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傳道書6:1-12渴望永不得到滿足

渴望永不得到滿足 (2017.4.30 講道大綱)
傳道書6:1-12

傳道書多次講到生與死的問題:例如「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2:16),「生有時,死有時」(3:2),「人和獸類命運相同:前者死,後者也得死。兩者都有氣息;人並不比獸強;因為一切都是空虛」(3:19),「我羨慕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他們比活著的人幸福多了」(4:2)
傳道者繼續告訴我們有關生命空虛的事情:

一、有福不能享(6:1-6)
傳道者觀察到什麼樣的「福」?
台灣人將「五福福、祿、壽、禧、財」當成五個神明在祈求。
第六節現代中文譯本「活了兩千年」,和合本翻譯「活千年,再活千年」
每個人花的時間不同,但是終點都一樣——「到同一地方去」。
世人無法享受生命中的福樂,最大的關鍵是什麼?使徒保羅這樣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
基督信仰的核心:「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二、勞碌不能足(6:7-9)
「口腹」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營生。
能滿足於自己所有的,遠勝過貪得無饜。

三、疑問不能解(6:10-12)
「命定」和合本譯為「起名」,是指研究事物的本質。
傳道者強調,要改變生命基本本質或原理是不可能的。
傳道者問:誰能指出什麼可以真正滿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

傳道書第六章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滿足上帝所賞賜的,我們才能有新的眼界
傳道書的作者,將生命的重點放在第九節:「能滿足於自己所有的,遠勝過貪得無饜。」滿足上帝所恩賜給我們的,才能擺脫太陽底下的空虛。
「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腓立比書4:12)

二、學習在基督裡找到生命的答案
傳道書第六章讓我們看到:有福不能享(6:1-6)、勞碌不能足(6:7-9)、疑問不能解(6:10-12)。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哪裡可以獲取生命的答案呢?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約翰福音14:6)

問題討論:
1.讀傳道書時,我們就會被書中的信息帶領去深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你覺得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2.什麼事讓你感到「不滿足」?什麼事讓你感到「滿足」?
3.你對永生感到「確信」嗎?為什麼?

講道篇
渴望永不得到滿足 (2017.4.30講道篇)
傳道書6:1-12

4/224/29舉行第一次聖經研究班研讀《使徒行傳》,這二天都有四十多人參加,大家都很踴躍參與小組討論及全體的分享。透過集體研讀及討論,我們可以聽到多元的聲音,跨越個人的侷限,擴張我們對聖經理解的境界。這樣的研經聚會,裝備部門也會在暑假或是週六舉辦,透過研經使我們不斷與聖經對話,進而增進我們的靈性。研經生活也使得我們的眼光能不斷放在太陽之上上帝的身上,好使我們勝過傳道者所說太陽之下的空虛、死亡。
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開頭這樣說:「上帝造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乍看之下,這句不朽的宣言(immortal declaration)蘊藏著非常深奧的真理,不管性別、種族、宗教,只要是人,就是生而平等。但是,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曾真正平等過,這句宣言,反映人類渴望一個真正平等的理想世界。但是「生而平等」若放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過程,卻是名符其實,因為不分男女老少或貧富貴賤,人人終必死亡,且無一倖免。
當我們在讀傳道書這一本書時,就會被書中的信息帶領去深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而這本書中也多次講到生與死的問題,例如「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2:16),「生有時,死有時(3:2),「人和獸類命運相同:前者死,後者也得死。兩者都有氣息;人並不比獸強;因為一切都是空虛(3:19),「我羨慕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他們比活著的人幸福多了(4:2)
今天所讀6:3一個人儘管有上百的兒女,在世長壽,如果他沒有享受應得的福份,死後又不得安葬,那麼,即使他活了許多歲數,又有什麼益處?6:12在這短暫、空虛、好像影兒飛逝的人生過程中,誰知道甚麼是對他最有價值的事呢?誰能告訴他死後這世上會發生甚麼事呢?」甚至,7:2更說「活著的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著每一個人」。「死」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閃避。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傳道者繼續告訴我們有關生命空虛的事情:

一、有福不能享(6:1-6)
1我發現這世上有一件可悲的事重重地壓在人身上。2上帝賜給某人榮譽、財富、產業,和他想要的一切,但不讓他享受,卻讓陌生人享受。這是空虛,也是很可悲的事。
3一個人儘管有上百的兒女,在世長壽,如果他沒有享受應得的福份,死後又不得安葬,那麼,即使他活了許多歲數,又有什麼益處?我想,一個流產的胎兒還比他好呢。4胎兒生下沒有好處;他消失在黑暗中,被遺忘了。5他沒有見過陽光,沒有知覺;可是他至少得到安息。6這比那活了兩千年卻沒有享受過有生之樂的人強得多了。到頭來,他們兩者不是都要歸宿到同一地方去嗎?

第一節到第六節裡,在傳道書的作者觀察下,他看到「有福不能享」的空虛與悲哀。他觀察到什麼樣的「福」?其實他所觀察的「福」,與台灣人在追求的「三星高照福、祿、壽」,或是「五福福、祿、壽、禧、財」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台灣人將這「五福」當成五個神明在祈求。
福:一個人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心想事成、無憂無慮。
祿:一個人擁有官祿、尊榮、權勢。
壽:一個人在世生命享長壽。
禧:一個人有家庭,兒孫滿堂。
財:一個人有宅邸,金銀財富、物質豐富。
我們來想想看,「福祿壽禧財」這五項對傳道者——所羅門王來說他都擁有,他雖然擁有了這一切人們所盼望、追求的事。但他說他的結果是如何呢?雖然擁有太陽底下的富貴,卻不能帶來真正的喜樂、享受。雖然成為盛世之王,卻不能帶來平安、安息。雖然擁有豪華奢侈的宮殿,卻不能帶來心靈的滿足。雖然擁有了這一切,最後還是得面臨死亡。那麼,他所擁有的名聲、地位、財富、產業,和他所擁有的一切,對他來說都不再有意義,都是空虛。
第二節說「但不讓他享受,卻讓陌生人享受」,這個人大概是在壯年時便去世的吧?傳道者進一步舉例,另有一人儘管有上百兒女(也可指孫子),且長壽,擁有極大的家庭。但這也不能保證快樂,他也可能在毫無滿足、無人哀悼的情況下去世,甚至死後又不得安葬。傳道者認為,一個流產的胎兒還比他好呢。
在台灣也曾有類似情況發生,十幾年我與一位長老經過三重的二重埔看到一片五公頃多的荒地。他告訴我,這是味全公司的地,但是在青果大王陳查某死後,因為兒女爭遺產使他在1993-1998年不得安葬。57筆土地被查封,其中也包括重新路五段二重埔那塊味全的土地。遺產問題歷經19年,才辦清楚。
第四至五節是將未出生即死亡的嬰孩,與第三節活的時候不得享福,死的時候又無法安葬的富人作比較。傳道者說:「我想,一個流產的胎兒還比他好呢。」但這二種情況都令人唏噓。
第六節再次提到「長壽」的問題。如果年歲只是痛苦的延長,又有什麼用處?現代中文譯本「活了兩千年」,和合本翻譯「活千年,再活千年」較能表達希伯來原文,是諷刺性的誇大語。意思是說,無論你能夠活多久、多長壽,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每個人花的時間不同,但是終點都一樣——到同一地方去」。
漢人或華人傳統的思想是多子多壽,四代同堂是無上的福氣。但傳道書的作者的見解卻不大相同,壽命越長,受苦越多;子孫越多,紛爭也越多。所以,我們不必力求長命百歲,兒孫滿堂,只求心裡能擁有太陽之上的平安、喜樂。
世人無法享受生命中的福樂,最大的關鍵是什麼?使徒保羅這樣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也就是說人的罪,使我們與公義、慈愛、聖潔的上帝隔絕了。罪的問題如何解決?「罪的代價是死亡;但是上帝所賜白白的恩典是讓我們在主基督耶穌的生命裏得到永恆的生命。(羅馬書6:23)很清楚的,傳道者看到太陽底下生命空虛、死亡的問題,但他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法。除非你讀到新約,讀到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否則你無法看到太陽之上的盼望。約翰福音用一句話告訴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二、勞碌不能足(6:7-9)
7人為著自己的口腹勞碌,卻永遠填不滿肚子。8聰明人比愚蠢人有什麼長處呢?叫窮人知道怎樣跟人來往有什麼益處呢?9這也是空虛,是捕風。能滿足於自己所有的,遠勝過貪得無饜。
「口腹」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生活。傳道者指出,人的內心渴望成就與滿足,但是單調的生活不斷循環,他的期望落空了。字面上「永遠填不滿肚子」看來好像為了維持生存,台語說「為著顧三餐」,但實際上,人活著不僅為三餐操煩,因為單有食物並不能滿足我們最深的需要,我們還為了許多事煩惱(孩子、親人、人際關係、事業能力、理想)。傳道者更是指人的慾望、渴望永不得滿足。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 8:3)
第八節,傳道者問了兩個問題:「聰明人比愚蠢人有什麼長處呢?叫窮人知道怎樣跟人來往有什麼益處呢?」意思是說,如果人終究不能滿足,那智慧有什麼意義呢?「知道怎樣跟人來往」(和合本:在人面前行),指「討人喜悅」,讓窮人學會奉承、討人喜悅以求利益,對他的生命、生活有何幫助?
最後,傳道者提出他的心得「眼睛所看的比心裏妄想的倒好(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能滿足於自己所有的,遠勝過貪得無饜。」意思是說,無論是聰明人或想討人喜悅的窮人,若妄想一步登天、不切實際、不腳踏實地,是無法使生命更加幸福的。箴言12:11這樣說:「勤於耕作的農夫食用無缺;追求虛幻的人愚不可及。

三、疑問不能解(6:10-12)
10已經發生的事是早已命定了的;我們知道人〔或譯:人的本質都已知道;他〕無法跟比他強大的抗辯。11你越抗辯,越覺得無益,對自己也沒有好處。12在這短暫、空虛、好像影兒飛逝的人生過程中,誰知道甚麼是對他最有價值的事呢?誰能告訴他死後這世上會發生甚麼事呢?
第十節「命定」和合本譯為「起名」、台語漢字本譯為「號名」,是指事物稱呼、特性都已經確定了。這個世界和人的本質,都是那位超越的上帝所決定。因此,傳道者強調,要改變生命基本本質或原理是不可能的,人也不可能脫離上帝的限制。甚至,我們的語言也無法抗辯,越抗辯,只會增加空虛。
既然,我們無法抗辯、無法超越上帝,甚至不知道死後這世上還會發生甚麼事。那麼,我們的盼望在哪裡呢?
使徒保羅在寫給提多的信,這樣說:「我─保羅是上帝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我蒙召、奉差遣去幫助上帝選民的信仰,引領他們認識我們的信仰所教導的真理;這真理是以盼望永恆的生命為根據的。(提多書1:1-2)這真理的盼望也是歷代基督徒所渴望的。

我們來想想看傳道書第六章,帶給我們什麼美好的信息:

一、滿足上帝所賞賜的,我們才能有新的眼界
去年(2016)台灣金馬影展上映一部電影,這齣電影1997年坎城影展首映,並獲得金棕櫚獎,伊朗導演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的電影作品《櫻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中,電影一開始用斗大的阿拉伯文寫著:「以阿拉之名(in the name of God)」意思是說,這部電影的屬性是神學的、哲學的、精神層面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導演讓觀眾看街頭一堆找零工的人。這些社會底層的人,為餬口而活著,要吃一口飯在伊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人值得僅僅只是為了餬口而活著,並且忍受人間的各種苦難,例如:戰爭、骨肉分離、乃至於情感上的空虛嗎?人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故事的男主角巴迪(Badii)駕駛著自己的汽車,在到處是工地的郊外漫無目的的行駛,他搭載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講述當年從軍的經歷,而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錢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殺後的屍體,新兵驚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繼續尋找「埋屍人」,工地上的流浪漢、神學院的學生,全部拒絕了他的請求。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巴格里(Bagheri)登上了巴迪的車,他答應巴迪的請求,因為他要為孩子治病沒有錢。
老人坐在巴迪的車上,一路跟巴迪談話,問他為什麼要結束生命。在這一段車程上,老人告訴巴迪,他在年輕時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而想輕生,有一天他拿條繩子走路離家很遠很遠的地方,他看到一顆很大的樹,繩子卻掛不上去,他乾脆爬上樹去綁繩子。因為走路很累、很渴,又費力氣爬上樹,於是他隨手摘了一顆櫻桃吃,驚訝那櫻桃的甜美,竟一顆顆地吃了起來,忘記要自殺。清晨金燦燦的太陽升上來,學童們的歡笑聲經過樹下,他覺得櫻桃太好吃了,遂摘了一些回家和老婆共享,妻子大為讚賞。巴格里的生命竟被櫻桃的滋味所挽留。
老人對那想死想得快瘋掉的男主角巴迪說:「將近破曉的時候,你不想看看晨曦嗎?你不想再看見黃昏的彩霞嗎?你看過月亮嗎?你不想再看見星星嗎?月圓的夜晚,你不想再看見嗎?」「你不想在從泉水中汲飲嗎?不想用它洗一把臉嗎?」「你看看四季,每一季都會結果子。夏天如此,秋天也如此。沒有一個母親能夠把四季所有的水果全部塞進她的冰箱,沒有一個母親能像上帝一樣地為她的孩子準備那麼多。」「你想放棄櫻桃的滋味嗎?」
世界並沒有改變多少,也沒有變得多甜美,改變的是「人心的滿足」。假如老人真的影響了巴迪的人生軌跡,是他讓巴迪相信「人生的滋味甜美有如櫻桃」,發掘並滿足上帝所恩賜給人的,生命將會有新的看見。
傳道書的作者,將生命的重點放在第九節:「能滿足於自己所有的,遠勝過貪得無饜。」滿足上帝所恩賜給我們的,才能擺脫太陽底下的空虛。使徒保羅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當他在羅馬受監禁時,他非但沒有抱怨,也沒有絕望,他反倒寫信給腓立比教會,鼓勵他們要「常常喜樂」,又說:「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腓立比書4:12)看到了嗎?發掘並滿足上帝所恩賜給人的,生命將會有新的看見。

二、學習在基督裡找到生命的答案
傳道書第六章,讓我們看到:有福不能享(6:1-6)、勞碌不能足(6:7-9)、疑問不能解(6:10-12)。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哪裡可以獲取生命的答案呢?
存在主義之父、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曾說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人生就好比是一個喝醉酒的農人駕著馬 車回家,乍看之下是農人控馭馬車,但實際上農人醉得不省人事,幸虧老馬識途,因此才能把意識不清的農人拖回家。」換言之,人若無法清醒面對自己的一生,則只能跟著識途老馬般,遵循著社會的腳步隨波逐流。 
生命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人生的每一步是選擇的結果;也因為我 們不斷地選擇,生命才有了下一個階段的開始。看傳道書時,我們就會不斷的與聖經對話,不斷得去思考作者所觀察太陽底下的空虛。在太陽底下,倘若我們不加以選擇,生活將趨向盲目,就像齊克果筆下的農人,醉生夢死,了此殘生。
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哪裡可以獲取生命的答案呢?耶穌面對門徒多馬的疑惑時,他這樣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約翰福音14:6)
猶太人常常提起道路,不管是人所走的路或上帝的道路,都是他們熱衷談論的主題。
上帝對摩西說:「你們不可偏離左右,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路),你們要照著去行(申命記5:32-33)
先知以賽亞說:「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30:21)又說:「在那裏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以賽亞書35:8)
詩人也禱告說:「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路指教我,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詩篇27:11)
猶太人深知人必須在上帝的道中行走,因此耶穌說:「我就是道路」。耶穌這樣說是甚麼意思呢?例如,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向人問路。對方若告訴我們:「第一個路口右轉,看到咖啡店在左轉,穿過公園中央的路,出了公園右轉,然後碰到紅綠燈,過馬路左轉就到了。」相信你若照他的指示,走不到半途就會迷路。但是,如果這個人說:「來,我帶你去。」那麼,這個人就成為我們的路,使我們不致迷失。耶穌對於我們也是如此。耶穌不僅指示我們怎麼走,他還牽著我們、帶領我們。對我們來說,祂就是我們的道路,就是我們的方向。

問題討論:
1.讀傳道書時,我們就會被書中的信息帶領去深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你覺得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2.什麼事讓你感到「不滿足」?什麼事讓你感到「滿足」?
3.你對永生感到「確信」嗎?為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