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上帝的苦杯
出埃及記3:13-22
此時的摩西已經不像年輕時的莽撞與自信,他覺得他無法承擔如此艱鉅的使命,雖然上帝已經向他保證「我必與你同在」,但似乎他的信心仍嫌不足。
面對上帝的呼召,摩西一再拒絕(見3:11,3:13;4:1,4:10,4:13),顯見摩西不是一個口才遲鈍的人。因為摩西清楚知道上帝呼召他,不是要給他「福、祿、壽」,而是要給他「苦杯」,為上帝獻上生命。
在摩西第二次的藉口裡,他擔心百姓問他所代表的神是哪一位。在古代近東文化裡,每一位神明都有一個獨有的名字,人們相信當向神祈禱時,需先知道神的名字才能呼求。而神的名字也代表神的屬性。對此,上帝在3:14這樣啟示說:「我是自有永有的」,此句在希伯來文是一個雙關語,意思很難準確地翻譯出來;大概可譯作「我是我所是」,或「我將是那將是的」。此名字顯示上帝是絕對、無限的存在,祂本性無法被任何定義所限制的,而最能表達祂的,就是祂在歷史中所彰顯的作為。因此,上帝進一步介紹祂就是與列祖立約的上帝,是帶領列祖的上帝。「耶和華」在希伯來文的發音是「雅崴」(Yahweh),近似驚嘆語「哇!」,表示人面對完全聖潔的上帝,只能發出驚嘆、敬畏的聲音。
但是為何以色列百姓不認識「耶和華」上帝,且摩西還要問上帝的名字為何?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定居埃及四百多年的富裕生活,已經使他們遺忘那一位與列祖立約的上帝。
此外,從3:18裡我們看到,出埃及竟然是要到「曠野」去,這是很大的落差。就像摩西從埃及王宮出來,到米甸牧羊一般。埃及的富庶,與曠野的荒涼是極大的對比。總之,從富裕的物質生活要進到「曠野」,這條路最難走的是「心靈的改革」。
上帝呼召摩西是要去面對更大的苦難,有如耶穌所要面對的「苦杯」(馬可福音14:36)。著名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召他來為祂死。」而「死」就如「苦杯」,為此你如何看待上帝的呼召呢?此外,「曠野」使人體驗到生命的無助、有限,轉而歸向上帝,依靠上帝。那麼你是否經歷過你人生的曠野,而你又如何面對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