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進度:出埃及記17:1-16 現代中文譯本
1以色列全體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汛曠野,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他們到利非訂紮營;那裏沒有水喝,
「利非訂」是以色列人到達西奈山之前的最後一站(19:2),其正確位置不詳,極可能在西奈半島南部利法伊德窪地(Wadi Refayid)。利非訂,又是一個沒有水的地區,以色列人民在此又發出埋怨的聲音。
15:22-25記載以色列人民離開了紅海,到一個叫做瑪拉的地方,因為找不到可喝的水而抱怨摩西帶他們出埃及,結果上帝叫摩西拿一塊木頭改變了水質,使他們可以喝甘甜的水。那是他們第一次經驗到三天沒水喝的痛苦。然後他們走到以琳這個地方,在這裡有十二股泉水和七十株棕樹(出埃及記15:27),這個地方雖然有泉水又有樹林,很適合居住。但卻不是上帝所應許「流奶與蜜」之地,因此,他們得繼續行進。緊接著來到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在那兒他們遇到的是飢餓。從口渴到飢餓,他們都是抱怨聲連連不斷。
現在他們又聽上帝指示要離開汛曠野到利非訂的地方。民數記33:15-49很詳細記載以色列人民移動到各地的地名。他們現在的地點仍屬於是曠野之區,沒有水喝,或是缺乏糧食,是很正常的事。
2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驗上主?」
以色列全體遵照耶和華上帝的吩咐,來到利非訂卻找不到水喝。為何遵照上帝的吩咐,卻無法獲得水源呢?其實,這是上帝考驗百姓是否真正「信靠」祂。但是,百姓第四次向摩西抱怨。摩西對百姓說:「為甚麼要試驗上主?」(17:2)「試探」通常是指引誘他人做壞事,但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指「考驗」。一般說來,人試探上帝,是因為他們不信賴上帝。
「埋怨」和「試探」(和合本譯為「爭鬧」和「試探」),也就是17:7「瑪撒」和「米利巴」這兩個地名的由來。在此,我們看到摩西指出以色列人乃是對上帝不信任,在向上帝挑戰。在17:7就記載百姓懷疑說:「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表明出他們抱怨及試探上帝。事實上,上帝超自然的同在,必須以信心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之所以能夠出埃及、過紅海,這都在表明上帝一直與他們同在,與他們生活。「瑪撒」和「米利巴」後來也成為形容以色列人民對上帝懷疑、不信任的一種專門用語(請參考申命記9:22、33:8)。申命記6:16就如此提醒以色列人說:「你們不可像從前在瑪撒那樣試探上主—你們的上帝。」 詩篇的作者也說:「不要頑固,像當年在米利巴的祖先; 不要像他們在曠野、在瑪撒時一樣, 雖然他們看見了我為他們作的事, 仍然在那裡考驗我,試探我。」(詩篇95:8-9)這個地名的由來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極大的關係,就像台灣許多古老地名都有其由來是一樣的。
3但是人民非常口渴,繼續埋怨摩西。他們說:「你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你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兒女,連同我們的牲畜都渴死嗎?」
不停地埋怨,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一再發生的事情。擔任領袖的人不能「聞雞起舞」,同樣地,我們看到摩西並不是一聽到有埋怨,自己就先受影響。身為一個領導人摩西,也真需要非常大的耐心。他原先就曾多次拒絕接受上帝給他這個使命,大概是因為他在埃及長大,深知這些以色列人民的心態吧。
會主心得:我們擔任同工的人不能「人云亦云」,我們要懂得分辨什麼話語是帶著「不信的埋怨」、「避罪的謊言」、「卸責的推辭」、「嫉妒的惡言」,不是所有人的話語、反映都是合神心意的。有很多的話語攻擊都指向教會領袖,我們都有責任去明辨,並尋求上帝的幫助。
會主心得:我們也要反省,不要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埋怨上帝,或是對上帝起了懷疑之心,甚至也不要去埋怨教會的領袖或其他的人。 出埃及的過程裡,上帝的帶領與恩典在不久前才發生,無論是平安度過十災、過紅海,看見埃及追兵葬身海中,或是曠野中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和鵪鶉,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但是,他們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連連發出抱怨的聲音,一再對上帝發出不信任的怨言,甚至懷疑上帝是否有與他們同在,這是很不對的態度。以色列人的經驗是我們很好的一面反省「鏡子」,想想看,我們是否也跟以色列人民一樣?我們是不是也會一遇到挫折時就抱怨上帝?是否也會因為所做的事情失敗就對上帝發出怨言呢?如果回頭去看我們走過的世上旅途,我相信我們一定會發現: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腳步裡面,都有上帝奇妙的恩手在扶持、帶領著我們,若不是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同在,我想我們早已經沒有今天安穩的日子了。不要失去對上帝的信心,無論你是否懷疑上帝為甚麼讓你遭遇到這樣的困境或苦難,千萬不要忘記,上帝應許與你同行,永不離棄你。縱使親人、好友會離開你,但是上帝絕對不會離開你。不要試探上帝,也不要一再懷疑上帝的愛,否則,我們就無法從以色列人的遭遇中學到殷鑑。
4摩西懇切地在上主面前禱告說:「我拿這些人民怎麼辦呢?他們快要拿石頭打死我了。」
根據民數記20:6說:「摩西和亞倫離開會眾,站在聖幕門口。他們俯伏在地上;上主的榮耀向他們顯現。」可以看出他們兩人迫切的心境,以及上帝對他們兩人的扶持。他們兩人「懇切」的態度,可以從他們「俯伏在地上」的敬虔態度看出來。
以色列人口渴的情況似乎很嚴重,甚至已經快忍受不了,幾乎都要發生拿石頭打死摩西的暴動事件。許多困難並不是領導者有能力去解決的,我們看到摩西也有人的侷限,但是他懂得向「全能、超越」的上帝反應人民的埋怨聲音。在人看來摩西俊美,又在埃及學得一切豐富的知識,又在皇宮內受栽培,這樣的條件應該很有能力才對。不過,上帝要用人的主要對象,不是甚麼特別強有領導能力者,乃是謙卑、順服,這才重要。恩賜能力上帝可以給,但是謙卑順服的態度必須從心靈更新而來。
根據民數記20:3-5的描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以色列人要求的並不是只有水。民數記這樣記載:「從前我們的同胞以色列人曾死在上主的聖幕前;我們寧可跟他們同死。你為甚麼領我們到這曠野來?是不是要我們跟牲畜一起死在這裡?你為甚麼領我們離開埃及,到這不毛之地來呢?這裡沒有五穀,沒有無花果、葡萄,或石榴;甚至連水都沒得喝!」
他們所需的不只是水,甚至是連吃的雜糧和一般水果也缺乏,也因此使他們「懷念」過去在埃及的安逸生活,至少當奴隸不怕沒食物,因為那是主人應該供給的。但是,我們已經看過,在汛曠野時,他們才經驗過上帝「從天上降下食物」(16:4)的偉大神蹟,但此時卻很快淡忘了。而在瑪拉地方,他們也經驗過上帝曾把苦水變成甘甜可口的水。人總是很容易「忘恩」,很快忘記上帝所賜的恩典,也容易家人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人的另一個軟弱特點,就是貪婪不厭!撿拾嗎哪的事件就充分顯示出人在這方面的弱點。現在對摩西抱怨,正好顯示出他們貪婪、缺乏信心的本質。
5上主對摩西說:「你帶幾個以色列人的領袖跟你一起走到以色列人前面。你手裏要拿著你擊打尼羅河水的杖。
「走到以色列人前頭」,這是作為領袖者必須有的態度,任何問題一發生,領導者必須走或站在人民面前,而不是躲在人群的後面發施號令,他們是必須在人民前頭,讓人民看得見他們。現在上帝要摩西帶一些領袖出來站在人民面前,將擊打尼羅河水使之變成血的杖(出埃及記7:19-25)再度拿出來。這支杖也曾在埃及法老面前用來證明他們確實的身分(出埃及記7:9),也曾為埃及全國帶來蛙災、蝨災之大災難(出埃及記8:5-6, 17)。也因這支杖,使紅海的海水分開和復合(出埃及記14:16,27)。不是這一根牧杖有何神奇法力,而是代表上帝能力臨在的有形顯現。現在上帝要摩西將這牧杖拿來擊打磐石,磐石就會流出泉水。這說明了上帝是我們在患難中即時的幫助,除了上帝以外,人無法展現出這樣的神蹟。
6我要站在你面前,在何烈山的一塊磐石上。你去擊打那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他們喝。」摩西當著以色列領袖的面這樣做了。
7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希伯來語的意思是:考驗和抱怨〕;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裏抱怨,試驗上主。他們問:「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呢?」
「米利巴」位於「尋」曠野加低斯的水泉附近(民數記27:14)。「尋」曠野位於加低斯也是遊牧者解決爭端的地方。米利巴,這個字的字本來就含有爭鬧、不滿的意思在內。
8亞瑪力人到利非訂攻擊以色列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前才解除無水危機,此刻又發生敵人來襲。
亞瑪力人,民數記24:20稱他們為「最強大的國家」,是以色列人的宿敵(17:16)。在此,他們從背後突襲以色列人(申命記25:17-18),可能是為了爭奪水源或綠洲。在此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一次與外族人戰爭。之前都是逃離埃及軍隊的追趕,甚至無法與埃及強大的正規部隊硬碰硬。況且他們才出埃及不久,一切狀況都還不穩定。但是,此時他們碰到第一件軍事行動,曠野地區的住民亞瑪力人來攻打他們。
1以色列全體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汛曠野,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他們到利非訂紮營;那裏沒有水喝,
「利非訂」是以色列人到達西奈山之前的最後一站(19:2),其正確位置不詳,極可能在西奈半島南部利法伊德窪地(Wadi Refayid)。利非訂,又是一個沒有水的地區,以色列人民在此又發出埋怨的聲音。
15:22-25記載以色列人民離開了紅海,到一個叫做瑪拉的地方,因為找不到可喝的水而抱怨摩西帶他們出埃及,結果上帝叫摩西拿一塊木頭改變了水質,使他們可以喝甘甜的水。那是他們第一次經驗到三天沒水喝的痛苦。然後他們走到以琳這個地方,在這裡有十二股泉水和七十株棕樹(出埃及記15:27),這個地方雖然有泉水又有樹林,很適合居住。但卻不是上帝所應許「流奶與蜜」之地,因此,他們得繼續行進。緊接著來到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在那兒他們遇到的是飢餓。從口渴到飢餓,他們都是抱怨聲連連不斷。
現在他們又聽上帝指示要離開汛曠野到利非訂的地方。民數記33:15-49很詳細記載以色列人民移動到各地的地名。他們現在的地點仍屬於是曠野之區,沒有水喝,或是缺乏糧食,是很正常的事。
2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驗上主?」
以色列全體遵照耶和華上帝的吩咐,來到利非訂卻找不到水喝。為何遵照上帝的吩咐,卻無法獲得水源呢?其實,這是上帝考驗百姓是否真正「信靠」祂。但是,百姓第四次向摩西抱怨。摩西對百姓說:「為甚麼要試驗上主?」(17:2)「試探」通常是指引誘他人做壞事,但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指「考驗」。一般說來,人試探上帝,是因為他們不信賴上帝。
「埋怨」和「試探」(和合本譯為「爭鬧」和「試探」),也就是17:7「瑪撒」和「米利巴」這兩個地名的由來。在此,我們看到摩西指出以色列人乃是對上帝不信任,在向上帝挑戰。在17:7就記載百姓懷疑說:「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表明出他們抱怨及試探上帝。事實上,上帝超自然的同在,必須以信心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之所以能夠出埃及、過紅海,這都在表明上帝一直與他們同在,與他們生活。「瑪撒」和「米利巴」後來也成為形容以色列人民對上帝懷疑、不信任的一種專門用語(請參考申命記9:22、33:8)。申命記6:16就如此提醒以色列人說:「你們不可像從前在瑪撒那樣試探上主—你們的上帝。」 詩篇的作者也說:「不要頑固,像當年在米利巴的祖先; 不要像他們在曠野、在瑪撒時一樣, 雖然他們看見了我為他們作的事, 仍然在那裡考驗我,試探我。」(詩篇95:8-9)這個地名的由來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極大的關係,就像台灣許多古老地名都有其由來是一樣的。
3但是人民非常口渴,繼續埋怨摩西。他們說:「你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你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兒女,連同我們的牲畜都渴死嗎?」
不停地埋怨,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一再發生的事情。擔任領袖的人不能「聞雞起舞」,同樣地,我們看到摩西並不是一聽到有埋怨,自己就先受影響。身為一個領導人摩西,也真需要非常大的耐心。他原先就曾多次拒絕接受上帝給他這個使命,大概是因為他在埃及長大,深知這些以色列人民的心態吧。
會主心得:我們擔任同工的人不能「人云亦云」,我們要懂得分辨什麼話語是帶著「不信的埋怨」、「避罪的謊言」、「卸責的推辭」、「嫉妒的惡言」,不是所有人的話語、反映都是合神心意的。有很多的話語攻擊都指向教會領袖,我們都有責任去明辨,並尋求上帝的幫助。
會主心得:我們也要反省,不要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埋怨上帝,或是對上帝起了懷疑之心,甚至也不要去埋怨教會的領袖或其他的人。 出埃及的過程裡,上帝的帶領與恩典在不久前才發生,無論是平安度過十災、過紅海,看見埃及追兵葬身海中,或是曠野中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和鵪鶉,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但是,他們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連連發出抱怨的聲音,一再對上帝發出不信任的怨言,甚至懷疑上帝是否有與他們同在,這是很不對的態度。以色列人的經驗是我們很好的一面反省「鏡子」,想想看,我們是否也跟以色列人民一樣?我們是不是也會一遇到挫折時就抱怨上帝?是否也會因為所做的事情失敗就對上帝發出怨言呢?如果回頭去看我們走過的世上旅途,我相信我們一定會發現: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腳步裡面,都有上帝奇妙的恩手在扶持、帶領著我們,若不是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同在,我想我們早已經沒有今天安穩的日子了。不要失去對上帝的信心,無論你是否懷疑上帝為甚麼讓你遭遇到這樣的困境或苦難,千萬不要忘記,上帝應許與你同行,永不離棄你。縱使親人、好友會離開你,但是上帝絕對不會離開你。不要試探上帝,也不要一再懷疑上帝的愛,否則,我們就無法從以色列人的遭遇中學到殷鑑。
4摩西懇切地在上主面前禱告說:「我拿這些人民怎麼辦呢?他們快要拿石頭打死我了。」
根據民數記20:6說:「摩西和亞倫離開會眾,站在聖幕門口。他們俯伏在地上;上主的榮耀向他們顯現。」可以看出他們兩人迫切的心境,以及上帝對他們兩人的扶持。他們兩人「懇切」的態度,可以從他們「俯伏在地上」的敬虔態度看出來。
以色列人口渴的情況似乎很嚴重,甚至已經快忍受不了,幾乎都要發生拿石頭打死摩西的暴動事件。許多困難並不是領導者有能力去解決的,我們看到摩西也有人的侷限,但是他懂得向「全能、超越」的上帝反應人民的埋怨聲音。在人看來摩西俊美,又在埃及學得一切豐富的知識,又在皇宮內受栽培,這樣的條件應該很有能力才對。不過,上帝要用人的主要對象,不是甚麼特別強有領導能力者,乃是謙卑、順服,這才重要。恩賜能力上帝可以給,但是謙卑順服的態度必須從心靈更新而來。
根據民數記20:3-5的描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以色列人要求的並不是只有水。民數記這樣記載:「從前我們的同胞以色列人曾死在上主的聖幕前;我們寧可跟他們同死。你為甚麼領我們到這曠野來?是不是要我們跟牲畜一起死在這裡?你為甚麼領我們離開埃及,到這不毛之地來呢?這裡沒有五穀,沒有無花果、葡萄,或石榴;甚至連水都沒得喝!」
他們所需的不只是水,甚至是連吃的雜糧和一般水果也缺乏,也因此使他們「懷念」過去在埃及的安逸生活,至少當奴隸不怕沒食物,因為那是主人應該供給的。但是,我們已經看過,在汛曠野時,他們才經驗過上帝「從天上降下食物」(16:4)的偉大神蹟,但此時卻很快淡忘了。而在瑪拉地方,他們也經驗過上帝曾把苦水變成甘甜可口的水。人總是很容易「忘恩」,很快忘記上帝所賜的恩典,也容易家人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人的另一個軟弱特點,就是貪婪不厭!撿拾嗎哪的事件就充分顯示出人在這方面的弱點。現在對摩西抱怨,正好顯示出他們貪婪、缺乏信心的本質。
5上主對摩西說:「你帶幾個以色列人的領袖跟你一起走到以色列人前面。你手裏要拿著你擊打尼羅河水的杖。
「走到以色列人前頭」,這是作為領袖者必須有的態度,任何問題一發生,領導者必須走或站在人民面前,而不是躲在人群的後面發施號令,他們是必須在人民前頭,讓人民看得見他們。現在上帝要摩西帶一些領袖出來站在人民面前,將擊打尼羅河水使之變成血的杖(出埃及記7:19-25)再度拿出來。這支杖也曾在埃及法老面前用來證明他們確實的身分(出埃及記7:9),也曾為埃及全國帶來蛙災、蝨災之大災難(出埃及記8:5-6, 17)。也因這支杖,使紅海的海水分開和復合(出埃及記14:16,27)。不是這一根牧杖有何神奇法力,而是代表上帝能力臨在的有形顯現。現在上帝要摩西將這牧杖拿來擊打磐石,磐石就會流出泉水。這說明了上帝是我們在患難中即時的幫助,除了上帝以外,人無法展現出這樣的神蹟。
6我要站在你面前,在何烈山的一塊磐石上。你去擊打那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他們喝。」摩西當著以色列領袖的面這樣做了。
這件事情使徒保羅拿來應用在基督徒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喝了一樣的靈泉。這泉是從跟他們同行的屬靈磐石上湧流出來的;那磐石就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4)使徒保羅將出埃及的經驗賦予嶄新的詮釋,他認為過紅海就是如同「受洗」,喝泉水有如喝「靈泉」,吃嗎哪就如同吃「靈糧」一般。保羅藉此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即使有這樣的恩典充滿在以色列人百姓當中,卻因為沒有真實的回應上帝揀選的愛,結果許多人都無法進入應許之地,而在曠野中倒斃了,因他們享受過這樣大的恩典,卻還是因為受到誘惑離棄了上帝的誡命。總之,保羅藉此向新約的選民強調,基督徒不是在講究受洗(過紅海)、領受聖餐的餅與杯(靈糧、靈泉)就夠了,真正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更新,若是沒有悔改並在心靈上更新,也不能保證一定會得到上帝所應許的福份。
根據民數記的記載,我們看到摩西不只用杖擊打磐石,還對著磐石宣告:「你們這些叛徒聽著!」(民數記20:10)接著,摩西又指出他們一再怨聲連連,上帝生氣,使以色列人民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都不得進入迦南應允之地(民數記14:26-35),用這樣來懲罰他們對上帝的不信、懷疑。 7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希伯來語的意思是:考驗和抱怨〕;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裏抱怨,試驗上主。他們問:「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呢?」
「米利巴」位於「尋」曠野加低斯的水泉附近(民數記27:14)。「尋」曠野位於加低斯也是遊牧者解決爭端的地方。米利巴,這個字的字本來就含有爭鬧、不滿的意思在內。
8亞瑪力人到利非訂攻擊以色列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前才解除無水危機,此刻又發生敵人來襲。
亞瑪力人,民數記24:20稱他們為「最強大的國家」,是以色列人的宿敵(17:16)。在此,他們從背後突襲以色列人(申命記25:17-18),可能是為了爭奪水源或綠洲。在此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一次與外族人戰爭。之前都是逃離埃及軍隊的追趕,甚至無法與埃及強大的正規部隊硬碰硬。況且他們才出埃及不久,一切狀況都還不穩定。但是,此時他們碰到第一件軍事行動,曠野地區的住民亞瑪力人來攻打他們。
在13:18曾說:「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已經武裝好,準備隨時作戰。」這些軍事裝備可能是他們出埃及前向埃及人索取的,因為那時「他們要甚麼,埃及人就給甚麼」(出埃及記12:36)。此時,他們也逐漸有了組織、訓練,可以進行簡易的防備,來抵抗曠野原住民族的攻擊。
9摩西對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攜帶的杖。」
這裡第一次出現約書亞的名字。約書亞是屬於以法蓮支派的後裔,嫩的兒子,他跟摩西在一起時,是個年輕的助手(出埃及記33:11)。他原名叫「何希阿」,後來被摩西改名為約書亞。何希阿的意思是「拯救」。現在遇到危機要與亞瑪力人打仗,在危機中摩西也藉此磨練新一代的領袖,日後約書亞也成為重要的領導者。
摩西要約書亞帶著上帝吩咐他帶的「杖」,摩西要用此杖跟亞瑪力人戰爭,這表示此杖是帶有上帝能力的杖。就如同撒迦利亞4:6,上主對先知所說的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
會主心得:沒有壓力、挑戰的磨練或造就,不會看到成長的果效,往往艱困與危機中,上帝要在此呼召與栽培我們的生命。而約書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依照創世記36:12的記載,亞瑪力人乃是以掃的後裔,是以利法的妾亭納生的兒子。這讓我們知道以色列人與這些在曠野中遇到的住民,他們之間的祖先還是兄弟呢。以此來看,我們可以說「該隱殺亞伯」的罪惡並不隨的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這罪惡以不同的型態逐漸擴散到後來的族群對立、彼此殘殺。
10約書亞照摩西所吩咐的,出去跟亞瑪力人打仗,而摩西、亞倫,和戶珥到山頂去觀戰。
「戶珥」是摩西另一位助手,擔任審判官的職位(24:14)。若是約書亞是摩西對外的「武官」,戶珥則是對內的「文官」, 而亞倫則是總管信仰心靈的「祭司」。這也讓我們看到後來以色列在國政上的基本組織。
11只要摩西舉起手來,以色列人就得勝;他一放下手,亞瑪力人就得勝。
以色列人第一次戰爭,而戰爭的整個經過都與摩西緊緊相關連,因為不是以色列軍隊戰力強或弱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的軍備是否能夠阻擋敵人的攻擊,乃是在於摩西的雙手。只要他的手持續舉起,以色列人民就贏,反之就輸。換言之,這場戰爭很明顯的是上帝與亞瑪力人戰爭,就像當年上帝跟埃及的精銳部隊打仗一樣。不是摩西有能力分開紅海,不是摩西有計謀可以戰勝埃及王,而是上帝的能力藉著他的手在為以色列人征戰。這一點很清楚的要讓以色列人知道:上帝與他們同在,帶領著他們,即使在強大敵人面前,上帝也能讓他們得到保守與勝利。
13這樣,約書亞殲滅了亞瑪力人。
殲滅是指殲滅戰場上的敵亞瑪力人。因為,撒母耳記上第27章,還記載著大衛做王之前,還曾跟亞瑪力人作戰過(27:8-9),可見亞瑪力人有很長的時間,一直是以色列人民存在的一個很大威脅。
14於是,上主對摩西說:「把這次得勝的事蹟記錄下來,使後代不會忘記。告訴約書亞,我要完全毀滅亞瑪力人。」
15摩西建造了一座祭壇,稱它:「上主是我的旗幟。」
這場戰爭最終得勝,為此摩西築起一座祭壇起名「耶和華尼西」(和合本)。「尼西」可以翻譯成「手放在耶和華的旗幟上」,或是「我們起誓向那永恆者的旗幟盡忠」。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祭壇本身就是一個對耶和華上帝盡忠的記號,因為上帝已經為以色列人民戰勝了敵人,上帝就是他們的領袖,上帝就是「萬軍的上帝」!這場勝戰,雖然是大家分工、團結的結果,但是他們更知道這一切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將榮耀獨獨歸給上主,說:「耶和華是我的旌旗」。換言之,這就是團結一致榮耀上帝的見證。
16他說:「高舉上主的旗幟!上主要世世代代跟亞瑪力人作戰。」
9摩西對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攜帶的杖。」
這裡第一次出現約書亞的名字。約書亞是屬於以法蓮支派的後裔,嫩的兒子,他跟摩西在一起時,是個年輕的助手(出埃及記33:11)。他原名叫「何希阿」,後來被摩西改名為約書亞。何希阿的意思是「拯救」。現在遇到危機要與亞瑪力人打仗,在危機中摩西也藉此磨練新一代的領袖,日後約書亞也成為重要的領導者。
摩西要約書亞帶著上帝吩咐他帶的「杖」,摩西要用此杖跟亞瑪力人戰爭,這表示此杖是帶有上帝能力的杖。就如同撒迦利亞4:6,上主對先知所說的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
會主心得:沒有壓力、挑戰的磨練或造就,不會看到成長的果效,往往艱困與危機中,上帝要在此呼召與栽培我們的生命。而約書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依照創世記36:12的記載,亞瑪力人乃是以掃的後裔,是以利法的妾亭納生的兒子。這讓我們知道以色列人與這些在曠野中遇到的住民,他們之間的祖先還是兄弟呢。以此來看,我們可以說「該隱殺亞伯」的罪惡並不隨的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這罪惡以不同的型態逐漸擴散到後來的族群對立、彼此殘殺。
10約書亞照摩西所吩咐的,出去跟亞瑪力人打仗,而摩西、亞倫,和戶珥到山頂去觀戰。
「戶珥」是摩西另一位助手,擔任審判官的職位(24:14)。若是約書亞是摩西對外的「武官」,戶珥則是對內的「文官」, 而亞倫則是總管信仰心靈的「祭司」。這也讓我們看到後來以色列在國政上的基本組織。
11只要摩西舉起手來,以色列人就得勝;他一放下手,亞瑪力人就得勝。
以色列人第一次戰爭,而戰爭的整個經過都與摩西緊緊相關連,因為不是以色列軍隊戰力強或弱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的軍備是否能夠阻擋敵人的攻擊,乃是在於摩西的雙手。只要他的手持續舉起,以色列人民就贏,反之就輸。換言之,這場戰爭很明顯的是上帝與亞瑪力人戰爭,就像當年上帝跟埃及的精銳部隊打仗一樣。不是摩西有能力分開紅海,不是摩西有計謀可以戰勝埃及王,而是上帝的能力藉著他的手在為以色列人征戰。這一點很清楚的要讓以色列人知道:上帝與他們同在,帶領著他們,即使在強大敵人面前,上帝也能讓他們得到保守與勝利。
會主心得:我們看到上帝要讓以色列百姓知道互相幫助的重要性,我們相信這是上帝要以色列人學習的功課,不然, 上帝可以像前幾次一樣,派天使殺死全埃及頭胎生的人和動物,也可以用紅海淹死追趕以色列百姓的埃及軍隊。這次百姓對上帝出怨言不信任,但是上帝要解救他們 又要他們學習「團結互助」的團契態度。摩西雖然是上帝特別選召的,但仍然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有限性,在此他不能長時間將手舉高,如果我們自己試看看便知道將手舉高是多酸多痛苦的事。因此,亞倫和戶珥設法幫助摩西,首先是搬一塊石頭來讓摩西坐下。然後亞倫和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了,直到日落之時。在此我們可以看見,任何偉大的領袖,甚至有上帝的同在,並藉著上帝能力行事的人,都必須有忠心的「助手」!這是要領袖和助手都應該明瞭,也都應該彼此同心協力的!摩西舉的是雙手,亞倫和戶珥就成了摩西的「左右手」,獲其左右手的支持者。上帝才是真正施展得勝能力的泉源。上帝也要約書亞和壯丁參與上帝解救他們自己百姓的計畫中,在聖經中沒寫到的人,例如那些老人、小孩和婦女,我想上帝也會讓他們參與物資支援後勤補給的工作,每一個人提供自己的才能為大家服務。同樣地,教會的服事與興旺,絕對不是靠牧師一個人所能成就的,牧師要像摩西一樣領受上帝的旨意,而長老、執事要像約書亞、戶珥、亞倫一般,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忠扶持,如此一來教會必然走在復興的道路。
12摩西的手酸了,亞倫和戶珥搬來一塊石頭,讓他坐在上面;兩人站在他旁邊扶著他的手,直到日落的時候。13這樣,約書亞殲滅了亞瑪力人。
殲滅是指殲滅戰場上的敵亞瑪力人。因為,撒母耳記上第27章,還記載著大衛做王之前,還曾跟亞瑪力人作戰過(27:8-9),可見亞瑪力人有很長的時間,一直是以色列人民存在的一個很大威脅。
14於是,上主對摩西說:「把這次得勝的事蹟記錄下來,使後代不會忘記。告訴約書亞,我要完全毀滅亞瑪力人。」
15摩西建造了一座祭壇,稱它:「上主是我的旗幟。」
這場戰爭最終得勝,為此摩西築起一座祭壇起名「耶和華尼西」(和合本)。「尼西」可以翻譯成「手放在耶和華的旗幟上」,或是「我們起誓向那永恆者的旗幟盡忠」。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祭壇本身就是一個對耶和華上帝盡忠的記號,因為上帝已經為以色列人民戰勝了敵人,上帝就是他們的領袖,上帝就是「萬軍的上帝」!這場勝戰,雖然是大家分工、團結的結果,但是他們更知道這一切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將榮耀獨獨歸給上主,說:「耶和華是我的旌旗」。換言之,這就是團結一致榮耀上帝的見證。
16他說:「高舉上主的旗幟!上主要世世代代跟亞瑪力人作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