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出埃及記35:1-35用心參與聖工

 用心參與聖工

2022.5.2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稿

出埃及記35:1-35


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之後的反省:找回上帝的話


這是波斯皇帝塞魯士的命令:上主—天上的上帝使我作了全世界的統治者;他要我負責在猶大耶路撒冷為他建造一座殿宇。(以斯拉記1:2)


聖經編輯者特別強調上帝的話語、以上帝為中心。


一、守安息日是自由人的象徵(35:1-3)


以色列人民集體的靈性聖化多久一次?在何時進行?


我也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裡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羅馬書7:18)


原安息日的經文,並沒有「必須處死」的規定。為何有此加註?


二、甘心樂意的奉獻(35:4-9)


甘心奉獻」出自內心的虔誠意願,不是出自勉強

使徒行傳第五章: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

田產沒有賣出,是你的,賣了以後,錢也是你的;你為什麼存心這樣做呢?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使徒行傳5:4)


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猶豫,不勉強,因為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林後9:7)


三、聖幕——上帝的臨在(35:10-19)


早在第25-31章已詳細描述。為何要再次強調製作內容呢?

聖幕代表著上帝的臨在 (The Presence of God)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約翰福音1:14)


四、實踐甘心樂意的奉獻(35:20-29)


聖幕的建造需要每個人都用心參與在其中

新約曾記載有二位女性的奉獻被耶穌基督讚許:

1.窮寡婦的奉獻(路加福音21:4)

2.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約翰福音12:3)


五、造聖幕的技工(35:30-35)


聖殿反倒成為「賊窩」?

耶穌進了聖殿,把所有在聖殿裡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他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販賣鴿子的人的凳子(馬太福音21:12)


我們從出埃及記第卅五章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用心參與聖工,以甘心樂意的心來參與福音

甘心樂意的奉獻是獻給誰?

隱晦的國家教堂,或「福音基地」

與社會對話的教會模式是越來越重要


要牧養上帝所付託你們的羊群,甘心樂意地按照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不是為報酬而工作,而是自動自發的事奉。」(彼得前書5:2


「甘心」的信仰心志,二位人物:路得、馬偕


二、用心參與聖工,教會的建造是人人有責

教會的建造和福音的事工,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

使徒保羅:教會是肢體的比喻,彼此連結,人人參與。


要記得以往的日子。上帝光照你們以後,你們遭遇許多痛苦,但是並沒有在爭戰中失敗。有時候,你們當眾受人侮辱和虐待;有時候,你們跟遭受這些苦難的人站在一邊。你們跟囚犯一同受苦。當你們所有的財物都被奪走的時候,你們甘心忍受;因為你們知道,你們還保有那更美好而長存的產業。」(希伯來書10:32-34


問題討論:

1.為什麼猶太人/基督徒要奉獻?奉獻的意義是什麼?

2.我們如何表明「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態度?

3.這段經文對當下的我們有什麼啟發?可以帶出什麼行動?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用心參與聖工

          出埃及記35:1-35

1、建造聖幕的目的

      教導選民拜上帝

      代表真神的臨在

      充滿恩典和真理


2、敬拜首重安息日

      不再為奴受統治

      成為信仰自由人

      反省遵行神意旨


3、聖幕建造需奉獻

      甘心樂意神所願

      獻上最好財與工

      期使上帝國實踐


4、教會建造傳福音

      人人有責要用心

      成為福音的基地

      傳愛公義好憐憫


講道篇


用心參與聖工

2022.5.2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稿

出埃及記35:1-35


有感於疫情傳染力還再持續中,絕大多數姊妹弟兄在線上禮拜,因此原訂下主日六月五日聖靈降靈節要舉行聖餐,確定要延期。根據歐洲澳洲等地的疫情週期來看,七月有機會緩解。願上帝看顧臺灣,看顧我們。

今天我們來看出埃及記第卅五章。在第卅二章我有說明以色列人民拜金牛的事件,特別會被記載下來,其實有個很重要的處境,就是摩西五經(含出埃及記)的編輯時代,是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巴比倫的時期。

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他們開始反省國破家亡的原因,就是沒有遵行上帝的話語,因而使民族陷入無可挽回的危機中。因此,他們在被擄到巴比倫之後,極力找回「上帝的話」(口述及蒐集文獻),並建立猶太會堂(Synagogue)來敬拜上帝。當他們尋求上帝、渴望上帝的話,此時新的統治者波斯皇帝塞魯士打敗巴比倫王後,不僅釋放在巴比倫以色列人民回國,而且幫助他們重建聖殿,以斯拉記記載:「這是波斯皇帝塞魯士的命令:上主—天上的上帝使我作了全世界的統治者;他要我負責在猶大耶路撒冷為他建造一座殿宇。(以斯拉記1:2)所以,當他們復國之後,更加肯認這就是因為他們重拾上帝的話才得到上帝的憐憫,使他們得以回到耶路撒冷之後,再次的與上帝重新立約(參考尼希米記8:99:38)

因此,當他們在回顧西奈曠野拜金牛的事件,就是沒有遵行上帝話語去行。也因此,聖經編輯者祭司、經學教師,他們在蒐集與編輯聖經文獻時,要特別強調上帝的話語,並且強化宗教禮儀、規範,頒布誡命(21-23)、律例(24-31)的教導。因為,透過聖幕的獻祭、對上帝的敬拜,強化以色列民族是以上帝為中心的民族,藉由對上帝的敬拜、對上帝話語的遵守,不斷地除去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四百年來的奴性,同時也是透過對上帝的敬拜、宗教禮儀不斷來聖化靈性。

以色列人民從拜金牛事件中悔改之後,他們重新回到立約時候,也就是第廿五章、卅一章已經提起過對於聖幕、敬拜禮儀的重視。

在今天所讀出埃及記第卅五章重複的記載,就是在說明敬拜上帝、以上帝為中心是「加倍的要緊」。再次強調之前所教導過的,就是回到上帝面前,對上帝的敬拜、宗教禮儀不斷來聖化靈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守安息日是自由人的象徵(35:1-3)

1摩西召集以色列全體會眾,對他們說:「這是上主命令你們遵行的事:2你們有六天可以工作,第七天是聖日,應歸給我—上主作為安息日。凡在這一天工作的人必須處死。3在安息日,縱使在自己家裡也不許生火。」


靈性的聖化,除了培養個人對上帝話語的渴慕之外,以色列人民集體的靈性聖化多久一次?在何時進行?

在此,再次強調這分別為聖、聖化靈性的日子就是「安息日」。

第卅五章第一至三節特別強調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因為守安息日乃是表明上帝的子民和世上其他民族有所分別,因為他們要追求以上帝為中心,以上帝為他們的主。這種看重上帝話語及敬拜上帝的靈性聖化過程,也是今日的教會在每主日所做的。

當我們在說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重點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思想、價值」裏面,我們生命逐漸轉向基督。

使徒保羅當他的生命轉向基督之後,他曾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裡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羅馬書7:18)總之,在任何時代裡,我們都需要去除奴性,從以人為中心或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上帝為中心,對每個時代來說,都是我們謙卑與上帝同行的生命歷程。

這段守安息日的經文,有後來增加的詮釋或規定「2b凡在這一天工作的人必須處死。3在安息日,縱使在自己家裡也不許生火。」根據原本十誡的規定是這樣說:「第七天是分別歸我—上主、你上帝的安息日。這一天,無論是你、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或僑居的外族人,都不可工作。(出埃及記20:10)並沒有「必須處死」的規定。我曾說過要明白這段經文的背景,必須回到當時奴隸的處境。當時的奴隸,沒有所謂的「安息日」,沒有「放假休息」。人能夠有安息日,代表他不是奴隸,代表他脫離帝國統治者法老的轄制,他是獲得解放、自由的人。總之,守安息日是自由人的象徵。

如今得到自由、得到解放的人,怎麼會想回去成為奴隸呢?如果要回去做奴隸的日子,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裡用非常嚴肅的語氣,就是在嚴厲提醒以色列人民不要回去為了工作的奴隸生活,而是要珍惜上帝使我們得自由的生活,在敬拜中培養出以上帝為中心的靈性。


二、甘心樂意的奉獻(35:4-9)

4(出25:1-9)摩西對全體以色列會眾說:「上主這樣命令:5你們要向上主獻禮物。凡樂意的人可以奉獻金、銀、銅;6麻紗;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山羊毛織的布料;7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的皮料;金合歡木;8燈油;製作聖油和香的香料;9用來鑲在大祭司的以弗得聖衣和胸牌上的紅瑪瑙和其他寶石。」


眼尖的人一定看到這一段經文在第廿五章出現過,都是談到人民為聖所奉獻的物品,要注意的是在第五節所強調的「凡樂意」這個字,現代台語翻譯為「甘心奉獻」。「甘心奉獻」所要表達的是出自內心的虔誠意願,不是出自勉強或是受命令要求的。

使徒行傳第五章記載初代教會有次奉獻的事,有一對信徒夫婦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賣了一些田產,留下一部分錢,把剩下的交給使徒。彼得問說:「你們賣田產的錢都在這裡嗎?」後來才到的妻子都謊稱:「是的,都在這裡。(使徒行傳5:8)於是彼得說:「田產沒有賣出,是你的,賣了以後,錢也是你的;你為什麼存心這樣做呢?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使徒行傳5:4)

使徒保羅對於奉獻就如此教導:「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猶豫,不勉強,因為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林後9:7)在此,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對於聖幕的奉獻是甘心樂意,而且是盡心、盡力的擺上,他們所奉獻的都是最好的。

無論是奉獻的態度要甘心樂意,在服事上也應該如此。使徒保羅在提及自己的獻身時,說:「我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哥林多前書9:19)不僅如此,他也勸勉每一位基督的僕人說:「你們要甘心樂意地盡奴僕的本分,像是在服事主,不是服事人。(以弗所書6:7)很清楚的在此的以色列人民真實悔改以「甘心樂意」來表明他們對上帝之愛的回應,這也是使徒保羅對初代教會重要的教導。二者都一樣,都是蒙上帝救贖恩典,如今他們惟一能回應上帝極大的愛,就是以「甘心樂意」的心來奉獻、來敬拜上帝。


三、聖幕——上帝的臨在(35:10-19)

10(出39:32-43)「你們當中的名匠都要來製造上主所吩咐的一切器物:11就是聖幕、聖幕的頂和外層的頂蓋、聖幕的鉤子、骨架、橫木、柱子和柱座;12約櫃、櫃的槓子、櫃蓋,和遮蓋的帳幔;13供餅桌、桌的槓子,和所有的器具;獻給上帝的供餅;14燈臺和附屬的器具;燈和燈油;15燒香的壇和槓子;聖油和芬芳的香;聖幕進口的門簾;16獻燒化祭的祭壇和附帶的銅網、槓子,和所有的器具;洗滌盆和盆座;17圍院子的帷幔、柱子和柱座;院子進口的門簾;18聖幕和圍院子的栓子和繩子;19祭司在聖所供職時所穿的華貴聖服,就是祭司亞倫和他的兒子們的聖服。」


前面那一段經文出現在第廿五章,這一段經文則出現在第卅九章卅二至四十三節中。前一段經文敘明的是甘心樂意的奉獻最好的物品,這一段則說明製作聖幕及祭司聖服的內容。

至於,聖幕的結構、尺寸、作法,早在第廿五至卅一章中已經有詳細的描述。為何要再次強調製作內容呢?

其實上帝第一次吩咐摩西建造聖幕的事情,還沒有建造聖幕,人民就先造了金牛犢來敬拜。這次是上帝第二次交代摩西以色列人民才照上帝所指示的建造會幕。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民悔改過後,他們遵照上帝吩咐摩西的話去建造聖幕。而這聖幕代表著上帝的臨在 (The Presence of God)。但是無論是聖幕、是耶路撒冷的聖殿,終究都因人的罪被毀滅了。

今天對我們來說,唯一神聖的聖殿是耶穌本身。地面有形的教堂建築、聖殿會消失,但是耶穌作為上帝的臨在卻永遠不會消失。

耶穌來到世上的時候,照約翰福音所說,祂把聖幕搭在我們當中,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說:「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住在我們當中」就是上帝的臨在 (The Presence of God),上帝親自成為人的樣子,臨到我們當中,把恩典和真理帶來我們當中,而且讓我們看到祂的榮光。「以馬內利」的上帝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也住在祂裡面。


四、實踐甘心樂意的奉獻(35:20-29)

20以色列全體會眾都從摩西跟前退出;21凡甘心樂意奉獻的人都帶來禮物,獻作建造聖幕之用。他們帶來崇拜所需的一切和縫製祭司聖服的材料。22每一個樂意奉獻的男女帶來了飾針、耳環、戒指、項鍊,和各種金飾,獻給上主。23凡有麻紗,藍色、紫色、深紅色毛線,山羊毛織的布料,染紅的公羊皮,或精美皮料的人也都帶來。24凡能奉獻銀或銅的人都帶來獻給上主;家裡有金合歡木可供工程用途的也帶了來。25手藝精巧的婦女都帶來親手紡織的麻紗紡線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26她們也用山羊毛做紡線。27領袖們把可以鑲在以弗得聖衣和胸牌上的紅瑪瑙和其他的寶石,28以及點燈、製聖油和製香所需的香料和油帶來。29所有以色列人,無論男女,為了上主吩咐摩西進行的工程,都甘心樂意地把禮物帶來,奉獻給上主。


摩西吩咐完之後,全體會眾都從摩西跟前退出。他們退出去是為了實踐他們所能做。有人奉獻禮物,有人奉獻他們精巧製作的紡線及油等禮物。這裡說到,他們都是出於甘心樂意的奉獻要來建造聖幕,而且奉獻者包括不同性別(22,29)、婦女(25-26)及領袖(27),所謂的領袖是指富有、地位高的人,他們奉獻出紅瑪瑙和其他的寶石。總之,聖幕的建造需要每個人都用心參與在其中,上帝喜悅的是甘心樂意的心(參林後9:7)

他們奉獻的態度不僅是心甘情願,所奉獻的禮物也都是用最好、最精美的禮物。若是口頭上說心甘情願,禮物卻是最差的,那就不對了;同樣的,如果所奉獻的禮物都是最好的,但內心卻是不情願,這樣也不對。

新約曾記載有二位女性的奉獻被耶穌基督讚許。

耶穌有一次與門徒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奉獻處,看到一位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銅板到奉獻箱裡,這位寡婦所奉獻的數目看起來極少,但耶穌基督說她奉獻的是「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路加福音21:4)兩個小銅板對一般人來說是小錢,但是對於這位寡婦來說卻是全部。

另一位被耶穌基督讚許的女性,就是在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拿來一瓶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倒在耶穌腳上,然後用自己的頭髮去擦(約翰福音12:3),看錢很重又出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說:「為什麼不拿這香油膏去賣三百塊銀子來分給窮人呢?」然而,耶穌基督說這個女人是「她為我做了一件美好的事(馬可福音14:6)

這二位女性都成為我們信仰的典範,她們甘心樂意、奉獻她們的全部與最好的,她們對上帝毫無保留,更顯示他們「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


五、造聖幕的技工(35:30-35)

30(出31:1-11)摩西以色列人民說:「上主已經從猶大支族挑選了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31以自己的靈充滿他,賜給他聰明、才智、技巧,能夠做各樣工藝,32如設計圖案,用金、銀、銅鑄造各種器物;33能刻可鑲嵌的寶石;能雕刻木頭;又能做其他各樣精細的工藝。34上主賜給他和支族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有傳授技巧的能力。35他賜給他們各種技能,能夠從事各樣精巧的工作,如雕刻,圖案設計,紡織麻紗,用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刺繡,和紡織各種布料等。他們都能勝任各種工作,也精於設計各樣圖案。」


最後一段,獻上精緻才幹的人是比撒列亞何利亞伯二人。在第卅一章時,我有提到這二人,一位是猶大支派,一位是但支派出身。一位是最大的支派,另一位是最弱小支派,這在說明不分出身高低,重點在於他們願意將最為專業、精緻的工藝與才幹奉獻給上帝使用。

但我們都不要忽略一件事,就是再美麗的教堂,若沒有對上帝敬虔與公義之心,這樣的聖殿反倒成為「賊窩」。馬太福音記載「耶穌進了聖殿,把所有在聖殿裡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他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販賣鴿子的人的凳子(馬太福音21:12)因為,聖殿已經淪為大祭司斂財的場域。


我們從出埃及記第卅五章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用心參與聖工,以甘心樂意的心來參與福音

甘心樂意的奉獻是獻給誰?

福音是耶穌的行動,愛上帝、愛人如己,以上帝國為目標來實踐上帝的旨意在地如同在天。

每個時代參與的方式都不同,但都是指向相同的目的,就是上帝國的整全,上帝國的價值被實踐在世間。

我們教會主日學修復、宣教中心新建,在疫情爆發前都完成,在疫情期間我們也都在使用,甚至更廣泛地使用,就有幾位同工告訴我,濟南教會是我們的「福音基地」,無論是接觸政府機關,或是與社會對話,舉辦教會性質的公民祈禱,教會就是一個「福音基地」。我們教會的位置、歷史傳承,雖然不是社區教會,卻是被視為隱晦的國家教堂,但我更喜歡的稱呼是「福音基地」。

教會未來的勾勒,需要我們大家一同來努力。未來我們將面對更大的時代挑戰,無論是面對邪惡帝國的武力威脅,如何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與臺灣人民與土地共同建造上帝國的理想,是我們要想得更深遠的。

未來的挑戰很大,不只臺灣面對少子化,進入高齡社會,全人牧養與廣度也是未來要關注的。

前幾天與韓國牧師及德國朋友分享,他們都提到在韓國、歐洲共有的現象如此。教會需要與多元社會互動、對話,前幾天總會書記原住民牧師Fuyan Suda(張培理)接受臺灣教會公報採訪,針對原住民宣教看法:「提醒部落教會參與部落事」。與社會對話的教會模式是越來越重要,否則教會將被社會群體邊緣化。

與社會的對話,是要使社會走向上帝國的價值內,行公義、好憐憫,效法耶穌的行動,愛上帝、愛人如己,以上帝國為目標來實踐上帝的旨意在地如同在天。因此,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實踐公義,也格外重要。這都需要我們以甘心樂意的心來關注或參與。

其實,甘心樂意的心志乃是獻身作傳道者非常基本的態度;彼得書信的作者也這樣說:

要牧養上帝所付託你們的羊群,甘心樂意地按照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不是為報酬而工作,而是自動自發的事奉。」(彼得前書5:2

信仰就是這樣,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自心甘情願地順服於上帝的旨意。且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願意為上帝的福音事工,心甘情願地獻上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樣才能。我相信這樣的心志,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說到「甘心」這樣的信仰心志,我就很喜歡提到路得記。

路得記記載外邦摩押女子路得的故事。路得記是在士師記的戰爭掠奪、血雨腥風之後的一個溫馨故事。路得帶給以色列民族一個好像雨過天晴,苦難已過的新希望。這位被猶太血統所鄙視的路得如何受感於婆婆拿娥美的愛,甘心樂意去跟隨婆婆回家鄉相依為命過活的故事。路得故事的動人之處在於她徹底的跟隨,她將一生的幸福與希望寄託在一個老太婆身上,而這個老太婆是正在窮困潦倒的境況之下,並不能保證會給路得有甚麼美好的前途,但路得卻仍然能夠如此執著要跟拿娥美回鄉,主要原因就是「愛」了。

今年是馬偕博士來北臺灣宣教150週年。

“From Far Formosa”(遙寄臺灣)馬偕臺灣宣教二十三年後返回加拿大述職時寫成的書。起頭的這段文字,是馬偕的心靈告白,非常動人,也最為人所傳誦:

Far Formosa is dear to my heart. On that island the best of my years have been spent. There the interest of my life has been centered. I love to look up to its lofty peaks, down into its yawning chasms, and away out on its surging sea. I love its dark-skinned people—Chinese, Pepohoan, and savage—among whom I have gone these twenty-three years, preaching the gospel of Jesus. To serve them in the gospel I would gladly, a thousand times over, give up my life…. There I hope to spend what remains of my life, and when my day of service is over I should like to find a resting-place within sound of its surf and under the shade of its waving bamboo.

中文翻譯:

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所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那裡也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望著島上巍峨的高峰、深峻的山谷及海邊的波濤,令我心曠神怡。我也喜愛島上的住民,這二十三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族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那裡服事,當服事之日完結時,願在那裡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林晚生翻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

1895年,馬偕全家五人正在預備航向日軍接收後四處戰亂中的臺灣,此行有如一場邁向死亡之旅,但對他而言卻是「回家」。馬偕以回到臺灣作為他一生故事的結尾——六年後的62馬偕去世,葬在淡水

這趟回臺灣前,他在自傳中寫下:

「我喜愛島上的住民,這23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族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在我現在所寫這本書尚未出版前,我會再次朝西往遠東去,在上帝的帶領下,必將平安到達太平洋彼端我心愛的福爾摩沙之家。」

馬偕的甘心樂意、路得的甘心樂意,許多人的甘心樂意。濟南教會的歷史及未來,更需要你我「甘心樂意」的參與。盼望這一份「甘心樂意」,你我都有份。願上帝紀念。


二、用心參與聖工,教會的建造是人人有責

就像以色列人民對於建造會幕所作的一切奉獻,他們都是出於甘心樂意的奉獻要來建造聖幕,而且奉獻者包括不同性別(22,29)、婦女(25-26)及領袖(27)。總之,聖幕的建造需要每個人都用心參與在其中,上帝喜悅的是甘心樂意的心(參林後9:7)

教會的建造必須遵行上帝的話,就像以色列人「是照上主所吩咐摩西的」去做。且教會的復興乃需要每一個人,不分男女,也不分社會階級,同心協力且「用心」去建造、去經營。

幾個禮拜前遇到一位衛理公會的同工,與他分享近況,他談到教會裡的困境,參與服事者太少,因為衛理公會主要帶領、教導的服事都是牧師、傳道才能做,因此他必須身兼數職。而我們教會主日學有校長、師長參與,團契有會長規劃及帶領,甚至我們也期待邀請更多教會的社青或是老師來參與少年、青年的事工,這樣才是體現十六世紀「萬民皆祭司」的信仰價值。

使徒保羅對教會的詮釋,他透過肢體的比喻,提醒人人參與的重要性,甚至在聖靈帶領下彼此連結。今天通過出埃及記,更是讓我們看到,早在上帝的旨意裡,聖幕的建造就需要我們用心參與聖工,而且聖幕或是教會的建造是人人有責。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為什麼猶太人/基督徒要奉獻?奉獻的意義是什麼?

2.我們如何表明「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態度?

3.這段經文對當下的我們有什麼啟發?可以帶出什麼行動?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出埃及記34:1-35重新立約

 重新立約

2022.5.15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34:1-35


臺灣即將進入疫情的高峰期


上主所吩咐一切的話,我們一定遵行。」(出埃及記24:3)


一、第二套法版(34:1-9)


任何人都不准跟你(摩西)上來(34:3)


宣布上主的名(34:5現代台語)

「宣布」希伯來文 “קָרָא”(qara)即「求告」

塞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以挪士。那時候,人開始求告上主。(創世記4:26)


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對「直到三、四代」的誤解

只有犯罪的人該死。兒子不必為父親的罪受折磨;父親也不必為兒子的罪受折磨。好人將因行善得報賞;壞人將因作惡受懲罰。(以西結書18:20)


二、上帝不與壓迫者妥協(34:10-13)


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34:10)上帝主動立約


「立約」,首先就是頒布法律,讓人民遵守


上帝頒布法律的內容為何?或是說「約」的內容為何?


為何不可與當地居民立條約?

聖經學者門登霍爾(George Emery Mendenhall):底層奴隸、農民工的「農民起義」

受壓迫者拒絕與壓迫者妥協,不與壓迫者立約,是避免暴政重返。


三、分別出來,以上帝為中心(34:14-28)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詮釋十誡的內涵,且都與宗教禮儀有關

主要是要讓以色列人民與迦南民族在信仰上分別出來

目的是塑造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


四、摩西從山上下來(34:29-35)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7-18解釋說,掩上帕子是為要避免人民看見的榮光逐漸褪去


通過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我們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分別為聖」逐漸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上帝最後接受摩西代以色列人民的懇求,繼續跟他們同行

「上帝同行」必須遵守所立的約


我們如何來「分別為聖」,表明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


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是帶領底層奴工反抗壓榨和迫害


更直接來說,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天主教以「正義和平委員會」來實踐社會公義

香港陳日君樞機主教

南美州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



問題討論:

1.與上帝立約的目的是什麼?得到保護?以上帝為中心?實踐上帝國?

2.我們如何來「分別為聖」,表明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

3.「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重新立約(台語)

          出埃及記34:1-35

1、上帝立約頒十誡

      選民毀約受阻礙

      摩西為民求赦免

      重新立約擱同在


2、上帝第二套石版

      宣布嚴格來規範

      無與壓迫者妥協

      迦南立約受制限


3、規範為分別作聖

      禁止壓迫者神明

      上帝中心價值觀

      遵守律法趁命令


4、台灣出埃及縮影

      常受壓迫心驚慌

      明年世界公禱日

      同求上帝導咱行


講道篇


重新立約

2022.5.15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出埃及記34:1-35


按照疫情指揮中心的預估,臺灣即將進入疫情的高原期,很多人也關心教會是否需要關閉等等問題,甚至也有幾位牧師打電話來問我。我告訴他們,按照政府的防疫規定即可,過去二年就像是讀中小學,規矩、規定比較多;最近開始,我們就像上大學了,不需要用國小的規定來限制。因為,臺灣疫苗覆蓋率已經達到八成五以上,防疫已經進入另一個新階段,但是我們還是要看顧免疫力弱的年長及幼兒,未能打疫苗者也要謹慎防疫。

我們教會從二年多前的疫情開始,就請外包醫療清潔公司每週二次來清潔、消毒,地板等非人體接觸面採用次氯酸水消毒,桌椅等人體接觸面採取酒精噴灑、靜置再清潔。場地用後,幹事也會協助全面用酒精消毒。因為我接觸的人比較多,最近以來,我也會進行快篩,排除染疫,才能外出。過去的二、三週,我們身旁的親友或多或少都傳出確診或是被列為密切接觸者而必須居家隔離,而且大多數是無症狀或輕症,而我認識的幾位都已經隔離出來了,也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願上帝看顧臺灣、賜我們平安。

今天我們讀到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是摩西第二次上西奈山四十日,下山後帶領以色列人民第二次與上帝立約。上帝第一次在西奈山以色列人顯現,並與他們立約,其條件就是要遵守上帝賜的誡命、律法條例。那時人民也同聲說:「上主所吩咐一切的話,我們一定遵行。」(出埃及記24:3)但是摩西第一次上山四十天,以色列人民遲遲看不到摩西,他們就鑄造金牛犢來敬拜,毀壞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因而上帝離開他們,不與他們繼續前進迦南。

人民犯罪後,摩西深深的懇求上帝赦免,並為以色列人民代求,摩西的做法也使得人民知道,真正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不是摩西、不是任何領袖,而是上帝本身。出埃及運動裡,無領袖沒關係,但不能無上帝。

要得到上帝的赦免,得到上帝繼續的帶領,人民必須悔改。如今,人民若要與上帝復和就必須要重新立約。而今天所讀第卅四章就是關於重新立約的事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第卅四章的經文內容:


一、第二套法版(34:1-9)

1(申10:1-5)上主對摩西說:「你要鑿取兩塊石版,像從前那兩塊;我要把你摔碎的那兩塊石版上的話重新寫在這兩塊版上。2明天早晨,你要準備好,上西奈山,在山頂上見我。3任何人都不准跟你上來;整座山不可有人,也不可有牛羊在山下吃草。」4於是摩西鑿取兩塊石版,第二天一早,他照上主的吩咐把石版拿上山去。5上主在雲中降臨,與摩西站在那裡,宣告他自己的聖名。6於是上主從摩西面前經過,宣告說:「我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7我堅守應許,直到千萬代,並赦免罪惡過犯;但是我一定懲罰犯罪的人的子孫,直到三、四代。」8摩西連忙俯伏在地上敬拜。9他說:「主啊,我若在你面前蒙恩,求你與我同行。這人民頑劣,但求你饒恕我們的罪惡過犯,接納我們作你的子民。」


第一次立約的石版是上帝自己預備,第二次卻是摩西鑿取兩塊石版。但兩次都是上帝親自頒布誡命在石版上。這表示上帝願意給以色列人民與祂有復和的機會,因此才有立約的必要。

第三節讓我們看到這次的規定比上次上山還要嚴格,不但任何人都不可以跟著摩西上山,就連牛羊在山腳下吃草也不可以,很清楚的不可以再隨隨便便。第一次上山時,還允許摩西亞倫上去(出埃及記19:24),但這次規定「任何人都不准跟你(摩西)上來」,很清楚的表達,沒有任何人是聖潔的。

第五節「宣告他自己的聖名」,現代台語譯本為「宣布上主的名(現代台語)比較清楚,是摩西宣布上主的名,並不是上帝自己。「宣布」的希伯來文 “קָרָא”(qara)這個字,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在「塞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以挪士。那時候,人開始求告上主。(創世記4:26)該隱殺死弟弟亞伯之後,亞當又生了塞特延續後代,從此「人開始求告上主」。「宣布」“קָרָא”這個字在這裡,似乎在呼應摩西也在求告上主的聖名,也代表一個新的開始。

第六、七節,上帝親自宣告祂是有憐憫的上帝,意思就是上帝要赦免人民拜金牛等罪愆。這也讓我們知道一個事實:上帝的本質就是愛。彼得後書這樣說:「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雖然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但是祂卻不縱容不公義的事,因此上帝會不斷追討罪。

很多人誤解「直到三、四代」,就像在中國,與共產黨作對就會「禍殃三代」,孩子、孫子都不能當公務員,甚至不能高考(大學入學)、不能翻身。先知以西結這樣說:「只有犯罪的人該死。兒子不必為父親的罪受折磨;父親也不必為兒子的罪受折磨。好人將因行善得報賞;壞人將因作惡受懲罰。(以西結書18:20)不會因為父親的罪,連累三代人。

直到三、四代」,是當時的習慣用語,即延續不斷直到悔改為止的意思。

摩西確實是個很有信仰的領導者。他一再祈求上帝的憐憫赦免以色列人民的罪過。他很清楚知道,若是沒有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民必定會向埃及人一樣走入多神的信仰。若是沒有上帝為他們爭戰,以色列人無法對抗其他民族的攻擊,甚至可能被侵略、被擄成為其他民族的奴隸。若是沒有上帝的帶領,以色列人民絕對無法平安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即使迦南地是流奶與蜜,多麼的豐饒、美麗,也是枉然。因為若失去了上帝的同在,等於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二、上帝不與壓迫者妥協(34:10-13)

10(出23:14-19;申7:1-5、16:1-17)上主對摩西說:「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我要在他們面前行大事,是世上任何地方、任何民族所沒有見過的。你周圍的民族要看見我—上主的作為,因為我要向你們行可畏的事。11我今天頒布給你的法律,你要遵守。在你推進的時候,我要趕走亞摩利人、迦南人、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12你要謹慎,不可跟你所去那地方的居民立什麼條約,因為那將成為你致命的羅網。13相反地,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擊碎他們的神柱,砍倒亞舍拉女神像。


第十節,上主對摩西說:「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這句話很重要,是上帝主動要與人立約,立約是基於上帝主動的恩典。原本人一點都不配得,但是上帝出於愛,主動要求重新「立約」。

這一段「立約」的內容是很典型的,說到雙方該如何承諾的條件。上主的方面,祂承諾要在他們面前行大事,也就是要使周圍的民族要看見上主的作為。首先就是頒布法律,讓人民遵守。越有法律觀念,越有法治的社會,在古代部落民族裡就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

在今日的國際社會裡,也是如此。價值理念相通的國家,越能夠締造和平的國度與國際秩序。如果,說話不算話的國家,訂立的條約可以隨意撕毀,這樣的民族與國家不會受到其他國家敬重的。就像俄羅斯撕毀《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入侵烏克蘭,這對國際社會而言都是野蠻流氓的行為。

上帝頒布法律的內容為何?或是說「約」的內容為何?

根據第廿八節的記載,這石版上要記載的是「十條誡命」,跟原來的摩西在山上所得到是一樣的,以及從十誡而衍伸出來的誡命律例(19-24)。換句話說,這裡的「立約」不是立新的約,而是重申上次已經立過的約。

此外,第十一節說到,以色列人如果遵守約的時候,他們推進的時候,上帝要趕走當地的民族。當時迦南地有七個民族(參考申命記7:1-2),這裡只記載六個民族。如果我們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我們無法接受外來民族可以將我們趕走,或是佔領我們的土地。

在今日,我們不會這樣做。在今日,我們會學習耶穌的眼光來看,以更寬容、更有愛人如己的出發點去建立人與人的關係,及民族之間的關係。

第十二節說「你要謹慎,不可跟你所去那地方的居民立什麼條約,因為那將成為你致命的羅網。為何不可與當地居民立條約?因為當時迦南人的條約都是帶著迦南信仰的,就像早期臺灣人發誓、立誓,都習慣要到廟裡進行斬雞頭、拜神明。也因此,第十三節說「相反地,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擊碎他們的神柱,砍倒亞舍拉女神像。」也就是杜絕向迦南神明的立約。這樣的理解,是表面的看見。

有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喬治·埃默里·門登霍爾(George Emery Mendenhall)有個神學論述很有意思,他認為早期的以色列是一個底層奴隸、農民工的組成。他們聯合起來反抗迦南地諸王的壓榨和迫害,進而推翻「暴政」,而建立起一個以耶和華上帝為主的族群。這位學者稱之為「農民起義說」(The Model of Peasant Revolt)

所以,血緣關係並不是構成以色列民族的重要因素。以色列民族之所以形成一個獨特的民族,完全是基於他們同是被壓迫的一群。這群以色列民族每年都定期在一固定的地方共同敬拜獨一的上帝,那個地方存有上帝跟他們立約的「約櫃」。而他們這樣獻祭的目的既是在慶祝或紀念他們「合而為一」的成果,也是在強化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是在為他們對抗壓迫者所做的共同努力。因此,他們拒絕與壓迫者妥協,不與壓迫者立約,是避免暴政重返。也正因為,這位帶領人得釋放的上帝,不與壓迫者的神明妥協,因此作為屬上帝的子民,也要拒絕與壓迫者為伍,不與他們立約。


三、分別出來,以上帝為中心(34:14-28)

14「不可敬拜任何別的神明,因為我—上主絕不容忍跟我對立的神明。15不可跟當地的居民結盟,恐怕他們在向自己的神明禮拜獻祭時會邀請你參加,而你會被引誘去吃他們獻給神明的祭物。16你的兒子可能跟異族的女子通婚,受她們影響而對我不忠,去拜異教的神明。17「不可鑄造或拜神像。18「要守除酵節。你要遵照我的吩咐,在亞筆月吃無酵餅,一連七天,因為你是在亞筆月離開埃及的。19「所有頭胎的兒子和一切頭生的公牲畜,無論是牛是羊,都屬於我;20但你要用小羊贖回所有頭生的驢,若不贖回,就得打斷牠的脖子。你子孫中所有頭胎的兒子都要贖回。「不可空手來敬拜我。21「你有六天可以工作,但在第七天,你必須休息;即使在耕種或收割期內,也得休息。22「在開始收割初熟的麥子時要守七七收穫節;秋季收藏農產物時要守收藏節。23「一年三次,所有男丁必須來朝拜我—至高的上主、以色列的上帝。24我既然從你面前趕出各民族,擴展你的疆域,你一年三次上去朝拜我的時候,不會有人圖謀侵略你的國土。25「你獻牲祭給我的時候,不可同時獻有酵的餅。逾越節宰殺的牲畜不可留到隔日早上。26「每年要把所收割最好的初熟農產物帶到上主—你上帝的殿宇。「不可用母羊的奶來煮小羊。」27上主對摩西說:「把這些話寫下來;因為我要以這些話為根據,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28摩西在上主那裡停留四十晝夜,不吃不喝。他把這約的話,十條誡命,寫在兩塊石版上。


從第廿八節裡,我們看到這一次摩西再次到西奈山,仍是停留四十晝夜,與第一次的時間一樣久。但這次,人民就沒有再問摩西怎麼還沒有下山,也不會再想鑄造金牛來替代上帝。因為,他們知道真正帶領他們出埃及的是上帝,摩西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次他們不再高舉摩西,他們學習以上帝為中心。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詮釋十誡的內涵,因此與先前所頒佈的十誡不同。這裡所詮釋的「十誡」都與宗教禮儀有關,包括:

一、不可敬拜任何別的神明(34:14)

二、不可鑄造或拜神像(34:17)

三、要守除酵節(34:18)

四、所有頭胎的兒子和一切頭的公牲畜都屬於上帝的(34:19)

五、守第七天的安息日(34:21)

六、守七七節與收藏節(34:22)

七、一年三次,所有男丁都要敬拜上帝(34:23-24)

八、獻牲祭時,不可同時獻有酵餅(34:25)

九、最好的初熟農產物帶到主的殿宇(34:26)

十、不可用母羊的奶主小羊(34:26)

從這十條誡命的解釋來看,主要是要讓以色列人民與迦南民族在信仰上分別出來,也包括價值上分別出來。目的是塑造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進而聖化人的靈性與生命價值。


四、摩西從山上下來(34:29-35)

29摩西帶著十誡的法版從西奈山下來的時候,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30亞倫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31摩西叫他們過來;亞倫和全體會眾的領袖們上前,摩西就跟他們說話。32隨後以色列人民都來到摩西面前,摩西就把上主在西奈山交給他的法律傳達給人民。33摩西跟他們說完話,拿帕子蒙自己的臉。34每次摩西進入聖幕跟上主說話,都把帕子除下,出來的時候就把上主所吩咐的話告訴以色列人民。35他們總看見他臉上發光;過後摩西再用帕子蒙面,等下次進去跟上主說話再揭開。


第廿九至卅五節談到摩西在山上四十天與上帝對話,使他的臉發光。人民因而懼怕接近他,因此摩西就必須主動的呼召人民來,然後將上帝的誡命都吩咐他們。當摩西吩咐完畢之後,就用帕子蒙上臉。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三章第七至十八節解釋說,掩上帕子是為要避免人民看見的榮光逐漸褪去,而能夠繼續將摩西當成上帝的代表。使徒保羅藉此來說明舊約的榮光是暫時的,但是這樣的事實猶太人還是不了解,因而他們的心靈就好像被帕子所蒙蔽。除非他們認識耶穌基督,發現什麼才是永遠不會褪去的榮光之後,他們心中的帕子才有可能會揭去(哥林多後書3:15-16)

保羅解釋摩西將臉蒙上帕子來看,摩西為了讓人民繼續推崇他,而掩蓋他臉上的榮光會逐漸褪去的事實。這樣的做法並不好,就好像帕子將人的心靈掩蓋住。有時候,我們也極容易遮掩我們的缺點,讓人以為我們是多麼完全的人。但事實上,外表的「榮光」不是永久的,而內心對上帝存著光明磊落的信仰良知才是真實的。


通過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我們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分別為聖」逐漸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讓約能夠有意義,就是立約者必須忠心遵守和履行,否則立再多的約仍然沒有意義。同樣地,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如今重新立約,若是沒有遵守的態度,這個約仍是沒有意義的。

當上帝因為以色列人民背叛祂敬拜偶像神明時,上帝生氣的方式,是用「我不與你們同去」作為懲罰。摩西在聽到這樣的警告後,知道事態嚴重,馬上對上帝說:「倘若你不與我們同去,誰知道我和你的子民在你眼前蒙恩?你的同在使我們跟世上其他民族有所區別。(出埃及記33:16)摩西一再要求上帝一定要跟他們同行,他對上帝又這樣說:「主啊,我若在你面前蒙恩,求你與我同行。」(出埃及記34:9a)上帝最後是接受摩西以色列人民的懇求,繼續跟他們同行。

「上帝同行」必須遵守所立的約。而上帝訂下許多法律、誡命,為的就是要「分別」上帝人民和其他民族。這些「分別」不是種族上的,而是信仰上的,因為當時的迦南地,人民在信仰上是敬拜以有生產之力的巴力神明。也因為巴力的神明崇拜,使以色列人常常幾乎陷入在淫亂的行為中。這樣的情況就像臺灣基督徒活在偶像崇拜的社會環境中,在廟會、婚宴、喪葬中經常看到歌舞秀、鋼管舞、電子花車,甚至搶轎、黑道介入廟寺等等。

面對環境處境中的試探,我們如何「分別為聖」,如何表明我們的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也是今日基督徒重要考驗。無論在社會文化上「分別為聖」,也需要在惡質政治下「分別為聖」。

511香港政府逮捕高齡九十歲的「香港良心」陳日君樞機,因為他的人道行動被控違反《香港國安法》。陳日君樞機行公義、好憐憫,真正實踐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他就是在惡質政治下「分別為聖」。為了聲援香港幾位人道者被捕,512日在臺灣許多公民團體齊聚立法院群賢樓召開記者會,我是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的委員代表總會出席,主辦的香港在台青年組織請我邀請天主教會神父出席,我第一就想到雷敦龢神父,他每年「中國六四悼念」都會出席,但他當日上課無法出席,我又想到比利時吳偉立神父,他一向關注社會公義,年近八十的吳神父當日一早從板橋騎腳踏車來到群賢樓,與公民團體一起聲援。因為我們期待我們的世界是走在公義與憐憫的上帝國道路上。基督徒被呼召,按著恩賜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使世界分別為聖來榮耀上帝是我們的使命。願上帝幫助我們在我們蒙召之處來榮耀祂。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偶像,根本上是「價值」的問題,「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如果我們拜金錢,以金錢至上,追求自我物質利益,以自我為中心。當人把金錢視作一切行為的目的,行善、道德不是他們付出的目標,他們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這人有多少身價,而不是看這人有哪些地方像耶穌。

前面提到著名聖經學者門登霍爾論述說,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是帶領底層奴工反抗壓榨和迫害,進行了一場「農民起義」的行動。他們聯合起來反抗迦南地諸王的壓榨和迫害,進而推翻「暴政」,而建立起一個以耶和華上帝為主的族群。更直接來說,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什麼,像什麼」,當基督徒敬拜上帝、敬拜基督,我們就會想去實踐上帝的旨意與價值。基督徒在世上,被呼召來致力實踐上帝的旨意,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致力實踐上帝國的價值在地上,而來彰顯上帝的榮耀。

在長老教會的組織裡,有「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來實踐,在天主教裡,則有「正義和平委員會」來實踐,也是紀念南美州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的信仰精神。羅梅洛生於南美州薩爾瓦多,當地多年受獨裁軍政府管治。由於羅梅洛總主教不斷譴責當權者的暴行和指斥社會的不公義,他於1980324日主持彌撒時遭槍殺身亡。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0181014日列他為聖品,並訂定324日為聖羅梅洛的紀念日。教宗方濟各2018年於梵蒂岡舉行封聖儀式的時候,還特別穿著了羅梅洛當年被槍殺時所配戴並染有血漬的腰帶作為紀念。

羅梅洛1943年被召回國於薩爾瓦多履行教會職務,經過20多年為窮苦者服務,他於1977年被任命為薩爾瓦多總教區總主教。當時右翼軍政府認為主教的作風較為保守,歡迎他的總主教任命,希望他可以做到宗教和社會政治分割,協助抑制南美盛行的左翼政治理念。

薩爾瓦多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混亂,右翼軍政府經常以軍事暴力作為鎮壓手段,對付平民、異見者,甚至神職人員。總主教的一位耶穌會會士好友格蘭德 (Rutilio Grande) 神父熱心服務基層農民,

在貧困的山區農村傳教,並且協助農民爭取合理權益。正因如此他受到軍政府針對,於總主教上任不到一個月,格蘭德神父和兩個在同一車廂內的村民被軍政府的暗殺隊射死。這事件成為一個轉捩點,之後羅梅洛總主教更勇於介入社會事務,批評暴政。他甚至在每個主日的彌撒講道中列出該星期被失踪,被虐待或者謀殺的案件。羅梅洛被刺殺後,薩爾瓦多陷入長達十多年的內戰,直到1992年交戰雙方簽署停火協定,逐步建立民主選舉的共和政體,當地才踏上和平之路。

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這也是薩爾瓦多的出埃及、得解放之路。願上帝持續看顧我們,因為臺灣脫離威權壓迫,也是持續在歷經另一種形式的出埃及,帶領我們一步步看到上帝國的價值被彰顯全地。


問題討論:

1.上帝為何願意與以色列民族重新立約?

2.與上帝立約的目的是什麼?得到保護?以上帝為中心?實踐上帝國?

3.「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