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聖嬰殉道日
2018.12.28玉蘭莊講道
黃春生牧師
馬太福音2:1-6
1 希律作王的時候,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星象家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2 他們問:「那出生要作猶太人的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了他的星,特地來朝拜他。」3 希律王聽了這話,著急不安;整個耶路撒冷的人也同樣不安。4 希律就召集了所有的祭司長和民間的經學教師,問他們:「基督該誕生在甚麼地方?」5 他們回答:「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先知曾這樣寫著:
6 猶大地區的伯利恆啊,
你在猶大諸城邑中並不是最小的;
因為有一位領袖要從你那裏出來,
他要牧養我的子民以色列。」
《平安暝!聖誕暝!》(華語:平安夜!聖善夜!德語: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這是一首十分流行的傳統聖誕頌歌,今年剛好是這首歌二百年的紀念日。歌詞於1816年由奧地利年輕的神父若瑟·莫爾(Joseph Mohr)以德語撰寫。兩年後由奧地利作曲家也是當地教堂詩班指揮弗朗茨·克薩維爾·格魯伯(Franz Xaver Gruber)配了曲。於1818年12月24日聖誕夜那天晚上,第一次在上奧地利靠近薩爾茲堡(Salzburg)附近的小村莊歐本多夫(Oberndorf)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 Church)平安夜禮拜中以吉他伴奏首次公開演奏。二百年來,這首歌被翻譯超過三百種語言,在全世界各地被吟唱,2011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
作詞的神父若瑟·莫爾(Joseph Mohr)是一位非婚生,母親未婚懷孕生下他,在當時他是被歧視的社會邊緣人,但在有愛心的神父收養並在薩爾茲堡的聖本篤修道院生活,後來進入神學院造就,1815年8月21日成為一位神父,被派到薩爾茲堡(Salzburg)附近的小村莊歐本多夫(Oberndorf)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 Church)服事。
薩爾茲(Salz)是德語的「鹽」,薩爾茲堡一帶也因為產鹽岩而使得城市非常富有。若瑟·莫爾(Joseph Mohr)從被歧視的社會邊緣人,因著愛使他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轉變。若瑟·莫爾經歷被歧視的時期,因此他很能體會社會底層的人,他經常與薩爾茲堡的鹽商交涉,維護工人的權益,在沒有人權的年代裡,若瑟·莫爾的觀念是很進步的。當時的彌撒(禮拜)只准使用拉丁語唱詩,但他這首《平安暝!聖誕暝!》卻是用底層百姓生活的德語來作詞,他突破傳統僵化的教條定規。很快的,這首歌以民謠吉他伴奏的詩歌,從鄉村傳唱起來。
這首詩歌一開始會被如此「同理」引起共鳴,也因為當時的歐洲歷經法國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稱帝後展開約十二年的戰爭(1803-1815年),他們期待戰爭結束,和平早日降臨,期待平安臨到受到戰爭荼毒的土地。這首歌在全世界各地被吟唱,唱出世人渴望平安,渴望真光照耀黑暗的大地。
聖誕是奧秘,非但道成肉身本身是個奧秘,而且,道成肉身的過程也是個奧秘,在聖經中所記這奧秘的顯現,是上帝的使者宣告聖誕的對象——上大夜班的牧羊人(參考路加福音2:8-16)。當時的牧羊人幾乎都是被雇用的勞工,他們都是過勞的一群人,是社會底層的人,福音的好消息是先傳給他們的。但是,耶穌降生的消息,卻是對殘暴的統治者隱藏,大希律王因救過羅馬皇帝凱撒一命,而得以統治猶太行省(參考馬太福音2:1-16)。
低層、被殖民的以色列人中,牧羊人是更底層的勞工,應該是更勞苦的長工,他們沒有一例一休,在夜晚的曠野裡,飽受寒風的吹襲,但上帝的恩典給了他們,給了一群卑微的牧羊人,使他們得以親眼見證耶穌降生,反而得到世間皇帝授予大權的殖民地總督大希律王卻是無此福份。
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基督、照亮世人的真光,藉由上帝降生成為人的神蹟。但是他卻是出生在馬槽,耶穌一出身就成為「無家可歸者」。他不僅成為無家可歸者,他出生沒多久就成為「難民」,舉家逃難到埃及,去躲避希律王的政治迫害。而最早為耶穌基督受害的殉道者是誰?是那群在伯利恆二歲以下的男嬰,他們成為最早的殉道者,而耶穌成為「大屠殺的倖存者」。耶穌在世上傳道期間,甚至連可以枕頭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以中國的新名詞,他就是「低端人口」。
殖民統治者大希律王,他以殘暴統治聞名。他雖然沒能參與到耶穌的聖誕,卻用自己的方式將名字留在故事中,就是在「諸聖嬰殉道日」(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這天,因為找不到耶穌,便殺了伯利恆內外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嬰,只是為了將統治權緊緊抓在手中,傳給他的後人,延續家族的統治。
教會傳統上把這些嬰兒視作殉道者,因為他們是為了耶穌的緣故而遭殺害的。教會在聖誕節後紀念嬰孩被殺日,就是以諸聖嬰孩的犧牲去代表無辜犧牲者的見證。這件屠殺的事件,在亞洲教會比較少注意,倒是歐洲的教會、英國教會和羅馬天主教都在今日12月28日紀念。耶穌成為大屠殺的倖存者。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知道這件事伯利恆大屠殺,是因為一直有人努力記住,不讓統治者塗抹歷史的記憶,不單記住伯利恆曾有許多二歲以下的嬰孩成為殉道者,也紀念這位大屠殺的倖存者——耶穌。
不讓邪惡的統治者塗抹歷史的記憶,所以基督信仰存在至今。而我們所記住的,未必總是像刻板印象中的聖誕那樣平安喜樂。孩子們死了,我們還能說什麼?如今我們紀念聖誕,我們記得的是救主降生;但是對伯利恆內外在大屠殺底下失去孩子的雙親而言呢?不要忘記聖經中哭泣的聲音:「在拉瑪聽見了號咷大哭的聲音。蕾潔為著孩子們哀哭,不肯接受安慰,因為他們都死了。」(馬太福音2:18)
在獨裁統治下,德國有納粹大屠殺,中國有文化大革命的屠殺,有六四的屠殺,最近英國解密的檔案提到六四大約死了一萬多人,跟美國解密的文件,死亡人數相當。在台灣過去的二二八屠殺事件、白色恐怖迫害事件,都是歷史上黑暗勢力的顯現。在耶穌時代有大希律王的大屠殺,黑暗勢力存在的一日,渴望真光就不會停止,基督的福音就必須不斷的被宣揚。如果邪惡統治者塗抹歷史的記憶,我們就會成為失憶、不懂得反省的人。
我們不能只想擁有聖誕的快樂,卻失去歷史的記憶,一群殉道的嬰孩,一群被大屠殺的倖存父母,一群永遠失去親人的人,我們要記住「為著孩子們哀哭,不肯接受安慰」的蕾潔(代表以色列的母親)。
誰使平安夜裡不平安?
獨裁統治者的歷史,是化妝過的、是美化的歷史。馬太福音的作者大膽將這段抨擊邪惡獨裁統治的大屠殺歷史記載下來,成為我們反省的借鏡。為何,我們不要有美化的歷史,不要有獨裁者的歷史,是為了避免我們重蹈覆轍,是為了不要讓歷史上許多的母親像蕾潔一樣的哭泣,是為了不要再有六四天安門的母親的哭泣,是為了不要再有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母親及親人的哭泣。在「諸聖嬰殉道日」(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願上帝眷顧我們對和平的祈禱。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ca. 1610 Art Gallery of Ontario, Toronto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