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以賽亞書1.1-20上主嚴厲的譴責

上主嚴厲的譴責

2024.4.7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1.1-20


大先知書、小先知書

第一本分章分節的聖經《日內瓦聖經》(1560)


本書反映出長達三百年左右的猶大及以色列歷史

(主前742年烏西雅王駕崩,到主前450年波斯帝國的中期)

1-39章:猶大國為背景

40-55章:被擄巴比倫為背景

55-66章:歸回巴勒斯坦為背景


一、題詞:大時代裡的政治先知(1.1)


1.烏西雅(亞撒利雅):公元前 769~741年,好君王(代下26.4)


2.約坦:公元前 741~734年,敬虔君王(王下15.34;代下27.2)

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6.427.2)


3.亞哈斯:公元前 734~715年,邪惡拜偶像的君王(代下28.1)

沒有做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8.1)


4.希西家:公元前 715~697年,進行宗教改革的君王(代下29.2)

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9.2)


二、背棄盟約的社會(1.2-3)

「我的子民」:表達盟約的觀念


三、雅威對背叛者的控訴(1.4-17)


1.主要控訴(1.4)


2.體無完膚的懲罰(1.5-9)


3.毫無實質的信仰(1.10-14)


實質的信仰是什麼?

你們要聽上主對你們說的話,要留心上帝給你們的教訓


4.改革的呼召(1.15-17)


四、生或死的抉擇(1.18-20)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反思:


一、不再以宗教來掩飾不良動機,而要回歸上帝的路(方法)


為何上帝不聽祈禱?上帝所愛的是什麼?


1.真子民遵守所立的約

2.由心而發的真誠禮儀

3.學習公道、伸張正義

4.關懷底層與受壓迫者


二、「信仰是無處不政治」,先知神諭關乎國家、公眾,我們該如何在時代處境下見證上帝話語的公共性


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

不是「政教分離」,而是「政教分立」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宣告『基督是主』,等同明確的政治宣言。」


基督信仰可說是「無處不政治」:關乎上帝國、他人福祉


問題討論:

1.先知的信息為何針對國家、社會,為何介入公眾與政治?

2.從這段的經文裡,我們來想想「為何上帝不聽祈禱?」

3.上主嚴厲譴責的目的為何?




講道篇


上主嚴厲的譴責

2024.4.7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1.1-20

牧師團從去年(2023)七月傳講《羅馬書》的信息,經過八個月已經完成,從今日開始傳講《以賽亞書》的信息。在開始傳講《以賽亞書》之前,我們一同來祈禱:

主啊!我們感謝讚美祢,因為祢的恩典、祢的愛,使我們今日開始將以賽亞書傳講出來。求主賜福以賽亞書所帶給我們時代處境中的信息,賜福每一個願意用心領受祢話語的人,求主祢真理的靈自由運行在我們的心中。主啊!求祢打開我們的心靈,賜給我們温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道,使我們所聽的真理在我們裡面可以用信心調和,願祢的話一發出亮光就叫愚人通達,幫助我們明白遵行祢的旨意,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啊!祢的僕人深感不足,懇求主用恩典的手按在他的身上,祢的聖靈膏抹在他的身上,祢真理的能力運行在他的身上,使僕人照著祢豐富的恩典,可以把祢的話語傳講清楚,叫我們眾人的靈性得以飽足,使我們眾人的信仰得著堅固,感謝讚美,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舊約聖經中先知書共有十六卷書,四卷篇幅比較長的稱為「大先知書」,篇幅比較短的十二卷稱為「小先知書」。今天我們所讀的以賽亞書是先知書中篇幅最長的一卷書,除了被稱為「大先知書」之外,因為全書有66章,與新舊約66卷數字一樣,因此又有「小聖經」之稱。因為經文被新約聖經引用最多,也被稱為「舊約的福音書」。

今日我們用的聖經章節分段,是在1205英國坎特伯雷(Canterbury)大主教斯德望·朗頓(Stephen Langton)將《聖經》分章開始。而第一本分章分節(verse number)的英文聖經,於1560年在日內瓦出版,稱為《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1557年出版新約,1560年出版新舊約全書)

十六世紀時,以賽亞書就被分成66章。這本書反映出近三百年左右的猶大以色列歷史(主前741/2烏西雅王駕崩,到主前450波斯帝國的中期),文體有歷史敘事、詩歌、啟示預言等。就其涵蓋的年代長度、深度、廣度,作者不可能只有一位,聖經學家則是將這本書視為先知以賽亞及其門徒與再傳門徒所寫。

牧師團將《以賽亞書》所涵蓋三個時期來分段傳講:以賽亞書1-39章以猶大國為背景,40-55章以被擄巴比倫為背景,55-66章以歸回巴勒斯坦為背景。在段落的中間傳講新約短篇書信。

在研讀以賽亞書時,我們會發現一件比較特別的是,就是先知蒙呼召召的敘事是寫在第六章。其他的先知書,幾乎都在第一章開始時,就先介紹先知的身世與蒙召。也因此,有聖經學者將第一章至第五章視為大前言,描述大時代的背景,讓讀者有個大輪廓。

1.1-2.4被視為「小前言」,更為扼要描述猶大國如何從繁榮盛世到被擄巴比倫離散各地的慘況,乃至到了波斯帝國時期回歸巴勒斯坦重建家園。現在,我們就來看第一章,關於當時時代處境的敘事。


一、題詞:大時代裡的政治先知(1.1)

1 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猶大王的時候,上帝向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啟示有關猶大耶路撒冷的事。本書所記載的就是以賽亞所領受的信息。


希伯來人以經卷第一句作為「書名」,這一節的開始「以賽亞所看到的異象(hazon)“חֲזוֹן֙ יְשַֽׁעְיָ֣הוּ”,可以算是其書名。這一節的題詞裡,內容講到作者、年代與整個時代的大脈絡。(hazon, 亦可視為「啟示」)

先知「以賽亞」短名是「拯救」,完整長名字的意思是「願雅威拯救」。雅威(יהוה,YHWH)猶太人稱呼上帝名字的子音,過去翻譯成「耶和華」,近代翻譯讀音「雅威」是比較正確的。台語聖經、現代中文則翻譯為「上主」。

先知以賽亞在南國猶大事奉,他的信息主要針對大衛後裔所建立的猶大國和首都耶路撒冷。這些信息涵蓋三個時期,以賽亞書1-39章以猶大國被亞述等國入侵為背景,40-55章以被擄巴比倫為背景,55-66章以歸回巴勒斯坦重建為背景。

第一節提到在猶大國背景下的四個王:

1.烏西雅(亞撒利雅):公元前 769~741年,好君王(代下26.4)

2.約坦:公元前 741~734年,敬虔君王(王下15.34;代下27.2)

烏西雅約坦」算是好君王,聖經描述這兩位君王都「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6.427.2)猶大國也因此享受了五十多年的繁榮強盛(代下26.4-1527.2-6),但是人民卻在長期的安逸中漸漸墮落。先知以賽亞就是在約西雅王駕崩那一年,蒙上帝的呼召(6.1),傳遞神諭、譴責人民的愚昧(6.9-10)

3.亞哈斯:公元前 734~715年,邪惡拜偶像的君王(代下28.1)

亞哈斯二十歲的時候作王,在耶路撒冷統治了十六年。他沒有效法他的先祖大衛王的好榜樣,沒有做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8.1)

亞哈斯」,被史家視為惡王,因為他沒有信仰核心價值,哪國強就靠向那國,就敬拜強者的偶像(王下16.3-4)。後來猶大遭到以色列王和亞蘭王入侵後,他轉投靠亞述、引虎驅狼(王下16.5-18),公元前721年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最後猶大也成為亞述的藩屬。沒有核心價值無法凝聚內部共識,自己的國家不自己救,最後就斷送國家的未來。以至於希西家王力圖改革已經太晚了。

4.希西家:公元前 715~697年,進行宗教改革的君王(代下29.2)

希西家效法先祖大衛王的榜樣,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代下29.2)史學家對希西家是肯定的,當北國以色列亞述擄走(王下18.9-12)希西家王曾力圖進行宗教改革,想要凝聚國家集體的核心價值,將南國猶大帶回到上帝面前,但許多官員、人民暗中的行為仍然敗壞。

先知以賽亞是大時代裡的政治先知,他關切國家的政治發展與宗教核心價值的問題。其實,我們看到舊約的先知,沒有人是為了個人或是私人利益,他們都投入政治關懷,傳講的信息都是與公眾及國家息息相關。

但是國王或國家跟隨上帝之後,是不是就代表國家就可以一帆風順呢?其實不然。因為一位國王跟從上帝,若沒有落實在其他領袖、人民,以及各種施政上,國家仍會走向敗壞的!

《以賽亞書》讓我們看到,即使這四位王當中,雖有三位賢君,但是國家、社會還是有很多問題。雖然如此,先知還是說該說的話,做上帝要他做的事。不因為,社會的情況腐敗就放棄努力或是放棄宣講的呼召。


二、背棄盟約的社會(1.2-3)

2 上主說:「天哪,地呀,都來聽!我—你們的上主這樣宣布:我親自扶養帶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3 牛認識主人,驢知道主人餵牠們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卻不認識我;我的子民什麼都不明白。」


接下來是一段「長詩」。第二至三節,就會瞭解這些問題是什麼了。

第二節「天哪,地呀,都來聽!」上帝要指控立約的子民背棄盟約,法庭的控訴需要二人作證,在此上帝呼喚天、地為證,一場天上的法庭就此開庭。

這二節經文,歸結了當時猶大國的問題,一語中的地講出來了,那就是——先知指出人民不認識上帝。

這裡說:「牛認識主人,驢知道主人餵牠們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卻不認識我;我的子民什麼都不明白。」這句話是詩歌文體,用兩種動物來比喻,人民怎麼會不認識上帝呢?

就連牛都認識主人,牛有靈性,認識主人;不過驢呢,笨驢,雖然不認識主人但也認識主人的槽。驢也認得去哪裡吃,只不過,以色列人民卻不認識上帝。

經文中從「以色列」變成「我的子民」,這樣的說法是非常有含義的。聖經講到「我的子民」,是在表達盟約的觀念。立約的民卻不留意,完全疏忽,完全輕視了這位上帝。這就是先知以賽亞事奉時的處境,民間的風氣、人民的觀點:不認識上帝。一個背棄與上帝之約的民族,上帝也不再記念這民族。


三、雅威對背叛者的控訴(1.4-17)

4 這作惡犯罪的國家,這邪惡敗壞的人民,你們要遭殃了!你們棄絕了上主,藐視以色列神聖的上帝;你們竟然背離了他。5 你們為什麼一再背叛呢?你們所受的責罰還不夠嗎?以色列呀,你們頭破血流,你們的心,你們的頭腦都有毛病。6 從頭到腳,體無完膚,渾身青腫,都是潰爛的傷痕。沒有人幫你們洗滌,包紮,也沒有人替你們擦藥。7 你們的土地變為荒涼;你們的城市成為灰燼。你們眼看著外族人來侵略你們,摧毀你們的產業。8 只有耶路撒冷存留,就連它也被團團圍住,像葡萄園園丁所住的茅屋,像瓜田中的草棚,毫無保障。9 假如上主—萬軍的統帥沒有保存一些人的性命,我們早就像所多瑪蛾摩拉一樣毀滅了。

10 耶路撒冷啊,你們的領袖和人民跟當年所多瑪蛾摩拉的首領和人民一樣。你們要聽上主對你們說的話,要留心上帝給你們的教訓。11 他說:「難道你們以為我喜歡你們所獻的許多祭品嗎?我不希罕你們獻燒化祭的羊和肥畜的脂肪;我討厭你們獻的牛、羊,和山羊的血。12 你們敬拜我的時候,誰叫你們帶這些牲畜來呢?誰叫你們拉牠們來糟蹋我的聖殿呢?13 我不要你們那些毫無意義的祭禮;我不要再聞你們所燒的香;我受不了你們月初的祭禮、你們的安息日,和你們的宗教聚會;那些禮拜都因你們的罪而失掉了意義。14 我實在討厭你們月初的祭禮和各種宗教節期;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我不願再背負了。15 「你們舉手禱告,我不聽;不管你們有多少禱告,我都不聽;因為你們雙手沾滿了血漬。16 你們要把自己洗乾淨,不要讓我再看見你們犯罪,要立刻停止一切罪行!17 你們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


接著在第四至十七節裡,我們看見雅威上帝在這個背棄的群體中,祂要對背叛者提起控訴。

1.主要控訴(1.4)

第四節是上帝主要的控訴,控訴以色列人民藐視上帝、背離上帝的律法。

2.體無完膚的懲罰(1.5-9)

上帝的審判如何發生?這是很政治性的,就像是後來亞述帝國入侵北國以色列亞述帝國於主前721年滅掉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國的先知以賽亞洞悉國際地緣政治的關係,指出猶大國藐視上帝、背離上帝的律法,必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事果然在主前701年發生亞述帝國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猶大包圍耶路撒冷。先知可算是當時的知識份子,洞悉國際地緣政治,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並提出改革的呼籲,直得今日的知識份子學習。

在此,先知以賽亞使用「身體」的創傷來形容國家的浩劫。他們最大的問題是頭腦有毛病,沒有核心價值。他們要因為背棄上帝約、背離上帝吩咐行公義、好憐憫的旨意,使得國家走向毀滅。

北國以色列的滅亡,就像體無完膚的懲罰,第六節說:「頭到腳,體無完膚,渾身青腫,都是潰爛的傷痕。沒有人幫你們洗滌,包紮,也沒有人替你們擦藥。」同樣地,南國猶大若像北國以色列一樣背離上帝,這個國家的毀滅,也會像身體遭受痛苦、遍體鱗傷。

亞述帝國的征服戰爭以殘暴聞名,軍隊所到之處城鎮都被焚燒破壞,財物被掠奪,居民被屠殺或被擄走,人口銳減的大災難。先知使用「所多瑪蛾摩拉一樣毀滅」來形容國家毀滅的慘狀,當時的人一聽就知道這是在指亞述帝國所到之處都會放火焚城的殘暴作法。

但是在《創世記》給我們看見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個罪惡之城最後是被火焚燒。上帝仍留下餘種,「餘種(保存一些人的性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少數的堅持信仰、忠心跟隨上帝的人。因為這少數的「餘民」留下來,這些忠於上帝的餘民,將來必會翻轉國家。

接著,下面的經文就繼續說,上帝要怎麼樣來扭轉這個局勢。就是「要留心上帝給你們的教訓(1.10),要真實的敬拜,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1.17)

3.毫無實質的信仰(1.10-14)

第十節就是要對「餘民」說的,「你們要聽上主對你們說的話,要留心上帝給你們的教訓」。但先知在此再指出當時社會上「頭腦都有毛病」(1.5),就是沒有上帝的話語價值、失去核心價值。

什麼是沒有重視上帝話語價值的宗教呢?他們的宗教禮儀是「利益交換」,所獻的祭、燒的香,是為了換取想要的利益。就像中世紀的贖罪券,用來買救贖,藉由敬拜、做功德、守律法、行善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類比。敬拜不是在展現個人、不是要獲得掌聲、受人讚許,而是單單要榮耀上帝。做功德、行善,不是為了得到人的稱讚,而是因為回應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呼召。守律法,不是要展示自己靈性有多好,而是對上帝的敬畏。

上帝厭棄以利益交換的敬拜,當時猶大人民虛偽的敬拜,使聖殿不再神聖,所有的禮拜都失去意義,上帝也拒絕被他們情勒。上帝說:「我實在討厭你們月初的祭禮和各種宗教節期;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我不願再背負了。(1.14)

那麼,實質的信仰是什麼?

第十節說:「你們要聽上主對你們說的話,要留心上帝給你們的教訓(1.10)就像耶穌所強調的:「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馬太福音4.4)這也就是為何教會需要重視聖經話語的傳講、重視聖經的查考。

4.改革的呼召(1.15-17)

先知譴責之後,也指出群體的出路。群體改變,才能帶來盼望。

因此,先知以賽亞呼籲猶大國要進行信仰心靈的改革。首先要悔改,把沾滿血漬的雙手洗乾淨,徹底悔改就是「立刻停止一切罪行」。悔改之後,必須伴隨著悔改的社會行動:「你們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


四、生或死的抉擇(1.18-20)

18 上主說:「來吧,我們來理論!雖然你們的罪汙朱紅,我卻要使你們像雪一樣的潔白。雖然你們的罪汙深紅,我卻要使你們跟羊毛一樣的白。19 如果你們服從我,就能吃地上美好的產物。20 如果你們拒絕我,背叛我,就要喪生刀下。我—上主這樣宣布了。」


來吧,我們來理論!」是法庭的辯論用語,再回到第二節所讀,呼喚天、地來作證,類似法庭的辯論。如今先知以賽亞邀請以色列人民出來辯論、出來面對,做出生或死的抉擇。這首詩的文學譬喻非常生動,「罪汙深紅」,對比「像雪一樣的潔白、跟羊毛一樣的白」。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反思:


一、不再以宗教來掩飾不良動機,而要回歸上帝的路(方法)

在今天的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為何上帝不聽人民的祈禱?乃在於人民以宗教來掩飾不良動機,用宗教來掩飾罪惡。

三十年前我在宗教學上曾去八里的廖添丁廟做調研,白天去沒有什麼香客,廟方告訴我晚上香客才會多。我去了幾晚,觀察及訪問香客,他們祭拜不是使用線香,而是使用香菸,將香菸插在廖添丁雕像前的釘架上,旁邊的貢禮櫥窗的四周是以鐵欄杆包覆,裏面放置西裝、金飾、勞力士手錶等等,原來這是作宵小的香客所捐贈。被當成「義賊」的廖添丁,打著劫富濟貧,搶了東西拿了九成,剩下一成給窮人,以這種方式只是減少自己的罪惡感。偷人一萬、捐神一千,以宗教來掩飾不良動機,這樣的作法,對貧窮人的生命尊嚴不是敬重,相反的,是一種污衊,讓他們感覺是「銷贓者」。

又像,1980年代盛行的大家樂、六合彩簽賭興盛的年代,許多人到廟宇是為了簽賭求明牌,這樣的宗教其實是反映出社會的貪婪與墮落。

台灣許多的宗教信仰是墮落的,偷竊找「廖添丁」保佑;有人簽賭找「神明」參一腳,事成犒賞金牌或一台戲;紅燈戶求「豬八戒」讓男客各個變成「豬哥」等。甚至有的人「有廟拜到沒有廟」,這個「神明」不靈驗就找下一個,在我看來這些神明好像在「應召」。這是人心與宗教的墮落啊!

今天,這一段經文指出猶大國的墮落處境,特別是失去了核心價值,宗教信仰敗壞,以宗教來掩飾不良動機。先知以賽亞洞察國際局勢,若不進行信仰靈性的改革,恐怕會像北國受到亞述帝國的荼毒,城市被焚燒夷為平地,國家與人民將遍體鱗傷。

先知的政治關懷,指出一條回歸上帝的路(方法)。就是真心愛上帝、敬畏上帝,我們才能回歸神聖。與此同時,也要行公義、好憐憫,彰顯出愛人如己的生命態度。這才是呼應第15-17節帶給我們的信息:

1.真子民遵守所立的約

2.由心而發的真誠禮儀

3.學習公道、伸張正義

4.關懷底層與受壓迫者

台灣的基督徒啊!過去曾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佈事件,我們的社會才開始在學習公道,才想伸張正義為轉型正義做出努力。但是,還是受到極大攔阻。今日,47日是記念鄭南榕自焚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日」,過去因言論自由被打壓的受壓迫者,我們來不及關注,但今天我們聽到先知的神諭說:「你們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我們要懂得回應,免得上帝說:「我實在討厭你們月初的祭禮和各種宗教節期;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我不願再背負了。


二、「信仰是無處不政治」,先知神諭關乎國家、公眾,我們該如何在時代處境下見證上帝話語的公共性

之前我們在讀羅馬書時,明白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背景,羅馬帝國的皇帝崇拜,人民要宣示「凱撒是主」,初代教會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發展的。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美國最好的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說:「自教會宣告『基督是主』(2.11)的那一刻起,等同於作出一項明確的政治宣言。」這告白否定羅馬皇帝是主,只有基督才是我們的主。

「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可能嗎?宗教與政治,是無法分割的。《以賽亞書》開宗明義就介紹先知以賽亞所事奉的時空背景,特別是關乎四個猶大王的政權。

上帝的主權是遍及受造界,包括世上的政權。信仰的關懷也自然涉及國際關係,就如先知以賽亞關注到亞述帝國的野心,也洞察到國家主政者與社會、宗教上的問題。

政治的本質是關乎公眾,及於社會。一旦過度簡化政治的意涵,基督徒將失落先知性的使命,失去獻身公眾福祉、失去落實上帝國的呼召。

在先知以賽亞的服事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基督徒對公共福祉是責無旁貸的。由此,基督信仰可說是「無處不政治」,因為它關乎基督徒在面對他人福祉,包括鄰舍、陌生人甚至面對反對者的時候也是如此。信仰幫助我們反思,幫助我們整頓並活出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不要再被「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的說法誤導了。不是「政教分離」,而是「政教分立」。若我們考察西方政教分立概念的起源,是了確保各教派(天主教會、各新教)能各自平等發展,故立法要求政府不得在施政上偏愛特定宗教(教派),並不是要把宗教人士從政府或國家趕出去。

「信仰是無處不政治」,先知的神諭更關乎國家、公眾,我們該如何在時代處境下見證上帝話語的公共性?先知以賽亞帶給我們的信息是:

1.真子民遵守所立的約

2.由心而發的真誠禮儀

3.學習公道、伸張正義

4.關懷底層與受壓迫者

願聖靈幫助我們參與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問題討論:

1.先知的信息為何針對國家、社會,為何介入公眾與政治?

2.從這段的經文裡,我們來想想「上帝為何上帝不聽祈禱?」

3.上主嚴厲譴責的目的為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