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出埃及記16:1-36

經文進度:出埃及記16:1-36 現代中文譯本 
曠野除了缺水之外,還缺少糧食。16:1-3再次描述以色列人在曠野所遭到的困境。但是,與先前所見的一樣,以色列人遇到困難就埋怨,乃因為他們在埃及所受到的奴化教育與洗腦極為透徹,「奴性」使他們喪失做為一個自由的人的期待。以色列人雖然身體出了埃及,但是心靈卻沒有出埃及。因此,上帝在曠野中訓練他們四十年,好使他們心靈得到重建,身心靈都出埃及,才能承接所上帝應許之地。
為何選在曠野?因為這樣的環境能使人體會到人的有限,認識到生命不是靠物質,而是信靠上帝的帶領。過去他們在埃及是倚靠主人的安排過日子,如今獨自為自己與民族安排卻不會。曠野與過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質環境,二者相互比較,現在物質生活幾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和水,因此,他們時常有一種生命的不安全感。這一章的記載,就是讓我們看到,在沒有食物的曠野中,上帝要塑造出以色列人何種的心靈。
會主心得:但是不要忘了,不是以色列人才會遇到「生命中的曠野」,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多會遇到不同的困境、苦難與打擊,當我們在認識這段經文時,同時也是在塑造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走出「生命中的曠野」。
1以色列全體人民離開了以琳。在離開埃及後第二個月的十五日,他們來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
2在那曠野中,他們埋怨摩西和亞倫,

3對他們說:「我們寧願上主在埃及把我們殺掉算了。在埃及,我們至少可以圍著肉鍋吃肉,也有其他食物讓我們吃得飽飽的。但是你們把我們帶到曠野,要我們在這裏餓死。」
4上主對摩西說:「我要從天上降下食物。以色列人每天必須出去撿當天所需的食糧。這樣,我就可以考驗他們,看他們會不會遵守我的指示。
除了過紅海的神蹟外,恐怕就是這個「從天上降下食物」的神蹟最讓以色列人驚訝上帝的作為,並且要向代代子孫講述這件生命中的大事。因為在人的生活體驗中,食物只有從地上長出來,不可能有從天上降下來的。因此,我們體驗到:「人是不能;上帝則不然;因為在上帝,事事都能。」(馬可福音10:27,參考約伯記42:2)確實是這樣,上帝既然能從「無」的當中創造出萬物,要從天上降下食物當然更是簡單。 
耶和華從天上賜下嗎哪和鵪鶉給以色列百姓,一方面是恩典;另一方面也是考驗以色列人是否有信心,是否遵守上帝的話(申命記8:3)。換言之,遵守上帝的話必有上帝的恩典。同時,也查驗以色列人是否倚靠上帝每天的供應,並相信祂在第六天內會賜下雙倍的食物。  
5到第六天,他們必須撿兩天的食糧,準備食用。」
上帝交代摩西要轉告給色列人民兩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
1.以色列人民每天必須撿當天所需的食糧。
2.第六天要撿兩天的份。
會主心得前者是作為「考驗」,後者很清楚是與安息日有密切關係。我們可以看出上帝不只帶領他們出埃及,也要更新他們的心靈。這種更新的訓練是透過撿拾「適量」的食物來考驗、改變他們過去那種「不安全感」的心態,進而對上帝的話有絕對的信心。一個人如果對明日、對將來沒有信心,就會多出私心,養成貪婪的行為,而貪婪在信仰行為上是非常忌諱的。在台灣類似的殷鑑仍不遠,1996年3月,中國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演習,對台灣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許多人積存食物,像居住在金門的人就把米和其他乾糧搶購一空,因為怕會發生戰爭,擔心沒有東西吃。台灣米價因此大漲,速食麵也是如此。「不安全感」的聲音在大街小巷中處處可聞。這景況在台灣也差不多,只是沒有如同金門地區嚴重而已。
6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人說:「今晚,你們就會知道是上主把你們領出埃及的。
在16:6-8裡,摩西指出表面上百姓埋怨他,事實上卻是對上帝的領導和供給失去信心。他們企圖隱藏他們對上帝的不信,而將責任推到摩西身上。
會主心得:有時候教會領袖、同工在服事上,也會遇到人的遷怒、埋怨。我們要知道,我們只是僕人,而非主人,很多時候僕人只能等候主人的旨意,才能走在主人所安排的計畫中。在16:4很清楚的讓僕人摩西得知,今日規定拾取嗎哪的規定乃是上帝要考驗以色列人是否順福上帝的話語,既然如此百姓埋怨就不歸在僕人的身上。同樣,我們若順從上帝的旨意,若是遇到遷怒、埋怨的情況,我們也無須在意,因為這些埋怨都是在埋怨主人--我們的上帝。既然是埋怨上帝,上帝也必親自回應。  
7明晨,你們要看見上主的光輝。他已經聽見你們的埋怨了;一點都不錯,你們的埋怨是對他而發的,因為我們不過是執行他的指示而已。」
8摩西又說:「上主要在晚上給你們肉吃,在早晨給你們充足的麵包吃,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對他發的怨言。你們埋怨我們,其實是在埋怨上主!」 
埋怨上帝的忠實僕人,等於是埋怨上帝。現在以色列人民埋怨摩西和亞倫,摩西則警告他們,要他們知道這種埋怨等於是埋怨上帝,上帝會聽見以色列人民埋怨的聲音。
9摩西對亞倫說:「去集合全體人民站在上主面前,因為他已經聽到了他們的怨言。」
10當亞倫對全體人民講話的時候,他們轉頭向曠野觀望,忽然看見上主的光輝在雲端顯現。
以色列人民對摩西和亞倫發出的怨言,上帝已經聽到且非常清楚,上帝將會親自解決這件造成他們埋怨的事-飢餓。上帝解決的方式就是出現「光輝」來照耀他們,讓以色列人民因看見光輝,進而知道上帝已經出現,轉移他們對摩西和亞倫的不滿,因為上帝親自出現,並且處理以色列人民飢餓的問題。
11上主對摩西說:

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要告訴他們,在傍晚,他們有肉吃;在清晨,他們有足夠的麵包吃。這樣,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是他們的上帝。」

13傍晚,一大群鵪鶉飛來,多得把全營都遮住了。清晨,營的四圍都是露水;

「鵪鶉」是體積細小的候鳥,每年9-10月從歐洲南部飛往阿拉伯過冬,因為途經地中海疲累而在西奈半島、紅海一帶過冬。這些候鳥經過長途飛行,抵達曠野時已經精疲力竭,因此很容易捕捉。至於「嗎哪」,希伯來人相信露水是由天而降(申命記33:28),所以認為嗎哪與露水一同而來。這種情形就像每年冬季有大量伯勞鳥會過境台灣的恆春半島一般,數量之多有時也會令人誤以為是烏雲出現一樣, 密密麻麻的,多到不能數算。這些候鳥經過長途飛行,抵達曠野時已經精疲力竭,因此很容易捕捉。這種景觀確實也像台灣東部的蘭嶼島一樣;在每年三、四月間, 都會有大群的飛魚就像這樣飛越該島,雅美族人用一切方法捕捉飛魚做為他們的主食。或是在冬天裡捕捉烏魚是一樣的。  
14露水一蒸發,在曠野的地面上有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
15以色列人看見這東西,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詢問:「這是甚麼東西?」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上主給你們的食物。

「這是甚麼」:在原文與「嗎哪」的發音極為相似,所以嗎哪就是「這是甚麼」的意思。根據民數記11:7-9的描述,「嗎哪的形狀像芫荽子,色近乳白,每天晚上跟露水一起在營地。第二天清晨,人民出去撿取,把它磨碎或搗碎成粉,然後煮一煮,做成餅。它的味道像用橄欖油烤的餅。」詩篇78:25說嗎哪是「天使的食物」。有學者說這種嗎哪是一種名叫檉柳樹(Tamarisk)〔希伯來語ʼeʹshel埃謝勒〕的植物,可能是因一種介殼蟲的針刺作用,流出分泌物的液體,形成膠狀。通常盛產於六月間。阿拉伯人喜歡將這種東西收藏起來,煮開,當作蜜糖吃。當地人也將此物當作「嗎哪」賣給朝聖客,實際上是與上帝所賜的嗎哪不一樣。因此早在亞伯拉罕時期,就已經栽種過這種樹。「亞伯拉罕在別示巴栽種的頭一棵樹是檉柳。四年前,我們也仿效他在別示巴栽種了兩百萬棵檉柳。亞伯拉罕的做法證明是對的。」(英語《讀者文摘》,1954年3月刊,30頁)

由於以色列先祖都不曾吃過、看過這東西,因此當以色列人第一次看到嗎哪這種食物時,第一個反應出來的話是:「這是甚麼?」這也表明上帝的恩典往往超出人的意料之外。
16上主曾經吩咐,每人各取所需,每家的每一個人只可撿取兩公升。」
「兩公升」即「俄梅珥」,即一人一天所需的糧食。在一個沒有水、沒有食物的曠野,且剛經歷缺水、食物的威脅,要人民按照個人所需來撿取嗎哪,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況且通過此事,更讓他們信靠上帝必會按時的供應。而原本嗎哪放到隔日會生蟲、發霉,若是隔日是安息日卻不會生蟲。表達出「安息日」是上帝特別分別出來的日子,這日是安息、歡樂的,百姓不需哀哭或捱餓。
17以色列人照著吩咐做了,有些人撿得多,有些人撿得少。

18量的時候,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每一個人所撿的剛剛是他所需要的。
耶和華從天上賜下嗎哪和鵪鶉給以色列百姓,一方面是恩典;另一方面也是考驗以色列人是否有信心,是否遵守上帝的話(申命記8:3)。16:17-18說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人是否對上帝真的有信心?人是否真的倚靠上帝在帶領?這兩節經文說出以色列人心靈尚未出埃及的情況,就是沒有遵守上帝的話。同時也教導我們:積存財寶多的,不會剩;沒有積存財寶的人,在生命中也不會有所缺乏。在一個沒有水、沒有食物的曠野,且剛經歷缺水、食物的威脅,要人民按照個人所需來撿取嗎哪,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況且通過此事,更讓他們信靠上帝必會按時的供應。
19摩西對他們說:「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

20可是有些人不聽摩西的話,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這些留下的都生了蟲,而且有霉味。摩西對他們生氣。
許多人因為沒有食物而感到「不安全感」,因此他們有人多撿了一些留下來。這可能是他們曾經因為經驗到飢餓之痛苦的緣故。但是,也可以看出人貪婪的心從這裡表露出來。在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人想多拿一些,就會使團體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因為多拿會造成不均。1940年代在飢餓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能夠很快竄起,並在1950年代取得統治政權,就是嚴厲實施「共有」的財產制度,使得原本軍閥統治的國民黨一敗塗地,原因就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有嚴重的貧富差距。這也就為何四O年代共產主義會盛行在許多貧困的地區的原因,例如非洲、亞洲,尤其是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有關。
會主心得:我們要實踐分享的團契生活,才能來重建我們的心靈。身體的出埃及不是真的出埃及,真正的出埃及必須從心靈重建開始,上帝首先要他們過著「團契分享的生活」來重新個人及群體的心靈。若要走過艱困的路途,進入上帝應許美好之地,就必須大家有同甘苦的堅強信念,不能存有私心。 我們看到雖然摩西和亞倫一再交代以色列人民在撿取嗎哪、鵪鶉的時候,不要撿取超過每一天每一個人所需要的份量,但是,還是有些人不聽摩西和亞倫的吩咐,多撿了,並且留到隔天,結果引來上帝的生氣。我們也看到上帝有祂奇妙作為,讓這些多拿的人,他們手上多出來的部份變成腐敗的東西。使徒保羅在對他所建立哥林多教會,曾有過這樣的勉勵話說:「我不是想加重你們的負擔,來減輕別人的負擔。既然你們現在富足,就應該幫助那些貧窮的。到了他們富足而你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們。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正如聖經上說: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哥林多後書8:13-14) 確實如此,一個真正屬於基督的教會不會只管自己富足就好,而是應該在富足的時候,還能想到那些欠缺的人,幫助他們。這種態度基本上是在見證對上帝的愛有信心,否則就是在表明對上帝賞賜信賴的心不夠。  
我在神學生時代曾經到韓國進行教會實習三個月,居住在台北大安教會的姊妹教會首爾弘聖長老教會為我安排的寄宿家庭。我參訪超過三十個教會、機構、神學院, 有忠硯長老教會、汝矣島的神召會(趙鏞基牧師)、長老會總神神學院、切頭山殉教聖地、殉教者紀念館、崔子實祈禱院及數個祈禱山。當時,在韓國期間主要是研究韓國教會增長 之遠因、組織、型態等。一般人都會認為韓國教會的興旺就是出於禁食祈禱的運動。但這些只是後來的表象, 其實韓國信徒火熱祈禱的契機,是來自1950年的韓戰背景。因為韓國教會實踐基督的「愛」,並在祈禱中延續這項見證,使得百萬北韓難民看到、摸到基督的 愛,因而爆發韓國教會的復興。這正應驗耶穌所說的:「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 13:35) 
一九五O年發生韓國內戰,北韓的軍隊在中國和蘇聯幫助下越過38度線,數以萬計的難民逃到南韓來避難。許多教會將禮拜堂改成臨時難民收容所,許多信徒拿出他們家裡所有的食物到教會去分給那些難民吃、安慰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大家一起在教會裡渡過那段艱辛的內戰日子。由於食物很快就沒有了,大家很著急,不知如何才能渡過那未來的日子。有人想到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沒有東西吃的日子,因此,他們向上帝祈求,就像當年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曠野缺乏食物、水的日子,祈求上帝帶領韓國人民也能經過戰爭期間艱困的生活。當食物嚴重缺乏的時候,他們祈求上帝的賞賜,期盼上帝也會像賜給以色列人民嗎哪一般地賜食物他們。一直祈禱,再祈禱,不停地祈禱,就這樣禁食祈禱孕育而出,並且蔓延到整個南韓的基督教會。他們就是用這種禁食祈禱的方式勝過了缺乏食物的困境。沒有多久,美國和其他聯合國軍隊就接連而來,各種援助物資接踵而至,飢餓的危機逐漸解除。當他們第一次領到聯合國所提供的救助糧食時,他們說那真是甘甜如同嗎哪!但是,韓國的人民-尤其是從北韓湧入來的難民,因為體驗到南韓教會的愛心,以及用禁食祈禱幫助他們度過飢餓的日子,在大戰後,他們幾乎都加入了教會,成為受洗的基督徒。
這才是韓國教會興盛的真正背景-以實際愛的行動,與困苦、需要的人同分擔生命生存的需要。不能只單獨從韓國教會今天的興旺現象去看,也不能只從他們熱心於禁食祈禱的信仰行為去探討,必須從上述這段歷史的見證去反省會比較正確。
這種歷史背景至少說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分享就會有餘,自私導致不足。這也是出埃及記作者告訴我們「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的真理,這句話也同時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奇妙攝理,是所有基督徒學習分享給別人的重要課題。
21每天早晨,人人都出去撿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太陽發出熱氣的時候,食物就融化了。

22到第六天,他們撿取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四公升。民間所有的領袖向摩西報告這件事。

23摩西對他們說:「上主已經吩咐了,明天是安息聖日,應該獻給上主。今天你們把要烤要煮的都弄好,剩下的留在明天吃。」

24他們照著摩西的吩咐,把剩下的食物留到第二天;這些食物也不生蟲,也不發霉。
而原本嗎哪放到隔日會生蟲、發霉,若是隔日是安息日卻不會生蟲。
16:22-24說出遵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在安息日之前必須先準備好安息日所要吃的量,以免在安息日因為準備吃的,影響到專心敬拜上帝的情緒。雖然撿起來儲藏到隔天,卻因為安息日是屬於上帝的日子,嗎哪、鵪鶉並不會損壞。若不是安息日,則多撿出來儲存到隔天的嗎哪、鵪鶉,會因為「太陽發出熱氣」而變壞。這點表達出「安息日」是屬於上帝的日子,是上帝特別分別出來的日子,這日是安息、歡樂的,就不會發生這種敗壞的情形。這和前面16:20他們因為貪心多取,結果就敗壞了,形成一種鮮明的對照:沒有上帝賜福的,留存再多,也將成為腐敗的東西。有上帝看顧、賜福的,留存下來就是一種祝福,永不會敗壞!
25摩西說:「你們就吃留下來的食物吧!因為今天是獻給上主的安息聖日,你們在營外找不到一點食物。

26你們必須在六天裏撿取食物,第七天是安息日,甚麼也找不到。」

27到第七天,有些人仍舊出去找食物,但一點也找不到。
16:27-30撿取嗎哪的規定,目的要考驗以色列民對上帝話語順服的程度(參16:4)。並藉此訂定守安息日的規律,更表明守安息日就是順服上帝話語的具體表現。
28上主對摩西說:「你們到現在還拒絕我的命令嗎?
第七天不只是沒有嗎哪,也沒有鵪鶉出現。可是就是有一些人偏偏不信摩西的話。對上帝忠實僕人摩西的不信任, 等於是對上帝話語的輕視,因此上帝很不高興。上帝用很嚴厲的語句對摩西說:「你們到現在還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嗎?記住,我是上主。」這是上帝生氣的話語,因 為人還不肯把上帝的話不當一回事。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到16:30開始對守安息日有了強化作用,這種在一禮拜中有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不做工的規律延續到今 天,幾乎成為全世界的一個共同生活準則。不過別忘了聖經告訴我們的,休息的這一天是屬於上帝的,應該要獻給上帝。 
29記住,我是上主;我給你們休息一天。為了這緣故,我在第六天給你們兩天的食物,到第七天,每一個人必須留在家裏,不准出去。」
信仰團體最要緊的是,遵守與信服上帝的話,這對於剛脫離奴役生活的人似乎不容易,但上帝總是以慈繩愛索在牽引。其次要緊的是,分享的生活,若是有人貪心多取嗎哪,他非但無法食用,還會生蟲變臭。若是我們要建立一間有見證的教會,這二項是不可缺少的。
30所以以色列人在第七天不做工。
31以色列人把這食物叫嗎哪〔跟希伯來語「這是甚麼」發音相近〕。它像芫荽子,白色的,吃起來像攙蜜製成的餅。
芫荽子,這是一種類似香菜的草本植物,成長起來約有二尺多高,果實是圓形,是白色的。味道清香可口,通常用來作煮菜的調味品,在中東的地方很普遍。
32摩西說:「上主命令我們留下一點嗎哪給我們的子孫,好讓他們看到上主從埃及領我們出來時、在曠野中所賜給我們的食物。」

33摩西對亞倫說:「拿一個罐子,放兩公升嗎哪在罐子裏,存在上主臨在的地方;這是為我們的子孫留下的。」

罐子,這是一種用金子製造成的金罈子,應該是放在約櫃的前面(16:34),但是希伯來書卻說是放在約櫃的裡面(希伯來書9:4)。約櫃在這裡出現也是很突然,因為約櫃是為了要裝摩西在山上領受兩塊法版才製成的(出埃及記25:11-22),現在就出現,可以看出這段記事乃是後來加上去的,在以色列人民後期的生活中,將這個罈子放約櫃前面已經是行之有年了。 
將嗎哪裝罐保存,目的是要讓以色列人記得他們的生活是何等需要倚賴上帝的恩典。法櫃裡面放置三樣東西,各有神學意義:木杖(代表權柄)、嗎哪(代表恩典)與十誡的石版(代表法律)都是屬於上帝的。
34上主這樣吩咐摩西,亞倫就照樣做了。他把罐子放在約櫃前面,保存起來。
35以色列人一共吃了四十年的嗎哪,直到他們到迦南定居下來。
依照民數記21:5記載,以色列民曾經埋怨說:「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要我們死在這沒有食物沒有水的曠野呢?我們再也嚥不下這難吃的東西了!」這也讓我們看到,他們曾經為了吃嗎哪吃到厭惡。約書亞記裡提到他們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節的時候,吃烤過的麥穗和無酵餅,以後「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嗎哪了。從那時開始,他們吃迦南地的出產」(約書亞記5:10-12)。
36(當時標準量器的單位等於二十公升。)

אֲרוֹן בְּרִית הָאֱלֹהִים,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