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西家的讚美詩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6.22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38:9-20
● 古代,君王的健康常被視為國家的安穩象徵
● 讚美詩,記錄希西家從絕望轉向讚美的心路歷程
● 列王紀下 20 章:有投降進貢,沒有讚美詩
● 歷代志下32:25:希西家驕傲,沒有感謝上主為他所做的
一、臨死前的極度苦境與生命盡頭的威脅(38:9-11)
● 引言:希西家作詩記念(38:9)
● 「寫」不是「口語」:古代寫給神明的書信
● 中年之死、中年危機的恐懼
● 極度絕望:「我擔憂」、「我生怕」
●「陰間」(שְׁאוֹל, Sheol):死人暫時的去處
● John N. Oswalt:古代以色列對死亡的觀念與後來的基督教不同
二、描寫生命轉瞬即逝的脆弱(38:12-14)
● 明喻:帳篷、織布機、被獅子咬、燕子、白鶴、鴿子
●「我像燕子呢喃,像白鶴鳴叫,又如鴿子哀鳴」
● 二次,從早到晚「我想上主要結束我的生命了」
●「我的眼睛因觀望天空疲乏」:絕望無助
● 王的詩歌與信仰表達有助於:
1.教導人民:上主是聽祈禱、掌管生命的主
2.鼓勵信靠:即使面對死亡,也能轉向上主
3.強化敬拜:從悲傷到讚美,是信仰旅程的一部分
三、轉折:從苦難中體悟上主(38:15-17)
● 語氣改變「這是上主的作為;我能說什麼呢?」(38:15)
●「主啊,我要為你而活,只為你而活」和合本直譯「主啊,人得存活是在乎此,我的靈存活也全在乎此」
● 苦難可能是好的
「看哪,我受大苦是為使我得平安」(38:17a,和合本)
「背後」(38:17b,和合本):不再記念
四、人活著,是為了敬拜與感謝上主(38:18-20)
● 讚美是活人的責任
● 主題轉成「上主的信實」(18,19)
● 從個人到群體的敬拜
● 敬拜是生命的目的:新約「為主而活」(羅馬書14:8)
希西家的讚美詩帶給我們的反思:
一、不壓抑自己的痛苦與恐懼,向上主傾心吐意是合宜的
● 希西家從絕望轉向讚美的心路歷程
● 誠實面對死亡的痛苦與生命的有限性
二、在上主面前坦然活著:不只是「活著」,更是「與主同在」
● 馬丁路德:「Coram Deo」活在上帝面前
● 人是活在上主眼前、審判中與話語之下
● 基督徒的人生觀:死亡無法隔絕我們與上主的愛(羅馬書8:38-39)
● 上主無所不在,無所不顧(詩篇139:7-8)
問題討論:
1.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在痛苦中覺得與上主隔絕了?你是否曾經在祈禱中,像希西家一樣誠實傾訴內心的掙扎?
2.你怎麼理解「活著就是為了敬拜上主」?你的生活是否反映這樣的價值?
3.你怎麼看待死亡?在你所信的上主裡,死亡是否仍然是令人懼怕?
希西家的讚美詩
2025.6.22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黃春生
以賽亞書38:9-20
當亞述來犯時,猶大王希西家(Hezekiah)向上主呼求,並得著以賽亞的預言:上主會親自拯救耶路撒冷。之後發生了神蹟般的勝利(以賽亞書 37章),接著就發生了這段希西家生病的事件。
在希西家經歷政治與軍事危機後,個人的危機也臨到了他——他病得快死了(以賽亞書 38:1)。這在古代世界中極具象徵意義,因為君王的健康常被視為國家的安穩象徵。他在絕望中向呼求,就透過以賽亞宣告他將延壽15年,並賜下神蹟作為記號(日影倒退十度)。根據列王紀下19章的編排,以賽亞書38:21-22節挪到第6節後。
以賽亞書38:9-20,希西家蒙上主醫治之後所寫的一篇詩或說是感恩禱詞。它記錄了他從絕望轉向讚美的心路歷程。
這段事件的歷史背景可對照列王紀下 20 章和歷代志下 32 章。希西家是猶大國的好王之一,他致力於宗教改革,除去偶像崇拜,恢復對雅威的敬拜。他執政時面對強敵亞述帝國的壓迫(尤其是撒瑪利亞被攻陷後,猶大成為亞述的下個目標)。
列王紀下 20 章只記載希西家進貢求和,並沒有讚美詩。
歷代志下32:25記載更為簡單,完全跳過希西家從絕望獲得醫治的心路歷程,直接記載說:「但希西家驕傲,沒有感謝上主為他所做的,因此災禍臨到他、猶大,和耶路撒冷。」
今天這段經文,學者認為是獨立存在的詩歌,引用在此表達希西家的信仰。以賽亞書收錄這段記載,也顯示對希西家比較正面的記載。
現在我們來看這首「從死亡邊緣回來」的讚美詩:
一、臨死前的極度苦境與生命盡頭的威脅(38:9-11)
9 希西家康復以後,寫了一首讚美詩:
10 我擔憂在如日中天的年華,
我會一命歸陰,無法享受天年。
11 我生怕在這人世
不能再見上主,
也不能再看見任何活著的人。
引言:希西家作詩記念(38:9)。「寫」不是「口語」:這類似古代寫給神明的書信,就像古埃及文化裡的「死者之書」,寫給神明懇求醫治或看顧。
希西家25歲登基,生病時約略39歲即「如日中天」之年,希西家說出他面對中年之死、中年危機的恐懼。希西家述說生命走到盡頭的威脅是極度絕望:「我擔憂」、「我生怕」。
第10節「陰間」(שְׁאוֹל – Sheol):希伯來文指的是死人的居所,是一個無聲、無盼望的地方(參詩6:5)。在舊約中,「陰間」不是地獄,而是全人類死後共同的歸宿。
舊約學者約翰·奧斯華(John N. Oswalt)《NICOT》認為這段詩不僅是希西家的感恩,更是一種「生死神學」的體現。奧斯華指出,古代以色列對死亡的觀念與後來的基督教不同,古以色列人認為死亡不僅是肉體的結束,更是與親人、與上帝關係的永遠分離(參11節「不能再見上主」)。
猶太人到了被擄巴比倫時期,才有枯骨復活的認識;到了耶穌復活事件後,更加肯定復活的神學。
二、描寫生命轉瞬即逝的脆弱(38:12-14)
12 我的命根被砍斷了,
像帳棚被拆下,
像布從織布機上割了下來。
我想上主要結束我的生命了。
13 我通宵痛苦哀號,
彷彿獅子咬斷我的骨頭。
我想上主要結束我的生命了。
14 我的聲音微弱無力,
像鴿子在呻吟。
我的眼睛因觀望天空疲乏。
主啊,求你解除我的患難。
這裡先知用了六個明喻:帳篷、織布機、被獅子咬、燕子、白鶴、鴿子。
第14節現代中文譯本僅用一種鳥類「鴿子」明喻,參考和合本或現代台語版,則用了三種鳥類:「我像燕子呢喃,像白鶴鳴叫,又如鴿子哀鳴」。這首詩歌是非常有文學性的,不是只用「悲哀痛苦」來形容,而是用了六種明喻的文學手法來描寫生命轉瞬即逝的脆弱。
第12-13節,用二次「我想上主要結束我的生命了」來傳達他的困境與脆弱。
織布機的明喻,讀者可以聯想布料有長有短,但長短不是「布」自己來決定,決定長短的是織布者,也是織布者決定布的作用。同樣,生命來自上主,也操在上主手中,是上主在編織我們的生命。但長短由上主決定。而「牧人的帳棚」:是可以隨時收起的臨時住所,暗示生命的短暫。
「我的眼睛因觀望天空疲乏」意思是絕望無助。
這首詩可能是後來在聖殿中公禱或感恩祭時使用的。希西家作為王,不只是政治領袖,也有屬靈帶領的角色。他公開寫下這首詩,有助於:
教導人民:上主是聽祈禱、掌管生命的主。
鼓勵信靠:即使面對死亡,也能轉向上主。
強化敬拜:從悲傷到讚美,是信仰旅程的一部分。
第14節「主啊,求你解除我的患難。」像在法庭,期待被無保釋放出去。
三、轉折:從苦難中體悟上主(38:15-17)
15 這是上主的作為;
我能說什麼呢?
我的心難過,不能成眠。
16 主啊,我要為你而活,只為你而活;
求你醫治我,讓我活下去!
17 我的愁苦將變成安寧。
你救我的命,脫離一切危難;
你饒恕我一切的罪過。
第15節語氣改變「這是上主的作為;我能說什麼呢?」(38:15)降服上帝的旨意安排。
「不能成眠」原文是「悄悄而行」,即白天到夜晚的悲痛悄悄而行,到了夜晚更顯孤單,而不能成眠。
歷經死亡與絕境後,希西家信仰告白:「主啊,我要為你而活,只為你而活」表達出一個感恩的人要活出為主而活的人生,確認生命的意義。
第17節「看哪,我受大苦是為使我得平安」(38:17a,和合本),這要讓我們知道:苦難可能是好的。但是,沒有人會故意去尋找苦難。希西家祈禱說:「將我一切的罪扔在你背後」(38:17b,和合本)原文「背後」象徵「不再記念」,是一種完全赦免的語言。
四、人活著,是為了敬拜與感謝上主(38:18-20)
18 在陰間沒有人讚美你;
死了的人不會頌揚你;
下了冥府的人不會仰望你的信實。
19 只有活著的人才讚美你,
正如我現在讚美你。
父親要告訴子女,你多麼信實!
20 上主啊,你已經醫治了我。
我們要彈琴、唱歌讚美你;
有生之日,我們要在聖殿中讚美你。
「在陰間沒有人讚美你;死了的人不會頌揚你」(38:18)希西家強調只有活著者能讚美上主,並宣告要公開用樂器頌讚,永遠記念上主的拯救。
第19節:「只有活著的人才讚美你,正如我現在讚美你。父親要告訴子女,你多麼信實!」意思是指讚美是活人的責任。
在此,主題轉成「上主的信實」(18,19)。強烈表達了當時信仰的核心觀念:人活著,是為了敬拜與感謝上主。而且這種敬拜是從個人擴大到群體性的:「父親要告訴子女」。這表達出信仰的傳承,以及活人社群對的見證責任。第20節更邀約「我們」,涵蓋王室與人民參與敬拜,體現公共禮儀。
敬拜是生命的目的:希西家深信人活著就是為了讚美(38:19,20),這與新約「為主而活」的教導相呼應(參羅馬書14:8)。
希西家的讚美詩帶給我們的反思:
一、不壓抑自己的痛苦與恐懼,向上主傾心吐意是合宜的
希西家認識到容許苦難的上帝,也是拯救我們的上帝。在這層的認識裡,希西家從絕望轉向讚美的心路歷程。
誠實面對死亡的痛苦與生命的有限性
以賽亞書38:12-14中,希西家王用「帳棚被收起」、「布被剪斷」、「骨頭像鳥一樣啼叫」等比喻,來描述他瀕死時的恐懼與無助。他並未隱藏內心的痛苦,而是如實向上主傾訴。這種態度與「聖經中的死亡觀」一致:就像約伯,即使是敬虔之人,面對死亡仍會有情緒波動與存在的不安,因為「看不見上主」象徵一種靈性的隔絕。即使是敬虔之人仍會恐懼「無法再見上主」。
向上主傾心吐意是合宜的——希西家不壓抑自己的痛苦與恐懼,而是坦然向上主傾訴。當你經歷挫折或健康問題,可以學習向上主傾訴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不需要壓抑情緒。在面對病痛、失望、困難時,不必偽裝信心,可以誠實地向上主傾心吐意,就像希西家一樣。
1947年4月,花蓮張七郎醫師在二二八後的四月張家父子三人同時受難,在家族頓失支柱後,張七郎的妻子詹金枝深知家中兩個年輕的寡婦沒有她不行,因此堅強地撐了下來。但在一肩扛起的剛強背後,鮮為人知的是暗自壓抑的悲傷,與親子關係的疏離。向上帝祈禱、哭訴,基督信仰扶持他。擔任教會長老,服事上帝、交託上帝得釋放。
二、在上主面前坦然活著:不只是「活著」,更是「與主同在」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神學強調「Coram Deo」——人是活在上主眼前、審判中與上帝的話語之下的。這意味著,基督徒不是將生命切割為宗教與世俗兩部分,而是在每一刻、每一處,都活在上主的臨在中。因此,死亡不是離開上主,而是在另一種形式中繼續與主同在。這對基督徒來說,是一種超越死亡的盼望。
基督徒的人生觀:
保羅在羅馬書,指出死亡也無法隔絕基督的愛。不論是生或是死,都活在上主的面前。這是超越古代以色列人的死亡觀。
死亡無法隔絕我們與上主的愛,保羅在《羅馬書》8:38-39中宣告:
「8:38 因為我確信,什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8:39 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8:38-39)
這是基督信仰最根本的盼望:即便在死亡面前,上主的愛仍然堅定不移,基督的救恩仍舊臨在。
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進入與主更深契合的生命。這不是宗教的鴕鳥心態,而是一種來自復活主的勝利之歌。
上主無所不在,無所不顧,「7我往哪裡去才能躲開你呢?我到哪裡去才能逃避你呢?8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裡;我潛伏陰間,你也在那裡。」(詩篇139:7-8)
是對於上主臨在的實際肯定。基督徒即使走進死亡的幽谷,也不是走向黑暗,而是走向被愛環繞的奧祕。
願我們的生命,不論在高峰或低谷,健康或病痛、歡笑或哀哭,都學習如希西家、保羅與詩篇作者一般:「在上主面前」誠實地活、真實地死,且在祂的愛中,無懼死亡的黑影。因為上主從未離開,也永不割斷祂對我們的慈愛。願上帝的愛常與我們同在。
問題討論:
1.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在痛苦中覺得與上主隔絕了?你是否曾經在祈禱中,像希西家一樣誠實傾訴內心的掙扎?
2.你怎麼理解「活著就是為了敬拜上主」?你的生活是否反映這樣的價值?
3.你怎麼看待死亡?在你所信的上主裡,死亡是否仍然是令人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