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馬可福音14:12-26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

2023.4.23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馬可福音14:12-26


為逾越節做準備

無名字的婦女(14:1-11)VS 有名字的猶大

五項主題:團契(共融)、受難、救贖、新約、再臨


一、預備逾越節(14:12-16)


我們要在哪裡租房子來過節?


拿著水瓶(κεράμιον, an earthen vessel)的男人


樓上一間布置好了的大房間」:二樓的樓房(Upper Room)


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的家(參考使徒行傳1:12-1412:12)


二、「不是我吧?」(14:17-21)


耶穌說:「阿們」,「我告訴你們」、「我實在給恁講」


既然咱及基督同受苦,是欲互咱嘛及伊同受榮光。(羅馬書8:17b)


「不是我吧?」意思是:「一定不會是我吧?」


聖公會受難日晚間禮拜聖餐禮儀


巴赫《馬太受難曲》重複唱「不是我吧?」


這個人沒有出生倒好!」這是惋惜的話


三、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14:22-25)


逾越節是「家人團聚」一起晚餐

逾越節是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出埃及記12:21-23)

耶穌與門徒吃的晚餐,居然是「素食」


羔羊在哪裡?

耶穌與門徒是共飲一杯酒

「喝酒立約」:猶太訂婚的文化

「訂婚」完成,他們就是合法的夫妻,但還不會住在一起。

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翰福音14:2)

 ● 新郎「再回來」就是要完成「結婚」

我絕不再喝這酒」意思是說,新郎絕不會再與其他人訂婚、不會變心

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那一天」,就是羔羊的婚宴(參考啟示錄19:7-10)

「直到主再來」,就是期待新郎(基督)迎娶新娘(教會)

《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主啊!願你快來!」(Maranatha)


四、轉換空間(14:26)


逾越節晚餐結束後,猶太傳統上會吟唱詩篇118篇。


從今天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問二個問題:


一、猶大是否因出賣耶穌而立了大功勞?


猶大幫了上帝一個大忙,使得救恩得以成就嗎?

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責任


受害者對上帝的信仰,而非出自加害者的嘴。(創世記50:20)

真正的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13:6)


二、誰才可以領受聖餐?


不限定性(開放式)聖餐(Open Communion)


第一次逾越節,「你們當中的外族人」也要一起守

渴望耶穌的人

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耶穌與罪人和稅吏同桌共食


問題討論:

1.耶穌說:「我絕不再喝這酒」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2.耶穌的逾越節晚餐只有餅和酒。羔羊在哪裡?

3.耶穌在世上,他與哪些人共餐?接納哪些人?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最後的晚餐(台語)

        馬可福音14:12-26

1、“足般”過節最後晚餐

      耶穌宣告欲受難

      成作羊羔來救贖

      立約再臨恩無限


2、聖餐中耶穌明示

      其中一人欲賣祂

      提醒門徒眾信徒

      這人豈是我家己


3、救恩是上帝主權

      不是人為來成全

      出佇邪惡的陷害

      歡喜不義罪貫滿


4、耶穌用血來救贖

      親像猶太訂婚約

      備辦厝宅“勿會”變心

      迎娶新婦得歸宿


5、耶穌身軀受打破

      設立聖餐恩開闊

      勞苦背重擔的人

      主講攏來就近我


講道篇

最後的晚餐

2023.4.23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馬可福音14:12-26

昨天世界地球日,我們舉辦全教會一日遊,有一百八十多人前往新竹地區旅遊,分享團契生活也欣賞上帝創造的美好,感謝主平安的帶領。

今天主日,我們繼續馬可福音的信息。回顧上次在第十四章第一至十一節,我們看到馬可福音的作者記載一位「無名的婦女」為耶穌的死做預備,而門徒也在為耶穌作預備。作者刻意不提這女性的名字,而門徒中僅也提到猶大的名字,這樣的描述帶出很大的對比。對於這位無名的婦女,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福音無論傳到什麼地方,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馬可福音14:9)反倒被記下名字的猶大,耶穌說:「那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馬可福音14:21)

在經文裡,我們看到在逾越節期間,無名的婦女在預備、門徒在預備,耶穌也在預備。而我們閱讀經文的讀者也需要預備,去理解逾越節的意義,去明白耶穌為何要死,去發現門徒的失敗。

「預備」面對即將到來的苦難、十字架的刑罰,對於馬可福音寫作時代,基督徒被迫害處境,他們該如何預備所面對的挑戰呢?

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至少有五項主題:團契(共融)、受難、救贖、新約、再臨。特別是一起吃逾越節晚餐的團契關係,將他們彼此聯繫起來,因為彼此團契,才能面對當前的苦難與挑戰。


一、預備逾越節(14:12-16)

12 ( 太 26:17-25 路 22:7-13,21-23 約 13:21-30 )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來問耶穌:「你要我們去哪裡為你預備逾越節的晚餐呢?」13 於是,耶穌派了兩個門徒,吩咐他們說:「你們進城去,會遇見一個人拿著一瓶水,你們就跟著他。14 他進哪一家,你們就問那家的主人:『老師說:我要和我的門徒吃逾越節晚餐的那間客房在哪裡?』15 他會帶你們看樓上一間布置好了的大房間;你們就在那裡替我們預備吧。」16 兩個門徒出去,進了城,所遇見的每一件事正像耶穌告訴他們的;他們就在那裡預備逾越節的晚餐。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人口約有三萬多人,但是到了逾越節時,就會湧入百萬人前來,這些外地人大都搭帳棚住在城外的曠野裡,甚至住到鄰近的鄉鎮,如伯大尼伯利恆。但是,也有人會到城裡租房子來過節。因此,門徒來問耶穌:「你要我們去哪裡為你預備逾越節的晚餐呢?意思是說:「我們要在哪裡租房子來過節呢?」

耶穌吩咐兩個門徒說:「你們進城去,會遇見一個人拿著一瓶水,你們就跟著他。(馬可福音14:13)從字面上讀起來,讓人誤以為這段經文是耶穌在預言,但是,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在原文裡,這個拿著水瓶的人是個男性,耶穌要門徒去找一位拿著水瓶的男人,然後向這個男人租房子過節。在當時水瓶都是女人拿的,到井邊取水也是女人的工作;而男人不會拿陶瓦所做的水瓶(κεράμιον, keramion, an earthen vessel),男性是拿羊皮水袋。但是耶穌卻是要門徒去找一位拿著陶瓦水瓶的男性,這種機會應該很少。

原來在當時耶路撒冷有一群窮苦的人,他們住在城裡的南邊。他們的男人為了分擔家庭的經濟,也常常拿著水瓶到井邊、西羅亞池替人取水。往往這些拿著水瓶的男人、苦力,他們沒有社會地位,也常常受人的鄙視。但是,耶穌卻是要門徒去向這樣沒有社會地位的窮苦人租房子過節。

通過耶穌租房子過節的故事裡,我們發現在耶穌離世之前,他仍然對那些窮苦的社會底層人民念念不忘。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耶穌的生活原則,就可以發現他是一位關心弱勢者的上帝。

第十五節耶穌說:「他會帶你們看樓上一間布置好了的大房間;你們就在那裡替我們預備吧。」這個二樓的樓房(the Upper Room)又稱為「馬可樓」,是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門徒一同聚集祈禱的地方,是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的家(參考使徒行傳1:12-1412:12)約翰‧馬可同時也是巴拿巴的表弟,也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參考使徒行傳12:11-12, 25),他很可能就是第十三節所說,那一位拿著水瓶的男性。


二、「不是我吧?」(14:17-21)

17 傍晚,耶穌和十二使徒來了。18 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當中,跟我一起吃飯的,有一個人要出賣我。」19 他們非常憂愁,一個一個地問他:「不是我吧?」20 耶穌回答:「是你們十二人當中的一個;那跟我一起在盤子裡蘸餅吃的就是。21 正如聖經所說,人子將要受害;可是那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這個人沒有出生倒好!」


吃飯的時後,耶穌一開口就是「阿們」,現代中文譯本翻譯成:「我告訴你們」,現代台語聖經翻譯成:「我實在給恁講」。也因為用了「阿們」這個詞開頭,意味著「你們當中,跟我一起吃飯的,有一個人要出賣我」這句話是很嚴肅、肯定的話。

猶太文化中,可以坐在一起、「一起吃飯」表示彼此的關係非常密切。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在世上,他曾經歷誘惑、試探、壓力、寂寞、批評、拒絕,甚至經歷被朋友、門徒的背叛及出賣。

聖經說,上帝要我們學像耶穌,因此,上帝也會讓你經歷耶穌所經歷的。聖經說耶穌「從受苦中學習順服」並且「從受苦中得完全」,如果上帝容許他的兒子經歷這一切,我們又為甚麼可以免於這樣的經歷呢?保羅說:「既然咱及基督同受苦,是欲互咱嘛及伊同受榮光。(羅馬書8:17b,現代台語)只要我們分擔基督的苦難,我們也要分享他的榮耀。(羅馬書8:17b,現代中文譯本)

第十九節描述,門徒非常憂愁,一個一個地問耶穌:「不是我吧?

自己有沒有出賣耶穌,自己最清楚吧!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一定不會是我吧?」耶穌從開始就沒有明確指出是誰,他是用「你們當中」這一詞,表示他們當中所有的人都有可能。

聖公會在受難日晚間禮拜舉行聖餐時,每個人都要走到台前領取聖餐,領取的時候,聖公會牧師會問領聖餐的人說:「是你嗎?」領受者會說:「不是我吧?」這個受難日聖餐禮儀很特別,也讓人再次反省自己是否出賣耶穌、出賣信仰。

在我們教會牧師講道研討時,鄭仰恩牧師特別分享到音樂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創作《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裏面重複十一次唱「不是我吧?」少了猶大

我認為即使耶穌知道猶大要出賣他,但他也沒有揪出猶大,讓大家公審猶大。但耶穌也沒有息事寧人,而是告訴門徒說有人要出賣他。很特別的是,門徒自省問說:「不是我吧?」總之,我們也要常常自省,自己是否出賣耶穌、出賣信仰。

第廿一節說:「這個人沒有出生倒好!」這是惋惜的話,事實上猶大已經出生在世上,也做出賣主、背叛的事。猶大不僅在耶穌時代裡有,也在每個時代中出現。但要非常留意的,即使耶穌知道猶大,但也沒有揪出他來。就像耶穌所講的比喻,讓麥子、稗子共存。耶穌的話,給予全體門徒省思,甚至是給予猶大機會悔改、改變。但是,如何回應耶穌的提問或是呼召,耶穌給我們自由意志的選擇。


三、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14:22-25)

22 ( 太 26:26-30 路 22:14-20 林前 11:23-25 )他們吃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先獻上感謝的禱告,然後擘開餅,分給門徒,說:「你們吃;這是我的身體。」23 他又拿起杯,向上帝感謝後,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24 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眾人流的。25我告訴你們,我絕不再喝這酒,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逾越節晚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家人團聚」一起晚餐,換言之,耶穌與門徒之間有如「家人」的關係。

原本逾越節是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在逾越節的晚餐裡,他們會一邊吃一邊複述《出埃及記》中有關希伯來人擺脱奴役、穫得自由的故事,當夜以色列人殺羔羊,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得免被滅命的使者擊殺(出埃及記12:21-23)

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耶穌與門徒吃的晚餐,居然是「素食」,有餅、有酒,就是沒有「羔羊」。逾越節最重要的主食是羔羊,但耶穌與門徒的晚餐卻沒有羊肉。

羔羊在哪裡?

在耶穌最後的晚餐裡,他擘開餅分給門徒,說:「你們吃;這是我的身體。」也就是說,耶穌自己成為逾越節的羔羊。

逾越節羔羊被殺,是代替人的命,現在變成了耶穌被交和被釘,這是表明釘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逾越節的羊羔(參哥林多前書5:7),為世人被殺獻祭,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參約翰福音1:29)。逾越節的宴席已經成為救恩的宴席。

舊約的逾越節:象徵以色列人脫離埃及而得拯救,由羔羊血作為贖價(出埃及記12:12-14)。新約的逾越節:象徵人類脫離罪的綑綁而得拯救,由耶穌寶血作為贖價(哥林多前書5:7)。耶穌賦予最後晚餐神聖的意涵,說:「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眾人流的。」是耶穌用自己的生命()與人所立的約,而且他們當時是共飲一杯酒。

「喝酒立約」,常見於當時猶太訂婚的文化。

耶穌時代,當男生到女生家提親時,男生會拿一杯葡萄酒,自己喝一口之後遞給女生喝,女生如果也喝了,就代表她同意,如此就完成「訂婚」。這就像耶穌最後的晚餐,耶穌喝了一口也遞給門徒喝,門徒喝了代表他們「訂婚、誓約」。「訂婚」完成,他們就是合法的夫妻,但還不會住在一起。

訂婚完成後,新郎就會回家,在父親家旁邊的空地蓋房子,房子蓋好之後,要給父親看,父親看為滿意,才會准許新郎去將新娘娶回家。這就是為何耶穌會說:「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馬可福音13:32)猶太文化背景。

耶穌曾向門徒說的離別贈言:「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翰福音14:2)又說:「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14:3)耶穌還要「再回來」,他的再來就是要完成「結婚」。

訂婚後,新郎回家蓋房子,時間大概都是一年左右。有的人蓋快一點,或許半年,有的人蓋慢一點,也許超過一年。只有當父親看為滿意之後,才會准許新郎去將新娘娶回家。

在這一段期間裡,新娘要天天警醒,預備好自己隨時等候新郎的到來。在馬太福音裡有記載十個童女的比喻,五位聰明的、五位愚笨的,那聰明的童女就是警醒自己,有另外帶燈油,因為新郎趕路在半夜來到新娘家。

第廿五節說:「我告訴你們,我絕不再喝這酒,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那一天。」「我絕不再喝這酒」意思是說,新郎絕不會再與其他人訂婚、不會變心,直到新郎預備好居所,回來娶回新娘的那一日,他才會再與新娘喝新酒。這也就是耶穌所說:「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那一天」,這一日就是羔羊的婚宴(參考啟示錄19:7-10)

使徒保羅講到關於聖餐時(林前11),最後一段話就這樣說:「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你們是在宣告主的死,直到主再來。(哥林多前書11:26)直到主再來」,就是期待新郎(基督)迎娶新娘(教會)

現存最早的基督教教會規範手冊《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第九章提到,每次領聖餐時,需要說:「主啊!願你快來!」(Maranatha)

羅馬帝國壓迫之下,基督徒被主必要來的希望所鼓舞。 “Maranatha” 成為當時受壓迫的信徒常見的問候語,取代了猶太人的問候語 “shalom” (平安)


四、轉換空間(14:26)

26 他們唱了一首詩,就出來,到橄欖山去。


逾越節晚餐結束後,猶太傳統上會吟唱詩篇第一一八篇。這是一篇感恩詩,因上帝的拯救得以脫離仇敵之手。歌詞中有一段這樣說:「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這是上主的作為;在我們眼中是多麼奇妙啊!(詩篇118:22-23,現中)起厝師傅棄拺的石,已經成做上重要的基石。這是上主的作為;咱看起來感覺真奇妙。(詩篇118:22-23,現台)這段經文也是對彌賽亞(基督)重要的預言。


從今天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問二個問題:


一、猶大是否因出賣耶穌而立了大功勞?


在查經班中,有人曾經提出「猶大是否因出賣耶穌而立了大功勞?」這樣的疑問。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猶大出賣耶穌,耶穌就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就沒有救恩。或者是在問說,猶大幫了上帝一個大忙,使得救恩得以成就。我要說答案是「否定的」。

耶穌在逾越節的筵席上,提到門徒中有一個人要出賣他,目的是要給每一位門徒自省,給猶大一個悔改的機會。耶穌到最後,都沒有指出猶大,耶穌沒有定罪,耶穌給人自省的機會。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責任。人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不可以用不義的行為去完成上帝的工作。雖然,上帝能夠使萬事(包括好事和壞事)都互相效力,但是,人不可以用不公義、犯罪的行為去替自己圓謊,說自己犯罪是為了要幫助上帝。

創世記最後記載,約瑟告訴哥哥們:「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為的是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由於從前所發生的事,今天才有這許多人活著。(創世記50:20,現中)以前恁對我的意念是歹,毋拘上帝的意思是好,今仔日才會當有即多人活啲。(創世記50:20,現台)這樣的話,是出自受害者對上帝的信仰,而非出自加害者(哥哥們)的嘴。

若有加害者宣稱自己作惡,是為了讓上帝有機會來幫助受害者,這樣說得過去嗎?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能說成是上帝要給烏克蘭經歷上帝的恩典嗎?耶穌被釘十字架成就救恩是一回事,猶大出賣耶穌的邪惡是另一回事,不可混為一談。記住,真正的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13:6)


二、誰才可以領受聖餐?

在神學的反省之下,普世教會越來越多教會舉行不限定性(開放性)聖餐(Open Communion)。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也曾召開論壇討論開放式聖餐,並鼓勵教會適度的開放。

或許我們會說:「最後的晚餐只有耶穌與門徒」;但一起吃逾越節晚餐,是跟他們在一起的人,不分族群、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如同一家人共進一頓晚餐。在出埃及第一次逾越節時,上帝就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當中的外族人」也要一起吃、一起守逾越節。雖然,出賣耶穌的猶大也在同一個屋子內,但耶穌也接納他一起用餐,共飲一杯。

開放式聖餐不代表「隨便」,而是領受的人需要渴慕耶穌。馬太福音十一章廿八節,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這就是開放性的邀請:來就近我!誰沒有重擔、沒有勞苦?誰不渴望得安息?耶穌的邀請是開放的,此外,耶穌與罪人和稅吏同桌共食,是他們的朋友(路加福音15:1-2;馬太福音9:11-1211:19)

我們教會在受難日(上半年)、平安夜(下半年)各舉行一次開放式聖餐,讓渴望耶穌的人,走到台前來領受,是自己渴望耶穌下,走出來的。而已經受洗的基督徒,我們更是應該以「渴望」耶穌的心,與耶穌同坐宴席。記住,「吃餅」時,是在吃逾越節的羔羊,「喝杯」時,是在提醒我們與基督已經「訂婚」、「立約」,「直到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那一天」。耶穌不會變心,我們也應該堅信不變心,直等到新郎(基督)預備好居所,回來娶回新娘(教會)的那一日。願上帝的話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耶穌說:「我絕不再喝這酒」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2.耶穌的逾越節晚餐只有餅和酒。羔羊在哪裡?

3.耶穌在世上,他與哪些人共餐?接納哪些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