跑去作國王。約坦用說故事來說明,有王不一定有益於大家,反而是大家若不聽從他,就會有苦頭吃。
約坦用這故事來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讓亞比米勒作王。雖然約坦的故事講得很好,但是他無法阻止亞比米勒作王,三年後,反倒是原本支持亞比米勒作王的示劍人背叛,將亞比米勒殺掉。
直到先知撒母耳年老時,要立自己的兒子作士師,但是撒母耳的兒子只顧賺錢,收受賄賂,不按公道判案,因此人民反對。最後導致,廢除士師制度、建立國王制度(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八到十二章)。其實任何一個新的制度出現,都會有贊成與反對兩種意見,最後人民支持要有自己的王,掃羅就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以色列王。最後,先知撒母耳也代表上帝膏抹掃羅成為以色列第一任的國王。
基本上,國王如果以自我為中心時,將變成封建獨裁者。很容易目中無人、無神,而陷入罪惡的誘惑。大衛犯罪時,也是如此。直到他在上帝面前懺悔認罪。大衛甚至後來被他第三個兒子押沙龍帶領軍隊背叛、追殺,後來大衛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軟弱,雖然他做王高高在上,但他更體會到需要上帝的保守。在撒母耳記下第廿三章記載大衛的遺言,提到一個國王的責任是「以正義治理人民, 以敬畏上帝掌權的王(撒母耳記下23:3)

2. 現代民主的國
今日民主國家與早期封建國家很不一樣,民主國家由人民選出,封建國家以國王統治為中心。今日尚有一些國家仍有國王,英國國王必須是英國聖公會的信徒,瑞典國王必須是瑞典信義宗的信徒,而泰國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日本天皇本身就是神道教的代表。但今天這些地上國家的國王並沒有實質統治權,真正的治理權在民主選出來的首長身上。而在阿拉伯國家則是酋長制,不用選的,基本上也是封建的制度。
今日絕大多數的國家已經進入民主制度,有總統制、內閣制,也有像瑞士的集體領導制,是由人民所選出來的人從事公共服務。如果領導者做不好,透過選舉就可以換人。也往往民主國家是透過選舉在「革命」,獨裁國家透過流血在「革命」。
民主制度選舉「公僕」的觀念,比較符合耶穌的「僕人」思想,「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但是,自我中心掌權後,若失去「僕人」的謙卑態度,就很容易驕傲、濫權、腐敗。

3. 屬靈關係的國
到底《主禱文》第二個祈求「願祢的國降臨」,所說的「國」是什麼意思?上帝國不是古代封建王國,也不是今日選舉的民主國家,上帝國比較是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正如《主禱文》開頭所說的「我們在天上的父親」,是父子的關係。
耶穌曾經向夜間來找他談道的尼哥德慕(Nicodemus)說:「我鄭重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約翰福音 3:5)上帝國是要透過聖靈來重生我們才能夠進入,上帝國是屬靈的,是超越地上國度的事情,是建立我們與上帝的屬靈關係。所以,《主禱文》講的不是封建王國、不是民主國家,而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掌管我們的心靈,催促我們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並將上帝給人的恩賜落實在我們個人的家庭、教會、國家與世界。

二、主耶穌所啟示的「國」
「上帝國」既然不是地上具體的國度,而是屬靈的國度,它很抽象,以至於耶穌必須比喻來說明什麼是「上帝國」。在福音書裡,耶穌用很多不同的比喻來比喻上帝國,馬太福音裡就有八則關於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有七個天國比喻:撒種、稗子、芥菜種、麵酵、藏寶、珍珠、撒網。第二十章,葡萄園園主的天國比喻)。今天我們只提三項:
1 上帝的國好像芥菜種:委身(撩落去)
耶穌說上帝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參考馬太福音13:31-32),這裡所說的芥菜種子不是種在園中的蔬菜,而是一種樹種,可長到二、三公尺高。這種樹的四周,常可見到成群的飛鳥,因為牠們極愛吃芥菜樹的黑色小芥籽。
我們要知道,上帝國和上帝一樣,都是超越人有限的知識與智慧,上帝國可以在信徒的內心,也可以在一群人的中間;可以是在世上,又可以在天上;是未來的,也是在現,又是過去的應許。是道德的,也是生活的,是理念的,也可以是具體的。是指上帝所掌權的,也可以指人心接受的狀況。總之,沒有人能夠為上帝國下個完美的定義,因此,耶穌只能就人所能懂的,以比喻來描述上帝國。
耶穌用這個比喻讓我們了解什麼叫作上帝國,上帝國像芥菜種子一樣,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種子看起來像死寂、沒有動靜,但是當「芥菜種」願意被埋到土裡,如同耶穌基督願意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經過一段時間它會長得很大,讓鳥可以在上頭停宿。同樣,若是基督徒要跟隨耶穌,就必須像芥菜種一樣,委身(撩落去)投入在上帝國的建造。耶穌以芥菜種子來比喻上帝國之後,又以麵酵來比喻上帝國(馬太福音13:33),讓我們知道「撩落去」的重要,上帝國的酵母一定要放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2. 上帝的國好像撒網:從入網到入桶
天國又好比魚網撒在湖裏,捕捉各樣的魚類。網一滿,漁夫把它拉上來,坐在岸上把魚兒分開,揀好的放在桶裏,壞的扔掉。(馬太福音13:47-48)
撒漁網有兩個階段,一是入網,二是入桶。撒網時什麼魚都有可能入網,但收網時,漁夫就不會將所有網到的都留下,入網的包括可吃的魚,也有可能也網到不可以吃的或是有毒的。漁夫會坐在岸邊挑撿,只把可以吃的魚放在桶裡,不可以吃的、壞的就扔掉。
這個比喻讓我們知道,上帝的國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撒網、入網的階段,不分好壞,都可以進來;第二個階段是挑撿入桶的階段。
如果教會是漁網,第一階段進來漁網裡,不會分好壞,所有的人都歡迎進來。第二階段,是分別好壞挑撿入桶,也就是被揀選進入上帝的國。我們應該做的是邀請人進來教會,而誰該被放入桶子裡面,不是由我們人來決定,而是在最後審判時,由上帝來決定。

3. 上帝的國充滿慈悲:眷顧弱勢者
在馬太福音第二十章第一至十六節裡,耶穌以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來說明上帝的國。葡萄園主清早出去,雇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從六點、九點、十二點,下午三點又出去,照樣雇了一些工人。
耶穌又說:「下午將近五點鐘,他又到市上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為甚麼整天站在這裏無所事事呢?』他們回答:『因為沒有人雇用我們。』他就對他們說:『那麼,你們也進葡萄園工作吧。』傍晚的時候,園主對領班說:『把工人都叫來,分發工資給他們,從最後進來的先付,到首先進來的付完為止。』那些五點鐘才來工作的,每個人領了一塊銀幣。輪到那些最早來工作的人來領工資,他們以為一定會多得些,可是每一個人也只領到一塊銀幣。(馬太福音20:6-10)
進入到葡萄園都是出於園主的恩典,在葡萄園裡是不看資歷、不看進來的先後,能夠進來都是上帝的恩典。那些傍晚五點才進來的人,他們的工作能力比較不好,找不到工作機會,雖然如此他們仍整日等待,否則那一天他的全家都要餓肚子。比喻中的園主充滿慈悲,他眷顧這些弱勢者,以慈善給予這些人機會。
「上帝國」是屬靈的國度,它雖然很抽象,但在耶穌的比喻之下,我們可以探究什麼是「上帝國」。上帝國需要我們如芥菜種埋入、委身;上帝國也像教會接納各種人,像進入漁網裡,但記住最後還有分別好壞挑撿入桶的階段;上帝國也是在學習葡萄園主人,看到社會中較沒有能力的人,以慈悲憐憫他們,只要照約定去行,他們仍可獲得園主的恩典。

三、「願祢的國降臨」的內涵
1. 上帝國的時間性
有人會誤解「上帝國」是擁有某個「空間」、「土地」的概念,但耶穌所說的上帝國,不是世間某個國家、某個地點。耶穌告訴我們說:「如果我靠上帝的靈趕鬼,這就證明上帝已經在你們當中掌權了。(馬太福音12:28)所以,當耶穌出來傳上帝國的福音,並且趕鬼、醫病就是上帝國已經在耶穌的服事中臨在於地上,臨在我們的中間。若我們被耶穌所掌權,我們就在上帝國裡面。
在時間上,上帝國雖然已經臨在(already),但是尚未完成(not yet)。二十世紀德國神學家庫爾曼(Oscar Cullmann, 1902-1999)就是用D-DayV-Day的概念作為上帝國的比喻,耶穌道成肉身在地上就是「上帝國的決定之日」,但是「上帝國的勝利之日」卻還沒有完全來臨。軍事術語D-Day用來指每一次作戰的「行動發起日」,最有名的D-Day就是19446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聯軍在法國諾曼第登陸作戰(Normandy Landing),有那一次的「行動發起日」,才有十一個月後194558日的歐洲V-Day「勝利日」。我們現在就是活在基督「已經」施行拯救,但「尚未」完成拯救的歷史中。換言之,我們今天是活在上帝國已經臨到,但尚未完成成就的時間裡,我們迄今仍處在爭戰與對抗中。而我們的生命也是上帝掌權,但尚未完全掌權的狀態。

2. 上帝國的空間性
上帝國降臨在哪個地點?很多受到「錫安主義」影響的基督徒,都會認為上帝國的地點就是在「以色列國」,因此期待復興「以色列國」,但我們或許不知道,今日以色列國有一半以上的猶太人是屬於「世俗猶太人」也就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而基督徒在以色列國僅佔2.1%,其中有八成是巴勒斯坦人,而大部分是居住在伯利恆。反倒巴勒斯坦基督徒常受到以色列的軍事威脅與迫害。
在今天的信息中,我們知道上帝國不是地上的國度,也不在於地上某個空間。這個問題法利賽人也曾問過耶穌,耶穌回答:「上帝主權的實現並不是眼睛所能看見的。沒有人能說:『看吧,它在這裏!』或『它在那裏!』因為上帝的主權是在你們心裏(「在你們心裏」或譯「在你們當中」)!(路加福音17:20-21)
在耶穌的回答裡,很清楚的上帝國的空間性,不是在某個地點,而是在我們的心裡,而在我們與上帝的屬靈關係。約翰一書說得很清楚,我們要是信耶穌,上帝的愛在我們心中,我們就在上帝的國度裡:「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裏,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約翰一書4:12)

3. 上帝國的主權性
「國」這個字也可以翻譯成「主權、權柄」。因此,現代中文譯本有時將「上帝國」翻譯成「上帝的主權」。這個翻譯很清楚地表達出「上帝國」就是以上帝為中心,謙卑讓上帝掌管我們的生命,以上帝的話引導我們的未來。因此,當我們祈禱說「願祢的國降臨」時,就表示我們願意謙卑自己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掌權。

當我們祈禱「願祢的國降臨」時,要記得上帝國的芥菜種、上帝國的酵母一定要放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中排左二:黃能傑
上週二(4/2)舉行鍾啟安牧師娘黃淑英姐告別禮拜,鍾牧師娘是黃彰輝牧師的妹妹。最後,我特別分享他們的祖父黃能傑信主的故事。
黃彰輝牧師的祖父黃能傑是屏東東港東隆宮(王爺廟)的「桌頭」,在信基督之前,他是東隆宮的台柱法師。施大闢牧師(Rev. David Smith)於18803月到東港巡教會(Messenger, July 1,1880, p.136),施牧師在路邊講「浪子回頭」的故事,當黃能傑聽到這個故事時,他覺得扎心,有一個聲音對他說:「學浪子跟上帝說:我不配當你的兒子,把我當僱工吧!」(黃能傑常用欺騙的手法引誘人去東隆宮請乩童)。但另外又有一個聲音對他說:「不行!你是東隆宮的台柱,你怎麼可以信番仔教呢?」這種心裡的爭執過了一陣子。黃能傑最後還是踏入教會。即使碰到嘲笑、鄙視,親兄弟將他逐出家門,但他堅定來到上帝面前,上帝的主權臨及這個人。
原本,黃能傑常常「歹款待」他的妻子。但他的妻子慢慢地發現,她的先生變得客氣、仁慈,而且在睡前常常讀一本小書《馬太福音》。有一天晚上,她無法按耐疑問,等他丈夫睡覺之後,她靜悄悄地起床,用顫抖的手去翻閱那本書,她也被那本書感動。一夜過一夜,她晚上都起來偷看。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她丈夫就站在她後面。他們兩人「對泣和解,那時候開始,他們兩人就將自己獻給上帝。」
黃能傑的長子黃俟命在長榮中學畢業前,已經考取了台北醫學校。但是他的父親全力說服他要奉獻給上帝,經過了迫切的祈禱以後,他選擇順服上帝的呼召進入神學院。黃俟命牧師,在他擔任台南東門教會主任牧師時,也兼長榮中學宗教部主任。在他兼任此職期間,他引導、洗禮了344位學生。這344位學生是他擔任長榮中學宗教部主任期間,長中學生數目的三分之一。
黃俟命牧師告訴他的兒子黃彰輝,說他沒後悔過捨棄醫業的途徑,而選擇牧師這一條路。受到父親的影響,黃彰輝到英國劍橋大學西敏斯特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 Cambridge)研讀神學三年,期間曾住在蘭大衛醫生家中。
後來黃彰輝牧師在戰後回到台灣,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也擔任普世教會協會(WCC)神學教育基金會主任,在全世界各地推廣傳道人才教育,讓神學教育在地方紮根深化、融入地方色彩,擺脫基督教長久以來被視為外來文化的形象。
聖子耶穌基督為拯救人類而來,但世界仍然充滿了罪惡,還有許多人遭受苦難,人們互不和解與寬恕,存在戰爭和各種形式的剝削,甚至他的教會在中國仍受到大迫害。這些事實都表明,基督的勝利尚未完全實現,許多人仍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內心世界,許多人的內心仍未被基督掌權。在這情況下,基督徒在《主禱文》中所發出的第二個呼求「願祢的國降臨」,顯得非常重要。當我們祈禱「願祢的國降臨」時,要記得上帝國的芥菜種、上帝國的酵母一定要放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問題討論:
1. 當我們祈禱「願祢的國降臨」時,我希望在哪件事、哪些領域,能夠經歷上帝的帶領?
2. 我們可以在哪些事情上委身、撩落去,去落實上帝的主權?
3. 耶穌以葡萄園來比喻上帝國,比喻中的園主充滿慈悲,他眷顧這些弱勢者,以慈善給予這些人機會。我們如何去效法園主的慈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