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路加福音 7:1-50

路加福音 7:1-50 和合本
在路加福音第七章裡總共有50節,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
一、7:1-17,二個神蹟。第一個神蹟是有關耶穌醫好一位羅馬軍官家裡的僕人。第二個神蹟是耶穌在拿因城使一位寡婦的獨生子從死復活起來。而耶穌使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子從死復活,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是福音書中記載三件死人復活的神蹟之一。 
作者路加用兩個醫治的故事,編織出耶穌基督的特有能力,這種能力是因「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因此耶穌能夠醫治病人(5:17)。
二、7:18-35,施洗約翰派學生來查詢有關耶穌基督的身分,以及耶穌基督對當代宗教領袖的硬心,連施洗約翰的洗禮也拒絕接受,令他感到非常痛心。 
三、7:36-50,描述一位被法利賽人看為「有罪的女人」,用香油膏耶穌基督的腳之故事。
治好百夫長的僕人( 太 8:5-13 )
7:1 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
7:2 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
7:3 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
7:4 他們到了耶穌那裏,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
7:5 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
7:6 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
7:7 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7:8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7:9 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7:10 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裏,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外來統治者通常會以強勢的統治來管理殖民地,甚至禁止宗教活動或是迫害宗教也時有所聞。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台灣強迫推行神道教崇拜天皇;國民黨獨裁時期,推行國語運動,禁止講方言,甚至宗教集會也必須講國語等,這些都是統治者的迫害。 
但這位外來統治者羅馬軍官對猶太人的態度,卻讓我們看到原來管理眾人之事可以本著「愛」,這在二千年前的世界實在很難得。他替猶太人建會堂,不是為了討好人民便於統治,因為從猶太長老願意為他出面請求耶穌即可獲知。且他也不是為自己求,而是為僕人來求耶穌。 這位政治、軍事的統治者,如此地謙卑自己,他是真正認識到生命真正的主宰是上帝,而不是像他在地上掌權柄的人。因為他把自己形容「不配」見耶穌的面,一方面展現謙卑,另一方面展現對耶穌的信心。

使拿因城寡婦之子復活
7:11 過了不多時(有古卷:次日),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極多的人與他同行。
7:12 將近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有城裏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
寡婦在當時是屬悲慘人物,又死了獨生兒子,更使他的不幸加上一層悲哀。猶太婦女丈夫死後若無兒子奉養,或沒有丈夫遺下可以賴以維生的家業,通常就會淪落街頭當乞丐或是妓女。若寡婦有兒子,她的將來就有保障,也不會被家族或是社會輕視。俗話說:「寡婦死了獨子,沒指望」,確實,她往後大半輩子沒有人照料,也失去親情的依靠。 
同情她這種遭遇的大部分是窮苦人家,因為送行的人也有一群的寡婦。看到這種情況,凡有惻隱之心的人都會流下憐憫的眼淚。
7:13 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
7:14 於是進前按著槓,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
7:15 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
在此,耶穌基督安慰了眾人,要我們不要再哭了,因為他是生命的主,生命在他裡面要得到盼望。 耶穌看到那寡婦,他心裡充滿悲憫,於是他做了他應該做的安慰,也讓失望的送葬群眾,頓時間重拾對上帝的信心,並且出去傳揚上帝拯救的福音。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弱勢者、邊緣人,他們有許多人整日以淚洗面,他們需要基督的使者向他們伸出援手。以基督的悲憫之心來幫助他們,好使他們也體驗到上帝的拯救。現在就出去幫助他們吧!
7:16 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 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又說:「 神眷顧了他的百姓!」
7:17 他這事的風聲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方。

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 太 11:2-19 )
7:18 約翰的門徒把這些事都告訴約翰。
7:19 他便叫了兩個門徒來,打發他們到主那裏去,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7:20 那兩個人來到耶穌那裏,說:「施洗的約翰打發我們來問你:『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7:21 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著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
7:22 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約翰的門徒來問耶穌時,剛好那時耶穌在醫治許多患病。因為有「許多」病患,所以不是一時之間所能完成的。耶穌先讓他們等候,繼續作那些使約翰困惑的事,醫病、趕鬼。約翰的門徒親自看到耶穌所做的,不是根據坊間的傳說,而是直接的見證。這是耶穌用行動在說明上帝國的服事。
因此,教會第一個職責是減輕人的痛苦。我們是否知道,在基督來到之前這世上有沒有醫院?亨利杜南組織紅十字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提供了卓越的服務,戰後也一直在作許多了不起的工作。但是別忘了它的標記,紅色的十字架!那才是一切事工的起頭。教會的工作就是在減輕人的痛苦。台灣第一所現代醫院台南新樓醫院,以及台北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就是效法耶穌的腳蹤所做。 要記住耶穌建立上帝國的方法,是從幫助和關心困苦的人開始,並且傳福音給他們。當教會用基督的方法關心社會的邊緣人、弱勢者,使他們得到福音,如此才是延續耶穌上帝國的服事。否則我們的教會就失去她存在的意義。
會主心得:教會是否僅是在「服務」(service即禮拜)信徒,而忘記社區中需要關心的苦難者呢?盡你所能做的,找弟兄姊妹一同參與耶穌基督的工作,去服事社區中困苦的人,或是參與醫院的義工。
7:23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7:24 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
7:25 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華麗衣服、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裏。
在曠野看到被風吹動的蘆葦是很平常的事,但耶穌說它是先知的象徵。約翰的生命隨時有被害的危險,就像蘆葦極容易受到折損。雖然約翰吃和穿都是最粗糙、儉樸,可是這樣平凡的人卻是上帝的先知,因為他追求上帝的旨意,關心上帝的國度。至於衣著考究、起居奢侈的人住在皇宮裡,他心中所關心卻是自己的權勢、地位和利益。在當時特別指希律安提帕,他是一位逼迫先知,魚肉鄉民的昏君。
耶穌將二者做一對比,重點是要問眾人到底認同哪一方。若選擇義人的路,尋求上帝的話,便要認同曠野先知的服事;若尋求權柄與利益者,便認同王宮與希律為伍。
7:26 你們出去,究竟是要看甚麼?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7:27 經上記著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
7:28 我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然而 神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
最後,耶穌說:「神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這話不是將約翰摒棄在上帝國之外。意思是說選擇義人的路而進入上帝國裡的人,比上帝國外面的人還有福氣。當約翰進入上帝國之後,他就比在上帝國外面的偉大。因此,成為天國的子民是多麼有福氣,多麼值得珍惜。
7:29 眾百姓和稅吏既受過約翰的洗,聽見這話,就以 神為義;
7:30 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 神的旨意。(29-30 兩節或譯:眾百姓和稅吏聽見了約翰的話,就受了他的洗,便以 神為義;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不受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 神的旨意。)
7:31 主又說:「這樣,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他們好像甚麼呢?
7:32 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
耶穌在此用了一個孩子嬉耍的比喻。在街市上的孩子,他們先玩結婚的遊戲,過一會又玩葬禮的遊戲。有幾個孩子卻不肯參加嬉耍。那些遊戲的孩子就對不肯玩耍的孩子說,我們玩婚禮遊戲的時候,「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又玩葬禮的遊戲,「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你們兩種遊戲都不參加。耶穌說,這就是這世代的寫照。
耶穌用此比喻指出當時社會的嚴重問題:如果宗教領袖對宗教腐敗的現象沒有反應,又將如何去引導當時的百姓和社會呢?又如何提出心靈改革的計畫呢?耶穌沈痛的指出「人心的冷漠」是信仰最大的危機。因為沒有反應是一種心死的現象,信仰最大的危機就是:心靈的痲痺。如果一個教會推出再多的宣教事工,再多的查經班、信仰造就的方案,如果大多數的人心冷冷不投入,這就是教會的危機。
會主心得:耶穌最後向眾人提出一個重要的認知:真正有智慧的人,乃是聽了上帝僕人的呼召之後會有反應,起來參與教會的服事。你是一位「心靈的痲痺」的基督徒嗎?
7:33 施洗的約翰來,不吃餅,不喝酒,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
7:34 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7:35 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

有罪的女人得蒙赦免
7:36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
耶穌前往這個法利賽人的家中赴宴,顯然耶穌與這個法利賽人關係匪淺。在這個自視聖潔的族群中,卻出現一位「過著罪惡的生活」的女子,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這段經文的目的在說明耶穌如何成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7:35),以及法利賽人又如何拒絕「上帝的旨意」(7:30)。
7:37 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
7:38 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不整的頭髮是「隨便的婦人」的記號(民5:18),這個婦女被描述成過著罪惡的生活,也許她是一位妓女。在當時,洗腳是熱情招待貴賓的表現,親吻腳則是被原諒後,表現感激的動作。因此,從她對耶穌的舉動來看,似乎讓我們知道她的悔改,而以親吻腳來表達對耶穌赦免的感恩。
耶穌基督有很好的法利賽人朋友;他也常和「有罪的人」在一起。這個被法利賽人稱為「有罪的人」的女人,很可能是個妓女,或是嫁給非猶太人的女人,她先生並未皈依猶太人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且他的學生中,有的是稅吏。 
而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在耶穌基督身邊的人,真是三教九流,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其實,在福音書裡所宣示的耶穌,讓我們看到耶穌靠著上帝的能力施行醫治和拯救,並教導我們稱呼上帝是「阿爸父上帝」。耶穌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上帝的愛。他不是在孤單中禁食默想上帝國的觀念,而是與苦難中的百姓站在一起,他認同苦難的人民(經濟上被剝削:彩券。文化上被凌辱:台語次等。宗教上被定罪:功德才能得救。性別上被虐待。種族被歧視:平埔族,山胞。社會上被邊緣化:弱勢者)。 
會主心得:耶穌作他們的朋友,跟他們一同吃飯、一同生活、一同奮鬥,一同反抗邪惡的勢力,帶領他們追求自由與公義,以及追求上帝國的真理。這就是耶穌的福音行動。這樣的形象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表明的「教會是,……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為盼望的記號。」這就是耶穌傳道的態度--有「傳」無類。他說過:「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他確實是用這種態度在傳揚上帝國的信息,這與今天有的教會對接納加入教會者的篩選態度,以及傳教者專門以結交社會中、上層階級的人士為傲是很不相同。
7:39 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
7:40 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
7:41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
7:42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
耶穌即刻給予眾人機會教育,讓眾人知道在上帝的國度裡,赦免的愛遠比計算別人的罪過更為重要。
7:43 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7:44 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
7:45 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
7: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7:47 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7:48 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
7:49 同席的人心裏說:「這是甚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7:50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