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馬可福音15:1-47

經文進度:馬可福音15:1-47 現代中文譯本
一、不義的審判(15:1-5)
可 15:1第二天一早,祭司長匆忙地跟長老、經學教師,和議會全體商議,定好了他們的計劃。他們把耶穌綁起來,押走,交給彼拉多。
猶太人把耶穌帶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是因為在羅馬政府統治下,他們沒權判人死刑。猶太領袖知道必須由一個羅馬官員來宣判耶穌死罪。
可 15:2彼拉多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這是你說的。」

可 15:3祭司長控告耶穌許多事,
可 15:4因此彼拉多再盤問耶穌說:「你看,他們控告你這許多罪狀,你不答辯嗎?」
猶太人要帶耶穌到彼拉多面前受審,就要捏造新的罪狀來控告耶穌。指耶穌犯褻瀆神的罪,對羅馬巡撫來說毫無意義。他們控告耶穌另外三項罪:
1.鼓動百姓不向羅馬政府繳稅。
2.自稱為猶太人的王。
3.誘惑國民,在全國引起騷亂。這幾樣都是彼拉多所關注的(參路23:2,5)。
可 15:5耶穌仍然一言不發;彼拉多非常詫異。


二、民粹的審判(15:6-11
可 15:6每逢逾越節,彼拉多都照民眾的要求釋放一個囚犯。

可 15:7剛好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
「巴拉巴」,馬太福音書說他是一個「出名的囚犯」,而且名叫「耶穌巴拉巴」。這個名稱是因為在一些古老的版本上有使用這個名稱。這個人是誰?為甚麼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會說他是一位「出名的囚犯」?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點點的線索,說這個「出名的囚犯」是「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很可能巴拉巴就是一位參與「叛亂」反羅馬統治的激進派猶太人。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則是有所保留的說,巴拉巴是一位「強盜」(參考和合本約翰福音18:40的譯文)。 

巴拉巴因參與對抗羅馬政府的叛亂而被捕。他雖然殺了人,但在猶太人心中卻是個英雄。狂熱的猶太人蔑視羅馬政府和羅馬人的假神,他們恨惡被外邦人統治,更討厭納稅給他們。羅馬官員常要解決猶太人的紛爭,因此也討厭猶太人。這正是造反的成熟時機。
巴拉巴本名也叫〔耶穌〕(太27:16),是拉巴的兒子。因此,彼拉多是問群眾說:你們要我釋放哪一位耶穌?

可 15:8當群眾集合,要求彼拉多按照慣例為他們辦這件事的時候,
可 15:9彼拉多問他們:「你們要我為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
可 15:10其實彼拉多明明知道,祭司長是出於嫉妒才把耶穌解來交給他的。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法最基本的原則,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會清楚的論述。其內涵之一,便是要求在未經審判證明有罪之前,應推定被告為無罪(簡單講就是不可「未審先判」)。這不只是教科書的「紙上談兵」,於實定法層次,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一條第一項已有明文宣示;若干歐陸國家則將「無罪推定」寫在憲法裡,成為憲法位階的規範。
可 15:11可是祭司長煽動群眾,竟要求彼拉多為他們釋放巴拉巴。
「真理並不一定是在多數者那一邊。」耶穌基督被判死刑釘十字架的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連統治者彼拉多都會因為群眾的聲音而屈服了,為的是「討好群眾」,他硬是將「查不出有該死的罪狀」、「無辜」的耶穌基督給判死刑釘十字架。

-->我們必須隨時注意這種事情的重演,因為在我們的社會,很容易看到財團收買報章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製造虛假的「大眾輿論」,來誤導民眾對事實的認定,結果造成人民錯誤的選擇。例如有關我們台灣前途的問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更不用說在一九八七年以前戒嚴時代各種政治運動所造成的政治冤獄了。
三、利益的審判(15:12-20
 可 15:12彼拉多再次問群眾:「那麼,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那人,我該怎樣處置呢?」

可 15:13他們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
釘十字架是羅馬人懲罰造反者的刑法,羅馬政府只會釘死奴隸或非羅馬公民。把耶穌釘十字架,就表示祂是造反者,是奴隸,而不是祂所自稱的王。這正合猶太領袖的心意,因為他們相信被釘十字架是神的詛咒(申21:23),這樣就能說服百姓,神是咒詛耶穌而不是祝福祂。再者,猶太領袖把釘死耶穌的責任推在羅馬人身上,群眾就不能責怪他們了。
可 15:14彼拉多問:「他做了甚麼壞事呢?」他們更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
可 15:15彼拉多為了討好群眾,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又命令把耶穌鞭打了,然後交給人去釘十字架。

耶穌是被羅馬政府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這種刑具起源於波斯帝國時代,專門用來刑罰擾亂社會和對付那些殖民地的暴亂份子。後來傳給希臘帝國,繼續傳到羅 馬帝國時,這種殘酷的刑具就被大量採用,但只限用在其統治區內的非羅馬公民。除了用在叛亂犯之外,也用在重刑犯身上,尤其是殺人犯。
羅馬人判決一個犯人受十字架之刑時,都會先用皮鞭將犯人抽打一番,然後才將十字架擱在受刑人的身上,讓他自己背著到釘十字架的地方,那是羅馬政府處置死刑犯之地。這種皮鞭上編織著獸骨在裡面,因此,打在人的身上幾乎都會令人皮肉綻裂,嚴重者是連骨頭也會斷裂。會先用鞭子抽打受刑人後才將之釘死,主要原因是這樣受刑人很快就會在被釘上十字架後死去,即使有人將受刑人劫走想要救治也是徒勞。彼拉多管轄的猶太地區,只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哨站,由於遠離羅馬,這裡只有少量軍隊駐防。彼拉多最基本的工作是保持管轄區和平。他曾因其管轄區發生幾次暴動而被上司警告。雖然他找不出耶穌的罪,也沒有理由治死祂,但當他聽到猶太群眾的恐嚇,要上告凱撒(參約19:12)時,就猶豫不決了。因為群眾若真的向凱撒上告有暴動,彼拉多的地位和前途就不保了。
雖然根據羅馬法律,耶穌是無辜的,彼拉多卻屈服於政治壓力下,放棄正義,嘗試猜度猶太領袖的意圖,取悅他們以求自保。神對是非曲直立場鮮明,我們若放棄神的立場,根據群眾的意願做決定,就是妥協,目無法紀。神應許要嘉許行為正直的人,而不是取悅所有人的人。

可 15:16兵士把耶穌帶進總督府的院子裏,集合了全隊。
可 15:17他們給耶穌穿上一件紫色的袍子,又用荊棘編了一頂王冠,給他戴上,
可 15:18然後向他致敬說:「猶太人的王萬歲!」
可 15:19他們又用藤條打他的頭,向他吐口水,跪下來拜他。
可 15:20戲弄完了,他們剝下他紫色的袍子,再給他穿上自己的衣服,然後帶他出去釘十字架。
可 15:21在途中,他們遇見一個人,名叫西門,剛從鄉下進城,他們強迫他替耶穌背十字架(西門是古利奈人,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
可 15:22他們把耶穌帶到一個地方,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岡」。

耶穌受刑的地方是「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拉丁文是Calvarla,就是今日英文的Calvary。這地方位於當時耶路撒冷城牆之外,因為律法禁止在城內釘十字架的。髑髏地是一個可怕的地方,罪犯在行刑時還感覺遭受同胞和上帝的棄絕。
可 15:23在那裏,他們拿沒藥調製的酒給耶穌喝,但是耶穌不喝。

可 15:24於是他們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抽籤分了他的衣服。
耶穌是由四個羅馬兵丁押赴刑場,也由他們釘祂在十字架上。這四個兵丁會將犯人身上的衣服看為這次差事的報酬,於是「兵丁……就拿祂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祂的裡衣,這件裡衣原來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一般的猶太人衣物共有五件:一雙鞋、頭巾、腰帶、外衣和內衣。現在這裡只提及耶穌穿著用來遮身的外衣和內衣,外衣由幾塊布可縫製而成,可以沿縫分為四份。但內衣卻是無縫的,上下連成一片,因此要將這件無縫內衣 分開,確是有點困難,所以四個兵丁就擲骰子來決定誰能獨佔

拈鬮類似於擲骰子或抽簽。羅馬兵丁有權得到被釘十字架的人的衣服。兵丁拈鬮分耶穌的衣服,應驗了舊約的預言(詩22:18)。古代衣物取得不易,一件好的外袍有時高達一人半年的薪資。

可 15:25早上九點鐘的時候,他們把耶穌釘十字架。
釘十字架是一種可怕和羞恥的死刑,犯人要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走一段很長的路到刑場,以示警告。十字架有不同的形狀,行刑也有不同的方式。耶穌是被釘在十字架上,有的罪犯是被繩綁在十字架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犯人的體力都會逐漸消失,身體的重量使呼吸越來越困難,最後窒息而死。
可 15:26他的罪狀牌上寫著:「猶太人的王。」
耶穌被釘的名號是「猶太人的王」,是用希伯來文、拉丁文和希臘文寫的(約翰福音19:20)。這三種語文是當時世界的三大語言。這是古代世界三大語言,同時也代表三個國家。在上帝的安排之下,每一個國家都有值得別國學習的地方;這三個國家對於世界與世界歷史都有特殊的貢獻。希臘人教導世界形式和思想的美;羅馬人教導世界法律和優良政體;希伯來人教導世界對真神上帝的認識與敬拜。


可 15:27同時他們又把兩個兇犯跟耶穌一起釘十字架,一個在他右邊,一個在他左邊。

可 15:28〔有些古卷加28節:這樣,聖經上所說『他被列在罪犯中』的話應驗了。〕
可 15:29從那裏經過的人侮辱耶穌,搖著頭說:「哼,你這要拆毀聖殿、三天內把它重建起來的!
可 15:30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救救自己吧!」
可 15:31祭司長和經學教師也同樣譏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卻不能救自己!
可 15:32基督,以色列的王啊,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讓我們看看,我們就相信!」跟耶穌同釘十字架的人也同樣辱罵他。

可 15:33中午的時候,黑暗籠罩大地,約有三小時之久。
可 15:34到了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耶穌不是因為驚懼或絕望而發出這個問題,而是引用詩篇22篇1節來表達祂的痛苦。詩篇22篇預言了彌賽亞為世人的罪受死所忍受的痛苦。耶穌知道承擔起全人類的罪的一刻,會暫時與神隔絕。祂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所懼怕的就是這個。雖然肉體的痛苦很可怕,但在靈裡與神隔絕更可怕。
可 15:35旁邊站著的人有些聽見了,說:「他在呼喚以利亞呢!」
可 15:36有一個人跑過去,把浸著酸酒的海綿綁在藤條上,送到耶穌的嘴邊,說:「等一下,我們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放他下來!」
可 15:37耶穌大喊一聲,氣斷而死。
可 15:38懸掛在聖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
聖殿的至聖所是神留給自己的地方,前面掛著一幅厚厚的幔幕,象徵滿身罪污的人與聖潔的神隔開,只有大祭司在每年的贖罪日可以進入至聖所一次,為百姓的罪獻祭求赦免。耶穌死時,幔子裂為兩半,表明耶穌為我們的罪受死,替我們打開通往聖潔的神的路。幔子由上而下裂開,表示是神開啟這條路(參來9章)。
可 15:39站在十字架前的一個軍官,看見耶穌喊叫和死的情形,就說:「這個人真是上帝的兒子!」
可 15:40還有些婦女從遠處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
可 15:41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她們就跟隨他,服事他。還有其他好些婦女是跟耶穌一起來耶路撒冷的。
可 15:42傍晚的時候,亞利馬太人約瑟來了;他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議員,一向盼望上帝主權的實現。那天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約瑟大膽去見彼拉多,向他要求收殮耶穌的遺體。
可 15:43傍晚的時候,亞利馬太人約瑟來了;他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議員,一向盼望上帝主權的實現。那天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約瑟大膽去見彼拉多,向他要求收殮耶穌的遺體。
可 15:44彼拉多聽見耶穌已經死了,頗覺得驚奇。他把軍官叫來,問他耶穌是不是已經死了很久。
可 15:45既然從軍官那裏得到報告,彼拉多就把耶穌的遺體給了約瑟。
可 15:46約瑟買了麻紗,把耶穌的遺體取下來,用麻紗包好,安放在一個從巖石鑿成的墓穴裏,又把一塊石頭滾過來,堵住墓門。
可 15:47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都守在旁邊,看見了安放耶穌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