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世界預備的救恩
2024.1.14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羅馬書10.5-21
● 這塊石頭的雙面意涵:絆腳石或是寶貴基石
● 引用摩西五經的申命記「重述」:上帝拯救給全人類
● 傳給「化外之民」,世界的盡頭—西班牙
一、救恩是給普世全人類的(10.5-13)
◎ 「稱義」二個面向:(羅馬書3、5章)
1.法庭的公平正義
2.關係修復、和好的過程
◎ 保羅再次對比二種「義」(10.5-8)
1.守律法成為義人:引用利未記18.5
2.基督成全律法:引用申命記30.12-14
● 耶穌基督從天上下來(道成肉身),又從陰間上來(死後復活)
3.因信基督成為義人
● 嘴宣認「耶穌是主」:信經(credo),信仰告白
●「主」(Κύριος):奴隸主人、羅馬皇帝、希臘神明,教會用法
● 羅馬皇帝崇拜的羅馬城裡,特別強調凱撒是唯一的「主」
● 基督徒稱呼「耶穌是主」,是帶著「反抗的勇氣的」
● 十六世紀日本基督徒「踏繪」(哥林多前書12.3)
4.上帝是萬人的主,開啟普世宗教的概念
● 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都可以加入上帝國的行列
●「上帝是萬人的主」,原文是「同一位主」
二、以色列人無可推諉(10.14-21)
● 保羅假設有人會推諉、推卸責任說
● 引用以賽亞書52.7回答猶太人可能的推卸責任
● 18節,他們真的沒有聽過基督的信息嗎?引用詩篇19.4
● 21節,引用以賽亞書65.2
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基督信仰是普世、開放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
● 羅馬人、猶太人,所有的人,都只有同一位主
●「按呢,無分猶太人抑是外邦人,奴隸抑是自由的,查甫人抑是查某人,佇基督耶穌的內面攏成做一體。」(加拉太書3.28)
● 我們都不完美,基督宗教也歷經幾次的分裂
● 1054年分裂成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統教會(東正教會)
● 1517年從羅馬大公教會又再分裂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 1910年世界宣教會議
● 1921年國際宣教協會(IMC)
● 1948年普世基督教協會(WCC)
● 基督徒合一運動祈禱週:每年1月18至25日
二、宣教是生命覺醒的過程,從「自我中心」轉向「上帝中心」
● Mission :宣教、使命
● 教會不是宣教的主體,教會只是在顯明上帝
● 宣教是生命覺醒的過程:從「自我中心」轉向「上帝中心」
● 宣教的目標,從「自我中心」,轉移到「上帝中心」
● 宣教不僅轉化個人的生命,也要轉化群體,使世界朝向上帝國
● 有宣教使命(Mission)的人生
● 萊特(C. Wright)《宣教中的上帝》(The Mission of God)
問題討論:
1.當時基督徒稱呼「耶穌是主」,是帶著「反抗的勇氣」。我們如何在艱困處境為主見證?
2.你的人生「使命」(Mission,宣教)是什麼?
3.基督信仰是普世的,我們如何更有普世的眼光接納其他基督宗教與不同信仰者?
為全世界預備的救恩
2024.1.14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羅馬書10.5-21
昨天總統大選、立委選舉告一段落,我們也要為服務人民的公僕祈禱,期待他們秉公行義、更有憐憫的心,更期待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懇求聖靈催促人人的心渴望上帝國的榮光彰顯。我們也要知道人類未來是上帝在引導,人需要更加謙卑尋求上帝的旨意來行。
在上主日的信息裡,我們談到「律法的總結(終點線)就是基督,上帝讓尋求基督的人都得以稱義」,又談到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問眾人說:「基督成為我們的絆腳石還是寶貴基石?」
這塊石頭有雙面意涵,一方面是神聖可畏又帶來審判的絆腳石,另一方面是寶貴的基石、房角石、磐石。拒絕基督的人,這塊石頭對他而言就是「絆腳石」,這塊石頭將要譴責、審判他們。但對於實踐基督教導的人,就是將信仰奠基在基督的磐石之上,與時俱進的成長,促進實踐上帝的國。
引用先知的記載來論證基督之後。接著,在今天的經文10.5-21,保羅則是引用摩西五經中,申命記的經文來「重述」,上帝早就要將拯救的恩典給普世全人類。保羅藉著申命記要帶出普世宣教的主題,也就是上帝的福音是要給全人類的。
能夠從先知書、摩西五經來論證,這是身為大拉比迦瑪列的大弟子保羅的強項,但記住,原本的保羅是活在律法主義之下,也看不到律法中的奧秘,是直到他遇見基督,受到啟示、心靈被啟蒙之後,他才看到原來先知書、摩西五經,早有提到上帝要通過基督給全人類的拯救恩典。
既然救贖的恩典是要給全人類,因此,保羅抱定一個心志,就是要將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傳給「化外之民」,也就是當時世界觀所知世界的盡頭—西班牙。而這項使命、異象,就有賴於羅馬成為宣教基地。當羅馬城的羅馬基督徒與猶太基督徒,不分裂、彼此合一時,才能成為保羅宣教團隊的宣教基地,將福音傳往世界的盡頭。
一、救恩是給普世全人類的(10.5-13)
5 關於藉著遵守法律得以成為義人這件事,摩西曾經這樣寫:「那遵守法律命令的人將因法律而存活。」6 但是,因信得以成為義人這件事,聖經這樣說:「你不要自問:誰要到天上去?(也就是說,去帶基督下來。)7 也不要問:誰要到陰間去?(也就是說,把基督從死人中領上來。)」8 這些話的意思是:「上帝的信息離你不遠,就在你口裡,就在你心裡。」換句話說,就是在我們所宣講有關「信」的信息裡面。
9 如果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10 因為我們心裡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裡這樣宣認,就會得救。11 聖經上說:「信靠他的人不至於失望。」12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13 正像聖經所說:「凡呼求主名的人必定得救。」
在羅馬書第三章及第五章,我們已經談過「稱義」有二個面向:一、法庭審判上的公平正義(justice, righteous);二、關係不斷的修復、改變、更新、和好的過程;甚至,在先知的教導中,「義」包含善待弱勢者、幫助需要的人(參耶利米書22:3、阿摩司書 5:12-15)。即愛上帝、愛人如己。
後期猶太教特別是法利賽派,想以守律法來滿足「上帝的義」,但都是停留在「法庭用語」的理解上,遵守猶太律法,或是外邦人遵守羅馬法則,都不能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
在這末後的世代裡,是上帝主動出手,來修復失和的關係,使人得以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這就是上帝的恩典。這也回到猶太教的根源價值「恩典」,因著上帝的恩典,上帝創造了世界,因著上帝的恩典,亞當、夏娃犯罪後,上帝給予修復的機會,因著上帝的恩典,上帝解放在埃及受奴役的希伯來人。
過去舊的方法,人想透過服從律法、被他人所誇口,來顯示自己的虔誠,這一套舊方法並無法使人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因為人遵行律法,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好來炫耀自己是完美的律法者。
「但現在(如今)」,舊的方法行不通了,上帝的恩典向我們全人類(包括猶太人、外邦人)啟示新的方法,就是通過信耶穌基督。新的方法,就是使人有「罪識感」,使人謙卑、懺悔、信靠耶穌所賜的恩典。
在第五至八節,保羅再次對比二種「義」(無罪、與上帝關係和好):
1.守律法成為義人
保羅引用利未記18.5「恁著遵守我的規例及命令;人若遵守諸個,就會得著活命。」。重點在於強調「遵守、遵行」,也就是指「行為」(works, 參羅9.23),但人有辦法靠著行為來成為「義人」嗎?在羅馬書3.9-20的脈絡裡,保羅已經論述過守律法是達不到的。
2.基督成全律法
第六到八節裡面,保羅引用申命記30.12-14加以改述或新詮釋,成為一個呼籲或懇求:「你不要自問:誰要到天上去?(也就是說,去帶基督下來。)7 也不要問:誰要到陰間去?(也就是說,把基督從死人中領上來。)」
申命記30.12-14說(現代台語譯本):
12毋是佇天頂,恁毋免問,講:「啥人會當為著咱去天頂,將此個教示帶落來,互咱聽見來實行?」13嘛毋是佇海的彼旁,恁毋免問,講:「啥人會當為著咱過海,將此個教示帶來,互咱聽見來實行?」14此個誡命離恁真近,是佇恁的嘴內,佇恁的心中,互恁會當實行。
扼要來說:律法不在天上、也不在渡海或深入陰間(Abyss, 保羅使用亞蘭文的意譯版)去取得。你不必遠求,因為離你不遠,就在你的眼前,答案就是:在我們所宣講有關「信」的信息裡面(10.8)。
也就是說,耶穌基督就是從天上下來、道成肉身,又從死亡、陰間復活的上帝本身。今天基督的事件,已經成全律法所記載的。
3.因信基督成為義人
第九至十三節扼要來講,如果我們「你若用嘴宣認「耶穌是主」,心信上帝有互伊對死人中閣活,就會得著救。」這節經文帶著「信經(credo),信仰告白」的味道,藉著「信」我們就可以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也就是按照上帝的方法成為「義人」。
「耶穌是主」的「主」(Κύριος)是奴隸對主人的稱呼,也用來指羅馬皇帝、希臘的神明,在當時的教會用法則是用來稱呼上帝或基督。
在古代羅馬帝國裡,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屬於凱撒(皇帝)可以決定的,在羅馬皇帝崇拜的羅馬城裡,特別強調凱撒是唯一的「主」,意思是「擁有者」——擁有我的人。
當保羅寫這封信的時候,他的膽量大得不得了。因為他傳講的是「主」基督耶穌,不是「主」羅馬皇帝。在第一章第一節保羅就表達他是「基督」(彌賽亞、王)的奴隸,不是羅馬皇帝的奴隸。
就像在十六世紀的日本,德川幕府不支持基督信仰在日本傳播,當時的藩主用了一個方法來辨識人民是否「忠心於藩主」,那就是「踏繪」(踏み絵, Fumi-e),踩踏十字架、耶穌等聖像畫(Icon)。若是有人不肯踏繪,就一定是基督徒、不忠於藩主,隨即抓起來,甚至被折磨、被定罪殺害。
羅馬帝國到了尼祿皇帝時,開始流行以「主」(Κύριος)來稱呼皇帝,在這樣的處境之下,基督徒稱呼「耶穌是主」,其實是帶著「反抗的勇氣的」。就像十六世紀日本基督徒要「踏繪」,也是要冒著生命的勇氣。甚至,是聖靈充滿的感動,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就這樣說:「若無受聖神感動,嘛無人會講『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
4.上帝是萬人的主,開啟普世宗教的概念
第十二節「12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這是很重要的一節。總結,稱義不是靠律法,而是靠著耶穌基督來成全律法,使一切信基督的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都可以加入上帝國的行列。
「上帝是萬人的主」,原文是「同一位主」。羅馬人、猶太人,所有的人,都只有同一位主。也就是說,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宰制別人的主。這除了是跨越族群的拯救計畫,也讓我們知道基督的福音是向普世開放的福音,開啟了普世宗教的概念,更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這在當時尊卑榮辱的羅馬階級社會,與猶太教的律法主義優越感,基督信仰無疑打破種族、階級、文化等歧視的界線。
二、以色列人無可推諉(10.14-21)
14 可是,他們沒有信,怎能呼求他呢?沒有聽過,怎能信呢?沒有人傳講,怎能聽呢?15 沒有人受差派,怎能傳呢?正像聖經所說:「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佳美!」16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福音。以賽亞曾經說過:「主啊,誰相信我們所傳的信息呢?」17 可見信是從聽而來的,而聽是從基督的話語來的。18 可是我要問:他們真的沒有聽過信息嗎?當然聽過。正像聖經所說:
他們的聲音已傳遍人間;
他們的言語已傳布天涯。
19 我要再問: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首先,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要以「不算為子民」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
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
20 以賽亞更大膽地說過:
我讓沒有尋找我的人找到,
向沒有求問我的人顯現。
21 但關於以色列人,他說:
我整天伸出手,
要那悖逆剛愎的人民跟我言歸於好。
這段經文開始,保羅假設有人會質疑說:「可是,他們沒有信,怎能呼求他呢?沒有聽過,怎能信呢?沒有人傳講,怎能聽呢?沒有人受差派,怎能傳呢?」扼要說來,就是假設有人會推諉、推卸責任說,沒有人早點來告訴我們啊!
在此,保羅引用以賽亞書52.7來回答猶太人可能的推卸責任。
「那穿山越嶺而來的使者,
他的腳蹤多麼佳美!
他奔跑來報好消息,
報和平的好消息,
得勝的好消息。
他對錫安說:
你的上帝掌權了!」(以賽亞書52.7)
有啊!上帝早就差派許多的使者、先知,他們都曾來報好消息。但問題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福音,先知以賽亞就曾問上帝說:「主啊,誰相信我們所傳的信息呢?」看吧!猶太人不可再推諉了,不可再說「沒有人受差派、沒有人傳講、沒有人聽過」。
第十八節,他們真的沒有聽過基督的信息嗎?
保羅引用詩篇「然而,它們的音訊傳遍人間;它們的言語遠達天涯。」(詩篇19.4)來指出上帝透過諸多的方式向人傳遞訊息,最後更透過宣道者將福音傳到羅馬帝國的境內。
最後第廿一節,保羅接著引用以賽亞書65.2,來譴責以色列人的悖逆不信,這與最早的殉道者司提反的偉大演說(徒7)有類似的精神。
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基督信仰是普世、開放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
在第十二節裡,我有特別強調「上帝是萬人的主」,原文是「同一位主」。羅馬人、猶太人,所有的人,都只有同一位主。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宰制別人的主。
這除了是跨越族群的拯救計畫,也讓我們知道基督的福音是向普世開放的福音,開啟了普世宗教的概念,更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這在當時尊卑榮辱的羅馬階級社會,與猶太教的律法主義優越感,基督信仰無疑打破種族、階級、文化等歧視的界線。
保羅在加拉太書這樣說:「按呢,無分猶太人抑是外邦人,奴隸抑是自由的,查甫人抑是查某人,佇基督耶穌的內面攏成做一體。」(加拉太書3.28)不分族群、社會階級、性別,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體,上帝國的新群體。
很可惜,我們都不完美,基督宗教也歷經幾次的分裂,1054年分裂成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教會也分為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統教會(東正教會)。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1517年從羅馬大公教會又再分裂,新教稱羅馬天主教為大淫婦,在我年輕時也曾聽過保守基督教派這樣的稱呼。
教會分裂的事,也有人開始反省。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開端是1910年在英國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國際宣教協會(IMC)、194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的普世基督教協會(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
本週在我們教會將舉行二場合一聚會,禮拜五晚上7:30合一泰澤祈禱,由天主教胡國禎神父規劃,禮拜六上午10:00合一祈禱會(禮拜)。這二場都是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 長老教會、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衛理公會)主辦,今年是由長老教會承辦。五個教派的詩班、講道者一同參與服事。長老教會是由總會指定鄭仰恩牧師擔任講道者,我們教會聖歌隊獻詩。
「基督徒合一運動祈禱週」是在每年1月18至25日。1908年由補贖修會的保祿雅各方濟‧華生神父(Fr. Paul James Francis Wattson, SA)發起。這是一個普世性的基督徒運動,以治療不同基督宗教教會間的分裂,促進各教會團體間的對話,及鼓勵所有基督信徒彰顯「一主、一信、一洗」的含義。此運動始於1800年代,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及最廣為奉行的合一活動。歡迎姊妹弟兄參加聚會。
我們的信仰需要持續與時俱進的,也要明白基督信仰一開始就是展示出普世、開放的精神。就像保羅致力一個包容的羅馬教會,才能持續宣揚上帝國的福音,當羅馬基督徒、猶太基督徒彼此的接納、合一,才能夠成為福音的基地,將福音傳到當時已知的地極—西班牙。全體的教會是如此,個別的教會也是如此。
二、宣教是生命覺醒的過程,從「自我中心」轉向「上帝中心」
很多人為「宣教」做過很多的定義,而我自己定義「宣教是生命覺醒的過程」,即從「自我中心」轉向「上帝中心」。
“Mission”一字中文可譯為「宣教」或「使命」。此字源自拉丁文 “mitto”,是希臘文“ἀποστέλλω”(apostellō, 意思是差遣)的翻譯。在聖經,“Mission”這字並沒有對等的用語,而它的意思也相當廣闊。
論到「宣教」,我們要知道,教會不是宣教的主體,教會只是在顯明上帝。也就是說,宣教不是在宣揚「有形的教會」,不是把人帶來「建築物」,而是領人到上帝面前。宣教不是領人到「我」的面前,而是領人到上帝的面前。
我曾說過有一位老牧者說退休感言的故事,他一上台就說:「我牧會失敗」,大家都很詫異。原來是,他申請退休之後,就有許多信徒告訴他「你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因此,他在退休感恩禮拜說:「我牧會失敗,因為我將人帶到我的面前,而不是將人帶到上帝面前。」老牧者勸勉大家,應該定睛仰望主耶穌的帶領。
宣教的目標,就是在幫助人從「自我中心」,轉移到「上帝中心」,是生命覺醒的過程。
我們進一步探討,這「自我」可以是個人的權力、金錢、情慾等貪婪的慾望,也可能是群體性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集權國家。宣教不僅轉化個人的生命,也要轉化群體、社會、國家,使世界朝向上帝國來邁進。
保羅促進羅馬基督徒、猶太基督徒的合一,更要促進他們也要帶著上帝國的使命,將福音傳到當時的化外之地—西班牙。
舊約神學家與宣教學者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在他的著作《宣教中的上帝》(The Mission of God)提到,我們應該回到整本聖經的世界觀,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救贖歷史看見上帝的宣教故事。如此才能勾勒出上帝宣教的軌跡與模式,嘗試去回應當代教會對於宣教的多元理解,將其整合在「上帝的使命」、「上帝的宣教」當中。
萊特更從「出埃及」以及「禧年」這兩個關鍵的模式,提出「上帝的救贖與復興乃是包含政治、社會、經濟與靈性」,同時又強調當我們投身所有的宣教面向時,都要以十字架為核心;由此看見,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的救贖與宣教是連貫一致,又是與時俱進的不斷發展。
這讓我們看到最偉大使命—上帝的宣教;而宣教的上帝,正呼召我們參與在其中。也因此,我們要過著一個有宣教使命(Mission)的人生。願聖靈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當時基督徒稱呼「耶穌是主」,是帶著「反抗的勇氣」。我們如何在艱困處境為主見證?
2.你的人生「使命」(Mission,宣教)是什麼?
3.基督信仰是普世的,我們如何更有普世的眼光接納其他基督宗教與不同信仰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