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Hebrew, “Haverim(חברים)” means “friends.” In Jesus' day Haverim were companions in study - those dedicated disciples of the covenant community who studied God's Word together. 希伯來文"Haverim"意思是"夥伴、朋友"。在耶穌時代"Haverim"特指研經夥伴─立約團體中一起學習上帝話語的門徒。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屬靈夥伴」。 ~黃春生牧師 N̂g Chhun seng bo̍k-su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腓立比書4:13「凡事都能做」常被斷章取義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腓立比書4:1-9 留意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
留意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8.10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腓立比書4:1-9
● 保羅的處境「信仰良心犯」
一、在愛中彼此掛念,靠主站穩(4:1)
● 濃厚的情感用語「親愛的」(agapētoi)
● 「贏得比賽」的場景:喜樂、華冠/冠冕
● 「靠主站穩」:軍事用語保持「戰鬥陣型」
二、化解衝突的屬靈原則(4:2-5)
◎腓立比信徒面對三種挑戰:
1.羅馬帝國的政治壓迫與文化同化
2.猶太律法主義的衝擊
3.教會內部不合與分裂
● 領袖之間的衝突:容易形成「選邊站」效應
● 保羅寫腓立比書的動機:規勸友阿蝶、循都基
● 化解內部衝突的關鍵在於「先愛後勸」
◎保羅處理三個步驟:
1.直言點名
2.公開勸勉
3.引入第三方:「忠實的夥伴」
◎保羅「和解」工作的三個提醒:
1.和解的核心是基督
2.和解是群體行動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的觀念(林前12:12-27)
3.和解與喜樂相連
● 喜樂的人:表現出「謙讓、溫柔、寬容、良善、有耐心」
●「主快來了」:在永恆中,沒有不和睦的空間
三、思想與行動的美善清單(4:6-9)
(1)把憂慮轉化為祈禱
● 一無掛慮:不要讓焦慮成為生命的主宰
● 祈禱、祈求、感謝:祈禱不只是求,還包括敬拜與感恩
● 「保守」:軍事用語「防衛、守護」
(2)思想與實踐美善
● 「好德行的事、值得稱讚的事」:「不時囥佇心內」及「著繼續實行」
◎希臘哲學家常用的概念:「凡若/一切」,六個德性
1. 真實(ἀληθῆ):符合上主真理,可靠、不虛假的事,表裡合一。
2. 高尚/可敬(σεμνά):高尚、值得尊敬的品格。
3. 公正/公義(δίκαια):對人、對神的態度都一致,不欺瞞。
4. 純潔/清潔(ἁγνά):內心清潔,無詭詐,無不好的動機。
5. 可愛(προσφιλῆ):有同理心、善意、能接納他人。
6. 光榮/美名(εὔφημα):好聲譽、好見證。
● 教會是天國的預嚐:看重六項德性的社會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教導?
一、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
●「斥責」對方,「罵」對方無法拉近彼此的關係
● 斥責與定罪,使關係更加疏離
● 愛與接納,使關係得以更新(何西阿書11:4)
◎一條教會更新的路徑:
1. 開始—愛的掛念
2. 貫穿—在主裡同心
3. 朝向—思想及實踐美善
● 思想會塑造人心(箴言23:7;哥林多後書5:17)
二、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
● 保羅也曾與同工意見不合 (使徒行傳15:37-40)
● 分手並沒有惡言:「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使徒行傳15:40)
● 關係修補:「只有路加跟我在一起。你要去找馬可,帶他一起來,因為他會幫助我的工作。」(提摩太後書4:11)
●「公開信」:處理「選邊站」的效應
● 戰地記者賽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鞋帶鬆了」
● 約書亞記第七章:亞干牽連其他人
● 我們每個人的守備位置不同,但都未了促進上帝國的實現
問題討論:
1.在家庭、工作、社會、教會中,你看過哪些讓你難過的對立情況?遇到這些對立、歧見或衝突時,通常你會怎麼做?
2.保羅在此如何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的對立?保羅有哪些教導?
3.上帝希望我們如何促進和好?你會如何做?
留意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
2025.8.10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腓立比書4:1-9
今天早上亞薩詩班吟《來,及我坐桌》帶領我們禮拜,也預備我們的心來領受耶穌基督的身體及寶血。
我們已經讀到腓立比書最後一章上半段(4:1-9),腓立比書也被稱為獄中書信,是保羅在監獄中所寫的,這本書也被稱為「喜樂之書」。奇妙的是,這封信並不是在勝利的遊行中寫成,也不是在宣教成功、群眾簇擁之下誕生,而是在一個最不容易喜樂的環境——監獄的鎖鏈中寫成。
我們在世間也會遇到艱困、挑戰、苦難,在這樣的處境下要喜樂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就像在台灣,我們選擇走民主的這條路,從來不是因為它容易走,而是因為那是一條對的路,是與上帝國價值相呼應的路。這條路雖然艱辛,有時跌跌撞撞,有時選舉失敗,但我們要記得,這條路若是走向公義,即使是失敗,我們仍然選擇堅持的走下去。
保羅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他的服事,他知道他的服事艱難,但這是一條對的路,促進上帝國的路,他就堅持走下去。我們若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保羅的處境更像是一位因「信仰良心犯」而被羅馬帝國拘禁的行動者。他的行動威脅了當時的宗教與政治結構:一方面挑戰猶太宗教律法主義的束縛,一方面在羅馬帝國的公共領域高舉另一個國度——上帝國。
因此,《腓立比書》不只是私人靈修的勉勵,更是一份教會群體在壓力、衝突與挑戰中如何彼此扶持、見證真理的行動綱領。我們今天的台灣教會同樣活在這樣的張力中——政治極化、社會撕裂、價值混亂、假消息橫行,而教會內部也難免有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那麼,如何在這樣的世代裡「靠主站穩」,並且「留意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
一、在愛中彼此掛念,靠主站穩(4:1)
1 弟兄姊妹們,你們是我所親愛的,我多麼想念你們!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華冠。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要倚靠主站得穩。
人在受苦、孤單、患難之中時,很容易想起他的親人。如青年人飄泊異鄉,貧病交迫的時候,必定很容易便會想起他的父母、家人。但保羅在監獄中所想起的,是主內的弟兄,顯見他和信徒彼此在主內為肢體、為手足的關係,並非只在口頭上,乃是十分真誠的。
保羅在這裡用了極其濃厚的情感用語:「親愛的」(ἀγαπητοί,agapētoi):這一字來自「愛」的核心字根(ἀγάπη),指深切、犧牲的愛,並非在情感好感(友情、親情、愛情)。
「想念/掛念/數念」(ἐπιποθέω,epipotheō):新約常用來形容深深的渴望與情感聯繫(參林後5:2;彼前2:2)。
保羅以「贏得比賽」的場景來描述,「喜樂」、「華冠/冠冕」(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不是君王的權杖皇冠,而是古代運動員比賽勝利時所戴的月桂冠,象徵榮耀、肯定與最終的收穫。這顯示保羅的喜樂源自信徒在主裡的成長,而非自己的名聲或舒適。
保羅呼籲信徒在現實挑戰中「靠主站穩」(στήκετε ἐν κυρίῳ,stēkete en Kyriō),這是一個軍事用語,指士兵在戰場上保持「戰鬥陣型」,不被敵軍擊退。面對外在羅馬帝國價值觀的誘惑、猶太教律法中心的衝擊,面對教會內部的不合與分裂,都要倚靠主站得穩。
這裡我們看到,保羅的喜樂並不來自自己名聲的提升,而是來自信徒在主裡的成長與堅立。對他來說,腓立比信徒就是他屬靈生命的華冠與榮耀。
二、化解衝突的屬靈原則(4:2-5)
2 友阿蝶和循都基兩位姊妹啊,我勸你們要在主裡同心。3 我忠實的夥伴啊,我也要求你幫助她們兩位;因為她們在福音的工作上跟我、革利免,以及其他同工一起勞苦過;這些人的名字已經都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上。4 你們要因為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5 你們也要向大家表現謙讓。主就要來了。
腓立比是馬其頓的一座重要城市,地理位置戰略性強,是羅馬的殖民地,居民多以羅馬公民身份為榮。這間教會的起源,記載於《使徒行傳》16章,從「馬其頓的呼聲」開始,到保羅在河邊遇見敬拜上主的呂底亞為止。腓立比教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保羅在歐洲建立的第一間教會,而且在信徒組成上女性的影響力非常突出。
這群信徒雖然人數不多,但極為支持保羅的宣教事工(腓4:15-16),甚至在保羅受監時也沒有斷絕關係。可以說,這是一間在外部壓力中仍舊關懷、奉獻的教會。即便有美好見證,也可能面對內部張力與外部衝擊。腓立比信徒當時需要面對三種挑戰:
1.羅馬帝國的政治壓迫與文化同化:除了皇帝崇拜的壓迫之外,信徒還受到整個文化價值觀的誘惑,追求身份地位公民身份的榮耀,但保羅提醒他們,他們是另類的公民,他們首先是上帝國的國民,其次才是地上國度的人民。
2.猶太律法主義的衝擊:教會內有人主張猶太律法高過一切,要求外邦信徒必須守割禮才能得救(參腓3:2)。
3.教會內部不合與分裂:友阿蝶與循都基的爭執(4:2)。
腓立比教會由呂底亞等女性信徒發起,女性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女性在初代教會的事奉不只是支援性角色,很多時候是策略性、領導性的同工(參羅16章的保羅問安名單)。
然而,領袖之間的衝突對群體影響巨大,尤其在腓立比這樣人數不多、彼此關係密切的教會。一旦發生爭執,很容易形成「選邊站」效應,造成群體分裂。
讀到腓立比書的末了第四章,我們察覺保羅寫腓立比書的動機,主要要規勸友阿蝶(Εὐοδία, Euodia,含義是「順利、興盛」)、循都基(Συντύχη, Syntyche,含義是「幸運、好機會」)這兩位姐妹。
腓立比書第一至三章,保羅先鋪陳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主裡合一,最後才帶出規勸。總之,保羅讓我們學習到,化解內部衝突的關鍵在於「先愛後勸」。接著保羅使用了三個步驟來處理:
1.直言點名:不模糊處理,不讓流言擴散。
2.公開勸勉:用愛的口吻提醒,讓全教會知道這是一個公共見證的議題。
3.引入第三方:「忠實的夥伴」讓值得信任的人協助調解。「忠實的夥伴/伴侶」是誰?路加?還是一位叫做「忠實」的人?我們無法判斷。
保羅「點名」了兩位姐妹,他們並非普通會友,而是曾與保羅一同在福音上「勞苦/爭戰」(συναθλέω,參1:27)的教會領袖。保羅沒有揭露她們爭執的細節,顯示他更在乎的是修復關係的原則,而不是重演衝突的劇情。保羅並未斥責,而是呼籲愛與接納,並請「忠實的夥伴」協助調解——顯示和解是群體事工,而非私事。如果這二位姐妹的糾紛是神學問題,保羅一定會指出;她們的紛爭比較可能是可以忍受的意見不合。
「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不是指死掉的人,而是指上帝看為寶貝。換言之,保羅要二位姐妹與大家專注仰望上帝。
保羅在此進行「和解」工作,至少有三個提醒:
1.和解的核心是基督:不是靠人情、不是靠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是「在主裡」重新肯認基督徒的身份與使命。
2.和解是群體行動:保羅請第三方參與,表示修復關係不只是當事人的責任,也是群體的責任。
在神學上,這也呼應了「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的觀念(林前12:12-27):一個肢體受傷,全身都會受影響;修復關係是身體健康的必須行動,而非選擇性義務。
3.和解與喜樂相連:緊接著4:4保羅說「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顯示修復破裂的關係,不是一時即可解決,而是需要與主連結,才能常常喜樂。喜樂的人向所有的人表現出「謙讓、溫柔、寬容、良善、有耐心」。
「謙讓的心」(ἐπιεικές):指在權利、立場、利益上願意放軟,不求極端的公正裁決,而是保留空間讓和好發生。
最後,保羅再次提醒,要專注仰望上帝,要有永恆的眼光。第五節說:「主快來了」(4:5)提醒我們,基督再臨的盼望應推動我們及早修復關係,因為在永恆中,沒有不和睦的空間。這裡的「主」,當然不是指羅馬皇帝,因為地上的主,不是我們仰望的對象,唯有天國的主才是。
三、思想與行動的美善清單(4:6-9)
6 你們應該一無掛慮;要在禱告中把你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用感謝的心祈求。7 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會藉著基督耶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8 末了,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常常留意那些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一切真實、高尚、公正、純潔、可愛,和光榮的事都應該重視。9 你們從我所學習、領受,或聽到、看到的言行,都要實行出來,那賜平安的上帝就會與你們同在。
腓立比是羅馬殖民地,文化氛圍中充斥著競爭、權力崇拜與宗教多元。在這樣的環境下,信徒的思想若不被真理更新,很容易被羅馬帝國價值與猶太律法主義同化。
保羅的教導,不只是要信徒個人「正面思考」,而是要整個群體培養出上帝國群體的共同價值,並且透過行動見證出來,形成一種屬天的文化氛圍。
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個核心信息:
(1)把憂慮轉化為祈禱
對於信徒存著焦慮,保羅說應該「一無掛慮」(μηδὲν μεριμνᾶτε)。這不是叫信徒對責任掉以輕心,而是不要讓焦慮成為生命的主宰。不是對中共侵略的野心掉以輕心,也不是讓恐懼控制我們;而是在祈禱中交托上帝,並找到我們所能做的而無掛慮。
祈禱讓我們在垂直關係上與上主連結,思想與行動的美善則在水平關係上彰顯對人、對群體的愛與公義。
「祈禱、祈求、感謝」:三個詞分別指敬拜的姿態(προσευχή)、具體的請求(δέησις)、以及感恩的態度(εὐχαριστία)。保羅的意思是:祈禱不只是求,還包括敬拜與感恩。
上帝就會賜下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εἰρήνη):在舊約背景中對應希伯來文 shalom,不只是沒有衝突,而是全人、全社會的安康。而且更會「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保守」是軍事用語「防衛、守護」,即使受到攻擊也能夠平安。
(2)思想與實踐美善
第二個核心信息是:要將「好德行的事、值得稱讚的事」,「不時囥佇心內」及「著繼續實行」。
「常常留意/要思念/不時囥佇心內」(λογίζεσθε):持續地思考、盤算,帶有「反覆咀嚼」的意思。提醒我們思想會塑造生命。
「要實行出來/著繼續實行」(πράσσετε):將價值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習慣。
保羅提出六個德性,皆以「凡若/一切」開頭,這是希臘哲學家常用的概念,換句話說,這六個德性是當時哲學家、思想家所看重的,也是符合信仰的價值。
1. 真實(ἀληθῆ):符合上主真理,可靠、不虛假的事,表裡合一。
2. 高尚/可敬(σεμνά):高尚、值得尊敬的品格。
3. 公正/公義(δίκαια):對人、對神的態度都一致,不欺瞞。
4. 純潔/清潔(ἁγνά):內心清潔,無詭詐,無不好的動機。
5. 可愛(προσφιλῆ):有同理心、善意、能接納他人。
6. 光榮/美名(εὔφημα):好聲譽、好見證。
教會是天國的預嚐:當信徒群體實踐這六項德性,就像在地上預先活出天國的樣貌,向世界展示一個不同的氛圍——和平、真理、公義與慈愛。當一個社會看重這六項德性時,它似乎讓人預嚐到上帝國的美好滋味。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教導?
一、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
我曾協調過夫妻感情不睦、兄弟姊妹如仇人、親子彼此傷害等等,有些是基督徒、有些是社區的人。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各說各話」,無法傾聽更無助於溝通,也容易「斥責」對方。
若雙方都想挽回,有一致的期待時,才有辦法進一步建立關係。如何挽回關係?「斥責」對方,「罵」對方無法拉近彼此的關係,也無法增進彼此的信任感。
保羅寫腓立比書最後的重點是要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彼此之間的歧見與對立,保羅如何化解?他不是大聲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首先他表達出對他們的「掛念」對他們的「在乎」,接著提醒「要倚靠主站得穩」,要「在主裏同心」,並請同工協助、關心,最後提醒她們「將來要在主面前相見」,難道看在主的面子上,還有什麼事情、還有什麼歧見,無法化解的嗎?
記住!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斥責與定罪,使關係更加疏離;愛與接納,使關係得以更新。先知何西阿說上帝以慈繩愛索來挽回我們與他的關係:「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抱起他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何西阿書11:4)盼望遇到對立、歧見時,不是先斥責與定罪,要先想想保羅怎麼做?耶穌怎麼做?想想上帝如何用慈繩愛索牽引我們?
我們再來回顧這段經文,保羅用愛的掛念、數念開始(4:1),用喜樂與謙讓化解衝突(4:2-5),最後以思想及實踐美善清單作為結束(4:6-9)。這也是一條教會更新的路徑:
1. 開始—愛的掛念:彼此關懷是站穩的力量來源。
2. 貫穿—在主裡同心:在衝突中「在主裡」,以喜樂與謙讓化解衝突。
3. 朝向—思想及實踐美善:在真理中更新思想,在行動中作見證。
思想會塑造人心,人生的成敗取決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自我形象。所以,聖經指出:「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23:7,和合本)我們要丟棄負面的自我形象。
哥林多後書5: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當我們信靠耶穌基督,在耶穌基督裡面,就能得著「新造的人」這種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求上帝幫助我們。
二、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
使徒保羅一向看重團隊合一及團隊服事的重要,但是保羅也曾遇到與同工意見不同的時候,使徒行傳15:37-40就曾記載保羅與巴拿巴意見不同的事:
「巴拿巴想帶約翰‧馬可一起去,可是保羅不同意;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劇烈地爭執,終於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到塞浦路斯去,保羅卻選擇西拉,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後,也離開了。」
雖然,彼此的意見有不同,但在使徒行傳15:40這樣說:「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換言之,他們的分手並沒有惡言,只有放在祈禱、交託在主的恩典中。看來保羅與巴拿巴分手是因為馬可的緣故,但後來他們也都彼此釋懷了,使徒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第二封書信,提摩太後書4:11說過這樣一段話:「只有路加跟我在一起。你要去找馬可,帶他一起來,因為他會幫助我的工作。」看來,保羅與馬可之間的關係修補了,甚至馬可更成為保羅在傳福音上重要的幫手,甚至,馬可記錄下教會歷史上重要的文獻《馬可福音》。
使徒保羅除了親身經歷意見不合「分手」的情況,他也曾處理過教會內部同工不和的事情。例如,腓利門書、腓立比書4:2-5的記載,保羅在此勸勉友阿蝶和循都基兩位姊妹應該彼此和睦相處。
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有很嚴重的意見紛歧,甚至因此而影響到福音事工的推動,才會讓使徒保羅在書信中提醒。使徒保羅並沒有在這裡說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二位同工、姊妹在服事的工作不和。
在此看來似乎是友阿蝶和循都基二人對立的問題,但不要忘了使徒保羅寫的這封信是「公開信」,換言之,是要給全教會看的。因為她們二人的問題,可能造成大家「選邊站」的效應,這樣下去一定會分裂教會。
保羅提醒「在主裏」是解決一切對立、隔閡的地方,不論她們彼此之間有什麼意見不合或虧欠,都應當「在主裏」彼此饒恕。
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當戰地記者賽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跟著一隊美國士兵,拍攝戰地紀錄片時,他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榮格看到一名士兵的鞋帶鬆了拖在地上,他的班長便上前質問他。他並不是覺得那個士兵穿著不整齊,而是擔心他鬆脫的鞋帶,會使他在關鍵時刻跌倒,讓整個團隊、軍隊陷入險境。因為質問的士兵,他的部隊中就曾發生過這種遺憾的事,這件事讓榮格領悟到,牽一髮則動全身。
舊約聖經約書亞記第七章,就記載一件類似的事情。亞干的「鞋帶鬆了」,我們從他的故事中學到,個人的行為也會牽連其他人。
在打完耶利哥城的勝仗之前,上帝明確地告訴約書亞該如何處置該城及擄物。約書亞告誡百姓「不可拿必須毀滅的東西」且將所有的金子和銀子都「放進上主的寶庫」(約書亞記6:18-19)。但他以色列人民中有一人,那就是亞干,他沒有聽從上帝的話語,私藏戰利品。導致第二次出去征戰時,以色列大敗。因此,約書亞徹查戰敗的原因:
19 約書亞對亞干說:「我兒,你在上主─以色列的上帝面前認罪。告訴我,你做了甚麼;不要向我隱瞞。」20 亞干說:「是的,我得罪了上主─以色列的上帝。這是我所做的:21 在我們的戰利品當中,我看見一件很漂亮的巴比倫外袍,還有重約兩公斤的銀子和一條重約半公斤的金子。我貪愛這些東西,就拿走了。這些東西都埋在我帳棚的地底下,銀子在最下面。」(約書亞記7:19-21)
換言之,亞干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如同一個士兵可能因為「鞋帶鬆了」而使團隊陷入險境。各位讓我們「繫緊鞋帶」,如此一來,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能榮耀上帝,祂配得我們的榮耀。
基督徒是蒙救贖的罪人,都是不完全的人,在團隊內遇到分歧或對立時,都是令人傷心,更是內耗彼此的精神,如何化解對立的團隊,保羅在這裡給我們的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保羅在此以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為例,用了整章經文討論和睦的信仰功課。保羅沒有要求或強迫這二位婦女要有同一的意志或選擇。保羅歸勸彼此和諧,和諧唱歌不等同聲齊唱。也如同,一個球隊中不同隊友有不同位置,必須和諧互助,彼此互補。記住!我們的守備位置不同,但我們都要在主裡合一,行公義、好憐憫,共同來促進上帝國的實現。
問題討論:
1.在家庭、工作、社會、教會中,你看過哪些讓你難過的對立情況?遇到這些對立、歧見或衝突時,通常你會怎麼做?
2.保羅在此如何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的對立?保羅有哪些教導?
3.上帝希望我們如何促進和好?你會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